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范捷平  页数:18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全集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奥地利现代文学纵横概论;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维也纳现代派作家的研究上;第三部分为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这样的分类没有太多文学流派和断代史方面的意思,只是为了避免混杂,便于阅读而已。这本集子收录了大会期间的大部分发言文稿(遗憾的是有些文稿未能求得),其中特别收录了年轻学者和德语文学研究新人的一些论文,意在励志,以致薪火相传。所收23篇论文编者在文字和体例上略有删动。另因本专集采用脚注的方式,所有引文及参考文献在脚注里一一注明,故全书不赘列参考文献。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维也纳现代派史家意识与异国对象——中国学术视野里的奥国文学之成立维也纳现代派民国时期汉译刍议第二部分马尔特的认识与情绪——《布里格手记》分析《布里格的笔记》中主人公的感知方式变化及其创作论阿图尔·施尼茨勒小说文本《通往旷野的路》的现代性论《陌生女人》中他者、爱情、权力关系《轮舞》中的性话语《象棋的故事》中的多层叙事结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改编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钱多斯致培根》的语言危机与《庄子》的“言不尽意”孑然独行——从《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看红彼得的自我丧失穆齐尔《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中的“另一状态”卡夫卡的现代性“原罪”之后是什么?——奥地利成长小说与犹太教交叉视野中的《失踪的人》第三部分论耶利内克与瓦尔泽的文学主体观论耶利内克戏剧现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论耶利内克小说《逐爱的女人》的翻译耶利内克小说《欲望》中的多元主题与语言特色发现者对失落意义的追寻——略论兰斯迈尔的《最后的世界》为沉默而写作——解读伊尔泽·艾辛格的诗集《送出的建议》论西默尔的“Faction”体小说文明与“野蛮”的组合游戏——论内斯特罗伊的《晚风酋长或令人毛骨悚然的盛宴》

章节摘录

  维也纳现代派 韩瑞祥 北京外国语大学  维也纳现代派出现在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是奥地利文学史上一段十分辉煌的时期,也是欧洲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现象。但长久以来,这个特殊的文学现象往往被分解编织于德国文学主线中笼统论之,忽视了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独有的艺术本质。本文介绍维也纳现代派,意在引起学者和读者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关注。  19世纪末,多瑙河王朝步入末世,一个被理想化了的“长治久安”的约瑟夫时代走上了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绝境。1867年出现的奥匈二元统治实际上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皇权统治由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而妥协退让的政治产物,也标志着名存实亡的哈布斯堡王朝分崩离析的开始。这个行将灭亡的时代却也孕育着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动力,带来了这个时期五光十色的精神潮流和文化现象,开始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辐射力。这个时期的奥地利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对当时的,而且对后来的以致当今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格奥尔格·门德尔(Georg Mende1,1822-1884)1867年创立的遗传学(《植物杂交试验》)到1900年间引起了举世的瞩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和约瑟夫·布洛尔(Josef Breuer,1842-1925)共同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歇斯底里之研究》,1895)开拓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新路子;台奥多·赫尔兹(Theodor Herz1,1860-1904)以其小说《犹太国》(1896)奠定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基础,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精神领袖;鲁道夫·斯泰因(Rudo1f Steiner,1861-1925)创立了人类学研究及“人类学学会”等。这许许多多的精神现象相互依存,或者相互对立,并于世纪之交达到了高潮。这些精神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个性理解的崛起,一个很快就反映到艺术和科学各个领域的自我意识。伴随着对弗洛伊德心灵与意识学说的认识和路德维希·勃尔茨曼(1udwig Bo1tzmann,1844-1906)或者恩斯特·马赫(ErnstMach,1838--1936)对现实相对阐释的理论,形成了一个以挖掘灵魂为己任的艺术风格,它试图借助梦幻去揭示人与世界的联系,通过对瞬间的捕捉表现现实的虚伪,透过表象展示心灵那一丝一毫的骚动。正因为如此,在世纪交替前后几十年间,奥地利文坛上出现了持续的多变现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