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環保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武田邦彥  页数:256  译者:蘇文淑  
Tag标签:无  

前言

  ◎拒用塑膠袋→結論:勞而無功  若珍惜石油資源,就一定要用塑膠袋,拒用環保袋  塑膠袋是活用石油剩餘價值的好產品  多年前開始,大家漸漸注意起了塑膠袋問題。邁入二○○七年之後,「拒用塑膠袋運動」突然盛行,最近去超商買東西時都會被問「你要塑膠袋嗎?」有時用的話也會引起店員不悅。  一些沒認真考慮過環境問題、只是被業者牽著鼻子走的人還會教訓別人「你不知道環境很珍貴嗎?」這真是讓人受不了。發起拒用塑膠袋運動的環境省與地方政府,以及跟政府口徑一致的大型超商說法如下:  「日本每年大約用掉三百億個塑膠袋,這些最後都被丟進了指定垃圾袋裡,形成了垃圾重複打包、浪費資源。我們購物時應該要自備環保袋,拋棄這種『用過即丟的文化』。人家歐洲早就這麼做了,我們要趕快跟上。」可是,這種說法正確嗎?  二十世紀時,當時住在紐約的貝克蘭博士(Leo Hendrik Baekeland,1863-1944,比利時化學家)利用德國的有機化學,以石炭製成了合成樹脂。不久以後更發現石油較石炭利於提煉,因此漸漸的由石油製造出各種塑膠、合成橡膠以及纖維來。  人們在二十世紀初時,剛開始利用石油製成塑膠與橡膠之時,將無法製成塑膠的剩餘部分以焚化方式處理。距今約四十年前,日本的煉油廠附近都還看得到煙囪口冒出火光,照亮了夜晚的天空。如今在石油產地也看得到這種景象。那些被燃燒掉的,正是「原本含在石油中,但現今無法使用而被焚燒的成分」。  可是現在你到煉油廠附近看看,煙囪口冒出的只有水蒸氣,完全看不到煙跟火光。那是因為人們已能將石油中的所有成分使用殆盡,由於石油化學與高分子化學的進步,從前無用、或雖然有用但供過於求只好燒掉的部分——大多是低沸點化合物,現在都已經能善用在各種用途上了。比方說塑膠袋與啤酒提環、汽車保險桿這些身邊常見的物品,都是有效利用石油「廢棄物」所製成的,在環境上來講算是優良產品。  一般家中常見的「PE(聚乙烯)袋」或「PP(聚丙烯)袋」,從前統稱為「PVC(聚氯乙烯)袋」,名稱由成分中的「聚氯乙烯」而來。從前廢棄不用的不飽和烴現在被轉化成了聚乙烯(PE),因此名稱也由PVC袋改成了PE袋。此外人們也善用聚氯乙烯的特性,做成了壁紙與土木導管等更高階的產品。如此一來,今日我們已經可以完全善用石油中的所有成分,煉油廠裡也不再燃燒廢棄的石油了。  好不容易發展到這一步,研究石化的年輕學者拼命的將石油善用到最後一點一滴、做成了塑膠袋,但結果卻在「環保」口號下遭到拒用,這種錯誤觀念難道不應該及時改正過來嗎?本來塑膠袋之所以會免費供應,就是因為它是利用毫無價值的成分製成的。  停用塑膠袋的話將會造成什麼後果呢?結果只有三條路可選,一是將石油中用來製作塑膠袋的成分轉為其他用途,二是製作購物袋以取代塑膠袋,三則是製成垃圾專用的垃圾袋以代替塑膠袋。  首先,倘若停用塑膠袋而無其他配套措施的話,至今為止用來製作塑膠袋的原料便會多出來,於是只好重新點燃煙囪的火苗。  二條路是製造新的購物袋以取代塑膠袋。製成My Bag——也就是購物用環保袋的成分是一種被稱為「BTX成分」的材料。這是石油中稀少珍貴的成分,能做成許多化學藥品與塑膠,例如電視機體、洗衣機、電冰箱與吸塵器外殼等,連汽車內的塑膠零件也大多是由BTX成分製成的。但是大部分的環保袋卻是以BTX成分製成的,因此若是以環保袋來取代塑膠袋,那所消耗的石油將比使用傳統塑膠袋更多。我們當然也能用棉來做成環保袋,但若不使用百分之百純棉的話就有可能會浪費更多石油。  第三,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會製造出一些廚餘與小紙屑等,要丟掉這些東西須要有可以裝盛的「容器」才行。至今為止,大家都用免費塑膠袋來裝,因為既然最後要燒掉的話,那「將剩餘物資再利用」是最好的辦法。可是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卻禁止消費者使用塑膠袋,反而要大家去買跟塑膠袋以相同成分製成的「聚乙烯指定垃圾袋」。  發生這麼多不合理的事情,實在讓人目瞪口呆。明明可以有效利用石油的廢棄物,但卻鼓勵大家使用環保袋來浪費珍貴的資源。明明可以拿塑膠袋當成垃圾袋,但卻非要買全新的垃圾袋不可。  當我們在探討環境問題時,絕對不能將議題分開討論。因為「環境」具有整體性,因此若想採取什麼好的措施來保護環境時,當然一定要考慮到這個舉動將會對整體產生什麼影響。

内容概要

揭開環保的20個迷思 你正在做的「環保生活」其實正在破壞地球? 「不用塑膠袋改用環保袋更浪費石油」 「努力削減CO2也不能阻止暖化」 「花時間、金錢分類的垃圾,最後只是聚在一起燒掉」 「付回收費請業者處理的舊家電,其實卻流入中古市場」…… 本書告訴你環保的真相, 不要讓錯誤的觀念影響真正的環保行動! 別被企業牟利跟環境省爭權的環保企劃跟商品給騙了! 家電回收、環保袋、寶特瓶回收…… 不要變成環保傻瓜! 這就是環保生活的真相: ●拒用免洗筷→邊材無處可用、森林遭到荒廢 ●回收食品容器→技術不足、全數焚化 ●回收廢紙→用石油漂白及處理廢棄藥劑、破壞環境 ●廚餘堆肥→土裡囤積一堆毒素 ●拿生質乙醇來當汽車燃料→要消耗相同的石油量

作者简介

  一九四三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為工學博士,專攻資源材料工學。曾任名古屋大學研究所教授,目前為中部大學總合工學研究所教授(兼任副所長)與多摩美術大學兼任講師。並擔任日本工學協會理事、內閣府原子力安全委員會專門委員、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審議會專門委員。著有《環境問題為何充斥著謊言?1、2》、《回收幻想》等。其中《環保幻想》的部分章節被收錄進高中國文教科書《新編現代文》中.

书籍目录

前言 9第一章	 環保生活真的環保嗎? 13驗證一 拒用塑膠袋→結論 勞而無功 14塑膠袋是活用石油剩餘價值的好產品 14為什麼拒用垃圾袋會造成石油的消耗量增加? 18驗證二 以環保筷取代免洗筷→結論 勞而無功 24使用「邊材」製成的免洗筷 24 荒廢日本森林、破壞中國森林的反常現象 29未來的日本森林利用 33驗證三 喝自來水比喝瓶裝水好→結論 舉棋不定 35問題有兩點:「運水途中所消耗的石油」與「整體用量」 35在家裡與學校省水完全沒有意義 40驗證四 拒買網室蔬菜與養殖魚→結論 勞而無功 44應從支持農漁業發展的觀點來看事情 44附加價值增多,能源消耗量便增加 48「環保議題」上對第一產業的誤解 52驗證五 以生質乙醇取代石油→結論 勞而無功 55不把糧食給人吃反而拿去餵車子,這太不可思議了 55生質乙醇真的是乾淨能源嗎? 59驗證六 努力削減CO2,就能阻止暖化→結論 做不到 63日本人根本無力阻止暖化 63「阻止暖化」跟「阻止颱風」是同一回事 66驗證七 把冷氣設定在攝氏二十八度來阻止暖化→結論 毫無意義 70調整冷氣溫度只能節省電費 70對自己的矛盾行為毫不在意的大人們 73驗證八 暖化將使地球泡在水裡→結論 不會 75「南北極的冰層融解後將使海面上升」是錯誤觀念 75暖化所引起的海水膨脹將使海面上升十公分 78第二章	 這種環境危險?安全? 81驗證一 戴奧辛有害→結論 無害 82對人類幾乎無害 82烤肉跟燒灶火都會產生戴奧辛 88為何戴奧辛會被當成洪水猛獸? 91驗證二 狂牛病很可怕→結論 不可怕 96只吃牛肉的話,一點都不危險 96現在連一隻染病的病牛也沒有 98比「全面檢查進口牛肉」更要緊的事 102驗證三 廚餘堆肥→結論 危險 106覺得能將廚餘轉為農地營養是天大的誤會 106日本的廚餘中充滿了毒素 109與其回收廚餘,不如將食物吃光光 113藉由食品回收獲利的人 114驗證四 塑膠回收→結論 危險 117回收品的「毒素」與「劣化」危機 117回收率絕非越高越好 121驗證五 用肥皂不用洗潔劑→結論 不好 124只要用量適當,合成洗潔劑並不會造成問題 124肥皂對環境較好的說法完全是誤解 126磷不是有害物 128驗證六 無毒無菌才安全→結論 危險 130人類判定「危險」的基準 130有害無害是靠量來決定,而不是靠種類 134第三章	 這種回收就是愛地球嗎? 137驗證一 廢紙回收→結論 不好 138為何會出現廢紙回收這種幻想 138用紙並不會破壞森林 141紙張消費量增加時所應採取的對策 144驗證二 牛奶紙盒回收→結論 毫無意義 148牛奶盒只占了整體紙耗的百分之零點三而已 148沒意義的行為就要有勇氣承認沒意義 150驗證三 寶特瓶回收→結論 不好 153焚燒寶特瓶並不會產生有毒物質 153寶特瓶的圓筒造型是節約資源的模範生 156把寶特瓶當成廚餘燃燒,製造能源 158寶特瓶回收的草率現況 160驗證四 鋁罐回收→結論 愛地球 163鋁罐很適合回收 163交由專門業者,而不要交由地方政府去做 165驗證五 寶特瓶回收→結論 不好 170現在用玻璃瓶的機會比以前少很多 170玻璃並不適合大量生產、大量消費 172驗證六 食物容器的回收→結論 不好 175塑膠容器無法回收 175跟德國人相比,日本人還比較省能源 179驗證七 垃圾分類→結論 毫無意義 183垃圾只要分成「金屬」跟「其他」兩類就好了 183停止毫無意義的回收 185第四章	 什麼才是真正的「環保生活」 189第一節 喪失職人精神的日本人 190比起回收,更應該惜物 190真的要放任地方政府跟業者胡作非為嗎? 194第二節 喪失松下幸之助精神 198家電回收只是賺錢的手段 198讓國民毫無意義的支出,把大家當成傻瓜 200蔓延到海外的回收行為 204硬把廢棄物賣到開發中國家的日本 207第三節 失去珍惜自然的初心 210使用自然資源就會「破壞環境」嗎? 210自然與人類的和平共存 212愛惜自然的國家自然也珍惜當地農業 216日本人的行為充滿了矛盾 219第四節 太陽比北風重要、心比物質可貴 221別被Reduce、Reuse、Recycle的3R給騙了 221心靈滿足就會覺得夠用就好 224

章节摘录

  ◎暖化將使地球泡在水裡→結論 不會  暖化不會使海面上升,吐瓦魯島國並非因為暖化而遭到淹沒。  「南北極的冰層融解後將使海面上升」是錯誤觀念    我想針對致力於環保生活的人常會有的一項根深蒂固的誤解——暖化與南北極冰層的關係來做簡單的說明。    首先是北極冰層。北極冰層幾乎都浮在海面上,因此根據阿基米德原理,這些浮在海上的冰塊無論是融解或結冰都不會改變海面的高度。理由如下:    冰與水屬於同一種物質,如果水結冰之後重量變重,那麼冰便會下沉。但實際上由於結冰後的重量變輕,因此冰才會浮在海上。為何水結冰之後重量會變輕呢?因為它的體積會變大,而其所增加的體積,便等於我們所看到的位於海上的冰塊體積。因此漂浮在海上的冰塊在融化後,只會回到原來的體積,也就是冰塊位於海面下、隱藏在海水中的體積,完全不會影響到水面高度。    最近有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寫信告訴我,他在家裡實驗後發現我所說的「完全正確」。阿基米德原理要等到上了國中才會教,所以這位小學生提早接觸到了。我認為暖化問題讓孩子有機會在生活裡學習到理科常識是件好事。    接著來討論南極冰層。隨著氣溫「增高」,南極的冰層會「增加一些」。很多人覺得氣溫升高,冰塊怎麼可能會變多呢?請各位回想一下從前那種必須自己清除冰箱結霜的時代。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在冷凍庫裡放進熱湯時,熱氣讓霜變多的經驗吧!在攝氏零下二十度到五十度的這種低溫空間裡,如果某部分的水溫增高,那麼隨著溫度越高、水蒸氣將會變多。因此南極周圍的海水在溫度升高後,從海面蒸發的水蒸氣將會飄到南極大陸的中心,然後開始下雪,這些雪降落後就增加了冰的體積。    今日位於南極大陸的冰塊原本就是由雪形成的,南極中心地區也仍舊在下雪。由於中心地區的溫度目前是攝氏零下五十度,因此就算上升二~三度也不會影響到當地狀態。而這也符合了IPCC所發表的「隨著暖化造成的溫度上升,將會使得南極冰塊增多」的說法。    因此我們並不需要去擔心南北極的冰層。有些人擔心阿爾卑斯山等地的冰河融化後將會使得海面上升。的確,阿爾卑斯山與吉利馬札羅山(Mount Kilimanjaro,位於非洲坦尚尼亞東北,為世界遺產之一)的雪正逐年融化中,但與無限寬廣的海洋相比,冰河的冰量極少,並不會造成問題。    引起大家最多討論、並且意見分歧的是位於格陵蘭的冰層。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在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裡頭宣稱「融化將使得海面上升六公尺」,因而獲頒了諾貝爾和平獎。    這部電影被一位英國家長告上了法院,大家對這項新聞應該都還印象猶新。在英國,教給小孩子的知識如果有誤的話,家長可以興訟。倫敦高等法院對此事的判決是「高爾前副總統的電影裡出現了九項謬誤,因此在學校上映時,老師必須先告知學生錯誤的部分,也要告知學生這部電影具有煽動性」。這等於是對電影的上映附加了但書。    電影裡最大的謬誤是宣稱格陵蘭冰層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融化,而造成海面上升六公尺。但依據IPCC的報告,格陵蘭冰層要耗費「數千年」的時間才會完全融化。因此數千年之後,海平面可能真的會上升六公尺吧!但是觀看電影的小學生卻可能誤會海面馬上就要上升六公尺,因此不得不加以注意。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突然間發生什麼天地異常的現象而使得格陵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那麼格陵蘭的冰山將會掉進海裡。事實上,如果發生這種事的話,由於許多冰塊將在瞬間掉入海中,因此海面可能會一下子就上升數公尺之高。但若是一天到晚都在擔心這些地震等等的天災的話,人們就不用生活了。    此外高爾表示「從前地球曾出現過海面較今高出五公尺的時期」,他所說的「從前」,意思是十二萬五千年前。因此再過十幾萬年後,循環有可能會再回到從前那種狀況,但為了十幾萬年以後的事而在現在進行暖化對策的話也太奇怪了,因此他應該避免說出這種引人誤解的話比較好。    暖化所引起的海水膨脹將使海面上升十公分    那麼暖化會使日本的海面上升幾公分呢?答案據說是十公分左右,而造成的原因是海水的熱膨脹。這道理就跟熱水壺的瓶子裡在離瓶蓋一段距離的地方有條刻線,加水時不能超過那條線的道理一樣。    不同季節時的海面高度會有所不同。在日本,海水溫度上升時的夏天,由於受到暖化影響,水面會比冬天高出四十公分。此外在颱風來臨時,由於「低氣壓」的影響海水也會膨脹。氣壓每降低五十百帕(hPa),海面便會上升五十公分。不過平常水面這樣上下變動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造成什麼不便,因此暖化所造成的十公分應該不是太大的數值才對。    最近日本的電視新聞如果不嚇唬觀眾的話,就不能提高收視率,所以媒體紛紛無所不用其極,做出與事實不符的報導。其中一例便是漂浮在南太平洋的珊瑚礁島國吐瓦魯,新聞裡頭播放著因為海面上升而泡在水裡的島國,以及正在游泳的小孩子畫面。看到這些畫面後,大家都覺得這實在是太可憐了。根據測量吐瓦魯附近海域上升情形的夏威夷大學所做的記錄,這裡的海面上升了五公分。由於這一帶的海面測量紀錄只有夏威夷大學的資料可供參考,因此大家在討論暖化問題時便引用這個數據。    我相信海面的確是上升了五公分,但只有五公分的話是不能游泳的。況且隨便來個小型低氣壓也會使海面上升五公分,依照這種邏輯的話,小島平常根本就不能住人了。    這一帶的島國在1978年後獨立,雖然每個小島的情況不同,但美軍在二次大戰時曾在這裡用推土機整地建造臨時機場,而那裡據說正面臨地盤下陷的情況。其實像日本的大阪等大都市,地盤下陷的情形也十分嚴重,光是這一百年內海面就已經上升了三公尺。但是日本這種工業國家有辦法處理這一類問題,所以可以克服海面上升三公尺的難題,但吐瓦魯只能束手無策,眼睜睜的看著地盤繼續下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假環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