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政府建设新论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宏彬,陈春红 著  页数:225  

前言

  继“科学发展观”之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由一系列的和谐组织构成,如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政府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最终需要通过政府执行来体现。按行为主体不同,社会行为可划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在整合三种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行为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在和谐社会这个大命题中,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和谐政府。  和谐政府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概念关系上来讲,和谐政府是指政府内部的体制结构及运行过程、政府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精神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内外部关系总体上处于协调有序状态的现代政府。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政府外部关系、外部秩序状态(大至和谐社会)的和谐谋划;二是对政府自身品质(核心是政府内部关系)的和谐打造。在第一层含义中,和谐近乎“内外有节、稳定有序、协调共生”之意,和谐成了政府行为的外在对象与目标。在第二层含义中,和谐成了政府的内在构成、内在条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和谐政府应是政府的内在和谐和外在和谐的统一,即以政府的内在和谐求得外在和谐,以政府的外在和谐促进政府的内在和谐,最终以和谐促发展。和谐政府包括政府组织和谐、政府生态和谐、政府关系和谐三大部分。政府组织和谐是指政府作为一个系统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政府目标和谐、政府结构和谐、政府管理和谐、政府职能和谐、政府运行机制和谐、公务员心态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政府生态和谐包括政府营造的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生态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基础;政府关系和谐包括政府与执政党关系和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等,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关键。三者融合,构成政府系统的和谐。  在深层内涵上,和谐政府是一种新的政府形态,是指和谐理念在政府转型和运作中的移植和渗透。它不仅考虑政府体制的和谐,还兼顾人和、人与物的融合;不仅考虑政府内部的协同,还追求政府与环境的协同作用;不仅关心政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等的硬性约束,还关心政府理念和文化等软性因素。

内容概要

  《和谐政府建设新论》和谐政府包括政府组织和谐、政府生态和谐、政府关系和谐三大部分。政府组织和谐是指政府作为一个系统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政府目标和谐、政府结构和谐、政府管理和谐、政府职能和谐、政府运行机制和谐、公务员心态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政府生态和谐包括政府营造的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生态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基础;政府关系和谐包括政府与执政党关系和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等,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关键。三者融合,构成政府系统的和谐。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1.1 和谐政府建设问题的提出1.2 和谐政府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3 和谐政府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状况1.4 和谐政府建设思路和方法第2章 和谐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2.1 和谐政府概述2.2 马克思主义和谐政府理论2.3 西方国家政府理论2.4 现代和谐理论第3章 和谐政府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3.1 构建和谐政府的政治环境分析3.2 构建和谐政府的经济环境分析3.3 构建和谐政府的社会环境分析3.4 构建和谐政府的文化环境分析第4章 和谐政府建设的内部管理机制分析4.1 和谐政府内部管理机制内涵4.2 和谐政府内部管理机制的需求分析4.3 创新政府管理的要素分析第5章 和谐政府建设的理念5.1 “以人为本”理念5.2 和谐发展理念5.3 民主法治理念5.4 公平正义理念5.5 诚信理念5.6 责任理念第6章 社会制衡视角下和谐政府制约机制的构建6.1 和谐政府制约机制理论基础6.2 社会制衡思想对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6.3 和谐政府权力制约机制建立的思考第7章 治理理论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7.1 治理理论来源与基本思想7.2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7.3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7.4 治理理论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第8章 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下责任型政府的构建8.1 协商民主理论8.2 责任政府8.3 协商民主与责任政府内在逻辑的相关性8.4 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现状及问题8.5 协商民主理论下责任政府的建设第9章 社会契约理论视角下法治型政府的构建9.1 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追溯及其基本思想9.2 法治型政府的界定和评价标准9.3 法治型政府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4 社会契约理论视角下法制型政府的建设第10章 和谐政府建设中的绩效管理问题10.1 政府绩效管理的概述10.2 政府部门绩效计划与实施10.3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10.4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优化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公共需求数量日益增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极大地推动和催生着我国社会的公共需求,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许多潜在的公共需求变成现实的公共需求。当今我国城镇居民对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有专家估计,近10年来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0年公共需求比重的总体增幅。而且当今我国的公共需求已经成为了市场需求的主流,也将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公共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公共需求已经由以前的生存型的公共需求向全面发展型的公共需求转变。社会成员对于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保健、公共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已经成为了需求结构的主体。另一方面,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中,公共需求所占比重越来越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受到资源、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个人不可能独立解决一些具有全局或区域性、公共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中,公共需求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  (3)公共需求主体不断扩大。当今我国的公共需求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在原有广大的公共需求主体之上,广大农民在医疗、义务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潜在的公共需求开始转化为现实需求,他们也逐渐成为了公共需求的主体之一。同时,城镇中的广大低收入居民也成为了公共需求的主体。此外,我国的公共需求主体变化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弱势群体如农民、农民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等逐渐成为了公共需求的主体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主体的经济状况赋予了他们的公共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这也决定了政府对于这部分人的公共需求必须要给予特殊的照顾;  (4)公共需求呈现多样性。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我国社会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使得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事实,原本较为单一的、同质性较高的社会格局已经被不断分化的、多种阶层并存的现实所取代。虽然至今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间的矛盾还未呈现十分紧张的趋势,但是各个阶层间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等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和谐政府建设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