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佛教居士研究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紀志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文嘗試結合學術思想史與宗教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對兩晉時期的佛教居士面貌作一全幅的整理、觀照與詮釋。基於佛教在六朝時代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名士」背景,而與其相關之社會、文化莫不可分,故兩晉居士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於發現佛教與中古家庭、門第發展之機緣,並尋繹「士」於文化傳承、社會角色等多重意義底下,宗教流傳其中之作用,與士人信受、反饋佛教之機制……。經由此番研究,不僅豁顯出「僧」「俗」命題之別,從而鉤勒出此一時期居士信仰之型態與特徵,修道之理論與實踐,對教理的接受觀點與所旁涉之「儒」「佛」論爭問題。
在問題的處理方法上,以合理的互證,資料的相互參酌、聯繫、互補與辨正,來鉤稽兩晉居士佛教信仰的概貌,釐清史實的真相,還原其情境,並賦予合理性的詮釋與宗教社會史的意義,以對本題研究視野與相關線索有一整全、宏觀而客觀之建立。

书籍目录

两晋佛教居士研究
[作者:纪志昌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两晋佛教居士研究
【英文标题】TheResearchonLayBuddhistduringTwoJin
【文章作者】纪志昌
【指导教师】林丽真
【文章页数】439页
------------------------------------
【中文关键词】佛教|居士|两晋
【英文关键词】TwoJinDynasties;Buddhism;LayBuddhist
【中文摘要】
本文尝试结合学术思想史与宗教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对两晋时期的佛教居士面貌作一全幅的整理、观照与诠释。基于佛教在六朝时代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名士」背景,而与其相关之社会、文化莫不可分,故两晋居士研究的问题意识,在于发现佛教与中古家庭、门第发展之机缘,并寻绎「士」于文化传承、社会角色等多重意义底下,宗教流传其中之作用,与士人信受、反馈佛教之机制。经由此番研究,不仅豁显出「僧」「俗」命题之别,从而钩勒出此一时期居士信仰之型态与特征,修道之理论与实践,对教理的接受观点与所旁涉之「儒」「佛」论争问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上,以合理的互证,数据的相互参酌、系联、互补与辨正,来钩稽两晋居士佛教信仰的概貌,厘清史实的真相,还原其情境,并赋予合理性的诠释与宗教社会史的意义,以对本题研究视野与相关线索有一整全、宏观而客观之建立。
--------------------------------------------------------------------------------
【中文摘要】
两晋佛教居士研究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取向1
一、研究动机1
二、何为居士?3
(一)居士释义3
(二)拣择居士的方法与原则7
三、「居士」问题的探讨方向15
四、本文研究的时代断限16
第二节西晋之前的居士个案19
一、哀帝至桓帝19
二、桓帝至汉末22
三、汉末至三国25
第二章两晋居士与佛教关涉之活动类型32
第一节出世清修型34
一、未依僧之出世修行35
(一)郭文35
(二)谢敷39
二、依僧之出世修行:以庐山僧团为主43
(一)出世山隐44
(二)结誓共修49
(三)会通儒玄佛53
(四)与庐山僧团相关之其它士人58
第二节清谈论法型63
一、品目中的崇僧舆论63
二、清谈的延伸:讲经69
三、名僧谈理的广大回响73
四、书信论法76
(一)与郗超有关之论法士群76
(二)桓玄、王谧、殷顗80
(三)罗含、孙盛、习凿齿82
(四)其它85
第三节檀越法事型86
一、译事中的助译与劝助86
(一)译经居士―竺叔兰86
(二)助译居士―以聂承远、道真父子为主88
二、法事之施受94
(一)就接受「法施」的角度来看95
(二)就「财施」的角度来看101
(三)居士法施之自立105
三、造像、画像、供像107
四、兴寺114
(一)舍宅(园)为寺114
(二)家立精舍116
(三)官廷造寺117
(四)修营塔庙120
第三章两晋居士信仰的家族性123
第一节两晋宗室124
一、佛教于西晋王室流传之肇始―司马颙、司马耽(缉)
124
二、东晋宫庭佛教之发展128
(一)明帝至穆帝时期的姻亲、政治与佛教128
(二)哀帝、简文帝时期之方术与佛教137
(三)孝武帝、司马道子之「佞佛」与政治142
第二节琅琊王氏153
一、玄学家风与佛教影响之始153
二、王洽一门与佛教156
(一)王洽:家族的佛理入门者156
(二)王珣、王珉:家族信仰的进一步发展158
三、王劭一门与佛教164
(一)王劭、王恢(王奂):营寺与荫产164
(二)王谧:护法与书信问道166
四、王肃之、王凝之:奉道家庭的佛教影响169
第三节太原晋阳王氏174
一、王蒙一门与佛教174
(一)王蒙、王修:清谈与佛教174
(二)王恭:清廉与佞佛178
二、王坦之一门与佛教179
(一)王坦之「反玄」与支遁的扞格179
(二)范宁:王氏姻亲之以「儒」入「佛」185
(三)王忱、王国宝:传统奉佛家风之转189
(四)王愉之后王慧龙:僧人与门第庇护191
第四节陈郡谢氏、殷氏与其它194
一、陈郡谢氏194
(一)谢鲲一门与佛教194
(二)谢裒一门与佛教197
二、陈郡殷氏200
(一)殷浩202
(二)殷顗(附:殷仲堪)205
三、其它氏族210
(一)汝南周氏210
(二)吴郡张氏213
第五节介于「奉佛」与「非奉佛」之间的氏族217
一、谯国桓氏217
(一)桓彝218
(二)桓温219
(三)桓豁、桓冲、桓伊220
(四)桓玄224
(五)桓谦226
二、寻阳陶氏227
(一)陶侃227
(二)陶范、陶夏(夔)228
第四章两晋居士的修行理论与实践231
第一节自力禅修232
一、谢敷之安般守意232
二、庐山结誓的信仰内涵与宗旨:念佛235
(一)「决疑」与得「慧」235
(二)元兴结誓与「念佛三昧」237
(三)刘遗民之「定中见佛」241
(四)「定慧」与「心无义」246
第二节他力救渡254
一、两晋居士与「观音信仰」的流传254
二、观音救渡的内容与信仰观点259
(一)救渡的事件对象:危难类型259
(二)救渡的信仰观点264
第三节基本修行理论与实践―以郗超〈奉法要〉为例274
一、基本戒行与业报因果275
(一)由「检于外」至「防于内」:修习初阶275
(二)五戒十善的报应279
二、报应与轮回的构成279
(一)五阴、五说B六情280
(二)报应与解脱的关键:「心」283
(三)论受报主体285
三、由「戒」资「定」:治心之要287
(一)反向之观想:不净观287
(二)忍辱、以善报过288
(三)慈、悲、喜、护:四等心289
(四)固心、去妄心291
(五)奉道之存心:求己291
(六)达观、等心292
(七)息念、止虑、无惧293
(八)心悟无常、离苦294
四、由「定」生「慧」:从「有心」到「无心」296
(一)「六度」297
(二)由般若智获解脱298
(三)证空300
五、小结:修习特征与宗教角色差异303
第五章两晋居士所涉及的「儒」「佛」论争308
第一节护法论争308
一、何充、庾冰之辩309
(一)初次交锋:「变法」对「循例」309
(二)第二次交锋:「弃礼」对「劝教」310
(三)第三次交锋:
「王教不得不一」对「两行」互补论312
二、王谧、桓玄之辩314
(一)第一次交锋:「惠深故敬」对「惠深忘敬」314
(二)第二次交锋:
「惠深忘敬」的反向论证对「宗致」不同说317
(三)第三次交锋:
「在三之义」对「以至道为宗致」323
(四)第四次交锋:
学业非宗致的转化―「君道兼师」329
三、护法论争所涉及的几项争论层面与思维特点331
(一)从夷夏优劣的论点来看331
(二)从「情/礼」关系的论证来看332
(三)从「宗致之辨」来看334
(四)护法论争所隐涵的政治意识336
第二节应报论争339
一、戴逵对佛教「应报观」的反省:〈释疑论〉341
(一)〈释疑论〉对佛教「应报观」的否定341
(二)「分命」说的提出344
二、周续之的反驳与戴逵的答难346
(一)「命、理」的「未可喻」与「可喻」346
(二)「分命」取代了一切应报的根据351
(三)「劝教」说与「分命」说的圆通问题352
(四)周续之论理的局限354
三、戴逵的宗教心态与信仰实质356
第三节儒佛调和:「本同用殊」360
一、儒与佛「本同用殊」说法的提出360
二、居士伦理价值的完成364
(一)居士命题的起源:僧、俗修道的「用殊」364
(二)伦理价值的完成:「普渡」369
第六章结论两晋居士研究的意义:居士信受与反馈佛教的机制381
第一节即世间以成道381
一、出世清修381
二、清谈论法383
三、檀越法事384
第二节信仰的传承与转化385
一、两晋居士与佛教史发展的关系385
(一)由经典流传来看385
(二)由僧俗关系来看387
二、两晋居士对佛教的贡献389
(一)宗教理念的传承389
(二)宗教信仰的回护391
(三)家族信仰的延展393
三、两晋居士于佛教之转化394
(一)信仰型态的简易化与括约化394
(二)宗教理想的尼Q化、工具化、掺杂化397
附表401
表一:两晋出世清修型之居士一览(附:与慧远僧团相关之士人一览)
401
表二:佛教与两晋「清谈论法」之士人关系一览404
表三:两晋参与译事之居士一览407
表四:两晋王公贵族兴寺一览411
表五:晋室与佛教关系一览414
表六:两晋士族与佛教关系一览(之一至之七)416
表七:两晋与应报传闻有关的士人或居士一览422
表八:「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的两晋士人一览424
--------------------------------------------------------------------------------
【参考文献】
参考数据
一、佛教经典
(一)大正藏本
般泥洹经?大正藏No.6T01
太子瑞应本起经吴.支谦译大正藏No.185T03
法句经法救撰,吴.维只难等译大正藏No.210T04
出曜经姚秦.竺佛念译大正藏No.212T04
正法华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No.263T09
添品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多、笈多译大正藏No.264T09
般舟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No.418T13
佛说维摩诘经吴.支谦译大正藏No.474T14
大安般守意经后汉.安世高大正藏No.602T15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后汉.支曜译大正藏No.630T15
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法兰译大正藏No.784T17
孛经抄吴.支谦译大正藏No.790T17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东晋.竺难提译大正藏No.1043T20
优婆塞戒经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No.1488T24
十住毘婆沙论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No.1521T26
阴持入经注陈氏大正藏No.1694T33
观音义疏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大正藏No.1728T34
注维摩诘经后秦.释僧肇大正藏No.1775T38
维摩义记东晋.释慧远大正藏No.1776T38
中观论疏隋.吉藏大正藏No.1824T42
肇论疏唐.释元康大正藏No.1859T45
肇论新疏元.文才大正藏No.1860T45
佛祖统纪宋.志盘大正藏No.2035T49
释氏稽古略明.觉岸大正藏No.2037T49
续高僧传唐.释道宣大正藏No.2060T50
比丘尼传释宝唱大正藏No.2063T50
庐山记宋.陈舜大正藏No.2095T51
弘明集梁.僧佑大正藏No.2102T52
广弘明集唐.释道宣大正藏No.2103T52
辩正论唐.释法琳大正藏No.2110T52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大正藏No.2122T53
释氏要览宋.释道诚大正藏No.2127T54
一切经音义唐.慧琳大正藏No.2128T54
开元释教录唐.智升大正藏No.2154T55
中观疏记(日)安澄大正藏No.2255T65
肇论疏陈.慧达卍续藏经T150
(二)单行刻本、校注本
弘明集梁.僧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页1994.4
弘明集吴远释译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261页1998.2
广弘明集唐.释道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72页1994.4
广弘明集巩本栋译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435页1998.2
出三藏记集梁.释僧佑撰,苏晋仁、萧链子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587页,索引112页1995.11
高僧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568页索引82页1997.10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孙昌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87页1994.11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董志翘译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84页2002.1
肇论洪修平释译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272页1998.2
杂阿毗昙心论苏军释译台北︰佛光事业有限公司1998.2
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萧振士今译台北:恩楷出版238页2002.3
二、一般古籍(集释本、译注本、新排本)
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215页1955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318页1955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北京:中华书局1487页1998
孝经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81页1955
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台北:长安出版社388页1991.2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台北:里仁书局728页1981
史记西汉.司马迁,泷川资言考证本台北:天工书局1988.4
汉书东汉.班固台北:鼎文书局1977.12
后汉书刘宋.范晔台北:鼎文书局1987.1
后汉纪东晋.袁宏,周天游校注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三国志晋.陈寿台北:鼎文书局1976.10
晋书唐.房玄龄等台北:鼎文书局1976.10
宋书南齐.沈约台北:鼎文书局1975.6
魏书北齐.魏收台北:鼎文书局1975.9
北史唐.李延寿台北:鼎文书局1976
南史唐.李延寿台北:鼎文书局1976
世说新语校笺杨勇台北:宏业书局698页1971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554页1985
世说新语笺疏刘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933页索引138页台北:华正书局1989.3
荆楚岁时记校注梁.宗懔,王毓荣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268页1992.6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3册3508页索引62页1999.8
洛阳伽蓝记集证北魏.杨衒之着,清.吴若准集证台北:广文书局1960.1
洛阳伽蓝记校注北魏.杨衒之着,范祥雍校注台北:华正书局402页1980.4
洛阳伽蓝记校笺北魏.杨衒之着,杨勇校笺台北:正文书局273页1982.9
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着,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46页1987.1
建康实录唐.雪C撰,张忱石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840页1986.10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释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台北:华正书局648页1981
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491页1994.8
庄子集释晋.郭象注,清.郭庆藩集释台北:天工书局1118页1989.9
韩非子集释陈其猷校注台北:华正书局1240页1982.8
论衡集解东汉.王充着,刘盼遂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650页1957.7
潜夫论集释东汉.王符着,胡楚生集释台北:鼎文书局778页1979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东晋.葛洪着,杨明照校笺北京:中华书局639页1996.9
古小说钩沉鲁迅台北:盘庚出版社539页1978.10
搜神记晋.干宝台北:里仁书局263页1980.4
靖节先生集东晋.陶潜着,清陶澍注台北:华正书局481页1996.8
陶渊明集校笺东晋.陶潜着,龚斌校笺5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
诗品集注梁.锺嵘着,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478页1994
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台北:里仁书局929页1984.5
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严可均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5册1988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编台北:新兴书局4册2558页1969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7册4560页1968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台北:新兴书局4册1083页1962
事类赋宋.吴淑台北︰新兴书局明刊本1969.11
三、近人专着
(一)佛教部分
佛教征服中国陴z和着,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631页1998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37页1997.9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74页1991.2
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任继愈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79页1997.12
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任继愈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76页1997.12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吕澄台北:天华出版社434页1993.5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吕澄台北:天华出版社397页1987.1
中国居士佛教史(上)潘桂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74页2000.9
中国佛教史论集一:汉魏两晋南北朝编(上)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356页1977
中国佛教史论集四:汉魏两晋南北朝篇(下)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400页1977
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方立天北京:中华书局308页1982
中国佛教史学史:东晋至五代曹仕邦台北:法鼓文化382页1999
道家思想与佛教(日)蜂屋邦夫着,隽雪艳、陈捷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394页2000.10ˉ
般若思想(日)梶山雄一着,闭v主译台北:法尔出版社321页1989
汉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张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44页1997.12
汉唐佛教社会史论谢重光台北:国际文化事业公司383页1990.5
晋南北朝隋唐俗佛道争论中之政治课题孙广德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页1972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37页2001.8
江南佛教史严耀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93页2000.11
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萧登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677页1989.11
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日)小南一郎着,孙昌武译北京:中华书局395页1993.6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侯旭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78页1998.10
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刘长东成都:巴蜀书社526页2000.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王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86页2001.8
牟子丛残新编周叔迦辑撰,周绍良新编北京:中国书店209页2001.7
冥祥记研究王国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66页1999.12
中国古代僧尼生活王景琳台北:文津出版社236页1992.1
慧远区结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62页1987.12
慧远研究-研究篇-木村英一编东京:创文社(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543页索引19页,英文23页1981
慧远评传曹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420页2002.5
目莲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陈芳英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89页1983.6
梁武帝颜尚文台北:东大图书公司329页1999.10
(二)魏晋学术与史学部分
中国哲学史第二册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914页1988.4
汉晋学术编年(上)刘汝霖台北:长安出版社192页1979.10
汉晋学术编年(下)刘汝霖台北:长安出版社258页1979.10
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六卷刘汝霖台北:长安出版社492页,附索引51页1979.10
魏晋思想合篇五种(甲编三种)贺昌群等台北:里仁书局1984
魏晋思想合篇五种(乙编三种)贺昌群等台北:里仁书局1984
汉晋学术论稿江建俊台北:学海出版社134页1984.2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田文棠陕西:人民出版社329页1988
魏晋玄学史扣雈芚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527页1989
魏晋学术思想研索江建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400页1990.2
中古学术论略张蓓蓓台北:大安出版社363页1991.5
六朝思想史孙述圻江苏:南京出版社397页1992.12
魏晋清谈唐翼明台北:东大图书公司349页1992.10
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余英时台北:联经出版社372页1993.5
五朝门第(附高门权门世系婚姻表)王伊同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册1943
余嘉锡论学杂着余嘉锡北京:中华书局682页1953
陈寅恪先生全集陈寅恪台北:九思出版社(2册)1977
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陈寅恪着,万绳楠整理安徽:黄山书社368页1987.4
魏晋南北朝史傅乐成主编,邹纪万着台北:众文图书公司213页1990.11
两晋南朝的士族苏绍兴台北:联经出版社267页1993.11
中古士族现象研究陈明台北:文津出版社363页1994.3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中和:云龙出版社459页1995.6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493页1996.4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62页1996.5
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梁满仓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419页2000.9
魏晋学术人物新研张蓓蓓台北:大安出版社283页2001.12
史学方法论杜维运台北:三民书局516页2003.2
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309页1998.10
中国美学史(上)李泽厚、刘纲纪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470页1999.5
四、期刊论文
南朝高僧与儒学唐长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1页38-421993
佛教的中国化与东晋名士名僧孙昌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4=4页32-381993
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2页128-1371993.8
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3页127-1331994.12
神仙与高僧─魏晋南北朝宗教心态试探蒲慕州汉学研究8:2=16页149-1761990.12
六朝士人对轮回学说的接受李申中原文物(特刊)(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艺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页51-591985
东晋萧梁间名衲达士对于善恶报应命运穷通之论述选辑陈祚龙海潮音73:4页5-141992.4
因果报应论述评(上)方立天哲学与文化20:7=230页702-7131993.7
因果报应论述评(下)方立天哲学与文化20:8=231页784-7941993.8
汉魏六朝思想界对「报施多爽」问题的讨论陈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3页293-2551998.9
自然与因果―从东晋玄佛之交涉谈起周大兴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2页91-1262003.3
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楼宇烈中原文物(特刊)(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艺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页100-1141985
谈王琰的《冥祥记》和佛教短篇小说(苏)叶马克世界宗教研究1991:3=45页93-102199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郑欣文史哲1992:2=209页72-771992.3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诘与观世音孙昌武社会科学战线1993:1=61页246-2531993.1
佛教八关斋与中古小说陈洪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99:4=202页159-1631999.7
六朝小说中的观音信仰孙昌武佛学与文学─佛教文学与艺术学研讨会论文集(文学部份)佛学会议论文汇编2(1998)台北:法鼓文化页201-2281998
论中国佛教译场之译经方式与程序曹仕邦新亚学报5:21963.8
记两种由中国译场方式编纂的非翻译佛典曹仕邦新亚书院ЁN年刊11页109-1201969.9
儒教思想对佛典汉译带来的影响中村元世界宗教研究1982:2=8页26-341982.5
竺法护引导佛法「广流中国」的民族背景曹仕邦大陆杂志72:1页26-281986.1
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洪修平中华佛学学报12页303-3151999.7
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颜尚文历史学报(师大)13页1-441985.6
东晋南朝时期湖南佛教的流布张伟然、李世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6=87页50-531991.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佛教杨耀坤冰蚕彩丝集——纪念缪钺教授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年论文集(四川大学历史系编)(成都:成都出版社)页159-1791994.9
汉唐间洛阳佛教述略郭绍林洛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页47-511994
魏晋南北朝的山东佛教概说赵凯球文史哲1994:3=222页76-841994.5
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甘肃佛教刘成有佛教知识1994:4页39-411994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莫幸福浙江学刊1994:4=87页93-961994.7
东汉末年岭南佛教史迹小考程存浩广东社会科学1998:2=70页73-751998
佛教海上南传中国之探讨蔡翼伦普门学报页47-562002.1
支愍度学说考陈寅恪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1-181933
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道林义探源陈寅恪清华学报12:2页309-3141937.4
慧远与道?硠G难「心无义」之时间的考察林显庭中国文化月刊96页73-901987.1
泛说佛教毗昙学与玄学崇有派杜继文中华佛学学报12页339-3511999.7
支道林庄子逍遥义新诠及其般若学蔡振丰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人文学报24页185-2122001.12
般舟三昧の研究资料と其の意义に就ついて西义雄惠古先生古稀记念「净土教の思想と文化」惠谷隆戎先生记念会编辑佛教大学发行页1265-12851972.3.23
庐山慧远年谱竺沙雅章慧远研究-研究篇-(东京:创文社)页535-5431981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理论基础周伯勘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9期页67-921982.12夹纻像与戴逵父子严一萍大陆杂志5:6页14-171952.9
戴逵与宗炳张总、牛鹤佛教文化1995:3=17页14-151995.5
王坦之〈废庄论〉的反庄思想:从玄学与反玄学、庄学与反庄学的互动谈起周大兴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8页269-3252001.3
东晋居士谢敷考纪志昌汉学研究20:1=40页55-832002.6
清谈与魏晋政治缪钺中国文化研究8页11-291948.9
东晋思想史年表(日)冢本善隆编肇论研究京都:法藏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报告)1955
清谈与佛教村上嘉实冢本博士颂寿纪念佛教史学论集(京都:冢本博士颂寿记念会)页818-8311961.2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清谈论辩的主题林丽真中国书目季刊10:4页15-241977.3
世说新语所谓的小品林显庭鹅湖月刊2:12=24页26-311977.6
小品与东晋清谈林显庭中国佛教23:5页41-471979.2
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页233-2481983.5
魏晋清谈名士之类型及谈风之盛况林丽真中国书目季刊17:3页96-1041983.12
从隋志之着录看魏晋清谈及学术之迹象林丽真国立编译馆馆刊14:2页75-781985.12
魏晋人对传统礼制与道德之反省—从丧服论、同姓婚论与忠孝论谈起林丽真台大中文学报4页109-1411991.6
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林丽真台大文史哲学报40页25-521993.6
魏晋玄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林丽真第17次中国学国际学术大会发表论文要旨(韩国中国学会主编)页120-1431997.8
玄风中的反玄江建俊国际中国学研究创刊号(韩国)页319-3321998.12
论四玄江建俊成大中文学报第8期页179-2062000.6
世说新语所引胡语兰阇考:为纪念陈寅恪先生而作吴其昱着,陶僖u译中国书目季刊20:1页192-2031986.6
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研究王汝涛北朝研究1996:1=21页3-111996.3
东晋诗家孙陵嬼粮q考张蓓蓓文史哲学报46页295-3241997.6
汉魏六朝的乳母李贞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2页439-4811999.6
《世说新语》的史料价值―由人物传记数据的保存来看纪志昌中国文学研究14页133-1782000.5
试论「寻阳三隐」―陶渊明交游诗试析齐益寿王叔岷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2001.8
五、学位论文
佛教之社会机能初探—东晋至隋唐岭南佛教为例苏瑶崇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83页1988黄敏枝指导
东晋时期士大夫对佛教的态度和反映裴承东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36页1995何启民指导
从《弘明集》看佛教中国化王志楣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39页1996董金裕、熊琬指导
魏晋佛学格义问题的考察—以道安为中心的研究蔡振丰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46页1997林丽真指导
慧远、僧肇圣人学研究卢桂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74页1999.6林丽真指导
慈航普渡―观音感应故事叙事模式及其宗教意涵林淑媛中坜: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90页2000张梦机指导
罗因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402页2001.12林丽真指导
庐山慧远研究李幸玲台北: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479页2001王开府指导
唐代寺院结构及其运作林韵柔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66页2001张荣芳指导
魏晋清谈主题之研究林丽真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450页1978何佑森指导
汉晋人物品鉴综合研究张蓓蓓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384页1983何佑森指导
魏晋玄理与玄风之研究(上)(下)江建俊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560页1986黄锦鋐指导
六朝时代的建康刘淑芬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355页1982傅乐成、孙同勋指导
唐代的节日―以七月十五日为主探讨杨钦尧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研究所硕士论文99页2000.6陈弱水指导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199073-1.html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兩晉佛教居士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