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存在 存在的信念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健  页数:174  
Tag标签:无  

前言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生前以其26部小说饱享盛誉,被视为20世纪英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多次荣获英国重要文学奖项,并获女王亲授爵位,其画像悬挂于国家肖像馆,是英国国宝级人物。自20世纪50年代初登文坛到八九十年代闻名于世,默多克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在被她斥为“神经质”的现代小说语境中,坚持着以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大师为代表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能娴熟驾驭诸如哥特式、隐喻、象征、精神分析等多种现代表现技巧,开拓并引领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默多克看来,文学创作是一项自由的精神活动,不应当被哲学或其他功利性目的所束缚,但她承认自己在文学创作中会流露出哲学上的思考,毕竟哲学和文学的目的都是探索、揭示世界与人生的真相或真理。其实,默多克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她生前执教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其第一本书就是研究萨特的哲学专著。Routledge编撰的《20世纪一百位哲学家》仅列出五位女性,默多克便在其中。研究其小说思想内容,不得不先了解其哲学思想,只有深入研究其哲学思想,才能透彻理解其小说的深层内涵。本书以默多克的哲学著述为专门研究对象,从影响过她的存在主义人手,通过对她的哲学关键概念(“意识”、“自由”、“道德”,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现实”、“视景”、“知识”、“想象”、“去自我”和“善”等)的厘清、论证,勾勒其哲学思想主脉。作为文学研究者,第一本书竟是对哲学概念的论辨,我的确始料未及。这本书研究的是默多克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包括第一章所概述的存在主义,表达的是我的立场和态度。从研究和写作中所收益的,绝不仅仅是对默多克小说更为深入的理解。

内容概要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生前以其26部小说饱享盛誉,被视为20世纪英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多次荣获英国重要文学奖项,并获女王亲授爵位,其画像悬挂于国家肖像馆,是英国国宝级人物。  自20世纪50年代初登文坛到八九十年代闻名于世,默多克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在被她斥为“神经质”的现代小说语境中,坚持着以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大师为代表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能娴熟驾驭诸如哥特式、隐喻、象征、精神分析等多种现代表现技巧,开拓并引领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默多克看来,文学创作是一项自由的精神活动,不应当被哲学或其他功利性目的所束缚,但她承认自己在文学创作中会流露出哲学上的思考,毕竟哲学和文学的目的都是探索、揭示世界与人生的真相或真理。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第一章 存在:源流的勾勒 第一节 关于“世界”1.世界是虚无的(nothing)2.世界是荒诞的(absurd)3.世界是偶然的(contingent) 第二节 关于“人”1.人是自由的2.人是会死的3.人是焦虑的第三节 关于“人生”1.陌生人/局外人(stranger/outsider)2.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3.介入(engagement/commitment) 第二章 意识:问题的浮现第一节 “意识”的存在1.“意识”的追寻2.“意识”的虚无3.“意识”的辩证第二节 “意识”的模式1.非反思意识2.反思意识3.为他的存在第三节 “意识”的现实1.“理性”(Reason)之误2.“我们”(We)之惑3.“价值”(Value)之虚4.“责任”(Responsibility)之大第三章 自由:自我的挣脱第一节 理论性/哲学性“自由” 1.“自由”的闪现2.“自由”的实践3.“自由”的追求第二节 现实性“自由”1.“自由”的误区2.“视景”的澄清3.“自我”的清除第三节 道德性“自由” 1.“自由”对“意义”的道德诉求2.“自由”对“个体”的道德责任3.“自由”对“世界”的道德责任第四章 道德:向善的朝圣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1.“道德”实乃“自由”2.“道德”立足“现实”3.“道德”排斥“自我”第二节 “道德”的历程1.“道德”体现“知识”2.“道德”需要“想象”3.“道德”择取“信念”第三节 “道德”的信念1.“善”的意象。2.“善”的特性3.“善”的神秘4.“善”的信仰结论:类存在主义附录:《沙堡》的试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如同一系列选择时刻的堆积。自由“迫使”他不得不选择,他的“不选择”或“拒绝选择”,实际上也是选择,因为是他自己选择“不选择”或“拒绝选择”;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就等于“自由”。萨特常常用“自由”一词代替“人”。人是一种面向未来、谋划着并努力实现谋划的存在,其根基是空洞的无,她/他不得不为自己创造意义,寻找生存的理由和目标,以填充贪婪的“虚无”。虽然“自由”意味着人可以选择,但也意味着她/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在抉择的时刻不仅面对选择什么的问题,也要面对选择之后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后继问题——意味着“责任”。“焦虑”由此而生:因为她/他知道,做出选择的,正是她/他自己,而不是他人或别的什么。即使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所说的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上帝把人创造为自由的造物,人必须也只能自己决定此生此世如何生活、如何信仰。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有“焦虑”,两者是人这种动物的生存本态。人于此世不仅要面对如何生的问题,也不得不面对如何死的问题。虽然“死亡”并非人的本体性存在,却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它使我们意识到人生倏忽即逝、终将结束的短暂性,从而不得不思考今生今世如何度过。(3)在荒诞、偶然的世界里,我们应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顽强生活,如同反复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尽管世界、人生本无意义,但人可以、也必须在虚无中为自己的存在创造“意义”。存在主义消解了“意义”、“本质”、“终极关怀”等人们惯于接受的观念,乍看之下令人泄气,但是,世界、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并不是我们自甘堕落的理由,反而是我们自由创造的基础,正如我们知道人总有一死,却不会因为知道了这个事实而先行自戕。面对存在主义所揭露的这种貌似残酷的事实,亦如面对人总有一死的永恒无奈,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除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别无选择。既然我们无法逃避自由,何不善加利用呢?既然总得选择,又何不主动地选择呢?与其自欺欺人被动地生活,不如正视现实积极地生活。存在主义者在具体问题上可能有所分歧,但基本上有个共同倾向,即明确地把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他们研究的不是从具体生活中抽离出来的形而上学的人,而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的人,是处于与他人、与世界的各种联系中的人。

后记

一个人的成长有赖于无数人的帮助。首先要感谢恩师——博士生导师区鉷教授和硕士导师吴文辉教授、潘翠菁教授,分别培养了我英语文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能力。虽已毕业数年,但导师区鉷教授至今仍在治学方面具体而细微地指导着我,吴文辉教授、潘翠菁教授也始终关注着我学术上的发展。听说我要研究默多克,剑桥大学终身教授、当代英语诗人蒲龄恩先生(Mr.Pryne)特地从英国寄来别人研究默多克的著作,其中一本哲学书启发我抛开了小说研究,最终写了这本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时隔多年,我一直没有机会正式向他致谢。每念至此,深感歉疚!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英语系访学及在伦敦sOAs学院查阅资料期间,得到了爱丁堡大学英语系蒂莫西·迈尔尼斯博士和克利斯朵夫·卡莱恩先生的慷慨帮助。学界前辈何海伦教授、蒋道超教授、王友贵教授、张跃军教授、陆扬教授、李增教授、刘建军教授、李践教授、林裕音教授、黄家佑教授先后拨冗垂阅了本书初稿,他们的肯定、批评和建议,增强了我对本书的信心,也使我的思考更为周密。其他师友们也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曹山柯博士、黎志敏博士、高文平博士、沈洁博士等。张仲玲女士、蔡杰生先生、蔡静女士等朋友以及一些同事,都在需要的时候向我伸出援手。谨在此由衷感谢我的良师益友!欢迎并感谢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自由的存在存在的信念:艾丽丝·默多克哲学思想的类存在主义研究》:生面自由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向善的追求,自由地、道德地存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由的存在 存在的信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书很好,是一个严谨踏实的人,思想水平是一些虚华的研究者无法比的,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   许健是我们的老师。上课非常有趣,讲解生动,给人启发。这是老师的思想结晶。
  •   这是我大学的外国文学史老师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把哲学写的不再枯燥无味,但是却是一本需要一定人生经历及知识积累才能读懂读透的一本书。
  •   存在主义,我还在琢磨。赞一下亚马逊
  •   比较合适于对存在主义哲学不太了解的人看,也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介绍存在主义哲学的书。
  •   我们老师写的书,她上课很有自己的风格与思想,想要看看她的作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