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林黛羚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前言

  當您想像心目中的房子時,是從現有既存的房子樣式中去選擇、還是從無到有自行描繪出來?你有想過也許有可能住沒有直線與直角的房子嗎?幫自家老厝改造時,有從平價綠房子的角度思考嗎?有想過除了水泥之外的建築素材嗎?甚至,不論您是男生或女生,有想過要可以透過自己的雙手蓋房子嗎?  這次再繞台灣一圈又一半,接收到許許多多的震撼教育,尤其以親手蓋房子這件事。像是輝哥跟我說,他父執輩那一代,雖都是務農,但都會蓋房子,與親戚合力把村莊裏的房子輪流蓋起來,所以他覺得自己蓋一間共棲寮是很自然的事。水里阿忠在小時候蓋過鴿舍,長大後就蓋出兩層樓有旋轉樓梯的木屋.而且921地震後房子斜了,就把它給拉直就好了!他們把蓋房子視為成天生本領、把維修換新看成跟呼吸一樣理所當然。  除此之外,書中的屋主們多都是跳脫傳統價值觀的人。他們的思路不受拘束,像是阿立與謝兄的老屋綠改造,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實驗推敲從中找出綠改造的解法,實踐自己對環境的一份心意。  有的則是所謂的自然人,他們習慣於蚊蟲的偶爾出現、走路時腳邊會有花草輕拂、想吃什麼就自己種、自己釀,需要什麼家具就自己做,他們對自然中的動植物比較敏感,透過觀察與順從自然,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書中的屋主們,大致上有一些共通點,生活簡樸、貼近自然、汗水淋漓、笑得開懷、不隨波逐流、對生命充滿好奇心與熱情。所以,這些房子是他們「自然的家屋」,他們有的找到了青松所提到的「心安的節奏」、有的則稍微沾過「狂喜自由」的邊邊,他們走在時代的尖端,分享居住與生活的智慧。遲早,玩膩了現代遊戲規則的人,都會慢慢跟上他們的腳步。  以下是本書中的幾項特點,稍作整理如下,但屋主精采豐富的人生故事則要慢慢看了。  ◎自己動手做:房子是親手蓋的、菜是自己種的、家具是自己做的、舊料再生的、窗簾布是朋友染的,甚至連衣服,都可以是自己手縫的。  ◎自然建築:自然建築的種類與差別,主要在於牆體的施工方式。包括土團(Cob)、土磚(Adobe,似台灣早期的土角厝)、斷木土牆(Cordwood,本書代賢家的東面牆)、紙磚牆(Paper Crete,本書的大茉莉農莊)、茅草牆(Straw bale)、客土袋(Earth Bag,在《蓋綠色的房子》中的村上家)…等很多種工法可選擇,但共同點是對土地友善、擅用既成資源。例如挖出來的石頭與土壤,當做日後的牆體材料。砍下的木頭作為日後的工具或家具。  ◎場所感:有時候,場所的狀況甚至也會影響房子的設計與造形。不同的屋主,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西晒、結露、東北季風及颱風等氣候問題,有務農的則會規劃土地的用途。位於海邊、都市與深山,遇到的氣候狀況各不相同,也會有不同的解法,甚至化缺點為優勢。  ◎最小拆除量:除非是整棟嚴重損毀或脆弱不堪,不然拆除時建議不要大動,能夠不丟棄的材料就回收或送人。可以不拆除、堪用的部分就留著,使廢棄物減量、新舊材料並存。  ◎再生再利用:將看過的報紙經過處理變成紙磚、老房子拆下的木料、門窗成為素材,用過的材料經過再生、再處理,成為便宜又天然的建材。  容我強調,本書並不與所謂樂活、慢活、綠能經濟、綠色科技等時尚名詞搭上邊。而屋主的生活態度,也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以長遠來看,對人類及環境都會比較有益的方式。  最後,我要祝福每一位翻開這本書的人,內心將種下一顆幸福種子,它將慢慢萌生、成長、茁壯,讓您有勇氣去實現理想中的生活!

内容概要

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用自然、有機的方式長出來的家屋,讓家人住得更幸福!不論是運用最新環保技術建造出的節能屋還是就是取材甚至是廢料蓋出來的機能房除了分享如何打造有機家屋、過減碳生活更告訴您如何善待週遭土地、與環境共生與鄰里建立社群關係,真正生活紮根於此*收錄以傳統回收材料,由屋主親自動手打造的友善土地住宅。*收錄木架黏土屋、土團屋、紙磚屋,最綠色環保省能的自然建築。*收錄老屋翻新綠改造!潮濕陰暗的房子大變身為採光通風的家。「好舒服的風,起霧了/飄雨,飄到臉上/看那邊的霧,看鳥飛/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這是南投水里自己動手蓋房子的阿忠八歲的女兒愛真,爬上家裡屋頂漫走時,隨性自然的哼唱,天生的小詩人率真地唱出了每個人心裡對「家」最原初的想望。《有機的家:土地、大樹、房子與人的心安節奏》便是在這份對「家屋」與自然連結的想望上,尋訪了十六位屋主及他們的家,當然,還有那些來自土地、連結人心的感動故事。

作者简介

  林黛羚  住的研究者   綽號阿羚,豐原人,從小住連棟透天到大學畢業。父親是藥劑師、母親是國小代課老師,均已退休。至今記錄國內屋主生活及住宅有《住自然的家屋》、《改造老房子》及《蓋綠色的房子》等書,受到眾多受訪屋主的耳濡目染,目標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伴隨美好音樂與小說。   歡迎與我分享你的自然生活。:-)

书籍目录

序:自然人,野房子Part I 有機材料-自然屋01桃園.中壢→自然手感建築→家的freestyle不論是網室屋或即將完成的木架黏土屋,代賢與仲仁蓋房子的概念都讓我印象深刻。仲仁先透過書籍及施工經驗去擷取自然建築的關鍵資訊,然後就以這些資訊為材料,開始發揮屬於自己個性的房子。他們不拘泥於形式、也不想直接copy國外自然屋,自己嘗試揣摩出材料的比例與工法的創意,巧妙多變……02南投.水里→自然材再利用→順著自然的韻律過日子飄雨飄到臉上,看那邊的霧、看鳥飛;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03嘉義.番路→山上的發桂家→被祝福的土地與房子當你懂得呵護、尊重與讚美土地上的動植物時,你會得到相對回饋。發桂家的這塊土地與森林,即使是深夜,散發的仍是友善的氣息。發哥親手敲敲釘釘、機動調整,例如蓋到一半覺得衛浴長得像廚房,那就改成廚房等充滿直覺的決定,小屋宛如在故事一開始好久好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04高雄.美濃→木架黏土屋→用汗水和笑聲蓋的房子現代水泥住宅成為主流之後,高傑恐怕是國內第一位發起協力蓋木架黏土屋的「屋主」吧!他重現了阿公阿嬤時代的造屋方式,呼朋引伴一起開心蓋房子,在歷經三年半之後完工。雖然初衷是想要省錢,不過最後得到許多金錢也換不到的真摯情誼,以及健康涼爽的自然建築!05屏東.里港→Love, Peace & Freedom→敲敲打打Just can't stop其實應該稱它為「紙磚屋」,不過因為它是國內第一家用回收報紙做成的可住人的房子,「報紙屋」已經成為它的稱號。然而,「大茉莉農莊」精采的部分,可不只是「報紙屋」,從土地的設計、植栽到屋主對資源的珍惜與回收,都是十分令人敬佩的!06台東.東河→土團屋→揉捏而成的手工房子什麼樣的人,會願意不計時間代價,用一顆顆的土丸子,又搓又擠又壓地堆成厚實的土牆?什麼樣的經歷與成長環境,會讓人對大地不敢冒然、會對土地及大樹產生疼惜之心?透過這間土團屋自然建築,來聽聽簡姊的故事吧!Part II 活用回收材-再生住宅07宜蘭.員山→夢想的feedback→心安的節奏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有一個基本生計;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對環境有發聲的機會;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能持續影響周遭的人事物;這樣,就很完美啦!08宜蘭.冬山→友善土地、友善的家→生活才是主角,不是房子為了讓孩子接受完整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綺文與吉仁從台北移民到宜蘭,並在有限的預算內,以十個友善的設計觀點蓋了一間房子,同時善用土地資源,朝著提高糧食自給率的理想生活邁進!09花蓮市→愛的移動城堡→老爸送給女兒的承諾這間房子名叫「蘇湖」,因為它座落在湖畔的蘇家三合院旁,是愛、想像與實踐的結晶。敏敏,本故事的主角,剛滿十歲,蘇湖的發想者。而她的母親蘇湘芬以及父親許先生,則是敏敏的造夢者,至今仍持續不斷地為敏敏編織新的夢想!10台東.太麻里→從一頂帳篷開始→玩家,玩自己的家!走一趟輝哥與文麗姊的家,不但讓我開車技術升級,也是居住方式的震撼教育。他們的生活同時強調連結土地、手動價值、分享生活及減法農法。手動價值是輝哥對「玩」的延伸,從共棲寮乃至於眺望臥室,都已經超越單純的DIY,而是包含著享受自然、玩樂人生的目的。11台東.卑南→有機生活→自給自足的鄉居生活簡單大方的小鐵皮屋,讓夫妻倆得以在退休之後,享受悠閒的鄉居生活。透過停止使用農藥,並搭配各類果樹林木混種,讓原本只是單一生產酪梨的土地得以休養生息,現在,夫妻倆過著幾乎自給自足的生活,並浸淫在各種令人讚嘆的生態驚喜之中!12台東.都蘭→廢木變藝術→在太平洋崖上的小屋從台東市開車前往都蘭的路上,一定會經過飛魚.夏曼的家。透過Google地圖看都蘭一帶,飛魚的家是台十一線上最靠近海岸邊的民宅,後院板凳拉出去就是太平洋,地形是臨海懸崖的岩岸,房子與海的高度落差約在二十公尺左右。住在這間房子裡,隨時得以享受海風、海景、海聲……13南投.埔里→不只是貨櫃屋→跳脫迴圈,築Dream Box剛看到Julia和KH的家,一開始還理不出頭緒。有貨櫃、有曲線型的鐵皮屋頂、磚牆,後兩者一看就不是貨櫃屋的材質啊!那到底什麼是主結構?哪些範圍又是貨櫃空間?Julia和KH是怎麼交錯使用?走在其中猶如試圖破解詭異的空間謎題,滿是驚喜!Part III老屋綠改造14台北市→老屋綠改造→用功的屋主vs.發光的工班簡直像是把透天改造當成益智遊戲在玩的阿立先生,以打造綠房子為宗旨,邊看展覽邊參與實作、與工班一起參與施工、還分享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給工班。長達十個月的施工期,歷經三個強颱,持續討論與分享、添加新構想……完工後,屋主與工班已經情同患難兄弟,房子的各個角落,可以看出屋主的創意設計……15台北市→老屋綠改造→美好時光的移築與再生因為房子旁種的山茶花,讓Sherry回想起童年的家,決定買下這間老房子。幫忙改造設計的Peter,以少拆、少丟、多回收再利用為出發點,幫老房子穿上隔熱又隔絕濕氣的外衣,室內並發揮Form follows function(形隨機能)的簡約概念,辛苦了半年,終於完成了心目中的Green Villa。16彰化市→平價綠建築→維持老屋骨架的關鍵式改造這間謝孟霖買下的二十九歲老透天,之前未被善待,屋裡充斥著壁癌、霉味、油垢、老鼠與髒亂。因為不想製造垃圾,新屋主希望老屋的拆除量降到最低,決定用現有格局與骨架為基礎、投入約三百萬元的預算,以「關鍵改造」的方法,融入通風、採光、雨水回收、隔熱、熱泵系統等五項零耗能或低耗能設計。這是他對環境資源所盡的一份心意,也為全家人長期居住創造舒適又省錢的生活。附錄老屋細部防水措施、連棟透天拆除過程 、火箭爐製作

章节摘录

  自然手感建築:家的freestyle  FAMILY STORY  屋主:代賢、仲仁  取材時2010年6~8月:夫31歲、妻36歲  租下土地:2007年初  蓋網室屋:2007年4月底~8月底  蓋木造土磚屋:2007年11月~2010年9月(完成90%)  蓋屏東木架黏土屋:2010年8月~籌建中(歡迎加入協力造屋的行列)  HOUSE DATA  風中之星  地點:桃園縣中壢市  地坪:200坪  建坪:40坪  結構:網室、木架黏土屋  不論是網室屋或即將完成的木架黏土屋,代賢與仲仁蓋房子的概念都讓我印象深刻。仲仁先透過書籍及施工經驗去擷取自然建築的關鍵資訊,然後就以這些資訊為材料,開始發揮屬於自己個性的房子。他們不拘泥於形式、也不想直接copy國外自然屋,自己嘗試揣摩出材料的比例與工法的創意,巧妙多變!我從他們的房子看到了自由和熱情  第一次看到代賢與仲仁家的自然屋,真的被它和諧的美感比例所震懾了。它有一種吸引力,會讓你流連忘返;它輕快、和諧且充滿年輕活力。無怪乎,人家說自然屋可以表現建造者的個性。  拜訪幾次,陸續有別的訪客或路人經過,代賢都會跟他們小聊一下,「依照我以前的性格,沒經過告知就來打擾,一開始會覺得很不適應,因為這房子是要讓我們能安靜休息和專心工作的,並不打算對外開放。」  代賢說,「但有些朋友來到這裡好像回到了家;有些人則對自己的家有更環保與自然的觀點。我體認到要將這樣的生活慢慢分享出來,最後,我們的家門就始終維持著敞開的狀態!」  仲仁雖然跟我一樣年紀,六十七年次,可是他已經「動手蓋」了兩、三間房子了!是我遇過自己親手蓋完房子最年輕的人,真的好欽佩他和代賢!  第一間房子是網室屋、第二間房子是緊鄰在旁的木架黏土屋,第三間則是最近的工程、遠在屏東海邊公路旁。而這些蓋房子的動力與可能性,追本溯源,應該是來自兩人對自然生活的崇敬喜愛、以及對手作生命的極大熱情慢慢轉化而成。  「父親是外省人,晚婚、孩子多、又無專長,大半生的工作是在賣破爛,就是那個年代大家口中說的『買鴨毛、酒罐』。爸爸手很巧,撿來的書、玩具、衣服,稍微修理縫補一下就可以讓我們用了,他也會做飯、幫我們剪頭髮、教我們修理人家丟掉的東西。」代賢說,「但我們家四女一男,我若想要繼續讀書,就得自己想辦法,高中畢業之後,選擇半工半讀,白天上班工作。」  半工半讀大專時,代賢在一間印染旗幟的公司上班,存了一點錢、買了一台吉普車,與公司老闆論及婚嫁。「但我內心有個聲音,覺得人生好像不應該只是這樣,結婚生子?穩定的生活?我想找尋生命的真相,於是選擇離開。」  她開著吉普車,開始四處流浪、加入劇團、參與幕前戲裡人生與幕後道具製作。因為唸的是工藝設計,還自己做了許多手工品到墾丁、台南和天母擺地攤。她當時常環島,晚上大多就睡在吉普車上。  「我大概是在二十六、七歲時開始四處流浪,朋友大多沒車,我偶爾也充當他們的司機和伴遊。九二一地震時,我加入吉普車賑災車隊。  有了車子讓我在短時間增加許多廣度與視野,那兩年對我來說非常豐富。」二十八歲時,代賢和姐姐們跟朋友在故鄉中壢合開了結合美術教室的小咖啡館,由代賢負責吧台,流浪的旅程才結束,也是那年在回鄉旅途中,結識另一伴仲仁。  代賢與仲仁是在火車上相遇的,「當時他坐隔壁,我們稍微聊了一下,那時他很宅,就是看起來很老實的讀書人,對我這脫疆野馬來說並不覺得印象深刻。  那時我二十八歲,他小我五歲,互留資料之後,他持續跟我聯繫,覺得他是個溫暖的人,然後交往六年後結婚。」算算,至今兩人也相遇十年了。「結婚之後我們租下一間公寓的一樓,仲仁就在自己家開的工程行幫忙、去工地釘板模,而我則是教小朋友美術和成人生活DIY。因為朋友要求,我們開始接一些木作案,但公寓空間太小,每次使用鋸台都要搬到馬路對面的軍用大操場,鄰居們覺得這樣搬上搬下也太辛苦了吧。」兩人一直渴望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過著小時候一樣自由自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親手蓋一棟夢想中的房子」。  三年前,他們接了中壢﹁田中香花園﹂的大門創作案,與花園主人聊到他們的想法,他表示很樂意租地給他們使用。於是,代賢與仲仁便以一個月一萬多元的租金,租下面積約二百多坪的土地。他們和朋友借款,工作室的案子也開始有進展了,足敷購買材料與木工的各式機具。  他們決定以最省錢的網室結構,在最快的時間內搭出一個家。仲仁向地主借了一台中古怪手,很有效率地挖出地基,然後以亞管、塑膠膜搭配黑網當房子的主體,兩側垂直面則用木屋的基本工法魚鱗板結構、內部用二手木料隔間,大概一個月的工作天就把新家與工作室搞定。  「很多人都問我們,住在網室裡面堅固嗎?會熱嗎?」代賢說,「從完工到現在,已經三年了,歷經至少十個大小颱風還有梅雨季,但家裡的電腦和書本都沒有壞。不過,到了夏天正中午,這裡就真的很熱,尤其是今年,中午的時候感覺太陽是從網縫中灑下來的。至於下午與早上,還有其他季節,網室其實都還蠻通風的,冬天甚至會冷,需要用壁爐取暖,我想應該跟網室屋的材質有很大的關係吧。」  說也奇怪,房子四周包圍著樹林與草叢,木玫瑰攀爬包覆整個網室屋,通常螞蟻會沿著藤蔓四處找吃的。但是廚房就位於門口旁邊,卻沒看到螞蟻與蟑螂。網室與戶外之間除了墊高外,沒有關門、也沒有裝紗網,或別的預防措施。  代賢家有二隻貓,把蟑螂當成零食解解嘴饞是有可能的,但為何沒有螞蟻呢?「可能我們都吃蔬食,而且也不常吃甜食!不過之前是有出現過一、兩次螞蟻的路線,不過我對牠們說,請求牠們到別處覓食。這方法  似乎有用喔,後來就較少看到了!」  代賢也會稱讚植物,因此門口的植物與屋頂上的木玫瑰都十分旺盛,「任何一切都需要愛與尊重。」代賢說。  網室蓋好之後,夫妻倆參加了由國內團體舉辦的身心靈結合綠建築的課程前去美國,實地參訪當地的自然建築,於是回來之後,就更有信心朝夢想前進。  仲仁從國內外網路書店買了好幾本自然建築的DIY指南,結合自己之前的蓋屋經驗,從做中學、摸索出自然建築的樂趣。「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會蓋房子,只是現代的建築工法,依賴太多機械,讓人覺得遙不可及。自然建築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沒有一定的答案及規範的工法。」  光是土壤,美國的土壤跟台灣土壤的成份與濕度必然不同;還有材料,美國的白楊木與松木佔大宗,但若真要達到減碳與在地資源的活用,當然是以台灣容易取得的木料為主。  有的時候,書上提到用來混和土壤、泥沙與麻絨的小道具,在台灣買不到,就想辦法自己做,用竹子削出類似竹筌的型態,也一樣有攪拌效果。  自然建築的精神之一,就是不拘泥形式,依照現況與實際經驗來做機動調整,有動腦、有實驗、有分享才有樂趣。如果今天有人到美國上了自然建築的課程,之後回國就要求要與美國老師操作過程「一模一樣」,那就變成「建築專業技術」了。  喜歡變化與實驗的夫妻倆,房子的四面牆都用不同的形式來建構。「雖然房子的座向基於取景考量,必須座西南朝東北,不過我盡量用牆面材質來確保房子冬暖夏涼。  例如南面與西面用會吸熱的磚牆與土牆,這樣冬天時可以吸熱、隔絕寒冷,到了晚上就會慢慢釋放熱氣來。夏天的陽光角度比較高,所以我讓屋簷突出四十五至六十公分遮夏陽。」仲仁說。  在蓋自然建築的同時,夫妻倆的空間設計與木作傢俱案也變多了,因此房子的進度緩慢,有時還會一段時間都沒法動工。不過在製作和堆砌土磚時期,他們還是不忘邀請大家來參與,甚至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實際參與。  「不過人多不一定進度快,主要還是著重在玩泥土與體驗,做工的紮實度就要看個人了。所以後期要細收的部分,就自己做。」至今木架黏土屋已完工接近百分之八十,除了局部門窗與水電配置外,就剩下室內佈置陳設了。  八個月前,他們遇見江萊(Waiji)這位陽光型的年輕人,邀請他加入名為「風中之星」的這棟家屋,工程進度於是加速進行。「我們真的很像螞蟻,每天忙進忙出、扛東西、捆稻草、自己攪黏土,雖然我跟仲仁還有江萊體格都不算高壯,但我們很勤奮喔!要從平地自己動手蓋房子,如果沒有熱情與決心,是沒辦法做到的,我說真的!」代賢想了一下,又說,「其實,要很感謝小時候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不然我應該很難想像房子可以靠自己蓋。因為小時的背景,讓我有能力和勇氣用雙手做現在的事。」  雖然目前還在慢慢還款中,自然屋的室內也尚未完工,但「風中之星」這幾年已走出自己清楚的特色和明確的理念,因此各方面都更成熟、穩定。「我深深相信,只要我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願意敞開心門和更多朋友分享一些好點子,整個宇宙的資源與支持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我很榮幸也能成為代賢信念實踐的其中一個小小環節--當代賢詢問可否介紹高雄提供舊料買賣的地方,因為他們在屏東海邊打算也蓋一間木架黏土屋需要舊材,於是我請代賢向本書另外一位屋主高傑詢問舊材廠。  致電舊材廠時,他們正在拆一棟老舊倉庫,仲仁與代賢於是火速趕到現場,當怪手正準備拆最後一棟時,被仲仁即時阻止。他們拆下完好無缺的三角桁架,因此海邊小屋很快就有屋頂了!  蓋自然屋,對代賢與仲仁而言只是邁向理想目標的中途而已,他們還有一個終極的目的。「過回古老印第安式的聚落生活,期望在多年後能有一片廣大土地,邀集理念相同的親人朋友,自給自足。  孩子在智慧長者和自然土地上學習、成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過一種順應自然、落實環保、提升靈性的簡單生活。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練習這樣的模式,姪女常常參與我們的生活,媽媽時常來玩,弟弟也一起在工作室工作。」  這樣自給自足的社區模式,在古巴及瑞士Dornach 已行之有年,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為宗旨,在此誠心祝福代賢與仲仁能夠在台灣及早實踐!再過幾個月一定會再去看看房子有什麼新進度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您好,  很高興與您分享[做自己的建築師]書系出版的第三本書《蓋自然的家屋》,值此出版之際,作者黛羚在該書系的第一本書、去年八月出版的《蓋綠色的房子》也榮得第34屆金鼎獎!在讀者及專業口碑上,都得到了正面的回響,「平價、在地、省能;減廢、健康、夢想」這樣一路以來關於住居書籍的編選堅持,似乎也漸形成了一股打造住宅的重要尺度了!  《蓋自然的家屋》更在這樣的住居主題上,做了更多的突破,因應本書「親自動手運用自然有機材及回收材打造的家屋」,書籍裝幀製作也相應地強調了手感、自然紋理的呈現:綠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