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藏醫

出版时间:2011-7-7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徐文兵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前言

  推薦序1  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成果  中醫的傳承離不開明師的指點和學生的苦修。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巫醫。」徐文兵大夫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凝聚了他數十年追隨名醫名家學習,苦心造詣的實踐體會的心血。不能說大器晚成,也可謂厚積薄發。作為他的老校長,我由衷地為他感到自豪和高興。  徐文兵大夫受母親魏天梅影響,自幼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其母親指導下,按照中醫傳統的教育方法,從童蒙時就背誦《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同時在父親徐恪先生的影響下,閱讀了大量藏書,培養出良好的寫作習慣和能力。  一九八四年,文兵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據負責招生錄取的老師說,志願表上從第一志願的重點大學到第三志願的大專他填的都是中醫。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進來,兄妹同校,傳為佳話。在校學習期間,文兵不僅痴迷學業,還利用閒暇跟隨日後成為他師父的裴永清老師伺診抄方,而且積極參與、組織院系學生活動,才華橫溢,嶄露頭角。一九八六年獲得北京中醫學院首屆任應秋獎學金;在《中國青年報》徵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中醫系醫史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並在學院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獎。  一九九○年大學畢業,文兵留校,並先後在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門診辦、院辦工作。一九九二年被醫院選派,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管理幹部英語進修班,結業後回醫院籌建和管理醫院的外賓門診。一九九五年被調到大學校長辦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處事細心周到,滿腔熱忱、矢志恢復中醫傳統,使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九九六年秋,文兵隨我去參加全國中醫院校校長會議。在南下的列車上,我曾與他促膝長談,試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對中醫發展逐漸西化、異化的憂慮,以及對行政管理工作的厭倦,堅定地表示寧願放棄行政升遷機會,也要從事中醫專業,試圖在涉外中醫醫療、教學上闖出一條新路來。余愛其才,嘉其志,一九九七年力主選派他赴美講學。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間先後順利考取了全美針灸師和中醫師資格,還受到美國針灸協會的嘉獎,被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一九九八年回國後,他毅然辭去公職,創辦了北京厚樸中醫學堂,開始了他企圖恢復傳統中醫教育、醫療模式的追夢之旅。  經過將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現在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潛心研究身心疾病,頗有心得建樹,治療的患者上至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對他的事蹟都有報導,影響日漸深遠。今年他的「中醫啟蒙」系列叢書和英文版中醫教材即將出版,這正是他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結果。  觀夫古今,匹夫莽漢,有勇無謀,敗事有餘。書生犬儒,空談誤國,成事者少。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醫事業的振興,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更需要能夠身體力行,為實踐理想而放棄虛名浮利,刻苦鑽研、開拓創新的人。我也希望熱愛中醫藥事業的人透過閱讀「中醫啟蒙」系列,能有所啟迪。  龍致賢  (本文作者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推薦序2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  我與徐文兵先生一見如故。剛認識時,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稱他「徐大夫」。相處日久,我才看見「徐大夫」這個「官稱」後面藏的東西:一個是淡泊名利,謙虛好學,一個是堅持實踐,不離臨床。  體味古今名中醫的成才之路,不外乎兩條,即讀書與看病,只不過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讀書不僅是通曉古文,精讀熟背經典,更要字斟句酌,反覆領悟其中的思維方法、內在聯繫;看病不僅是望、聞、問、切,辨證處方,更要在看病中再習經典,反覆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這一部小書,正是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的體現。這種一文必求其確,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學習、思考、實踐中一層層深悟中醫之道,一步步攀上中醫科學之峰。  我聽過徐大夫講中醫,不僅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而且深入淺出、剖析分明。他的講座沒有不倫不類的摻雜,沒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記得有一次為二十多個國家駐華使館的友人講什麼是中醫,其風趣生動的語言和儒雅的翩翩風度,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們對中醫刮目相看,十分折服。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愛好,我們常在一起說文談詩,徐大夫思維敏捷,我多能從他的談話中受到啟發。一次談到中文音韻的陰陽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賦其形,還要定其音,平聲屬陽,激越高亢,多用於外向表象之事物,仄聲則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聯想到諸多中醫用語,依此解釋「疼」與「痛」,頗有新意。「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醫事業後繼乏人,已成難挽之定局。似徐大夫這樣,雖已過不惑之年,在中醫隊伍中尚屬青壯,這其中有造詣者,更是鳳毛麟角。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激勵更多的中醫後繼者,多學多思,弘揚岐黃醫術,重振中醫雄風。是為序。  張曉彤  (本文作者為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平心堂中醫門診部主任)  自序  我是在把中醫的術語翻譯成英文的時候,發現自己不識字的。  比如「疼痛」,簡單翻譯成pain就行了。那麼單拿出「疼」或「痛」,又該如何翻譯呢?畢竟在古文中,這兩個字經常單獨出現!疼和痛有什麼區別?只好去查字典、翻古書、學訓詁,到頭來反而搞得一頭霧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極,搞什麼互訓,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譯中碰到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在翻譯中碰到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中醫的詞彙、概念找不到恰當的英文對應。比如說「氣」字,現在都譯成energy。可是外國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醫把汽油燃燒時的狀態,放射出的光、熱、動力叫做「氣」,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再比如說「神」,英文教科書都翻譯成mind。確切地說,mind是中醫「意」的意思,翻譯成思想也不為過。「意」是出生以後後天形成的,跟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神」有著本質的不同。把「神」翻譯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適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強接近,因為中文的「神」還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譯成god更合適。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為一體,所以用一個宇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譯成mini god。更不用說「魂魄」這些詞,就更無法翻譯了,只能讓外國人作為外來語去接受、去學習。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臟六腑」的翻譯,簡直就是雞同鴨講。中醫臟象學說講的六臟六腑,指的是活體在心神控制指揮下的系統功能狀態,但外國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屍後肉眼可見的局部形體。不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把臟腑名稱對應翻譯過去,只能出笑話。如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怎麼翻譯?  很多中國人整天叫嚷讓中域的一切和外域接軌。唯獨中醫是個例外,只能讓外國人來和中國古人接軌,而不是我們歪曲古意,削足適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別人。這樣做喪失了人格,替祖宗丟人,也就喪失了中醫的精髓。  造成這種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們自己對古文的不識、不解。身為中國人,對很多漢字認得、寫得、讀得,可是深究其意,卻發現自己根本不識得。  腧穴中腎經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麼叫「—條大的小河」,後來查閱繁體字的古書,才知道溪是「谿」的簡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淺窄。《素問》上說「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說的是在肌肉附近的地方氣象。合谷穴肌肉豐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腳踝內側,肌肉淺薄,故名「谿」。再如,中醫的「醫」,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後,用酒消毒、麻醉,用鑷子、剪子手術的搶救過程。而「毉」字則明確指出只有巫才有資格做醫生。  漢字並不是死文字,幾千年來也在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根本就是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喪失了這個特性,漢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國人也就不會再有天賦的形象和抽象思維。比如今天人們常說「我很窮」,其實他的意思是「我沒錢」,「我很貧」。在古代「窮」是走投無路的意思,比如「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當現代人把「窮」當「貧」並習以為常,閱讀古文就開始鬧笑話,以自己淺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測古人。古人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成語有「人窮志短」。有人就把「窮」翻譯或理解成沒錢。再說「貧」字,本是沒有財貨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愛說話、話多的人叫做「貧嘴」。一多一少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於「貧」、「賤」兩個字經常連用,慢慢地人們就把賤與貧劃上等號。貧嘴的意思就是賤嘴,白給的,不尊貴。比如「捨」和「得」本來是反義詞,現在人說捨得、不捨得,結果是把反義詞「捨」、「得」合併,成了「捨」的意思。類似的還有「輔佐」。「輔」是支持,「佐」是反對,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諍諫。可是現在反義詞「輔」、「佐」完全變成了支持,慢慢的人們把「佐」也當成了支持。平常人們烹調用佐料,意思就是與食物性味相反的調料。  一百個成年人裡面有九十個知道中國的英文是China,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個不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不知道「華」是什麼意思。我做過很多調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為中醫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復、喚醒人的自癒能力。作為中醫老師,我的任務是對外輸出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對內恢復和喚醒國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醫學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其傳承於世,主要靠師徒間的耳提面命、口傳心授。其次,靠形諸文字的經典著作。後輩晚輩若無福緣得到明師的點撥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讀書來學習、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來就有詞不達意一說,以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因為意在言外的東西很多。且不說古人的書簡、文章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訛、散佚、顛倒,單是文字本身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產生演變,就會導致古今字義、詞義很多明顯的不同。這就使我們透過讀書來掌握古人精神智慧變得很艱難。  艱難也沒辦法,翻譯英文,那就偷懶不得,確確實實地要求落實詞義,只能從識字、明義、會意、悟道幾個基本步驟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辦法。我基本上是從與中醫有關的似是而非的同義詞和近義詞入手,辨析字義、詞義。我不喜歡腐儒的尋章摘句,羅列資料,毫無主見的訓詁方法,而是為了臨床教學實用,獨立思考、辨析,選擇我認為對的解釋。  去年,我的專欄題為《咬文嚼字》,在《中國醫藥報》連載。這要感謝金亮小師妹溫柔的督促,使我這個天性懶散的人一週交一次作業,一年下來,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實到文字的過程,又使我靈感突現,明白了很多字的含意。在報紙上發表,限於篇幅,未能盡意。今年我又修改、潤色、翻譯,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謝王倩引見了立品圖書,同氣相求,也就有了此書的出版。  中醫啟蒙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信此言不為過,願就教於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於北京龍頭公寓                

内容概要

  想減重卻老是失敗?  先釐清自己是「肥」還是「胖」,自然事半功倍!  一感冒就總是咳個不停、甚至久咳不癒?  先搞清楚是「咳」還是「嗽」的問題,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作者提出,咳是「肺氣不清」,嗽是「脾濕痰動」,也就是說,咳屬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則屬消化系統的問題。兩者雖有密切關聯,但診斷時還是要明確區分,才能針對病灶調理。  自小在父母的引導下,作者遍讀中醫典籍與各類藏書,遂在中醫與國學涵養上有了十分深刻的累積,因此體會出若要研究中醫、發皇古意,就必須先從最根本的漢字入手。全書以「字」為線索,旁徵博引,透過字義的解釋,說明實際的中醫養生之道,行文深入淺出,輕鬆易讀,絕對能讓你大長見識。不論是想要藉由中醫調理養生或是欲了解漢字文字學的讀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絕妙好書!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身心醫學專家。1966年出生於山西大同,自幼隨母親學習中醫,並在父親的影響下,閱讀大量古籍,培養出良好的國學基底。198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中醫學院(後改制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在學期間不只學業成績極佳,曾獲中醫系醫史知識競賽第一名,亦活躍於各類學生活動,是徵文比賽及演講比賽的常勝軍。  畢業後,留在大學的附屬醫院工作時,能力備受肯定,且已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尤其憂慮中醫發展的逐漸西化,矢志恢復中醫傳統。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在翻譯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要讀懂中醫典籍、透徹地了解中醫,就必須從國學漢字下手。  回國後辭去醫院的工作,創辦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全心從事傳統中醫理論的研究和教學,並以英文主講《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針灸學》、《食療》等課程。歷經十多年的努力,現在學生遍布全世界,且治療的患者上至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持續致力於中醫推廣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輯 從健康談起健康/中國人的健康理念源於中醫的氣血理論,也就是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腠理/「腠」是肉眼不可見的表皮間隙,「理」是肉眼可見的表皮紋路。皮膚/「皮」是表皮,「膚」是皮下覆蓋的組織,即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肌肉/「肌」是繃緊、剛硬、出力的肉,「肉」是鬆弛、放鬆、柔軟的肌。膏肓/膏戶就是骨髓。「肓」的質地柔軟,在皮下相對較淺。「膏」的質地相對堅硬,位置較深。脂肪/「脂」是固體的油。「肪」是肥厚、成塊的硬脂。饑餓/「饑」是吃食不足、不夠的意思。「餓」字從我,描述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也就是想進食的欲望。乾渴/「乾」描述客觀狀態,指人體內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觀願望,是想喝水的感覺。消化/「消」表示的是量變,同一種物質的量減。「化」的意思就是轉化,是質的變化,新的物質的化生。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性命/「命」是口令,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性」是心生,即活著的心,包括情緒、情感、意識、思想、智慧、記憶等等。精神/「精」是有形的物質,是化生氣和神的基礎。來自父母的「精」在結合的一瞬間,就誕生了新的生命「神」。魂魄/控制無形的能量、資訊、思想、意識、情緒、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體,影響人的知覺、饑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思想/「思」是自思,也就是考慮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願,也就是考慮自身以外的事情。意志/「意」和「志」都是「憶」的結果。「憶」就是思考,憶的結果是「意」,被保存的記憶是「志」。安定/「安」有保全、穩定、靜謐的意思。「定」是相對靜止、不變不動的意思。寧靜/「寧」從□從心從皿從丁,組合起來表述了一種安居、足食、子歸、心安的狀態。驚悸/「驚」是指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襲擾以後出現的張惶失措的狀態。「悸」是能感覺到自己快速的心跳的意思。「悸」大多由「驚」而起,嚴重到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甚至失魂落魄的狀態。怔忡/「怔」是停頓的意思。「忡」是突然啟動、加快的意思。「怔忡」兩字連用,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的意思。焦慮/「焦」是火燒火燎般的急躁。「慮」是企盼、期待將來發生的事情。「焦慮」是急切地企盼將來發生的事情。煩躁/「煩」是發熱、頭疼的意思。「躁」是手足亂動,不得寧靜的意思。悲哀/「悲」是心情、心意因違逆、分離、決裂而痛苦。「哀」是因為心願不能實現滿足而痛苦。愧疚/「愧」是心中有鬼,內心有負面、陰暗的精神、情感、情緒。「疚」是心病日久以後產生的自責和罪惡感。疑惑/「疑」是不信,確切地說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惑」是一種不確定的心態,面對多種選擇而不知所措、猶豫不定。憂愁/「憂」是擔心、恐懼將來要發生的事。「愁」是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心態。怨恨/「怨」是在所願不得、所欲不遂以後出現的失望、不滿的情緒。「恨」是遭受別人侵犯、傷害以後出現的想報復、反擊的心理情緒。疼痛/「疼」是急性發作的、持續時間短的、淺表的、有灼燒感的、開放發散的、尖銳刺激的疼痛。「痛」是慢性的、長久持續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脹的、鈍挫的疼痛。癲狂/「癲」指病入頭腦、行為、語言、思想顛倒、錯亂。「狂」從犬從王,是喪失人性、稱王稱霸之意。癲是陰症,陰寒內盛或者陰血不足,都可以導致癲疾發作。狂是陽症,陽氣亢進和陽氣不足,都可以導致發狂。第三輯 從疾病談起疾病/「疾」從矢,指人中箭,本意是急性病。「病」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即病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療的疾病。創傷/「創」指金屬利刃導致的損害,程度深達肌肉。「傷」在表皮,一般可以不用治療。瘡瘍/傷在皮膚,出現感染後,傷口比較淺,感染比較薄,稱為「瘍」。「創」在肌肉深處,感染以後脈血瘀積較深,同時伴有紅腫熱痛,稱為「瘡」。癰疽/「癰」是皮下、肌肉組織間氣血、膿液匯聚,形成的腫脹隆起。「疽」是癰的演變、惡化、深入,由體表皮膚、肌肉發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臟漸至五臟。咳嗽/「咳」是肺氣上逆,「嗽」是食氣上逆。「咳」屬於呼吸系統的問題,「嗽」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哮喘/「哮」是由於呼氣受阻、擠壓,產生的高頻、尖銳的聲音。「喘」是吸氣節奏加快。肥胖/「肥,多肉也。」形容肌肉豐滿,體型大,皮革充盈,並非指脂肪多。「胖,半體肉也。」本意是古代祭祀時奉獻的半扇肉,後引申為寬大。癥瘕/「瘕」指邪氣剛剛開始聚集,時聚時散,游走不定的狀態。「癥」含有有徵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癥。「癥瘕」描述的是疾病從無形的邪氣發展到有形的積聚,並即將質變成癌的階段。積聚/「積」是陰寒的能量凝結而成的深入臟的腫瘤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聚」是陽熱的能量凝聚而成的無形邪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疥癬/「疥」像鑽入人體的寄生蟲之形,現代醫學稱之為疥蟲。「癬」直接由苔蘚變化而來,喻指由真菌感染,導致的接觸性傳染病。痞滿/「痞」形容上下隔絕不通,出現的陰精不化,陽氣不升,或陽氣上亢,陰寒下凝的否的狀態。眩暈/「眩」的本意是眼前發黑,視物不清。「暈」的本意是太陽、月亮周圍的光環,後來泛指環繞運動、波動,作為自我感覺的症狀而言,就是起伏不定、旋轉。第四輯 從膾炙談起膾炙/「膾」是生肉的意思,有的肉比較鮮嫩,適合生吃,但好吃難消化,所以切得愈細愈好。「炙」是肉在火上烤的意思,趁熱吃的話,味道鮮美,也好消化。膏粱/「膏」是指白色的固體和半固體的動物油脂、肥肉。「粱」是精米、細糧。膏粱厚味吃多了,會生富貴病。糟糠/「糟」是陳年的糧食。「糠」是糧食剩下的外殼或者表皮。無論膏粱還是糟糠,都是飲食偏頗,時間久了,就會以食物的偏性影響人體的平衡,導致疾病。毒藥/「毒」的本意是偏,特指藥物的本性、特性、偏性,與「藥」是同意詞。性味/「性」是指藥物的寒熱性質,或使人熱,或使人冷。「味」也是以人為本的主觀指標,同樣把紛繁複雜的藥物、食物變得簡單明瞭。歸經/「歸」指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指對藥物作用的定位。炮炙/「炮」是把食物包裹起來放到火裡烤。「炙」是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燄頂端直接接觸食物,並且利用其輻射和上炙的熱氣炙烤。

章节摘录

  【摘文1】  皮膚  寒戰、發抖、膚脹、肺、脂肪瘤、脂漏性落髮、青春痘、皺紋  把「皮膚」翻譯成英文,很簡單,就是skin。但是仔細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膚」與「皮」是同義詞還是近義詞?有沒有區別呢?如果有,區別又是什麼?搞清區別對中醫臨床又有什麼意義?  回答是肯定的,「皮」與「膚」只是近義詞,有區別。《靈樞.口問》載:「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意思是,黃帝問:「人不停地發抖、打寒戰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是因為外來的寒氣侵襲停留在皮膚之間,人的陽氣不足,所以會打寒戰、起雞皮疙瘩,治療應當補各個陽經。」我之所以把它翻譯成皮膚之間,而不是皮膚表面,原因在於寒氣侵襲皮的時候,人只會感到惡寒,對風冷特別敏感,加衣被、關門窗仍不足以抵禦,而進一步深入到了皮膚之間以後,就會出現寒戰、發抖的症狀。  《靈樞.水脹》載:「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鼓/空)(鼓/空)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意思是說,黃帝問:「膚脹會出現什麼症候?」岐伯說:「膚脹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與膚之間,就像充氣皮球一樣,身體腫脹,皮顯得很厚,按肚子就凹陷,半天不會恢復,肚皮顏色沒有異常,這就是它的症候。」這裡明確提出了皮與膚存在「之間」,可見皮與膚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蓋身體表面,是與外界直接接觸的人體組織,同時也是毛髮生長的地方。著名的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就是皮毛的關係。  「膚」,說白了就是皮下覆蓋的組織,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皮」與「膚」只是近義詞。例如人們常說的「膚淺」、「切膚之痛」、「體無完膚」,在這裡「膚」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膚之親」,就是說比表皮的接觸更深的關係。不能因為「皮」、「膚」經常連用,就說「膚」就是「皮」的意思。《詩經.衛風.碩人》有句話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柔荑,植物初生的葉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長。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潤澤,吹彈得破。後世白居易也有類似的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說「膚如凝脂」而不說「皮如凝脂」,原因在於兩者位置深淺不同。如果皮下無膚的話,那就是美人遲暮,變成雞皮鶴髮,皺紋叢生了。  《易經.夬卦.九四》爻辭曰:「臀無膚,其行次且」,也就是說屁股沒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膚」理解成同義詞的話,這句話就不好解釋了,屁股上怎麼會沒有皮呢?現代人用「豐乳肥臀」概括性感體態,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膚、脂、肉充盈的身體。  《孟子.告子下》有句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能被餓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會因為飢餓而減少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  《素問.五藏生成篇》:「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意思是說,睡覺的時候,外感風寒邪氣,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凝滯在皮下也就是膚的部位,就會出現麻痺的症狀,凝滯在血管裡面就成了瘀血,凝滯於下肢就會出現雙腳冰冷。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局部缺血,導致了麻痺和體溫下降。這裡的膚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導致瘀斑黑青,甚至局部麻痺。  《靈樞.經水》載:「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幗之大小,可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層,談不上厚薄。膚就不同了,營養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積多,膚就厚,反之則薄,甚至會沒有膚的存在。我的一個患者絕過食。是真的絕食,不吃飯,光喝水的那種。後來虛脫昏迷,因此有了很多後遺症,消化不良,心跳過緩,腹寒腹痛,即便在夏天也裹著五○五元氣袋,不然就腹瀉。他的皮很鬆,皮下沒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來。我經常拿他做例子,告訴學生這就是典型的有皮無膚。  《靈樞.順逆肥瘦》:「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說,對於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氣血充盈,膚堅脂肪充盈,同時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針時間長一些,反之只能淺刺,或者只用皮針。  《傷寒論》中有個方子叫做豬膚湯,如果僅僅根據字面理解,找塊豬皮就得了,其實應該是帶脂肪的豬皮。豬油也叫大油,滋陰的效果非常好。體會不了凝脂意思的人,可以炸點兒豬油,待凝固以後看看,體會一下那種白皙、細膩、光澤的模樣。  按照中醫理論,肺主皮毛,而肺與大腸相表裡,表皮的問題應該從肺氣、衛氣著手解決,一般不涉及營血。膚的問題直接隸屬於三焦、心包;膚與在三焦中運行的體液有密切的關係。有的人沒有膚,但是有的人卻渾身長滿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雖然不會痛,但是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結的方法治療這種膚病,用皂刺、橘絡、絲瓜絡、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見的脂漏性落髮、青春痘,問題也出在膚,油脂代謝的毛病,源於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濕,非關肺事。少女皮膚滑嫩輕透,吹彈可破;中年婦女面焦髮墮,皺紋叢生,也是膚的問題,涉及三焦和元氣。了解這一點,中醫美容才會有理論基礎,治療也才更有效果。  現代人皮、膚不分,到處都在宣傳護膚、換膚、嫩膚,其實他們都是在說皮的事情,膚的問題只能靠內部解決。  【摘文2】  怔忡  期外收縮、心房顫動、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突然心跳加速、氣血上湧  怔忡是心悸惡化到一定程度以後出現的症狀,就是在自覺心慌、心跳、心跳過快的基礎上,出現了自覺心跳突然停頓或者突然啟動,也就是自覺心跳不規律,心律不整。有的人偶爾能感覺到,到了醫院照心電圖又檢查不出來,有的只好上跑步機,誘發檢測出來。有的則是影像學檢查上有明顯的的改變,被診斷為期外收縮、心房顫動、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  「怔」是形聲字,發音同「蒸」,含義是停頓。人常說的「愣怔」,就是這個意思。  說起「怔」,就不能不說到賈寶玉,這個不諳世事的呆子,就經常發怔。發怔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突然的驚嚇,驚呆了。《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素日雖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時一心總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此時也身亡命殞,跟了金釧兒去。如今見了他父親說這些話,究竟不曾聽見,只是怔呵呵的站著。」這廝調戲女孩不以為意,不料出了人命,被父親責問,以至於此。  也可能是碰到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的事情,腦子轉不過來。《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寶玉怔了半天,方解過來是薛蟠哄他。」凡事都往心裡擱、給個棒槌都當針的人,容易出現這個問題。《紅樓夢》七十八回:「寶玉聽了,怔了半天,因看著那院中的香藤異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淒涼了一般,更又添了傷感,默默出來。」黯然神傷的感覺彷彿心跳停止似的。  還有可能是心不在焉,神遊物外,空餘皮囊呆立。《紅樓夢》第二十九回:「話說寶玉正自發怔,不想黛玉將手帕子甩了來,正碰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問是誰?林黛玉搖著頭兒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因為寶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給她看,不想失了手。』寶玉被稱為呆雁,其實就是出神,等回神的時候就是被嚇了一跳,發怔的樣子刻畫得很傳神。  還有就是情到深處,不僅心跳停頓、呼吸停止,大概地球也停止了轉動,時間也凝固了。《紅樓夢》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如轟雷掣電,細細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來的還覺懇切,竟有萬句言語,滿心要說,只是半個字也不能吐,卻怔怔的望著他。此時寶玉心中也有萬句言語,不知從那一句上說起,卻也怔怔的望著黛玉……」  從脈象上看,怔的表現是心跳和脈搏出現間歇、停頓。中醫把伴有規律停頓的脈叫做代脈,通常是在有規律的搏動中出現有規律的停頓。這還屬於早期,容易治療的怔。嚴重的就是出現完全沒有規律的停頓,中醫把心率緩慢的叫做結脈,心率很快的叫做促脈。  「忡」,發音同「沖」,含義相近,是突然啟動、加快的意思。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習慣讀為「中」。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詞「怔忪」,其中的「忪」發音同「中」,含義與「怔」相近,而「忡」的含義正好與「怔」相反。  《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描寫的是相思的人急切、衝動的心情,類似的詞還有憂心如搗、憂心如焚。其他的情緒、情感變化,同樣也會影響到心率和心律。比如元張可久《小桃紅.倚闌花影背東風曲》:「恨忡忡,一春愁壓眉山重。」更不必說焦慮、煩躁導致的心跳突然加速。  《紅樓夢》第七十九回中寶玉把詩改成「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以至於「黛玉聽了,忡然變色,心中雖有無限的狐疑,外面卻不肯露出」。這個「忡然」就是突然心跳加速、氣血上湧的樣子,以至於臉色大變。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本來黛玉就是個敏感多疑的主兒,加上這番話語的刺激,心情、心神不被觸動才怪。  「怔忡」兩個字同用,相反相成,意思就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這是典型的心氣不定、心神散亂的表現,屬於危重症。人人皆知,勻速跑是最省力的,忽快忽慢的變速跑最耗氣力。競賽的時候,一個團隊總要犧牲一個隊員,讓他去突然啟動或者減速,或領跑或尾隨,以期打亂對手的節奏,護持勻速跑的隊友奪冠。心跳也是如此,心神安定的規律心跳,是健康長壽的保證。俗話說:「事不關心,關心則亂。」怔忡就是心亂的具體體現。  看看《紅樓夢》第七十回:「爭奈寶玉因冷遁了柳湘蓮,劍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氣病了柳五兒,連連接接,閒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癡,語言常亂,似染怔忡之疾,慌的襲人等又不敢回賈母,只百般逗他頑笑。」這種感情的傷害遠比情緒的刺激要劇烈,以至於寶玉出現了心律、精神失常。  《聊齋志異.聶小倩》:「寧詰其意,曰:『三日來,心怔忡無停息,意金華妖物,恨妾遠遁,恐旦晚尋及也。』」這裡的心怔忡無停息,就是自覺每天每夜心跳忽而停頓,忽而啟動。  預防怔忡的發生,以護心為首要。首先避免情緒的劇烈變化,喜、怒、憂、思、悲、恐、驚中,以驚最易導致怔,憂易致忡。其次要避免感情、情感傷害。愛恨情仇、貪嗔癡怨都很容易導致心神不安定,甚至散亂。「怔忡」的反義詞應該是「安定」、「寧靜」、「心如止水」、「波瀾不起」。古人形容人鎮定自若,「泰山崩於前,麋鹿戲於左」,皆不為所動。這種定力,需要身心的培養和訓練。  對已經出現怔忡的病人,在調理其情志的同時,必須用針藥養護、安定心神。比如人參能「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茯神能利水,解除心臟負擔,治療心悸,使心神得伏藏。琥珀能安魂定魄。炙甘草湯能治療「心動悸,脈結代」。以艾灸關元、神闕回神,針刺神門、曲澤調整心律,也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摘文3】  肥胖  糖尿病、膽經氣血、肌肉、脂肪、水腫、脹氣、心腎功能衰竭、水毒  前面說過了脂肪,這次來說說肥胖。現代人以為肥胖就是形容脂肪多的,但是在古代不是這樣,「肥」恰恰是形容肌肉多的一個詞。《說文》:「肥,多肉也。」  唐朝張志和的詞中寫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魚的脂肪很少,魚肥自然是指魚的肉多,體形大。舊時北京商販叫賣時吆喝:「驢肉!肥!」我剛開始聽了很納悶,驢又不是豬,怎麼會有那麼多脂肪?要是肉那麼肥,怎麼有人愛吃?殊不知人家還是遵循古義,說的是肉多。人們買牲畜的時候要揣一揣肥瘠,就是看看肉多肉少。《狂人日記》中的主人公,認為來幫他看病的醫生是劊子手假扮的,為他診脈就是在摸肥瘠,準備殺他。  前日朋友送來一頭麅子,我請人剝皮肢解。那屠戶說:「這個麅子好肥啊。」我心中明白人家說的是麅子肉多,不是說脂肪多。野生的麅子整天奔波,盡是肌肉,哪來的脂肪?  《素問.奇病論篇》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裡的「肥美」就是指滋味厚重的肉食,羊大為美。說的是富貴人家飲食甜膩、多肉,結果身體內部產生毒熱,腹部脹滿,導致消渴病——類似今天的糖尿病,能吃,能喝,能尿,就是不長肉。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載:「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瘦無肉」相對「肥」字,意思自然就很清楚了。說的是膽經氣血旺盛的人,外踝肌肉筋腱肥厚有力,小腿上的毛又長又黑。膽經血多氣少的人,腿毛短而黑,外踝表皮堅厚。膽經血少氣多的人腿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膽經氣血不足的人,腿上乾脆就不長毛,外踝乾癟,一摸就是骨頭。  《素問.三部九候論篇》載:「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說的就是針刺之前,必須度量揣摩病人的身體之肥瘦,再根據氣血運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補瀉手法。  《靈樞.終始》載:「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這些講的就是根據體形,選擇治療的方法,就針刺而言,針刺肥厚的人,應該用瀉法,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深刺,對瘦薄的人應該用補法,如春夏促進生長,柔和淺刺。  《靈樞.逆順肥瘦》載:「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于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大意是說有的成年人氣血很足,皮膚厚實堅固,感受邪氣以後,可以深刺,留針時間長一些。對於寬肩膀,除了腋下後頸以外皮糙肉厚的人,厚嘴脣,血色發黑汙濁的人,他們的氣行不暢,為人好貪好取,也應該深刺久留針。  相反地,對於瘦人,就應該淺刺並且快速進針出針。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靈樞.論痛》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意思是說,胃壁厚的、皮膚顏色重的、骨節大的、身體豐盈的人,對毒藥的耐受性相對強一些。而體重輕、胃壁薄的人都不能耐受攻邪的毒藥。現代醫學根據體重決定給藥量,大概與此類似。  《內經》中的「肥」字是形容肌肉豐滿、體形大,皮革充盈的人,不是指脂肪多。今天肥胖的意思,古人叫做脂肥或膏腴,類似的還有豐滿、豐盈。腧穴中的足陽明胃經的絡穴豐隆,善於化痰降脂,是減肥的要穴。  「胖」的本義是古代祭祀時貢獻的半體牲畜,也就是半扇肉。《說文》:「胖,半體肉也。」後來引申為寬大。《禮記.大學》載:「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肥的反義詞是瘦或瘠,胖的反義詞應該是乾癟。  胖還用來形容水腫、脹滿。俗話說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說的就是男人怕從腳上腫起來,女人怕從臉上開始浮腫。其實無論男女,出現水腫都是心腎功能衰竭的表現,只不過心臟病一般表現為下肢水腫,腎病表現為面目浮腫。更不用說肝硬化腹水,腫的是肚子,有的連肚臍也會頂出來。  說起水腫,就不能不說說時下流行的所謂科學方法,讓人不分青紅皂白,早上起來先灌幾杯水。這種邏輯實在是害人不淺。有的人喝完腹瀉,被稱為通便;有的喝完就憋不住小便,導致尿頻尿急;有人不拉也不溺,水在胃腸裡面晃盪,一摸全是水鳴音;有的就開始浮腫,從眼泡先浮腫,所謂喝水也長肉,其實就是喝水導致水腫。這些人一伸出舌頭,就像狗一樣能夠滴滴答答流水,舌頭也是腫大得兩側布滿了齒痕。當中有人確實有冠心病或腎臟病,有的尚處初期發展中,中醫稱之為水毒。  治療水毒,首先要停止灌水,本著不渴不喝,渴必熱飲,飲必三口的原則,其次要用苓桂劑化氣行水,這樣才能把人從水腫中拯救過來。單純使用發汗藥和利尿劑脫水減肥,是會害死人的。  肥胖的人都是體形豐盈碩大,但是內容不同。脂肪多的人古人稱為膏人,縱腹垂腴,就是現在挺著啤酒肚、頂著一張圓臉蛋的人;肌肉多的人,古人稱為肉人,這些人體形豐滿,但是上下勻稱,沒有贅肉;還有一種人體形不大,但是脂肪堅實,肌肉強悍,古人稱為肥人,也叫做脂人。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腫的人、脹氣的人。  【摘文4】  癲狂  躁鬱症、憂鬱症、不睡覺、不吃飯、昏睡不醒、手臂青筋暴露、精血元氣不足、自責、失眠早醒、自殘、言語無序、多疑、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欲哭  人們常說癲狂、瘋狂、瘋瘋癲癲、癲癇,落實到具體文字的確切含義則很少有人說得清楚,模模糊糊地知道都是說人的精神不正常,或者是神經不正常。我接觸、了解、治療躁鬱症、憂鬱症二十年了,前十年還在對症治療,失眠的用化痰的溫膽湯、早醒的用補血酸棗仁湯、昏睡不醒的用礞石滾痰丸、不高興的就舒肝理氣用逍遙丸,而服用抗憂鬱藥導致大便乾燥就用承氣湯。治來治去,隔靴搔癢,根本無濟於事。直到一九九七年六月,得周稔豐先生點撥,我才突然明白,所謂的躁鬱、憂鬱症,就是古人說的癲狂,是心病,是神明之亂。從此以後,我在周先生的指導下安神定志,煉形蓄氣,悉心體會周先生傳授的摸排病氣方法。兩年後,我正式出山,為患者治療躁鬱、憂鬱症,迄今八年,活人有數,同時也沒有一例在我治療期間和之後自殺的。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問我:中醫能治躁鬱、憂鬱症嗎?中國古代有躁鬱症、憂鬱症嗎?話不必多說,認認「癲狂」兩個字,問題就會明瞭。  「癲」是形聲兼會意字,疒(音同床)字頭的原意是病床。「顛」一是指頭顱顛頂,指病入頭腦,二是指患者行為、語言、思想顛倒、錯亂。現代人說起癲,大概想像成跑跑顛顛的樣子,有的字典甚至把它等同於狂,這是完全錯誤的。  古人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癲疾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是負面的、陰性的,狂症正好相反。《靈樞.癲狂》說:「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後來的《難經.五十九難》說:「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大意就是說癲病開始的時候,病人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很多人沒有醫學常識,試圖透過思想工作、心理諮商讓患者高興起來,其實根本無濟於事。有的患者有不高興的原因,但大多數患者事事如意,可就是不快樂。其實這已經是生理問題,不是意識層面能解決的。癲症病人頭部症狀也很明顯,頭暈、頭重、頭痛(注意不是頭疼),經常翻白眼(視舉)。癲症發展下去有兩個結果,一個是轉化為躁鬱症,出現眼紅、心煩、不睡覺等問題。另外一個就是昏睡不醒,眼光發直,臥如僵屍。  「狂」从犬从王,有喪失人性、稱王稱霸之意。《難經.五十九難》說:「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靈樞.癲狂》對癲狂有進一步的論述:「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  大意是說,狂症病人發病初期表現為很少睡覺,也不吃飯。總是認為老子天下第一,經常無緣無故地笑,而且笑個不停,毫無目的地在街上亂竄。《靈樞》還談到了謾罵攻擊別人、白天黑夜連軸轉的症狀。  癲狂病誘因大多與情緒、情感刺激有關,癲一般「得之憂饑」、「得之大恐」,狂一般「得之有所大喜」。更為重要的是發病條件,涉及患者的精血、元氣、心神,以及外來的邪鬼。  癲是陰症,也就是說陰寒內盛或者陰血不足,都可以導致癲疾的發作。狂是陽症,陽氣亢進和陽氣不足,都可以導致發狂。《黃帝內經》和《難經》都指明了癲狂的實症病機:「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張仲景則補充了癲狂虛症的病機,《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說:「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治療實症癲疾,《靈樞》主要採用放血的療法,直到血脈顏色恢復正常。具體方法是:「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寫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就是說醫生與患者密切接觸,觀察其身體瘀血所在的部位,並且在發病的時候放血治療,放血量要大,僅僅幾滴血不夠,當盛在瓠壺中。瓠壺是形似葫蘆的青銅器,一般用做祭祀辟邪的禮器。血氣不足的人,可以先用艾灸尾骨長強穴二十壯。  書中所謂的「病至」,據我的臨床經驗,其實就是憂鬱症患者出現自殺的念頭和行為。「常與之居」,其實就是防範患者輕生。我觀察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手三陰經脈也就是手臂內側往往青筋怒張,當患者採取割腕自殺的方法時,看到黑血從手臂流出,患者往往會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放鬆。可以說這也是患者本能的自救方法,問題在於有人橫切,有人豎割,深淺掌握不好,往往送命。而有的醫生掌握了這種方法,的確能夠快速有效地治癒患者。  陰血不足的癲疾,根本原因在於精血元氣不足,無力涵養心神。張仲景的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治療百合病的系列方、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等,都是對症的。現代社會很多婦女不以流產、小產、剖腹產為意,甚至產後不加調護,著風受寒,拚命工作,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耗傷精血。直到憂鬱症發作,要死要活的時候,還質問大夫:「我怎麼會得這種病?」我治療過一位女強人,四十多歲,做過八次人工流產,上午做完,下午就上班工作。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目前多發的產後憂鬱症,多與母體體質不足,耗傷精血有關。應當及時地給予補益精血的藥物,比如人參、鹿茸、紫河車、冬蟲夏草之類的血肉有情之品。  治療實症狂疾,《素問.病能論篇》說:「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治療狂症,先要控制其飲食,斷絕能量供應。另外服用打鐵剩下的鐵渣滓,也就是生鐵落,引火熱之氣下行。針刺治療狂症,一般選督脈的上星、人中、百會穴。別看狂症的患者會吵鬧不休,見到小小的銀針還是害怕的,針刺以後若能入睡,就是最好的效果。  治療陽氣虛衰的狂症,張仲景開列的桂枝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都是非常好用的方子。特別是對於一些夢與鬼交、遺精、帶下的男女患者,效果很好。這類患者起初由於自身陽氣不足,不能固攝精血,久之精血暗耗,就會出現內疚、自責、失眠、早醒的症狀,最終產生自殘、自傷的念頭。  這就是說癲狂雖然分屬陰陽,但是陰陽互根,陰陽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癲久了可以發狂,狂久了,也可發癲。  反觀躁鬱症患者,其表現出的症狀完全符合古人所謂的癲狂的特點。在憂鬱期,病人一般表現為表情淡漠,沉默癡呆,時時嘆息,言語無序,或喃喃自語,多疑多慮,穢潔不分,內疚自責,神思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困乏,閉戶僵臥。  憂鬱日久,會出現一些陽性症狀,比如失眠、早醒、焦慮、煩躁、不安、出逃、自殘、自殺等。  在躁狂期表現為興奮喜悅,注意力分散,性情急躁,頭痛不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避親疏,逾垣上屋,或毀物傷人,氣力逾常,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躁狂日久,精氣衰減,又會轉回到憂鬱狀態。  在治療上,如果我們嚴格遵循中醫理論,抓住其心病、神亂的病機,分清陰陽虛實,再給予對症的治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徐大夫《字理藏醫》,結合文字與醫學,原始表末,釋名章義,選文定篇,敷理舉統;剖情析采,籠圈條貫,以相對概念,深入淺出,證實運虛,溯源究本,探賾索隱,故開張國學,宏揚中醫,鉤深致遠,令人欽敬,歎為觀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賴貴三   ◎聯合推薦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賴貴三  名中醫師/朱樺  台大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字學會理事/徐富昌  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曉彤  文化研究者、作家/辜振豐  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龍致賢

编辑推荐

  中國中醫文化傳播第一人  二○○七年出版至今,仍高踞卓越網中醫類榜首  兩百多則讀者書評,好評四顆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字裡藏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