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品三國

出版时间:2006-11-6  出版社:文經閣出版社(創智代理)  作者:秦漢唐  

内容概要

傳頌千古、媲美聖經的暢銷其書
從研究謀略故事的角度,事理結合,有敘有議,力求在思維上給讀者一個新的角度空間。
評述每篇《三國》故事中的情節,都與真實的史料相互考證、對照,分析故事中所含的兵法韜略,並從軍事的角度評點它的文學價值及特點。
重看《三國》給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新思維。
自《三國》成書以來,幾人能如此讀《三國》
《三國演義》也是一部兵書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在社會上流傳很久的話,我們是小時候聽說的。
其實,這是古代社會統治者的一種愚民政策。他們認為青少年血氣方剛,看了《水滸》會造反;年長者飽經世故,看了《三國》會變得更加老奸巨猾。現在,這種偏見早已被打破,《三國》、《水滸》成了社會提倡閱讀的優秀歷史小說。
研究《三國》、《水滸》的書刊、文章汗牛充棟;以它們為底本改編的電影、電視、戲劇令人目不暇接。中華民族,可以說從三尺孩童到銀鬚飄拂的老人,常常喜歡在閒暇之際談《三國》、論《水滸》。然而,直到今天,人們講《三國》、評《三國》,都沒有超出文學評論、文藝欣賞、歷史考證的範圍。有的評論文章甚至把其中揭示的「詭詐權謀」之術,一股腦地作為糟粕棄之於歷史的「廢紙簍」。
許多人公開反對那種「讀了三國學詭道」的「不良」傾向,但一部《三國演義》還是以「詭道權謀」之術影響了讀者和聽眾。其實,讀《三國》、學「詭道」,這並不可怕,並不奇怪,反而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這部優秀的歷史小說,道道地地是一部生動的兵書。在兵書中,「詭道」是智慧的代名詞。羅貫中正是以他超人的藝術之筆,在歷代人們的精神世界裡,播下了「智慧」的種子。
諸葛亮這一謀略家的藝術形象對我漢民族的影響之深,超過了中外所有藝術佳品的社會效果。倘若我們能以生動的兵書觀之,把無意中學到的「詭道權謀」之術用於敵,那麼,「資源回收」,「糟粕」也是可以變為財富的。
長達七十餘萬言的《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初年近一個世紀接連不斷的戰爭。作者運用變化無窮的文學筆法,描繪出一連串戰役交戰的始末,具體生動地反應了我國古代的兵法理念。它不只是史書中簡單記載的戰爭方式的擴大,而且滲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經驗、戰爭知識和滿腹文韜武略。
作者寫戰爭,不是千篇一律地寫雙方對陣、「白刃交兮寶刀折」的廝殺,而是在鬥勇中充滿了鬥謀;在鬥力中貫穿了鬥法。大大小小、無數次戰鬥千變萬化,各具特色;軍閥間的矛盾交錯,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溶為一體,更使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表現出多樣化;古代兵法中示形、造勢、用術、謀攻、廟算、詭道、出奇、用間等觀念都充分、真實、具體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栩栩如生的兵法家、謀略家的音容笑貌處處可見。細讀這部小說,就如同走進了一個生動具體的軍事教學大課堂。
《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在描寫軍閥兼併的戰爭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上兵伐謀」的觀念。作者在描寫戰爭時,拓展開人物活動的廣闊場面,把軍事角逐的雙方怎樣利用政略、策略、經濟、外交等手段,以及如何適情、適勢、適事、適機、適時的用兵,巧妙地結合起來加以描繪,成功地寫出了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許多以少勝多、以劣勝優的精彩戰例。
與此同時,書中還集中塑造了一大批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神機妙算人物。他們料事如神,多謀善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令讀者肅然起敬。書中雖在少數地方用「奇門遁甲」、「六甲六丁」等敗筆來烘托渲染謀略家的廣大神通和先知先覺,但瑕不掩瑜,其絕大部分還是描寫他們運用樸素的軍事原理,合於實際地進行創造性的思維,隨機應變、巧施計謀的軍事本領,對於我們今天的軍人,不無借鑑意義。
在我國漫長的古代軍事史上,有兩個比較光輝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和漢末三國時期。
這兩個時期都是諸侯割據、軍閥爭雄、天下大亂的時代。連年的戰亂,破壞了生產,民生凋敝;但另一方面,則是舊秩序隨之分崩離析,束縛人們頭腦的某些傳統觀念受到了猛烈的衝擊。戰爭的實踐迫切要求發展軍事理論,同時也為軍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由此便造成了這兩個時期軍事學術思維上的繁榮。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混戰中,產生了著名的《孫子》、《吳子》和《司馬法》等軍事著作。同樣,在漢末三國時期,也造就了曹操、諸葛亮等軍事天才。曹操著的《孟德新書》雖無所考,但曹操第一個注《孫子》,以及諸葛亮著的《將苑》等兵家要書,都閃耀著千古不滅的光輝。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軍閥爭雄的戰爭角逐中,浪起滔翻,必然會湧現出一大批能軍治國的人才。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孫武、吳起、管仲、樂毅、司馬穰苴、孫臏等人,漢末三國時期的曹操、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陸遜等,都是風雲際遇,大顯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史蹟。
《三國演義》在詳細地記述魏、蜀、吳三方縱橫捭閹、龍爭虎鬥的歷史情形中,刻畫了軍事家們那氣壯山河、叱吒風雲的英雄風貌,對於我們學習和研究這段軍事戰鬥史.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誠然,《三國演義》是一部「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文學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認,這部文學作品所寫的戰略戰術,進攻與防禦,失敗與成功以及軍事上的虛實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於軍事科學原則和戰爭規律的。許多虛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不僅在同時代可以找到真實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後也能找出與其十分相似的戰例。可見,這些虛構,源於戰爭生活,又高於戰爭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應某些戰爭指導規律。
《三國演義》的作者,還得心應手地將許多寫在經史典籍上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進退攻守等方面的經驗,寫進了「演義」矛盾衝突的畫面之中,這就更能幫助讀者透過藝術形象,深入淺出地認識軍事戰鬥的許多重要原則。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問世後,明、清兩代民軍的領袖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把此書當成指導作戰的「玉帳唯一之祕本」(黃摩西《小說小話》),清朝統治者也以此書來教導他們的將軍。
清朝劉鑾在《五石瓠》中寫道: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張德堅在污蔑太平天國革命的《賊情匯纂》中也提到:「『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採稗官野史中軍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祕訣。其裁取《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可見,《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在軍事領域裡的影響之深和作用之大。
這本論文集,正是筆者藉助身著戎衣之便,透過分析作品中描述的「伐謀」、「伐交」等軍事戰鬥故事,來探討《三國演義》的軍事價值,論說謀略在軍事戰鬥中的重要作用及某些規律,目的在於能為讀者留下一點施計用謀的啟示,同時使我們自己也從中得到一些教益。
羅貫中也是一位謀略家
每讀《三國》,腦海裡總會泛起層層漣漪。我們驚歎書中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鬥智鬥謀大戲,更驚歎作者——羅貫中的藝術之筆。我們可以作這樣毫不誇張的評價:中外描寫軍事戰鬥的歷史小說雖然浩如煙海,但在反應軍事家施計鬥謀、指揮藝術、用兵才能等方面,概莫超出《三國演義》。作品在這方面的成功,當然與作者掌握了十分豐富的史料有關,採金礦煉出的是金子,採鐵礦煉出的當然是鐵了。羅貫中採集的是金礦石,同時他還有一套「煉金術」,包括他本人的軍事理論程度,軍事謀略才能。
正像一個不懂點生意經的文學家,難以活龍活現地寫出社會經濟領域中,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場面一樣,羅貫中若不是深諳兵法,精於權謀,《三國演義》哪會有如此之高的軍事價值?
研究中國古代戰爭史可以看出,從商周到三國,戰事頻繁,兵家層出。他們著書立說,自成一體。《漢書?藝文志》把漢代以前的軍事著作,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四大類。所謂「權謀」,就是指「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像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都屬於「兵權謀」一類。如果從軍事上評論《三國演義》,可以說它是一部體現「兵權謀」的範本。
《演義》中生動地刻畫了一大批謀略人才,如曹魏的曹操、郭嘉、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鄧艾;蜀漢的諸葛亮、龐統、法正、姜維;孫吳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他們足智多謀,遇機善變,在複雜激烈的爭鬥中,充分顯示了智慧和才華。在那種群雄爭立的形勢下,真是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沒有運籌帷幄的謀略家,只憑戰場上的匹夫之勇,是不會有所作為的。
其實,羅貫中就是一個軍事謀略家,就是一個兵權謀派。作家是藝術人物之母,而藝術人物又必然是作家的精神之子。沒有滿腹韜略的羅貫中,不會有《演義》中那些安天下定乾坤的智囊團、謀略群。關於羅貫中的生平事跡,我們知道得很少。在官修的史書裡,不僅沒有為他立傳,就連有關他的片言隻語也沒有。只能在一些散碎的史料中,知其生平梗概。
羅貫中名本,貫中是他的字,別號湖海散人,家居山西太原(還有東原、武林、廬陵等不同說法)。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約一三三○—一四○○年間)。當時,外族入侵,人民流離失所,生產力衰敗,百姓陷於極端困苦的生活境地。這與漢末三國時代那種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情況很相擬。動亂之際思英雄。羅貫中所生活的時代,漢末三國的故事已在民間廣為流傳,人民極力推崇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英雄人物。羅貫中收集了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三國故事。據分析,這些故事不僅為羅貫中的藝術創作準備了材料,也成了他研讀兵法戰策的第一位教師。
元末各種社會問題十分嚴重,平民起義風起雲湧,羅貫中後來被直接捲入了這場軍事角力的漩渦。羅貫中是一位「有志圖王者」,抱負非凡,在元末起義的高潮中,他參加了義軍,曾在義軍領袖張士誠帳下充當過幕僚,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了當時一些重大的軍事戰鬥。
和羅貫中同時代,有一位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叫劉基(字伯溫),是一個諸葛亮型的人物。據《明史?劉基傳》載,他博通百家,料事如神,論天下大事,義形於色,並精通於天文氣象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同一類型)也。」
劉基起初在家鄉浙江青田散居,有孔明高臥隆中之風,後經朱元璋多次聘請,他才出山。他參加指揮了當時有名的「鄱陽湖大戰」,轟動一時。這次戰役類似「赤壁大戰」。朱元璋稱劉基為「吾之子房」,封他為「誠意伯」,有一本兵書叫《百戰奇略》,就是後人假藉劉基之名所作,可見他的聲譽之高。
羅貫中在義軍中,雖沒有成為劉伯溫型的人物,但現實中發生的這些重大事件和劉基這樣的人物,不僅對他後來的藝術創作有重大影響,而且也毫無疑義地鍛鍊了他的軍事素養。
在《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赤壁鏖兵」、「猇(猇,音:消)亭之役」,這些有數十萬人參加的大戰,描寫得有聲有色,層次分明:「過關斬將」、「偷襲荊州」、「街亭失敗」等規模較小的戰鬥,也寫得真實可信;陸戰、水戰、山地戰、平原戰、伏擊、劫寨、火攻、水淹等等,各有特色。可以說這既是羅貫中藝術天才的再現,也是他兵權謀思想的表露。
《三國演義》基本是取材於陳壽的《三國志》。《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但是,如果把《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兩部書的輪廓、面貌加以對照,就可以看出後者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通俗演述。陳壽編寫的《三國志》,是從事實出發,比較真實地記錄了漢末三國時代的歷史面貌。羅貫中則根據《三國志》中的歷史事件,吸收了大量的民間傳說,進行了巧妙的藝術誇張和綜合加工。
例如對諸葛亮的刻畫,可以說就是作者把眾人的智慧集中於他一身,才塑造出了一個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典型人物。為了刻畫諸葛亮這個人物,作者有時甚至把他在歷史上的失敗,也大膽地寫成勝利(這方面的事情在後面的文章將專門談及),使諸葛亮至今仍然活在人們的心中。作者進行這種藝術加工的過程,也就同時融進了自己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
《三國演義》將曹氏、劉氏、孫氏政權之間的謀略較勁描寫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本身就說明羅貫中確實是一位不凡的謀略家和兵法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泡茶品三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