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就是一種享受

出版时间:2006-6-1  出版社:人本自然  作者:Ellen J. Langer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學習,就是一種享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兰格以提倡“专念”,贬斥“潜念”闻名于世。她写了一系列的专著论证自己的观点,《专念学习力》就是其中一本探讨“专念”理论对教育产生积极意义的书籍,它打破了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
      
      一、要点
      (一)潜念
      我们在生活中都体验过潜念,它的特点是局限于固有的类别、自动化行为,以及对当下缺乏关注。
      潜念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习得了潜念:第一种是重复,第二种是毫无质疑地接触单一的信息。
      潜念的特征是:(1)局限于旧有的类别;(2)妨碍人们注意新迹象的自动化行为;(3)透过单一视角采取行动。
      潜念的价值在于:自动化行为会使生活更快捷、更简单。不必思考会提高做事的效率。但它也会固化我们的反应模式,阻断变革的可能。
      要想矫正潜念,就得学会专念。
      
      (二)专念
      潜念和专念的区别有两个:
      第一,专念会使我们对情境和视角更敏感。如果我们是潜念的,行为就会受到规则和惯例的支配。从跟不上说,我们固化了自己对情境的理解,看不到可能引发我们作出不同行为的微妙变化。
      第二,如果我们是专念的,我们的行为会由规则和惯例指引(而非支配),我们对情境的变化会一直保持敏感。
      潜念让我们陷入刻板的思维定式中,不去留意情境和视角。专念让我们主动去发现新的特点和差异,而不是照搬过去的发现。
      任何专念的行为都包含三个特征:(1)不断创造新类别;(2)对新信息持开放的态度;(3)确信视角不止一个。
      要想习得专念,就必须接纳新事物。
      我们通常领会不到不确定性的力量。文化的影响使我们力图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这正是潜念的本质。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了解事情的本质,以便控制它们,但正相反,我们应该利用不确定性的力量,了解事情会变成什么样,这样我们能更加随机应变。
      
      (三)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
      1、熟能生巧:基本技能必须学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
      打破神话:练习一种技能直到成为第二天性,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它剥夺了学习者发挥最大潜能、获得更大成效的机会,也剥夺了享受过程的乐趣。
      小结:
      •早期接受知识越僵化,就越难以打破固有概念,纳入新的知识和信息。
      •如果超量地反复练习,我们会从根本上无视每个组成部分,而且会很难作出微小的调整。
      •学习过程中,对新奇的事物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地关注差异、情境和视角能使我们更易于接受情境中不断出现的变化,从而灵活地应用知识。
      •同时演奏两种类似但不同的乐器,能够防止想当然地接受一套基本技能,从而引出警觉和专念的状态。
      •编写教材内容时如果多用可选择语言,那么学习者对教材内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可以记住的内容也更多。
      •专门知识或技能并不是将基础技能掌握到某种水平才能获得,通过对常规进行别出心裁的转化可实现精通与高效。
      
      2、专心一意:专心就是一段时间内只注意一件事
      打破神话:人类大脑只有在不断寻找新意的状态下才能专心一意。所以所谓的持续不变地专注于一个想法或形象,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然而人们恰恰试图以这种方式来注意外部世界和内心的想法。
      小结:
      •相对于尽量去想一件事情,更有效的策略可能是换个思路来想这个问题。
      •即使人们一直注意着某个事物,这个事物也会出现变化。
      •提高专心致志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刺激情境中寻找新颖性。
      •让受挫者用更具适应性的视角来看待挫折,能够减少焦虑感。
      
      3、延迟满足:满足愿望是有条件的
      打破神话:有回报的行为通常会使人忽略它的内在价值,它剥夺了其行为本身的乐趣,最终将其变成了所谓的“工作”。而延迟满足恰巧暗含“工作必然是艰巨的”之意,于是乎总被教育“放弃即时快乐、放眼未来回报”的我们慢慢不再关心工作和学习本身,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小结:
      •当下的回报让人觉得踏实,延迟的回报会让人觉得不可靠。
      •有回报的行为通常使人们忽略它的内在价值。
      •如果长期的思维定式让我们认为某项活动是个苦差事,其困难不在任务本身,而在思维定式。
      •除了巅峰及低估这样的情绪体验外,剩下的并不是无尽无休、一平如水的情绪。当我们全身心投入进去时,工作会成为“凡人的游戏和奖励”,它提供着更稳定、更丰富,甚至是当下的满足。
      •对于孩子不喜欢的工作,无论是许诺孩子(奖励或惩罚),还是在令人不快的任务中增加有趣的元素,都会强化孩子认为这项任务很令人厌恶的看法。
      •长期的思维定式让我们认为工作是个苦差事,这可能不是工作本身的错。改变心态,把工作变成玩耍,任何工作都可以变得令人愉快。
      •我们需要积极地去发现差异和特征,才能参与其中。这样做通常意味着将一项活动分解成较小的部分。除了工作,业余爱好、娱乐消遣都是一样,只要参与进去就会觉得挺有趣。
      
      4、倒背如流:死记硬背是必要的
      打破神话:靠死记硬背得到的信息,是以封装形式储存在脑子里,而且脱离情境。将如此打包的信息作为事实来理解、当作真理来记忆,那么,在新情境下重新思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样学来的知识既不能灵活运用,也不会有创新的发展。
      小结:
      •在科学教学方面,亲手操作的研究和发现比单纯的记忆效果更好。
      •像背歌词一样的记忆方式更易于大脑保存信息,这种学习中没有死记硬背,没有重重困难,没有对评价的恐惧,最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是有趣的,让人乐意学。
      •通过发现差异和特点,我们能看到一个问题或主题更多的面向,这很可能引发我们更大的兴趣。教导学生去发现差异和特点为专注学习提供了条件。
      •专念主张用与自身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这样更加有利于记忆,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参照效应。
      
      5、对抗遗忘:遗忘是一种罪过
      打破神话:不懂遗忘也意味着不懂接受新事物。初学一种新事物比忘掉旧的、重新接受要容易得多。今天我们所学的事实往往与年幼时学到的互相矛盾,如果我们带着满脑子用潜念方式背下来的旧信息,我们将很难理解新的复杂事物。
      小结:
      •对在不同情境中信息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保持开放心态,以这种方式来引导当下的行为,我们就更有可能注意到微妙的变化。
      •像福尔摩斯侦破案件一样,把记忆当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通过发掘细节,最后找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这样的记忆过程会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记性不好,自己是个坏学生,那么这些思维定式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需要的是摆脱关心存在问题的能力,不让消极评价在脑海中根深蒂固。
      •真理是一个过程,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了遗忘,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因为新的解决方法基于更多经验,并考虑到了当前的情境。
      
      6、绝对智能:智能就是知道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实
      打破神话:许多智能理论一味强调个人与环境的匹配度,单一的解题路线只考虑现成的分类,模式单一且以记忆事实为主,因此,这类理论反而弱化了人们在智能、情感、身体等方面的能力。
      小结:
      •我们要拒绝将第一次感知所获得的经验所为显而易见的事实。经验是可塑的,人们的控制作用会影响经验的形成,通过体会感知对经验的构建,来重塑思维。
      •对于新信息,始终坚持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多个视角来思考;将情境中的信息看成是新颖的信息;对信息所处的情境保持关注,这样才能鉴定信息的类别。
      •在任何情境中都不存在绝对的、最优的标准。人们对某一情境的反应不是要在可选项中选出最优的一个,而是要创造更多选项。
      •专念指导人不遵循从问题到答案的最直接道路,而是对视察情境的多种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从而能吸收新的信息。
      •在新奇的情境中,低水平的程序化技能和高水平的策略技能都可能被运用。技能越多,我们就越不会依附某种程序或策略,我们的思维就会越灵活。
      
      7、非错即对:答案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打破神话:培养学生按指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阻碍了学生探索世界的脚步及萌生奇思妙想的可能。以预设的答案或目的来评价学生,学生会既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目标,也不被允许探索专家认为有价值的技能之外的方法,成为被结果束缚的学习者。
      小结:
      •我们不能把数据看成是稳定的事实,而是要看成不确定的源泉,由此我们将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
      •思考答案的标准,要认识到每个不恰当的答案在另一种情境中就是恰当的。在每个人的视角中都有一个透镜,透过这个透镜,我们也许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们要尊重学生定义自己经验、产生自己的假设以及发行新的分类方法的能力,这样做我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快地判定答案的正误;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因为他们也会带来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发现。
      •当意识到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学习、改变、和环境互动,我们就不会再用类别、项目或课程等来评价自己,也不会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轻视自己。
      •正确的事实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让学生按照指定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老师正在阻碍学生探索周围的世界,也阻碍了他们检验奇思妙想的能力发展。
      •专念转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认识到我们构建世界的方式只是众多方式的一种。没有认识到我们可以从所有不同的视角中发掘出洞见的错误,这本身就构成一种缺陷。所以当我们感到发展受到阻碍时,我们就要考虑重新构建这个世界。
      
      
      二、行动
       1、同时学习两种类似但不同的技能,能够防止想当然地接受一套基本技能,从而引出警觉和专念的状态。
      
      2、时常多角度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
      
      3、在日常情境中寻找新颖性,以提高专心致志能力。
      
      4、用更具适应性的视角来看待挫折,减少焦虑感。
      
      5、达成预定目标后,及时奖励自己。
      
      6、把工作变成玩耍,任何工作都可以变得令人愉快。
      
      7、积极地参与工作,业余爱好、娱乐消遣,将一项活动分解成较小的部分,去发现差异和特征,进而获得乐趣。
      
      8、像背歌词一样的记忆方式更易于大脑保存信息。
      
      9、像福尔摩斯侦破案件一样,把记忆当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通过发掘细节,最后找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
      
      10、不要让消极评价在脑海中根深蒂固。
      
      11、拒绝将第一次感知所获得的经验所为显而易见的事实。通过体会感知对经验的构建,来重塑思维。
      
      12、对于新信息,始终坚持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多个视角来思考。
      
      13、不要在可选项中选出最优的一个,而要创造更多选项。
  •   我就一直有些纠结于不同视角问题,很有启发。
    P.S.吐槽很欢乐啊。
  •   En there is a leap between"don't get locked into one fixed perspective , so consider more perspectives" and " every perspective any mind can come up with is equally valid and valuable as every other perspective"
    A black and white view is kinda childish, but do we have to go from " either ... Or " to every single thing is absolutely possible?
  •   看到设计心理学,关于心智模型的理论和 1 可以互相参考,错误的心智模型反而影响接受新东西。
    记忆力 参考这个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2-01-cognitive-decline-early-age.html
  •   @fightfxj,除了专注性这一条我比较同意原来的观点外,其他的我好像一直都是持反对意见的,至少做法上是。。。
  •   有电子版的吗?在哪里弄的啊
  •   这个作者的观点深得我心啊,看来真的是不同类型的人群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   看完了你的书评不用再看书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