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情人(上下集)

出版社:博益  作者:村上春樹  译者:曹薰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像是些微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地保存,將它培養大,當做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不過一旦失去之後,那火焰卻永遠也回不來了……。
故事描寫一位 22 歲女孩小菫有生以來第一次開始戀愛。「就像筆直掃過廣大平原的龍捲風一般熱烈的戀愛。那將所到之處一切有形的東西毫不保留地擊倒,一一捲入空中,蠻不講理地撕裂,體無完膚地粉碎。而且刻不容緩毫不放鬆地掠過大洋,毫不慈悲地摧毀高棉的吳哥窟(Angkor Wat),熱風將印度叢林中整群可憐的老虎燒焦,並化為波斯沙漠中的狂沙暴,將某個地方少數民族的城邦要塞都市整個掩埋在沙裡。一個壯觀的紀念碑式戀愛。至於戀愛對象則是比小菫大 17 歲的已婚者,再補充說明的話,是一位女性。這是一切事情開始的地方,也(幾乎)是一切事情結束的地方。」
然而,在這樣深刻的同性之愛裡,讀者亦可瞥見作者刻意放入的異性愛戀,這些欲言又止的莫名情愫,攙雜揉合而成一股朦朧謎樣的結局,再再試探著村上迷的「閱讀品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三个主要人物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而“我”则是整个故事的一个连接点。
       男性“我”喜欢的堇却喜欢一个长她17岁的同性---敏。可是敏却在14年前 的一个夜晚丢失了灵魂,现在的她只是一个空壳。
       我心里喜欢着堇,却在一个学生的母亲身上满足自己。堇喜欢着敏,可她久久不能说出,而最终在只剩下躯壳的敏那里碰了壁。最终,堇消失在了那个希腊小岛上,我也与“女朋友”分手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面的自己。
       世界这么安排,总有人安谧,总有人矛盾。安谧的,和谐到老;矛盾的,在某个时间里必定背道而驰……
  •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三年前,感觸是孤獨。宇宙式的孤獨。無須我去多說,引用書中的兩段,即可詮釋。
      
      “現在我們也都還各自活著,我想。無論失掉的多么致命,無論手中被奪去的多么寶貴,也無論完全變成另一個人而僅僅剩下一層表皮,我們都能這樣沒沒無聞地打發人生,都能伸手拽過額定的時間將其送往身後——作為日常性的重複作業有時還會做得十分快捷。如此想著,我心裡仿佛出現一個巨大的空洞。”
      
      不止一次在村上的作品中看到“空洞”這個詞,而且是內心的巨大空洞。原來這就是宇宙式的孤獨。
      
      “那時我懂得了:我們儘管是再合適不過的旅伴,但歸根結底仍不過是描繪各自軌跡的兩個孤獨的金屬塊兒。遠看如流星一般美麗,而實際上我們不外乎被囚禁在裏面的、哪裡也去不了的囚徒。當兩顆星的軌道偶爾交叉時,我們便這樣相會了。也可能兩顆心相碰,但不過一瞬間。下一瞬間就重新陷入絕對的孤獨之中。總有一天會化為灰燼。”
      
      我們都是穿越其間的孤獨的金屬塊兒,當然了,也有人是石頭。但無論如何大家都有著各自的軌道,或有規律地轉圈,或無目的地飄蕩。有的相遇了,繼而擦身;有的則撞到了一起。相撞的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貼到一起自成一體,接下來的旅途互相作伴,在宇宙中轉悠。另一種情況則比較不幸,就是嘭地一下,撞碎了——許是碎一個,抑或碎倆。
      
      取決於相撞的力度。力度則由自身的速度決定。
      
      若能相撞,許是好事,畢竟是有激情的人生,或階段。倘若相遇之後是錯過,確實讓人無所適從。
      
      這麼想應該快樂些——不管各自在哪裡過活,抬起頭,看到的,總還是同一世界的月亮。
      
      以上是三年前的感觸。那麼現在呢?宇宙式的孤獨依然存在,一種無法訴諸語言的無奈越發深刻——哪裡也抵達不了。
      
      不要說愛能拯救一切,理論上講,能拯救一切的東西自然也能毀滅所有。但現實是建立在理論之上的。現實中的愛很多都摻雜無奈,拯救不了靈魂,也毀滅不了人生。
      
      到了一定階段,你只會覺得,愛即陪伴,再無其他。
      
      並非主張時刻粘在一起,但絕不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的無奈與寂寞。
      
      若兩個人相愛卻不能相守,那,希望另一邊會有美好的生活。
  •     五十岁的村上春树说自己要写一部长篇的爱情小说。仔细读下来,倒是觉得这的确不算是村上最卖力的小说,他在自己前半生已经搭好了一个世界,之后的故事便从这个世界里信手拈来。清瘦灵活的少女、教小孩子的青年男老师和气质出众的中年女子,他们换了名字换了身份,一次次在村上的小说里出演不同的角色。这一次,少女爱上了女子,陪她去欧洲,发现那个有感情的女子已经消失在另一个世界里,然后少女似乎也消失在另一个世界里,不见了。读来觉得,她根本不及《1Q84》里等待天吾出现时的青豆孤独。但是村上在《斯普特尼克恋人》里放弃了大段描写生活场景的做法,转而直接写出自己的议论:“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底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被囚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
      斯普特尼克是前苏联的一个卫星的名字,里面只搭乘了一条狗。这架卫星最终没有收回来,于是我们便可以想象那条狗透过卫星的小小的窗凝视着无尽宇宙时漆黑的眸子里的孤独,没有终点,也没有当下。你是否也曾分享过这种孤独的味道,好像自己是一滴滴入人海的水?没有着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某一瞬间会理解这种所谓的宇宙式孤独,有天我办完了第一次实习工作的离职手续,兴高采烈地打电话给三个朋友,结果没有一个人接起电话,我又打电话给妈妈,碰巧她也没有接。然后有一瞬间,我觉得既稳稳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一筹莫展。我当然知道这一点小事微不足道,不过只是由此片面理解这种宇宙式孤独是说我们大抵都像是宇宙中沿轨道旋转的金属块,彼此不可能一直同行。
      不是有话说,若缘分易来又易去,结伴大概只因暂时被配对。所以爱的真相未尝不可以是在一人独行变成两人结伴。有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不必一人在厨房做一片黄瓜三明治,冲咖啡,听慢吞吞的广播,而是重回平淡家中,揣着心跳等待另一个人回来。为什么要爱?也许只是因为没有着落的孤独感,所以或许爱就是陪伴。少女暗自把女子称为斯普特尼克恋人。但我们或许不必如此孤独,抬头看到同一片天空,同一瓣月亮,就有无数丝线将你我相连,像村上所说,“我们确实以一条线同现实相连,我只消将其悄然拉近即可。”
      
  •     据说,这本书在日本毁誉掺半,有人说是“做作的陈腐的比喻”。
      对我而言,这本书简直妙极。
      那些奇妙的比喻,简直像按照我的心情的形状做成模具而后生产出来的,一丝一毫都密密实实的契合。
      各种各样的沉默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语句表达出来,很奇妙的,原封不动地把某种气氛某种心情某种空气用文字再现了出来。
      我所知道的作家当中,只有村上能完完全全做到这一点。
      其他人,或多或少有偏差。
      村上,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不存在。
      简直就像,我所感受到的心情就那样原封不动地放在书页上一样。
      
      说是恋人,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虽然他开头就在说堇遇到了纪念碑式的爱。
      可,就像以往的很多次一样,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自拔的孤独。
      从“我”的口中叙述出来,但并不是那种自我式的情感。
      而是一种宇宙洪荒式的,哪里都抵达不了的,让人绝望的孤独和徒劳。
      陷入没有出口的怪圈,永远都只能徒劳的在同一地方打转。
      哪里都抵达不了。
  •     前后两次读村上的《斯普特尼克恋人》,都想说写点什么吧,我怕时间再久了一些,有的想法会变得如同那个故事的结局一样模糊苍白。这次算起了个头。有的书读完很棒,但要如数家珍一样用语言把感受描绘出来,与之分享,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斯》就是这样一本。像电影一般观看了一回从小说里演绎出来的蒙太奇式魔幻世界,不真实的真实像漩涡一样,搅动了自我意识,会去思考,真的存在一个哪里也到达不了的平行世界吗?有那样一扇门隔绝了此侧与彼侧世界吗?
      
      回到故事,通俗的讲,这是个关于同性恋的同时又是三角恋的不幸故事。我曾说,像敏这样的女人,有温婉令人眷恋的艺术气质,有点孤单有点抑郁却给人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年轻的时候想当钢琴手来着,但因为那个变故,现在是从事与国外打交道的做葡萄酒生意的中年成功商人,大概会对她生出好感。但无论就小说还是延伸来讲,不会。
      
      分析一下堇对敏所怀有的“犹如以排山倒海之势掠过无边草原的龙卷风一般的迅猛”的真正爱恋之情,毫无疑问,堇渴望同敏结合在一起。在男主人公“我”的假设下,在希腊小岛消失了的堇,是选择去了彼侧寻找另一半个敏。那么,堇对敏所有怀有的恋情到底指什么?敏一分为二,能不能理解说敏的思想灵魂居住在了此侧,而她的黑发、性欲或者还有求生意志去了另一边。如此,堇对敏所怀有的真正又是什么?是灵魂还是想要被她紧紧搂抱的欲望?答案是,人性的分裂,是哪里也抵达不了的中间地带。可爱一个人,不是要承受她生命的破碎吗?如敏的丈夫,即使知道那一点仍想同她分享人生。当然我认为,敏在这里的全然感觉不到性欲是象征含义,并不是医学上如何。堇见不得这样的残破,把敏的分裂作为自己被分割的投影,希望把原本美好的敏找回来。可那样还是敏吗?这一点就连敏自己也无法判断镜子哪一侧的形象是她的真实面目。
      
      越往后看越觉得,无论是“我”,堇,敏三个人都是不完整的,是分裂的,孤独的本源在这,如果分裂有所谓隐喻意义的话,孤独的本质是三个人都没有去爱对方,爱上的是自身孤独因子营造出来的浪漫,没有包容付出。谁又何尝不是在茫无边际的宇宙式孤独中张望?“我”在堇身上感受的是身心之无比温存的抚慰;堇在敏身上感受的是性欲;敏习惯于自己是强者,无法接受自己的空白,甚至认为十四年前在瑞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某种意义上是她本身制造出来的。
      
      这就如书中那段最美妙的所说,「那时我懂得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
      
      作为小说来讲,故事还是唯美的,设定在另一世界,这种大胆想象的被定格的注定悲剧的爱之寻求吧。起先会有一些觉得伤感的氛围在蔓延,但还是要区分,生活是物质现实的,让爱存于想象也不错。
  •     孤独是人类的通病。
      人从哪来,到哪去,要干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极容易让人遁入无尽的哲学漩涡,使人无法自拔。
      村上春树的文字,有一种伤感的孤独。
      现在的我对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困惑与不解。
      《 斯普特尼克恋人》发表于1999年4月,那时的他已经五十岁了。可是他还是感到孤独,为此还写了一本书。
      碰巧最近自己也是莫名的孤独。感觉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孤独前行,自己的心像科幻小说里的外星球一样荒凉。
      但内心有告诉自己,要孤独下去,要享受孤独。
      其实,还是想自己一个人。
      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书摘:
      写小说也与此相似。无论收集多少白骨、建造多么壮观的城门,仅仅这样的小说也是活不起来的。在某种意义上,故事这种东西并非世上的东西。真正的故事需要经受连接此侧与彼侧的法术的洗礼。
      
      那是我懂得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底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会回味灰烬。
      
  •      读了许久,现在印象最为深刻的居然是书中关于符号和象征的区别,忽然想象某个人半夜给我打电话,询问我此类问题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莫名的有些期待,或许这就是内心孤独,期望被关注的人的最好写照吧。
  •     第一次看斯普特尼克恋人是在高三结束的暑假,在外地父亲的朋友家留宿时看的。在那个时候,既有告别高中生活的遗憾,也有着对广阔未来的向往。这就是当时我的“这一侧”和“那一侧”。似乎再过一个月,就将要向朦胧而温暖的“这一侧”告别,迎来光明灿烂的“那一侧”,同时也恐惧于那过于明亮的光辉中所隐藏着的我所不知道的阴影。然而一下子,时间就到了现在。虽然很想说大概比以前更能读懂这本书了,然而在那久远的过去我的心情和感想到底是什么,却难以想起。只是总觉得,在自己身上,在过去的这四年时间里,似乎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决定性地不同了。以前印象最深的场景,应该是敏的分裂。也许可以分析说,那是因为当时是一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现在印象最深的场景,则是堇不知道什么时候提到的,在斯普特尼克之中趴着窗口望着一直漆黑的外貌的实验犬。偶尔窗外会有其他的卫星或流星滑过,有着一瞬间的光亮;只是一瞬,大多数时候窗外的是亘古的黑暗和荒凉。读到这段描写时,感觉自己就是那只实验犬,一直望着窗外黑暗,不时地想起偶尔几次划过眼眸的星辰。当星辰划过天际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亮光,都是星辰美丽影子的映射。星辰里,是不是也有一只同样的实验犬呢?不知道。目送着星辰渐渐远去后,则再一次趴在窗前,静静地等下一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交汇,而窗外是亘古的黑暗和荒凉。所以咯,反正想不出什么好的书评题目,就用这个做题目好了。
      
      提到斯普特尼克这个词语的是堇。她在宴会上遇到了敏然后一见钟情。老师爱着堇,堇此前对性欲和爱一无所知;堇开始爱敏,敏能爱的一半已经永远地留在了那边的世界。总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设计。在此之后,堇在希腊对敏告白,但敏没有回馈的能力。堇最后失踪。现在想想,觉得她大概是去了“那一侧”,去找“那一侧”的敏去了。在“那一侧”,有她所寻求的东西。“那一侧”是梦。生而为人,总有在这一侧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东西,那么就去梦里找。在梦里有着一切想要的,在梦里就像在子宫里一样,安全温暖。那一侧不仅仅是梦。村上的许多小说都有“这一侧”和“那一侧”的感觉。像直子(我曾经的女神)、世界尽头,还有卡夫卡里的森林,都是“那一侧”的世界。在那一侧我安详而满足着,但是哪里也不能去,再也不能前进。在这一侧我实实在在的活着,但心中的空洞无法填满,永远孤寂,将它作为饲料喂养这星球。每次都是“我”最终回到了这一侧,选择了这一侧,在这一侧忍受着孤独,同时无时无刻怀念着那一侧。(目前为止看过的只有冷酷仙境里因为博士实验被迫流放到世界尽头,然而那计算士想选择的还是冷酷仙境)。切身感受是,elona或其他世界的安心冒险和自我满足——虽然那都是虚幻的游戏世界,以及在异国的日常现实不时袭来的空洞感。
      
      (之前大概也有提到过,之所以要写这些书评,只是希望自己能更深入地感受和思考。就像堇在书里一样,用文字来进行思考。然而写着写着,再看看别人的书评,总是觉得自己的书评逊色而杂乱。同时也有很多想到的地方没有写出来。不过慢慢写写,大概会逐渐写好的吧。)
      
      
      
  •     这是一篇讨论孤独的作品,一直都觉得有些压抑的读的第一遍,第二遍用较快的速度重温了一下村上的作品。让我感觉自己也何尝不是一个斯普特尼克的后裔呢?
      
      我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金属块儿,偶然相遇其他的金属块儿,我知道无论流逝多少时间,但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之交臂。但我的梦想仍是它。如果有一天,它被剥夺走了,或它不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我而言世界没有任何意义。那么我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只剩下一副空的躯壳。但我还是如此,活着。
      
      悲观的说,我只是它的一个旅伴,终有一天我会失去它。
      
      [摘自文中]
      人在一生当中应该走进荒野体验一次健康而有不无难耐的绝对孤独,从而发现只能依赖绝对孤身一人的自己,进而知晓自身潜在的真实能量。
      
      性欲那东西不是理解的,只是存在于那里而已。
      
      体验没什么丰富的,偶然碰上罢了
      
      猫就那么消失了,简直像烟一样。
      
      美好的事物迟早都要成为过去。(短暂的美好)
      
      四下被包围在几乎令人窒息的岑寂中。无人声,无犬吠,无拍岸的波涛,无吹来的阵风,万籁俱寂。那时我懂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归集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再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的时候,我们边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中。总有一天化为灰烬。
      
      我日常性以文字形式确认自己。(为了让自己更加坚定么)
      
      具体来说,假如我认为自己对身边某个人了如指掌、无须一一思考,因而放下心来,那么我或者你就可能被彻底出卖。我们自以为知之甚多的事物的背后,无不潜伏着等量的未知因素。(开始质疑)
      
      所谓理解,通常不过是误解的总和。
      
      可这世界也太热了,没办法思考复杂的事物。何况我已心乱如麻,一身疲惫。但我仍力图重新争辩残兵败将——一无战鼓二无号角,将残存的注意力收归在一边。我端正意识的姿势,继续思考。
      
      较之脑袋思考的大,自己脑袋里思考的小更为重要。但其实哪怕事情在小,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起来也是时分艰巨的。或者不如说事情越小,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越困难,尤其是在远离自己擅长领域的情况下。(思考小事)
      
      时间前后颠倒、纵横交错、分崩离析,又重新拼接起来。世界无限铺陈开去,同时又被围以樊篱。若干鲜明的图像——唯独图像——无声无息地通过它们本身地幽暗长廊,如水母,如游魂。但我尽量不看它们。若我多少做出认出它们的姿态,它们肯定将开始带有某种意味。那意味势必直接附着于时间性,而时间性将不容分说的把握推出水面。我仅仅关闭心扉,等待其列队的通过。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及至浮出水面睁眼静静吸气之时,音乐已经停止。人们似乎终止了那场谜一般的演奏。侧耳谛听,一无所闻,全然一无所闻,无论音乐,还是人语,抑或风吟。
      
      我心里明白,堇这一存在一旦失去,我身上有很多东西便将迷失,恰如若干事物从退潮后的海岸小时不见。剩下的,仅仅是扭曲的空幻的世界、幽暗阴冷的世界、对于我早已无正当意义可言的世界。(孤独的来源)
      
      每个人都只能在某个特殊年代得到特殊东西。它好比微弱的火苗,幸运的人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助长它,使之作为松明燃烧下去。然而一旦失去,火苗便永远无法找回。
      
      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我思忖着,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呢?这个世界上生息地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是为什么?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地寂寥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地不成?
      
      我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推想将地球引力作为唯一纽带持续划过天空地斯普特尼克后裔门。它们作为孤独的金属块儿在畅通无阻的宇宙黑暗中偶然相遇、失之交臂、永离永别,无交流的话语,无相期的承诺。
      
      现在我们也都还各自活着,我想。无论失掉多么的致命,无论手中被夺去的多么珍贵,也无论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而仅仅剩下一层表皮,我们都能这样默默无闻地打发人生,都能伸手拽过额定地时间将其送往身后——作为日常性的重复作业有时还会做得十分快捷。如此想着,我心里仿佛出现一个巨大的空洞。(继续孤独地活着)
      
  •     没有安排就是我最大的资本,看到这句话时便觉得这是多麽的符合自己,似乎是最贴切的形容了,我想堇的内心是既澎湃又孤独的,但现实给予堇却这般的无奈,对敏也如此,我无法想象堇的世界,在她的世界里是这么的多彩,可我却进不去,这是一个多麽独特的人儿,一个精神上的人儿
  •     这本小说,几乎从很早起就占据了我漂流去荒岛一定要带的东西的位置,看过太多太多遍,就像弹钢琴的人,习惯了一首曲子,任何一个无事叨扰的下午弹起的一定是,儿时就习惯的音符,我拿起的一定是这本书。
      故事本身,我很喜欢,我是宿命主义者吧,就好像龙卷风一样的爱情,一定要有这样怅然若失的结尾才符合堇文艺青年的样子吧,实际来说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到希望能用双手拥抱深爱的人,能在无数日升日落中拥有对方,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朝那个人走去,在某个瞬间吞下永远孤独的事实该是多么残忍。好像我爱这本书,真正爱的就是这样的孤独和绝望吧。
      好像孤独迷茫的人,都容易爱上比自己大的恋人,对方若有某种摄人心魄的眼神和神色,加上迷一样的表情,怎样的完美。所以堇爱上敏,应该在那个瞬间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吧,某种温暖的感觉,如同冬天里面裹着被子看窗外的雪,无论各种各种的现实如何的告诉你不可能,又或者在这样的人心里根本就没有不可能这一说吧,无论对方有怎样的问题,在那个瞬间看来,就像是龙卷风一样未可知的未来,也一定要置身其中。费尽心思,一点都不为过吧。
      好多话都太喜欢,但是过了这么多年,自己也在变化着,看这本书的心情也在变化着,以前会疯狂的迷恋敏,谜一样的女子,有很好的品味,姣好的容颜,冰冷的个性,一切的一切。如今,反而更喜欢堇,喜欢她的原因,想来觉得奇怪,记得有段描写堇身体的,成熟和孩子气别扭的结合,勾勒出生命的创痛,好像就是这样吧。孩子气的执着,变成了打动我的原因,就像她下决心表白时候说的一样,没有别的选择,必须走到那一侧,要拥有一个人,只能拥抱那一侧的她,不能选择中间地带。
      突然想起来写这本书的感受,也许也是人生到了不能走中间地带的时候了吧,两侧的我,也许都会失去,至少变成50字版本的奥德赛也是好事,我该明白了,趁着还有孩子气的天真。
      最后还是觉得春上的东西,日本式的思维,能让人有另外一个角度去想事情,尤其这部小说,应该于他也是变节时期的作品吧,风格较之前之后都更为飘忽,更让人觉得有些新意。
      到现在还是漂流荒岛必带物品啊。
  •     小说讲述的人可分离的形式及对于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看法我有共鸣,某些文字也讲出了我心中的思想。
      
      首先,人可以分离这种事情,没有2个实体活在2个世界那么玄,但是之前我确曾感觉到过这种场景,记忆最深刻的是毕业第一份工作,同学喝醉酒要求抱抱我,我们拥抱时,我清醒的知道,我自己在我们的上方看着我和这个大学4年说话没超过10句的人拥抱,上面的我在兀自的冷笑。酒后的语言不可认真对待,酒后的拥抱也毫无意义,但是我配合他倾吐心绪,拥抱。
      
      其次,文字对初恋时人心理变化的描写很真切。读小说期间,连续2个晚上都梦到我的初恋,看书的同时又重温了那时候的疯狂和不自控。控制不住的感情野火一样灼烧着,整个人的状态是无措,直到这个人来到你身边,情绪才能平静。
      
      但是整体故事看完没看明白,也不知道内容和题目有何关系。
      
      堇这人是存在的吧,她消失了又回来了,中间去哪里了,干吗了,和敏完成了愿望了么?堇回来后给文章中的我打电话,后面没有继续了么?最后一段文字说到看手上的血是主人公自己通过某个动作穿越到另外一个现实世界亦或是堇的电话只是个梦境?
  •     消失。
      
      好像关于某一个主题的作品,会在选择在同一时间充斥生活。
      
      斯普尼特克恋人中,敏消失的那一部分,和不见踪迹的堇,还有悬崖上的野餐中消失的女孩子,又读了且听风吟,村上在我们的困惑之中,似乎在增加筹码,又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
      
      那些消失的人,也许是从串联的井中,到了几万年后的一个世界了吧。
      
      文学作品总是比现实温暖很多,那些消失不见的人,离开的,错过的,不告而别的人,那些在我们记忆中偶尔闪回触动某根神经,或是深深扎根在某个故事中的人,也许都是从井中,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了吧。像是一个安慰,又更像一个讽刺。
      
      半年前读了国境以南太阳以。国境以南到底有什么,到底有什么呢,指引着我们向一个未知不断地走,不断地走,却永远没有目的地。我们消失的梦想和执着又从哪一个井进入到了哪一个世界。
      
      现在想想,村上的书原来多多少少都围绕着消失。直子,抽屉里那张支票。青春,欲望。送那张唱片的姑娘。新宿街头那个百分百的女孩。
      
      我猜,敏的身体里大概有一个沉浸于生活规则的人,才会在分裂的时候留一部分在这个枯燥而规律的世界里,苍老而冷静地观望另一个世界里兴奋,甚至放纵的年轻自己。而堇,却是永远地消失了。
      
      从前读村上的书,充满了困惑和不解,总是试图去解纸页背后那个没有奇幻色彩是故事究竟是什么。我一直以为是被那些奇妙的比喻和文字的魅力所吸引,现在想想,也许是对那种宣泄的孤独的一种共鸣。好像是我们生命和这颗蓝色星球旋转的养料。
      
      他们究竟去了哪里?也许没有结局才是最真实的世界吧,也许真的顺着井去了另一个世界也未可知呢。
  •      说怀缅也实在怕矫情。
       只是久不联络后,再独自读村上,偏偏又是可称之为“孤独”之注解的《斯普特尼克恋人》,便觉得自己像是被关进斯普特尼克的莱卡狗一般,视线划开杳无边际的宇宙黑暗,投向不知所终的前方,究竟在看什么?究竟想看什么呢?又在寻求什么?所有疑问被吸入茫茫太空,无人应答。
      
      =======================================================
       “斯普特尼克”,是五十年代第一次遨游太空的苏联人造卫星的名字,意为“旅伴”,所谓旅伴,本就充满着临时的、短暂的、偶然的、带有预示性的伤感意味。文中的敏对于堇而言,堇对于K而言,都是自己世界中最为重要,无论如何渴望永远与之相守的人,堇在被敏初次触摸头发的一瞬间便如被雷电击中一样迅速坠入恋情,迫不及待地希望得到敏,也渴望分享敏的所有过往。而K则深深地爱恋着堇,堇以唯独她能做到的方式将K同这个世界维系在一起,尽管无法分享肉体的快乐,K与堇却相互依赖得以共存。然而不论堇对于敏那种纵使自己灰飞烟灭也只能委身于眼前激流的爱,还是K对于堇,从第一次交谈时就被强烈吸引、渐渐无可自拔的痴情,相交时如何美好灿烂、光芒四射,也都将在茫茫宇宙中失之交臂,永离永别。
      =====================================================
      
       大概孤独这东西,不懂的时候以为自己真懂,并忙于引以为荣,比如十余年前,我们第一次同读村上,轮番体验着《挪威的森林》那大梦一场,都以为自己真正理解了结尾处渡边拿着听筒不知身处何处,只得一遍遍呼唤着绿子的茫然;真正懂得的时候却再羞于开口,任其在心中板结成块,比如十余年后,我和你各自作为孤独的金属块在宇宙中渐行渐远,忍着心中的酸涩翻看《斯普特尼克恋人》,明白了即使果真如此也只能黯然接受,或许人生本该如此。
      
      =====================================================
       是什么把如此重要的人从他们身边夺走的呢?这一切似是偶然,却又更像是早已精心谋划得完美无缺的一场预谋。从敏的猫开始,到敏另一半的自己(或许应称之为真正的自己更为准确),再到堇,像走入了环环相扣的圈套似的、以相似的方式“烟一般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只留下空壳般的敏和被抽离了珍贵核心的K,默默地将维持生活的平衡作为重复作业而进行,以致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性都可堪质疑。K在一遍遍回忆与堇共度的时光中度日,渐渐领悟到一个事实:我们并非是在时光中一点点失去了他们,而是所有的事物从一开始便在远处某个场所已经悄然失却,所呈现出来的无非合而为一的假象,只不过由我们一个个发现其交合点罢了。唯一亘古不变的,只有孤独。
      
      =====================================================
      
       曾经说生死之交也不为过。支撑彼此闯过命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惊险关口,向别人说起这段友谊,都有份江湖儿女的豪气,重重心迹无需长篇累牍,拍拍肩膀就足够。一起看山看水看天看云,凌晨时瀑布轰鸣,默默相对,侧耳倾听;夜半时城墙寂寂,雨落无休,不发一言地暴走不止;山空无人,醉酒湖边,放声大哭,哭累了还是拨通你的电话……成长路上,你亦父亦兄亦师亦友,弥补我多年缺憾。是我听错吗,婚宴上,你的调侃几乎有父亲嫁女的感慨,让他至今耿耿于怀。
       是际遇吗?曾这般肝胆相照,却也能被这大手推远。我们的路太不同,你的企图心浑然天成,我却宁愿一生糊涂。渐渐不懂你的浮夸,渐渐走出你的生活。问候的原因只有一个,不问候,却有一万种理由。只是回想当年险些失去你,那时的我不懂,如今却能后怕到鼻尖也发红。
       若要真将孤独物化,它该是一颗凝固的琥珀,明明冰冷坚硬,偏以貌似温柔的光芒伪装,那仿佛触手可及的距离冻僵所有凝视的目光,绝望始生于此。逾期作废的话语被默默封存打包,投放进无人看管的仓库发酵风干。于是我懂了堇为何跟随月光去往彼侧的世界,于是我带着这枚如鲠在喉的琥珀,不知飘往何处。
      
      =====================================================
      
       孤独,孤独,仍是孤独。为何我们非要孤独到如此地步?若孤独已是注定,芸芸众生又为何都必然要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却仍是如此孤立无助?K一遍遍地质疑自己,在孤独这个无尽深渊里一探再探,试图找到“斯普特尼克”航行的意义。他想寻回失去的所有,想去堇和另一半的敏去到的“那一侧”的世界。实际上,在岛上,他已经找到了那个世界的入口,然而说到底,那时的他并不想从此侧的世界脱身,也许出于对自己的怀疑,出于担心在那个世界并无自己的容身之地,他选择了留在这个世界,尽管在这个世界等待他的,是不完整的自己和一日深似一日的孤独。然而在孤独中,他才得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和堇是何等的互相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回忆和等待中,寻找着与堇的世界的联接点。
      
      =====================================================
       你还是你吗?大部分时候我认不出你。除了你偶尔留言,说听到我们曾经最爱的乐曲,才痛感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早该发现,原来你的记性不差。有些话有些事,能记一半已经够用。也许我不懂的那部分你正日益强大,但我仍能与我懂得的那部分你痛快倾谈。虽然在命运的漩涡中人人身不由己,只要闭上眼睛任其流过,牢牢守住心之航向就是。即使再不能结伴旅行,看着那轮浮于天幕的月亮,略见浑浊苍白,却永远如当年山间的那轮一般沉默温柔,借一壶月影对饮如何?
      =====================================================
       夜复一夜,K等着电话铃响起。夜复一夜,它如同落入海底的石块一样沉默无声。然而电话铃终于响起。对方确实是堇。同样也需要着K的堇。同一世界的同一月亮连结起了同样孤独、同样需要对方的两个人,K在此刻已经前所未有地确信,在一片孤独的灰烬中,尚有爱让那枚小小的火焰长明不灭,为了与堇同在,他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曾有的两个世界间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薄薄一片的障碍,再也不复存在。
      
      =====================================================
       于是我拿起听筒,按下了你的电话号码。
      
      
      
      
  •      每次看完村上春树, 心里都觉的凉凉的。与其说温度低,不如说他早已把你拽进了他制造出的情绪里。村上小说里的主人公总是穿梭在两个世界里的,按照我的阅读顺序,从《海边的卡夫卡》开始,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与其说那是两个世界,又或许那就是分裂的我们自己。
      
       那些淡淡的笔触,用似有似无的语气告诉你一些无法逆转的绝望事实——主人公的离去或是命运的直转而下。从《挪威的森林》里,木月自杀,直子的姐姐在家里上吊自杀。《且听风吟》里,“我”的第一任女友在学校的森林里上吊致死,到《斯普特尼克恋人》中堇的失踪。那些人物的命运总是充满了离奇的诡异以及不可言的荒谬。
      
       但是他对情感描述的驾驭功力简直让人感到无法抗拒; 绝不再是清淡的,只要你够仔细,会发现那一定是震撼心灵的:
      
      爱:
      
      「二十二岁那年春天堇有生以来第一次堕入恋情。那是一场以排山倒海之势掠过无边草原的龙卷风般迅猛的恋情。它片甲不留地摧毁路上一切障碍,又将其接二连三卷上高空。继而势头丝毫不减的吹过汪洋大海,毫不留情地刮倒吴哥窟,烧毁有一群群可怜老虎的印度森林,随即化为波斯沙漠的沙尘暴,将富有异国情调的城堡都市埋进沙地……那完全是一种纪念碑式的爱.」
      
      孤独:
      
      「那时我懂得了: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底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当两颗卫星的轨道偶尔交叉时我们便这样相会了。也可能两颗心相碰,但不过一瞬之间,下一瞬间就重新陷入绝对的孤独之中。总有一天会化为灰烬。」
      
      坚定:
      
      「堇相信:自己还是恋上了这个人,毫无疑问。并且这恋情即将把自己带往什么地方,刻字机早已无法从那强大的水流中爬上岸来,因为自己毫无选择余地。自己被带去的地方,将是从未见过的特殊天地,或是危险场所也未可知。也可能那里潜伏的东西将给自己以深深的致命的伤害。说不定现在已然到手的东西都将毁于一尽. 但自己已别无退路。只能委身于眼前的激流——纵使自己这个人在那里灰飞烟灭。」
      
      
       说回书中遗失了自己另一部分的敏和去了也许去了世界另一侧的堇以及「我」,关于 敏 在游乐场高空的飞车中用望远镜看见房间中的另一个正在做爱的自己那一段的确震惊了我,她立即崩溃了,随即晕倒在车厢里。当第二天早上被人送到医院的时候,大家不敢再相信她是个年轻女人,一夜之间,她的头发全白,村上也没有说是种幻觉或是什么,而是一如既往地用淡淡的口吻说,敏的另一半已经离开了她,她从此失去了性欲,失去了月经,她没办法再爱另一个人,她只剩下一半活在这世界上。人就是这样的,我们活在这世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完全了解我们,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完全了解自己,连自己的另一侧都会离自己而去。敏就是这样,她抗拒和那个对她有好感的男人有来往,她其实也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她只是迷茫,她明明正在瑞士的那个无比美丽的小镇上度假,可她偏偏因为那个男人而觉得小镇的空气令她窒息。于是她身上那个有欲望有情感的敏从此挟持着她的青春离她而去,说到这里不如说敏只剩下一个身体活在这世上,她的灵魂早去了世界的另一端。
      
       堇呢,这个女孩的生活邋遢,直来直往,不拘小节,平常里连袜子都常常配不成一对,但总是充满灵感的不停创作,即便不满意她也一直不停创作下去。这一切持续到她遇见生活品质讲究的敏,从此她没办法再写出任何东西,她不顾一切一头跳进这情感里。终于在希腊的海岛上她按捺不住这情感,但却发现她爱上的人只剩下一个躯壳罢了。这个人的爱,这个人的欲望,早遗失在十四年前的一个晚上。于是第二天早上她便离奇失踪,再也没有出现。 似乎所有人都人都在为堇的离去而耿耿于怀,但相比认为她离去,我倒更相信她去了世界另一端寻找那个真实的敏。
      
       而那个单相思的「我」,虽然心里有爱着的人,却又和其他已婚女人保持肉体关系. 直到他切断这样不真实关系的一刻,他终于接到了堇打来的电话说,「我回来了」。
      
       至少在这个孤独的故事里,「我」和堇实际上是保持了完整的,我更愿意相信其实他们最后都去了真实的世界另一端。但这终究是个孤独的故事:敏已经无法爱,堇无法得到爱,「我」单相思爱着堇,可是堇却对异性无爱。
      
      「这个世界上生息的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
      
      
      
       其实村上的每个故事都在描述这一种情感。人是分裂的,有人前一个我,有面对自己时的另一个我,带着面具生活的众生,怎么可能有办法不孤独呢?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彼此,因为我们连完全真实的自己都不敢面对和了解。
      
       “Think of it this way. Each of us is, more or less, an egg. Each of us is a unique, irreplaceable soul enclosed in a fragile shell. This is true of me, and it is true of each of you. ”这是村上在耶鲁撒冷领奖时的致词,事实上他的故事的命题也常常环绕着诸如此类情绪。
      
       然而,虽然他故事中最让人难受的是那些结束生命的人都正值青春,但最勇敢的那些角色也刚好年龄相仿。他虽然擅长写悲剧,只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我们看,但我想意图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绝望,你难道要因此拒绝追求美好吗?
      
       在我看来堇是勇敢的,另一个故事里的少年卡夫卡也是勇敢的。这世界是孤独的,谁叫我们住在浩瀚宇宙里的一颗蓝色lonely planet。我们自己也难逃孤独,但为什么不勇敢直面这孤独呢?为什么不直面我们自己的真相?我们这么孤独是因为我们这么独特,我们如此地无法替代。就像少年卡夫卡,我高二那年坐在窗边读完他的故事,15岁的田村卡夫卡打算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勇敢少年,他在那个故事里说「我在世界尽头的时候,你在死去的火山口」,而堇则抛下这个这一侧世界的所有一切,义无反顾的奔向世界的另一侧,她早知道这段感情会把她带向那里。
      
       只愿我们的人生不只孤独难耐,也需一往直前. 也许只有如此,方可寻到另一端的斯普特尼克。
      
      
  •     读村上的书,总是读出一地孤独和寂寥,但又被这种气质深深的吸引。
      书中关于【我】和堇以及敏的故事就不说了,过后关于【胡萝卜】的那段故事却令我印象深刻。
      【胡萝卜】这个孩子的妈妈和【我】是情人(更恰当的说是肉体关系?),无论怎么说,我觉得这个孩子是可怜的。这个年少的孩子,对大人的世界似懂非懂,但知道发生的绝对不是好事,因为无处排解这种厌恶感而做出偷盗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孩子并不一定恨【我】,这样的孩子必定早熟而且对与自身无关的事物非常淡然。这是孩子的家庭环境造就的。
      当【我】与孩子单独聊天并与其母亲断交后,【胡萝卜】没有再偷过东西,这个孩子是在那次谈话后,内心的恨意得到了消解。
      有一个细节,就是【我】将孩子偷的保安的仓库钥匙投进河中,这个举动真是说不清的温暖,我想也温暖了那孩子。
  •      小说的一开头对堇衣着的描写就让我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村上春树还是像以前一样,描写得很细致,他会把故事中的每个品牌的名字都加上。故事读到堇失踪的时候,主人公翻看了堇在软盘里面的小说,这个时候我产生了阅读疲劳感,一遍读下来,我都不知道堇在表达些什么,觉得雨里雾里的。。。直到后来,主人公开始分析堇的小说,以便找到堇失踪的蛛丝马迹。。。这个时候我才被拉回了现实。
      
       在要到结尾的时候,故事所要表达的那种孤独感非到没有让我感到绝望,反而让我感到欣慰,可以说是心平气和的接受。。。主人公和他学生母亲的那段“感情”最后是由男方提出中断的。。。女方在我看来,相对来说要失落一些。。。随着换班,主人公还是顽强的孤独的活着,纵使在没有堇的世界里,他也可以通过软盘里面的内容与堇神交。。。当然,后面的堇的那个复出电话是另外一回事。。。人本孤独,能懂我们自己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     最吸引我的,恰恰是我和胡萝卜独处的那一小段。
      
      “我也不大明白观望很多河水同很多海水搅合在一起为什么会那么寂寞,但的确是那样。”
      
      因为太寂寞,所以太乖张。
      
      我向胡萝卜诉说了我的故事:
      “总而言之,就是很难认为自己同家人有血缘关系。相比之下,认为他们全是不相干的外人心里倒好受一些。”
      
      “遇到困难也不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思考,得出结论独自行动。不过也不怎么觉得寂寞,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人这东西归根结底只能一个人活下去。”
      
      当胡萝卜把仓库钥匙交给我,当我毅然把钥匙投下河去,当我握住胡萝卜小小的手时。
      
      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心像生鱼片一样,为了保鲜,持续低温,然而却滑嫩柔软。为此,我呐喊助威,不为任何人,只为我自己。
      
      读完此书后,被莫名的力量紧紧拽住,一时还无法分辨。几十天过去了,倏然想起:是男主人公的温柔。
      
      我相信,孤独的人,是温柔的。
      
      因为相较其他,我们对温热,更为敏感。
      
      准备就绪,奔赴,你在。
      
      懂得才是孤独的解药。所以若你是懂得。我则向你奔去,拥抱你,亲吻你,守护你。
      
      Be a keeper of understander!
      
  •     刚刚工作不久,强烈的新鲜感慢慢被各种压力消磨掉。不管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为了单纯的打发时间,不得不说,选择春上村树的小说来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故事很吸引人,叙事简洁。《斯普特尼克恋人》《且听风吟》《1Q84》一本一本的看完,至少让那时候的自己做事情不再那么的急躁,内心不再那么的不安。
      
      书的主角有一些相似的共同点,他们像是社会的边缘人,没有很多的朋友,没有过多的社交,不是那么的精力无限,不是那么的积极进取。在现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社会,他们无疑不具备成功者该具备的素质。可是他们却也不坏的生活着,不慌不乱不急不躁,不为任何的世俗所干扰,每个人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做着他们自己认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感情的世界里,他们没有那么的谨慎没有那么的较真,就那么随心所欲地享受着那份自由。不矫情不做作,不自我设限,没有那么多的所谓恋爱技巧。在一起聊得多了,话题多了,或者忽然感觉对了就开始相处着。会想念但也不强求,会孤单但日子还是继续着。也许这就是小说,没有柴米油盐,没有生存压力,没有外界对他们过高的期望,没有那么很多很多现实中回避不了的问题。还好那是一个比现实社会慢了半拍的世界,或许他们只是我们这个社会上,生活慢半拍的那部分我们没有接触的人。
      
      失望是难免的,因为一切都是会变化的。之所以会难过,很多时候是把一些事情想象得太过美好。不知道是对是错,是该庆幸自己对生活还有期待,还是该为现在的这个自己感到悲哀。
      
      有时候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如果有一天在某个早晨,自己睁开双眼的时候,工作没有了,朋友消失了,家人消失了,记忆消失了,所有的一切都归零了,自己会怎么样。也许反而会比较淡定了,因为可以接受那样的一个自己,去过不好不坏的生活。不知道别人生活的模样,也就不会去想那么多。就像小时候,不曾吃过巧克力却也从不羡慕,觉得自己的小脆面也很不错。
      
      时间过的好快,也许一转眼,一年两年三年十年,没有任何痕迹的,自己就长大了,然后就老了。了解别人的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
  •      有关同性之间的吸引我不做评论,但是那种对某些事物的接近狂热的爱,我能够体会,特别是那种无法表达的压抑的痛和悲伤,那种必须掩饰的寂寞和自卑。
       肉体的孤独可以被我们的意志力所掌控,可是精神上的孤独可以摧毁我们,让我们一夜白头。那种背叛,那种荒凉和黑暗像宇宙一样,一旦罩住我们就难以挣脱。有时,我们难免会感到心痛,感到无助,会憎恶和怨恨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努力,努力,攒着潘多拉宝盒中最后的一点希望,相信世界中那微弱的闪亮的光电,将路顽强地走下去,坚信:
       堇,还活着
  •      我曾知道很多事突如其来 但都迅猛不及这场犹如以排山倒海之势掠过无边草原的龙卷风一般的冲击 都还没看清它来的方向就早已被穿透身体 以至于在它消失的了无踪迹之后 我还震惊在心脏骤停的瞬间 头发是被它塑造的形状 指间是它留下的味道 身体则被它击碎 整个滞留在地球轨道里———— 我是条流浪狗 我叫莱卡
      
       总觉得如果莱卡会说话 这将是它对死亡时刻的描述 一如这场纪念碑式的爱情 它完完全全的成全也葬送了堇 作为被选中的对象 命运的抉择从来都是不可抗拒 而作为堇 事情总是要被表达出来才不会失去意义 于是她携手命运 为自己不可知的未来埋下了韧如磐丝的伏线 在抽紧的时刻才感到疼 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同敏一样被割裂 被分隔在一面镜子的两侧 彼此影射却不可触碰 沉默有顷
      
       如果身体不再一起 那么精神也无法完全契合对么 敏和她老公是这样 那个"我"和"我"深爱的堇是这样 堇和敏也是如此 这样的配对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考验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该如何突围 亦或是透彻的了解: 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 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 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 而实际上不外乎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 你看 身体和灵魂的孤独的同一性就在于 它们都不过是单薄的一面镜 却坚实的分隔开两个丰富的世界 嗜孤独的人们如猫儿食髓知味 也只在缩肩吸气的时候硬挤出点"世上的人大致相同"的道理 然后于偶然相遇的人失之交臂
      
      —————————————————————————————————————————
      
       之后的未完待续该是描写堇是如何失去与找寻 所幸入口只有在另有出口的时候才会有意义 如此才不至陷入新的绝境
      
      
      
  •     这是村上春树众多作品中唯一看过的。
      读过之后,再次证实了村上春树作品给我的感觉——陷阱。书名太美,内容却过于纠心;写情,实则却那么冷酷无情地揭露人性、伦理、现实的无奈与悲哀。——于我,无法承受;但确实是文学上很有意义的一道风采。
      都说,这部作品是通过同性爱这种比较边缘性的题材,以更深入的刻画人性的孤独。是不是说,人性才是主题;若是这样,那当初想看这部作品的我,抱着的就是别样的心思。
      一个人得多强大,才能坚持一个人的旅途?这么些年来,修炼再修炼,仍免不了偶尔袭上心头的孤独感。大千世界,有多大的概率才能碰到另一颗同样柔软却坚强的心?不是太贪心的人,却不得不在看不清摸不透的现实前止步。——同性之爱,太难。一个人得多强大,才能鼓起勇气与另一个Ta牵手共度一生。有勇气时未必有运气;遇上时难免不敢往前。
      恋人呵,斯普特尼克。
  •     因为情绪一直很不稳定,工作也好、饮食也好。看这本书的时间也跟着一样飘忽。与“我”、堇、敏等人一直周旋了半年之久。
      
      前端的三分之一是在机械化阅读下地完成的,无感。
      后来深深察觉到当中有点不妥,过了几个月后又导致我重新阅读,之后读到故事的高潮之前,我又停了下来,说说感想吧,的确是一个优美的故事,有复杂的爱、情欲线路,也有跟自己性格相似的人物,也有解决哲学问题的意味,更有美式幽默。读起来其实颇感轻松,又由于自己的想象力不够,觉得应该是跟《且》一样,像烟一般的结局会飘然消失的,我就放下他们三个,继续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前夜,我趁着一股不知何处而来的气息,放下一直在读得昂趣的苏菲,气也不喘直接奔回他们三人的故事去。
      我有一种受了很深而不能被理解的打击一般的感觉,空前的打击。
      一阵阵奇古的难受,不知道如何表达,当中或许有不安焦虑,也有长久以来的绝望。意识被遗弃在茫茫无绪的黑暗中。知道堇的消失,看见敏十四年前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失去自己一半的事实(这部分我的在场感很强),“我”听见奇古音乐而奔往山顶,后来音乐又无缘无故被掐掉。。。种种光怪落离的影像,若隐若现的耳语,爱抚也是像野园春梦一般迷离。我早已跟随他们的步伐,一起洞悉了斯普特尼克恋人的真正意味--是那股竟然要孤独得如斯地步的惊讶。这种感觉,在这半年里面一直酝酿着,这会刚刚好了,我也把他们一饮而尽,以后他们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因为那将会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      村上春树和昆德拉小说有一股非现实味儿,昆德拉认为小说应当挖掘生活之外的可能性,村上春树的几部作品则以现实和非现实两条线展开小说架构,在结尾将双线交合。这种非现实味儿着实诱人,摊开书,潜入小说家构造的广袤世界,一切现实中不可能的事在这里展现。
      
       但村上春树和昆德拉的小说有很大区别,昆德拉的小说偏向伦理说教,他的目的很明确,一个情节只提供一种可能性。但村上春树小说充满暗喻,一只鸟,一个钟,一头羊,都不简单,村上在小说中不点破,他提供的是多种可能性。昆德拉塞给你一个伦理命题,明确但困惑,你的思考始终在一条直线上。村上抛给你的是一团毛球,你是一只猫,捋不清那些杂乱的线,只能揪出其中一小段。
       上面两段话只是为此文设一个基调,在毛球般的可能性中,我以一家之言揪出其中一段,解析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这本小说。
       斯普特尼克是冷战时期军备竞赛苏联发送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没收回,在太空遨游。而斯普特尼克恋人--堇和敏(姑且说是一对同性恋)如同这颗人造卫星,在非现实性的太空中遨游,无法被现实性的地球收回。
       我这篇文章就是关于这本小说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看法,以单个人物为线进行解析。
       文中三个人物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形态,堇是纯粹非现实性的存在,“我”是介于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世界的中间地带,敏是非现实性地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存在。
      
       先说堇,堇还不到三岁时母亲死了,只留下一张老相片。堇的父亲是位帅得一塌糊涂的牙医,女人缘好。堇只问过他一次关于母亲的事:
       “我妈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记忆力非常好,字写得漂亮。”
       除此之外,父亲别无回答,此后只字不提,堇也不问。堇六岁,父亲再婚,继母对堇很好。堇从大学退学,找了间出租房专心窝着写小说,写完让“我”阅览,征求“我”的意见。在一个宴会上遇到敏,一来二往,堇爱上敏,敏让堇来她公司办公,堇欣然前去,自办公后她无力写小说。而后因业务关系,敏带堇去欧洲,办完后,二人到地中海一小岛度假。一天晚上,堇全身冷汗无知觉般蹲在敏房间角落,敏发现后,细心照料,两人躺在床上后,堇向敏提出性要求,敏答应但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堇发现这点,头埋在枕头大哭。堇回到自己房间,第二天,她就消失了,一缕烟似的。敏把情况告诉“我”,“我”赶去那个小岛。几天后仍寻找不到,“我”回到日本,处理学生的事情。过了半年,在日本街头遇到“敏”,没打招呼。一天晚上,接到堇的电话,让“我”去接她,地点莫名其妙。挂完电话,“我”看着手心,没有血色。故事到此为止。
       堇生活在一个非现实世界中,她至始至终与现实世界无法实体接触。对母亲没印象,父亲又帅得如同幻影一般,孤独,退学写小说,小说是她在非现实世界的写照,所以堇的小说有“独特的鲜度”。她只让“我”阅览,提意见,其实是在寻求与现实世界的一丝联系,“我”是作为堇的非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一个中转站。
       但堇是渴求甩掉这非现实世界,且认为自己这处境是母亲的过早离去造成的,堇的那个梦便是印证,她费力爬上平台,母亲已缩进洞里,堇被困在石墙内,阶梯不见,出现一扇门,但门外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飞机都不理睬她。堇要挣脱母亲的离去造成的非现实世界,她认为只有用现实中的爱来代替母亲的爱才能把她拉回现实世界。于是堇遇到了敏,她以为敏是可以给她现实中的爱的女性,堇迫不及待地沉沦进去,她以为自己已经在返回现实的途中。因此遇到敏后,她不再写小说,因为这是非现实世界的事。但地中海之旅将堇撕得粉碎,堇听了敏的故事,得知敏被一分为二,即敏跟她一样是个非现实性的存在。堇惊恐不已,她需要现实的爱把她拉回现实世界,但老天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堇又开始写小说,试探自己的非现实世界,她仍心有不甘,需要确认敏的非现实性,于是就发生了跟敏同床的确认仪式,通过肉体的性来确认。
       确认完敏的非现实性后,堇惶恐,绝望,在枕头上大哭,痴呆地回到自己房间,第二天消失了。她所渴求的完整的现实性存在(即堇想象中的敏)已经灰飞烟灭,她无法获得现实世界的救赎,所以堇把自己完完全全抛向了非现实世界,这便是堇的消失的原因。
      
       文中的“我”处于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世界的中间地带。“我”小时候所处的家庭环境具有非现实性,父母兄弟对“我”冷淡至极,“我”从小无家庭之感,家庭如同一个影子,虚幻缥缈,浮在非现实的空中。但“我”在社会上却有自己的现实性,小学教师,有自己的性伴侣,生活无波无浪。所以“我”是处于中间地带的,有非现实性一面,故懂得欣赏堇的小说,并且爱上了作为非现实性存在的堇,但堇只是喜欢“我”,挚友般的喜欢。其实“我”对这中间地带已经厌烦,要是堇爱“我”,那“我”可以走向非现实世界。堇消失后,“我”开始削弱与现实的联系,与性伴侣断绝关系,做好准备等待非现实性的堇的电话,只要堇需要,“我”义无反顾进入非现实世界。故事最后,堇挂完电话,“我”手心没血色,那是因为“我”开始进入了非现实性。
      
       最后说说敏,这一非现实性地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存在。原来的敏是个完全现实世界的人,甚至可以说过于现实。她家境殷实,从小学钢琴,目的性强,并不断向强者世界攀爬,不去理解众多弱者,缺乏博爱。在欧洲留学期间,参加钢琴比赛,却屡屡在最后关头受挫,她开始对自己有了认识,身上缺了点东西,或许是过于现实,缺乏一丁点的非现实性。夏天时,她在瑞士度假,被一个男子尾随。一天傍晚,吃完晚餐,她带着包坐上空荡荡的摩天轮,包里放着看音乐节的望远镜,荡了一圈,她用望远镜不断寻找自己的屋子。荡第二圈时,摩天轮停下,不再转动,敏被困在高空中。她从空中用望远镜看自己亮灯的窗口,惊讶地发现另一个自己在屋子里与那尾随男子做爱,敏一阵晕厥,不省人事。第二天醒在医院,一头黑发全变白,身体的性欲感觉不到,她已经变成非现实性存在,白发就是这一存在的见证。但为了继续存在现实世界,敏把白发染黑,把这段经历埋葬在心底,结婚,做生意。而堇并不知道敏的现实性是伪装的,坠入爱河,最后发现敏其实跟自己是一类人时,只能把自己锁在深深的非现实世界不出来。而敏,自从堇不见后,她回到日本,以白发示人,不再用这伪装,正是这伪装导致了一场恋爱,一场非现实性的悲剧。敏接受了自己的非现实性存在,但她的非现实性世界跟堇的如同两个太空的两个卫星,交合后各自分散,不再相见。
      
       这是一对非现实性的斯普特尼克恋人。
  •     村上春树的文字功底很强,这样的实力到底要经过多少努力才能达到,他很开放地谈性,也毫无顾忌地描写性交。还有几个主角的思想,有时候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只是村上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了,因此我从中找到了共鸣。或许我有更多的感受只是想从书中遇到自己的存在。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人为什么要这样孤独不可呢?
  •   很多评论都写得很好 看过
  •   赞啊!小徐!写的很好。
  •   胡萝卜和他妈妈真是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角色。
  •   确实,这段现实中的情节比占很大比重的虚幻更能打动人。
  •   听不懂。
  •   写的非常好 赞一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