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資本主義社會

出版时间:1994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译者:傅振焜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後資本主義社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吸引人的书名,吸引人的作者,让我用三个下午看完了这本在书架上放了一年半的书,就标题而言,还以为会是社会学著作,看了内容才发现,在德鲁克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中,依然闪耀着他管理学的光辉,这本书不是纪实,而是一种纪实基础上的预期,描述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理应的发展前途,从这种预期,我认为德鲁克先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只是中性的评判,而且是个人的意见,总之我对这本书还是高度推荐的。这一段就当做引言吧。
      在经济上,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构成已经大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力革命”(大概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制造业工人成为中产阶级;“管理革命”(大概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间点)之后,制造业工人数量急剧下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些国家,工人运动都不成气候。同时,发达国家出现了最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了资本家,德鲁克称为“退休基金资本主义”。所有的受雇者(劳动者)都是退休基金的所有人,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各自的退休基金有自己的份额,而这些退休基金,又是受雇者所服务的资本来源,这就说明了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归自己所有,就算是基金的管理者如金融分析师等也是从基金中拿取他们所占有的份额,剥削(似乎)已经不存在了。结合这两点,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缓和,传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
      在政治上,就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体和政府行事模式也无法满足德鲁克的要求。他是反凯恩斯理论的,他把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的国家形态称为“万能国家”,反对政府过分使用财政手段,反对他们扮演“经济大家长”和“社会大家长”的角色,下了“万能国家已经走向死胡同”的定论。他所向往的政府只需控制“经济气候”,要能对抗利益团体的控制,要给民间团体充分的自由,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在国际舞台上需要建立一个跨国的大组织,承担环保,维护人权,打击恐怖主义的重任,所以地区性合作组织也可以作为这一进程的过渡。
      《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描述的社会形态对中国的启发意义,才是我看这本书的重点。书名虽然有“资本主义”,但是意识形态色彩几乎没有,德鲁克对这个社会的描述有娓娓道来的感觉,不知不觉令人陶醉其中,怪不得西方的和平演变要比社会主义的革命口号更有吸引力。德鲁克作为管理学大师,关注生产的效益,于是在这本书里多次出现“生产力”这个词——真是奇怪,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本质的社会主义,反而没有出现系统阐述提高生产力的理论。而在“管理革命”之后的当代社会,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知识。德鲁克借用日本人的话,“在发达国家,把创造蓝领工作机会的投资拿去发展本国教育,这种做法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上收益一定更多”,温家宝也说“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那就是没有未来”,但是从现状上看,教育经费年复一年地拖欠,完全没有显示出国家有任何的诚意。就是在政府投资中,对制造业的投资还是不断地增长或者没有变化。中国做了三十几年的制造业大国,正好赶上知识经济的绝佳时代,却还是遵循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或许是沉浸于改革开放的硕果高傲自大,或许是GDP政绩观在作怪。
      书中的另一个重量级观点是关于“组织”,这个词贯穿全书,也是管理学的精髓之一,生产要组织、政府要组织。德鲁克说“知识本身不分高低,因此,这种知识组织的员工应该地位平等,每种知识在组织中的地位依据贡献度来定”,我想,这应该就是西方社会“人生而平等”观念的又一表现,这种地位的平等才更能激发人创造价值的意识,才能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第二,组织要“分权化”,由于迅速决策的需要,要分权给接近实务的组织去决策,类似于古代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三,组织里的员工是有知识的人,这使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摆脱了他人的控制,就像管理学中所说“员工自己决定他会贡献什么”,上级无法胁迫下级去做什么,让组织中的自由度相当之高。第四,组织中的成员分工明确,专业化工作,即便是组织之间也是专业化协作的,也正是这种专业化的精神,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在未来依然不断发展着生产力。第五,社会组织、商业组织、政府组织的责任要划分清楚,德鲁克认为前二者可以相互交融,但政治组织必须独立存在,不能承担社会、经济的责任,否则会造成效率低下和“政治分肥”。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外包”的概念,这种情形在中国也开始流行,即将与本机构本职无关的服务外包给别的专业机构,虽然在公司企业中外包流行,但是在政府机关里,一些服务是否也可以外包呢,否则就会出现某某机关一个清洁工月工资五六千的不合理状况。
      虽然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但不代表中国毫无可借鉴之处,三十多年中国只顾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发展方法,却没有研究过西方社会的构成,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还是什么?中国除了应该吸收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视知识、组织形式的优点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发展退休基金制度让人们有动力为这个国家服务。此外,中国应鼓励民间团体的建立,如美国社会中的几百万个非营利性组织,引导民众自发地为他人服务,这样才能让人们有为这个国家服务的意识。既激发了公民为国家服务的动力,又培养了公民为国家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公民的爱国情绪更为浓厚,这种效果远比喊喊口号要实在得多。
      最后,这本书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认为生产力提高后,工人获得的收益要远大于资本家;工人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依靠资产阶级的法律保障;过分批判政府的管制等等。尽管如此,还是瑕不掩瑜,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远远大于他应受的批评。
      
      作于2011-04
  •     一、世界的未来肯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最关键的资源是知识。
      
      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德鲁克高瞻远瞩地进行了大胆的“预言”(大部分已经实现了)。
      
      德鲁克认为,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年之间,“资本主义与科技征服了全球,创造出了一个文明世界”。这一过程与“知识”这一要素密切相关。而这一时期知识主要用于工具的创造。大量的科学技术运用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上,极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工业革命”时代。在这一时期,技术的更新极其迅速,而这一更新的速度优势工匠所无法负担的。因此资本的集中于生产的集中,加速了大规模生产的工厂的诞生,形成了资本主义典型的生产方式。然而,这一生产方式的缺陷之一,就是用机器排斥人力,工人知识作为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可以随时更换,毫无身份地位可言。这就造就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动荡。“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矛盾”这一马克思主义者所信奉的真理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
      
      而改变这一矛盾的,又是知识。“生产力革命”——将知识用于工作。1881年开始,泰勒开始分析各种前人不屑于研究的工作,希望增加单位时间内工人的产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得益的将是劳方。尽管泰勒的思想一度遭到排斥(可能是泰勒的思想挑战了一些工会人士的技术权威),但是,随着世界大战以来,“工作分析”与“时间研究”在军工生产上的运用,使美国人看见了泰勒的价值。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生产力革命”开始了。泰勒的思想横扫了发达世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制造业中的蓝领工人,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无产阶级”,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真正受惠者。
      
      二、然而,随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工作者”。与体力工作者不同的是,知识工作者贡献的是一些难以量化的知识,是“将知识运用与知识之上”,创造新的知识。如果不能激发知识工作者的自主性,无论投入多少资本,都无法创造真正的价值。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需要在管理方式上做出调整。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拥有的,是专门化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拥有知识的员工是在“组织”当中工作的。组织必须是知识性员工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运用自身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组织拥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以整合组织内存在与员工个体内的专门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同时,组织还要有利于知识员工专门知识的更新与提升,使其能够“精于一道,以此为生”。这就要求组织员授权,使其能够自主地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组织应该是知识创造的“启动器”。
      
      三、在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不再成为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各种员工的养老基金,拥有者美国各大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因此,员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公司最大的股东。由于退休基金的出现,使得大企业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变得落伍。大企业之前的“股东”不在拥有管理权力,专业的经理人成为了企业真正的“掌舵者”。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是对谁负责?对什么负责?”“对利润负责”往往会导致经理人员的短视,损害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因此,发展处新的管理“合法性基础”,即“使命与宗旨”,并加强外部对公司的“社会审计”,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成为了当务之急。德鲁克认为,重要的是赋予管理者“责任”的意识。管理者拥有的不再是“权利”,而是企业绩效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管理者才被赋予“职权”,以保证工作的执行。每个人都是组织内的贡献者,为目标做出贡献并负责行为后果。
      
      四、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内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呢?德鲁克认为,主要的有三种形式的团队。一是棒球队式的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固定的位置,“依据作为团体的一员的角色而行动”(play on the team),而不是“依据整个团体的情景而行动”(play as a team)。第二种团队的类型以足球队、交响乐团为代表。这类团队有一个教练,也有一个“总谱”。在“总谱”的指引下,个人仍然有足够的弹性空间,迅速调整自我。第三类团队是以网球双打组合为代表。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发挥各自长出,尽量掩盖各自的短处。团队需要高度的自律和长期的演练,以培养默契,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在现实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团队,决不能同事混用。
      
      五、组织成员以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组织也应该往专业化的戏份市场进军,集中资源提供特色的服务。一些与组织“成果”无关的业务,应该外包。
      
      六、在政体方面,后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大环境是民族国家与万能国家的失效。20世纪50年代之前,民族国家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政治力量。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在各大民族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帝国只是表象,很多帝国往往只是民族国家及其殖民地组成的松散政治联合体,文化、社会上的离心力时期难以长期融合生存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后,民族国家走样了,开始蜕变成为万能国家——民族国家的本意是做“市民社会”的守护神,而万能国家是要变为社会的主人。人民可以保有多少财产,是由国家决定的。国家想要包办社会中的一切事务,从控制“经济天气”(天气而非气候),到人民福利,社区活动。。。其最终的形态是集权主义国家。实践证明,集权主义国家已经完完全全失败了(尤其是苏联。在苏联以外的万能国家,蜕变成为了“政治分肥国家,真可用纳税人的钱讨好特殊利益群体,以获得选票,公民意识的缺乏使得金钱腐蚀了政府的执政能力)。万能国家失败了,而退回到民族国家有存在新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是跨国主义、区域主义、地方主义的兴起,都在挑战者民族国家传统的国家权威(这三者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比如环保的需要、反恐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对此,政府为了反败为胜,需要的就是“有所谓,有所不为”德鲁克认为,例如军事援助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政府应该放弃,政府应该“控制经济气候”——保持经济增长的大环境而非“经济天气”——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增长。此外,为了呼唤公民社会的回归,政府应该将“社会工作”外包给民间,建立“民间社会”以处理社区事务,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为国而生比为国而死更重要),以满足公民对“追求社区沟通、团体归属、人与人的责任和奉献”的需求,恢复公民责任和公民认同。
      
      最后,德鲁克还指出,要是知识的投资富有生产力,还要注重有绩效的学校的建立。“科技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如其造成的学校与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的变动”学校应该是人人具备高度的基础学习能力,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动机,向更多的人开放。要培养掌握专们知识的专才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通才,要求学校与社会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相互合作,打破学校在教育上的垄断地位,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培养知识管理者的机构”
      
      在最后一张,德鲁克指出,后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应该是“知识人”。这种知识人,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一个深受西方影响的世界。他们掌握着专门知识和工具,而不像以前的接受通识教育的“文化人”。以我的理解,他们是一群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精于一道以此为生专业人士。他们不会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而是富有理想和一定人文素养的实践者和实干家,在社会生产中运用知识默默地创造价值。正是这些人,成为知识经济时期财富的创造者,成为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怎样统合“知识人”的知识,使得组织“不仅雇佣人的一双手,而是雇佣整个人”,让“知识人”在组织目标的引领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最大价值,应该是“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426832010173gj.html
      
      微博里有一关注的好友,博名是:莫剑走天涯,签名是:没剑也要走天涯。言语颇带豪气。
      
      
      
      带剑独行,向来是侠客的特征,从文艺的角度加以释读,是独立范儿的体现。年轻少狂时期,迷恋武侠小说中的那些来无影踪去如风但却形单影只的侠客,潜意识其实是对独立自主的期盼。
      
      
      
      这种对“自由”、“独立”、“自主”的渴求,并不随时伴在我们身边,软弱时,尤其是在专业工作枯燥的瓶颈期,追求的“自由”往往会变成了散漫、“独立”会变成固执、“自主”会变成毫无要求。如此这般自废武功,实在不是曾经期盼的模样,更不符合组织社会中对“专业人(知识人)”的要求。
      
      
      
      “组织社会”是德鲁克提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概念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结构是由“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组成。而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则是由“知识人”组织而成,(资本家已经退居幕后,职业经理人(受雇的知识工作者)走向前台,无产阶级通过生产力革命已经演变成了中产阶级)
      
      
      
      在组织社会中的基本单元是“知识工作者”。而组织则是一群“知识工作者”基于一个共同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团体。从这个概念出发,我可以狭隘的理解“组织”就是“团队”,团队存在的目的是使个人的知识有工作成果——完成同一个目标!
      
      
      
      所以,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每个成员都必须为目标做贡献,并负责行为后果。
      
      
      
      首先,组织成员必须掌握生产工具才能够为团队做出贡献。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给社会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造成工人的“疏离”。工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疏离”,使其不再拥有生产工具,工人唯有依赖资本家提供生产工具才能生产,机器越昂贵,他们就越依赖资本家。
      
      
      
      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中,生产产品的工具不再是工厂里庞大的机器,而是随身携带的“知识”!传统资本主义下的“大亨”是19世纪的钢铁大王。二次大战后,新的“大亨”则是计算机业、软件业、影视业、信息系统业的巨子。知识已经成为新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
      
      
      
      其次,在组织每个成员都必须为目标做贡献,就意味着每个成员在专业上都必须相对独立。
      
      
      
      负责,是一个人独立的唯一标志。也是上帝赋予人类自由的最大镣铐,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的故事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在伊甸园中上帝要植入考验人类的“智慧果”?现在解经的人认为,禁果的存在是人类第一次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有行动的自由,亦必须负自由行动的责任!亚当夏娃被打发出伊甸园,耕种上帝所自出之土。
      
      
      
      负责是对个人“知识”创造成果的一种检验。
      
      
      
      工作的要求必然会反应在责任上,有责任的团队成员,才能按具体要求利用知识生产出需要的成果。并且不断朝目标推进,从而完成任务。不负责任的人,不会对自己的成果评估影响,所以无从谈起检验并修正成果,也不存在“不断”迈进的状态。
      
      
      
      从能够利用“知识“生产成果,到用“责任”去检验,是成员相对独立的标志,也是一个组织健康向上的状态,这样的组织是可以生长而不是生存的。
      
      
      
      “自由”的散漫、“独立”的固执、“自主”的低下——时间,必让人承担责任!上帝的规则无法逃避。
      
  •     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理解资本主义,展望后资本主义社会,抑或是后社会主义社会……
      
      没有人能预见未来。
      
      多看一些关于未来的书,可以让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局限于现在的困惑,而是站在一个大尺度的时间范围内思考我们的人生,思考我们的社会,或许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   不认为最后列举的缺陷是缺陷
  •   《後資本主義社會》我讀第二遍了,真是好書啊!
  •   《後資本主義社會》這本書啟發我如何從提高生產力進化到提昇知產力(知識的生產力),它正是我書寫<知產力:「編輯2.0世代」必備的企劃能力之10>的理論依據。我讀的是繁體字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