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農村

出版社:正中  作者:六月 著  页数:240  

前言

  序1  傳揚客家本色的一戶典型農家  《消逝的農村》可以視為作者劉菊英女士(筆名六月)一家人的傳記,而她這家人則是傳揚客家本色的一戶典型農家。因為我是在客家農村(新竹縣關西鎮)出生長大的一個讀者,所以很自然地覺得這本書讀來格外親切感人。作者曾讀過我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的〈田裡爬行的滋味〉,了解我有頗為相似的成長背景,而今,由於這段文字因緣,特別邀我寫序,於是我有幸先睹為快;在此,我首先要恭喜她完成了一本深具特色的作品,同時我要對她一向熱心於藉著創作來傳揚客家鄉土文化,表達由衷的敬佩之意。  此外,這家人在面對困境時所展現的堅強毅力和凝聚力,更是令人難以忘懷。他們樂天認命,敬拜神明,勤儉持家,力爭上游,重視親情,誠懇待人,這些共通的人格特質自然匯聚成為他們不畏艱難、攜手奮鬥的一股力量,從而體現了足以代表「客家本色」這首客家名歌所凸顯的族群性格。無疑地,這是貫穿這本書的一大主題,而在作者質樸的文筆下,這個主題得到了合理的發揮,因而使「農家妹子」個人與她家整體可敬可愛的形象能在讀者心中贏得一個溫馨的位置。  回憶可以豐富人生;回憶愈精彩,回首來時路就會覺得愈豐富。六月憑藉一支靈活精巧的筆所重現的懷舊憶往,不僅豐富了她個人和家族的生命,而且豐富了讀者們─尤其是擁有類似回憶的廣大農民的生命。因此,六月為勤於筆耕而付出的心血非常值得肯定;但願我們每位讀者都能像六月這樣好好珍惜生命歷程中的點點滴滴,同時,也都願意盡可能認真地挖掘記憶寶庫裡的珍珠或鑽石。  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玉照

内容概要

  《消逝的農村》可以視為作者劉菊英女士(筆名六月)一家人的傳記,而她這家人則是傳揚客家本色的一戶典型農家。這本由四十四篇短文連綴而成的家族傳記,它歷經了作者幼童時代起算至大學時代的漫長歲月,而就其內容而言,《消逝的農村》的焦點則幾乎完全放在可以映照客家文化特色的家族生活細節上,其中又以農家各種生產活動─包括犁田耘地、插秧、除草、噴灑農藥、割稻、晒穀、放牛、種菜、煮飯、打柴、種香蕉、採收甘蔗、燻菸葉、撿拾蕃薯、養豬隻雞鴨……等為故事的主軸,其他有關衣食住行育樂的篇章雖然所占的篇幅少得多,卻也成為書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少數。  全書分五輯。分別就作者本身的家庭、農事、家事、農村生活風情、年少生活等面向,描繪農村生活。《消逝的農村》不僅取材範疇涵蓋客家農村的諸多層面,而且整體架構堪稱條理分明,故能格外增強故事題材及其發展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基本上,作者抱著深深懷舊的心情,運用寫實的筆觸,將她記憶中許多耕農體驗的往事再現出來。許多往昔的事物情景以今日眼光看來都已顯得遙遠或特殊─例如用牛屎敷平禾埕以便晒穀、上便坑用竹片刮屁股、在農戶寄賣家常用的成藥包、藥商利用夜間雜耍表演在農村巡迴賣藥、刮除飯鍋底部累積的黑灰、以及靠牛犁田拉車……等,令人閱讀之餘,不禁要慶幸台灣農民記憶中這些真實的點點滴滴都在作者筆下留下了清晰有趣且深具意義的紀錄。

作者简介

  六月,本名劉菊英,生於新竹新埔鎮,長於高雄旗山,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國郵報廣告主任及聯合報系中國經濟通訊社發行中心經理。1981年始握筆從事業餘文藝創作,著作曾獲省新聞處優良作品出版甄選獎、高雄縣文化中心文藝作家作品集甄選獎,《惜情》及《去玩》二書分別入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選的適合國中及高中學生閱讀的100種好書之一。  1998年以《天色漸漸光》一書獲高雄縣第二屆鳳邑文學獎散文類首獎。1999年獲得旗山鎮蕭乾源文化獎。同年自中經社自請退休,專事寫作,曾任吳濁流文藝營、國軍文藝營、銘泉寫作班等作文指導,及第三屆鳳邑文學獎、長榮女中文學獎等評審。2004年《農家妹子》一書的書寫計劃,通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評鑑,獲得創作贊助金。文采以平實、諧趣及富人情味見稱。

书籍目录

家族寫真農家妹子雷公阿叔苦命阿嬸手足情深河洛庄的客家人大哥結婚那天阿姊戀愛了青青農場小放牛田園青草青蒔田稻子成熟時抹牛屎晒穀黃豆收成時菸樓農場樂翻天甘蔗採收時菜根香颱風來了我愛香蕉親親寶貝會煮飯的囡仔刮鍋底挑水家有豬寶貝雞鴨一家親洗衣場風光溪埔挖寶上山打柴鄉土風情新年到了來去拜拜寄藥包收菜尾另類舞台傳教軍人之友少年之歌釣青蛙農村小頑子撿拾樂趣多農村的便所打蛇抓鼠牙痛的時候琅琅讀書聲單車時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