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感動: 19條建築之旅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作者:廣部剛司,Takeshi Hirobe  页数:288  译者:林建華,謝宗哲  
Tag标签:无  

前言

  引言 introduction  二○○六年,三月。  將要竣工的工地現場,還有許多忙碌的工人在趕工,而此時建築師已幾乎無事可做。偶有人過來請求確認,隨後大家又趕忙回到原本的工作上去了。我這裡雖還有幾件想要請他們做最後修正的事項,但到了這階段,從具體材料的決定、家具的整合,到扶手的形狀、顏色的指定等等都已檢討過。心想這裡已沒有自己還能做的事情,卻仍無法放手離開,便一直待在工地現場。在腦中描繪至今的構想,真的這樣做就好嗎?從整體的均衡看來,應該沒有什麼脫軌的地方吧?然而,是否有好好地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想要看到的」那種空間了嗎?我一刻也等不及地想要早點看到它的姿態,自己是如此著急地站在工地現場。  想著想著,在完成的當下,腦中思考描繪至今的空間突然便化作真實的樣貌呈現在眼前。當這個樣貌被確認之後,「建築」隨即從建築師的手中離開,接下來便開始了與使用者共同編織新時光的階段。電影導演大林宣彥,在電視訪談中曾說過:當他喊「好、卡」、關掉攝影鏡頭的當兒,見到從演員回到平素模樣的女演員那一瞬間的表情變化,覺得很是不捨。我想,建築師將灌注其熱情的「建築」交給業主時那一瞬間的情緒,應該也類似上述的情形吧。因此我盡可能地想看到經過這「不捨的瞬間」之後,這棟「建築」會編織出怎麼樣的時光?會如何在被使用的情況下成長著?  在自己成為一名建築師、變得能夠想像那種「想要看到的」空間樣貌之前,真的實際接觸了相當多的建築與漫長的思考,才能走到這一步。所謂的「探訪建築」這件事,是指讓自己置身在那棟建築經歷過「不捨的瞬間」後、編織出漫長時光的某一瞬間的意思。由於「建築」在本質上無法離開它所存在的土地,所以為了置身在它的空間中,便非得「旅行」到那裡才行。因而我到現在為止已經歷過非常多的旅程。在每趟旅程的目的地,將置身於建築中的時光當成縱線、再將當場體會到的感情當成橫線。每次的空間體驗對我而言,就像織一塊布般地被編織成記憶。  這一塊布,正如同基本上藉由十二個半音組合,便能擁有無窮表現的「音樂」一樣。就算再度造訪同一「建築」,也會因當時的氣候與狀況,或因感受的人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就算來到相同的地方,每位旅人也必定各自編織著與我本身感受大不相同的旅行記憶。「旅行」的目的,對我而言主要是尋訪建築,但旅程本身也成為讓我覺察到許多事的契機,在旅程中也偶爾將時間用在重新發現自我之上。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旅行中編織起記憶的布匹。在此,我打算以自己所經歷過的旅程裡,影響自己往後生活方式之契機的八個月的建築之旅為中心,在稍微解開這塊布之線索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地將彼此連綴起來。

内容概要

  ◎聯合推薦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李清志  亞洲大學、交大建築所助理教授/謝宗哲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顏忠賢   (按姓名筆劃排序)  他二十九歲,花八個月走訪世界近千件經典建築,找尋建築「不捨的瞬間」之美,也找尋自我  一個面臨二十九歲關頭的年輕人,辭去做了七年的建築設計公司的事務性工作,決定拋開一切成為「旅人」,去走一趟世界建築之旅,期待在旅途上體會到自己面臨建築設計時還抓不住的「不捨的瞬間」……  這趟旅程歷時八個月,從西亞土耳其的卡帕杜奇亞洞窟開始,沿地中海一路西行,穿越中歐到北歐諸國,再飛往北美以至中美的墨西哥,巡訪世界各地近千件的經典建築設計。他看到人類穴居生活最初始的感動,看到墓園建築詩意般的跨越時間侷限,看到傳統元素的新生,也看到前衛設計的想像飛揚……在這些生死新舊之間,他不只看到建築本身,更見到了與其相連的生活,以及為信念為藝術而成就的各式空間場域,並體驗到建築空間的時間感、音樂感、故事感、對話感和光影色彩感等等的細微變化,當下的那種美感綜合了外在現實場域與內在精神場域,讓觀者無比感動。  本書結合建築美學散文、攝影照片,以及信手速寫的建築草圖,讀者得以多角度感受這位年輕旅人當時的瞬間美感心境。這不僅是一趟世界建築設計美學之旅,更是一趟透過建築重新審視創作者自我的心路歷程,這趟壯旅影響著年輕建築工作者走向專業的大視野,也給予讀者一趟精采的美學巡遊。

作者简介

  廣部剛司(Takeshi Hirobe)  一九六八年生於神奈川縣。日本大學理工學部海洋建築工學系畢業後,任職□原建築設計研究所。一九九九年設立廣部剛司建築設計室。二○○九年改組為株式會社廣部剛司建築研究所。以「音樂的空間」為主題進行設計活動。現在擔任日本大學理工學部、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兼任講師。日本建築師協會(JIA)登錄建築師。得獎經歷/S XL住宅設計競圖以「Erik Satie之家」入選佳作(1994年)、第七屆空間設計競圖入選佳作(2000年)、JCD設計獎入選(2002年)、東京建築士會住宅建築獎獎勵賞(2005年)、日本建築師協會優秀建築選入選(2005年)。主要作品/「諏訪之家-Casa Suwa」(1999年)、「Sentimento MARK」(2002年)、「Barcarolle」(2002年)、「茶(火田)之家」(2004年)、「櫻樹林之家」(2005年)、「南青山之家」(2005年)、「黑箱-涉谷H」(2006年)等。■審訂者簡介謝宗哲  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交大建築研究所/東海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主持人。譯有《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2008)等經典翻譯著作。林建華  台灣大學日文系文學士。東海大學M.ARCH1建築碩士。Atelier SHARE partner、Studio doT(構築設計)共同主持人。譯有《瀨戶內少年野球團》(合譯, 2001)、《東京製造》(2007)、《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2007)、《建築學的十四道醍醐味》(合譯, 2007)、《邁向建築的軌跡2: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合譯, 2009)

书籍目录

引言 introduction春風 成為「旅人」之前 Spring breeze被岩石框出的天空 從土耳其的大地開始 Cappadocia深邃蒼藍的彼方 愛琴海 Aegean Sea「輕蔑」 卡布里島馬拉帕蒂邸 Casa Malaparte建築是否稱得上是詩呢? 布里昂墓園 Tomba Brion銘記時刻遞嬗的水 威尼斯 Venezia音樂的空間 勒.托瑞特修道院 Le Louvent de la Tourette刺眼的光與寂靜之中 廊香禮拜堂 La chapalle de Ronchamp修道院之石 普羅旺斯三姐妹 Provence Abbayedu Thoronet未完成的形貌 高第的建築與巴塞隆納 Gaudi, Barcerona安達魯西亞的太陽 格拉那達、塞維亞 Andalusia被封存起來的是? 維也納 Wien低掛的太陽 丹麥與瑞典 Denmark and Sweden手的痕跡 阿爾瓦.阿爾托的芬蘭 Finland人的居所 紐約 New York光暈 馬克.羅斯科的藝術 Halation, Mark Rothko建築在那裡 法蘭克.洛伊德.萊特的落水山莊 Falling Water夕照之美 金貝美術館 Kimbell art museum歐姬芙見到的顏色 新墨西哥 New Maxico絕無僅有的光 路易斯.巴拉岡與墨西哥 Luis Barragan朝著下一個開始邁進 代後記 After word主要參考文獻列表速寫、照片列表

章节摘录

  與眾多有志於「建築」的人一樣,在我求學的時代,也從以鄰近知名建築為目的地的小旅行開始實地探訪。大學時的參觀旅行去了歐洲三個星期。就業後,只要休假,便不分國內國外,時常動身旅行去看自己感興趣的建築。之前總是走一些短行程的我,某天決定將以往的生活全都拋開,成為一名「旅人」,結果完成了一趟歷時八個月的漫長建築巡禮。那驅使我「旅行」的原因,我想還是要先在這裡做些交代吧。  時間回溯到啟程兩年之前。當時我還在一家名為芦原建築設計研究所的「作坊型」(Atelier Style)設計事務所上班,正在參與位於上野公園中的國立科學博物館(新館一期)的新建工程。設計圖面完成,已進入實際工程的工程監理階段,我當時被事務所派去擔任設計方的現場監理負責人。我的基本工作是以事務所繪製的設計圖面為準,選定材料或素材,並檢查現場有沒有正確地施工。但隨著工程進行,必須處理的課題堆積如山:如接連發生施工上的問題、博物館方面頻繁地任意要求變更、與建設省(現在的國土交通省)做有關預算調整的協調會商等等。為了要應付這些層出不窮、接踵而至的課題,被事務所單獨派去常駐工地的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芦原建築設計研究所,是由建築師、已故的芦原義信老師所掌理的設計型事務所。關於工地現場主要的設計變更當然必須得到老師的同意,且為了提升施工品質,還要不斷地檢討,持續到建築物完成之前。再加上前述的作業,我必須在極有限的時間內畫出大量的檢討草圖。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棟建築竣工之前的整整兩年內,我都在工地現場度過。我當初是在大學圖書館看到芦原老師的名字,我被《外部空間的設計》(彰國社)一書中有趣的觀點及明快的行文所吸引。後來又陸續讀了《街道的美學》(岩波書店)等書,也去觀摩了他的代表作 --駒澤公園的廣場與體育館及銀座的新力(SONY)大樓等。  此外芦原老師曾做過幾件音樂廳的案子,對音樂特別有興趣的我,考慮到將來也許能參與音樂廳的相關設計案,所以便到芦原建築設計事務所去面試,並且進入事務所上班。大學畢業後在那裡待了七年之久,最後的兩年所擔任的就是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監理工作。芦原老師的經歷列舉不盡,他是建築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本人卻沒有架子,經常用充滿幽默感的妙語舒緩周遭的氣氛。待在老師身旁,讓我感受到他帶給周遭的強大活力,對我來說,至今仍是莫大的財產。我想老師的設計絕對不是在造型上很搶眼,但他的建築是誠實直率的,而且從不斷接到同一位業主所委託的工作這件事看來,可知他給人的「信賴感」。  這間「作坊型」的設計事務所,工作環境在時間上不會太不合理,而經濟上的狀況也就差不多可以維持一般生活而已。我就這樣一直待在芦原事務所,陸續參與富有社會意義、值得做的博物館或音樂廳等公共建築,與辦公大樓等設計案,這段生活我想是相當踏實的。其實去芦原建築設計研究所面試之前,有段時間曾考慮先不就業,直接升學到研究所念書。結果雖因為種種因素放棄了研究所,但自那時起,總會想:「為了有機會再去念研究所,靠自己先把錢存好吧!」便從每個月薪水中撥出一些來儲蓄。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儲蓄的目的卻變得不一樣了,變成了渴望有朝一日能透過旅行,前往探訪被稱為世界名作的建築物。  那麼,特地捨棄了舒適的「日常生活」而決心踏上旅程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回想起來,根源就是一直存在於自己心裡的兩大「糾葛」吧!  第一,便是身為「日本人」的自己。還記得剛念大學時買來的建築式樣圖集,內容分類為日本建築與西洋建築。也許是為了讓人更了解日本建築才將其歸為一冊,但從我開始學建築,心裡就已經產生了明確的對立兩方。一邊是囊括巴特農神廟、萬神殿到科比意及路康等現代建築的西洋建築;另一邊則是我從小就接觸的、奈良與京都的寺院神社等,再近一點的例子便是如同我家這種木造的兩層日式家屋。恐怕在自己渾然不覺之時,「日本建築」與有一半成為憧憬對象的「西洋建築」之間的距離,早已根植在身體某處了吧。說不定打從文明開化、西洋進入日本那時起,彼此之間的交鋒便開始持續了呢。  例如去京都的話,有些地方大致上是大家都會去看的。我對於優美的日本建築空間的精彩之處,與我在旅行目的地體驗、大受感動的西洋建築的精彩之處,若硬要在這兩者中擇其一當作自己立志學習的建築樣式不可,實在沒什麼道理,因此一直以來都苦惱著:「難道就找不到兩者之間的另一條可行之路嗎?」所以想試著將自己長期置身於日本之外,來對「從外界看到的『日本』」與「自己心中的『日本』」做相互的辯證。這同時也是自己對於身為日本人之識別(identity)上的詰問。  其二,是在芦原建築設計研究所的實務經驗中漸漸萌生的。實務中所經驗到的設計工作,實際上乃是在有限時間內做出無數「決斷」的累積。所謂創造一棟建築,便是在無限可能性之中做出「決斷」的同時找出唯一出路。在芦原事務所上班時,因為芦原老師的決斷就是最後的方針,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我們只要拚命畫圖做模型就可以了。但當自己面對做設計的「決斷」時,到底什麼才是「可依循的」呢?總有一天我也要獨立從事建築設計,一旦開始這麼想,那不安便漸漸地擴大起來。  當時我有許多「喜歡的建築」,自學生時代開始,便常鎮日讀著建築樣式圖集之類的書籍來消磨時光。到大學圖書館去,每週借出對學生來說太昂貴而買不起的專業書籍,影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做成屬於我的建築作品資料夾,靠這樣慢慢增長自己的知識。漸漸深化理解的過程中,意識到了建築世界的深奧及有趣之處。在成為創作者之前,自己已經先成為「建築」的粉絲了。但每當我想像自己在「創作」建築的時候,便有某種焦躁感襲來:為了做出「決斷」,也就是創造「自己的建築」,現在的我到底還欠缺什麼呢?  我想,面對自己所尊敬的巨匠們的建築名作,「必須要做個了斷!」只讚賞那些建築是不夠的,一定要一件一件地確認,那些建築空間是如何打動我的心,為了與這些建築物相逢,便非得「旅行」不可……隨著上述兩個想法日漸高漲,存錢七年的「目的」,便從準備念研究所轉為旅行的資金了。將完成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監理工作當作時間點,我向芦原老師表明我長年以來的想法。曾在海外學習建築的老師,應該也可以體會實地見識世界建築的重要性吧。老師對著說要辭掉事務所工作去旅行的我,回答「這樣啊,了不起」,很爽快地答應我了。  不過家人及朋友們卻大力地反對,並表示擔心,我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我要捨棄、離開的,是往後將得到文化勳章的偉大建築師麾下、好不容易學到了某種程度的本事,並在日後還會讓我參與更大規模工作的好環境;而且只要不特別浪費,經濟狀況也足以讓我過上好日子的條件。相反地,一旦踏上漫長旅途,就成了社會上無所歸屬的一個人而已。為了追尋對自己很重要的某種東西而旅行,因為還沒見到結果,所以也無法考慮「之後」的事,也尚未決定回國以後究竟要怎麼辦。想想這往後的人生果然有極大的風險。  有人問我:「如果要做長達兩百天的旅行,包含飛機在內的交通、住宿、吃飯、照相底片等等必要的費用。東省西省到一天兩萬日圓的話,算起來也還是要四百萬日圓,沒問題嗎?」我雖然回答:「大概勉勉強強可以撐到回國吧。」不過回國時,確實幾乎接近身無分文。對一個出國時二十九歲,旅行途中變成三十歲的人來說,要做這抉擇的確需要相當的覺悟。至於這次的旅行,充其量也不過是以「想要盡可能地去看被稱為名作的、自己也在意的建築作品」為主要的目的。如果要這樣,以歐洲某都市為據點、從那裡出發去周邊走訪建築那樣的行程,就不能滿足我了。所以就算很辛苦,還是經常要帶著沉重的行李移動,到了目標城鎮,找尋當地便宜的住宿,遇到想看的建築,有必要反覆去好幾次,然後再往下一地點移動……這樣的行程,是需要漫長時間而且必須重複往返。  空中的交通,我使用的是環遊世界一周的特價機票,這種機票只有搭乘日期可在移動途中預約,但行經的航路是無法變更的。某種程度上,在出發之前必須決定該次漫長旅行的所有路徑,更改路徑便是意味著退出旅程歸國去了。我一邊準備一邊提醒自己,也有告訴自己「已經非去不可」的意思。腦中突然浮現松尾芭蕉的俳句〈奧之細道〉的前幾句,「月日乃百代之過客,年復一年又成旅人……」從時光流逝乃永遠的旅人開始,接著步上風雅之道,死在旅途上的先人亦所在多有,這段俳句是芭蕉在四十歲中旬踏上往東北的長旅時所歌詠的。  當人生五十時,五年之後在旅行目的地辭世的芭蕉,應已察覺到此生已近尾聲了吧。而這段俳句對我而言,是描述求道者拋棄一切踏上旅程,藉此到達更高境地的悲痛決心的歌詠啊!之前雖有多次旅行經驗,這倒是第一次覺得也許無法平安無事地回到家。芭蕉那個年代的旅行經驗,感覺上跟身處現代的自己沒什麼關係,但是就離開已習慣的日常生活而置身於漫長旅途這一點而言,即使今日因為交通發達使得移動範圍大為擴展,我想本質上還是不變的:那便是與踏上旅途所抱持的期待感、興奮感表裡一體的「敬畏」。  直到某天早上,我突然覺得心情是空前的輕鬆。那是結束了在芦原建築設計研究所工作的隔天,一早起來想到「啊,要從哪裡開始呢?」的一瞬間。我心裡充滿著將要開始嶄新生活的期待。恰好是櫻花盛開的季節。我流連於各國政府的觀光局,準備必要的資訊,並在出發前拜訪想見到的友人們。望著那隨風起舞的櫻花吹雪,感受到在春天踏出下一步的幸福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建築旅行』是建築師重要的修行,安藤忠雄曾說:『旅行,成就了一位建築家。』即便在數位虛擬的年代中,想成為一位建築師還是必須親身去體驗真實的空間;本書記錄的是一位建築師的建築體驗,同時也是他重新發現自我的旅程。」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李清志  「從修道院到歌劇院種種光暈雷同的變幻,從巴塞隆納到威尼斯種種城市冒險的迷離,從『建築是否稱得上是詩呢?』到『維也納被封存起來的是什麼?』種種沿旅途邊找空間邊想美學的困惑,這個旅行,一如這個作者的勇敢,用某種安藤忠雄式的尋訪建築一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的感動: 19條建築之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