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江模式”到跨越式发展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白玲,申启武 著  页数:299  字数:382000  

内容概要

在中国广播30年的发展历程中,是“珠江模式”引发了广播节目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是“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頻率专业化的建设浪潮,是“珠江模式”促进了广播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仅此一点总结和研究广东广播这个中国广播改革的源头就十分必要。况且广东广播并未躺在“珠江模式”的功劳簿上甜睡,而是兼承“珠江模式”的创造精,不断探索和谋求新的发展。

作者简介

白玲,现任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研究生,一级文学编辑。从1979年调入广东电台至今,先后担任过音乐编辑、副组长,文艺部副主任、主任,广东电台副台长、台长,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2001年起任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2004年起任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编辑

书籍目录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代序)  导论  创新精神:广东广播革新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一章  中国广播改革的序幕在这里率先拉开  第一节  变传播者本位为受众本位  第二节  确立广播新闻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节目形态变革体现广播媒介特性第二章  “珠江模式”引领中国广播改革潮流  第一节  “珠江模式”的本质内涵与社会影响  第二节  系列台建设如火如荼  第三节  “看得见的广播”精彩无限  第四节  经营创收逐步走向辉煌  第五节  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广东广播健康发展第三章  跨越式发展塑造广东广播新形象  第一节  跨越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广东广播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着力塑造广东广播品牌  第三节  联合发展做大做强  第四节  走技术创新之路  第五节  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整合资源第四章  机遇与挑战:多媒体时代的广东广播  第一节  广东广播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广东广播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广东广播的发展机遇  第四节  广东广播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第五章  广东广播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媒介融合中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广播频率的类型化建设  第三节  广播产业的网络化运作  第四节  广播产业的多元化经营  第五节  广播产业的资本经营附录  一、相关文章      改革·创新·探索·实践      ——关于广东广播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对话    广东电台专业频道的发展变化    对广播专业频道运营的再认识    2008年广播发展面面观  二、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电台主要获奖作品目录  三、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电台主要获奖个人一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广播改革的序幕在这里率先拉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思想精神的指引下,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根本上纠正了“左”的错误倾向,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铺平了道路。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从此,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方针以及思想政治路线明确了广播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重新提出“自己走路”的方针。此后的1983年三四月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进一步提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指导方针,并确定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的发展思路。而1983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达了[1983]37号文件,不仅明确了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根本任务以及努力的方向,并且强调了广播电视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全国广播工作者的改革热情。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广播的决策者们逐步意识到了听众在广播传播中地位的重要性,开始变传者本位为受众本位,所以“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进行探索改革,首先确立新闻在广播中的主体地位,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正点新闻播出。与此同时,在社教节目中试验了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的播出方式,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主持人和第一个‘大板块’结构的节目;在文艺节目中进行了将‘文艺广播’变为‘广播的文艺’的改革”①。这些改革的实验为“珠江模式”的诞生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同时为广东广播历史性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珠江模式”到跨越式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