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築紀行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金錫澈(Seok Cheol Kim) 著  页数:296  

前言

  當我們透過任何努力,來盡力發展自己國家的文化時,卻往往忽略到文化是牽涉到我們自身居住的空間。在市面上,探討我們居住的空間大多採取一種偏差的政治性角度來進行觀察,而缺乏對於最貼近我們居住空間的建築樣式或者是城市的描寫。  即使不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也應該對於城市有著一定的知識,因為居住的空間是包含著我們國家文化的體現,舉例來說,在漢江北部有著5百萬人居住的城市,我們可以常常可以在街道上看到被刻意保留下來的朝鮮時代古蹟;同樣地,經過我們國民30年的努力發展,在現今統計已經有5百萬人進駐的漢江南部,我們蓋起了為了生計、為了促進觀光旅遊業發展的數以萬計的高樓建築物,但是它代表著怎麼樣的文化呢?  而這本書《世界建築紀行》,是我所從事的工作、反省的課題,是重新畫分出我們空間上建築的新範疇,不再是採用以往那種以大範圍用文化空間、歷史空間或者是發展中的城市的的車流量管制、道路設計等都市空間計畫來進行。  我曾在國外進行多年建築考察、參與諸多關於建築的演講與研習;很自然地,這對我視野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其中在回國之後,我發現有2本書特別影響了我,那就是《藝術的殿堂》以及《在威尼斯展出的韓國館》,也因為這2本書,讓我多留在歐洲一年,奔波在歐洲以及非洲眾多有名建築物之中;更因這樣的機緣,讓我在這些地方結交了更多的建築家朋友,藉由這些知名建築家的交往、對談,讓我對於建築有著更進一層的體會。  我們都同意,這20年間,世界建築變化得相當快。不知何時,在我懵懵懂懂在首爾生活過40年,或者之於韓國傳統建築,我對它們卻一點想法都沒有,反倒是在出國旅居之後,才對它們生出另外一層體會。也因此,我整理出這一本《世界建築紀行》。  而這本《世界建築紀行》對我而言,是個重大的里程碑,因為整理了我這20年間關於建築觀察的日記以及筆記。特別感謝《東亞日報》文化部提供給我1年期的資助,以及所屬的「千年建築」記者群們,他們在我寫作此書、提供我前往去探究書中建築物的資訊時,有著相當大的幫助。再者,我們可以說每個時代、每個城市的起源,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留下的痕跡,就如同歷史上最原出的象形文字記載著人類歷史的起源。但是,「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著吉朋(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倒不如我們親自到「古羅馬市集」、「萬神殿」去體會一下當地的建築感動;與其收集著數以萬計有關於威尼斯的當地的建築資料,倒不如我在聖馬可街道和里奧多橋上走上一回,親自當地建築文化體驗來的深刻。  接下來,要把這20年間的心得、文字收錄在一本書,我的首要課題也就是要在這麼世界上眾多的有名建築物中,做出一個範疇、規畫。於是我做出以下4個範疇,來加以整理區分書中的建築物以及空間,那就是「靜寂空間」、「神聖空間」、「居住空間」和「人世空間」,4個空間。  首先是「靜寂空間」,藉由40年前的我在慶州古墳的體驗,我將探討世界上有名的「靜寂空間」,像是印度恆河的葬送禮儀式,也有喇嘛教跟人們居住空間相近卻又給人極大衝擊的「天葬」。雖然,在上述在可見的靜寂空間「建築」相關議題上著墨不多,但是我想有機會容後整理出版的。我在這個章節裡收錄了「埃及金字塔」、墨西哥古城「迪奧狄華肯」,以及把祭祀死人空間升華的羅馬地下墳場「卡塔康巴斯」等……對靜寂空間中可見的「建築」進行描寫,我想可以這一章節可以讓生活在世上的讀者感受到衝擊。  次之,「神聖空間」,一直是人們所相信,且是我們在世上一直想要尋找的空間,所以我們將就「萬神殿」和雅典「衛城」以及象徵日本文化建築的「伊勢神宮」進行比較;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文化剛起源的原貌。再來,我們通過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耶路撒冷「岩頂聖殿」比較,可以清楚來了解拜占庭文化和伊斯蘭理念。還有通過中國「天壇」和朝鮮飯店剩下的圓形狀古蹟感到時光變遷所帶來的悲哀與傷痛。最後,我們也會通過「聖巴索大教堂」以及周邊的文明來體會俄羅斯西洋現代建築的超越精神。最後,借由此我們可以用來反省自己國家的建築。  繼之,「居住空間」和「人世空間」要嚴格區分是滿困難的,在此可以先定義:「居住空間」是指人們群居之地,雖然其中也有包含文化生活,但是在「居住空間」,人們關心的此空間都市發展遠勝於關心此空間的文化面的發展,也許是出於人本身的利益、私心,其中當然是引出了不少問題。像是聞名世界的文化場域,紐約曼哈頓的博物館大道、倫敦西區等。  去除這些之外,我們將在這部分研究現代城市的起源--古羅馬市集,以及維持1千年的「聖馬可廣場」和開羅千年的「汗卡莉莉市集」,我們也會探討在人類居住的空間,攸關生命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也就是「供水問題」,其實在羅馬時代就可以看到人們對於此問題的探討以及解決的方法。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城市都是起源於江河的周邊發達起來的,而這也是理所當然成為人的共有空間;很詭異的是,我們卻受困在漢江和跨越漢江的諸多大橋上。  威尼斯的里奧多橋和聖馬可廣場,勾勒出依據著江河所發展出的城市中心文化;而在1千坪不到、投入小小金額的「古根漢美術館」,至今卻變成紐約最重要的空間之一,無形間更促進了曼哈頓的興盛,這又是為什麼呢?  最後是第四範疇「人世空間」。如上面所言,「居住空間」也包含了「人世空間」,簡單而言,包括市民居住在此城市的建築樣貌,以及土地私有者居住建築樣式,也包含了海島以及宮廷相關建築。我們在「人世空間」要著重探討其中的文化發展,把焦點轉向2千多年來都沒有改變的拿坡里「梅加利德島」,和6百年來亞洲的中心、政治中心空間北京「紫禁城」,和內亂時代重要空間「克里姆林宮」加以比較。這些動作,將能深化我們的思想,從而反省高樓大廈充斥的現代建築。  在此篇章,我們也會反省,從海上中冒出的美麗島嶼--濟州島以及南海未來的發展性,會不會出現50年前、有著330戶、1千8百名人口擠在一棟建築物的法國「柯比意集合住宅」?而高密度人口聚集的城市,又該如何發展起來呢?  我們在「人世空間」挑出6個建築物進行描述,每個空間都予人不同的感受。但就如同我在前面提到的,即使對於當地建築收集了再多的資料,都比不上親自走上一趟。就如同在韓國,我們可以看到拿紫禁城跟景福宮互相比較的論文很多,但是我想如能親往這兩個建築物走上一趟,帶給我們的衝擊與感受,一定會比在書上看到的強烈許多。  而這一本書,也是我個人色彩濃厚的書,所以讀者若對書中某一個建築物感到興趣,可以參考我在書中提供的材料。所以《世界建築紀行》,並不是對建築物一一加以解說而已,而是試圖通過建築來了解當地的文化。我也希望這本小書可以讓讀者反省自己所處的城市和建築,因為城市和建築是一種自信心的表現;追求美麗的城市與建築,呈現的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及卓越文明的心態,反過來說,也唯有透過追求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卓越的文明發展,才會出現美麗的城市與建築。我想,透過這一本小小的《世界建築紀行》來作為一個小小的出發點,開啟我們對美好城市建築的關注,以及追求美好文明的想望。  最後,此書得以完成,我要感謝對此書的觀點給與贊同或者是批評的眾多前輩;還有我的編輯,在百忙中抽空整理稿件,讓本書得以順利付梓。謝謝。

内容概要

人類曾經存在、最有力的證據都記錄在建築裡。當代韓國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家金錫澈,集結走訪世界各地二十餘年經驗,依據建築物本身的功能,以及人類在建築空間所產生的行為與意義,劃分出全書四大面向:靜寂空間、神聖空間、居住空間、人世空間,帶領讀者來到二十四個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建築空間,一窺人類文明的美麗與高度。四大面向,人類文明二十四個重要建築──※靜寂空間:為生者服務,也為死後的世界作準備埃及金字塔/羅馬地下墳場/泰姬瑪哈陵/迪奧狄華肯古城/聖卡爾多公墓※神聖空間:人類與神祕力量的對話管道雅典衛城/萬神殿/伊勢神宮/聖墓教會/聖索菲亞大教堂/岩頂聖殿天壇/聖巴索大教堂※居住空間:因為生活,所以創造什麼古羅馬市集/嘉德橋/聖馬可廣場/汗卡莉莉市集/古根漢美術館※人世空間:從古至今,人類理想城市的面貌梅加利德城/紫禁城/克里姆林宮/聖吉米納諾塔都/聖托里尼/聯合住宅區本書特色人類的每一個行動,決定著這個世界的樣子從人類文明之始走向現代空間,要你一本就通世界建築!如果沒有金錫澈,現代韓國將缺少一躍而升的重要力度參與多項世界級景觀重建計畫,韓國建築界領軍者親身走訪24處世界偉大建築,建築家理性感性交融的終極呈現從空間中觀看歷史,在線條角度裡發掘生活的痕跡建築設計師與建築的私密對話,帶我們穿出進入人類文明的起始,一路橫亙到現代我們也正在為後來者,寫下屬於此代人的建築故事

作者简介

  金錫澈  生於1943年。京畿高中畢業,就讀漢城大學建築系期間,師從韓國著名當代建築師金重業、金壽根。1970年與金熙春、趙昌傑共同創立漢城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並出版《現代建築》期刊,兼任總編輯一職。參與21世紀城市宣言「梅加利德憲章」起草,陸續在北京清華大學、倫敦建築聯盟學院任教。作為韓國當代建築界的傑出代表人物,金錫澈長期致力東亞地區建築設計與城市發展的研究,貢獻卓越;所參與的建築物件如首爾藝術中心、漢城奧運奧林匹克中心、濟州島電影博物館、韓國海印寺新佛教中心等,咸視為當代建築經典之作。因其建築領域的卓越成就,獲頒第一屆韓國建築文化大獎、鐵塔工業勳章、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等重要獎項。2004年,應威尼斯大學之邀於卡特隆宮舉辦「金錫澈建築作品展」,並在札格拉布**博物館舉辦「白南哲/金錫澈雙人展」、在東京與巴賽隆納舉辦「跨越亞洲」等展出,獲邀為維農娜博物館任國際大獎評審委員。金錫澈目前為「阿奇拜(ARCHIBAN)建築城市研究院」總設計師,威尼斯大學、哥倫比亞建築城市研究所、北京清華大學等校客座教授,兼任韓國明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著有《阿奇拜宣言》、《韓國人之家2000年》、《千年建築,千年城市》、《世界建築紀行》等,以及《水城》、《Seoul:City of Ethics,City of Nature》、《China Housing 2000》等電子書。陳寧寧  1945生,台灣台南人。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韓國建國大學文學博士畢業。現任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所專任教授。1970年代起在《聯合報》、《中國時報》等發表韓國文學翻譯作品共30餘篇,出版《韓國現代小說選》、《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第32集》、《韓國研究導論》、《悠悠家園》、《韓客記》等。1998年獲韓國政府頒發寶冠文化勳章。陳慶德  台灣嘉義市人,東海大學中文、哲學系雙學士,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就讀南韓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西洋哲學組博士班。現任中南部救國團、社區大學韓國語講師。翻譯著作《用21個句型環遊世界》以及著作《簡單快樂韓國語》、《韓語40音輕鬆學》。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部分 靜寂空間金字塔卡塔康巴斯泰姬瑪哈陵迪奧狄華肯聖卡爾多公墓第二部分 神聖空間衛城萬神殿伊勢神宮聖墓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岩頂聖殿天壇聖巴索大教堂第三部分 居住空間古羅馬市集嘉德橋聖馬可廣場汗卡莉莉市集古根漢美術館第四部分 人世空間梅加利德城紫禁城克里姆林宮聖吉米納諾聖托里尼聯合住宅區後記

章节摘录

  聖巴索大教堂為俄羅斯的頂尖建築,融合了西洋建築的潮流和俄羅斯的文化,隨著身體擺動可感受到不同的動態之美,兼具雕刻和色彩美感的建築,9個形狀大小各異的塔樓巧妙地搭配,創造出動態卻均衡的空間。  探索聖巴索大教堂  象徵莫斯科的聖巴索大教堂位於克里姆林廣場東南方。俄羅斯帝國的伊凡大帝為了紀念成功驅逐統治了200年的蒙古族而建造,西元1561年完工。當時名叫巴索的修士,1588年葬於教堂東北方的別館,因而起用聖巴索名號稱呼此建築。  拜占庭建築式樣反映了俄國地區的傳統,同時也發展為獨特的式樣。聖北大教堂有6公尺高,拱廊平台上方修築了9座塔,中央塔樓之外的8座塔均衡分布。以4個中型大小的塔為主體,間入4座小塔在其中,各個形狀不同,屋頂為洋蔥狀的圓形屋頂,47公尺高的中央塔樓,屋頂是圓錐形美麗的拜占庭雕刻式樣。聖巴索的9座塔是整體的,但同時兼具各自獨特的形狀,外觀看來十分協調,卻也帶著幾分奇異氛圍。  8座塔連結呈星星形狀,中間是四方形房間,中心十字軸線端上是八角形塔,間隙出的4個缺角則是心形塔。8座塔空間獨立,以迴廊和階梯連結,壁面採伊斯蘭教式樣的花紋和幾何紋樣、聖經內容的溼壁畫,以及拜占庭式樣的馬賽克等裝飾而成。17世紀中葉,在東南方向增建了三角形屋頂的錘塔,分在南北方建造出入口;16世紀中葉覆以紅色磚石,最後在17世紀添加色調明亮的美術裝飾。  以俄羅斯感性打造的拜占庭頂級建築  聖巴索大教堂  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美感,有哪一個時代或社會不執著於美的追求呢?建築如何以藝術形式呈現?要達到極致美,建築才能留存於歷史,但建築的美是什麼呢?美的建築像有機體一樣,大致來說是對稱的,但聖巴索教堂卻是非對稱的;建築的美一般都始自靜止的剎那,然而聖巴索大教堂的美卻在於流動之間;建築的美在於節制和單純,然而聖巴索卻在眩麗色彩和型態上誇飾、空間上多采多姿的美。  它是莫斯科人驅逐外來入侵的紀念碑,俄羅斯的感性再生於俄羅斯拜占庭式的頂級建築,然而最為重要的是,它是任何一座建築都沒能實現的,一種帶有律動感、緊張感的建築美學。聖巴索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宮並稱為莫斯科的象徵。  說到莫斯科,任誰都會想到克里姆林宮和聖巴索大教堂。俄羅斯是一塊把自身原有的東西和外來的東西融合、有著強韌自我中心的土地。克里姆林宮由義大利的建築家們設計建造,古俄羅斯建築曾經是拜占庭文明的一支支流,然而聖巴索大教堂是只有在俄羅斯才能展現的東西。  隨著視覺的動態而呈顯的多變化空間,輪替不停。回歸到其所象徵的原形來看,聖巴索的美不是單純視覺的美,而是人類和建築空間交互作用間併發出的詩意動態美學。聖巴索大教堂從心靈深處掀起神和人間、自然和歷史之間的覺醒,是克服了建築史中反覆出現的偉大建築美學而迸出的新的一種覺悟。  天空是暗灰色的,我打算一整天都待在紅場,路上還留有殘雪。我穿越地下道一走出來,就看到以紅色城牆為背景的聖巴索大教堂,宛如幻象的風貌,我站在跨越了語言界限的地方。拱廊平台上有教會9座獨立的塔樓,各自是完整的個體,聚集起來又形成一個整體空間,隨著腳步移動變化形象,沒有內部空間的小塔建築在東邊,中心塔樓以及後來增建的八角塔在東南邊,擴張了整體空間。以十字軸上的八角塔為主體,乍見單純的結構,實際卻是面積、高度都不同的8座心塔與八角塔的組合。  無與倫比的美,它不僅是座豎立在此的建築物,更像是在人和建築之中掀起空間張力的惑星。我仰望她的瞬間,人和教堂之間,生成出一個世界,我感覺得到此處迷惑、牽引人心走進其內的真實張力。倘若我們站在偉大的藝術之前,內心會開始動搖,聖巴索大教堂把我們牽引進歷史的時間、故事的空間裡,這就是偉大的建築。  我墜落進聖巴索的空間,它的美無法言喻,它匯聚了所有的東西:嚴正的幾何學和自由奔放的混沌有機體、結構力學的完整性加上結構上的破格,還有與周邊的調和;獨一無二,歷史的證言和宣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等等,本無法兩立的兩種個體交織在一起,熾熱的和冰冷的東西同時並存的中庸智慧,成為建築工學而實現了。  進入內部空間後,建築的完整性被結構和空間進一步表現出來,內部空間填滿畫作。韓國的多寶塔、石窟岩、聖德大王鐘所具有的複合與單純的合一,以及幾何學上的秩序和有機的秩序的合一,以更大規模的空間美麗地形象化了。建築家雅可夫列夫的天才深深打動我,我的無奈被野心、欲望給取代,原來建築可以如此大有可為;歷史可以用人類的抽象文字加以創造,而他們正在創造,真是令人驕傲。  建造聖巴索的這些真正的天才,融彙西洋建築史的大潮流和俄羅斯的傳統,呈現出一個偉大空間,非常俄羅斯的,同時也是世界性、人類的遺產,而且非常民族性,僅僅是世界性的觀點無法建造出偉大的東西,一定要兩個條件齊備,才能產生創造。站在聖巴索,心底每個角落如果沒有被感動一一掠過,那就不是建築家了,在這裡閱讀得到俄羅斯文明的形象語言和希臘正教的精神世界。  我大步地橫越廣場,環顧廣場四周,在克林姆林廣場和大型購物中心古姆之間隔130公尺寬,歷史博物館與聖巴索間有695公尺,4座建築物圍繞出大廣場。羅馬時代這裡是大廣場,之後的數百年,曾是最大的市場;15世紀開始,成為連接俄羅斯整個城市的道路中心,19世紀更名為「紅場」(krasnaya),原為「美麗的」意思。我要去圖書館找一些資料,以便更加了解聖巴索,我想找的是古時候聖巴索的舊地圖和紅場的圖,以及聖巴索教堂的圖。  我去了古董店買了50年前出版的聖巴索風景明信片,還有拿破崙垮台那年的聖巴索地圖,可惜太大了帶不回去,最後只好放棄;我至少得在圖書館找到地圖影本。在倫敦,我一定要去一趟地圖書店,向人打聽到書店所在,還為此走了2公里的路,好不容易買到莫斯科旅遊指南。今天晚上,我想在紅場過夜。到了夜晚,看到燈火照射的聖巴索,周邊建築物淹沒在黑暗中,顯現建造當時的風貌。  我在離開首爾前操勞過度,現在感受到勞累了;回到飯店,一躺下來就睡得很沉,1個小時後醒來,精神瞬時清爽不少。窗外大雪紛飛,我走在4月初雪的雪花之中,黑幕跟隨著雪花湧現,徐徐降落在紅場上方。雪絮很粗糙,颳起寸步難移的強風了,燈火一盞、兩盞亮了起來。面對聖巴索的燈打亮了,9座塔樓在黑暗中緩緩開展出自己的空間,擴大為巨大形象、充滿聲響的廣場。這一刻我的情感洶湧得無以言喻,我和聖巴索在不知不覺中合而為一;我化為第10座塔,悠悠緩緩環顧四周,突然間我回到了450年前的時光。  只有克里姆林宮和聖巴索大教堂被納入光線之中,每座塔化為數十、數百種面貌展現自身,型態和空間之美宛如交響樂在光線裡開展。建築原該存在於光線中,透過光的投射向世間展現空間,黑暗中,光線原理重現,黑暗中聖巴索超越時間展露其空間的美;在建築的向度裡,它讓我們感受材料和色彩擁有的深度。  現在雪勢大了,掃過我的臉孔,幾乎是等候了45年才能親臨實境,我終於看到了超越想像、建築的真正面貌。在這樣的日子裡,我真想喝上一杯酒,在飄雪的紅場踱來晃去;1個多鐘頭之後,我爬上了樓高20層的餐廳,向下俯瞰紅場和克林姆林宮,邊喝起伏特加邊佐魚子醬當下酒菜,身體雖然疲憊,卻是個幸福的夜晚。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建築介紹的書籍中,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書可與金錫澈互別苗頭的著作。《世界建築紀行》除了對於世界一流建築有著精闢的介紹,更讓我們反省在人類生活的世界裡,該如何體會自己的建築文化。我想,這是值得讀者如我可以好好反思的一大課題。」  --美學評論家/柳弘柱  「旅居國外數十年的金錫澈,藉由自身求學經驗、觀看建築的眼光所寫成的《世界建築紀行》,有別於市面上硬梆梆、記載建築歷史的書,有著不同的風格。我們可以藉著金錫澈敏銳的眼光,得知其如何探究世界上一流建築起源的原理,體會其他的面向。」

编辑推荐

  人類的每一個行動,決定著這個世界的樣子  從人類文明之始走向現代空間,要你一本就通世界建築!  如果沒有金錫澈,現代韓國將缺少一躍而升的重要力度  參與多項世界級景觀重建計畫,韓國建築界領軍者  親身走訪24處世界偉大建築,建築家理性感性交融的終極呈現  從空間中觀看歷史,在線條角度裡發掘生活的痕跡  建築設計師與建築的私密對話,帶我們穿出進入人類文明的起始,一路橫亙到現代  我們也正在為後來者,寫下屬於此代人的建築故事  作者簡介  金錫澈 Kim Seok Cheol  生於1943年。京畿高中畢業,就讀漢城大學建築系期間,師從韓國著名當代建築師金重業、金壽根。1970年與金熙春、趙昌傑共同創立漢城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並出版《現代建築》期刊,兼任總編輯一職。參與21世紀城市宣言「梅加利德憲章」起草,陸續在北京清華大學、倫敦建築聯盟學院任教。作為韓國當代建築界的傑出代表人物,金錫澈長期致力東亞地區建築設計與城市發展的研究,貢獻卓越;所參與的建築物件如首爾藝術中心、漢城奧運奧林匹克中心、濟州島電影博物館、韓國海印寺新佛教中心等,咸視為當代建築經典之作。因其建築領域的卓越成就,獲頒第一屆韓國建築文化大獎、鐵塔工業勳章、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等重要獎項。2004年,應威尼斯大學之邀於卡特隆宮舉辦「金錫澈建築作品展」,並在札格拉布國立博物館舉辦「白南哲 / 金錫澈雙人展」、在東京與巴賽隆納舉辦「跨越亞洲」等展出,獲邀為維農娜博物館任國際大獎評審委員。著有《阿奇拜宣言》、《韓國人之家2000年》、《千年建築,千年城市》、《世界建築紀行》等,以及《水城》、《Seoul: City of Ethics, City of Nature》、《China Housing 2000》等電子書。  金錫澈目前為「阿奇拜(ARCHIBAN)建築城市研究院」總設計師,威尼斯大學、哥倫比亞建築城市研究所、北京清華大學等校客座教授,兼任韓國明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譯者簡介  陳寧寧  1945生,台灣台南人。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韓國建國大學文學博士畢業。現任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所專任教授。1970年代起在《聯合報》、《中國時報》等發表韓國文學翻譯作品共30餘篇,出版《韓國現代小說選》、《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第32集》、《韓國研究導論》、《悠悠家園》、《韓客記》等。1998年獲韓國政府頒發寶冠文化勳章。  陳慶德  台灣嘉義市人,東海大學中文、哲學系雙學士,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就讀南韓首爾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西洋哲學組博士班。現任中南部救國團、社區大學韓國語講師。翻譯著作《用21個句型環遊世界》以及著作《簡單快樂韓國語》、《韓語40音輕鬆學》。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