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秀明  页数:419  

内容概要

  《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以生态整体主义即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人的精神自由与理性规约为逻辑基点,紧契文学作为人性生命内涵的本体特征,在全面考察中国当下面临的全球化、技术化、市场化的背景和分析古今中外可以借鉴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世纪文学生态环境进行探讨:1.精神主体;2.政府调控;3.媒体影响;4.批评功能;5.读者市场。

书籍目录

绪论一、生态文学的概念二、理解生态文学的几个关键词三、生态文学研究现状及对存在问题的反思四、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第一章 现实语境第一节 全球化冲击下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第二节 科技时代文学的审美理性反思第二章 文学资源第一节 90年代以来的文学环境和文学资源第二节 “后革命”时代的左翼文学资源第三节 民间资源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第三章 精神主体第一节 心性生态环境与文学生态建设第二节 作家心态危机与文学生态失衡第三节 文学精神资源与良性生态建设第四章 政府调控第一节 文化领导权与政府的角色定位第二节 中介系统协调与内在矛盾第三节 主旋律文学生态位及其独特的功能价值[附一]毛泽东对当代文学生态的影响[附二]论当代文学生态中的“苏联因素”第五章 媒体影响第一节 媒体属性与文学转型第二节 影像霸权与当前文学的生存境遇第三节 媒体行为与文学的商业运作第四节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网络文学[附]论当代文学生态中的媒体时尚第六章 批评功能第一节 批评现状与理性反思第二节 文化生态批评与文学批评的“互视”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三大生态功能[附]文艺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文革文学”第七章 读者市场第一节 文学生态系统中的经典命运轨迹第二节 生态视野观照下的文学体制外循环第三节 文学炒作现象审思[附]关于杭州高校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的调查附录一、论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文化现象二、从《狼图腾》看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三、穿越国界和人兽的狼文化写作——以《野性的呼唤》、《断头台》和《怀念狼》为个案的比较分析四、论中国电影的生态意识五、“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章节摘录

  首先是实施必要的文化批判,通过批判,明辨是非,剔劣存优,实现对旧的文学生存环境的超越和新的文学生态的构建。这里所谓的文化批判,主要是针对当下文学生态中的负面因素尤其是现代性的负面因素,如市场拜物主义、工具理性盛行,等等。只有借助于这种文化批判,才能有效地改造现有的文学生态结构,实行对现代性的超越。在这一点上,它与目前学界盛行的文化批判十分吻合,体现了人文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责任,表明创作和批评出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像徐刚的长篇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以及此后结集出版的六卷本《守望字园》,还有张承志、张炜、史铁生、贾平凹等人的作品,鲁枢元、曾永成、曾繁仁、王诺的批评,都明显具有这种特点。其次是理性地进行协调整合,将其纳入“作家-读者-批评-社会-政府-传媒”的大系统中予以考察,既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功能作用,同时注意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总体上的和谐。必要时,甚至可以进行合目的合规律的干预,以促成文学生态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当然也有不少经验教训)。如为了改变当下日趋世俗化、私人化、戏说化、泡沫化的文学生态,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评奖、课题立项和经费资助),扶持严肃的特别是反映当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文学创作和研究课题。传统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过分强调文学的外部社会因素,忽略了作家主体的作用,也忽略了文学的内部因素与审美内涵;现代新批评理论又片面强调文学是封闭的自足体,排斥对作家主体与外部社会原因的追索。而生态文学研究以人为中介,用生态学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理性而又系统地分析作家主体与文学生产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解决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平衡协调问题,因而较好地避免了上述两种批评的缺陷。

媒体关注与评论

  21世纪全世界最紧迫的问题,将会是地球环境的承受力问题。  ——【美】 劳伦斯·布依尔  从人的文学到生态文学的进化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次革命。  ——吴景明:《生态文学的伦理文化祈求》  生态文学说到底,是用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并将之转换为文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人类生态灾难亮起了红灯,是全球化时代对地球命运的严重关注和无限忧虑在创作中的呈现,也是世界面临危机中的人类生态价值反省。  ——王岳川:《生态批评与生态批评文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