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学新探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刁生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刁生虎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前言

庄子其人其书,似乎永远是个谜,是一团发出了诱人光彩而又变幻莫测的美丽之谜,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恢奇、诡谲、朦胧、瑰丽、纵横驰说、恣肆无涯,令人心向往之,但又如海上仙岛,“山在虚无缥缈间”,无论人们怎样努力,一旦靠近跟前,马上随风引去,可望而不可及,实在让人叹惜。比如庄子的生活年代这一简单问题,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该是与战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偏是《庄子》中有一篇《田子方》,写到庄子曾与春秋末年的鲁哀公对话,这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那么鲁哀公的生活年代比梁惠王、齐宣王早了一百数十年,庄子能活那么长吗?他又是怎样个活法?而如果是虚拟假托,那么孔子《春秋》所载鲁国十二公,为什么他偏选定的是最末的不保君位的鲁哀公,而不是其他有所作为的君主呢?或许,鲁哀公与孔子是同时人,拉上个鲁哀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一步与儒家祖师孔子并排地自由交往对话了。这就必须进一步讨论庄子对于儒家及孔子的态度和立场了。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道两家影响最大,儒以孔为冠,道以老为首,史上并称“孔老”。这一称呼其实并不全然准确。儒家学派以“先师先圣”的孔子为代表,这不会有异议,因为儒家“亚圣”孟子的地位并非永远巩固,明太祖因为恼火孟子说了民贵君轻的话,一生气就把孟子牌位从孔庙中撤下了。但道家学派则不然。“先圣”老子的思想虽自成体系、自有价值,但他在历史上被尊为玄元皇帝与太上老君,那是依靠权力和迷信而推上顶峰的。老子是贵族出身,眼光向上,他为统治者设计了一套君王南面之术,所以后来法家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之篇,拉上老子来为法家那有关法、术、势的专制统治理论作根据。而庄子呢?他长期生活在下层民间,眼光向下,看到的更多是民间百姓那饥寒交迫的事实,庄子自己不也是织履为生、贷粟过活吗?因此,他所注意的大都是在下低贱者的生活感受与真实思考。这就必然不合在上肉食者专制统治的需要,一个下贱者,怎么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要求与自由思想呢?以此,统治者不喜欢庄子,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内容概要

  庄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对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探寻,其以生命问题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而这一思维成果不是通过“思维的说”直接表述的,而是借助于“诗意的说”间接暗示的。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庄子》突破了传统哲学文本的模式而通向艺术文本的超越之途,并最终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庄子文学新探: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深入分析了《庄子》这一哲学文本为何以及如何同时具备了文学文本的质素,其文学文本的构成和表现是什么,哲学和文学是如何在《庄子》一书中达到水乳交融而又协调一致的,其又是如何渗透在后世中国文学的血脉中而成为一个精神传统的。

作者简介

刁生虎,2002年获河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易学与儒道文化以及古代文论研究。曾出版专著《庄子的生存哲学》,并在《周易研究》、《学术月刊》、《史学月刊》、《中州学刊》、《诸子学刊》、《华文学刊》(新加坡)、《东吴哲学学报》(台湾)、《学术前沿》(香港)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宗教》、《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社会科学报》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或部分摘编1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蒋凡)/1导论/1一、选题意义/1二、文献依据/8三、研究方法/13第一章 庄子哲学观念的文学转化/19第一节 无限观念与浪漫风格/19一、宇宙无限/19二、浪漫风格/24第二节 物化思想与变形艺术/36一、物化三论/37二、变形艺术/48第三节 天人关系与叙述模式/55一、天人合一/55二、叙述模式/61第二章 庄子文学品格的表现形态/68第一节 哲学理论的形象化/68一、诗思融合/70二、以艺进道/82第二节 哲学范畴的生命化/94一、人格化/94二、境界化/99第三节 哲学语言的诗性化/105一、模糊性/105二、召唤性/108三、象征性/114四、跳跃性/119五、情感性/120六、音乐性/123第三章 庄子文学品格的生成机制/126第一节 庄子的语言哲学/126一、“可说”与“不可说”/128二、缘何“不可说”/133三、说“不可说”/145第二节 庄子的表意方式/150一、“寓言”/151二、“重言”/156三、“卮言”/161第四章 庄子言说方式的历史贡献/169第一节 三言的本质与隐喻的功用/169一、隐喻:修辞·思维·文化/170二、三言表达与隐喻言说/174三、隐喻言说与诗思融合/179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隐喻本质与庄子的贡献/187一、中国文化的隐喻本质/187二、中国古代隐喻研究述论/200三、中国隐喻文化的主要形态/217四、庄子对中国隐喻文化的贡献/259参考文献/290余墨/302

章节摘录

插图:以生死为代表的“物理之变”是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万事万物的生灭流转变化既是自然的,又是必然的,谁也无法改变无法回避。庄子作为一个认识的精神主体,在对“化”这一规律性的“自在之物”进行理性思考之后,采取了精神上“与变为体”的态度,并进一步将这~规律性的认识运用于个体的生命实践,从而完成了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历史使命。而在庄子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他逐渐获得了对“化”的本质的认识,获得了对“化”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并运用这种规律性认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审美实践,从而使庄子的这种真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获得证实而变成了现实的东西。庄子不断地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了“化”这种真理,而“化”这种真理的认识又通过庄子的生命实践越来越成为现实,这就构成了一个无限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求“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自在之物”的“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的运动,自然是无所谓目的的,而作为人的庄子尽管主张“无为”,但却终将“为之”,更不必说“无不为”了,只不过他将标准定在“法天贵真”之上,尊从自然规律罢了。不管怎么说,庄子还是在“为”,“为”就意味着庄子的生命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就意味着有目的,只不过他将标准定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上,强调自然而然罢了。不管怎么说,庄子还是有“目的”,“目的”就是意向,其意向就在于把作为“自在之物”的“化”变为作为“为我之物”的“化”。这样,作为“自在之物”的“物理之变”通过庄子“无为无不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意向性活动,就变成了作为“为我之物”的“精神之化”和“实践之化”,就体现了庄子的“目的”,符合了庄子的美好愿望和积极要求,因而就具有了“善”的品格。

编辑推荐

《庄子文学新探: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庄子的存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伟的文学艺术家,对中国丈人性格和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起到莫基性的作用,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庄子》这同一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从而使《庄子》一书不仅目其深的思想哲理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因其超绝的艺术劈而对中国文学艺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庄子文学新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