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問上帝/Disappointment with God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作者:作者: 楊腓力 (Philip Yancey)  译者:白陳毓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苦難中,信仰產生了疑惑;在苦難中,對沉默的上帝產生了失望與懷疑。
神公平嗎?神沉默了嗎?神隱藏了嗎?
作者從不同角度來回答這三個問題:從舊約到新約,從亞伯拉罕到約伯,從耶穌到保羅的經歷,作者以獨到的眼光向我們展示一個新發現:要了解神的作為,先要了解從創世以來,神與人之間發生過的種種愛恨情仇,才能明白為什麼今天我們處於一個看不見神,卻要憑著信心來經歷神的年代。信心即是相信即使在黑暗、低潮中,神的愛依然存在。上帝需要人類給祂的,不是對祂徹頭徹尾的分析,而是單單來愛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1条)

 
 

  •     
      写论文的间隙,一直在读杨腓力。去年刚接触灵修书籍的时候,礼拜的路上地铁的途中匆匆看过《灵魂幸存者》和《恩典多奇异》,这学期回来一并买齐了他和毕德生的所有书,《与马同跑》虽然看得心潮澎湃,澎湃过后却深知自己并没有行动的力量。我知道是自己的信心出了问题,如果说这一两年信仰生活还过得相对平稳,大概是脑子疑惑久了也会累,圣灵偶尔给些安慰,自己也就不顾脸面地靠上去,换一刻安息。别人看起来从容淡定许多,但只有神和我知道,萦绕脑海那个“理解与信仰”的疑问始终像片小乌云一样盘旋在那里,光芒越是明亮,越衬出那一块扎眼的阴影。
      
      《无语问上帝》里,杨腓力的其中一个提问与我相近:上帝隐藏了吗?上帝的公平我不怀疑,作为一个到目前为止的信仰生活中的“既得利益者”,即使偶尔会为一些新闻报道抱怨世界的不公正,祂给过的祝福让我不会从心底质疑祂的公平。上帝的沉默我也不担心,作为一个在信仰中仍然乐于动用人本主义“小大人”,遇事一贯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似乎也很少需要上帝帮忙解决问题。然而上帝隐藏了么?我没什么可抱怨也没什么可求助,我只是想要相信,确信。耶稣明明应许了寻找的就寻见,叩门就给开门,可我望着天空拼命祈祷看见的仍只是一片空气。就像怀尔德笔下的阿尔刻提斯不断地喊着:“Apollo ! A sign ! One sign !”只要一个启示,一丁点点,芥菜种一般的也好。
      
      书的前半部分,作者根本没有去处理这三个问题,他只是以想象中神的视角,把《圣经》通俗地又讲了一遍,父的创造子的救赎,此时此刻圣灵的同在。杨腓力对旧约中以色列人的叙述终于点醒了我:他们拥有着我们今天所想要看见的一切,神的公正,神的引导,神的显现,然而这些都无法成为安心的答案。神亲口对亚伯拉罕应许,他却“路过”了迦南地,神亲自以云柱为百姓带路,他们却仍然在心里怀念埃及,神应允了所罗门所有的祷告使他万事顺心,他最终仍然背弃了上帝。想起牧师们总喜欢这样作类比,总有信徒说如果自己活在公元一世纪亲眼见过耶稣,一定百分百地确信,然而门徒们看过那么多神迹,一样在主钉十架时四散而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如果他不信,他永远都可以找到力量和能力否认神迹。如果摆在他面前的神迹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他宁可否认他所看见的,也不愿意相信神迹的事实。信心并不是由神迹而来的,但神迹是由信心而来的。”我一直在向神求一个芥菜种般的神迹,我是如此相信自己,以为看见了,就能生出巨大的,完美的信心。神却一直在等我重拾一份芥菜种般的信心,祂知道我只需要相信祂,就会看见一个巨大的,完美的神迹。
      
      《阿尔切斯达》中,美丽的阿尔刻提斯公主一直为人生的迷雾所困扰,她忧伤地说道:如果对生命的奥秘我们什么都不能明白,不能理解,那我们活着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牧羊人回答她说:亲爱的公主,理解,意味着你需要看到事情完整的情形。我们人类有谁看到了这整个故事呢,谁知道故事会怎样结局呢?杨腓力在书中这样写道:不到历史结束,我们就不懂万事究竟是如何互相效力。而信心就是能事先相信这一切万事回过头来都将赋有意义,决不徒然。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使徒行传1:11】
      
      我所爱的神啊,一直都是你在等我,现在,也换我偶尔等等你了。
      
  •      书名的直译是“对上帝的失望”。我常会感到失望,尤其是在自己努力与上帝建立关系却又得不到回应时,或挖尽心思去以我所知道的办法来理解上帝到底是怎样一位上帝但最终努力还是付诸东流时那种失望的感觉甚至要让我认为自己再也无法完成任何事了,坐在自己一手造成的灰烬上自暴自弃地纳闷上帝到底还能在这堆灰烬上做些什么?
       圣经中的人们也遇到过我曾经遇到的事,到底为何人们失望,到底为何上帝不回应,圣经中的人们是如何面对的呢?对我来说想要知道这个问题就一定要了解这位上帝到底是怎么样一位上帝,他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他创造了人,创造了这个世界,可隐藏在我心里这个问题我从来都没弄明白过,也就是他如何看待我,这个世界是有限的,但人的意志却又是自由的,这正说明了上帝在造男造女时把创造的自我限制发挥到了极点。这个自由的宇宙,甚至自由到可以离开上帝,受造物可以自由追求他们的生命,他们不象天使一样,不因着“被设计”才去爱神,那么他们还会去爱神吗?神冒这个险,创造了我们。这如同我有一只机器狗和真狗狗,当你发出指令让它们向右走,它们两个都向右走了,哪个会另你更开心呢?原来这就是我与上帝的关系,他并没有不在乎我,而是关注我的一举一动。看看何时我才能放下一切去爱他,就像个等待浪子回家的慈父乃不是不闻不问的呀。
       我才知道原来他比我更渴望和我建立关系,但我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意念里,看不见恩典。他又像个被我抛弃的恋人,“在决定要抹去以色列的名字----慢着!他哭起来了,张开双臂----不,现在他又严严道出以色列的惩罚”。“邂逅以色列时第一道初恋的抹红,好像沙漠中寻见葡萄串。上帝被迫尝尽受伤恋人所承担的奇耻大辱”。生气、悲伤、宽恕、嫉妒、爱与病的反复循环,这就是他对我的感觉。
  •     从圣父,到圣子,到圣灵
      ——《无语问上帝》读书笔记
      
      本文部分文字摘录自ID愤怒的刺猬 录入的文字,链接见约拿的家:
      http://www.jonahome.net/bbs/dispbbs.asp?boardid=65&id=51026&page=&star=1
      
      这是克尔凯郭尔讲述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爱上一个卑微的女子。这个国王与众不同,每一个大臣在他面前无不战兢。他有力量可以制服所有的敌人,没有人敢冒犯他。只是这样一个强大有力的国王,竟然为了一个卑微的女子而魂不守舍。
      
      他该如何向这名女子表达他的爱呢?如果他下令把她召入宫,给她戴上皇冠,穿上后袍,她绝不会反抗——因为从来没有人敢违抗王。但是如此做会让这女子真正爱他吗?这下,他作为国王的一切“好处”,却反而成了缠累,使他不知所措。
      
      无疑地,这位女子会说她爱国王,可是她会有多少真心?也许,她只是战战兢兢地与王一起生活,事实上却一直怀念她的故乡。她在王的身边快乐吗?王又怎晓得这些事?
      
      如果王换个方式亲自下驾去找她,恐怕那些威武的侍卫军早就把女子吓坏了。他不想娶个只会顺命的属下,王要的是一个能以同等地位来爱他的情侣。他要他们彼此能忘记王的尊贵,或是女侍出身的卑微,而能跨越一切鸿沟相爱。
      
      王最后做了一个决定,既然他无法使女子从低处高升,他就只有选择自己降卑的方式。穿上破旧如乞丐的衣物,匿名微行,亲身来到这个女子的茅舍。这个故事改写自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残篇》。
      
      克尔凯郭尔这种比喻的手笔,也正是使徒保罗在描述耶稣基督时所说的:
      
      《腓立比书》 2:6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
      《腓立比书》 2:7 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
      《腓立比书》 2:8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其实上帝在面对人类时,经常是如此降卑。旧约一连串的记载,便是上帝屈身要与人同在的一连串行为。他用各种方法向亚伯拉罕、摩西、先知、以色列民说话。在玛拉基书之后,经过400年的沉默,像克尔凯郭尔所讲的故事那样,上帝换了新的样子,完成最不可思议的举动:成为人,来到人间。
      
      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所渴望的东西,无法用力量权能来赢得。他是个尊贵的王,他想要的不是卑躬屈服,而是真正的爱戴。因此,他没有采用毁灭耶路撒冷、罗马或者其他势力的方法,而是选择用缓慢的、艰难的、道成肉身,以至于死的方法,来表达他的爱。一种内在的征服。
      
      当然,耶稣的故事不只如此。不错,至少与旧约所彰显的上帝的荣耀相比,道成肉身的耶稣受拘于人性,不愿用匆匆露一手大能来征服民心。对他的门徒,他是行了神迹好证明自己的身份:
      
      《约翰福音》 14:10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
      《约翰福音》 14:11 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约翰福音》 14:20 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
      
      但即使他行了神迹,他也不高举这些。单单在马可福音,就记载七处地方,耶稣行了神迹之后,明明地吩咐当事人“不可去告诉别人”。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在摩西和以利亚时代,神迹奇事带来的效果是极其肤浅的。在摩西时代,上帝亲自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摩西显现,后来再以云柱、火柱向以色列的百姓显现。即使上帝如此介入,我们从以色列人的反应中,仍可以领悟到任何权能都有其天生的局限——能力虽然神通广大,却无法控制爱。出埃及记有十灾的大神迹显出上帝征服法老的大能,但在民数记中所记录的以色列人十次的悖逆,也显出能力的无能为力,无法达到上帝所渴望的:他的百姓对他的爱和忠贞。
      
      爱不是按权力法则来运作的。他造我们来爱他,但却无法命令这种爱。圣经中描述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拣选和爱:
      
      《以西结书》 16:4 论到你出世的景况,在你初生的日子没有为你断脐带,也没有用水洗你,使你洁净,丝毫没有撒盐在你身上,也没有用布裹你。
      《以西结书》 16:5 谁的眼也不可怜你,为你作一件这样的事怜恤你。但你初生的日子扔在田野,是因你被厌恶。
      《以西结书》 16:6 我从你旁边经过,见你滚在血中,就对你说,你虽在血中,仍可存活。你虽在血中,仍可存活。
      《以西结书》 16:7 我使你生长好像田间所长的,你就渐渐长大,以至极其俊美,两乳成形,头发长成,你却仍然赤身露体。
      《以西结书》 16:8 我从你旁边经过,看见你的时候正动爱情,便用衣襟搭在你身上,遮盖你的赤体。又向你起誓,与你结盟,你就归于我。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 16:9 那时我用水洗你,洗净你身上的血,又用油抹你。
      《以西结书》 16:10 我也使你身穿绣花衣服,脚穿海狗皮鞋,并用细麻布给你束腰,用丝绸为衣披在你身上,
      《以西结书》 16:11 又用妆饰打扮你,将镯子戴在你手上,将金链戴在你项上。
      《以西结书》 16:12 我也将环子戴在你鼻子上,将耳环戴在你耳朵上,将华冠戴在你头上。
      《以西结书》 16:13 这样,你就有金银的妆饰,穿的是细麻衣和丝绸,并绣花衣。吃的是细面,蜂蜜,并油。你也极其美貌,发达到王后的尊荣。
      《以西结书》 16:14 你美貌的名声传在列邦中,你十分美貌,是因我加在你身上的威荣。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但是,以色列人却悖逆这种爱:
      
      《以西结书》 16:15 只是你仗着自己的美貌,又因你的名声就行邪淫。你纵情淫乱,使过路的任意而行。
      《以西结书》 16:16 你用衣服为自己在高处结彩,在其上行邪淫。这样的事将来必没有,也必不再行了。
      《以西结书》 16:17 你又将我所给你那华美的金银,宝器为自己制造人像,与他行邪淫。
      《以西结书》 16:18 又用你的绣花衣服给他披上,并将我的膏油和香料摆在他跟前。
      《以西结书》 16:19 又将我赐给你的食物,就是我赐给你吃的细面,油,和蜂蜜,都摆在他跟前为馨香的供物。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耶稣施展神迹,是为了彰显爱,而不是能力。他施展能力,总是为了抚慰人的需要,而不是变魔术,自我炫耀。每次,当人直接求他时,他便医治。当听道的人独自饿了,他便喂饱他们。当婚宴的客人渴了,他变出酒来。我们可能把神迹做大小的区分,水变酒的神迹,无论如何不能与拉撒路的复活相比。但是对于耶稣,这些神迹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彰显他的爱。当他的门徒建议他对拒绝接待的城施以报复时,他断然回绝。当兵丁来捉拿他时,他使出他的超自然能力——把兵丁被削掉的耳朵黏回去。
      
      虽然耶稣所行的神迹太具选样性,乃至于不曾解决每个人的失望,但却是他事工的记号,可从此预见将来有一日,上帝要为所有被造者行奇事。按田立克的话,神迹是“宣告上帝国将临的信号弹已经点燃”。那些经历神迹的人,比方那个被缒下来的瘫子(好象一个等待被擦试干净的灯罩),他们蒙受的医治,正是十足的证据,证明上帝他自己已造访人间。对其他的人来说,神迹也唤醒世人无可满足的期望,除非最后的新天地终结所有的痛苦与死亡。
      
      耶稣一生最公开的一幕:在十字架的受死,正显示出某些神祗是透过能力来证明自己,这和藉由慈爱表明自己的上帝,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别。别的强权,如恺撒大帝,用武力强制人拜他,就在耶稣的时代,有人因拒不拜恺撒而被杀。但耶稣基督从来不强迫人信他。他宁可用劝服,来吸引人归向他。
      
      
      似是软弱,其实带来希望。“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使徒保罗靠着上帝无尽的爱这样归结说:“上帝即不爱惜自己的独生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当爱带来牺牲时,才最说服人。福音书申明说耶稣来就是为我们死。他自己也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3)”
      
      耶稣到底成就了什么?为上帝、为我们,他创造了一个从末有的亲密关系。在旧约,人一碰触约柜就要仆倒致死。但人碰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却反得医治。对犹太人而言,没有人敢随便提上帝的名字,而耶稣却教导人称呼上帝阿爸父。在耶稣里,上帝又亲又近。
      
      希伯来书也很仔细地探究了这种亲密关系。作者起先引用说明在旧约时代,人必须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亲近上帝。就是每年仅一次在赎罪日那天,大祭司得以进入至圣所为人民赎罪。他要遵守的礼仪包括净身、穿祭司服,以及五头祭牲,还得战战兢兢地进入至圣所。并且,大祭局的外袍上还佩戴响铃、脚上系上绳索,以防万一在他倒毙,铃声不响时,别人可以从外头把尸体拉出去。
      
      但希伯来书论到耶稣的救恩时,便比照着说:“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信心满满,不再胆怯地进入至圣所”,这句话对于犹太读者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了。但是当耶稣死的那一刻,圣殿中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使至圣所从此向外敞开。难怪希伯来书的作者终结全书劝诫我们,“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
      
      关于人对上帝失望的难题,耶稣至少解决了:借着耶稣,人可以直接来见上帝。我们不再需要借着人间的任何中保,因为上帝自己已成为中保。
      
      当我读到《使徒行传》,便发现新约的写作语气比起旧约有很大的转变。新约中其余的书卷,就没有约伯记那种凄惨,也没有传道书或耶利米哀歌那种绝望与痛苦。显然地,新约的作者们已确信耶稣的来临永远改变了全宇宙。以保罗为例,他就很坚定地书写说:“天上地下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归于一。........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弗 1:10-21)”
      
      希伯来书很清楚地指出,道成肉身对上帝与对人的意义。这是他与人认同的唯一道路。上帝是灵,无法被物质世界所限制,也无法经历肉身的软弱,更无法经历恼人的痛觉细胞发出的警告。但耶稣一来,就完全改观,他体验过身为人的滋味,从生产时的流血与痛楚,到死亡时的流血与痛楚。
      
      旧约给我们看见:当上帝是什么滋味;而新约则记载:上帝在学着了解当一个人是什么滋味。我们感觉到什么,他也能感觉到。我们要一位不但知道痛苦,并且与我们分担痛苦的上帝;我们要一个会感受痛苦的上帝。就如神学家潘霍华,年轻时即在纳粹的监狱中写下: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够帮助。而借着耶稣,上帝成为这样的一位上帝。希伯来书说,如今他能体恤(sympathize)我们的软弱,唯有 sympathize 这个字能道出他是如何完成的:因为它是由两个希腊文 sym pathos 组成,意为“与之同受苦”。
      
      因着耶稣,上帝了解我们对他失望的感觉。这样说会太过分吗?否则我们如何解释耶稣的眼泪,和他在十字架上的呼叫呢?我们几乎可以把本书的三个主题,都丢到他那句狂喊:“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希伯来书说,上帝的儿子因苦难“学了顺从”。只有当一个人受试探想要去违背时,才有可能学习顺从;受试探想要去逃避时,才有可能学会勇敢。
      
      耶稣为什么在客西马尼园里不拨刀自助?为什么拒绝差派天军降临拯救?为什么拒绝从魔鬼的挑战使世界向他下拜?原因是:如果他这么做了,他就糟蹋了他来到世上最重要的使命——成为跟我们一样的人,一样的生,一样的死,按着上帝创造的规律来运作进行。
      
      贯穿全本圣经,特别是在先知书里,我们看见上帝内在充满一股极强烈的冲突。一方面他爱极了他所创造的人类,但另一方面却又急迫地想毁灭使人类受捆绑的罪。终于在十字架上,上帝解决了这种冲突,因为他的儿子在十字架上将败坏变成了爱。
      
      那么,今日,上帝又是什么模样呢?
      
      圣经新约要我们相信,答案就是在那座平凡的教堂里,那群座椅上平凡的会众。上帝就在基督身上,是一回事,然而在我们身上?可能吗?要感受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圣经从头读到尾,从创世记到启示录一气呵成。
      
      旧约描述这位有大能威严宇宙的主宰,充满圣洁、火焰,还有极深的情怀。接着的四福音书,记载耶稣在世的生活情形。但是从使徒行传下来,圣经就突然变成一连串给人的书信,给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作奴隶的、当主人的、男的、女的、老年、小孩等各式各样不同的人,但是却对读者有一致的认同,都称他们是“在基督里”的人。
      
      “教会不是别的,只是基督切实在其中模塑的一群人。”朋霍费尔如此说。使徒保罗就用“基督的身体”来形容这一群人。他看见有一种新族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表彰上帝自己。保罗还认为,这其实就是上帝一直以来要完成的目标。
      
       “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林前3:16)”保罗在写信给哥林多那群混乱失序的人时这样说。对犹太人而言,上帝的殿是座建筑物,是上帝在地上居住的所在。难道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是以为上帝“搬家”了?
      
       圣经中出现三个殿,把它们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其发展过程:上帝以圣父、圣子、圣灵三种位格显明他自己。第一个殿是所罗门王所建造的雄伟圣殿,后来希律王又重建。第二个殿是耶稣的身体。(耶稣曾说:“所毁坏的殿三日内要被建造起来。”)而第三个殿就是以人所形塑而成的殿。
      
      他似乎并没有做哪一样足以在创造物中代表他自己的东西。他乃是指挥我们慢手慢脚,笨拙地去做出他转瞬间就可以漂亮完工的事。
      
      创造,从头到尾都好像一场托付、授权。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给予者。
      
      这三个阶段——圣父、圣子、圣灵,表达了上帝与人的关系亲密程度的进展过程。在旧约西奈山上,人们不敢亲近上帝,而央求摩西代表他们去谒见上帝。而到了耶稣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与他交谈,可以摸他,也可以害他。然后到了五旬节,这群曾经离弃耶稣的门徒们,竟然成为上帝居住的对象。而且不可思议地,耶稣居然还把神国托付给他们,还有我们。
      
      到了新约时,上帝作工的方式就转变了。臂如保罗被关在酷冷的牢房时,他转向他的朋友提摩太提出照顾肉身的需要:“带那件外衣过来,还有书卷。还有马可,他一直于我有益。”当他遭遇其他患难时,是借着提多的探望而得到上帝的安慰。当耶路撒冷遭遇饥荒时,保罗还要到处募款来周济解困。上帝仍满足初代教会的需要,如同满足以色列民,只是以间接的方式透过教会肢体来供应。而且保罗也没分别说:“这是教会做的,那是上帝做的”如果这样分,就是弄错了他一直强调的重点。因为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教会做的就等于是上帝做的。
      
      保罗之所以坚信这个道理,可以追溯到他第一次与神戏剧化的会面。当时他热心迫害基督徒,是个恶名昭彰的大捕头。但在往大马色的路上行走时,有大光照着他,使他三天瞎了眼。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逼迫你?逼迫谁?我不过是追捕那些异端基督徒。
      
       “主啊,你是谁?”扫罗终于问道,仆倒在地。
       “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这个句子等于替圣灵所带来的改变做了一个总结。几个月前,耶稣才被处死。扫罗所捉拿的是基督徒,并不是耶稣。但是复活的耶稣让扫罗明白了:这些人就是他的身体。凡伤到这些人的,就是伤到他。这是使徒保罗永志难忘的一课。
      
      我们可以把上帝的整体计划看成一连串声音的结合。第一种声音如雷贯耳响彻云霄,又如迦密山祭坛的雄雄烈火,没有人可以否认它。奇怪的是,虽然听见的人,无不害怕,就如当时在西奈山下或迦密山上的以色列人,但是等声音消逝之后,人便忽视它。很少人会想去寻找那种声音,而且当声音寂静时,更少人会去记得它。
      
      到了耶稣的时代,这个声音就转了调,变为道成肉身。上帝的声音是一个犹太乡间人的声音——一个很平凡的人声。虽然说话时带着权柄,但不会把人吓跑。他微弱的声音可以引发争辩,也可以穿透人心。
      
      等耶稣离世之后,声音又换了个形式。在五旬节时,舌头——说话的器官——如火焰般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这个声音近得像呼吸一样,柔和得像讲悄悄话一般。这种声音最容易消灭它,也最容易让人忽略。所以圣经说圣灵可以被“消灭”,可以令他“担忧”——试试要消灭摩西所见的荆棘之火或者溶掉两条山的山岩!不过圣灵也是种最亲密的声音。在我们软弱不知道怎么祷告的时候,圣灵可以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祈求,是言语所无法表达的。这种叹息就像妇女生产时所发出的呼声,新生命创造过程中的阵痛所自然产生的声音。
      
      圣灵不会把对上帝的失望感挪开来。从圣灵的各种名字——代求者、帮助者、辅助者、劝慰者——来看,暗示着问题还会存在,但是圣灵是凭据,保证那将要来的一切,他提醒我们,这些失望只会是暂时的,是永生的前秦,在重建新天地之先,必须经过的一环。
      
      
  •      上帝不公平吗?不,从来没有。我看见的 只有人是不公平的。但是最不公平的就是人将这不公归在上帝身上,犹如耶稣被钉十架时一般,将世上最大的不公平加诸神的身上。无罪的要代替有罪的接受审判,接受死亡。人何曾想过自己手中所做出的不公平。
       有人说,无辜的人受苦难,那做恶的倒要享幸福。不是吗?这个世界天天都发生这样的事情。辛勤劳动的农民因粮食价格过低而自杀;做官的贪污腐败从无底限。这个世界似乎只有黑暗,不见光明。我如此向神祷告,求主为这个世界存留光明,我若看见,足可安慰。
       虽然如此,我却不对我的神有所失望,凡是盼望。我盼望人人都悔改,归向耶稣,以诚相待,以爱相守,我坚定信心,要做这世上的光世上的盐。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基督徒做到耶稣所吩咐我们的,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天国的国度不仅是神在建立,我们也参与其中。
  •     好书,自然要与大家分享
      
      北京溪水边书屋有售
      书屋网站:http://www.xishuibian.net
      书屋淘宝店:http://xishuibian.taobao.com
      书屋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 电话:010-84488348
  •     《无》这本书针对苦难转向神,讨论有关神的三个问题:
      1, 神公平吗?
      2, 神沉默吗?
      3, 神隐藏自己,不出手相救吗?
       神是否公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看完觉得作者也没有回答,我自己认为这个世界单从物质世界看是不公平的,但是从那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整个世界来看是公平的,我相信神是公平的,书里也提到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是整个世界很少的一部分,神没有把整个世界显现给我们,也是有他的原因,我想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太有限了。
       神是否沉默,是否隐藏,书里用基督耶稣做了很好的回答,神赐给我们他的独生儿子,当他死后复活升天,又赐给我们圣灵,神选择另一种方式来显示他自己,从旧约的亲自出席,到派遣使者,到拣选地上的士师君王,到以后的大小先知,直到耶稣亲自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到最后的神的灵完全地住在我们有罪的身体内,这是一个神越来越贴近我们的过程,整个圣经的历史中,神都是在向我们靠近,他的同在是越来越强烈的。若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做到每日听到神的灵在我们心里的话语,他对我们生活生命的指导,他轻声地为我们祷告,只要我们敞开我们的心,每日操练,我们真能与神有个非常亲密的关系。还有一点,在现在的世界里,神选用教会来表现他自己,他说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所以人们看到教会就是看到了神在地上的形象,神真是冒险,教会做得并不好,但他却愿意使用我们。神是与我们立了新的约,完全地虚己,住在我们中间,住在我们心里,神不在与我们有隔阂。至于为什么还有苦难,另一本书<有話問蒼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现实生活和信仰盼望之间似乎总存在一条鸿沟,叫我们心生怀疑,大声发问: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了吗?上帝隐藏了吗?   杨腓力以其独特的视角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从旧约到新约,从亚伯拉罕到约伯,从耶稣到保罗,他发现:要了解上帝的作为,先要了解创世以来,上帝与人之间发生过的种种爱恨纠葛,才能明白为什么今天我们处于一个看不见上帝,却要凭着信心来经历上帝的年代。
  •     我很少读“灵修书籍”,很庆幸读了这一本。而且是在教会的灵修小组里一起与弟兄姊妹们分享一起领受神的带领。对于已经有基督信仰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不读的。如果还不确定自己信仰的人或许会望而却步吧。因为作者在深入思考一个古老又经典的论题——信仰与苦难。
      这来源于所有人对上帝都可能问的三个问题,关于信仰中对于上帝属性的确认和所面对的现实世界间的矛盾。
      神的同在与他的不可见;
      神的带领与我们的不曾听见;
      神的公义与世界的不公义。
      
      这本书是否是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呢?通过与作者一起思考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感谢主,使得这些问题不再困扰我。
  •     令人失望的神 --- Disappointment with God,没错这才是英文版的标题。杨腓力最让我钦佩的,是他一贯的坦诚(这也是所有伟大的写作者具有的品质)。基督徒身处破败的世界,却相信有完美的神;整日见证扭曲腐败,却相信永恒的公义;身为这野蛮星球最残暴的物种,却相信有基督赐下无条件的爱。如果真的有神,我们听到、看到、经历的一切如何不使我们失望?神真的是公平的吗?神为什么不伸手扶助我们?神为什么隐藏?承认并直面这些问题,需要诚实,更需要勇气---这正是杨腓力所具有的另一特质。
      
      很多基督徒小心的漠视这之间的矛盾,所以会有本书开头荒谬的一幕,牧师在礼拜前带领会众为一起空难中遇难的9位同工祷告,转眼之间又带领大家为另一位逃过空难的同工感谢神的怜悯。这激怒了认真的理查德,如果神不必为9位牧师的死负责,他又有什么资格为一位牧师的获救而被感谢?
      
      好了这书的开始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杨腓力试图回应理查德的怨气,但他必须承认理查德的诘问是严肃的。当他把这些问题展开的时候,杨腓力另一个吸引我的特质显现了,他独特的视角。在他的书里我总会获得看问题全新的角度。从他独特的角度,查考一些事实,总会令我获益匪浅。
      
      期望神插手今生的人们请注意以下事实:
      1. 旧约最早成书的是约伯记,而不是创世纪。
      2. 约伯记的主题是义人受苦,而且是无缘无故的受苦。
      3. 四部福音书讲的是一件事,全然无辜的人流血、受辱、被牺牲。
      
      杨腓力认为《约伯记》不仅是最古老的一卷书,也是最具有现代性的。看看约伯的朋友们的论调,今时今日仍毫不陌生。可神若插手,我们的自由就全无意义,末日的审判也算不得公正。反过来,如果从来没有公义的神,那是谁在我们心里种下寻求公义的灵?神的工作不是他的直接插手,而是他的灵使我们不安于现状,永远挣扎。所以耶稣最后一次升天的时候有天使对门徒说---“加利利人,你们为什么眼望着天?”;换句话说,为什么不回应心里的灵,照看这留给我们的世界?
      
      约伯记透露的另一个秘密,就是如使徒保罗所说“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世人和天使看”。杨腓力说,人类虽然渺小如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卑微的我们所作的每一个选择,却决定这整个宇宙的命运---因为只有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才应当面对公正的最终的审判。
      
      回应“神为什么让我们失望”这样的问题,当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可这也正是信心的根基应当落脚的地方。如保罗所说,如果我们信的神是假的,那我们这些传道的都是骗子,你们这些听道的都是傻子!如果我们的指望只在今生,那基督徒就比世人都可怜。
      
      
  •     带我们走出信仰的迷雾 ——读《无语问上帝》有感 轉載相宜
      
      
      --------------------------------------------------------------------------------
      
      
      
      1998年的平安夜,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雾,我与三两姐妹约好去参加金陵协和神学院的篝火晚会,我独自行走在大雾中,这场大雾仿佛昭示着:在未知的朝圣路中,与上帝的邂逅必然要经历迷雾般的考验。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多年以后,当我怀揣着无数对上帝的迷惑,来读这本《无语问上帝》时,就仿佛是遇见了一个终于说真话的朋友。这个朋友道出了一切我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和我一样真诚,一样认真的对待信仰,这个朋友就是杨腓力。而我是谁?是书里的理查德吗?又或者是没有他那么激烈的反应,所以不曾烧掉所有的福音书,但对于上帝的诘问却悄然在心底,多年来隐忍未发。
      
      一
      
      上帝公平吗?
      上帝沉默吗?
      上帝隐藏了吗?
      似乎是不同的场景,我却亲身经历着完全类似的场面,在杨腓力的这三个问题之下,每个问题都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我都可以补写出大量的中国故事。中国的理查德,中国的信仰的勇士——达仁,中国的……所谓太阳之下无新事。无数真实的例子和无数的人物便鲜活起来。
      
      上帝究竟是说话的上帝,还是沉默的上帝?上帝真的公平吗?但为什么那么多恶人享着平安,而义人却多受苦难?上帝是隐藏着的吗?为什么旧约里的以色列民可以直接和上帝说话,摩西也曾在西奈山的火与荆棘中亲历上帝的临在?而在奥斯维辛的漫漫长夜,虔诚的人们跪在冰冷的牢房想要祈祷上帝让他们死在一个有阳光的地方,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无论从历史,还是从个体生命里,我们对上帝的疑问从没有停止过。
      
      对上帝失望(Disappointed with God)这个短语在基督徒眼里几乎是大逆不道的,却赫然出现在书的封面,难道这是本对上帝感到失望的书吗?那么它的价值何在?
      这短语着实骇人一跳,但读完整本书,你便知道,貌似给出一个对上帝失望的命题,实则为了证明另一个真正的命题:意即如何从对上帝的失望中,重新走向信仰,建立真实的信心。
      
      对于我这样一个被大陆城市教会喂养大的小羊来说,目睹中国教会从九十年代中期到今天的将近10多年的发展,(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正在他们中间,我几乎可以感受到正确的,错谬的信仰的来源。)作为一个爱思考且深于洞察的基督徒,我发现教会并不能容忍过分的激烈,所以我相当的克制,在更多的时候,我将一切的怀疑和挣扎独自消化,在一切错谬的教导中,经历且被伤害,自己又不断的带领自己归正,确切的说,是上帝自己亲自带领我归正,归正到一个正确的信仰当中。
      
      坦白说,我们的信仰从起初就带着实用主义的倾向,这大概与我们民族起初的那种求神就是为了得好处得平安的信仰原始思路有关。我不能用功利这个词语,是因为我们的信仰的确谈不上功利,只能谈的上实用主义。功利的谋求是妄求,而我们的祈求按照我们自己的逻辑丝毫不过分,比如一个笃信上帝的大学毕业生求一份好工作,一个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女性基督徒想要上帝赐予一个孩子,一个多年渴望爱情的信徒渴望有个家,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人渴望有朝一日上帝开恩医治他……这些,似乎都不能算做妄求。但我们却发现,上帝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期冀的那样,将所有我们想要的好处与福分倾倒给我们,你没见过大家一起为一个年轻患者(信徒)祷告、他还是不久告别人世的例子吧?你能断言他不是和约伯一样敬虔?我们渴望,上帝啊,你显一个神迹吧,但我们等候的已经太久,以至我们的信心开始跌落了。
      
      失望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我们忘记了我们蒙召并非为了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好处,上帝也从没有允诺过我们的天路历程可以一路凯歌,如果,我们的祈祷,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重要的祈祷项目,哪怕兑现一半,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继续向前。如果神迹如期而至,那么我们的信心将如百合花一样开放。
      但我们还是失望了。
      然后,我看到一种遮蔽,仿佛缺乏某种真实的勇气,他们需要用一种假意的感恩来抹杀他们内心真实的失望,因此,他们不甘心,于是成功神学一时间大行其道,未得医治或者未蒙应允被解释成信心还不够,罪还没认清,圣灵没有充满,甚或撒旦在攻击。
      
      当有些人不理解这种失望之时,既而需要灵里的复兴来打破这种沉闷——
      
      因此要继续求,还要宣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信仰背景下与真实的上帝相悖离的,习惯了给予一切的问题的注脚。如果有人生病了,他们会说,这个人或许有什么罪需要对付,肯定是骄傲,或着干脆直接说,XXX,你好了,你根本没有病,你需要信心的宣告,如书里提到的那些医治特会,即使在现今中国,不也正经历同样的事件吗?
      
      我犹记得去年,我在网络上认识的一个坐轮椅的小妹妹,她总是认为主会在某次医治特会上彻底叫她站起来,所以每当我做相反的提醒时,她都不愿意听,仿佛不听就可以不影响她的信心,而我显然成了她的信心绊脚石。
      
      一位神学院的姐妹曾对我说,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也是一位弟兄)会面,她觉得没有感动,恰好中午约定见面的时间下了大暴雨,于是她很肯定的对我说,你瞧,神拦阻了。我马上问,你怎么知道不是撒旦的拦阻呢?她立刻很惊愕,她惊愕的表情定格在2001年的夏天的南京。
      
      后来,很多很多接下来的日子,我遇见许许多多的人们,他们总是喜欢用那四个字就是“神对我说”,以至于我认为“神对我说”这个句子大抵要流行起来了。为什么人们非要为一切的结果加一个注脚?上帝与人,本隔着深渊,除非上帝所愿意启示的,人们一切的想法都是谮越。但叫我难过的是他们在错谬的信仰观里的所存的所谓信心,那信心其实不是真实的信心,是一种骄傲所带来的误读,他们以为连夜的祷告上帝就会按照他们所求的给予他们,却忘记上帝的主权和作为人的受造有限。
      
      所以《无语问上帝》是本写给真实的基督徒所看的书,但你千万别以为,作者写的仅仅是失望,如果那样,这本书的价值仅仅在于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而可贵的是,作者从自我真实的信仰经历出发,努力从失望的维度重新理解这一位被我们误读的上帝,又或是按照不同人的理解加上不同注脚的那一位上帝。
      
      二
      
      
      《无语问上帝》开创的是一种真诚面对信仰的先河,在此之前,我们面对迷惑遮遮掩掩,而内心的忐忑多年来未曾被抚平。真相是被遮蔽的,但杨腓力却带着对上帝的热爱,引我们走入信仰的中心:从屡屡寻觅的天父到步步靠近的人子,再到全盘翻转的圣灵,在上卷里,虽然人们表达着失望;但同时,上帝却一直在表达着他对我们的爱。
      
      从上卷“阴影中的上帝”到下卷“在黑暗中看见”,作者用大量详实的资料,领我们一步步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娓娓道来,一点点追溯,一点点带我们回到这一位上帝的本真性情当中,才发现我们原来对上帝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当我们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用全新视角,存更真实的盼望和更真实的信心,这盼望乃是因着主基督“走向十字架的真”,这信心是被熬炼后如真金的信心。
      
      当传讲神话语的时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而我们却经历无数不严肃的教导和带领,引致在中国大陆的我们这一代信徒中,成功神学真的伤了我们的心。我们却以为是上帝在伤我们的心,就象书里的理查德一样。
      
      我原来认识的一个教会,也曾受到不同神学流派的影响,纷争也仿佛出现了,上周还听一个倾向改革宗的弟兄书不愿意去教会了,而我在听讲道前也非常的忐忑,以为又是在说一些圣灵充满和医治的事情。感谢上帝,这一位弟兄那日却引用的全是“无语问上帝”这书,作为自己全部讲章的思路,这不是因为他在抄袭或偷懒,这是因为他自己的信仰经历,我的这一位或那一位弟兄,或者姐妹,他们和她们,都曾经是书里的某一位角色,读完这书,他们思路渐渐清晰了。我们不仅得到了安慰,更重新找到了信心的道路。
      
      所以我已经不止一次向不同的人推荐过这本书了,不是我刻意的推荐,是,几乎每一次,他们所说的问题和疑惑,都促使我推荐他们去看,就如同当初我也被别人推荐去看一样,那实在是我们需要的,从前我们看上帝和看信仰的角度,今天,我们试着和杨腓力一起,用更新的角度,来看待信仰。
      
      这本书可贵之处还在于:今天教会的某些人,一看对方“对上帝失望”就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别人强,就认为这个人的生命有问题,以为他在抱怨,但杨大篇幅地从约伯记开始,来告诉我们,那个说对上帝失望之人,可能他比你更爱主。
      
      挣扎的生命如果还是朝着天堂的,那么他必得安慰;挣扎的信仰比那些虚伪的信仰也许离上帝更近。所以无须论断,上帝借着这本书,已然呈明他的心意,并安慰了一切在困苦中没有失去真实盼望的人们。
      
      回到我文章的起始,1998年平安夜的那一场大雾,终究要散去,一切在迷雾中的人们都必须铭记——上帝的在场和他对我们恒久不变的爱,会在你哪怕失望的时候,仍然带领你,直到你从迷雾中走出。你会发现一个新天新地。
      
      相宜
      2009年夏
      
      
  •     无语问上帝的言下之意是不是说,上帝是一切的答案,虽然有问题,但是不必问上帝,上帝有他答案公布的时刻,所以问是其次的,上帝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或是,对上帝要少问,问题不在上帝,问题乃是在你自己?
      
      《无语问上帝》里面有三个问题: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一看这个问题就有个前设,就假设提问的是位基督徒。如果把问题的顺序反过来的话,就是从上帝是否隐藏这个问题开始。换句话说,在谈论上帝的许多事情之前,先来探究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这样对第一次看这本书的人或者对慕道友是不是更容易理解此书。如果上帝的确存在的,那才有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上帝不对我们说话呢?也许上帝在说话与做事了,却发现上帝不是很公平,因为绝大部分人(包括基督徒)都遭遇了许多不公平的境遇。
      
      作者杨腓力先生说要把此书献给:仍然处在失望中的我的弟兄。从这本书内容中发现作者杨先生应该是个信徒,作者的很多话或是内心独白所展示出来的是符合信徒的基本标准。杨先生献词的言下之意是说,现在有很多基督徒在失望中,对上帝很失望,可能需要这本书来帮忙走出这些失望。我想,应该有弟兄看不懂这本书的,那失望继续吗?老实说,当时我看完这本书,再经过小组讨论过后,许多问题还是似懂非懂的,最重要的是,怎么样才能不失望呢?难,非常难。
      
      从理查德开始,杨先生用他来扮演戏剧的主角一样来展开本书的各个问题与观点,用这根线串起本书的主要内容。从理查德的迷雾,雾住了作者自己,作者再来慢慢地像剥洋葱般拨开他自身的迷雾,从而拨开读者的迷雾。上帝就像一个极其爱祂自己儿女的父母,但是,儿女却误解了父母。接着,上帝就要像新郎一样,爱着祂的恋人般的信徒,可惜,还是不领情。
      
      透过耶稣最后的三个景象(差派七十人、最后的晚餐与显现和升天),来指向圣灵降临的事实。这里有个转换,耶稣是打开国度的门,而圣灵是国度的具体的建设者。
      
       上帝的模样,在旧约、新约初期与当代是怎么样呢?看看你自己的模样吧,我亲爱的弟兄姊妹。在这个世代里面,不是上帝隐藏了,而是我们这帮基督徒隐藏了。所以,无需问上帝的。
      
       我有没有被调和成可居住圣灵真理的躯体?我们很少代表上帝,一点都代表不了,哭吧。或许,这就是上帝爱我们的代价,所有的缺憾由我们生发。现今的教会就是绝佳的参照物。上帝遭受了3个屈辱:1道成肉身2被钉十架3那群看似批戴基督的人却一直不像基督。
      
      上帝多么希望,信徒和祂的关系像一对健全的婚姻关系,彼此很甘心来爱来顺从对方的要求。而不是一场权力的拉锯战。在律法与圣灵的递进中,我们得到了比献祭更美好更与上帝融洽的权利:祷告。
      
      再回到理查德,因为他与约伯记有关。一种误读,约伯记探讨的是苦难,其实不是,乃是信心的问题。但是,理查德对约伯记的误读更可怕。发现作者的三个问题竟然都可以在约伯记中找到,而且约伯记讨论的热火朝天啊。
      
      上帝公平吗?有四种类别:1因为上帝不存在,所以无需说公平的事。2对于有些事,虽然不公平,但是上帝也无能为力啊。3不公平仅是暂时的,最终必然实现公平。4坚信世界是公平的。接着杨先生举了达仁的千奇百怪的例子,和公平一点都不沾边。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大的不公平,就是耶稣并没避开不公平的遭遇:祂的受审受苦受死。
      
      上帝沉默了吗?为什么不详细地解释基督徒与所有人所提出来的乱七八糟的幼稚可笑的不是问题的问题。你看上帝对约伯的回答吧,其实已经回答了你们所有的问题。我们真的难以理解上帝:1给你答案,却不懂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对瞎子讲色彩,对聋子讲莫扎特。或许,上帝不在我们的空间与时间维度。
       某日,她才出发,
       突然,
       在前晚到了家。
      所以时间击败了公平。
      
      看了这本书,发现有几个特别字需注意:C.S路易斯 约伯记。
      
  •     这两天跟个书商似地,遇人就推荐这本书。
      
      我们生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对很多事情困惑,也常常被非信徒挑战,他们挑战我们的神的公义、慈爱、大能。我们竭力为神辩解。没想过自己也会对神失望吧,在实际生活中我不记得有谁对我说过他对神失望。
      但我们确实有对神失望的经历,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只是我们没有直接到神面前告诉神我们的失望。神啊,我们在为你辩解,可是你呢,你怎么不站出来为我们作证,不为自己作证?当我们遇到我们自己也不明白的处境的时候,我们难道没有对神失望吗?
      
      我们会对神失望是因为我们用我们有限的理解力来解释神和神的心意神的计划。因为我们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看神。杨腓力带着我们从神的角度看问题,也让我们看到旧约圣经里确实有很多人对神失望,他们也有理由对神失望。作者指出亚伯拉罕就是第一个对神失望的典型,神一直没有应验他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正是这样信心之父学会了在没有理由相信的时候依旧去相信上帝。约瑟和众先知不都有理由对神失望吗?受杨腓力影响第一次读出5:22-23时意识到那里摩西也是对神失望的。
      
      对神失望并不一定是一件糟糕的事,但重要的是对神讲出我们的困惑和失望。坦白的、直接的告诉神。当然,旧约的例子也让我们看到神不一定会用我们期待的方式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和质疑,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重申他的应许或者提醒我们让我们看到他是怎样一位神。而那些信心伟人们往往会最终折服于神的大能,那些困惑不解自破。所以,告诉神我们的想法、感受,接受神用他的方式处理和回答。
      
      这书还有很多精妙之处不能在此处此刻一一细说。
  •     十月,教会的灵修阅读组所读的正是这本书。才刚上架,牧师就建议大家不妨买来看看,因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及至书出版之即,常常被朋友问说:“听说,你在写一本关于对上帝失望的作品?”人人都带着好奇心的问号,作者并未正面作出回答,因为书还在完成中,正如孩子还在母腹中,有涵养的家长无意向人公布那孩子将是男是女一样,直到他平安的降生在世上,有如书顺利的出版发行一般。内容向我们敞开了。
      作者确实向我们提问——你对上帝失望了么?是否向书中的理查德一样在热烈的追求与呼喊之后,最终,用一把火将自己的信仰焚烧一尽。因为,他说:没有上帝。因为,上帝从未向他显现过,从未向出埃及记当中乐意时时向以色列民显现的那样子向他显现过。没有火柱,亦无云柱,当然也从来没从天上降下吗哪喂养他,也不曾在他感情受了重创的时候安慰过他。显然,他的信仰是失望告终,自嘲的审视自己的信仰经历,仿佛有被谁愚弄的感觉。是被谁呢?被上帝么?还是被绝情的未婚妻?被充满了欺骗与伤害的生活?或者,是被自己呢?——那个常常一相情愿的寻找自以正确与合理结局自己,是不是反而是让自己成为挫败者的源头呢?不知道理查德有没有这样敞开心扉的问过自己,书中也无记载,然而,在读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不时的会从脑子里的某个地方蹦达出来,在我读得入神的某个时间,像是突然有人插嘴进来一样,问了这么一个唐突问题。理查德出场的时候,跳出来过;牧师夫妇出场的时候,跳出来过;约伯出场的时候,跳出来过;摩西出场的时候,跳出来过;以色列民出场的时候,跳出来过;作者在大雪堵塞了交通的季节蜷在屋中一气呵成的读完新旧约时,仍然不时的跳出来,向我提问:你对上帝失望了吗?当你的生命遇上拦阻的时候;当你的祷告没有得着答应的时候;当你的计划向相反的方向逆行的时候;当你的观念没有认同者的时候;当你对圣经中很多的章节有疑问的时候;当你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有人可以做到爱人如己的时候;当你发现即便是孩子也很难毫无理由就可以单纯的去‘信’的时候;当你走出屋子,投身到生活当中,用一张一张钞票去买单的时候,突然之间会冒出来的一个念头:“如果一文钱也没有了,上帝真的会供养我的衣食住行么?”当这所有的瞬间在生活的河流中不断浮出的时候,每一个基督徒都可能被这个问题盘问过:“你对上帝失望了么?”失望过么?开始失望了么?将来可能会失望么?但是,如果问题找上了你,而且和你纠缠不休,但你仍然能够在思忖之后,得出一个确实让自己安心的答案说:“不会。”那么,读这本书吧!没有人在活着的年月里从未经历过“一夜虽有哭泣”的煎熬,人人都经历过,包括耶稣基督。在自己最不济的光景时,如果还选择失望作为伴侣,和苦毒交上朋友,那么即便在生命中什么也没有的旷野中,哪怕耗费四十年,也进不了有福之地;越是自己最不济、最低迷的光景,越是要抬起头来往上看,相信一样的太阳既照着幸运儿,也照着倒霉蛋。但日头影儿始终在转动,有盼望的心总是能等到最好最亮的阳光照到自己身上的那一刻。因为“清晨必有欢喜”就是给“一夜虽有哭泣”的补偿。上帝喜悦和一切信的人同行!
  •     无语问上帝
      
      
      
      如果你有眼睛有耳朵,他们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多么危险,天灾人祸几乎天天都在发生,二十一世纪首先带给我们的不是别的,是一个叫恐怖主义的东西,当我们说我们拥有不动产的时候,五一二让不动产这三个字显得那么可笑。大地摇一摇,你就灵魂出窍。希特勒干掉了五百万犹太人,日本人在中国同样烧杀抢掠实行三光政策,非洲那边还有许多孩子死于饥饿,阿富汗的寡妇无人问津,河南尚有许多艾滋村,那些人只是在绝望的等死中东那些国家还在叫嚣把以色列从地图上除去,朝鲜也终于核爆了,。每一天都有那么多人死于这样那样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艾滋病,心脏病。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因此有那么多人活在缺乏安全感当中。其实只需看看每天的新闻就可以知道,奶粉可以有毒,城管又在打人,政府官员嫖娼,无知少女被骗财骗色,许多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缺了。这个世界实实在在是一个苦难的世界。身体上的痛苦∶生、老、病、死,或自然灾害带来的疾病和伤害。 2. 社会结构带来的痛苦∶社会不公造成的欺压、剥削、种族歧视、阶级偏见、工作过劳。 3. 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失望,孤单,被离弃以及背叛的感觉,不能如愿去爱的痛苦。 4. 因别人的苦难而痛苦。  5. 还有一种无辜者的苦难,就是行为正直、品德高尚的人遭人陷害,或者充满仁爱的人,自愿为别人的利益而受苦,甚至牺牲宝贵的性命。
      
      德国的莱布尼茨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但是无数的人对这句话嗤之以鼻,有那么多的人就是因为无法接受这样一个苦难 不公的世界导致他们无法接受一位慈爱公义的上帝。
      
      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如果神良善,就会愿意把受造物造成完全快乐的受造物;如果神全能,就有能力达成他的心愿。但铁一般事实是:受造物并不快乐!因此,神要么并非良善,要么并非全能,要么既非良善、亦非全能。其实这个问题有问题,对上帝的全能良善的理解不对。
      
      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我们信仰的上帝。佛教徒他们不会有什么困惑,他们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报应,这辈子受苦?那是因为你上辈子做坏事做多了。我们那些老人很喜欢说一个词:造孽。就是你的上辈子造了孽,所以这辈子轮到你受苦了。还有什么劫数阿造业阿,意思都是如此。对他们来说,苦难算不了什么问题。还有一些人相信神,但是只是一位自然神,他创造了世界然后就不管我们了,他对我们漠不关心,中国人一般就是如此,我们不相信上天有感情,因为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是我们信仰的是一位慈爱的上帝,是全能的神。他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受苦而不实行神迹解救我们,他为什么不保护他的儿女免受恶人的攻击。去年的地震有那么多的孩子死的那么惨,神为什么不救他们。反而现实是越是善良的人往往受更多的苦,恶人反而通达,有权有势,地方黑社会就是典型。更多的是政府官员,贪污受贿包N奶欺压百姓什么都干但是很难扳倒他们。还有那么多的独裁政府,随意杀害自己的人民,上帝为什么任凭他们横行无阻。
      
      奥斯维辛之后,南京大屠杀之后,上帝还能存在吗?那个慈爱大能的上帝真的存在吗?如果他在,为什么他不伸手阻止那些反人类的事发生。想想日本人对我们做的。如果你是当年的一个被侮辱的女孩子,在你被强暴的时候,你能接受这个世界真有公义慈爱的上帝存在吗?《南京南京》我根本就看不下去,上帝怎么可以看下去呢?
      
      上帝在哪里呢?他坐在天上高高在上的俯视着我们这些渺小卑微的人,我们的死亡在他眼里就像我们拍死几只蚊子一样吗?甚至,他只是在玩弄我们,像玩木偶一样。
      
      许多基督徒不敢问出声的问题:神公平吗?神沉默吗?神隐藏了吗?
      
      我们首先思想一件事,痛苦。
      
      大家知道有一种病叫做麻风病吗?麻风病最恐怖的地方在哪大家知道吗?他们很痛苦吗?事实是,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他们没有痛苦。他们皮肤的神经细胞坏掉了,他们感受不到痛苦。许多麻风病人的手脚都残缺了,那并不是溃烂,而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老鼠啃掉的,因为他们没有感觉,他们仍旧睡的很香。很多人的眼睛瞎了不是因为内在原因,而是他们一直不眨眼,他们感受不到眼睛酸涩,因此不眨眼,他们甚至被火烧都没有感觉,有一个小女孩甚至把自己的手指咬断了,因为不疼的,她根本不会感觉那是她的身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吗?如果你再也感受不到痛苦了,你是活在天堂?抑或地狱?圣经为什么要用麻风病来比喻罪,因为罪的工价就是死,死是什么,死就是没反应,就是麻木,一切都无所谓,
      
      所以有位研究麻风病的医生说:痛苦是上帝给人的礼物。 大家都有过那样的经验,一粒很小的灰尘飞到了眼睛,我们会马上感的很难受,于是本能的闭上眼睛分泌泪水。如果我们没有痛苦,早就瞎了。我爸爸前几天又痛风了,原因是什么?他心脏不好,可是他还是喝酒抽烟吃辛辣的食物并且熬夜打牌,痛风是在告诉他,他不该那样生活,那样对他的身体不好。不可能所有的物质安排永远让我们感到舒适,你与火的距离会让你从温暖温热过热一直到炙热,如果没有炙热,你继续靠近,你就烧成灰了。你洗脸之前一般都要用手试试水温,如果你的手根本感觉不到烫,很可能你的皮肤都要烫坏。越是脆弱的地方越是敏感。痛苦是一个预警系统,告诉我们有危险靠近。说那个话的医生曾经花很多时间金钱想开发一个人工预警系统,最后以失败告终。可以用声音来警告吗?大家都做过孩子,爸爸妈妈应该都说过别玩火,大家有没有玩过火,其实不用爸爸妈妈说,你把手伸进去马上就知道疼了就不敢再乱玩了。
      
      
      
      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了。世界杯如果一年一次,那喜欢的人一定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多的期待与到来时的兴奋感和幸福感。经历过痛苦折磨的人才能充分享受快乐的滋润。你辛辛苦苦学习考试过了与作弊过了,感受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恋爱让你快乐,尤其是表白成功,因为你部知道她会不会答应你,你对她越有意思你就越不好意思开口,你怕她对你没什么意思。爱情就是美在这里,如果你有十足的把握她会接受你,你怎么会有那种甜蜜的哀愁,那种辗转反侧,如果有一天你都不相信爱情了,你把自己的心藏起来,他接受你你也无所谓不接受也没什么大不了,你根本就享受不了爱情的乐趣。许多人失恋后就发誓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再也不傻傻的爱人不蠢蠢的动心了,傻瓜,爱情就是要傻傻的爱要蠢蠢的动心,你以为麻木可以保护自己,是的,麻木可以让你免受痛苦,但麻木更会让你与幸福绝缘。投资的都知道搞风险高收益,同样,高痛苦的可能才能有高的幸福可能。
      
      人身上并没有一个快乐细胞。痛苦与快乐是相对的,主观的,同样一件事发生有人会觉得快乐有人觉得痛苦。我们的快乐很多时候就是与痛苦比出来的。你长时间呆在恶臭的厕所里,难受不?终于出来了,舒坦吧?我妈被关了一年,痛苦吧?出来了才知道有首诗写的真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以前总觉得爸爸妈妈在家吵架是最痛苦的事,可现在才觉得有架可以吵也是幸福。这不是贱,这是人性。基督山伯爵的最后就说,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与痛苦,一切只是比较而言。所以请不要动不动就对上帝发火。你说有那么多孩子生下来就是瞎子,可是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正常的。如果全世界都是瞎子,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瞎子,你也不会抱怨上帝为什么让你成了瞎子,你之所以能够抱怨是因为上帝给了你很多恩典。抽调空气,你吼破喉咙也发不出半点声音。这空气是你生成的吗?光合作用是你命定的吗。
      
      你的公平观是每个人一模一样,那不是人,那是机器人。那样的世界很恐怖,光辉岁月怎么唱,缤纷色彩闪现的美丽,是因他没有,区分每种色彩。圣经中的公平观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种取消了差异的公平,圣经强调的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耶稣有过很多比喻,有一个讲到我们是神的管家,又说:多给谁,就向谁多要。这是圣经的公平观。你说,为什么有的人是聋子,上帝会说,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有一天你们都会在我的宝座面前交账,你说她是聋子,我要问你,我给了你耳朵,你用这些耳朵干什么去了呢?贝多芬聋了可他写出了伟大的乐曲。你说怎么他是瞎子,那你的眼睛又看了什么呢?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可她给多少人带去了光明温暖。我给了你这么多,你有好好利用吗?给你给的多,所以向你要的就多。我只给了他一百块钱,她赚了一亿,给了你一亿,你赚了一百?你这恶仆。
      
      我相信,上帝不需要我们做参谋长,告诉他应该怎么创造世界。如果你比他都厉害,你去做上帝吧。你想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个人人出生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你认为那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吗?我却认为那是最坏的。 因为你造的不过是一堆石头。一群木偶。木偶可以一模一样,木偶不会感觉痛苦,木偶非常听阁下的话,你想让他怎么动他就怎么动,木偶更不会抱怨你这个造物者这没造好那没造好,只是我想请问:有意思吗你?这样的世界有意义吗?这个世界没有自由没有爱没有道德没有任何创造性。这分明就是地狱。你若选择这样的世界,欢迎继续抱怨上帝,不远的将来你就可以去你希望去的那个地方。上帝对这样的人只会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因为对你而言,在地狱如同在天堂。
      
      到底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那一个,我想,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去掉我们的骄傲无知,不要以我们的小人之心来度上帝君子之腹,我们很容易以人为出发点来讨论一切问题,甚至讨论这个世界的目的也要以人为中心,让我们幸福就是好的让我们痛苦就是不好的,如果按照你的假设没有上帝,人只是进化的,我们只不过是聪明点的猿猴,那么如果有一天你碰到一只比你笨点的猿猴在那里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好了,太不公平了,你作何感受?你家的猪说你凭什么宰我?你凭什么让这头丑陋的种猪强奸我?我是无辜的,我又不杀人犯火又不坑蒙拐骗,你干嘛吃我穿我还用我名字骂人,肉体精神双重折磨。这个世界太糟糕了太不公平了。你会说什么?你说,闭嘴,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你把自己当谁了。可是如果你部接受上帝,你和那头猪又有什么区别?可是事实是什么,我们就是非常容易抱怨上帝,猪是不会抱怨上帝的,我们就是非常喜欢对上帝发火,说你怎么当上帝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可笑的是当我们说:这个世界不好!你去过几个世界,你怎么知道这个世界不好,你说这个国家不好,可能因为你去过别的国家。你说这个世界不公平,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这样的,动物世界里面更是丛林法则,他们不会去问什么公平不公平,你觉得不公平,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好,那你心里的那个“公平”的观念从哪里来的呢?这个世界实在就是不公平的,如果进化,应该让我们适应这种不公平才对,干嘛要公平,适者生存嘛,我比你强就是欺负你,怎么着,希特勒就说:我就是屠杀你们,我比你们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为了人类的未来把你们干掉是理所应当的。我们有无数的为什么。我们巴不得整个宇宙都围着我们转,一切都要合我们的心意,我们实在是被惯坏的孩子。少感恩,多抱怨,原罪。经常听的就是老天爷啊你怎么补长眼,有没有经常听要感谢老天爷?当我们说为什么好人受苦恶人享福,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恶人,你知道不知道那些坏人也觉得上天很不公的,他也觉得自己是按良心办事的,坏人好人不是那么好区分的,你也不一定就是好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倾向犯罪,不是日本人就很没人性,如果你是当年的日军,你又能做到多好呢?如果神真的立时审判,人类早灭亡了,上帝为什么还不审判,他在等待我们悔改,并不代表他不审判,你期待的那个日子有一天会来的,可是那一天真来了,我怕你承受不起。事实上上帝曾经做过你心里想的事,结果只有诺亚一个人有资格活下来。那个日子真来了,会有很多人说:大山啊倒在我们身上吧,因为我们无法面对神的烈怒。诗篇里面说:主啊,人醒了怎么看梦,你醒了也怎么看我们。
      
      如果你接受上帝创造这个世界,那,我,请,你,稍微,放下,架子,站在上帝的角度思考思考。尤其我们读经,不要只是为自己的需要去读,我们常常忽略的就是:上帝的感受。整个宇宙不是以我们为中心的,而是以上帝的旨意为中心的。我们是被造物,我们每天享受的都是恩典。整个宇宙的目的要从上帝那里才能得到答案的。上帝有没有告诉我们,上帝启示了一本圣经,说了很多,也有一些没有说,说了我们也不懂,连这已经说了的我们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首先,我们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上帝的。我们是太有限太有限的被造物。所以对很多事情,我们的回答只能是:我不知道。但是神知道。
      
      好,现在我们暂时来站在上帝的位置上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要造一个最好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果被造的世界一切都是可以预料的,就像现在我走出窗户一定会掉下去,自然规律统治一切,那样的世界一切都可以预料,只不过是一个复杂一点的机器,上帝想都能想出来,有什么意思?要有些律,不像自然规律,道德律就是如此,我们里面有那个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是很多时候行不出来。因此那个世界一定应该有自由意志。道德的根基就是自由,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很多时候听从良知的声音结果就是受苦,如果你不得不做,就像你不得不呼吸一样,你没什么挣扎,那不叫道德,那叫本能。不是犯罪的人懂什么叫诱惑,他们刚被诱惑就投降了,是那些一直抵挡诱惑的人才懂诱惑的力量有多大。投降的人不知道战争多么恐怖,只有打了的人才知道。道德就是要我们挣扎,要我们难以抉择,在黑暗当中选择做光,在邪恶的时代坚持良善,那是道德的价值。所以那个世界可能会有不道德的事发生,前面我们说痛苦本是预警,但是人的不道德的行为会让痛苦成为折磨,奥斯维辛,南京大屠杀就就是代表,你无法接受,那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呢?如果人想要犯罪的时候犯不了,你开枪,结果子弹变成了巧克力,你拿刀砍人,结果刀变成了纸,人类一想犯罪,上帝就神奇的干预,你能想象那是什么样的世界吗?如果那样的话人还是没有自由,他的决定实现不了。就像我给我儿子一百块钱说儿子这钱是你的了你爱怎么花怎么花,结果他要要去玩电动我就把阻止他要买鞭炮我再阻止他要吃冰欺凌我还是阻止,请问那个钱真是他的吗?自由的代价就是可能会犯错误并承担错误的代价。今天你乱砍乱伐,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大跃进就是这么产生三年自然灾害的。你把树都砍了,破坏了生态平衡,你乱吃动物,得了一些怪病,你一边杀掉上帝,一边无法生活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你还要怪他吗?美国就是一个例子,他们把上帝从课堂赶出去,然后吸毒,滥交就来了。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就是爱。爱的延伸就是创造,爱的完全就是救赎。对那些我们并不在乎的人,我们最多希望他们快乐,但是对那些我们在乎我们爱的人,那就不仅是快乐了,我们要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卑鄙小人。我们是上帝的艺术杰作,是他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的,直到这件艺术品具有个性上帝才会满意。如果一位艺术家只是给一个小孩子画一个素描逗逗他开心,他当然不会自找麻烦。但若他要画的是他生平的杰作,一幅他深爱的杰出之作,他便会承担起无数的麻烦,——也无疑会给这幅画带来麻烦,,如果这幅画有知觉,在他被刮擦重画十几次后它一定希望自己只是一幅素描,最好是速写,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的那种。同样我们也会自然的希望上帝对我们的计划没那么宏伟艰巨,然而一旦我们这样盼望,我们就不是在希图更多的爱,而是更少的爱。圣经里面说:耶和华阿,现在你仍是我们的父。我们是泥,你是窑匠。我们都是你手的工作。赛64:8台阶与雕像。千刀万剐。那个最好的世界一定应该有爱的,而爱是无法强迫的。没有选择的那不叫爱。在雅歌书里面有那么多的“不要惊动他,等他自愿”,强扭的瓜就是不甜的,面包加大棒可以让人惧怕,但永远不能叫人产生爱。人类是上帝冒险的杰作,上帝伟大到一个地步,他造了人,造了可以背叛他,伤害他,后面我们知道,甚至杀了他的人。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要让人有自由意志,可以自由的选择爱他或者不爱。有的人会说我不要自由,可惜你说这句话就是用的自由,就像拜年一边说不要一边往口袋里塞,有点虚伪唉。哈尔说的:“神的难题不是他不能做事,而是他的爱。爱把神搞复杂了,就像爱让每一个生命变得错综复杂一般。”记得我刚信主时,就曾为了这个问题折磨好久。为什么神要在伊甸园里摆两棵树呢?我想不明白,神是全知的,他知道亚当会犯罪,如果没有那颗分别善恶树,人类就不会犯罪了,耶稣也不用上十字架了,世界也不会有这么多苦难了。可惜我不是神,呵呵。那时的我无法理解神的心意,无法理解对于神来说,自由意志,道德,信心,爱多么重要,重要到值得上帝冒这个险。上帝要我们爱他,不是没有选择的爱,上帝从来没有强迫任何一个人相信他爱他,从来没有。他以我们无法接受的尊重来爱我们。
      
      到底神是怎么想的?上帝本身就是一个神迹,他允许自己有如此的渴求,他在他自己里面造了某样需求,只有我们才能满足这个需求。那永不缺乏的上帝选择需要我们,是因为我们需要被需要。上帝单纯的给与——上帝把无足轻重的人类抬举成为他所钟爱的对象。对我们而言,最高形式的行为便是回应性的,而不是主动性的。不是我们爱神,而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做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他是燃烧的火,是创造诸天的爱,他像珍爱自己作品的艺术家一样执着,又像宠爱自己狗儿的主人一样专断,他像深爱孩子的父亲一般深谋远虑德高望重,又像坠入爱河的男子一般容易嫉妒,不能宽容,那不会受伤害的神竟然备受感情的煎熬,他说:以法莲是我的爱子~~耶利米31:20何西阿书11:8【以法莲阿,我怎能舍弃你?以色列啊,我怎能弃绝你?】马太福音23:27【耶路撒冷啊~~】他希望我们是自由的选择,爱他,不是因为没得选择,不是只是恐惧,不是因为这个神很厉害能给你这给你那。
      
      我们来回顾上帝与人类的交往史。上帝造了这个世界,了我们人类,他向我们要的是什么?整本圣经都在说这个问题,他要的是我们的爱。因为我们人类太有限,所以我们是无法完全把握他的,我们对上帝表达爱最好的方式就是信心。信是什么?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地是未见之事的却据,凡到上帝面前来的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些寻求他的人。在我们与人的交往中,信同样是表达爱的工具,你要和一个人结婚,你为什么愿意与他立一生的约?你说他很爱你,爱是无法测量,再说他现在爱你部代表他以后也爱你的,归根结底还是信,信就是接纳,接纳上帝对我们的接纳。因为上帝的手从来就没有收起来。他不要强迫我们,他要我们做出决定做出选择。亚当和夏娃为什么失败,难道不是从不信开始的吗?神说了,魔鬼也说了,他们宁愿听魔鬼的也不要听神的,他们不相信神。因此整个人类堕落了。在创世纪前十二章,上帝与人类多么靠近,他在园中与人同行,处罚个人的罪,直接与人说话,但是每次他的出现都是因着审判。他在第十二章,神第一次不以审判出现,他要建立一个国,从一个叫亚伯拉罕的人开始,他呼召亚伯拉罕离开父家去应许之地,在哪?没说。可是他活着的时候那个地方给了他妈?没有,他一直在寄居。应许他成为大国,他的子孙像天上的星一样多,可他连一个孩子都没有,在应当生育的时候撒莱德肚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最后他急了从使女那里得了一个孩子,当他九十九岁的时候,这个应许已经变的荒谬,神说: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亚伯拉罕对神说,但愿以实玛利活在你面前。他几乎也失去信心了。因此当神说:明年这个时候你必得一个孩子的时候,撒拉在后面躲着偷笑,她都已经停经了,按人说根本不可能生了。神要让亚伯拉罕学的是什么?就是信心的功课,他被称为信心之父也是神一步一步的带领塑造,让他知道这个孩子不是从人意生的而是从应许而生,在无可指望时因着信仍有指望,后来神更是试验他要他献以撒为祭,你能想象吗?杀掉自己的孩子。亚伯拉罕终于学会了在没有理由的时候仍然相信神。所以你看他与神之间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神要毁灭所多玛蛾摩拉的时候亚伯拉罕跟着,神居然说:我所要做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后来亚伯拉罕在他面前讨价还价又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对那些信任神的人,他报以更大的爱更大的信任。思考,神会不会说:我所做的事岂可瞒着胡凡呢?当然可以。因为我是这么不配,神说的话我是那么难以全然相信,有时明知是神的旨意还是抵挡,神告诉我又怎么样?其实信心就是在看似不可信得时候仍然相信,信心的价值也在于此。不到历史结束,我们就不懂“万事怎么互相效力”。而信心就是能事先相信这一切“万事”回过头来都将赋有意义,绝不徒然。我们也看见神慢慢的隐藏,在亚伯拉罕的时候他差遣天使甚至他自己亲自来登门拜访,在雅各的时候就变得模糊了,一场神秘的梦境中的一排天梯,以及深夜的一位摔跤对手,到创世纪结尾的时候,约瑟受到的引导就更是无人能料了。
      
      人的疑惑?神你干嘛总是隐藏着,你为什么不公平的赏善罚恶,恶人做了什么坏事后马上就受到惩罚。行善,你就祝福我,作恶,你就惩罚我。你干嘛不把话说清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你干嘛不给我们一个确实的证据,为我们施行神迹,这样我们就会像小狗一样乖乖的跟着你了。我相信许多人都曾这样想过,尤其当我们遇到挫折,祷告后去做却发现根本就不对劲,什么都不顺利,根本就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神的旨意。会有许多人真诚的希望神给他们一个征兆,一个神迹。我们应当来读读出埃及记。神曾经那样带领过以色列人。但是最后我们发现,连小狗的忠诚人都没有,更何况我们的神要的根本就不是狗的忠诚。
      
      我们读旧约,会发现上帝曾经这样带领过以色列人。上帝为他们行了十个大的神迹带他们出了埃及,在他们面前分了红海,云柱火柱,为他们争战,叫日头停止,坚固的耶利哥城墙在以色列人的呼喊声中倒塌,上帝降临到西奈山上颁布十诫,神迹不多吗?可是以色列人呢?还是动不动就抱怨摩西,拜偶像,不信神,我以前真的觉得以色列人蠢得出稀奇,上帝的同在如此明显,他们怎么还怀疑?今天我却明白,我就是那以色列人。摩西的律法说的是什么,当年他在两座山上大声宣告说:你若听命顺服律法,上帝就会祝福你。你若干犯律法违背耶和华的旨意你就会受惩罚。你可以选择祝福或咒诅。神在旧约时公平地赏罚人,但旧约表明了人根本无法完成与神的立约。以色列的历史就是一个拜偶像受击打然后悔改神祝福再犯罪神再击打的循环。
      
      出埃及的四十年,以色列人越走越泄气,到底哪里出错了呢?我们经常渴望上帝直接显现行事但从以色列人惊人的失败记录来看,这样的显现只带来一些坏处,第一个就是:缺乏个人的自由。要想跟这位圣洁的上帝亲近,就得禁绝性行为,血漏,某些衣服的质料,某些食物,这些都可能会逾越他圣洁的律例。我们现在一些人最喜欢说的:你让上帝显现让我看到了我就信。我们看看以色列人怎么说的吧。摩西手里拿着两块法版下西奈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亚伦和以色列众人看见摩西的面皮发光就怕挨近他。当上帝在西奈山显现的时候,以色列人敢去看他吗?人眼连直视太阳都不行,更何谈那创造宇宙的光。以色列人根本就不爱上帝,只是怕他。到最后千千万万的逃亡者只会剩下两个进入了迦南。
      
      有人或许会说,以色列人过的日子确实太苦了,吃没吃好,睡没睡好,经常得打仗,面对看起来比他们厉害的多的强敌,他们不灰心才怪。如果上帝给人好日子过并且赐给他们想要的那么情况就会不同。
      
      事实告诉我们,神迹只能建立肤浅的表面的信仰。神在旧约中明显的引导也没有带来人民的顺服,且阻碍信心。有人会说以色列人之所以抱怨上帝不爱上帝是因为他们过的确实比较惨,那么有一个人按人的想法可能是有史以来被上帝最祝福的一个人——所罗门,神给了他智慧财富权利并且还是当时最帅的,偶像实力派,他也曾为神建了圣殿,并且做了一个伟大的祷告,但是最后呢?写下那么美得雅歌歌颂爱情的他却那么淫乱,取了几千个老婆,写下箴言书那么多智慧的他最后却被外邦女子诱惑去拜偶像离弃了耶和华,所以他在传道书里面说:空虚阿空虚一切都是空虚,一切都是捕风。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智慧没有意思,权利没有意思,财富没有意思,情欲没有意思,我什么都试过了,都没有意思,套用王尔德的话,可以为所罗门写下这样的墓志铭:“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所想要的,另一个是当人得到之后。” 真的,只是人往往只是知道前一种悲剧,却对后一种悲剧视而不见,直到临倒己身。总有一些人会想上帝如果给我什么什么我就会爱他就会信他,所罗门会说:虚空。
      神在那里?我们基督徒遇到苦难会怎么样呢?我们家庭破碎,父母离婚,身体患病,平穷,被逼迫,我们一直祷告一直祷告,但是还是没有任何改变,那是很让人灰心的,尤其现在许多人喜欢讲,只要有信心上帝就会给你这给你那,上帝会赐我们成功,只要有信心不疑惑,可是为什么拼命求还是没有反应,是因为我没信心吗?是因为我有罪吗?还是上帝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根本就没听我的祷告。甚至,你根本就不存在,我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自己安慰自己罢了。我们不再相信,我们灰心冷淡,我们感觉不到上帝了。我们悔改得救受洗之后仍旧有老我,因此每一天都要与肉体争战,有的基督徒可能不能做到很好,尤其如今这个世代,诱惑试探无处不在,保罗叫我们逃避情欲,可现在的世界简直没的地方逃,又有互联网,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做基督徒难,在如今这个时代做基督徒更难,在现在做一个有见证有影响力的基督徒是难上加难,有的弟兄姐妹犯罪之后,魔鬼就会控告,他会说,就你,你也配称为基督徒,神如果真的爱你,他怎么不救你,他怎么不马上改变你,你祷告说主阿我要改变,可是生活还是依旧,遇到试探还是跌倒,慢慢你就对自己绝望了对神也失去了信心,你甚至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得救了是不是神不要你了,你会想,算了吧,我这么肮脏,神肯定不要我。特蕾莎修女死后她的信件公开后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她说她根本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当你无法感受上帝的同在,请读以下经文:诗篇13:1(大卫的诗,交与伶长。)耶和华阿,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约珥书2:17事奉耶和华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说,耶和华阿,求你顾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产业受羞辱,列邦管辖他们。为何容列国的人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诗篇42:3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诗篇42:10我的敌人辱骂我,好像打碎我的骨头,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诗篇79:10为何容外邦人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愿你使外邦人知道你在我们眼前,伸你仆人流血的冤。诗篇89:49主阿,你从前凭你的信实向大卫立誓,要施行的慈爱在哪里呢?诗篇115:2为何容外邦人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诗篇44:24你为何掩面,不顾我们所遭的苦难,和所受的欺压。诗篇88:14耶和华阿,你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诗篇104:29你掩面,它们便惊惶。你收回它们的气,它们就死亡,归于尘土。诗篇143:7耶和华阿,求你速速应允我。我心神耗尽。不要向我掩面,免得我像那些下坑的人一样……岂止是特蕾莎感受不到神吗?没有人能感受到神,圣经早已启示得清清白白。用人的感觉器官去定义神也是荒谬的。人类总是会问:神你在哪里?圣经给我们的回答是什么:创世记3:9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创世记18:9他们问亚伯拉罕说,你妻子撒拉在哪里。他说,在帐棚里。创世记4:9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不是人认识神,而是人被神所认识——基督教的认识论把人对象化,而不是把神对象化,就因为这一点,基督教和一切宗教完全不同。…其实不是神不见了,是人不见了,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就光天化日打着灯笼找人。不是我们在寻找神,是神在寻找我们。耶稣所说的牧人找羊妇人找钱。耶稣找的很辛苦的。魔鬼觉得耶稣很笨。
      很多人都会想,找我们很容易啊,要我们信你很容易啊,把我的病治好了我就信你,上帝你给我露一手瞧瞧我就信你。你给我看看我就信你。我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信了主之后,你就再也不生病了,会不会有很多人来信基督教。肯定会。上帝在中国教会开荒布道时行了很多神迹,于是很多人到如今还是存着拜菩萨的心来信主,只不过这个西方的洋菩萨比我们的土菩萨更灵,有一天不灵了呢?他们还会信吗?他们信得是什么?信得是一个治病的神。耶稣确实医治病人,但是他没有医治所有人,毕士大那里不是只有一个人得了医治吗?其他的人呢?圣经怎么说的,信道是从听道来的。我们信得是上帝的道,道成肉身,我们信得是耶稣基督。是钉十字架的耶稣不是治病的耶稣,李洪志也说他能治病呢,你要不要去信。耶稣从来没有应许人信了他就万事大吉,神人合一,有什么事他都帮你解决,那不是神,大哥,那是你的奴才,你才是主。有人说信心可以从神迹来,请问,耶稣是谁卖的?犹大。犹大有没有见过耶稣行神迹,他哪个没见过啊。耶稣教拉萨路复活的时候就是那些犹太人定意除掉他的时候。神迹?保罗是怎么说的,希腊人是求智慧,犹太人是求神迹,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如果信了主就万事大吉,不信耶稣就灾祸连连,我敢打包票,傻子才会不信主,可那样耶稣根本不用上十字架,在他受试探的时候,魔鬼怎么说,你只要拜我,万国都是你的,都会信你,魔鬼统治人心就是用的这些东西,面包加大棒,如果耶稣选择听从魔鬼的,那么很容易就全世界归主了,可是归的是一位怎么样的主呢?一位拜过魔鬼的主。耶稣怎么说的: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
      
      神的心意从来就没有改变,他从来不会威逼利诱,他总是比我们还尊重我们的自由。他所要与我们的,不是功力的投机,你愿意你的丈夫或者你的妻子只因为你有钱你长的好看而选择你吗?我们内心最渴望的爱是什么样的?那是无条件的,只因为我是我,不是因为我拥有什么,是永不改变的,我今天好看,明天出了车祸半身不遂人不人鬼不鬼你就不要我了吗?我今天家财万贯明天破产了你就离开我吗?这样的爱满足不了我们更满足不了神。同样,这种带着功利心态的“信”上帝也不要,你那么厉害,信了你就不生病,当然信你阿。可是这样的信有意义吗?所以,感谢主,主没有医治所有人。只有撒旦才会喜欢这样吸引人,来啊,来拜我,拜了我你就这好处那好处。我们信主有没有好处,肯定有,但是我始终觉得,我们信主最终的目的不是得好处,而是因为他就是神就是我们的天父,这是事实。因为他是我们的天父,我们本来就是属于他的。即使没有任何好处,我们也应该相信他亚伯拉罕虽然不认识我们,以色列也不承认我们,你却是我们的父。耶和华阿,你是我们的父。从万古以来,你的名称为我们的救赎主。难道你的爸爸没钱不能给你什么你就不要你爸爸吗?当然,我们的神很有钱的。神也会给我们说不尽的恩典祝福,但那不应该是我们相信他的原因,而是副产品。呵呵。那本书里面有一个叫理查德的人,他信主之后一度很火热,可后来发现祷告上帝不听,家里父母离婚他赶回去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让家更破裂,他信心受到了打击,他说给上帝最后一次机会,一晚上祷告,如果上帝给他什么东西看看他就相信他,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他就下去把圣经全烧了。他的问题就是,上帝你为什么不露一手给我看看,给我看了我就会信了。其实可以这样问,上帝你干嘛要基督徒去传福音啊,多麻烦,你直接显现一下,露一手给我们瞧瞧嘛,这些问题耶稣有没有碰到过?有的。当年的犹太人就这样试探过他,让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我以前也这样想过,神要让全世界人信他很容易的,在天上显现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再写几个字:信耶稣得永生。又或者干脆派天使来传福音,你敢不信吗?耶稣是怎么回答这样的试探的,这个淫乱邪恶的世代,除了约拿的神迹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当年魔鬼让他从圣殿跳下去,你说他多玩几次,谁敢不信,可是耶稣说什么,不可试探你的主。并且圣经也告诉我们,神不试探人也不被试探。我们不要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去想神,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想的都是假神,为什么要读圣经,因为真神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他当然可以随便实行几个神迹,可是那样的跟随是他不要的。
      
      归根结底,我们到底是要神还是神迹。你首先相信了一个东西,就是神迹能让人产生信心,真能吗?有那么多人病得医治,都信了吗?圣经告诉我的却是:我们是由于信以至于信。你说怎么可能?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怎么样的?相信
      
      
      
      基督徒如何面对苦难
      
      首先我要说,探讨苦难的原因是没有答案的。神没有给我们标准的答案。
      
      去年中国有五一二,上次跃伟的爸爸来团契,我就问他,他怎么对那些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的父母传福音,怎么解释这个苦难。他爸爸的话的大意是:那个地方罪恶很大,并且神也有怜悯他们。飞机都能听到他们打麻将的声音。地震发生时是中午,如果是晚上呢?我听了之后还是觉得不满足。
      
      一般面对天灾有三种说法,天谴,天助,自然论。天助就是温总理写的“多难兴邦”,什么意思呢?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更多的是发生灾难后我们才懂的反思,到底哪里不对劲?然后再去改正。这次成都发生的公交车火灾,原因是什么?人太多,锤子没有。如果汲取这次灾难的教训起码可以避免以后同样的灾难再次发生了。自然论是号称中立的,不会替天去言说什么,天灾只是自然现象,他宣称他绝对知道那不是天谴也不是天助,问题是你怎么知道那不是天谴或者天助阿,信!子非天,安知天不遣天非助。 天谴论的代表就是所多玛蛾摩拉,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这样来解释,怎么面对那些无辜惨死的小孩子呢?并且世界上更多罪恶满盈的地方怎么还好好的呢?再说,哪里不是所多玛蛾摩拉呢?我们又能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呢?这样的解释未免将苦难简单化。“神要借灾难归正更多的人”,或者,“灾难是传福音的大好时机”。亲爱的弟兄,不是这样的。基督教从来不是趁火打劫的宗教,基督教从来不靠别人的苦难得胜。正相反,基督教的兴起是因为自己的苦难。更准确地说,福音不是靠别人的苦难得人,而是靠基督的苦难得人。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传福音。福音不是政治,不需要契机,因为“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摩太后书 4:2)。不是苦难大有力量,而是神的话本身大有力量。因为我们不传别的,只传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使徒从耶路撒冷,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传基督,不是那地那时有灾难了,而是因为基督为世界的罪和苦难钉在十字架上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敢看那些死去的孩子的照片。太血腥。他们能犯什么罪。若你对正在忍受痛苦的人说:你受痛苦不是没有原因的,想想你都干了什么吧。肯定是神在惩罚你。这样的话只能叫人更加忧愁内疚自责甚至自暴自弃。我们最好不要再这样解释别人的苦难。
      
      圣经里面最古老的一卷书《约伯记》讲述的就是一个无辜的人受苦的故事。耶和华问撒但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吗。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耶和华对撒但说,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
      
      然后撒旦就开始做工了,一天之内,约伯失去了自己的儿女牛羊,然而他没有犯罪他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第二次的击打之后约伯就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约伯说:嗳,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
      
      后来他的三个好朋友来了,他们说的最好的话就是那七天坐在那里陪约伯一句话都不说。在患难中,同在是更大的安慰,~~~~~~~~~~简介故事
      
      约伯与他的三个朋友争论的是什么,他的朋友说来说去,就是在说,你受苦肯定是因为你犯罪。而约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罪,他想不明白,这里最让约伯难受的并不是他受的苦,而是无缘无故的受苦,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不是苦本身而是苦的原因折磨他。人无法接受无意义的受苦。所以他在那里咒诅自己,宁愿自己没有出生。我们这些人看了开头所以知道神是在试验他的信心,可是他不知道。后来神向约伯显现,我开始以为神会告诉约伯说:你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我要考验你的信心,让魔鬼闭嘴。没有,神没有这样说,如果约伯在受苦之前就知道这是神给他的试炼,那他肯定会比较容易坚持,那也就失去了试炼的意义了。神给约伯的是什么样的回答呢?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怎么明白,我们总是喜欢问神为什么,指望神回答我们的问题,可是神往往不会直接回答我们,许多次门徒问耶稣一些问题,耶稣的回答根本就答非所问,耶稣更喜欢问门徒问题,这里神没有回答约伯的问题,反而是问了约伯更多的问题,讲到整个世界大自然创造的奇妙,神说你去看星星去看海?我不是很懂什么意思,可是约伯懂了。唐牧师解释说:神在问约伯:这本是交与人管理的,可是人在那里呢?人的位分已经失落了。还有呢?神是不是在说,你连自然界当中的事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理解看不见的世界当中发生的事,我们知道在约伯受难的时候,其实是天上灵界在发生争战。以西结书里面也提到说米迦勒与魔君的争战。我能将大自然管理的好好的,同样能管理好道德的世界。确实是如此,我们算什么?难一点的数学题目都不会做的人,却敢对上帝说三道四说你这不对那不对,UNDERSTAND才能理解。无知者无畏。我们的理解能力是如此的低下,永远离不开已有的经验,离不开时空限制,当年有个人自以为很厉害问奥古斯丁说: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在干什么?奥古斯丁怎么回答的?上帝很忙很忙,忙着给问这个问题的人造一个地狱。他的领受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创世之前”没有时间何来之前,你的上帝还被时间限制,很可怜的上帝更可悲你的头脑,有人问上帝那里来的,不是上帝从哪里来世哪里从上帝来,这个问题本身又错了,上帝是创造者不是被造者,看来你的上帝可以被造了,如果他被造他就不是上帝了造他的那个才是嘛,那那个造上帝的上帝呢?你接着问去吧。因为你整个前提就错了,你的前提是上帝可以被创造,圣经启示我们的却是自有永有,IAMWHOIAM,从永远到永远。有人问上帝能不能造一个他搬不动的石头,你的上帝很可怜,他还受万有引力限制,没有万有引力的话何来搬?所以人骄傲的问问题就是暴露自己的无知。你不谦卑下来,你永远只能这么笨,还自以为很厉害。
      
      回来我们继续思考,神有没有解释苦难的原因。没有。但是约伯满意了吗?约伯说什么?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能理解的,我从前风闻有你如今我亲眼看见你,告诉我们,约伯懂了神的意思,神虽然没有告诉我们苦难的原因,但是神告诉了我们,这一切他都知道,他没有远离你,事实上,没有任何苦难会比神离我们更近,神知道约伯心里的意念,他了解约伯的痛苦。因为我们的神是与我们同在的神。
      
      在约翰福音里面耶稣亲自面对了这个问题,他遇到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他的门徒,也就是我们这些人类的代表问了一个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这人瞎眼,是他呢还是他的父母?犹太人相信家族的罪会给下一代带来惩罚的。但是耶稣怎么回答的呢?耶稣有回答是什么原因吗?耶稣说:不是他,也不是他的父母,乃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我相信他的门徒不太理解耶稣的话什么意思,因为我也不太理解。罪当然会带来痛苦,但是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是犯罪的结果。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么?我告坼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十三2—3)。所以不要说四川那里罪恶滔天所以神惩罚,人都要死,死亡率百分之百。有的基督徒也存有一种错误的预定论,他们想既然神掌管一切,那我还努力什么呢?反正神都已经命定了。我命这么苦我有什么办法呢?我祷告那么久了神不给我,算了,认命吧。弟兄姐妹,你看圣经,神有没有一次说:你认命吧!没有,一次都没有!耶稣不要让我们成为一个灰心丧气的消极的宿命主义者,他要让我们成为一个热情的有活力的勇于突破改变自己的积极的人。面对那些贫穷的伤心的人,耶稣没有说“你们命中注定这么惨你就认命吧”,耶稣说,开心吧,因为上帝祝福你们这样的人。神没有预定我们受刑,而是预定我们得荣耀。我们之所以那么想是因为我们的理性已经堕落了,我们不会往好的地方去想,你说,既然神定了,那我就不传福音了,你应该说,正因为神定了所以我要传福音,一定会有果效。保罗曾经灰心丧气准备离开的,主说:这城里有我许多的百姓。保罗不是离开而是多待了一段时间。总之神不要我们做一个消极的人,神要我们做一个主动的人,面对苦难,我们不是在那里一直内疚一直思考为什么受苦阿,为什么是我啊,神要我们去想,我们当做什么去改变?改变我们的苦难,使苦难成为祝福。地震发生了,别在哪里或者抱怨上帝不公或者信心软弱,上帝要你去做你能做的帮助他们。对那些在苦难当中的人,我们应该“与哀哭的人同哭”,别再说这是因为你们犯罪了,末日就要来了,还不赶快悔改?这是对他们的第二次伤害。
      
      前面我提到过,我们的神就是坐在天上高高在上的看着我们冷眼旁观吗?不是的。刘亚洲写过一篇文章对中西宗教做过简单的对比,他说:西方的神血淋淋的挂在十字架上,中国的呢?:大腹便便,无忧无虑,嘻皮笑脸,享受着人间烟火。个个吃得脑肥肠满。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中国人进庙是为了贿赂。不是吗?因为要办成某件事,向神祈祷,用钱买了香点上,或放上瓜果之类我们人间吃的供品,默默许愿。这不是贿赂是什么?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难。中国人进庙宇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苦难。西方宗教的神在受苦,人民不受苦。东方宗教的神在享乐,人民在受苦。
      
      我们的神不是在天上高高在上的看着我们这些人,而是与我们同在的神。我们的主耶稣叫什么名字?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
      
      当人在苦难当中时,他很在意别人是否理解他的感受。曾经有一个姐妹出了车祸,后来只能躺在床上,动都没法动,开始她也充满了苦毒怨恨,她觉得没人理解他的痛苦,但是有一天她听到了一句话:耶稣理解,因为他也曾被挂在木头上,四肢无法动弹。因着这句话,她的苦毒开始融化。是的,神知道,圣经上面说,。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以赛亚63:9.我们的神是与我们同受苦难的神。希伯来书4:15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
      
      整个人类历史只有一个人有资格抱怨上帝不公平,那个人就是耶稣,他是无罪的,约伯肯定还是有罪的,但是他所受的痛苦也是最深的。他出生的时候不是在王宫,而是在马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为创造它的神预备一个降生的地方,他长在木匠的家中,传道时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渴了去向撒玛利亚妇人要水,累了在船上睡觉,死了还是借的别人的坟墓,只有十字架是他的。耶稣的降卑是多么大的慈爱,所有我们的痛苦耶稣都经历过,你说你不是肉体痛,你是感觉被抛弃,亲爱的,十字架不仅是肉体的疼痛,还有上帝的弃绝,我们的主在客西玛尼祷告说:父啊若是可以求你将这杯挪去。那个苦杯我相信就是指的神的弃绝。在客西马尼园与各各他山上,神自己必须面对神的隐藏。马丁路德形容说是“神与神在挣扎奋战”。在那漆黑的夜晚,神自己亲身体验被神弃绝的感受。没有神迹没有安慰。所以他在十字架上撕裂心肠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那一刻上帝将全人类的苦难全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他忍受的是怎么样的痛苦。他有没有抱怨,没有,是的,这个世界是苦难的,但是他说:你们放心,因为我已经胜了苦难,我将平安留给你们。圣经上记着说:他因那摆在前头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他是神的儿子,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更何况我们呢?信仰不是用来解释苦难,而是给你力量胜过苦难的。这世界是灵魂的塑造之谷。
      
      
  •     “要信靠超自然的那一位,并不是信以为在今世过完了荣华富贵的一生之后,还有比这世界更想象不到的荣华富贵在等着,也不是信以为在今世过完了饥贫穷困的一生之后,会有无比美好的一切在等着补偿;而是相信;超自然的那一位,此时此刻就是最伟大的存在。”
       —T. S. Eliot
      
      基督徒信的是什么,他们到底是得到了什么好处,言语之间尽是对看不见的那位的崇敬与感激。信主的人依然会经历苦难,依然会受各种各样的诱惑与试探,甚至在被逼至绝境时要承受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多的痛苦,正如在客西马尼做最后祷告的人子一般,失去依靠远比从没有依靠更为残忍。背负着十字架过活的基督徒到底比视上帝如敝履的无神论者多得到了什么好叫他们着了魔一般锲而不舍。
      如果说天堂这个概念是上帝新约时期开出的一张伊甸园背叛事件的免罪单,就像使徒保罗所说的,“现在的苦楚,若比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那么,艾略特的那番话是不是又扑灭了信徒将寄托期待和现世未满足的愿望置于天国的希望。如果一个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人在有生之年不停地为自己攫取利益,就像在淘金场卷起衣服下摆红着双眼疯狂聚财的敛金机器,我们尚且把身边这样的人定性为自私自利,那么基督徒不更像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家,只是放弃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却是对着日后无限的利益虎视眈眈。
      这无疑是个无稽的推论。基督信仰如芥菜种,深埋土中,舍去种子本来的模样,从死里而生,长出茂盛的枝叶和果实。但是,要是苦心经营得出的果实仍旧是金钱,权利或是任何现世我们所渴求的东西,我们又何必要死里而活,属世的一切没有能真正满足人需求的,唯有基督的宝血能洁净罪恶,解永远的饥渴。所以信靠超自然的那一位,不是信以为在今世过完了荣华富贵的一生之后还有更意想不到的荣华富贵等着。
      这样看来基督徒的执着也变得有依可据了,“我对我的灵说,要安静,不存希望地等候,因为会指望错的食物;不存爱心地等待,因为会爱上错误的对象。只是,还有信心。”艾略特的诗明晰地折射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蛇的期望与神的期望的本质区别在于期望的发源地不同,前者出于私欲,后者则是属于全然舍己的圣洁之爱。而基督徒的任务便是在挣扎历练中实现两者的蜕变。所以,个人的期待不同,不要以自己的好为上帝的好,更不要以无神论者的好为基督徒的好,这是我近期体会最为深刻的一点。那基督徒的好是什么,神的好又是什么呢?天堂不是铺满金砖嵌满珠宝的又是什么样的呢?
      从逻辑上构想,天堂这样一个概念是有悖常理的。C.S.Lewis在描述想象中的天堂时曾如此说道,“天堂里没有所有权。如果有人在那里把什么东西据为己有,他会立即被丢进地狱,成为邪恶的灵。”最终审判过后,拥有天堂入场券的依旧是那批“不能行善”的亚当之子,即使经过主的改造,只是伊甸园的反叛之种是深植于心的,当然他们大多会顺服,但他们也会因顺服而痛苦,圣洁如耶稣都会受限于肉身而痛苦,除非住在天国的已不是“人”,所以没有痛苦的天堂在理性范围内是不存在的。是故在当下与其去顾念天堂到底是何样,不如把天堂的概念暗藏于心,正如Lewis所说的,对于天堂的渴望就像是一簇隐秘的火焰,“如果你大吼大叫,这隐秘的火焰便会立即消失:动用那些靠不住的理论和道德当作燃料,你只能令火焰熄灭;转过身去,担负起你的职责,它才能越烧越旺。”带着对于天堂的念想行神喜悦之事而不是把天堂设定成一个目标,因为一旦我们把它如此定性了之后便再也无法把我们的心转向别处。十诫要求不准拜偶像,拜天堂自然也不能免其责难。
      处在当下的这个世界心有不甘,对于天堂也似乎不可有太多的贪恋,那我们的理想世界到底在何处呢?
      自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那一刻即宣告了人神间的关系破裂,而基督徒要的便是在世俗的这个世界去修复这个崩裂的关系。但看看现在这个世界的上帝,战争,毒品,妓女,和居高位不作为的官员一样,他到底有没有诚意来恢复人神之间的关系?
      在看《无语》之前关于苦难的工具论看得算是不少了,但和作者一样,在真正经历不幸甚至是看到他人遭受苦难之后我依然会有“上帝公平吗?”“上帝躲哪儿去了?”的叩问,特别是在书中读到一些神的忠仆依然难以幸免的事例时会更加的恼怒。然而,就在看到那个名叫达仁的现代版约伯遭遇车祸妻子罹患癌症等一系列不幸所作出的惊人反应后,我大致摸到了点神的意思。“我们总以为上帝是公平的,所以人生也应该是公平的。但问题是上帝不等于人生本身。如果我把上帝和身体的生命混为一谈,譬如说有上帝就有好的身体,那么我才真的会掉入失望的深渊中。”与上帝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属灵的丰盛与满足才是神所喜悦的‘人的渴求’,所以,正如上文提到的,神赐予的恰是基督徒所要的。只不过有时候会为了这样属灵的满足在物质方面需要一定的付出,于是苦难应运而生,“虽然人生有不公平,我们还信得过上帝,这岂不是约伯记的重点?”的确,苦难临头时,不该去问“上帝在哪儿”而是该问“我们在哪儿?”
      只有直观的疼痛才能达到警醒的作用,这个充斥罪与痛的世界或许不是我们渴望的理想之国,但那也许确是上帝用来锻炼和关爱人的理想之国,因锋利的宝剑必要经过烈火的试炼。
      
      在Madame Guion的祷告文中,她如此写道,“饱尝你丰厚的怜悯,请让我死去,这死亡是每个活灵魂的渴想。”镌刻死亡的墓碑是承载人世至悲至痛的容器,即使再强大的意志力与自我救赎皆会被蚕食消融的恐怖所在,而正是十字架和各各他的意义让器皿中的载物成就了永恒的宝藏。
      
  •       这本书在国内的出版(http://www.baojiayin.com/product-1781.html),在我们看来是个奇迹。然而我们仍然期待更多杨腓力的书在国内出版,因为这实在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更多像杨腓力这样的作者,可以引导我们破除固执和对之前所受教育的迷信,从而可以有更多对真理的思考。
  •     上帝公平吗?
      上帝沉默了吗?
      上帝隐藏了吗?
      杨腓力是这个时代你不可不知的作家!他是美国当代最重要、
      最受欢迎的基督徒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今日基督教》杂志的主编。
      他的作品被译成25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影响了超过1500万读者的生命。施蕴道品论本书说:“很少有人能像杨腓力这样提供这么好的答案,来安慰几乎破碎的信心。”
      
      
       恩光书社
       www.enguang.com
       400 6500 401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雄公寓302室
  •     用了一星期看完这本书。
      
      通常这一类书,如果我看到十分钟后还没有任何感觉的话我就会放弃。但这一本是让人可以一口气看完的。言语坦诚流畅,每字每句都能看到作者的诚意。相信译者也花费了不少心思。
      
      不知为何,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不久前看村上春树的《神的孩子全跳舞》
      
      当看到《无语》中的那个理查德在深夜烧书,我就想到《神的孩子全跳舞》里面的那个叫善也的男主人公——一个未婚妈妈的孩子,一个资质平平毫不起眼甚至被看不起的孩子,因为母亲的信仰他也从小开始祷告,每晚都祷告希望能在棒球比赛上能接到球。可是他还是一个球也没接到,还是在比赛中出丑的那一个。给他起名字从小照顾他的牧师对他说:不能这样祷告,这样祷告太小,你应该从更广更深的地方祷告。但显然这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上帝连能在比赛中接到球这种微小的愿望都不给他成全。于是不久以后就放弃了信仰。
      
      再回到这书上来吧。那三个问题,其实这本书到最后也没有给一个确定的答案。
      
      是的,这书说了很多我们想问又说不出口的话,也让我再一次坦然了解自己内心一些说出来可能会很可笑的想法。
      
      比如说我想,上帝何不让一切都愉快一点呢?在伊甸园中,上帝既然不想让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为何不一开始就把那棵树藏起来。或者为什么要允许蛇在伊甸园里行走?
      
      比如说我想,在该隐和亚伯献祭的时候,上帝为何不温柔的鼓励下祭物没被接收的该隐——【这次虽然没有收你的,但你下次要怎样怎样做那才好哦……】那么人类第一宗谋杀案也许就不成立了。。
      
      比如说我想,为什么撒旦可以在上帝面前说话呢?如果上帝对它大吼一声:【你给我闭嘴,然后滚。』那约伯就不用经历那一连串痛苦了。。。
      
      很可笑的想法,但这些“我想”从根本上就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走在上帝的前面,那是当然的。我们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推测上帝的想法。我们的眼和上帝的眼,看到的不是一样的东西。正如我们心中的“爱”可能只是很简单——就是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小的,大的,所有愿望!但上帝的爱是怎样的呢?正如我们其实不会经常思考天堂的问题,我们想得更多的是今天能否过得愉快,工作顺利,公车和地铁上有座位,银行有存款,晚餐到哪里吃,约会是否成功……我们想的和上帝不一样。这一点很重要。
      
      信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看似被放弃,还要去追寻,看似绝望,还必须心里有盼望;看似身在黑暗中,仍要向往光的地方,并要自己发出光来……太不容易了。
      
      但我想,上帝给予人自由意志,从创世开始把善和恶摆在人面前,人自己选择。上帝希望的是人们都主动的去选择善,去选择爱祂——不是因强权,不是因恐惧,不是因为逼不得已,乃是因为从祂而来的爱。
      
      
      
      
  •     很多事情是无法追问的。几年的教会生活多少教会了我这点。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一个年轻姊妹的葬礼,我们为她献诗唱歌、祝福祷告;可到了遗体告别的时候,亡者的老母嚎啕着紧紧拽住灵车不让工作人员推去火化。我忽然觉得我们之前所做的所说的不过恰恰应了那个英语单词“placebo”,而上帝种种之于那对刚刚决志受洗的双亲,更像是一贴安慰剂而不是安慰本身。不由想起杨腓力在《无语问上帝》里的那三个提问——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然而,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不是杨腓力在书中为我们提供的那些答案,而是我自己,在做了几年的基督徒后,却为什么还是回到了这些最根本的纠结中?
      我想,这还是和杨腓力有关。当我从乐问好辩跃进到好为人师地解答为什么时,心里难免沾沾自喜,似乎那标志着某个阶段的结束,我由此进入一个更成熟的生命。其实内心的怀疑依旧根深蒂固,只是我放弃了追问,选择了不辩。这,有几分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的:“……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这样接受死亡和苦难,也这样接受恩典和其他。——是杨腓力把为什么的问题再次抛在我面前,让我无从回避,也让我看到之前回避中的消极。
      也许,一个在教会浸润越久的基督徒越能体会出为什么说杨腓力的三个问题是我们“不敢问出声”的问题,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活在一团和气的表象下,而且活得很习惯了。虽然我们的理解和感受总是难以超越自身,但我们却常常说着、做着自身难以理解和感受的话语和事情,因为我们害怕我们的表现“不属灵”,或者仅仅是显得和人“不一样”。——是杨腓力令我再次正视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与其他基督徒的不同,也尊重别人作为一个个体表现出来的差异。
      在《无语问上帝》里,杨腓力对苦难的解答固然让人耳目一新;但留给我更深印象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他在寻求答案的时候,从来没有轻看任何一个个例所面对的怀疑、争战和失望,也从不空泛地使用一些属灵的话语去安慰或者指责那些信心失落的人。——是杨腓力让我看到教会在处理个人伤痛的时候常常流于简单粗暴,帮助我把教会的态度和耶稣的态度进一步地区分开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杨腓力对理查德的这种 “体谅”,才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无语问上帝》写于二十年前,并不是杨腓力最成熟的作品,却已经显露出他最重要的特点来:真诚。这是每个作家必备的品质之一,却也是我们追求美善的灵性生活时常会忽略的。我们的日子如何,我们的力量如何;我们的力量如何,我们的日子如何。
      在书的最后,杨腓力特别感谢了理查德,并鼓励他永远不停止叩问,不放弃追寻。这种鼓励对我也一样真实。我从《无语》起开始认识杨腓力,从杨腓力更多的书中更深地认识自己。我渐渐开始学会无负担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有限和不完美,正视自己的切实需要,也允许自己偶尔还是要和神强强嘴。我也尝试更宽厚地接纳那些处在信仰不同阶段甚至完全不认识神的人,体谅他们的软弱和小信。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明白我们的信仰是如此真实、活泼,具有包容性,不论境遇如何,我们的上帝对我们怀着的始终都是赐平安的意念;而在这种平安里,怀疑和信心是可以并存的。
      
      
  •      收到朋友一条短信:“我要加入信仰啊,你带我。”收到这条短信,我需要祷告。我跟朋友说,你找本圣经,试着过读经加祷告的生活。如果觉得祷告难,我也许能跟你一起祷告。我没有勇猛地说:“好,神就是爱。亲爱的,我们一起跑步前进,直达上帝那儿。”如果没有神的同工,我想,不太可能把另一个人带到上帝面前。“我希望你成为基督徒。”但是,“你能不能成为基督徒,一定是上帝的事。”
       我不拒绝传福音,但我不太会主动传福音,但是,我会在朋友这样的要求面前选择顺服。信仰是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说。这是一条艰难的路。这条路,我曾一直想留着,作为我最后一条路。
       扯远了。这本书的三个天问,我都问过。信主前后都问,后来觉得不能再问,问下去,就把人问残了。失去信仰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我不想要这种失去。我需要上帝在这个时候,还能托起我,我选择顺服。
       杨腓力最好玩的是,把这些问题摆出来。然后,再摆出一个拟人化的上帝。我一边读一边想,问题都在,解决方案呢?似乎除了“我信”,没有更好的方案。
       什么是我信?书中那位牧师太太写的信(怕误读,我又看了一遍那信),看得我很难受。人死了,还能复活,这样的神迹,不是一般人敢企求的。如果可以,我一定求某人不要死,或者,死得好一点点。失望之后,信还不信?
       我希望我以后都不要轻易天问,而是相信:上帝最终会公平的;上帝不会一直沉默;上帝还在我心中,就没有隐藏。选择这么肯定地去信,是因为我还要活下去,而且,我希望活得好。我需要上帝,比去问上帝问题更重要。
       信主之前,觉得“我需要上帝来拯救我”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骄傲是最大的罪”,不为过。
       这本书,我几乎没有发现可以抄的警句。但是,在读它的时候,我觉得读完一整本《圣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居然在没有读完《圣经》时,就信了主。可见我多么需要上帝。不过,我不需要像杨腓力那样,把自己关起来读《圣经》,因为我不需要写一本书呵。所以,我慢慢读。
       如果不需要面对生老病死,我也许不需要信仰,很长时间,我都这么想,但是,又不肯因为面对生老病死而去需要一个信仰,我希望我是爱上帝,而不仅仅是需要上帝。我个人肤浅的信仰体验是:上帝不改变生老病死,起码在我身上还没有见到这样的神迹。但是,上帝能安抚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除非,你不再信他,他便对你无能为力。
       打个不太合适的比方,上帝如同一架秋千,你坐在上面荡啊荡,突然荡飞了,摔痛了。因为痛,你不肯回到秋千上,那么,上帝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而这些天问,通常都是你被荡飞了的时候,才问。因为,你既然在秋千上,它为何还会荡飞你呢?你在秋千上时,自然不太会问这样的问题。
      
       现阶段,我对上帝我相对妥贴的理解:
      1、神迹。我不相信单纯的神迹,所以更加觉得与神同工的重要性。大部分让我欣喜的我以为的神迹,最后都成了一忽悠。与神同工,意味着人比没有与神同工的时候,能做更多。哪怕是交托,也是与神同工啊。
      2、痛苦。信仰让人在痛苦和困难面前多一道选择,你可以选择收起人力,不去一头撞向痛苦,撞过去,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更不堪的头破血流,失去更多。如果你转向神,你必被保守。神不负责保守你已失去的,但是,他会负责保守你还没失去的。但是,他也不保守你永远不会失去。很简单,他会让失去亲人的人活下去,但是他不会让失去亲人的人永远不死。
      3、祷告。如果你问“上帝在哪儿?”那么,请你祷告(如果还能祷告的话)。祷告,是向上帝的提问,《圣经》便是神的回答。《圣经》除了提供一些标准答案,如:“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等之外,更多的是参考答案。路得记、约伯记,都是参考答案,那是神给你的可能性。哪怕你死了老公,哪怕你失去一切,你也不是路得和约伯。因为,你不仅不是路得,不是约伯,你也不一定有他们那样的信心。圣经的参考答案都是最高标准,但,不妨碍你成为见证。
      4、神知道。人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与人的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与上帝的关系,是一个人的事。你信或不信,神都知道。如果你干点什么,你认为上帝会不知道,那么上帝谈何存在?神知道,只是一个前提。你与神的关系,必须算上天国那一笔,如果不算上那一笔,很难平衡。我本人对天国没有多大的向往,愿意这么想,更多出于对神的敬畏。因为神知道,因为敬畏,做人做事才会有可能引进上帝的标准。而,神的标准,显然比人的比标准要美好得多,当然,也更难。
      5、日常生活。我基本上不太相信上帝直接改变生老病死,但是,生老病死对人最直接的影响是失去日常生活。信仰可以让人在生老病死面前保全日常生活。所以,我不再不屑于为交通,为不生气祷告。你天天都在为重大的事情祈求神,神一应允,便是神迹。但是,你为这些小事求,没成你也可以应对,成了,你归功于神又如何,你爱这个神。哪怕你爱一个男人,你也愿意成就他啊。亲密关系,是一起面对日常生活,而不是天天生死病死。而成就了日常生活,即使生老病死,也有祝福。
      6、爱。要怎样才能相信“神就就是爱”?人不仅会失去爱的能力,还会失去被爱的能力。神就是爱,这样一句话,要落地,还得你去爱人。
      7、在爱里,没有恐惧。有天聚会完了,有弟兄跟我说,交托吧。一切都交给神,交给了神,连死都不害怕。可以这么说,但是要到真的要死的时候才说这话的好。
      8、托起。神托起的是一条由人生碎片铺成的路。我只有相信上帝可以行在水上,我才能相信神可以用这些人生碎为我重新铺一条新路。我信,我就可以往前走。我想往前走,只能信。
      
      读这本书,和我现阶段的信仰一样,让人兴奋不起来。不兴奋的结果,愤怒和痛苦也随之缓解。之前有朋友和我开玩笑,说宗教是鸦片。不同的是,鸦片让人麻木,信仰绝不会,信仰会让人的心变得柔软。
      
      我思辩能力向来差,当我发出那些天问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办法靠理性的思维和丰富的《圣经》知识来寻找一个答案,而是乖乖地回来,重新祷告(我曾经多么不愿意祷告啊)。跟着杨腓力转了一圈,理了一下自己初浅的信仰体验,交了一份自学考试答案。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位信仰指导老师,不找了。信仰是一条艰难的路,这条路通往丰美的地方。哪怕没有到达,也在追求丰美的路上。
      
      
      
      
      
      
      
      
  •      看这本书的感觉有点怪。先罗嗦几句旁的:
       到北京晨光分享果子的《成就爱》那天,恰好看到这本书和《成就爱》摆在一起,店长告诉我,这两本是近来卖得最好的,我赶紧显摆,这书是我朋友出的!不知道GS到上海荣耀买《成就爱》的时候,是否也跟人家说,这书是我哥们他老婆写的,呵呵。反正我们彼此招呼都没打,就互买互捧了一回。
       因此对本书,我的阅读期待相当高。但说诚实话,读后感有点落差。怎么说呢,有点像看《卡拉玛佐夫兄弟》的感觉,里面最出色逼真的人物是无神论虚无者伊凡的形象,以及他对上帝的质疑(著名的儿童之死何罪之有的追问)。也就是说,杨腓力最振聋发聩的话,似乎倒是对人们心中怀疑与追问的坦陈,那个理查德倒是很生动,那些个在生命中遭遇种种无法释怀的不幸打击的肢体们的痛苦和他们高高低低的呐喊甚至呻吟,更令人动容。当这种声音(有时甚至不是追问,因为被打击得已经无力无心追问,而仿佛只是在用无意义的支吾声表明我还活在神面前,在这么大的打击过后,神啊,我还活在你的面前,活在你的无语中)还回响在耳畔,应该就让它那么回响着,听凭渺渺余音散去,至少中间要留15个页码的空白,不要急于替神解释、论证,15张白纸(为什么是15张?不知道,反正10张以上吧)过后,杨腓力再开始为神找理由也不迟,再开始引导苦难中的人们努力学习站在上帝的角度想象苦难,似乎更体贴一些。在那15页的空白处,就让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吧。GS那次来穗,在车上和我说了一句话:我学会了不走在神的前面。我一直记得,觉得很好用:)
       不过,这样的读后感几乎不是读后感了,倒象在搞图书装祯设计:人家是前后留白,我的设计是在中间留白,呵呵。
       正经谈,理性的谈,这本书对我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前半部让我看到了整本圣经作为整体阅读的重要性,整体性的理解能够拥有多么不一样的视角,杨腓力已经充分证明了。看到上半部分的末尾,我联想到朋霍费尔的“世界已经成年”的说法,结果在后半部分果然这个名字出现了,用的是另一个译法潘霍华。
       后半部是紧紧围绕《约伯记》展开的,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注意并提醒我们,约伯记开头部分的重要:说一千,道一万,那是上帝与魔鬼在打赌。在这部分关于人对神的失望的回答中,几乎没有留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最本质的解释这两千年来一直就在那: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而用《约伯记》结束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上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上半部已经让读者跟随作者通本阅读圣经,从创世之初神人的蜜月期,经过神经常直接插手人类历史的阶段,向君王显现以及通过先知代言的阶段,而来到了通过圣灵通过肢体启示的新约时代,而又忽然回到先知时代之前的《约伯记》,通过对它的解读企图带领现代人走出失望状态。那前面的劲儿岂不白费了,又绕回古代史了,因为按照作者的梳理,现代社会的状况就是无法“亲眼看见你”。
       这两股劲,其实就是作者自己替神想出的两种对苦难的解释,我有时倒觉得,分成两本书或许更好。道理很简单,一个被撞死孩子的母亲正在巨大痛苦中喘息,听到一个人对他说,这事可能就是因为你自己不小心,带他过马路没留神引起的事故!她本打算接受了,另一人又说,这事可能与你没关系,十有八九是因为司机开车时打盹了!她本打算接受了,第3个人又说,这事太巧了,不怨你也不怨司机,刚好一只虫子飞进司机眼睛里,所以出事了!于是,母亲愤怒了,因为觉得自己被戏弄了,一起事故,一个消失已成定局的生命,怎么可能拥有这么丰富的解释,还都那么振振有辞?解释与理由是彼此消解的,当我们小时候被迫对父亲解释为什么回家晚了,或者说学校大扫除,或者说去同学家温习,但千万不能说先是大扫除,然后又去温习。从上帝的角度猜测,人有若干个理由受苦;从受害者的角度,凶手却只能有一个。常识告诉我们,当凶手无限多,那受害人就无法复仇;当理由无限多,不幸就成了必然的注定的无论怎样都要发生的!
       说着说着,好象又走偏了,再拉回来,就书谈书。在解释苦难、直面失望时,杨腓力可用的资源并不多,路易斯、朋霍费尔等几个人的名字几乎必然的出现了。至少我觉得,看朋霍费尔的原著,神学的进路更有力更过瘾,显然杨腓力在做通俗化的努力,目标读者是没读过原书的人。而对路易斯的引用,我觉得至少他可以点明一点,那就是如果一个先看了《卿卿如晤》的人,他会很惊讶,这个路易斯就是写《痛苦的奥秘》的同一个人吗?他曾经把痛苦的原因与必要解释得多么出色啊。当真正的痛苦临到己身,所有理性的思考瞬间崩塌,这才是痛苦的力量与造就,人此时才在坠落的深渊之下被带着钉痕的手触摸到我们的心。这会更有助于杨腓力论证如何走出对上帝的失望——即,不是用路易斯的文章来论证,而是用路易斯的生命来论证!这,就是见证的价值所在,宝贵所在!这就是神的恩典所在!就是肢体的贵重所在!甚至,我们就是这样来为主修直他的路的,添平那处处坑洼的,是弟兄姊妹的心!是我信!
       而最坦率的分享,一路读来,还是结尾部分的作者自述最实在,也就是作者自己为什么面对浩大的苦难而还能信的见证分享。说到底,这是杨腓力的书,而不应该用我觉得该怎么写来评论他。
       另,我很感兴趣的对预知论、预定论的驳斥,还没过瘾就结束了,呵呵,作者真该多说几句。
  •     
      不熟悉上海道路的我数天前坐车前往新办公室的路上,突然发现了新工作的地点原来这么接近上海建工医院,才二、三分钟的车程。半年以前,在这所医院的病房中,我们十多位弟兄姊妹亲眼看见天开了,主耶稣把一位12岁患有骨肿瘤的小弟兄接回天家。透过小兄弟那疲惫不堪的身体却坚定要抬头凝望窗外某一点的眼神。我们看见了主的临在。此后,每次经过建工医院,我从心里向圣地仰望,因为主耶稣曾亲临此地。
      
      在侍奉路上,与苦难和死亡并存时日常的生活。二个月前,我握着一位十四个月大的孤儿,为他做安息祷告,三小时后,他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我在想,在什么时候我开始具备了与苦难近距离接触却不轻易失望的能力呢?杨腓力的《无语问上帝》一直是一块竖立在起步点上的路标。看见这标示,我就具有方向,不至迷路。
      
      问题问得好,在能引出好的答案。杨腓力教会我对神失望时,先问自己到底问题问对吗?
      
      当我们喊出“上帝为何不公平?为何缄默?为何隐匿?”这些问题时,我们其实是在寻问神为何苦待我们?杨腓力把问题转向“究竟当上帝是什么滋味?”然后带我们进入圣经,看见当上帝到底有何感受。听他娓娓道来他的思路与挣扎后,我发现天路了,那些高悬在天空中的问题被化解了,问题不是被回答了,而是被更深情的问题取代了。杨腓力是我见过的作家中为苦难提供最情深款款答案的一位。不竟苦难与失望不只是理性问题,理性答案解不开苦难者的心。
      
      《无语问上帝》是一本主线十分清楚枝叶却极具丰富的作品,作者以及其细致的脉络从新旧约的创世,先知及福音中掀开了一幅被启示却不易察觉的连线,回答了我们不涉足的问题:上帝的感受。而这些富启发性的反省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所遇见解活的人及事中。这构成了一本经久不衰苦难的精品。
      
      自从八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读完了《无语问上帝》开始,杨腓力闯进了我生命的视野中。差不多两年多对他作品的进深阅读过程中,我吸收了无数杨腓力震撼心灵的故事;到某一天,我连思考的进路也向他靠近了。我开始关心我所问的问题多于我想知道的答案。我也开始更多以故事来演释信仰反而减少了理性的辩解。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的细节中,更多遇见了我上帝的踪影。这一切是在遇到眼腓力《无语问上帝》那个下午开始。
      
  •     到现在,我还常常回想起我信主那一刻的情景。
      那个时候我的好朋友暖暖跟我传了几个月的福音,她拿来各种的证据,科学上的,考古学上的;还有一些人信主之后做的见证。所有的一切,都似乎在指向一个事实,神是真的存在的。但我还是怎么也无法相信,就好像你无法用一堆血肉堆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一样。
      
      直到有一天,我坐在那里,心乱如麻的跟一个人谈判,甚至是在祈求一点爱的时候,毫无预兆地,突然有一个意念在我里面说,我在这里,我一直都在这里,我明白你的感受。那个意念是如此宏大,熨贴,让人信服。一瞬间,我的眼泪倾泻而出,非常没有形象地在人声鼎沸的餐馆里哭了起来。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世界的看法,对我自己的看法,都开始改变了。
      
      这本书又让我再次想起了信主的那一刻。我是因为感受到上帝的爱才信主的,但是在信主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种时刻其实非常稀少,以至于我常常怀疑最初的感受都是出自幻觉。
      
      很多时候,我们向上帝反复求告的,甚至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就只是想要一个确认——当我失望时,当我忧伤时,当我恐惧焦虑痛苦时,你是否真的在那里?生命的韧性常常超过我们的想像,然而自始至终,若面对这一切的只是你独自一人,那种沁入骨髓的孤独感才是最折磨人的。
      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们在痛苦中时眼光也是一样的狭窄,并且曲解现实,因为在遭受个人性的感官刺激时,我们只会想到自己,而不会去想别的。是的,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的感受,以及上帝为什么不来体谅、回应我的感受。他为何大部分时候都沉默不语,袖手旁观?他其实没有那么爱我,关心我,介意我的感受吧?
      
      跟很多人一样,我不太喜欢旧约。它对于我来说,常常是一堆晦涩而莫名其妙的故事,充满了久远的人名、地名、还有细致的规章制度,怎么可能从里面读出爱来呢? 如同作者在书中所言,我们常常只是注视着光线本身,却很少扭头去望向光线的来处。当我看到旧约中的哀哭,诅咒和杀戮时,总是惧怕战兢,却很少会去想一想,那一刻上帝的感受又是如何。
      
      旧约绝大部分篇幅的中心思想,都可以「上帝的孤单寂寞」一语概之——柴斯特顿(G. K. Chesterton)
      
      看来我若真的读懂了圣经,就能明白——原来这位上帝,他懂得我们的感受,他又是如此渴望我们也能懂得他的爱,甚至回应他的爱。他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述说他的爱,但是我们常常陷在自我中心的狭隘角度里,不能明白他的爱,更不要说回应了。
      
      作者写到,上帝并不希望人对祂像孩子般无助依赖式的爱,毫无选择。祂所渴望的是成熟且能自由付出的情侣式的爱情。那么孩童之爱与成人之爱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他又说——孩童似的信心如果没有神迹出现、祷告没得应允、浓雾蒙蔽了神的关怀时,就不能持久。而遇到这种时刻,我们需要「更大的信心」,我叫它做「忠贞」,是不计代价还持守的一种信心……自从神「冒险」造了自由的人类之后,真实无伪、不受贿赂、甘愿奉献的信心就成了一项我们无法想象的无价之宝。因为没有别的比这种坚信,更能表达我们对神的爱。
      
      真正的爱,必定是要经过试炼的。若没有试炼,这爱无法显明出来。我们若没有见过这样的爱,我们也无法真正的去学习它。所以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苦苦祷告之后,依然顺服的上了十字架,他这样向我们证明了他的爱,也让我们去效法他。
      现在,轮到我们在失望中,在等待中,在没有回应的祷告中,去学习对上帝的爱了。我宁可如此,也不愿永远做毫无选择的孩童。对一个刚刚认识的上帝的人来说,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而成熟之爱——上帝希望我们学会的爱——是一个向着他委身的决定。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暗想,这正是我常常想要对上帝说的话……失望!无语!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却被包裹在一种深深被爱的喜悦里,并且迫不及待想要去重读圣经里那些以往被我匆匆略过的章节。我们若多懂得一点他的爱,我们就能多一点迷雾中的信心,即使在寂静中,在黑暗中,在无望的等待中,都依然知道我们是他所深爱的,并且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全新的国度为我们而预备。
      
  •   占个座儿,这文我得看看,书是没看懂的
  •   咳,这就是当年读书没记笔记的结果,都忘得差不多了。
    只有当一个人受试探想要去违背时,才有可能学习顺从;受试探想要去逃避时,才有可能学会勇敢。
    阿门
    慢慢看。。。
  •   看《无语问上帝》这本书让我读懂了《旧约》,把《旧约》和《新约》中上帝的作为和形象统一了起来。
    读经的过程中,从读懂《罗马书》到读懂《以弗所书》是一个飞跃;从读懂《新约》到读懂《旧约》又是一个飞跃。
  •   读懂《罗马书》前前后后我花了半年的时间;读懂《以弗所书》也大致如此,花了半年的时间。而读懂《旧约》,却是从信主到今天,花了2年的时间,读《无语问上帝》才开了窍。
  •   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所渴望的东西,无法用力量权能来赢得。 耶稣施展神迹,是为了彰显爱,而不是能力。在耶稣里,上帝又亲又近。  
      “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
  •   哈哈,你写的比杨腓力幽默多了。
  •   哈哈,以前也常问哎,直到有一次礼拜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很小,而又慈爱的声音跟我说:谢谢你在你最艰难的时候,你没有选择放弃我,我很感动。所以那个时刻,之前所有的纠结都愿意放下了。
    基本上老爸告诉我夺去我棒棒糖的原因,都是慢慢的,一点一点告诉我,除了耐心等候,别无他法了!
  •   将事隐藏乃是神的荣耀……明天在哪儿?上帝已经在那儿了!
  •   你不放弃他,他从来不放弃你;
    你若放弃他,他从来不放弃你。
    不要单单等待与旁观,
    去做,去践行他的公义与爱,
    因为我们都是蒙救恩的罪人!
  •   有同感。写的不错。
  •   如果吧不公的判断仅留在现世,那对信仰的看法也太狭义了……人岂能琢磨透天主的安排呢,况且还是以自己的标准~
  •   天主永远是主动的。
  •   深有同感,杨腓力最吸引我的就是从不会回避任何信仰中的问题和疑惑,在我看来这才需要真正来自信心的勇气。
  •   在更多的时候,我将一切的怀疑和挣扎独自消化,在一切错谬的教导中,经历且被伤害,自己又不断的带领自己归正,确切的说,是上帝自己亲自带领我归正,归正到一个正确的信仰当中。
    --------------------------------------
    +1
  •   很可悲,曾经是基督教信仰道路上的常识内容,到了今天,成了需要有人很有勇气写的东西。我只能说,今天新福音派教会确实够堕落的。从奥古斯丁开始,基督教历史中写得比杨腓力更为深入的比比皆是,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   太好,亚马逊有卖
  •   “一看这个问题就有个前设,就假设提问的是位基督徒。”
    ——预设犹太信仰者和穆斯林等也是可能的。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
  •   不问,太难了,虽然也知道问了没多少用。
    是人就有情绪,就有软弱嘛。
    道成肉身的耶稣也同样有过软弱的,很正常啦。
  •   “或许,上帝不在我们的空间与时间维度。”
    我以为这个是肯定的吧,呵呵。
    就像说我们是站在时间中看待事情的,我们分作过去、现在、未来。而上帝是在永恒中。
    我们是人,理解不了神,也很正常嘛,呵呵。
  •   上帝就像一个极其爱祂自己儿女的父母,但是,儿女却误解了父母。接着,上帝就要像新郎一样,爱着祂的恋人般的信徒,可惜,还是不领情。
    阿门阿门
    我就一直觉得上帝是爸爸,祂给都是最好的,虽然我们很多时候很难理解或想象,这为啥是“最好的”,好比我们小时候,父母要我们如何如何,我们也会问啊,他们通常说“为了你好”。当时我们理解不了,长大了,明白了,就无需父母解释了。
    天父上帝也是如此吧,等我们进了天国,一切都明了了。
  •   我们只不过是人,微小的、有局限性的人,所看到的也仅仅是以我们为中心的、很有限的一部分。
    神是永恒的、无限的、自有永有的。他的完美计划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但是有一条: 神是绝对信实、公义、良善而又有怜悯的。“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 4:17 所有的答案都在圣经里。
  •   这个,无语问上帝的英文,是disappointment with god,所以无语,是一种无奈的意思,并不是不要问的理解。
  •   2012-03-12 15:21:48 Ted zhao
      这个,无语问上帝的英文,是disappointment with god,所以无语,是一种无奈的意思,并不是不要问的理解。
    圣经里上帝是人们去找寻问题的答案,用不断地积累关于上帝的知识来认识上帝,以知识和理性从心里真正相信他,而不是不要问你就信就可以了,而答案都会藏在圣经里。
  •   这两天跟个书商似地,遇人就推荐这本书。謝謝,感動了
  •   很好,竟然没有人回应。
  •   写的太长了嘛 一般人没耐心看
    这个是我分享的讲章 当时讲了三个小时
  •   写出了我所想的,真好~
  •   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 ,应正视生活中的苦难
  •   那又为啥只评 1 星?尽管纯属个人自由……
  •   中国人有时太乖了,连这些问题都没有问出来。提问也是很畅快的,提问本身也可以疏解,甚至提问本身,就是信仰。。。。。
  •   很棒的分享,很感动,文字里的一些东西也是我经历中,体验过的,的确生命、信仰需要更深的反思
  •   能否转载在我的MSN space保留?我也想和教会里的一些弟兄姐妹分享
  •   可以啊。。。欢迎。。。
  •   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他人
  •   一样很喜欢杨腓力,也非常欣赏你诚实的质疑。“教会在处理个人伤痛的时候常常流于简单粗暴,......把教会的态度和耶稣的态度进一步地区分开来。”假如能和你在一个小组该多好。
  •   哈哈,不在一个小组也可以交流啊
  •   我很喜欢花生,哈哈
  •   写的真美,感悟很深刻
  •   花生,你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   我想,这还是和杨腓力有关。当我从乐问好辩跃进到好为人师地解答为什么时,心里难免沾沾自喜,似乎那标志着某个阶段的结束,我由此进入一个更成熟的生命。其实内心的怀疑依旧根深蒂固,只是我放弃了追问,选择了不辩
    ------------------------------------------------------------------------------------------
    !!惊艳的总结
  •   mark,京东还不卖了
  •   信仰使人的心变得柔软。
    这话真好,我信。
    我似乎没有很明确的信仰……但是会喜欢关于宗教的很多东西,那些优雅的智慧的向善的。
    我所相信的,是源于自然的神奇的力量,觉得那是庞大神秘生生不息的,难以具象化的,特别是具象化为人的样子……
  •   你“秋千”的比喻很形象!呵呵。。。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倒是很兴奋呢!尤其是前半部分,一口气读下去,想起旧约的时候神与人同在的日子,想起我们对神的亏欠,看完以后久久都不能平静。。。以前看旧约的时候从没有从上帝的角度去看他,是这本书给了我改观,让我从神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切都豁然开朗。
  •   神按照自己的样式来造人,所以他必能体恤我们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也是如此的。我们责问神怎么对我们不公的时候,怎不想耶稣在世上是怎样遭受不公的,而耶稣就是神的化身。
  •   信仰是条艰难的路。完全正确。
  •   耶稣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个人的,人生的,生活的。。。所有方面的老师,是与我们的每一个方面有关系的,而不是给我们一个解决方案啊。经过这样的艰难就结出真实的果子,好像忍耐是在患难中而不是在知识中,在理论中,在感情中结出来的一样。
  •   我也曾问过,是否信仰了上帝,心里的一些疾苦将得以化解,也曾质疑着他的存在,但是拥有信仰好比没有它来得让人欣慰,起码可以有个心灵的依靠。
  •   可能上帝就是要我们去问,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会去认识自己和万物的原委始末物,从而真正理解、真正明白祂,然后才能顺服、感恩、跟随他。不真正理解、认识祂就绝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信和仰。
  •   我现在也还是不愿意祷告,在读中,思路很特别
  •   阿门,信仰从来都是一条艰难的路。一条我不愿意走的路。常常想,我真不愿信上帝。但我没办法。
  •   《约伯记》,对于受苦难者遇到的爱神的困难在于,我已经在苦难中了,我还要做约伯,一个对你不负责的上帝(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却提向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呵呵,我在某个时期看《约伯记》,很生气,很无奈,无语。
  •   不能发言了?
  •   江西村中霆震,一老妇为电火所烧,一臂尽伤。既而空中有呼曰:“误矣。”即坠一瓶,瓶有药如膏。曰:“以此傅之,即差。”如其言,随傅而愈。家人共议,此神药也,将取藏之。数人共举其瓶,不能动。顷之,复有雷雨,收之而去。又有村人震死,既而空中呼曰:“误矣。可取蚯蚓烂捣,覆脐中,当差。”如言傅之,遂苏。(出《稽神录》)
  •   呵呵,牛
  •   基督徒?对一个基本对上帝失去信心的人来说,有没有比神学理论或者探讨更实际的呢?
  •   读完这个评论没发现什么有益的主旨。很没意思。
    楼主说是“不应该用我觉得该怎么写来评论他。”实则通篇还是把书和其它东西放在一起对比,陈述楼主自认为是对的观点。
    有机会希望读您写的关于神恩典的书。
  •   我写不出,惭愧。也没打算写,但希望自己能活出来:)
  •   我觉得这篇写得不错,特别是倒数第三段的内容,很有同感。
    杨腓力的书初读很令人喜爱,心中所有的疑窦似乎有了出路,但读多了就发觉被纠缠在诸多上帝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中,信心渐渐变得疲软……后来我发现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是需要答案,只是需要信心。信心使我们连与那爱的源头、活在盼望里并经历祂丰盛的恩典。
    认识上帝是包括我们全人的意志、情感、理智和行动的。有时候,在感情和行动上所认识的,能够解决理智上的问题。比如,如果我们真实的经历了祂的帮助,就不会再苦苦思辨祂到底是不是存在了。
  •   楼主很有点显掰的意思嘛,不知道第一段和你的主题有何作用。而且让人感觉有点傲慢。杨腓力的思路是既从上帝的角度考虑,又从人的角度考虑,所以才后面提到《约伯记》。这是思路的问题,不是系统神学。通篇我都可以感受到杨腓力先生是真诚关心那些痛苦的人的,他也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努力的确帮助许许多多有实际需要的人,包括我本人。楼主说了那么多,貌似很能写,不知能否写得像他一样出彩,最重要的是,能有一颗真诚关心人们的实际需要的心?
  •   荣耀书房~~
  •   对杨腓力的书是从《灵魂幸存者》-《恩典多奇异》-《无语问上帝》到《有话问苍天》的;最早买的是他《无语问上帝》,没有看就送了人;知道读了《灵魂幸存者》之后,才一本一本地拿来看;
    杨腓力,只是一个人而已,也没有自封先知;对过他书的人,或许少有人说他不真诚。真诚能产生信任;字里行间,他没有自我标榜或强夺人意;他的书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实地人,用行动而不是猜测和臆想,去先帮自己在帮和自己面临同样问题的弟兄姊妹;真诚,他做到了;
    当然,因为以及出了书,又出了好几本书;后来的人如我;自然而然地先入为主地把他放在“名人基督徒”的位置;这却不一定是他写这些书时确定的动机和目标;就像他在《灵魂幸存者》中的前言有说:自己是挣扎着从(他小时候)教会的创伤中复原的;
    他的书的确就是一些他本人在创伤中寻求康复的路程轨迹的记录;至少他的动机并非是把自己放在“为人师表或牧养教会的奖章”,是一种日记和研究的结果分享;
    我们每读一章,就可以看成一次查经班里的某一个甚至叫不上名字的弟兄的发言分享;没有必要说:唉,你这些话不就是路易斯或朋霍费尔的抄袭吗?没有新意。不是,世界的论文讲究我们原创,基督徒的生活,甚至最好能从小背会“诗篇和箴言”;作者不停地提到路易斯,说明作者没有剽窃的动机,反而深受影响;也因此思考别人的生活去寻求自我疗伤的答案。
    的确,我们不看人,就像上面提到谁谁的书是谁写的;幕道的人多是希望透过肢体的得着,解决自己的不足;没有其他的偶像可以替代;十诫文的第一诫。
    自满,有时就是骄傲的另类表现形式;销售人员的推荐甚至排名,也不过是人的作为,而我们进去购书的最初动机岂是为听人的论断吗?
    自然不是的,感谢神让我在杨腓力之前读完了《返璞归真》,一本书只明白了一个道理:骄傲是最大的罪!
    而一本书,就明白一个道理;我已经哈利路亚了!
  •   这本书国内出版啦?真好。
  •   我也是刚得知,国内出版了。
  •   前两天去图书大厦买到了这本书,欣喜。
  •   我一直觉得杨腓力的书都很深,语言有点晦涩。。有空去读一读这本。
  •   阿门~!
  •   看你这篇文之前,刚刚读到《约翰一书》: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   这里能看书吗?
  •   回楼上的,这里不能看书。
    我陪我奶奶去过一回教堂。总体来说,基督教里的教义都是好的,劝人向善的。不过,那种把自己当成上帝放的羊,完全没有自我的观点,真是吓人。
  •   羡慕有信仰的人~
  •   正在看房龙的《圣经的故事》
  •   2009-03-09 16:17:53 Walt.J  回楼上的,这里不能看书。
      我陪我奶奶去过一回教堂。总体来说,基督教里的教义都是好的,劝人向善的。不过,那种把自己当成上帝放的羊,完全没有自我的观点,真是吓人。
    回Walt.J
    把自己当成上帝放的羊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相反,只有将自己交托给上帝,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
  •   貌似做业务,给耶稣拉生意的,和卖保险的的一性质
  •   深有同感,前日看以赛亚书,看到神对以色列的失望,那是一种多大的失望与孤寂呢,我们实在是不懂得神爱我们之深。要快快在他里面长大,更深体会他的爱。
  •   我也想有这种感觉和声音……
  •   欢迎光临甘肃紫云轩古旧书店,书店网址:mfmwwxq.shop.kongfz.com
  •   分享得真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