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对外经贸大学  作者:李立民//韦倩青//王娟//韦苏倢//黄溪航  页数:219  

前言

  本书是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的集体研究成果,我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了课题研究。写作分工大致如下:研究框架、写作思路由我完成,并参与第一、五、六、七、九章部分内容写作,负责对全书的统稿和摘要、结束语的撰写和部分章节的改写;王娟承担第二章的写作;韦倩青承担第三章第三节和第九章的写作;韦苏健承担第三章第一、二节和第四章的写作;黄溪航承担第八章的写作;陈文慧承担第三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二节的写作;闵晓莹承担第六章第一、二节的写作;张银银承担第五章第一节的写作;刘哲承担第七章的写作;张娜参与第一章第二节的写作;张映、郭婷负责本书数据的提供和整理。此外,杨永红、阮思阳、林原、李敏也承担了部分工作,对该书的完稿作出了贡献。评审专家对该书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内容概要

产业内贸易是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分析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  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结构层次较低,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推动了区域贸易总量增加和结构调整与优化,并对区域工业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比较复杂。一方面,二者的三次产业相似度较高,而在制造业整体相似度偏低,具有互补性和复杂性,如在食品加工、化工产品、通用及专业设备等产业具有竞争性,这说明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发展不能仅仅限于产业间贸易,需要而且也有不断拓展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另一方面,两地区之间的产品贸易分工既有产业间分工,也有产业内分工,并且两者之间的分工结构还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初级产品产业内分工稳步推进,制成品产业内分工日益趋强。在二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经济一体化程度、地理因素等因素与二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性较显著和正面,而产业结构、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外国直接投资等因素与二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则较弱。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禀赋差异明显,双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双方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产业内分工欠发达,国际投资规模较小等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

李立民,男,广西陆川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在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经济贸易发展方面有一些研究,主持过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和多项其他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  1.2.2 国内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观点  1.3.3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第2章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  2.1.1 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2.1.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2.2 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性第3章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  3.1.1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发展  3.1.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总体水平  3.1.3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征 3.2 广西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3.2.1 广西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  3.2.2 广西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3.3 云南和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3.3.1 云南和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3.3.2 云南和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成因 3.4 四川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3.4.1 四川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  3.4.2 四川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结构特征第4章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 4.1 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的已有研究  4.1.1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利益比较  4.1.2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效应  4.1.3 产业内贸易的动态效应 4.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  4.2.1 贸易效应  4.2.2 经济增长效应  4.2.3 工业化效应第5章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 5.1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5.1.1 中国西南与东盟五国产业结构比较  5.1.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制造业相似度  5.1.3 结论 5.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内分工  5.2.1 初级产品产业内分工稳步推进  5.2.2 制成品产业内分工日益趋强第6章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影响因素 6.1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1.1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6.1.2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6.1.3 市场规模  6.1.4 一体化程度  6.1.5 地理因素  6.1.6 产品差异化程度  6.1.7 规模经济  6.1.8 国际直接投资  6.1.9 市场结构因素 6.2 中国西南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解释变量的选择  6.2.2 模型的建立  6.2.3 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和最终模型的确定  6.2.4 基本结论 6.3 中国西南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6.3.1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利条件  6.3.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制约因素第7章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7.1 东盟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与特征  7.1.1 东盟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总体情况  7.1.2 东盟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特征 7.2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  7.2.1 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水平与特征  7.2.2 外国直接投资对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7.3 结论与启示  7.3.1 结论  7.3.2 启示第8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借鉴 8.1 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8.1.1 区域内部贸易发展状况  8.1.2 区域内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类型  8.1.3 区域内部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特点  8.1.4 各成员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比较 8.2 北美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8.2.1 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因素  8.2.2 一体化贸易政策  8.2.3 成员国的相互投资  8.2.4 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8.2.5 成员国的资源禀赋 8.3 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借鉴之处  8.3.1 发挥人文、地理、历史的优势  8.3.2 推行投资、贸易自由政策  8.3.3 开展多层次的分工与贸易  8.3.4 选择外贸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8.3.5 构建有效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第9章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策略 9.1 区域产业内分工体系  9.1.1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进行产业内分工的理论原则  9.1.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分工体系”的战略定位  9.1.3 中国西南参与区域国际产业内分工战略 9.2 区域政策支撑体系  9.2.1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政策的比较  9.2.2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与产业内分工发展  9.2.3 中国西南相关政策调整策略 9.3 区域合作体系  9.3.1 推进区域或次区域合作平台建设  9.3.2 拓展投资与贸易合作领域  9.3.3 推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机制  9.3.4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9.4 推进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  9.4.1 依托要素优势,培育优势产业  9.4.2 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9.4.3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对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9.5 加强政府服务支撑力度  9.5.1 积极引导中国西南的对外贸易实现规模经营  9.5.2 大力推动出口生产企业实行技术创新  9.5.3 鼓励产业集聚  9.5.4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国际投资  9.5.5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中国西南科学技术水平结束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又集中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分别研究上。同时,伴随而生了大量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模型,使得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然而由于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贸易数据可获得性以及计量方法的限制,使得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要滞后的多。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学者们不断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中融入贸易成本、经济地理学以及企业生产国际化等新的内容,使得对产业内贸易的分析日益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虽然各个模型之间尚缺乏统一的联系,但却沿着各自的研究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不断提高。  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值得关注:  1.2.1.1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国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有以下几种:  1.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主要有:  (1)克鲁格曼模型。在该模型中,产业内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间也会实行国际分工,生产不同的品种并进行产业内贸易。诱发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经济优势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也就是由于连续生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动态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随着厂商对一种既定产品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规模经济收益也在增加。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种产品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而另一国则在同类产品的其他款式或牌号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那么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就有可能产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论文结构很好 论据还比较新
  •   这本书很不错的说!
  •   资料老了些 参考价值一般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