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十年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新闻夜航栏目组  页数:375  
Tag标签:无  

前言

  十年弹指一挥间,《新闻夜航》由最初10分钟的录播节目,扩展为现在的60分钟,双频播出;从只有十个人的节目组,发展到百人的创作团队;从当初拾遗补缺的小角色,成长为黑龙江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栏目。十年来,她以鲜明的理念、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两次获得中国电视新闻奖新闻编排一等奖,两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十佳新闻栏目”奖,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称号。回首过去,《新闻夜航》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健,她的闪光足迹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我觉得,《新闻夜航》乃至其他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成功得益于“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关注民生、服务大局,在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关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提高到空前突出的位置,可以说,关注民生就是服务大局,这是中国民生新闻兴起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1998年6月28日,黑龙江电视台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前瞻意识在全国率先创办了民生新闻的领航之作——《新闻夜航》。这个栏目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核心理念,一方面,将“焦点”集中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城市拆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听民声、达民意、近民情,使其成为政府体察民情、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窗口;另一方面,又注目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并通过民生的视角来解读其内涵及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使之成为群众了解政府新思路,新举措的便捷渠道,从而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上,进行了对镜聚焦。应当说,《新闻夜航》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源于她在关注民生和服务大局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成了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是坚持理性诉求、立足建设,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重要职能。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各种纠纷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此时代背景下,正确的舆论监督,被人们称为民主法治建设的“助推器”、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但它又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积极的建设作用;用不好,则会起到消极的破坏作用。现在有些新闻栏目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对问题一批了之,存在着“为监督而监督”、“越位监督”的不良倾向,有些节目把本来能通过党和政府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或正在解决的问题,乃至保密性和本不属于监督范围的内容,也一“曝”了之,给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应该是让群众在看到问题得以解决中树立对政府的信心,而决不应该是对政府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简单揭露。在这方面,《新闻夜航》始终坚守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以团结稳定的大局为重的立场;追求着解决问题和矛盾,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目标;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表现出新闻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新闻夜航》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和原则。其中包括“一个规定”,即:监督性报道播出后,必须跟踪采访,反映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措施、处理的结果,使报道持续、有力、富有成效。“两个不能”,即: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不能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监督。“三个必须”:必须向被监督的单位或个人亮出身份;必须说明要采访的问题;必须给被监督对象以说话的空间。以及“六个不”,即:不偏激、不冲动、不破坏、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这套机制和原则充分体现了《新闻夜航》理性、和谐、建设性的理念。实践证明,这种理念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因如此,《新闻夜航》才形成了强大的公信力,在竞争激烈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  三是坚持高雅品位、正面引导,弘扬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现在正处于质和量的瓶颈区,因为它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曝光新闻、天灾人祸、房产纠纷、鸡飞狗跳、婚外恋、凶杀等社会环境的丑陋问题上,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甚至以通俗化、低俗化、娱乐化来吸引观众眼球,这些容易导致观众对客观现实形成一种认知偏差,还会给国际上别有用心的人提供素材,成为贬低中国的口实。难能可贵的是,《新闻夜航》在很多栏目日渐呈现琐碎化,肤浅化、娱乐化倾向的时候,始终坚守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又倡导先进文化,引领健康风尚;既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又积极挖掘来自基层的,健康的、鲜活的、催人奋进的信息。近年来,《夜航》的很多专题节目,比如《为梦想插上翅膀》、《农民工——我们的兄弟姐妹》、《攀登珠峰》、《小周帮你找工作》等等,充分体现了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的追求,从而使这一栏目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倡导者、维护者、守望者和实践者,使之在舆论引导力上达到了新高度,成为引领中国民生新闻发展的一面旗帜。  四是坚持鲜明特色、独立品格,形成了品牌栏目的核心竞争力。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犹如风生水起,成为遍及全国的浪潮,做得比较成功的有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四川的《全接触》、浙江的《1818黄金眼》等等。《新闻夜航》之所以能够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窠臼,始终挺立在民生类新闻栏目的潮头,除了坚持自己的核心理念之外,与其鲜明的特色、独特的魅力密不可分。对于品牌栏目来说,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鲜明的个性,才能培养忠实的观众群体。《新闻夜航》配合其理念建立了一整套特色识别系统,使整个栏目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夜航”的标识。这种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对不同内容的处理方式上,比如与时政相关的部分注重剖析政策,解疑释惑;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部分力求化难解困,服务到位;调查报道做到层次清楚,有理有据;资讯趣事突出轻松活泼,引人入胜。整个节目编排紧凑、分类合理、转换自然。其次体现在报道语言上,应该说,《新闻夜航》的报道,没有官腔空话,没有泛泛说教,语言生动质朴、通俗易懂、使观众听起来象唠家常一样亲切自然。第三,体现在浓郁的地域特色上,《新闻夜航》善于开掘本土资源,通过对黑龙江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内容的挖掘利用,发挥了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最后体现在主持风格上,主持人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知性端庄,富有亲和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夜航》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并将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渴望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都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的现实依据和时代背景。那么,如何在民生新闻的发展中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不断拓展民生新闻的视野和发展空间,推进《新闻夜航》和以之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实现自我超越,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在做到统筹兼顾中实现自我超越。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应该坚持的主要原则。民生新闻必须兼顾各方,才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民生”的理念。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素质和思考能力的普遍提高,那些浮于事实表面,缺乏深度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街头巷议、市井奇闻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要,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渴望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得以体现和保障;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作为重要舆论阵地的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生新闻要实现自我发展就必须向公共话语空间延伸,将“民生”与“公共”、“国计”有机结合起来,以民生的视角解读宏观政策,记录时代发展、反映社会变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大民生”理念实现民生新闻质的提升。具体来讲应该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的关系。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二是处理好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关注群众眼前利益,更要着眼群众长远利益。要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及时解疑释惑,引导群众。应着眼大局、把握主流,找准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而不能强调一点,不及其余。三是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我们应当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努力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争取达到两个效益双赢。  第二,在不断改进创新中实现自我超越。改进创新是品牌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民生新闻只有不断改进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希望《新闻夜航》等民生新闻栏目加强对国内外媒体发展态势及规律特点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研究自我创新的发展策略。一是在选题策划上不断创新,应该在百姓关注的题材上有新突破,在内容的典型性、广泛性和深刻性上有新突破,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二是在节目形态上不断创新。要加强创意,创意就像媒体的翅膀,将人们引向无限的空间。我们应通过新创意、新点子、新策划来丰富和繁荣荧屏创作,做到战略能力的独到性、使其他人在短期内不可模仿或复制。三是在扩大品牌效应上不断创新。扩大品牌效应是更好地实现媒体社会责任的有力保障,也是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新闻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同时也具有产业的属性,它肩负着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双重任务。从黑龙江电视台的角度来说,将《夜航》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可以催生一批精品电视栏目,壮大整个电视台的实力。所以,我们应学会运营品牌,综合利用品牌,延长品牌价值链,释放品牌张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品牌栏目的价值。四是在机制上不断创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机制创新对于品牌建设作用的生动写照。无论是电视台和还是栏目组,我们都应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用人机制、竞争机制、激励考核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以此来有效地激发整个团队的创造活力。  第三,在突出文化特色中实现自我超越。任何生长得枝繁叶茂的电视栏目,都离不开文化之根的滋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差异,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电视民生新闻理应承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使命,这既是扩大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它以特色塑造差异,以差异拓展空间的需要。作为黑龙江省媒体的精品栏目,《新闻夜航》也应植根于黑龙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独特的文化底蕴。当前,经我省挖掘梳理而形成的“十大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源流、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红色历程、文化名人、流寓文化、重大事件、开发建设、历史文献、地域风情)正在成为“文化兴省”的宝贵财富,希望《新闻夜航》能够积极宣传黑龙江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黑龙江边疆的、民族的、带有中西兼容性质的文明特质,宣传龙江人民豪爽热情、大度包容、开拓创新、诚信待人的文化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形成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使《新闻夜航》成为展示黑龙江风采,树立黑龙江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希望在座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对黑龙江这片文化资源的沃土和在这片土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给予关注和支持。  最后,祝愿《新闻夜航》越办越好,成为照耀人们夜间航行的一盏明灯,带动黑龙江的广电事业进入一个不断攀升的新境界。

内容概要

《新闻夜航》的报道,没有官腔空话,没有泛泛说教,语言生动质朴、通俗易懂,使观众听起来像唠家常一样亲切自然。第三,体现在浓郁的地域特色上,《新闻夜航》善于开掘本土资源,通过对黑龙江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内容的挖掘利用。发挥了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最后体现在主持风格上,土持人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知性端庄,富有亲和力,贏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新闻夜航》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民生新闻是过去十年中国新闻事业中最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和最具影响力的突破创新。今天,新闻事业的创新和繁荣依然需要民生新闻的继续突破和创新。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并将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渴望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都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的现实依据和时代背景。  《新闻夜航》的十年是对民生执著地坚守的十年。如果说,十年前《新闻夜航》面临的任务是从清一色的时政新闻的领地中突围,孤绝地坚守刚刚问世的脆弱的民生新闻,那么,今天《新闻夜航》面临的任务同样是“突围”和“坚守”,是从众多的同质化的民生新闻中突围,在创新中坚守更高水准的民生新闻。

书籍目录

序言 坚守民生 繁荣新闻第一部分 十年脚步第二部分 十年故事  第一章 行万里路  第二章 情暖人间  第三章 铁肩辣手  第四章 难忘面孔第三部分 十年记忆  第一章 主播们  第二章 采访笔记  第三章 闲言碎语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众所周知,2002年,当电视界有人提出“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后,模仿者纷至沓来,各地打着“民生”旗号的电视栏目风起云涌,而且都创造了骄人的收视业绩。我个人认为,虽然“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学理命题具有先天缺陷。比如,它把广义的“民生”从狭义的“社会”中抽离出来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它把“舆论监督”片面理解成“批评报道”,它把栏目内板块的组合形式解释成新闻的题材分类等等。但是,它初创时期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对于打破“大一统”的报道风格,创新报道形式是有积极意义的。具体说来,从“民生新闻”面世那天起,它就放下架子,抛弃居高临下说教的腔调,以更贴近、更亲切、更有趣、更有用的方式和理念与观众交流,使新闻报道向着“草根”的本位回归,即平民视角、平民情感、民生内容、民本诉求。  现实中,新闻本质、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是促成“民生新闻”火暴的三大法宝。新闻本质规定“民生新闻”的任务是告知、代言而不是劝服,它要代百姓说事儿,说百姓想知欲知的事儿,说正在百姓身边发生的事儿;舆论监督是衡量一个媒体公信力的试金石,“民生新闻”可以充分发挥大众的“群言”威力,匡扶正义,疏导民情;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终极品格,它既真诚地赋予百姓以话语权,又时时处处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体贴和爱护。三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收视率导向的偏差,一部分“民生新闻”栏目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它们在一系列“以贴近为手段,以通俗为特色,以娱乐为目的”的商业化包装之后,渐渐偏离社会生活的中心,呈现琐碎化、肤浅化倾向,有的甚至出现超越记者行为规范、哗众取宠的现象。它们与某些娱乐节目的低俗化渐成“合流”之势,为有识之士所诟病,成为当下影响中国电视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十年来,《新闻夜航》谱写了黑龙江电视台历史上辉煌的一页,期待下一个十年,《新闻夜航》能够承载党和人民的重托,在新闻事业的大海中继续扬帆远航。  ——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黑龙江广电局局长黑龙江电视台台长  十年的坚韧拼搏,前后300多名记者的辛勤努力,不仅打造出一档傲视群侪的名牌栏目。更重要的是,他们树立了一种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黑龙江电视台常务副台长  《新闻夜航》用十年的新闻实践,树立了一个民生新闻栏目的标准姿态:把双脚深深扎在生活的泥土里,却时时不忘仰望星空,情系百姓,心忧天下。只有保持这种姿态和情怀,民生新闻栏目才能永远向前。  ——黑龙江电视台副台长  《新闻夜航》成长的十年,也是中国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十年,没有时代提供的土壤,就没有《新闻夜航》的成功。《新闻夜航》未来的成功之路,也只能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黑龙江电视台副台长  祝贺《新闻夜航》十岁生曰。这本书是对既往成就的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期待《新闻夜航》在中国电视事业上续写辉煌。  ——黑龙江电视台副台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夜航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