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魏华  页数:23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按时间顺序,分门别类对比归纳,探寻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轨迹,试图理出它的兴衰变化规律,以期给当今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连环画艺术的繁荣源-连环画自身的优势、与之适应的社会环境以及热情高涨的创作队伍三者的共同作用。

作者简介

魏华,生于1977年8月,河南省许昌市人。2003年师从著名美术史论家李福顺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外美术史论方向学习,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自2003年以来一直从事连环画理论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认知。近年来,发表文章十余篇,专著一部。

书籍目录

目录插图目录永不消逝的记忆——喜读魏华的《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导论第一章 第一繁荣期(1949~1966) 第一节 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连环画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杰出的艺术成就第二章 畸变期(1966~1976) 第一节 畸变的原因 第二节 连环画的畸形发展 第三节 “政治统帅一切”第三章 第二繁荣期(1977~1985) 第一节 再次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连环画的再度繁荣 第三节 辉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 衰落期(1985年后) 第一节 衰落的原因 第二节 连环画的艰难发展 第三节 衰落的连环画艺术 第四节 连环画收藏热的兴起 第五节 留下的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然而,正像马克思所说:“希腊艺术所由产生而且-只有在其下才能产生的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是永远不能复返的了。”①当这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存在时,连环画艺术的畸变与衰落也就在所难免。对于连环画艺术各个时期的功过是非,《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力图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恰如其分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文革”十年即畸变期的连环画,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充分考虑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把连环画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画家及其作品给予客观的评价。艺术离不开政治,但艺术不等于政治,“文革”政治要彻底否定,但“文革”艺术则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需要具体分析。

编辑推荐

《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名正言顺的是连环画艺术简史,读罢似乎只领略个大概,很不过瘾......
  •   书很好,邮寄较快,很满意。
  •   资料书还可以
  •   分析有见地,简单了点。
  •   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黑白印刷,图像较差。 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但基本上是做了些资料工作,缺乏个人观点,没有什么新意。插图不少,但因为是按普通图书印制的,所以插图效果非常差,不如《小人书的历史》好看。所以,作为学术专著缺乏有见地的观点,作为畅销书,印刷的又很粗糙。
  •   若此书只属于连环画收藏鉴赏类,自然可打五星。但既是博士论文出版,审视的眼光自又不同。读完之后,个人以为有如下不足——(1)理论深度有所欠缺:有一定深度的理论作为支持,并非是板着一副理论的嘴脸来说教吓唬人,而是为了说明我之所论,是有着既已认可的价值观为基础,因而所论决非乖张悖谬;相反,它更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学理气势,更具有说服力。遗憾的是,本书几乎不曾涉及这种具有一定深度性的理论观照。(2)博士论文所贵者,不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资料胪陈,而是要写出前人未之有也的新意及新锐之气。纵观本书,把过多的篇幅用于讨论几个名家的作品,尤其是贺友直先生的《山乡巨变》。不错,就连环画发展史而言,这些名家都是绕不开的巨石重镇。但这些原本丰美的肉骨头,却早已被评论蚂蚁们啃啮殆尽,若要从中再啃出什么新意来,恐怕是戛戛乎其难也矣。既如此,在大致论述一番之后,为什么不把更多的精力和空间用于评论一些新秀之人之作?这样,新意也就容易写出来了。或者,评论名家亦可,但不妨换个角度,干脆去挑战其不足。如《鸡毛信》,在5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自是佳作,但今天看来,人物丑陋,用线呆板,取景单一;又如贺友直的作品,其人物过分流于夸张戏剧化而失之于真。若能在这些方面多作分析评骘,新意也就写出来了。所谓做学问,途径之一就是去质疑并挑战既定的学术确立,自创新说,并能够在理论上予以自圆。若一味沿袭,是...综述也;若一味趋奉,则有违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3)作者提出的“畸形期”或假繁荣期是否确当?据多人之见,那一阶段是连环画真正的繁荣期之一。虽贫于甚至错误于思想内容,但较之前期,绘画水平大为提高。且题材丰富繁多,除了样板戏及其派生物外,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特、抗美援越、反修防修(包括阿尔巴尼亚题材)、批林批孔、评法反儒、批宋江评《水浒》等诸多题目,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戴敦邦先生古装人物画的出现,一改从前舞台戏剧上千篇一律的凤盔鳞甲错误画风,而更贴近考古史实,重新确立了古装人物画的标准。这一切,作者笔下基本未曾涉及。(4)作者的一些看法,明显地具有可商榷之处。如说王叔晖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有所夸张,恐怕大多数人不会赞同;又说喜儿被强暴后,所画的形象有着难以忍受的仇恨——这其实是失身之后对生活绝望的表情;又说彩墨连环画《伤逝》和鲁迅原作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其实,鲁迅先生原作手法极其先锋,极其现代派,而连环画的绘作手法却是写实主义的,二者极不吻合。(5)本书过多地涉及连环画兴衰的社会背景,连藏知识,拍卖行情,画家人生经历,获奖版本,大小缺本,鉴赏常识,甚至以小字大段地注解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都是连环画社会学的内容,可以写,但不宜太多,以免冲淡连环画艺术史这一本体论聚焦之所在。(6)本书文笔直白通俗,削减了原应有的学术气息。文章自然不必写得像《管锥编》那样典雅古奥,但既然是博士论文,就有着特定的读者对象,不能过于大众化。以上所写,都是自认为的不足之处,有点挑刺的意味。至于本书的优点,尤其是关于连环画第二繁荣期,所论面面俱到,在在成理,明眼人自会看出。 阅读更多 ›
  •   书是博士论文,资料不算特别详实。
  •   刚刚到手还没看完。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可以看出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内容详实,可以作为连环画爱好者的很好的参考资料。值得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