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舞舞吧(上)

出版时间:1992.10.  出版社: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村上春樹  译者:葉蕙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舞舞舞吧(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一年前看过的书,那会儿还是习近平携夫人访俄的大篇幅报道时期,感叹时间飞快的同时就在想,一年前看的书我还能回忆起多少。
       只记得书中有个一直想与另一个在神秘诡异的海豚宾馆连接的我,记得有个大红大紫的电影明星开着很好的车自杀了,还记得有个漂亮女孩被丝袜勒死。还有什么就确确实实忘记了,对于一个记忆很差劲的人来说,看村上的小说很煎熬,要么一口气看完,要么反反复复看开头。不想囫囵吞枣就只能抽时间一下子看完整本书,因为村上的笔触实在跳跃,一不小心就跟不上节奏了。
       看了他的很多书,《舞舞舞》算是比较喜欢的一部,当时看到时候就觉得很好很过瘾,看完之后就忘记绝大多数内容,只留下一年后的一篇空洞无物的书评,或许有人认为看书的意义被我浪费掉了。为了看书而抽出来的时间是不是也随之浪费了?其实我并不觉得遗憾,有的事只是体验下过程就好了,一味追求结果会很累吧。就像书中那个“我”,因为不停寻求要与另外一个世界的“我”连接,而不断遭受周边人的死亡,虽说死亡不是“我”造成的,但是总归是经历着痛苦吧。他说:一旦死去,就再也不会失去什么了,这就是死亡的起点,所以不要停歇,在不断地和现实接触中找到意义感。大概通篇也只是这一个主题吧,现实就是大家不停追寻结果的时候创造的,而你生活的恰恰就在这一个现实当中,既真实又虚幻,面对存在与死亡“我”给大家留下了悬念,浮躁喧哗世界中无所适从的人啊,还是不要强求这世界能给你什么,只想想你眼下的生活就好了吧
  •     这本书充满着浓浓的异国情调,这也的确是村上在欧美国家边游边写成的。这本书写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日本经济泡沫还未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盛极而衰,这时正处于日本经济盛极之时,村上作为日本人的一员,一边享受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一边又对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表达着不满,以我来看,是否村上在那个时候已经有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预感呢?人都是生活在时代当中的,雪的父母摄影师雨和作家父亲,“我”的中学同学五反田,应召女郎喜喜和咪咪,无一不体现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气质,而“我”却为此困惑不已,感到自己与连接点没有连接在一起,这是否也在暗示村上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感到无所适从,不能融合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在东京自己家中时犹为甚。感觉到了喜喜的召唤到了北海道,见到了羊男,才找到了连接点,而整个四月的脱离工作和之后的夏威夷之旅让“我”重新找回了连接点,理清所有头绪后,在北海道获得了安定。着一连串的轨迹就像是一个现代人对现在社会感到困惑、疲劳时停下来,给自己放一个大假,并重新找到自己归宿的过程。当然,关于第六具白骨到底是谁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这说明“我”和作者村上都没有弄明白它该是谁,如果弄明白了就不再是其中之人而是跳出圈子之外把当时情形看得清楚明白之人。
  •     
      
      在那些中外名著中,写读后感的时候,大概总会添上这一句,反应了社会怎样的现实,无论是写爱情的,还是写压迫的,无论是德国的,还是苏联的,所以我读那些名著,总有一种透不气来的感觉,的确,文以载道,或者是一部作品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这样才能看的更明白,透彻。
      
      对于日本文学,我一向觉得那是一种清新,超脱自然的感觉,不像中国的文人,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让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自古就承载着一种心系天下的情怀,从来很少有人能超脱自我,历史上好不容易有那么几个人清新了一把,自由了一把,人们便在上面贴上了竹林七贤的标签,好吧,我又扯远了。。
      
      所以,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还是怀着对那种要抨击社会,反映现实的的有色眼镜来看,书中多次提到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不是作者要抨击的呢?
      
      书摘:
      
      【
      好了,我想,该是重返社会的时候了。在这犹如巨型蚁冢般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找一项工作不算什么难事,当 然,我是说只要你不对工作的种类和内容过于挑剔的话。
      
      于是我开导他,所谓浪费,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最大的美德。日本从美 国进口鬼怪喷气式,用来紧急出动,白白消耗燃料——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世界经济更快 地运转,只有其运转才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更高阶段。假如大家杜绝一切浪费,肯定发 生大规模危机,世界经济土崩瓦解。浪费是引起矛盾的燃料,矛盾使得经济充满活力, 而活力又造成新的浪费。
      
      我正在恢复自己,却未同任何人发生关系。 这以前倒真心爱过一个人,那是什么时候来着? 很久很久以前,某个冰川期与某个冰川期之间。反正很久以前。早已流逝的历史。 侏罗纪一类的往昔。一切都以消失告终。恐龙也好猛犸也好刀虎也好,射入宫下公园的 子弹也好。接下去便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而自己在这种社会里孑然一身。 我付罢款,走到外面。这回什么也不冉想,径直往宾馆赶去。
      
      人们崇拜资本所具有的勃勃生机,崇拜其神话色彩,崇拜东京地价,崇拜奔驰汽车那闪闪发光的标志。除此之外,这个世界上再不存在任何神话。
      这就是所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我对自己缺乏自信。难道我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如同大象墓场的地方如此喃喃自语地沦为老朽吗?
      但,一切有待明日。
      
      说来好笑,这家店的莴苣保鲜的时间最长。为什么我不清楚,反正就是这样。
      说不定是闭店后店员把莴苣集中起来施以特殊训练的结果。果真如此我也毫不惊讶——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什么事都有可能。
      
      那俱乐部的招牌是宴会服务公司,开的是响当当的绿色收据。即使有人来查也不至
      于轻易露出马脚,结构复杂得很。这样,同女人困觉便可以光明正大地作为接待费报销。
      这世道非同小可。”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我说。
      
      现在不是议论什么思维体系的时代。那东西有价值的时代确实存在过,但今天不同。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得到,思维也买得到。买个合适的来,拼凑连接一下就行了,省事得很。当天就可使用,将A插进B里即可,瞬间之劳。用旧了,换个新的就是,换新更便利。假如拘泥于什么思维体系,势必被时代甩下。是非曲直搬弄不得,那只能让人心烦。”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我归纳道。
      “一针见血。”
      随后陷入沉默之中。
      】
      
      好了,这大概就是书中出现的所有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浪费,懒惰,拜金,靠关系,自卑,没有了真正的爱情,甚至思想都被腐化了。
      
      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高度评价菲茨杰拉德,并且把是否读过这本书当作是否可以成为朋友的标准,村上尤其是喜欢的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村上小说中主人公看,村上本人也是“经常翻阅,因为故事早就熟悉,所以随便翻到那一页都可以看下去,从来没有失望过”。
      
      当然,了不起的盖茨比在2013年拍成了电影,就着电影的热乎劲,我也去看了。我想,这两个故事是有共通点的,就这种大环境与大背景来说,一个是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一个是如作者所说,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是充满了幻想、爱情和谎言吸引,并在奢华中了却一生,一个是朋友们都一一离去,只剩得一人陪,最终还不过是六具白骨。
      
      也许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死亡与罪恶的源头吧。
      
      可是呢,如果光写这些,与一个愤青又有什么区别?
      
      不如跳舞吧,跳的精彩,跳的众人心悦诚服,舞步这是我唯一的现实,确凿无疑的现实,已作为百分之百的现实铭刻在我的头脑之中,要跳要舞,而且要跳的潇洒跳的飘逸!
      
      
      书摘:
      
      ”我说,“那么我到底如何是好呢?”
      “跳舞,”羊男说,“只要音乐在响,就尽管跳下去。明白我的话?跳舞!不停地跳舞!不要考虑为什么跳,不要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艺儿本来就没有的。要是考虑这个脚步势必停下来。一旦停下来,我就再也爱莫能助了。并且连接你的线索也将全部消失,永远消失。那一来,你就只能在这里生存,只能不由自主地陷进这边的世界。
      因此不能停住脚步,不管你觉得如何滑稽好笑,也不能半途而废,务必咬紧牙关踩着舞点跳下去。跳着跳着,原先坚固的东西便会一点点疏软开来,有的东西还没有完全不可救药。能用的全部用上去,全力以赴,不足为惧的。你的确很疲劳,精疲力竭,惶惶不可终日。推都有这种时候,觉得一切都错得不可收拾,以致停下脚步。”
      
      
      
      羊男说道,使劲晃了晃肩,吁了口气,“不是的,这里不是什么死的世界。
      你也罢,我也罢,都在好端端地活着,我们两人都同样在确凿无误地活着。两个人在呼吸、在交谈,这是现实。”
      “我不能理解。”
      
      
      
      
      “跳舞就是,”他说,“此外别无他法。我是很想把一切给你解释得一清二楚,但我无能为力。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有一点:跳舞!什么也别想,争取跳得好些再好些,你必须这样做。”
      
      
      
      总之要动,不能原地止步,要不断跳舞,并跳得使大家心悦诚服。
      要跳要舞,羊男说。
      要跳要舞,思考发出回声。
      
      
      
      你有非常地道的地方,而那正是我始终追求的。”
      “我谈不上什么地道,”我说,“只不过严守舞步而已,不断跳舞而已。完全没有
      意思。”
      
      
      “可是你在呼唤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跑到海豚宾馆找你见面。于是从那里……好多事都是从那里开始的,和从前一样。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人死了。喂,是你呼唤我吧?是你在引导我吧?”
      “不是的。呼唤你的是你本身。我不过是你本身的投影。你本身通过我来呼唤你,来引导你。你将自己的影子作为舞伴一起跳舞,我不过是你的影子。”
      
      
      任何东西迟早都要消失。我们每个人都在移动着生存,我们周围的东西都随着我们的移动而终究归于消失。这是我们所无法左右的。该消失的时候自然消失,不到消失的时候自然不消失。比如你将长大成人。再过两年,这身漂亮的连衣裙都要变得不合尺寸,对Talking Heads你也可能感到陈腐不堪。而且再也不想和我一起兜什么风。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管随波逐流,想也无济于事。
      
      
      我们在一刻不停地移动,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随着这种移动而归于消失。这是无可奈何的,没有一样会滞留下来。滞留也是滞留在我们的意识里,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
      
      她说:我不是说了么,人是没那么容易轻易消失的。
      
      
      Ps:书中介绍了好多音乐,可见,作者很喜欢,在生活中,村上春树应该也很喜欢跳舞吧,不妨有时间听听。
      
  •     这本书是买了Kindle DX后看完的的第一本书。村上的书之前度过不多,只有《挪》,当时就很喜欢。这本书同上一本一样,也涉及了死亡,孤独,爱情等话题。
      
      其中,关于 自我 的部分描述很深刻。开头,“我”就指出了对自我介绍这一戏剧性的虚构展示嗤之以鼻,确实,了解一个人,往往不是通过几个形容词,几个标签就可以清楚的,更多的是交往之中的感觉,而且往往是双向的。正如那句话说的“我喜欢的或许不是你,只是跟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确实,这一个相互作用场。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以自我为主轴来展开的,也乐得享受独处的自由,懂得与我相安。诚如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所叹: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种状态我也一直在找寻,前一段时间的矛盾尤为明显,我知道对自己很不满意。有时候,可能确实是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我讨厌自己不够努力,对身边人们的优秀欣赏又会不自觉的比较,着急,进展却又慢。其实,仔细想想,有时候是有点苛刻,有时候是缺乏规划。我买来了吉他,却没有真正花时间练习;部署了环境,却从来没有跑过代码。对已经选定的来美读博生活,虽然在不停地机械一般走着,却又不时窥看另外可能的硕士生活。不论是哪种生活,支持下去的,只能是不停地跳舞,而不是音乐已经开始,还在踌躇是不是选对了秀场,毕竟,在一曲未停之前,再多对另一条路的好奇也只是徒增烦恼。倒不如,跳吧舞吧,先不要管什么意义,要跳得出类拔萃,让大家心悦诚服。大家,暂且不论,只要是让自己对自己的状态,方向满意即可。然而,长久的不满意并没有采取行动,就会导致崩溃,比如五反田,他无法与自己相安,却也不敢放下一些事情走向将来。所以他选择到另一个世界。
      
      反复贯穿全书的比喻,是房间。每个人都有一个房间,期间有人进进出出,然而大部分时候,出口和进口都是单向的,缘分让我们相见,命运的风又把一些风筝的线剪断,可是一直陪伴自己的却只有这个房间,里面盛着过去的回忆未来的憧憬,我们不断添置家具完备设施,让自己舒适,也期待对的人能够找到这里,来和自己一起分享。昨天,实验室里唯一的一个师兄宣告要换导师了,无疑带给了我们震动与困惑,但是当下也只有跳舞。这里,我们相连过,但终究还是要继续前行。
      
      祝师兄顺利,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正确的路上,跳得出类拔萃。加油!
  •      最早读他的书是那本《挪威的森林》,之前我看到很多名人的最爱书籍是它,好奇心驱使着就去读了,读完当时感觉真悲,老死人,读着读着死一个又死一个,理由只有死者自己最清楚。
      
       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文字就是健全和由衷,我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我不能由衷地去爱一个人,这两句话对我影响最深,我总是在想自己够健全吗?够由衷吗?
      
       很悲剧的是我发现心里的回答是否定的,而且我想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是不自知或者干脆不敢去想,因为一旦知道真相,会觉得很多已经发生的东西便失去了人们所期望的意义,生活开始苍白无力起来,甚至绝望。当然作者的初衷肯定不是想让我们联想于此以致绝望,而是学会自省和真诚地活着,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接下去又读了《且听风吟》,里面混乱的回忆,满满的激荡着懊悔;《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让我看到了一个自我将现实转换后的极致的民主世界;《1Q84》,童年的记忆让爱找回原点,温暖依旧;《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写文章需要找到节奏,跑步也需要找到节奏,找出属于你自己的节奏,坚持下去,生活才不会混乱。
      
       现在刚刚读完《舞舞舞》,现在是冬天的午夜,我在我的现实中,渴望有黑暗中的羊男为我守护那盏长明的孤灯,渴望有包容我的梦里的空间,渴望有人为我哭泣,为我不能为之哭泣的东西哭泣。
       人生来便注定会终将失去一切,消失,完整的消失于虚无,从入口进来,从出口出去。这个过程如果是漫长的,谁又不渴望温暖的度过呢?
  •     最早读《舞!舞!舞!》的时候还是上学那会儿,图书馆借的,后来一直在找《寻羊冒险记》和《舞》。去年村上和莫言同竞文学奖的时候,估计再版了,所以今年年初那会儿在书店里找到了《寻羊》,紧接着又当当上买了《舞》,很可惜当当上的《舞》是盗版,拿手里感觉各种别扭。
      
      一边再读《寻羊》,一边回忆以前的故事情节,有差别,书没变,变的是读书的人。看过数遍《奇鸟行状录》之后再带抱着强烈的想象来读《寻羊》及《舞》的话,多少有些“失望”,即是那种尝过大闸蟹再来品小河虾的感受,虽然各有滋味,但被咀嚼下来始终是前者要更胜一筹。
      
      不好意思偏题偏得远了点,通读二本书后,感觉村上君在写那二本书的时期还是更偏文艺些,与妻、喜喜等女性都远离后,“九月里一个心旷神怡的周日。夏日已如难以记起的旧日记一般遁往了什么地方。“我”穿上夏季买来的新衬衫,套上崭新的牛仔裤,并梳理了短发。然而十七岁时所感受到的周日早晨的气氛还是未能找回。” 村上君的几句话便勾勒出其细腻且又敏感的内心,着实让80后的我感同身受似的,往往此时我又要感叹,在经济落后于岛国的同时,我们的精神财富又何尝不是同步的落后呢。
      
      再跳回《舞》上来说,九月那几晚都在读,看完一二周内都还在想喜喜和咪咪的结局,喜喜的死于五反田,但咪咪死于谁手呢?即便在警视厅二天一夜的调查也未能得出结论。不过很喜欢村上对那一段的描述,生动真实,不乏幽默,以及大棒之下的无可奈何。一直在猜测村上对咪咪死亡的态度,是结尾时忘记了为她的死做交代,还是特意留下悬念让读者来追寻踪丝?不得而知,打算再重头看一遍。
      
      先写到这吧。
      
  •     村上春树《舞!舞!舞!》(以下简称《舞》)的书名由来,除了他自己所交代的受到The Dells 乐队演唱的一首同名布鲁斯歌曲的启发,还不禁让人想起了书中羊男所说的自我救赎之法:不断地跳舞。这三个铿锵有力的“舞”字,就是不断延续下去的舞步,舞!舞!舞……
      《舞》是在村上完成《挪》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挪》的创作是打破了村上原有的非现实主义风格的,他对这番无意识的打破感到焦虑,评论界更是喧嚣躁动不已。这些都迫使他要尽快地回到自己的园地,尽快地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去。而这一回归无疑带有王者归来的强烈锐气,他要抛开在《挪》身上沾染的现实主义风采,这股锐气犹如一把利剑一般更深入地刺入他脚下的土地,所以,《舞》较之于《寻羊历险记》也就带有更浓重的非现实主义的“荒诞”色彩(《舞》是《寻》的续集)。
      以继承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寻》和《舞》,除了人物“我”的一致;情节的延伸;荒诞色彩的深化之外,尤为关键的是对社会更为直接地介入和批判,尽管批判的言语未必都出自“我”之口。在《寻》当中,小说只是抓住一个庞大的地下组织,以管窥豹式地描绘这艘快速走向现代化的日本巨轮。而在《舞》当中,小说开始从“地下”走到“地上”,通过我的文化扫雪工的工作,通过我的演员朋友五反田,通过讲求现实的牧村等一系列地上线索,更直观地展现畸形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实社会主义何尝不是如此……)。
      小说所试图解决的是在这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们的生存姿态,至于文本中是否给出了普世的解决方案,自待讨论;但村上对此的关切与热情是真真实实地表现出来了。在小说中,照例地,按着村上的风格,并没有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比如在这样一个社会,你应该白天如何,晚上如何,假日如何……以此成为一个如何如何的现代人。小说重于表现,不在说明,这点村上深知。村上只是在小说中借助羊男(一个披着羊皮的男人)之口给出了哑谜式的答案:“跳舞,不断地跳舞”。值得一说的是,《寻》和《舞》的羊男并不是同一体,不存在实体的连续性,仅是挪借了羊男的神秘性。
      小说就是一个解谜的侦探过程,“我”根据羊男给我的跳舞的提示来寻找自己身上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惊诧于文本中的现实与非现实的诡秘交织,甚至觉得带有恐怖小说的色彩,新海豚宾馆中诡秘的黑暗走廊,神秘诡异的应召女郎,摆放六具骨骸的废弃仓库,阴冷的气氛扑面而来。现实的是客观世界的存在,非现实的是我内心的精神的意象,作者巧妙地将现实界与精神界两个平面相交,使抽象具象化,使荒诞理性化。而这条相交线,则是通过十三岁的女孩雪以及宾馆服务员由美吉确定的,她们的介入使读者相信,“我”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精神病人。而这种荒诞派的探索也算是对《寻》的风格继承。
      “跳舞!不断地跳舞”这是羊男说的。“要跳要舞,只要音乐没停”
      然而,为什么要跳舞呢?跳舞是为了寻找与自己相关联的事物,在与世界的关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正如我来到新海豚宾馆,是为了寻找那个曾经与我密切相关的女孩——喜喜。存在就是关系的确立。而所谓的音乐,可以当做是我们的外部世界,在《舞》中就是指利润最大化、商品化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明白舞者与音乐的关系。舞者始终是被动的,被音乐围绕,要随着音乐不断地跳舞。个人相比较于庞大的社会体系,犹如被抽鞭的陀螺不断地旋转。所以,在文本中,“我”的惯常姿态就是等音乐节拍,踏上舞步,尽管“我”想尽早地弄清一切事情的真相。
       但跳舞又不是无休止的,否则人生难免太疲倦不堪了,正如五反田的演员生涯,最终只能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舞步。“不断地跳舞”是在某一个阶段里进行的,待到我们寻找到与自己相关联的事物,获得自我的丰足之后,就要关闭音乐或者无视音乐,停下舞步。结合《寻》以及房间里的六具尸骨的对应。我们可以把这一切整理成六个舞步:
      第一个舞步:鼠。鼠与试图成为羊宿主并掌握庞大地下组织的黑西服秘书同归于尽。鼠的身上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虽然不是个主流人物,但具有完善的价值观念。与“我”是惺惺惜惺惺的。
      第二个舞步:喜喜。喜喜被“我”的演员朋友五反田杀死。喜喜对我起着类似羊男的引导作用,正是在她的陪同下,我才遭遇了海豚宾馆,找到了鼠。她的死并不具有“被杀”的意义,毋宁说是借助他人来完成的自杀。
      第三个舞步:咪咪。咪咪是在高级宾馆被人用长筒袜勒死的。她是一个雍容华贵的高级妓女,但身上并没有胭脂俗气,反倒有一种久违的童话般纯真。这是一种“我”已然逝去的感受。与她的一次见面是五反田的撮合,同时她也是喜喜的朋友。
      第四个舞步:笛克。死于意外的交通事故。一个独臂诗人,放弃了稳定的家庭和事业,一心照顾天才摄影家雨。他的人生积压着无奈,但却不失热情。
      第五个舞步:五反田。五反田在向“我”坦白杀死喜喜的事后自杀。作为职业演员的五反田,无疑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整个人生都是一场不真实的表演,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成为影视公司的傀儡。小说中对社会的直接控诉基本上出自他之口。
      第六个舞步:未知
      第六个舞步是一个谜,无法确定第六个尸骸的具体对应。小说中明确交代的死者只有五个。最有可能的答案大概是羊男。羊男在小说的结尾消失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仓库是在我的世界当中的,所有死者的身上都包含着“我”的某一部分,只有将六具尸骸完整地聚集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我”,他们就是我一直所寻找的与我相连的事物。因此,第六具尸骸也就是剩下的那个“我”。“我”也就是“羊男”,也正唯如此,具有天才预知力的十三岁女孩雪才说在我身上看到了“羊男”的影子。
      跳舞是一个不断确立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独立的存在,这是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所有社会制度而言的。
      总之,在小说结尾,跳舞结束了。“我”也找到了结尾。
      “由美吉,早晨来临了。”
      
  •     請問
      這句語錄是出自舞舞舞嗎?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請問有誰知道日文原文嗎?
      謝謝
  •     {
      我们是为你不能为之流泪的东西流泪
      为你不能为之放声大哭的东西放声大哭
      }
      
      
      昨晚上看完这本书的时候 很想放声大哭 想要做些什么 不过我只能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想法 以提醒自己的记忆
      我就是这么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我无数次觉得 自己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少得可怜 而且我害怕 以后自己能做的事情更少
      
      
      我很喜欢五反田 他在死前一直以风度翩翩的身份出现 他们的谈话很是精妙 而主人公无数次对他优美演出的意淫也很棒 特别是游泳学校那几段
      虽然喜喜是关键人物 但书中对她的正经描写实在是少得可怜 大概裸背那里是我对她最深刻的印象 同看电影的次数一样 抚摸 颤抖 闯入 茫然 拙劣的场景 而且怎么样也想象不出她的正脸
      咪咪很可爱 书中有一句对她描述得十分贴切的话(我忘记了……没有记笔记 不过出现了很多次 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到) 她出生于一个不贫穷的家庭 没有走一般的小孩一样的道路 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中
      而由美吉 认真严谨 在我心中总是一丝不苟地穿着天蓝色坎肩 即使是上床也会整齐地叠起来
      
      
      他有他的海豚宾馆
      在这里 所有人都包容着他 所有人都为他哭泣 羊男为他 一直点燃着一盏灯
      我没有属于自己的黑暗 没有小房间 没有《关于约克夏绵羊改良的研究》 没有墙壁 没有喜喜 我只有现实
      我们生来是一座孤岛 虽然我无数个时刻 都想尝试着理解他人 但是最终都是理解 无法交融 幸运的是 我还没有丧失爱的能力 我一直被这一个机械残酷的感情支配着
      虽然是再现实不过的现实 但是我似乎一直相信现实以外的真理的存在 我相信一些神秘力量的指引 相信宗教的伟大力量 以及 人死后一切都不再存在
      刚刚看到一句话 {人生太严肃了 没法再被严肃对待了} 不管是社会主义也好 资本主义也好 我们生下来 不过就是在消磨一直到死亡的这一段时间 虽然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拧紧发条 但终究都是在做一些不太有意思的事情 总是会死亡的事情
      
      
      尽管我知道毫无希望 还是很想寻找一直在等待我的海豚宾馆 即使是死也没有关系 因为死不是生的对立 我只是想要寻找一点温暖
      及时行乐 永远跳舞
      
      
      今天睡了一觉起来 心中的乏力感也无法清除 大概还会持续一段漫长的时间
      正在寻找活得更美味的方法 在听着《穿越大吉岭》的ost时写这个无法洗去淡淡的违和感
  •         羊男是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又与“我”息息相关的人。就像影子一样,我们大多不在意影子的存在,但它总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在某个地方为“我”连接各种各样的人,是的,连接点,就像早些时候的电话局——“喂,请帮我接···”——类似那样的地方。可是他在的那个阴暗潮湿的地方是现实不存在的,只有你在那个“海豚宾馆”坐电梯的时候,一个突然间,灯光灭掉,电梯门打开,外面完全漆黑一片——是要吞噬一切的那种黑,他就在那个走廊的一个房间。那个连接点。
          而羊男呢?则是古埃及时候被法老挖掉双眼,放逐沙漠的预言家。他在那个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似乎与牧羊为生,因为他总是披着羊皮。至于他怎么跑到故事里了,我也莫名其妙,真的,前一刻“我”确确实实在脑中构建古埃及的背景和羊男的故事,下一刻,我就因为乘电梯碰上了他,而且我竟然在进门前就意识到,里面的是他,负责给我连接上各种人和物的羊男。
          把小说通篇读下来的话,我觉得,说羊男和骨头的房间的片段真有点装神弄鬼的感觉,用专业一点的话似乎可以把它归为魔幻现实主义,但是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真是把我搞得莫名其妙,难道文艺家们总是要把自己的作品弄得普通人都看不懂才叫文艺吗?这肯定不是,我水平不够自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文化背景的差异。比如,莫言有些短篇也有这类所谓的“魔幻现实”风格的——他们这么归类的不是吗——我就能看懂一点了,因为那看起来就是民间鬼故事。
          但是我没有选择去看也许我更能理解的莫言的书看,而是找了村上春树的,为什么呢?因为村上的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小资!小资再加一点魔幻,,就我而言的话,这吃起来肯定怪怪的,不过,我还是很无耻地想要追求他笔下的那种小资的生活。
          比如我刚开始看的《奇鸟形状录》的开头:
          “在厨房煮意大利面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我正随着调频广播吹口哨,吹罗西尼的《贼喜鹊》。这首乐曲特别适合用来煮意式面条。”
          一个男的听音乐做意大利面啊!!!何等小资与惬意啊。《舞舞舞》里的男主也是一样,热爱音乐,中年单身,自由撰稿人,会自己做饭。书中列举的音乐曲目,我想不下50首了吧——可惜我只知道迈克杰克逊,80年代刚开始流行的时候——这种列举近乎炫耀了,不过更可能他想拍成电影,让这些曲目作为背景乐一一出现。而且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一些小资节奏,咖啡,酒吧,夏威夷旅行····
          不过我觉得这种故事拍成电影肯定特无聊,就像故事里的《一厢情愿》。我发现很多名家写的故事本身其实非常平淡,在年轻人的眼里简直是想象力匮乏,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我都觉得不够刺激,而且同样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过他们之所以能被认可,其实更多的是另一些方面的事,比如文字的组织架构,他们对于文字的把握和应用方面实在无可挑剔,还有心理刻画,细节描写,一般人真写不来,还有就是比喻,一些绝妙的比喻,我觉得《围城》之所以经典还是因为它一连串拍案叫绝的比喻,否则我对于所谓的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精神的空虚和婚姻感情的挣扎是在提不起兴趣。
          好凌乱啊,不是说羊男吗?
          哦,对羊男。我觉得羊男的出现还真有点日本小说所独有的悬疑推理的特点,日本人似乎特擅长搞这种晦暗的东西,与其说是文化特点,不如说有点心理扭曲的国民性。我真的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有些东西实在超出我的理解了,就是毁三观的意思。当然,他们也能做出很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我对日本稍有了解的原因。怎么又扯远了。
          如果,羊男就像我们的影子,那么那些,相对孤僻的,不肯完全融入社会的人,都会意识到羊男的存在,因为孤独症患者们总是喜欢自己内心犯嘀咕,那些自言自语,不停地心理斗争的人,会发现一个虚幻的伙伴,像电影《玛丽和马克思》中马克思的那个一直在角落的虚幻的朋友。这有一部分人其实是真的很可怜的,但也有一部分人,纯粹是不想和这个世界妥协!
          《舞舞舞》的男主就是,不想和这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妥协!我想小说的立意也在于此吧,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独立的思考。舞的意思也是如此,羊男告诉我“跳舞!不停地跳舞。要跳要舞,只要音乐没停。”开始我还真以为男主要去学舞蹈什么的,可见我的愚昧浅薄,后来和一个角色的对话中我算是明白了,这个角色是在世俗中混的很好的那种,有各路关系,能办成各种各样的事情,似乎就是男主的对立面,于是这次对话就有点针锋相对了,他说男主有点与众不同,思维体系好是好,但不适合这个时代。而男主说,他并不是和这个时代针锋相对,“这跟舞步差不多,是习惯性的,不由自主的。一听见音乐就自然而然地手舞足蹈,周围环境改变也视而不见。而且无不考究繁琐的很,不容你把周围环境意义放在心上。如要一一考虑,势必跳错舞步。这不是跟不上时代,只是反应迟钝。”这绝对是小说的中心。在纷繁中思考,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自我,这是村上所要讲述的道理吧。当然,会有其他哈姆雷特。
          于是羊男的地位便体现出来了,他就是那个能在你内心混沌的时刻提醒你的人,然而现实世界中很难有一个人知己到了解我的内心挣扎,所以羊男应运而生。好吧,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而且,人似乎有这么一个特点,对于自己没有而渴望拥有的事物和体验,会大加渲染加以想象,以至于出现自己拥有的错觉。孤僻的人尤甚。
          羊男最后替我死了,成了白骨屋里最后一具白骨。这也是他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死得其所,完美至极!我则通过“集齐7个白骨并和由吉美睡觉”而又一次回到现实世界中了,一切似乎很完美,大团圆结局。但我真的觉得莫名其妙,虚构出一个人的一段时间的经历,然后描绘他在这段时期内的奇葩经历和心路,好不现实的一些东西啊,真的只有魔幻现实能形容他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是看出了主旨,而且这个主旨能够和“人性”这玩意连接的上,所以它还是一部好作品。
          村上让我开始喜欢是因为他的一个短篇,叫《爱如午夜汽笛》。把爱情比喻成午夜汽笛真的真的佩服死了。 你们也应该找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