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of Small Things (平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When their English cousin and her mother arrive on a Christmas visit, the twins learn that Things Can Change in a Day. That lives can twist into new, ugly shapes, even cease forever. The brilliantly plotted story uncoils with an agonizing sense of foreboding and inevitability. Yet nothing prepares you for what lies at the heart of it.
  •     因为替师姐去开什么失业就业大会,随便借了同学一本书,微物之神,一个印度人写的,吴美真译的。好吧,恕我无知,真心不知道她们。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看书的序和后记,好吧,这书却都没有,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位印度作家(后来才知道是位女作家),还说作者因这本书成为第一个获得全美图书奖,英国布克奖的印度作家,震惊世界文坛。好吧。。。震惊世界文坛!
      “阿耶门连的五月是一个炎热,阴沉沉的月份。白日长而潮湿,河流缩小。黑色乌鸦贪婪地吃着静止的,布满灰尘的绿色芒果树上那些鲜艳的果实。。。”啧啧,这确实不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用一堆无聊的形容词堆积成一句句可有可无的,甚至占用好几页纸的废话!震惊世界文坛?也许吧!
      讲课的人没有用麦,仅用自己那不冷不热的语调讲着不咸不淡的话,面对着好几百号的人,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给我们传授着他所谓的经验。周围的人睡觉的睡觉,吃饭的吃饭,聊天的聊天,各干各的,很是符合现代开会的现状。而我,还是看看那所谓的印度人写的所谓的震惊世界的微物之神吧!the god of small things!呵呵!
      “不算老。
      也不算年轻。
      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
      会开了一天半,两个上午,一个下午,书,看完了。在书的底面,看到这么一句话:“这是一部让人欲哭无泪的小说。”我突然想起白岩松曾说过,当无法用语言表达情感时,音乐和绘画就出现了。
      我不想说印度这个国家怎么样,她的等级制度怎么样;也不想说这对异卵双包胎怎么样;也不想说阿慕和维鲁沙怎么样。是的,我什么也不想说,因为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后悔自己小时候语文没学好,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我后悔自己对绘画一窍不通,不能用笔画出我的想法。
      微物之神,是维鲁沙吗?也许吧!他是最底层的最不洁的人,他学过木工,手艺非凡,对机械有着灵敏的天赋。他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可却爱上了来自上层阶级的阿慕,一个不该爱也不能爱的女人,悲催的是,阿慕也爱着他,结局自然是一个悲剧。悲剧不只发生在这一代,还在阿慕的一对异卵双胞胎身上。瑞海儿和比她早出生十八分钟的哥哥艾斯沙也随着维鲁沙的死分离二十三年。他们是那么的心有灵犀,那么的开心。一个喜欢把头发弄成猫王一样的飞机头,一个喜欢用“东京之爱”将头发系成一个喷泉。他们爱着阿慕,也喜爱着维鲁沙。是的,事情可以在一天之内发生改变。两个孩子被迫分开,却又都变的沉默寡言。二十三年后,陌生的是身体,熟悉的是灵魂。the god of small things。和时间相比,我们似乎都是微物之神。。。
      当看到阿慕和维鲁沙在一起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时间就这么静止在这里,我不想再看下去,脑子空白,仿佛希望用这些去静止时间,让这美好停留下来。是的,它确实停留下来了,因为它就静止在书里,固定的页数,固定的行数。。。
      几个月前的晚上,我和他坐在操场的观众席上,他在打僵尸,我在看着。多么希望时间能够静止,就这么一直下去。是的,它确实停留下来了,静止在我的记忆里。。。
  •     1997年曼布克奖颁给了既叫好又叫座的The God of Small Things,籍籍无名的Arundhati Roy从此也在英语文学世界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它的销量在印度籍作家中排行榜首,而虽然它拿的布克奖是最因缺乏文学性而饱受争议的国际大奖之一,但此书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虽然也没到什么集大成的水平,但精妙的比喻句,重复的隐喻,支离破碎的短句描绘出孩童的心理和不确定性,使得本书表现力非常强。阴暗的绿色肥厚得要滴出水来,季风永远在不停地到来,一切都是湿漉漉的雾气,sugar brown。(我觉得作者也有点迎合西方的“神秘的东方人”刻板印象的意思...)
      我读的过程中就猜,这作者写得好是好,但一定只写过也只能写出这么一本小说。这个故事中平静的痛苦和微妙的心思,女作家本人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而全以半自传体创作的作家一般来说命运就是两种:要么只写过一本很不错的小说,要么像菲茨杰拉德同学那样每本书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Roy在维基上的图片笑得和蔼,看不太出会有那样的过去,条目介绍说得也很少,但她确实生长在Ayemenem, Kerala, India这个神秘的地标,也是一个Syrian Christian activist。大概跟我想的八九不离十吧?
      这本书的中译有两种:“微物之神”和“卑微的神灵”。真正的意思大概介于二者之间,Velutha的能力与无限可能性最后还是受身份的拘束而变得不值一提。这也是本书女主角Ammu的命运,印度不深不浅的一个伤口。
      一开始以为主角是那对双胞胎,画卷展开才知道每个人都有许多故事。Rahel的归来,Estha的沉默,开篇这些场景都很美,但都并非作者的重点。它们背后的原因,就是父辈那些古老的故事。双胞胎反叛的母亲Ammu的心理描写篇幅并不比其他人为多,但我仍以她为第一女主角,她也是我最爱的人物。她是双胞胎勇敢又温柔的母亲:“you are our Ammu, our Baba and you love us double”,也是Velutha怀念的可爱的Ammukutty,眼睛总望着远方,笑起来有深深的酒窝。也正像书里说的那样,她的教育、她的背景都没有提供她这样想、这样行动的条件。可她为什么那么做呢?因为“she's just that kind of animal”。反抗来自血液,激烈的美迷醉人心。
      种姓制度(旧的压迫)早就是不知多老多滥的调子了,女性反抗的主题在二十世纪末开始稍微有点名气的作品也不下百来本,所以不是主题新不新颖,而是写得够不够真实够不够虐够不够细腻。故事设定在Nehru时期的印度,还夹杂了哥哥Chacko这么个失落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线,话题性绝对足够。
      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说到最后还是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手酿造大多数悲剧的Baby Kochamma也不过是个不得所爱的可怜人,Chacko爱上uncertainty,自毁性的悲剧,而Margaret Kochamma和Sophie Mol似乎掌控着所有,却又失去了一切。Loved from the Beginning,然后又Lost All of It,这是不是更悲剧一点。Velutha和Ammu野兽般原始的爱,月光下的皮肤和触摸..我爱那样的touch。
      时代背景化作一句两句话的小小细节溶入书中,情感表达丰富又不流俗。总之,虽说不是全身心喜爱那么多的作品,给个五星心里还是相当踏实的....
  •     1、有时候,关于死亡的记忆比关于死亡所盗取的生命的记忆持续得更久
      
      2、没有一件事情有足够的重要性,因为最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3、历史就像夜晚中的一栋老房子,一栋灯火通明的老房子,而老祖先在屋里呢喃
      
      4、历史之屋。
      但是我们不能进去,因为我们被锁在外面。当我们透过窗子往里面观看时,我们只看到影子:当我们尝试聆听时,我们只听到一种呢喃。但我们不能了解那种呢喃,因为我们的心智被一场战争侵入了,一场我们打赢了,然后又输掉的战争;一场最恶劣的战争;一场捕住梦,然后将这些梦在做一次的战争;一场让我们崇拜征服者,并轻视自己的战争
      
      5、我们是战争的俘虏,我们的梦想被篡改过了。我们不属于任何地方,在汹涌的大海里航行,找不到停泊之处。或许我们永远不被允许靠岸。我们的悲愁将永远不够悲愁,我们的喜悦将永远不够喜悦,我们的梦想将永远不够远大,我们的生命将永远没有足够的重要性。
      
      6、历史的味道。
      就像微风中即将凋谢的玫瑰的味道。
      
      7、他们正前往世界的边缘,想看看自那儿掉下来的人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些为了观看而脖子伸得太长的人,自己从世界边缘掉下去了,手不断拍打着掉入黑暗之中,发型都反转过来
      
      8、人有宏大的梦想,也有渺小的梦想。
      大人物是拉尔田(灯笼),小人物是蒙巴提(油烛)。
      
      9、现在他们的年纪够大了,够大了。
      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纪。
      
      10、瑞海儿心里想,“老”是一个多么滑稽的字;然后,她对自己说:“老”。
      
      11、她的心里仔细而系统地记录着她为别人做的事情,以及别人没有为她做的事情
      
      12、人们总是爱他们最能认同的事物
      
      13、在人性中,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爱,疯狂,希望,无尽的喜悦
      
      14、“无尽的喜悦”,以教室里的音调说出,像一只长满鳍的忧伤的鱼
      
      15、当你伤害人的时候,他们开始不再那么爱你,那就是无心之话导致的结果,那些话使人少爱你一些
      
      16、历史和文学被商业征召了,库尔兹和卡尔马克思,手拉手迎接步出船的富有观光客
      
      17、空气中充满了思绪和欲说之言,但是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只会说一些琐屑的话,重要的话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
      
      18、有些事情是你不能做的——就像写信给你的一部分,写信给你的脚或头发,或心脏
      
      19、历史的恶魔回来要回他们,重新将他们裹在它古老的、布满疤痕的皮毛里,将他们拖回他们真正生活的所在。在那儿,爱的律法决定了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
      
      20、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粉碎一个故事,打破一连串思想,毁灭个如瓷器般被小心携带的梦的片段
      
      21、让梦自由发展,和它一起遨游,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22、一对演员深陷在一出深奥难解的戏里,没有任何剧情或关于故事提示。跌跌撞撞地扮演他们的角色,怀着别人的忧愁,为别人的悲痛而悲痛
      
      23、任何人都可能碰上任何事情,你最好准备妥当
      
      24、人类的一种下意识冲动,想要毁灭自己既无法征服也无法神化的事物
  •     一本关于回忆与死亡的书。
      宗教、社会等级、历史。处处流露的悲伤很深沉,但悲伤中不见一滴眼泪。也许她们的眼泪已经流干,而面对命运,也实在不能做什么。很多次,我不得不停止阅读,因为对其中的人物感到恐惧,起鸡皮疙瘩。很多次,我又不得不重新拿起书读下去。
  •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在读过玛格丽特-维特伍德的《盲刺客》以后。
      有些人觉得,他们相比《盲刺客》,更喜欢《微物之神》。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这个题目分为两种译法:一种如上,另一种叫做《卑微的神灵》。
      我真心喜欢第一种:微物之神。
      作家的写作也如同题目一样,句句微观,字字细化。
      这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这是一个在沉重的社会阶级下理所当然会发生的故事。
      但从时间跨度来说,这又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历史性的故事,有历史性的起因,和历史影响下潜移默化的结局。
      如果一本正经的讲述它的话,这也会是个好故事。却未必精彩,真正震慑我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最后这个故事终止的地方。
      一个如此悲伤,如此沉重的故事,却停留在了一个如此美好,如此幸福的时刻。
      这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
      在一个如此不快乐的故事里,她偏偏选择了最美丽的部分来作为结局。最美丽,同时也是整个故事起承转合,最最重要的一部分。
      玛格丽特的《盲刺客》用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同一个故事,阿兰达蒂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她剪碎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同剪碎一匹布缎,随后重新拼凑组装,她指给我们看:这里是开始,这里是过程,这里是结局。
      但是它们不被连接在一起,它们分散在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
      读者需要目不转睛,并且提高警觉和保持记忆,才能完整的领悟到它。
      我不能断言: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段。
      但这种手段足够精彩。
      我无法说:我喜欢。
      但的确值得敬佩。
      另外:故事中的各种词句也非常精妙,每一段拆开几乎就是一首诗歌。
      与以前一样,我不会透露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所以我决定用我最喜欢的句子做这个书评的结尾:
      
      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如果吻她,他就不能和她说话;如果爱她,他就不能离开;如果说话,他就不能倾听;如果作战,他就不能赢。
      
      他们知道事情可以在一日之内改变,而他们是对的。
      
      是的,我们彼此闻着对方的气味,我们的确这样做。
      
      她吻他闭起的眼睛,然后站起来。
      她的头发上有一朵干燥的玫瑰。
      她转过头来再说一次:
      那利。
      明天。
      
      
      
  •     是最近惟一读过,然后被震撼到的书。
      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被折磨得慢慢麻木,温水煮青蛙一样被宰割的时候,于是习以为常。
      但那微物之神,那带着鸡皮疙瘩和微笑的神。
      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麻木的神经渐渐复苏。
      生活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让我们慢下来,听听自己的心跳吧。
  •     the god of small thing
      You are the god of lost,you are the god of small thing.
      你是神,存在在我失落的生命里,你是神,遗失在我微小的痕迹里。你的名字叫做爱情。你的名字叫做我。你的名字叫世界。
      《微物之神》讲的是生命抹布般质感(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形容这部小说风格的比喻了)。维鲁沙与阿慕违背等级的爱情,帕帕奇、玛玛奇愚蠢的婚姻,恰克白痴的革命,宝宝克加玛露骨的世俗,苏菲默尔的死亡,玛格丽特的绝望,瑞海儿与艾斯沙之间不可填补的间隙……都是这块抹布上的小破洞,洗脸是不可能了,只能擦擦桌子上的残渣。
      我们只是小破洞,我们只是小残渣,所以我们有的只是一个失落之神,微物之神。
      
      
  •      作者给出了结局,给出了事情的开始。并且不断地向其中填充内容,使其变得丰满起来。然后左边、右边、左边、右边。左边,抓住了引起灾难的一层层线索。右边,慢节奏的叙述了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心理、神态以及环境的巨大改变。最后,笔尖轻点般叙说着那件毁灭的事情。
      
       那一天的故事。一天足以改变事物的轨道。
       谁都不知道谁在某一天做了一件足以引起巨大灾难的动作。并且之后的一个又一个的动作为线索般地引导着最后结局的发生。我们也只有用倒叙地视角去看最先的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如果没有遇到那个人,如果没有那个人的一句话,如果没有那个人的一句话引起的某个孩子的好奇,后面一系列的事情将又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这不禁让人想起《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一个小小的变动将引起结局的巨大改变)
      
       一双眼里有海洋的秘密。
       选择不开口说话好像就能掩藏一切秘密的男孩。
       库布强,一只瞎眼、秃头、患失禁症的十七岁杂种狗。它带着空了的膀胱和无愧的良心抬头看着男孩,它那不透明的绿眼睛在灰色的头颅中,就像满是浮渣的水池。
       这是我一直记忆深刻的画面。那种隐约带着坚强的态度,让人心里泛酸。
      
      
       如果那个男人是“微物之神”,那应该象征着人性,善良、真诚以及人的欲望。不被规则所束缚的热情及自由。
       是怎样的律法规定了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
       “非贱民”将“贱民”踩在脚底的快感。男人打女人的习惯。这些由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法则”,将每个生灵戴上链铐毒打。
       女人的叹息,在其中的虐性的心理。孩子们的天真。以及谋杀孩子们天性的不公平待遇。
       谁能出来说话。
       疾病、肮脏、病态。
       希望是被谋杀的。
      
      
      
      
  •       零碎却简单的情节。看似无意无谓的描写。艰涩而莫名其妙的词汇。许久的压抑与最终的爆发。并不引人入胜却亦意料之外的悬念。荒谬的通感与悲伤的结局。美丽古典异域的封面。微妙的名不副实的题目。
        微物之神,其实就是GOD OF SMALL THINGS。微小事物的神。并没有这样的神明,所以小人物们,注定经受苦难。
        天真懵懂而又暗藏邪恶的双胞胎兄妹。公主一样高贵纯洁的小女孩。聪明而身份低贱的木匠。渴望自由的母亲。无助无奈的男人。还有心理变态的老处女。很难想象有人能吧一个包含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物的小说,写得如此…乏味沉闷。是的,非常乏味,非常沉闷。除非看完,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一本无聊到死的书,只有无穷无尽的重复和无穷无尽的闪回,7岁到31岁,再7岁,再31岁。“31岁,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去死的年纪。”书里是这样说的。但是结尾的峰回路转却是令人跌破眼镜的利索。真相,爱,命运,纠缠不休的痛与幸福。于是这里也包含了全书唯一的一段限制级描写,写得那么露骨,令人存在着难以衔接的不真实感。那是浸渍在绝望里的小小放纵,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却仍然可以对世界宣称,“明天”。明天,该是哪天?
        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多而繁冗的细节描写。并不眩目,因为并不华丽。并不感动,因为并无感情。那些大段的名词罗列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那样的无处不再的无可适从,略带茫然地一路看下去,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它们用原不是什么可笑的伏笔——就像那些愚蠢的文学家们所鼓吹的那样。它们只是在那里罢了——在那里,安安静静,灰浊中的浑然天成。
        于是我们看见了那一点点的光。透过夹缝,穿过雾霭,艰难而散漫地弥散着将意识渐渐覆盖。于是不再有红色白色绿色紫色,不再有路途遥远和粉身碎骨,不再有快乐也不再有忧伤,不再有古老的风与汩汩的泪,不再有神,不再有祝福,不再有救赎的同时也不再有罪恶。没有对没有错,没有微小也没有伟大。剩下什么,或许从来,也没有人知道。
        其实只是凡人的故事。只是一群孩子的认真,一群成人的玩笑。其实仅仅是那么简单。有人死了,有人走了,有人离开又回来,有人年轻有老去。
        其实只是过客的故事。只是一些男人一些女人,一些燃烧一些熄灭。一些误会,一些欺骗,一些悲剧和贯穿每个人生命的肤浅的无奈和天不遂人愿。都是可以或被迫于若无其事的怅然若失。又能怎样又能怎样,终归,一切,都过去了。
        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只不过是记忆里细节的残片恶意地吻合了某些不合时宜的瞬间,于是他人的荒谬成为了自己的怨念,于是空虚了、恍惚了、想过了、不想了。那么它们又一次成为了一些枯燥无味的故事,等待着,等待着。
        放下了,就好了。闭上眼,就忘了。其实我想说的,也就只有这些。
      
      (写于2007年)
  •     细致入微又充满想象的描写。
      如果你只想听一个好故事,那就别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但书中的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精致考究,让人爱不释手。
      看这本书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同的体验。
      最后一章,男女幽会的描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如果你没耐心看完全书,只要看结尾就好,真的很好。
  •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的进行过程当中,我感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吃力,第一次读印度作家的作品,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几乎零认识的我,陷入了令人恼火的阅读困难之中,就好像在没有窗的屋子里,黑暗中可以听见自己浮躁的心跳和沉重的呼吸。
      
       可我还是很快(相对于我的阅读速度)把书读完了,我合上了三天就已经磨损的封面(人民文学出版的书的耐操性实在不敢恭维),持久的不能回过神来。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一段快跨越了阶级种姓的爱情,结局自不用说,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作者用她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时候,依旧深深地触动了我。其实我都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实际上,它更像一个女性追求自由的故事,然而这并不重要,《微物之神》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语言,它的叙述方式,它的观察角度,它的深沉与细腻,当然,还有它的诗意。
      
       我似乎是以一次读到这样的小说,它的作者,一个女性作家,她不沉溺于故事情节的曲折或行进,不沉溺于时政的针砭或哲理的阐述,而偏偏沉溺于文字,沉溺于意象,沉溺于一幅幅微小之物构成的画面,以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的神秘的意境。仿佛作者有意的在用相机拍摄下一幅幅画面,这画面里有飞蛾的尸体,有蜘蛛网,有蜜蜂的胸腔,有虔诚的螳螂,有河水泥巴鱼儿和树,有男人的巧克力块般的腹部,有女人的黑色三角地带的柔毛,有黑洞和鬼魂的阴影。。。。。。所有这些画面反复的,重复的,罗列拼接在一起,没有颜色,或者只采用偏于阴暗的浓重的色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印度的此产阶级家庭,一段历史,一个不起眼的爱情故事。
      
       所以在我合上书卷的时候,脑海里没有文字,没有人物,没有故事,只留下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带着印度特有的我也说不上来的悲伤的气息向我迎面扑来,我又一次体验到了阅读的快感,感谢洛依,感谢她的偏执与沉溺。
      
       此外,小说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特点,就是乱序与前后呼应,每一个事物,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意象,都反复出现在全书的中,小学时候学的前后呼应,我已经快忘记如何使用了,在此算是复习了。
      
       最后关于情节说两句,又是一个女人追求爱情的故事,女主人公阿慕深夜丢下沉睡的孩子乘船独自冲向对岸那禁地,把自己献给那个“下贱”的男人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小波的《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没穿内裤去山上找王二,有点类似的味道。可我总觉得这两个故事讲述的都不是爱情,而是在讲述自由——冲破自身的和外在的限制,激情满怀的走向自由之路,主角是女人,而她们借助爱情。
      
       那么,男人呢?
      
       我想了很久,也许是暴力。
  •     我们的梦想被毁灭了,我们永远得不到胜利
      我们不知道战争前进的方向
      也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当下的自己
  •      哀伤,每一个词,每一行字都充满了哀伤。即使是最快乐的是,即使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依旧是哀伤的。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愫,缓缓的淡淡的,酸涩却不浓烈,哀伤却不悲伤。作者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令人叹服的故事,仅仅是写了几天里所发生的事,但又似乎要用这几天把一生都写尽。
       阿慕(母亲)的一个梦,一对从英国来的母女,一个卖柠檬汽水的男人,一个帕拉凡(贱民)木匠,一艘小木船,历史之星……当这一切发生时,于是异卵双胞胎的命运被改变了。双胞胎清澈明亮的眼睛,透过或光鲜亮丽或残破肮脏的肉体,直指心灵。于是一切伪善、恶毒、卑劣、无知,就这样赤裸裸的暴露在阿耶门连浮躁的空气中。
       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因为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的枷锁,所谓的“阶级”。爱情如是,亲情如是。
       多年后,瑞海儿和艾斯沙三十一岁——阿慕死去的年龄,不算老。也不算年轻。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再次相聚,“我们”变成了“我”,整体变成了个体,默契变成了沉默。双胞胎无声的交流着悲伤,再也找不回被水流冲走的愤怒。于是终于又是一代。
      
  •     读了几十页实在是无法享受这种诗意的语言和混乱的讲述方式,大量的描写不知所云,心烦,放弃算了。
      项塔兰是澳洲作家写的发生在印度的故事,曲折和惊心动魄一样不缺。
      至于跨种姓婚姻和荣誉处决,已经看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不能吸引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