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暴力團(上下)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張大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城邦暴力團》是武俠小說,一部傳奇又真實、一部奇門盾甲又兼說1949以來台灣近代一塊小歷史的、一部解個人身世之謎也解時代亂局之謎的好看小說。
表面看,這故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主角孫小六,一個有功夫的人,不斷逃亡的故事。在他逃亡期間,他一連遇到了七個老人。這七個老人就慢慢揭露了孫小六的身世。
孫小六這個人,是一個片斷歷史裡的時代人縮影。他雖然不斷透過特殊才能的學習和擁有來獲得生命力,可是這些都沒有用。時空的錯置與時代的乖離,讓他只有不斷地逃亡。
《城邦暴力團》也可以看成一部中國近代史。它包括了三組歷史:一是從漕幫老大萬硯方死後,他和他的朋友留下七部著作,拼湊起清代民間傳說中的江湖會黨的內部爭鬥史;二是從1937年二老(「老頭子」和「老爺子」)會面,漕幫八千子弟參加抗戰開始,一直到萬硯方流落臺灣,因暗中阻止「反攻大陸」計劃而被狙殺的風雨民國史;三是敘事人張大春為追尋歷史線索而搜集材料並逃亡的冒險史。
(上冊)
楔子 007
1 看不見的城市 019
2 竹林七閑 022
3 定案 051
4 送行之人 053
5石中書 068
6 我是怎麼知道的 073
7 老大哥的道具 080
8 潛龍勿用穴蛇飛 096
9 食亨一脈 136
10 殺出陣 141
11 天醫星來也 156
12 崩即崩耳 165
13 最是倉皇辭廟日 181
14 另一種生活 197
15 一闋艷詞 213
16 捲入 226
17 解謎 232
18 遇見百分之百的紅蓮 237
19 鐵頭崑崙 242
20 大歷史的角落 269
21 法輪功 273
22 入社 284
23 越活越回去 299
24 記得當時年紀小 311
25 最想念的人 328
26 第三本書 347
27 拼圖板上的一些問號 355
28 大迷藏 364
29 嫚兒的奇遇 373
30 聆聽之資格 397
31 啟蒙的夜 411
(下冊)
32 逃亡 005
33 學術問題 016
34 一個朋友和一個朋友 027
35 面具爺爺及其他 032
36 特務天下 052
37 背後的背後 077
38 飄花令主的秘密 097
39 名字 119
40 風雲渡海 142
41 回到寂寞的書房裡 188
42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210
43 小說的誕生 226
44 飛蛾撲火 234
45 殘稿 248
46 理想的讀者 314
47 我應該如此述說 323

作者简介

張大春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曾任教輔大、文化等大學、亦曾製作主持電視讀書節目,現任電台主持人。
曾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等。
著有《聆聽父親》、《城邦暴力團》一 ~ 四、《最初》、《公寓導遊》、《四喜憂國》、《雞翎圖》、《大說謊家》、《張大春的文學意見》、《歡喜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我妹妹》、《野孩子》、《沒人寫信給上校》、《撒謊的信徒》、《尋人啟事》、《小說稗類》(卷一、卷二)、《本事》《春燈公子》、《戰夏陽》、《認得幾個字》等。
作品獲獎無數,《聆聽父親》更拿下2008中國十大好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邦暴力團(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 在我自以为如何如何的世界背后,其实有一股更可怕更强大的操控力量在主宰着人们的遭遇和认知,且没有人能够反抗和怀疑”。当我们以为政治如何如何,当个愤青就如何如何,说几句话就如何如何时,那些看不见的无形之手并不会伸向我们,只因我们的认知幼稚的可以。一样的张大春不一样的《城邦暴力团》
  •      一套书仅仅看完了上部就跑来写所谓的读书笔记无疑是非常不牢靠的,事实上在读完前五节的时候,关于本书的一系列想法就不断地冒出来,终于在上部终结时形成一些些具体的线索。或许是那本《小说稗类》给了我太强烈的印象,或许是带着传统说书人印迹放肆地在古今中外各种典故中上蹿下跳的张大春对我的吸引,种种这些与其说刺激、还不如说触怒了我的神经,才使得在阅读这本书时更投入、更快也更敏感地捕捉了一些想法。
      
       对读他的第一本书是《小说稗类》,当时以及现在的我,都爱死了他那随手拈来的典故和从一堆乱七八糟的毛线球里找出一根线索的本事。读他的第二本书是《聆听父亲》,只觉得原来张大春玩起煽情来那么真实,真实到把情感当做小说一样来明显地铺陈造作依然能博得读者的眼泪。大众对张大春的评论从来都是两极的,爱他的人爱他的博学和技巧,恨他的人恨他的卖弄和繁复。但是到了这本《城邦暴力团》的时候,人们关于他的两种情感开始在我心里交集,时而爱,时而恨。
      
       从技术层面上看,张大春复杂,当然张大春本身便是以炫技出名。层层铺叠而成的结构、看似不相干却会在最后汇合的线头、在真实与幻境中的游离与迷失、当然还有他刻意的掉书袋,无一不显示着他高超的小说技巧,就连他自己也得意地说自己是个出色的“小说工匠”。很精致,如同古代工匠雕刻出的由外而内一层层的旋转球。 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整部小说看起来不干净不纯正。也暴露了一个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能力或天赋上的缺陷,他没有其他武侠小说家那样一泻千里的叙事能力。同样都是依托传统文化旁征博引塑造的小说,金庸是将其融入在整部小说的境界中,使读者一方面感叹他的博大,又能从简单的叙事中一再回味。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金庸这是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拓展的,而是根深蒂固地植入读者脑中。然而张大春,从他放置材料的方式和编织整合线索以完成整体局面的状况来看,他只能做到一个纵向的拓展。一部长篇小说看起来非常像不同的短篇小说的集合,只是这种集合建立在材料与材料的联系上,巧妙的是每两则材料的联系完全不同,至于到底是什么完全依赖于作者的想象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写法,使得很多人批评他一味地掉书袋,毫无意义。是否真的毫无意义呢,假使抛开所有刻意加工传统材料的部分,还是能够留下最简单的线条的。也就是说他毫无意义地部分在于对传统材料的刻意加工,或者说不娴熟的加工。我常常在想,他到底有没有能力像金庸一样把这些庞杂深厚到惊人的材料融入故事本身去呢?这个问题只有他本人才能回答了吧,《公寓导游》读了个开头,用的也是材料的纵向拼接,无法判断是他的能力还是喜好。
      
       简而言之,在小说整体结构上、在材料的拼接运用上,张大春玩得很复杂。我所理解的是,金庸这一类的武侠小说家能让人们经历一个从简单中看出复杂,最终又回归简单的过程。而张大春想做的,也确实做到的,是人们从复杂中得到简单。孰优孰劣,简单至极。
      
       如果说在复杂的问题上,或许是张大春的个人喜好。那么有一点能力上的缺憾是他无法否认的,便是对人物的勾勒。《城邦暴力团》里面的人物几乎没有性格可言,没有性格也就意味着没有区分度。这个人物身上经历的一切,在另一个人物那完全可以替换,至于做不做,谁跟谁换,完全随意。比较他的另一本小说《公寓导游》中的人物也几乎如此,不同的是在那本小说中每个人有了鲜明的职业、家庭、情感纠葛,因此相对比较好辨认。而面对一本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如果个个都是一副看破世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经历的离奇故事也大同小异,无疑是特别失败的。别说是性格,就连面孔,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传统的武侠小说家为我们提供了画面里色彩浓重,人物如此,场景亦如此。
      
       再一个,张大春无法摆脱的身份认同,使得他的这本小说的其中一条主线便是自己的身世和成长。有人说张大春的这部小说写的就是逃离。的确,从他的选材,到剧中任何一个人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逃离现有生活,还有他感人的煽情来看的确如此。因此我认为《城邦暴力团》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认同点上产生的,包括《聆听父亲》,在逃离过后的回归,由此他的骄傲、狂妄和逃离都要建立于此,我觉得他是无法摆脱的了。因此张大春或许只有这一部武侠小说。
      
       我不喜欢刻意地做减法,任何人都在做减法,可是谁都没有金庸来得自然。张大春选择了用不断地加来减,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至少在我看来,有些做作。
  •     读了半本才渐渐习惯张大春的叙述方式。情节推进总是很缓慢,稍稍有一点进展,必生出一条蔓枝。要么是诗文,要么是信物,要么是招式,反正零零总总只要是有个噱头的东西,必然要节外生枝一番,把可言之来龙去脉都抖个一五一十。这样搞得有点过了,他也似乎觉得有点愧对读者,在行文又将展开蔓枝之际,便这么写道:“这个蟾蜍结也有一个绵远悠长的来历,不得不溯本而言之。” 然后,依旧大半章节都纠缠于蟾蜍结这条蔓枝上。读下来,但见枝叶繁盛,不见茎根。
      
      书封上印有倪匡语:“这是金庸之后,最令人期待的新世代武侠作品。” 当然,张大春和金大侠有很大不同。金大侠也将武侠故事融入历史背景之中,随处可见他寓中华文化历史于字里行间。如“降龙十八掌”各式皆取于易经。但金大侠行文酣畅淋漓,不为历史文化之典故所累,行文所致,意之所想,天马行空,让人欲罢不能。但张大春的武侠,读来始终觉得感觉区折回环,进展缓慢,犹如在水中前行,阻力重重。我想这是因为,金大侠是为武侠而小说;而张大春则是为小说而武侠。这本“新世代武侠作品”,更象本历史小说:武侠只是幌子,为的是展示历史趣闻,文化典故。
      
      现代武侠,已经被金庸,古龙,梁羽生定义了。张大春显然不屑于仅仅师承金古梁。和现代武侠一样,《城邦暴力团》师承中国古代之传奇小说。但传奇故事的构架下塞入了更多关于历史文化的叙述。它不适合习惯了现代武侠的畅快侠义的读者。而更适合能在楔子里描写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 "张大春"身上找到自己影子的读者。若是对于历史裨文,典故渊源抱有强烈的好奇,如考据家一样喜欢探寻历史文化中点点滴滴的来龙去脉。那么这本书,应位必读之列。
      
      这本书之所以成书,在楔子中便能找到渊源。这便是张大春的 “接驳式阅读” -- “每当快要读完一本书的时刻(托书的手掌可以感觉到接近封底部分的纸页越来越轻),我会自然地搜寻或者回忆这本书里地一些于我而言相当疑惑的问题,并试着分心(运用另一个区域的脑细胞)去分析,推测以及判断: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躲藏在另外一什么本书里面?每到我略过手上这本书的结尾的那一刻,已然胸有成竹,知道该上哪儿去找下一本书了。这个私密的游戏之所以有趣,乃是因为它可以永远玩不完;且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之间不再是散落,断裂的。”
      
       作者将这种阅读感受倾泻于写作中,他可能希望用一本书,将散布于他阅读过的各种书中的知识信息串联起来,使得这些书不再是“散落,断裂的”。而这本书就是《城邦暴力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