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風雲錄·群雄紛起

出版时间:2007/10/25  出版社:遠流  作者:洪維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織田信長作風偏激獨斷,上洛後保守勢力一致團結以與他抗衡,結果便是姊川會戰(請參見《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信長以姊川會戰突破了包圍網,而本書所介紹的兩三方原之戰、長篠?設樂原之戰,便是包圍網的反撲。
三方原之戰中,信長的盟友德川家康全力抵抗,雖然慘敗,卻也擋住武田信玄,讓他無法取道三河上洛,等於挽救了在畿內孤立無援的信長,免於兩面作戰的困境。
一五七五年五月,信長應家康之請,與繼承信玄遺志的勝賴一較高下,即是有名的長篠.設樂原之戰。信長在這一役充分展現軍事天賦,以前所未見的戰術佈陣摧毀戰國最強的武田騎兵團。
九州是古來大陸文化傳入日本的橋樑之地,自古便很少納入中央統治。在紛擾的戰國時代,除了和本州交界的大內、毛利有所衝突外,幾乎和本州不相往來。
本書所介紹的沖田畷之戰,是九州南方的強權——島津氏在北上途中,和新起之秀龍造寺隆信的衝突。十六世紀中葉傳入日本的鐵砲再度扮演關鍵角色,讓島津聯軍以少數兵力一舉將九州西北部納入版圖。
孤懸於九州東北的大友氏岌岌可危,透過茶人豪商向信長的繼承人——身兼關白與太政大臣的豐臣秀吉求救。島津氏加緊腳步進攻北九州的大港博多,主戰場在博多的屏障——岩屋城。島津氏派出四萬多軍隊包圍只有七百六十三名守軍的岩屋城,沒想到守將高橋紹運卻硬撐到援軍前來,島津氏失去稱霸九州的機會,只得向秀吉大軍俯首稱臣……
************************************************************
台灣受到日本的影響,自不待言;年輕一輩對日本文化的喜愛,顯而易見,來自於消費娛樂、影視文化的吸引。
日本戰國時代的題目,可以說是台灣跨世代的興趣主題。年長一輩看德川家康等歷史小說、經營策略叢書,欣賞NHK大河劇的精緻,但在年輕一輩之間,【信長的野望】等電玩遊戲的影響不可忽略。許多人正是因為沈迷電玩遊戲而引起對日本戰國時代的好奇與興趣。
本書作者以近十年的電玩經驗為起點,結合了日本文化研究的學術訓練,廣泛閱讀中日文相關資料,彙整出戰國時代的十大戰役,以此為主軸,穿插人物介紹,社會政治地理歷史背景,軼聞掌故,介紹給台灣讀者。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或補充養分更進一步增加遊戲樂趣,都能從【日本戰國】三部曲得到滿足。
以往的日本戰國相關書籍,以小說居多,經營謀略居次,但皆是由人物出發,較缺乏事件的貫穿與全面關照。若是由日本書籍直接翻譯,對台灣讀者又顯得過於細節與艱深。《日本戰國風雲錄》以參戰主將介紹開端,進而介紹戰役過程,穿插地理,人物,制度的註解,後以專文介紹重要的觀念與制度,在閱讀過十大戰役之後,相信必能對日本戰國時代有一梗要瞭解。

作者简介

洪維揚
輔仁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業,業餘的日本史愛好者,[土反]本龍馬俱樂部成員。學生時代起熱衷於光榮公司出品的「信長之野望」系列,在天下布武的過程中進入日本的戰國世界。
入大學後,視野擴及日本歷史、文學、文化,尤好歷史小說,特別喜愛司馬遼太郎、井上靖、吉川英治、鹽野七生等人作品,景仰[土反]本龍馬及真田幸村。除了日本歷史之外,亦喜愛美國職棒大聯盟以及推理小說。
著有《日本戰國風雲錄──天下大勢》《日本戰國風雲錄──群雄紛起》《日本戰國風雲錄──歸於一統》,譯有《風林火山》。
部落格【日本戰國風雲錄】
http://blog.ebook.com.tw/saitani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戰國風雲錄·群雄紛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喜欢日本战国史,喜欢打《信长之野望》,喜欢“dota”的那张“信长之野望”的图,也曾在那张图上威名远扬哈哈~~~却一直没有详细的了解日本战国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拖拖拉拉,总算是鼓起勇气抱起十三本的《德川家康》打算开始啃的,谁知道一个朋友把这本书摔给我说,先看这本,这是《德川家康》的入门书,尤其适合你哦。
       冲着那句“尤其适合”,我决定先看这本,加上《德川家康》,一共是十五本。他们现在就在我的案头。搞得我很有压力,哈哈。
       废话说了那么多,就说说这本书吧。尤如作者所言,通过游戏来接近日本战国史,而且本书的体例别具一格,不是按照历史时期,也不是按照各国各家,而是以十场大战为主线,辅以各个著名人物的介绍,同时充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知识,看起来别具风味啊。就当是做爱的前戏,体味悠远。
       看完全书,有了一些战国的基本知识。全书多以野史、稗闻增加阅读性,缺憾在于对于大战的描述不够细致,对于战争过程缺乏足够的写真,更不用说对当事人心理的把握和描述了。
       最后结尾,还是引用朋友的一句话吧,这本书确实很适合最为《德川家康》的入门书,好看,轻松。
      
      以下为全书的节录:
      
      
      日本的战国时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应仁之乱”到“桶狭间之战”,约九十年间,战国时期最动荡的阶段。虽然占据战国时代大部分,但是却缺乏影响深远的关键性战役。
      二、“桶狭间之战”到“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最为活跃。或为“信长时期”。
      三、“本能寺之变”到丰臣秀吉病逝,为“秀吉时期”。
      四、秀吉病逝到丰臣氏灭亡,为“家康时期”。
      
      
      摄政是替辅佐幼年天皇,而关白则是替成年天皇执政。
      
      成为征夷大将军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武士血统,是以丰臣秀吉虽然结束战国乱局,但是其是足轻小兵出身,不够资格只能出任关白。
      只有征夷大将军才能开幕府,而征夷大将军中的夷是指日本古代昌盛一时的虾夷族。
      
      摄政、关白、太阁、征夷大将军,住在了9世纪中叶到明治维新为止的日本历史,但是这四个职务都不是律令官制里的正式官制,即“令外之官”。
      律令里面的官职,主要是神祗官和太政官。
      
      纵观这一千多年的日本历史,可以发现令外官才是实际的掌权者,律令官反而只拥有官位的空壳,所以地位高的不一定就大权在握,地位最高的天皇,亲政掌权的时间只到奈良中期而已,此后政权为外戚(藤原氏)、上级武士(源、北条、足利、德川)、下级武士(萨长藩阀)所把持。
      
      所以,理解日本政治史,必须对摄政、关白、太阁、征夷大将军、元老、重臣这些有实无名的令外官格外注目才是。
      
      
      
      明治以前可以称得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只有两人——源义经和长尾景虎。
      
      江户时代的军事学家在讲述武田信玄的军法“小幡流军学”时,经常会以“叩石桥而渡”来形容他的战术,从字面解释就是连经过坚固无比的石桥都要停下来敲打确认,其慎重可想而知。
      
      战国时代是一个下克上的时代,其滥觞正是从守护代的取而代之开始的。
      
      缺乏母爱的男性往往会喜欢年纪大上自己许多的女性,不乏前例,但是这种情况在长尾景虎的身上完全不曾发生,他一生没有任何的异性绯闻。
      
      冢原卜传,剑术家,开创新当流。据说有一次在琵琶湖乘船时,遇见一位剑客。他听对方夸耀自己剑术后说:“比试的目的不在求胜,最终的意义在于不败。”对方不解话中深意,只是提议和卜传上岸决斗。莽汉登上琵琶湖中的某座小岛后,卜传直接拿起船桨,划船离去,让莽汉独自留在岛上耍威风了。
      
      《甲阳军鉴》曾记述武田信玄“四十岁前保持想胜的心态,四十岁后则不可以输”。
      信玄认为,五分胜就足够了,六七分胜最为理想,十分的胜利则属于过度。
      
      
      日本的剑道流派虽有上百之多,但是可归纳为三大派:念流、神道流、阴流。
      
  •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在我看来,《日本战国风云录》的作者洪维扬就是这样一个有“癖”的“痴”人。他在玩电玩《信长之野望》时,因为要弄清“欧达•诺布那加(其实是织田信长)”、“塔克那•信衡(实则武田信玄)”和“拖库加瓦•以也雅速(即德川家康)”等古怪发音,硬是站在书局“啃”出了游戏中一批日本武将的译名,并进而下定决心学习日文和研究日本史,十年之后写出厚厚两大册的《日本战国风云录》,被梁文道评为“很可能是第一代在计算机游戏中成长的史学家”,这不是不折不扣的“痴人”是什么?而且,就我来看,洪维扬从玩电玩到研究日本历史的历程,正是我所钦佩的伟大的“业余主义”精神的表现。他的日本史研究,或许只是如他自谦的“在门旁窥探的阶段”,然而他由于自身的兴趣而构建起来的旁门日本战国史研究,却我所读过的最为通俗、最为体贴读者、因而也是最为有趣的中文版日本战国史。
      
       说它最为通俗最为体贴读者,是因为《日本战国风云录》和大部头的正史那种按部就班分门别类因而也枯燥乏味的写法不同,以日本战国史中最为叱咤风云的三大巨头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个时代主轴,与以三大巨头势力的兴衰相关的战争线索,辅以丰富多彩的日本战国名将小传、旁注、地图、绘图等资料,有条不紊地将日本战国的历史脉络厘析得清清楚楚,这无疑是玩计算机游戏出身的他对游戏攻略的灵活运用,虽然可能有人会认为他将日本战国厚厚的历史简化成了扁平的战争史,但对初入门的普通读者来说,以游戏攻略的形式表现战争,并进而以战争呈现历史的起承转合,却可以让人对纷繁杂乱的日本战国史事来个快刀斩乱麻,为深入日本战国史的殿堂,无疑提供了一条捷径。
      
       对于欲进一步了解日本战国史的读者而言,他还聪明地以关键词的形式,将日本战国史中一些很重要、但一般人又难以理解要领的名词,进行了周到体贴的解析,例如摄政、关白、太阁、征夷大将军等理解日本战国不可不知的词汇的含义,茂吕美耶的《战国日本》对此几乎完全没有解释。而在《日本战国风云录》中,洪维扬则将各自的含义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更进一步指出,摄政、关白、、太阁、征夷大将军等主宰了日本漫长历史的职位,其实都不是律令制下正式的官职,而只不过是“令外之官”,然综观日本千年历史,这些令外之官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人物,律令官反而徒具空壳。他更指出,令外之官对日本的深刻影响,一直蔓延到明治时代乃至二战时期的日本,这些令外之官就是操纵、决定了首相人选的“元老”或“重臣”。
      
       再如守护代这样一个理解日本战国不可不知的关键词,我们在《战国日本》等书中同样见不到它的踪影。洪维扬则分梳得一清二楚,他简要地指出,守护代原是朝廷派去监视地方的“锦衣卫”,除行使征收税赋的任务外,还兼负消弭地方山头势力的作用。但随着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占有优势的守护代便开始侵吞势力弱小的守护代,使自己的势力慢慢壮大,最终形成少将武将掌握天权力的情况。人们说日本战国时代是“下克上”的时代,其滥觞正是从守护代的取而代之开始的。
      
       像这样对日本战国历史上的重要名词进行梳理、解释,对于普通的读者深入理解历史而言,实在是非常有用的提示,省却了他们自己翻书的时间,善莫大焉。
      
       与高头讲章的正经的历史书写不同,洪维扬的文笔生动活泼,让人欲罢不能,在忍俊不禁中理解了历史。例如对于平民出身最后成为太阁的丰臣秀吉起家的秘诀,他风趣地写道:“秀吉虽然在织田家日益崭露头角,不过,信长很少直呼其名,而是因外表特征而叫他‘猴子’或‘秃鼠’。起先只信长这么叫,然而秀吉为人随和风趣,日子久了,织田家上上下下几乎都称他为‘猴子’或‘猴子大人’,据说连秀吉的正室宁宁第一次看见他也是这么称呼的。一般的武家人若遇如此对待,马上就起起冲突,但平民出身的秀吉没有身段,笑骂由人,因此能把握住不少机缘,开创人所不能的局面。”对于德川家康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自称自己为源氏新田氏的分支的说法,洪维扬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家康改姓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有担任征夷大将军的野心,那他为何不干脆冒认足利氏的血缘?那是因为足利氏的世系斑斑可考,太容易穿帮,因此家康选择血缘接近、但已家道中落的新田氏作为冒认的对象,不能不说是高明的“政治骗局”。所谓的历史大人物的光辉,在这样诙谐的笔墨下现出了原形。
      
       别以为这本书谈来谈去都是战争,到底乏味。其实作者深谙好的文章,必然要有与主题毫不相关的闲笔才显出好的道理。在《日本战国风云录》战云滚滚血雨腥风中,洪维扬不时插入云淡风轻的一笔,让读者的脑筋得到休息,同时又增长见识。在介绍严岛(也称宫岛)合战的时候,他抛开战争双方不谈,饶有兴致地提到宫岛、松岛与天之桥立并称“日本三景”,然后突然写下这么一段有趣的文字:“附带一提,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在‘奥之细道’旅程中,看到松岛的美景曾赞叹道:‘松岛!松岛!松岛!’”这种只是连呼三次名字、完全没有意义的呓语若出自一般人口中,大概会被认为头脑坏掉;但由芭蕉大师口中说出,便成为‘慨叹松岛的美景而导致词穷’的佳话,松岛也因此一举天下知。类似的情况是,天之桥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画圣’美称的雪舟等杨在此取景,而能够受到伟大画家青睐,远比当权者的背书来得有公信力。”
      
       又如在谈到织田信长率领军队进京都时,他又抛下一段闲笔:“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十分倾慕大唐的灿烂文化,事事以仿效唐风为荣,例如当时日本人多半是两个字的复姓,但在书写时往往简略成单姓,例如‘在原’变成‘在’(在原业平后世称‘在五中将’)、‘清原’变成‘清’(如平安时代的女作家清少纳言)、‘菅原’变成‘菅’(菅原道真尊称‘菅公’)等等。”在谈及武田信玄和越后的上杉谦信的川中岛大战时,荡开一笔,写道:“越后被称为‘雪国’,并非始自川端康成。临日本海,冬天吹的是最寒冷的西伯利亚西北季风,每年冰封期超过四个月。现代的日本史研究权威、以教科书诉讼闻名的家永三郎,对这个‘北方冰库’曾如此描述:‘新泻(废藩置县后的现名)入秋后晴少阴多,11月起便霪雨绵绵,到翌年初,处处结冰,部分深达一米,男人外出时头戴雪帽,可见气候之劣。’”这样的闲笔与所讲的战争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如果去掉它们,全书的趣味便少了大半。这样妙趣的闲话,就像战争缝隙下的日常生活,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样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尽管是隐藏于历史地表下。像这样的妙趣之笔在书中比比皆是,它们如润滑剂,润滑了因为战争的血雨腥风而变得硬绷绷的历史。
      
       写作《日本战国风云录》,洪维扬耗时十多年,其认真和严肃,书后所附的长长的参考书目可见作证。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厘清历史疑点时,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那就是“日本人对于历史没有明确记载的人事物,往往喜欢发挥想象力。”发挥想象力的极致,便是虚构历史。此所以英雄豪杰辈出的战国时代,深为小说作家们所偏爱的题材,无论是江户时期的作家,还是当代炙手可热司马辽太郎、山田庄八、浅田次郎等小说家,都写下了卷帙浩繁的畅销的历史小说,其影响力之大,甚至使人将虚构的历史取代了真正的历史。正如李长声先生敏锐地指出的,书中在介绍织田信长和武田胜赖对战的长筱之战时,织田信长调用了三千门铁炮打败武田骑兵。李长声先生指出,铁炮数量之多,多数史家均提出置疑,这其实出于江户年间的小说家言,而作者竟然当成了真实的历史史实,其实是被蒙蔽了。
      
       这就引发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日本人有时候过于发挥了想象力,难免以虚构的历史取代了真正的历史。这种做法的的极致,正体现于虚构的历史小说的纷纷出炉并产生巨大影响,影响之大,演化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恰如《三国演义》被许多国人当成三国的史实来看待一样,像司马辽太郎和山冈庄八这样的历史小说巨擘虚构的历史,其影响之深远,并经影视剧的推波助澜,可以说深入民心,家喻户晓,到最后极可能成了一般人深信不疑的真实历史。换言之,对历史的想象造成了对历史的篡改,甚至对历史进行重塑。对本国的历史如此,若对与别国有关的历史也如此虚构、重塑、重写和别有用心的利用,则就不是小问题了。在对二战相关的历史的教科书的处理问题上,我们已经见识到了日本右翼别有用心的对历史的篡改。
      
       你看,看上去通俗的《日本战国风云录》事实上却引发出一个关于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大哉问出来,足证纵然是业余史家的研究,也自有其可取之处。
      
  •      如果说中国英雄辈出,最让人激动的时代是“三国时代”的话,在日本自然就是对应于“战国时代”了。日本战国上始应仁之乱(1467年)群雄纷起,下至大阪夏之阵(1615年)重归一统。在这148年这段日本最为富于浪漫华彩的历史里,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过百,“合战”上千,其中的风云人物更是数不胜数,而这段激荡虽然不少日本战国人物如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等已经让很多中国读者耳熟能详,但撰写一部好的战国史并不因此而轻松,太简则失掉去多华彩的篇章未免可惜,太详则易让读者眩晕于错综复杂的战国关系中。
      
       此书的作者则匠心独运,跳出了传统的历史写法,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展现这段日本波澜壮阔的历史一页。本书挑选了战国时期十个具有决定性和代表性的合战,把每一场“合战”作为一个的舞台,分别介绍登场的双方主角的家世和生平经过,而与这些主角发展有关的“配角”们的小传,则在主角页面的贴士中出现,相关人物和之间关系图就这样清晰的勾勒伸展出来,再在最后写出战役的经过和影响。作者在每一章合战中还配上参战兵力,战役所在日本位置,并配有详尽的战役地图、相关势力的家纹,日本人物、战役古画彩图,并把一些日本传统文化知识穿插其间。全书对日本战国历史的描写提纲掣领,内容简明而不失详实,样式图文并茂,文笔通达流畅,确实是一部反应日本战国风云人物与历史的入门级佳作。
      
       作者与我一样,都是日本光荣公司的狂热游戏玩家,并随着太阁立志传、信长之野望而成为了日本战国史乃至日本历史、大河剧、日本文化等爱好者。不过作者更进一步,在业余探研日本战国史十余年后,写出了这样的佳作,尤其是作为光荣游戏迷,作者显然十分了解我们这些日本历史游戏玩家们想在书中了解什么。这书在台湾一出版就引发了热卖,相信能在大陆能得到想了解日本战国那段历史的人的青睐。
      
       最后说点题外话,中国不少人都认为日本战国不过是“乡村械斗”,“乡长打架”而已,十分之不屑,(当然里面也有反日情绪在里面)。日本战国很多“合战”比起中国战争史来说,无论参战规模和人数,确实无法相比,日本对他们战国人物的评价也确实有夸大的地方。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人数少,规模小,才更需要优秀的战术,合理的战法,武器的进步,以及武将的勇猛和统率力。在那个“下克上”的时代,在每个风云人物的智慧与野望不断相互摩擦碰撞中,那迸发而出的绚烂火花,正是吸引我们为之神往和感叹的地方。
      
  •      去年我在一本为流行文化正名的书里看到一个故事,是该书作者的亲身经历。有一回他正在玩《模拟城市》(SimCity),而他那未满八岁的小外甥则坐在一边看。尽管小孩从没玩过《模拟城市》,只是才听舅舅大略讲解了一小时,但是当舅舅对着一片破落的工业区发愁,这时那小外甥竟然说:“我想我们应该降低商业税。”为什么一个还在上小学,没学过任何经济学的孩子,会突然明白减税可以起到刺激投资兴旺地区的作用呢?这就是计算机游戏的妙用了,透过令人满足的补偿机制,我们可以在游戏里学到许多平常要在书上才能学到的知识。
      
       我曾亲眼见过一些人怎样在计算机游戏里变成一个餐饮管理专家,明了食物成本在高级食肆中的合理比例。也曾见过更多的人由此学懂医院的人手分配方法,罗马帝国公路网的铺设,铁器普及在文明进程中的影响,以及斯大林格勒攻防战的军团配置。所以我从来不敢小看电子游戏的教育功能。如果今天一个小学生知道谁是吕蒙,知道许昌的地理位置,那多半不是因为他从小就看《三国演义》,而是因为他玩过《三国志》。
      
       计算机游戏和读书非但不冲突,有时反而相得益彰,玩得越多就读得越多,读得越精也就玩得越好。有多少人是因为模拟历史游戏才迷上了历史?假如没有这类游戏,市面上历史书籍的销量会不会因此少掉一截呢?
      
       洪维扬的《日本战国风云录》更加证明了游戏还可以玩出历史学家。他在初三那年开始玩有名的《信长之野望》,虽然当时完全弄不明白那些古怪的拼音,以为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的中译名是“拖康加瓦•以也雅速”。但是凭着游戏激起的热情,他硬是每天放学去书店“站岗”站出了每一个战国武将的日文读音和准确汉字,然后自此投入日本史研究的世界。以前有很多历史学家入行的机缘是儿时读过《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后来一批是在电影和古装电视剧里领会怀古思旧的魅力,而洪维扬则很可能是第一代在计算机游戏中成长的史学家。
      
       日本战国时期虽不如东周那么漫长,但其纷乱变幻却丝毫不下于春秋战国的互相倾轧。这种乱世最适合游戏改编,可以让玩家在数不清的战役中逐渐饱尝统一天下的快感。也许是这种时代的特色定下了叙述框架,也很可能是出自于一个游戏玩家的角度,这部《日本战国风云录》没有选用一般通俗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写法,也不采传统的编年体例,更没有跟随现今流行的主题写法去分门别类地介绍当时的庄园经济和俗民信仰;而是非常直接地以战争为主轴,从“严岛合战”开始,一场场说到德川幕府底定天下的“大阪之阵”。这种写法本来很容易流于浮浅,过度关注军事决策,从而忽略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宏观作用。但洪维扬难得之处在于他只是以战役结构全书,却大量补充了各种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名词解释,比一般小说演义(例如红极一时的《德川家康》)更长读者见识。
      
       例如“摄政”、“关白”和“太阁”,这是我过去看电影看小说一直弄不懂的名词。明明都是天皇底下的实际掌权者,为什么有称呼上的分别呢?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三者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各有所本。就拿“关白”来说吧,原来它是中古时代藤原氏的发明,取自《汉书.宣帝纪》里的“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光’指的是霍光)。与辅佐年幼天皇的“摄政”不同,“关白”是指替成年天皇执政的人。又如“征夷大将军”,以往望文生义,总以为这也是借自中国的说法——“征服蛮夷的大将军”是也;现在才晓得这个“夷”是指古时在日本昌盛一时的“虾夷”族。公元794年,恒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麻吕为“征夷大将军”讨伐虾夷,名号就此传下。直到虾夷早被干掉了,那帮日本武将还是争着要抢这个凌驾朝廷的官职。
      
       这本书就像一本养分格外充足的游戏“攻略”本,作用不在于教玩家过关斩将,而在于提供细节,使屏幕中的人物变得更具体更鲜活。对于不玩游戏的人而言,也大可以籍此弄明白令人眼花缭乱的日本史,知道日本近代种种重要观念的来由(比如“武士道”和天皇制度的兴衰),踏入那陌生的战国群雄争霸的年代。
      
      
  •   说的很有道理 恩~
  •   梁文道?
  •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里的。
  •   丰臣秀吉可能在日本算得上大豪杰,放到东亚史实在算不上什么。丰臣秀吉侵韩,明朝开始不重视,还吃了点亏,来真的了,丰臣秀吉马上吃瘪,在战争尾期就死了,日本撤兵。
    当时还不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万历年间,还是张居正死了之后。派出的将军也是史上无名之辈。
    我之所以知道这段历史,是因为当时有个70多岁的老将邓子龙是江西老乡,海战中牺牲了。
  •   楼上的得了吧,这次朝鲜战争的最大功臣是朝鲜的民族英雄李顺成,没有李顺成两次在海上打败日军,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就凭明朝末期的那迂腐的政府?前期明朝外交官不但为了私利于日本人勾结打成议和,后期战争中还因为使用火炮失误,全军大溃散。最后因为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日军在军心大乱,加上海战再次被李舜臣挫败,李舜臣也战死。明朝联军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楼上的还是把这段历史的细节从头到尾认真的看看,当心被笑话。
  •   楼上上的显然受了当年明月的荼毒。而楼上说得有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