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

出版时间:2010-07  出版社:網路與書  作者:蔣勳  页数:1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蘇軾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在寫下了首遣興的詩作,表達了他的人生之歎。詩意蒼涼,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之中,下筆而出的。  導讀者蔣勳老師認為《寒食帖》不能單一看某一個字,整個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響曲樂章龐大壯闊的配置,感受到創作者行走於文學與書法之間驚人豐富的魅力。蘇東坡嘲笑自己的書法是「石壓蝦蟆體」,而一般他的字會被解讀成「豪放」。閱讀《寒食帖》上的字,則會發現其實豪放的大架構裏不失細節的溫柔婉約。  《寒食帖》最後一句「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蔣老師把這幾個字,形容成像詩人的表情,愁鬱、荒涼、困頓,像最頑強的生命,像冬寒禿枝,看似頹敗,卻在內?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力。  而在歷史的騷動裏,《寒食帖》經歷了各種的劫難,重疊著許多時代的記憶:上面留下了黃庭堅、董其昌、乾隆、納蘭容若等人的墨跡與印章,以及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和關東大地震東京大火在《寒食帖》留下各種時間的痕跡。  從《寒食帖》,可以了解蘇東坡如何在自我調侃、自我嘲笑?完成一種毀譽之外的豁達。豁達指的是生命本質的了悟,了悟之後,下筆為文學,下筆為書法,都有不同境界的領悟。

作者简介

  蔣勳  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福建長樂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台灣大學、淡江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創系主任七年。現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為台灣美學大師。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著有:藝術論述《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破解米開朗基羅》、《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孤獨六講》等;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讚嘆》、《大度.山》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來日方長》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因為孤獨的緣故》、《秘密假期》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每次读繁体字版本的书对于自己就像一种修行。每一页几乎都有字不识,速度只得放慢,必须查字典。APP应用程序用的最多的就是“新华字典HD”。读得慢,相应地就读得透一点。《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在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结中读完的。这已是近期看的第8本蒋勋作品,加之每天已成为上下班途中、临睡前“功课”的听“蒋勋讲红楼梦”,自己已完完全全沉迷于蒋勋老师的文学世界中了。
      
       人,一生能遇见几个生命中的“贵人”?通常意义上的“贵人”是事业上、仕途上拉你一把的人,精神层面上往往会被忽略。我在阅读了几部蒋勋作品后,深深地感到遇见了又一个“贵人”、一个“领路人”。小时候父母买了“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并告诫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好好看吧。然后我就开始好好看了。“三国”、“水浒”因为自己的兴趣所至而得以无障碍的通读。“西游记”就差了点,而“红楼梦”这部有着众多隐喻,典故,博大精深的作品,以我当时的年龄、知识结构完全通读是不可想象的,光是看几句判词都感觉到了云里雾里。到新华书店里看看“红学”研究的书,几乎全是贾宝玉是不是曹雪芹之类的考证,少有的几本注解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完全是阶级斗争的意思在里面,毫无意义。直到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极其偶然的接触到了蒋勋的作品,跟随老师的脚步,终于回归到作品本身,逐字逐句的解读,并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里面,感觉自己如焕然新生一般,极大地拓宽了眼界和心胸。同样,《寒食帖》没有蒋勋的导读,光凭自己很难领会苏轼当时的心情,和处处透露出的种种深情。
      
       《寒食帖》导读里列举的苏轼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从二十岁殿试的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到因为反对变法,一路被贬,直至被贬到海南岛这样的“海角天涯”。从古至今“独善其身”,不去随波逐流都是非常困难的选择,人生充满着太多无奈。正因为很难,所以更感动于那种生命的豁达。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几欲至死,已给兄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后因朋友多方奔走相救,太后出面求情,甚至连其“政敌”当时已罢相的王安石也上书为苏轼求情,神宗皇帝终于下定决心,顶住了清议压力,赦其不死,贬到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3年后所写的2首《寒食诗》的草稿。非常有趣,传世的3大行书都不是在书房里正襟危坐写出来的,是有感而发,随性所至。在黄州的几年里苏轼生活很不如意,因朋友的资助,在东边的山坡上结庐耕种,苏轼已“死”,而东坡则“新生”。《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皆是在黄州时期创作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词句。在书写《寒食帖》中,有多笔写到笔秃(笔根),心中积郁的愁闷在书写中不知不觉都挥洒出来,这是看原稿才能体会到的。蒋勋的导读语字浅白,文笔清丽,结合“寒食节”的来历和介子推的故事一起讲来,很是动人。
      
       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楷书是“横平竖直”极有规矩。楷书是临摹的范本,本身具有“楷模”的意思。而“行书手帖”更加自由,每一笔都充满着书写者心中未知的情感变数。非常喜欢黄山谷在《寒食帖》后面的跋文,写得极其自然洒脱,特别是最后一句“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他与东坡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这句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估计他本人也是含笑写就,如我这样千年之后的观者也是如痴如醉。宋代四大家的前二位同时在《寒食帖》中登场,书写的作品也都是本人的最高水准,极其难得。
      
       斯人以逝,而青山依旧。此帖在近千年的岁月里经历过无数天灾、人祸的劫难,如今依然完好,个中因缘殊不可解。感叹之余,也为《寒食帖》如今能在台北故宫继续传递着中华文明的迷人魅力而欣喜不已。
      
  •     刚开始在三联书店看见这本书,粗翻了下觉得除了装帧是优点,无非是挂子瞻的名字,文字少的图本,而且后面干脆大篇幅都成了诗词摘选。
      算了算二十多的价格,着实贵了。
      后来在卓越看见便宜,十几块收了一本。细读起来觉得没刚开始那么单薄,文字虽是少了,不过蒋勋讲的深入浅出,虽然也未必详细,但是对于喜欢苏东坡的人,尤其是喜欢苏东坡在黄州那段心理历程的人,黄州诗贴本来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加上这本书装帧不错,印刷也算清晰,碰上十几块的价格,的确很值得收藏。
  •     在一段比较短的时间里连续看了蒋勋的 《汉字书法之美》 《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南朝岁月---手帖》,好像在茫茫书海里找到了知音。
      
      对汉字的美的感受,来自小时候执笔写字时候的体察,来自对老师漂亮板书的仰慕,来自各种物品上刻写印刷的痕迹的欣赏。 而看到蒋老师的书,才好像找到了一根线索,把那些大大小小的珍珠串联起来,获得了另一层次的体验。
      
      没有心情,就没有艺术,书法也是一样。通过对这件号称史上第三名行书的仔细解读,也好像通过时间隧道去探望了一次在黄州的苏先生。
      
      《手帖》也是一样,模糊的东晋好像也在一字一句的解读中,慢慢清晰起来。
      
      配合自己的心境,愿意欣赏唯美的时候找《兰亭序》来看看,愿意发泄愤怒的时候体会一下《祭侄文稿》,当然,中年落寞时候,也可以找来《寒食帖》 虽然没有“破灶烧湿苇”的现实,但那种落寞感是不是也会时常袭击你逐渐麻木的夜晚?
  •     刊于《青岛晚报》2011-01-26 文/陈嫣婧
      
       台湾出版人郝明义主持的“经典3.0”系列出了有一阵子,每本都邀请一位两岸三地的文化名家,选择自己最得意或最喜欢的一本书进行解读。活儿到了蒋勋手里,他选择了苏轼的《寒食帖》。书之所以以这个形式出,有部分原因,应是策划者希望能看到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能够已更切近我们时代的方式被表达,能以更可亲的方式被接受,也因为在选择上存在很大的自由度,所以这选择本身也便成了让人好奇引人遐想的事。为什么蒋勋只对《寒食帖》情有独钟?是因他曾有主修历史及艺术史的经历吗?还是源于对他青年时曾有幸细睹诗贴原貌的追念?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蒋勋和苏轼间,肯定存有一点价值观的认同,一种审美上的认同。
      
      时空逆转一千年,北宋最具魅力士大夫苏轼,在面对人生境遇重大逆转时,能把儒释道三家思想化入胸中,豁达慨然,气通宇宙。贬谪黄州时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诗文还是书画,都气韵超凡,渐入佳境。其中哲理散文《赤壁赋》更是道尽人性与天地之间的微妙联系,为历代后世文人仰慕效仿之。民国文人林语堂为苏轼作传,尊称他为苏子,欲把他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并列,可见后人对其思想价值的肯定褒扬。《寒食诗》作于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前后,诗稿成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行书第三。在这些混合的身份与成就里,我们也许很难用一个强硬的单一的标准来定论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一个极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和思想体系之下,甚至很难试图更真实更具象地去观看这个人。
      
      还好,在苏轼的各个身份中,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诗人。他被后人记诵的最多的是诗,被投进监狱,被贬谪,也因为他写诗,如果苏轼的一生是一首巴赫的《赋格》,那诗就是那不断复沓,轮换出现的主旋律。作为书家,想来写的最多的,无非也是他的诗稿。他用书法写诗,无异于用他的心胸在写诗,从心到手再到心,这是一个表达的过程,更是一个回归的过程。“诗与书,都来自于个人生命风格,是同一种审美,也才能够是经典。”(《苍凉的独白写作》)
      
      而当隐去蒋勋作为大学教授及研究者的身份,他也变成了一名纯粹的诗人、作家和画家。在《孤独六讲》中,我们可以看到蒋勋更注重个人主义的艺术格调。他崇尚特立独行,赞美孤独的品质,指出孤独感在艺术创作上的重要性。“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孤独六讲》)。独特的苏轼在《寒食诗》中有着独特的心境,这和他的价值体系关系并不大,也有别于人们历来对他的印象,这是苏轼徜徉在1082年的黄州,徘徊在寒食前后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是非常短暂的心境,也许春去夏至,云开月明之后,他仍会是那个泛舟游赤壁的达观泰然的苏轼。但此时,不是。他住在黄州东面山坡上一个简陋的住宅里,为自己起了号叫“东坡居士”,东坡和苏轼之间到底有着多大的距离?这是一个情绪的弱者与一个思想的强者之间的距离,是文学与哲学的距离,也是理智与情感的距离。
      
      空、寒、湿、破,在四个扁扁的被称为“石压蛤蟆体”的字中,讲述了一个被严酷现实压迫得早已失去了尊严的人,对于自己如死灰的心境毫无保留的坦诚。“空”字很小,“寒”字透着坚硬固执,“破”字就同它的意思一般颓败不堪,“湿”字纤柔,充满氤氲水汽,如清明时节落不完的淅沥小雨,愁绪绵长不绝。抽象诗意的经线与具象笔法的纬线交错,织成一张密集的情绪的网,染尽诗与书凄然深邃的美,一名孤独者的美。
      
      蒋勋选择《寒食帖》,也许就是看到了这美的独特的本质,他于导读文中道:“美,其实是最后回来做自己而已。”文学艺术之美,就是做自己,面对自己,包括面对自己的情绪,哪怕是一时的,消极的,自暴自弃的,因为它是真实的,真实而强大的。当然,遭遇贬谪的苏轼并没有一直停留在消极悲愤之中,他走出来了,走向了修行的开始,走向了豁达。在蒋勋看来:豁达指的是对生命本质的了悟,了悟之后,下笔为文字,下笔为书法,都有不同境界的领悟。当然了,这里的书法与文字,除了有艺术上的考量之外,可能更加入了对作品中思想内质的认定。这两者并不矛盾,艺术由真实出发,真实的本质是孤独,思想源自于真实,由真实迈开第一步,超越个人,达到囊括宇宙天地的真理,它们就像一个坐标的横轴与纵轴,起始于一处,伸展至无限。
      
      (刊出时有删节)
  •     也许是因为看了《台北故宫》里关于《寒食帖》的介绍,也许是看了桂纶镁的电影《经过》,总之不习书法的我对《寒食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好最近又在看蒋勋的书,于是买了这本来看。虽然是竖排阅读不太习惯,虽然内容还是比较单薄,但是的确还是蛮精美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   信手写来,游刃有余,想看《孤独六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