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其跨文化比较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林侠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史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60多年坎坷不平而又不断奋进的历程。1946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在上海创立。1949年,因暨南大学停办而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中文系于1960年开办新闻学专业。1970年,暨南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办,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并人华南师范大学。1978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重建新闻学系。从此,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暨南大学新闻学系逐渐扩大办学规模:1984年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双学位专业(后改为国际新闻本科专业),1994年创办广告学本科专业,2001年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2001年,在原新闻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与此同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早在1986年即成为我国第三批新闻学硕士点之一,2001年又获准设立传播学硕士点;2003年,新闻学同时成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2006年成功申报新闻学博士点,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设立新闻传播学类博士点的院系,建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继2006年成功申报新闻学博士点之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07年又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①获准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②与中文系联合组建的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获准为广东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③新闻学获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④新闻学专业获准为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⑤获准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有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气象一新。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各项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来十分重视学科建设。特别是2006年暨南大学百年华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六秩荣庆之后,学院明确提出了要从教学型学院逐渐转变为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学科建设的核心与龙头地位,完善了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院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

内容概要

类型电影本来是类型化的,林侠的研究却强调个性和创新。为此,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不同类型的电影,作了细致深入的定性、定量分析。目的是通过这种分析,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便于更好地提高中国电影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

作者简介

陈林侠,四川江油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曾负责主持三项省部级课题,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三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三等奖、浙江省电视“牡丹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受到中国博士后基金、大陆学者基础理论研究基金、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多项资助,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出版专著《文化视阈中的影像叙事》(武汉大学出版社).并参编多部教材:先后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七十多篇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十多篇论文,《北京日报》、《三湘都市报》、《羊城晚报》等转载相关的学术成果。

书籍目录

总序序言导论    一、类型电影的类型观念、艺术定位与审美超越    二、类型电影的叙事智慧、难度与知识结构    三、调查分析国产类型电影目录上编  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研究  第一章  类型电影中的哲学观念调查分析    一、类型电影的哲学理念及其重要性    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第二章  类型电影中的道德观念调查分析    一、类型电影的道德功能与审美价值    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第三章  类型电影中的历史观念调查分析    一、类型电影中历史的功能与意义    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第四章  类型电影中的政治观念调查分析    一、政治观念的认知误区及其审美功能    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第五章  类型电影中的宗教文化调查分析    一、类型电影中宗教文化的功能和意义    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第六章  类型电影中的艺术观念调查分析    一、类型电影的艺术观念及其功能    二、数据分析    三、结论下编  跨文化比较的中国类型电影  第七章  传统与现代之间:东亚鬼怪文化与魔幻电影    一、本地鬼怪文化与东亚鬼怪电影    二、西方魔幻与东亚电影  第八章  暴力美学的历史与当下:内地武侠与香港黑帮    一、武侠片的传统与西方文化矛盾    二、内地与香港的黑帮歧义  第九章  成长的迷惘与家庭伦理片    一、大陆与台湾成长电影:怀旧的成长与成长的怀旧    二、三种电影类型的家庭伦理  第十章  市场化的喜剧与战争片的当下困境,    一、从小品式喜剧到恶搞:喜剧的商业化陷阱    二、战争史实与政治的传播:国产战争片生存危机结语  跨文化传播的中国电影    一、西方:跨文化传播中文本的裂缝    二、东方:叙述语境的知识背景    三、中国:跨文化传播中的危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类型电影的类型观念、艺术定位与审美超越目前理论界对类型电影的艺术性仍然有所保留,缺乏原创性的类型电影由于类型的重复与艺术所要求的个性之间的抵牾,不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市场主流的类型电影竟然仅仅在生产上贡献经济利益,而没有多少艺术性,这个令人沮丧的理论回答不仅制约了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而且影响到电影的整体发展,具体表现有二:其一,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创作将商业电影简单视作迎合观众之作,认为只要大资金投入,增加暴力、色情、噱头、偶像、明星等娱乐元素,就会获取商业成功,这导致类型电影对故事(即“情节创意”、“娱乐智慧”)的忽视,回避了类型电影创作所需要的各种智力挑战;其二,创作拒绝表达个性理解与真实的观念,担心影响票房收入,导致作品的价值观、意识表达的虚假性,助长了类型电影因虚构性题材导致的虚浮主义。因此,观众的期待视野、大众观念、平均的智力水平无形地主导了电影创作,类型电影缺乏必要的难度,暴露出通俗直白、粗制滥造、因袭守旧等众多缺陷。尹鸿指出:“中国的类型片创作和制作水平普遍很低,没有超出观众已有的叙事经验和娱乐经验。除了《天下无贼》等少数娱乐类型片以外,大多数中国电影至今还不会娱乐,大多数中国电影的娱乐还缺乏能够征服观众的智慧。”①应该说,当前中国类型电影创作水平及制作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和概念认知有相当大的关系,从理论上明确类型电影的艺术定位、辨析审美内涵就显得十分迫切。(一)从“类型电影”到“电影类型”:“祖性”与欲望的生产邵牧君认为,类型电影“是好莱坞技术主义电影在其全盛时代所特有的一种影片创作方式。类型电影是在制片厂制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一些特点同制片厂制度的生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显然,在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并不是主题类型,而是“拍片方法”,是促使“电影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到人事管理制度,就有很强的约束力量。伴随着制片厂制度变革、“导演中心”的创作机制逐渐产生,“类型”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坚执于电影的制作模式,主题的内容大为增加。它不仅是电影创作与研究出现的必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郑树森就说:“类型理论是艺术过程中的必然发展,因为人类有把性质相近的事物归类的习惯。分类(classification)其实是累积性(accumulative)、历史性(historical)的,也是历时性(diachronit)的活动。经历时间的沉淀,事物才能逐步归类。”

后记

这本书的整体构形应该是在即将结束杭州生活的那段时光,这是因为拿到入站通知时,总得想想出站的事情。之所以定为类型电影,一方面,是深感国内电影在商业叙事策略方面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对武汉大学科研环境、要求等的某种预设。说到类型电影,必然会涉及基本概念、界定标准以及艺术价值,等等。正如在导论中所说,我始终认为,对电影这种集创作、消费、科技于一体的现代艺术来说,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益繁盛、商品具备高度流动性及立体化的国内外销售渠道的影响下,电影的商业属性早已越过了“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的传统樊篱,质言之,所谓“作者电影”虽然不过是商业属性较弱的商业电影,但商业性仍然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严格地说,我这里虽然申言类型电影,但实则关乎电影的全部。对类型电影的认识在导论中讲得比较多,当时就有一个强烈的想法,电影假定性叙事需要丰富而广泛的知识为基础,电影的艺术性不仅包括对人性敏锐而深刻的体验,也包括叙事逻辑的缜密、故事情节的翻新、娱乐的技巧,甚至包括场景的设置,道具、服装的设计,等等,这些都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在这方面,国内编导的缺陷是非常显见的。上编部分的知识结构研究就是针对此种缺陷,想要去研究、归类目前电影叙事的知识现象以及所透露的编导状况。下编的写作思路与上编明显不同,但都是在博士后期间同时进行的,由于反复看过诸多前后差别甚大的国产电影,其中不少文本,颇有味同嚼蜡之感,相对说来,香港地区、韩国、美国等电影叙事的优越性就充分凸现出来;于是,萌生两者比较研究的想法,也就水到渠成。可以说,整个博士后期间,我都是一方面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作上编,另一方面以论文的形式写作下编,由于集中看了两百多部国产电影,写作起来,思路相对自由开阔。但不论是上编还是下编,我都深觉存在着许多不满意的地方。纳入知识结构调查中的国产电影毕竟还是太少,许多国产电影的生命都较短暂,收集起来很有些难度,加之本人的懒惰,尤其是在收集、整理资料方面的欠缺,未能在电影数量上取得大突破;在知识分析领域中,本应再作细分,但一者因写作精力有些分散,二者由于知识分类及调查本身都需要这一知识领域的相关积累,写作难度明显太大。能力所限,我只能做到这些,有时想想,虽有遗憾,倒也释怀。下编既然是以论文的框架写作,大多也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如《社会科学》、《中州学刊》、《文艺争鸣》、《理论与创作》、《齐鲁艺苑》,等等,仔细算来,发表在《理论与创作》上的,居然有5篇之多,实在感谢目前仍未曾谋面的周小玲、李亦婷、采薇、陈善君等诸位编辑同志。

编辑推荐

《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其跨文化比较》: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其跨文化比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还可以吧,但不是很专业
  •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角度新颖。
  •   国内研究类型电影的学者中,这还是不错的一本,相关的学者,沈国芳老师和郝建老师的类型电影研究,可以一起买来学习一下。
  •   没怎么看下去,有点小不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