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出版时间:2011-9-12  出版社:時周  作者:Timothy W. Ryback  页数:336  译者:周全  
Tag标签:无  

前言

  開卷有益?這句老話我越大就越懷疑。因為我見過不少人讀書讀成了傻子,不只不通世事,而且滿腦漿糊,說話夾纏行文混亂。每回聽這種人說話,我心裡都想勸他趕快回火星。更壞的還不是讀書讀壞了腦子,而是讀出一個荼毒人世生靈混世魔王。   有些獨裁者自己手不釋卷,老從書裡取靈感,幹下了殺人無算的大業,偏偏又不讓老百姓自由自在地讀書,還要焚書坑儒,毀千古文明於一世。你說,讀書對這種人來講到底是好是壞?不,我指的還不是那個現代史上最有權力的中國人,而是希特勒。   難得美國的民間學者賴貝克( Timothy Ryback)想到了一個好點子,試圖從希特勒遺留下來的藏書挖掘他的思路軌跡。他先到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一大堆戰後運來但至今仍未整理完畢的希氏文檔,再去布朗大學翻閱陪伴希特勒走完他人生最後一段路的八十本書。他在書眉筆記的字跡裡推斷希特勒當時的心境,於書頁的切口處推敲他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遂成眼前這部《希特勒的私人藏書》( Hitler’s Private Library),大開我讀者眼界,在芸芸講述希特勒的傳記之中別樹一幟。  首先,我們發現這傢伙還真他媽的愛書。第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在前線做通訊兵,每天要不是奔命在密如暴雨的槍火之間,就是躲在泥濘一片的壕溝裡喘息。可一逮到空閒,他便立刻跑到戰場邊上的小鎮找書,找一些恰好能夠塞進軍大衣口袋裡的書。其中一本是德國藝評名家馬克斯·奧斯邦( Max Osborn)寫的柏林建築指南,賴貝克認為此書對希特勒影響至深,因為奧斯邦筆下的柏林與時人的看法頗有不同;他人以為醜陋的,在他看來卻是德意志條頓武士風格的極致表現,完全不像其它德國城市那樣受到了地中海品味的污染。自此之後,希特勒就愛上了柏林,愛上了那種最純粹最均衡同時也最剛健的審美形式。只是奧斯邦恨鐵不成鋼,以為柏林不夠純粹因此也不夠美的房子還是太多;於是希特勒替他完成心願,掌權後大興土木,誓要把柏林建成「世界的首都」,純正而藍血的德意志化身。可惜奧斯邦是猶太人,在希特勒終於有能力按照他的教誨重整柏林市容的時候,他人早就不知逃到那裡去了;就連這本啟蒙希特勒的指南書,也給納粹放火燒得一乾二淨。至於賴貝克找到的這一冊,卻完好無缺地保存在希氏藏書之中,書裡甚至還夾了一根希特勒那有名的八字鬍。  台灣版作者序  打開希特勒的圖書館  自從二○○九年初版以來,《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在世界各地已有二十多種精裝與平裝的版本。我很高興地知道,它也即將在台灣發行。  讀者與評論者們顯然都對拙作的基本命題──希特勒的閱讀如何形塑了他的思想和行動──表現出共同興趣;他的某些特定藏書卻會隨著國家和地區之不同而引起特別關注:例如希特勒那一套十冊皮革裝訂版的《莎士比亞全集》之於英國、他那本插畫版的塞凡提斯《唐吉訶德》之於西班牙,或者美國工業鉅子亨利·福特的反猶太著作之於美國。  對於亞洲的讀者而言,本人想強調兩本書,縱使其作者並非亞洲人,書中內容卻與亞洲有關。第一本是一九一六年在美國出版,然後一九二五年被翻譯成德文的《偉大種族的消逝》(The Passsing of the Great Race),作者麥迪遜·格蘭特(Madison Grant)是「北歐人種優越論」的主要倡議者之一。格蘭特在那本狂熱的歐洲中心主義論述當中,援引偽科學證據來推銷一種怪誕的概念,聲稱人類文明的一切偉大成就都起源自北歐影響,就連亞洲也不例外。為了強調此點,他在該書第 XX 頁使用了一張地圖,藉以顯示歐洲人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經遷徙到亞洲。希特勒曾經把格蘭特那本書形容成是他的「聖經」。  希特勒的圖書館與亞洲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較不詭譎且更實在的連結,那就是斯堪的那維亞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的著作──赫定曾經率先深入中亞探險,協助將世上最後一些未經探測的區域畫入地圖。在青少年時期,希特勒透過斯文·赫定既戲劇化又風行一時的報導,追隨其探險的腳步。一九三三年奪得政權之後,希特勒進而結識了赫定,並與之進行磋商。兩人一直保持聯繫,希特勒還會定期發函向斯文·赫定祝壽,最後一次是他一九四五年四月自殺身亡兩個月以前。斯文·赫定則固定將他新寫好的書寄給希特勒。雖然那些作品沒有一本出現在倖存的希特勒藏書當中,但昔日希特勒總理府圖書館的登錄清單上面,還是找得到斯文·赫定的《戈壁沙漠之謎: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年穿越中亞的壯遊》,以及《洲際戰爭中的美國》那本政治論述。我將在「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章裡面,對後者做出詳細說明。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的主要用意非常明顯,就是提供管道進入希特勒的私人世界和塑造其想法的書籍。我必須承認自己剛開始進行這項工作的時候,曾在某種程度內感覺不安。畢竟那是堂而皇之以偷窺的方式,來探索與研究希特勒的私人生活。我需要說服自己:對希特勒藏書所進行的檢驗,有助於增加我們對那位納粹領袖的理解;同時我還必須確保資料來源真實無誤。  許多年來,有個名副其實的山寨產業大行其道,除了偽造希特勒相關記錄外,還兜售據稱是屬於希特勒的各種物品──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書籍,在封面內頁大剌剌貼著希特勒的藏書票,圖案是一隻老鷹扶著納粹的萬字黨徽。雖然有無數贗品在書商之間和網路上流傳,仍然有許多真品尚待發掘,而那裡面最大宗的,就是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從柏林帶去莫斯科一個不知名檔案處的希特勒藏書。為了避免向讀者呈現任何有造假可能的希特勒物品,我下定決心只在值得信賴、書籍來源無可爭議的收藏館進行研究。如同本書導言所指出的,那些書籍有許多是在戰爭結束時直接取自希特勒的地堡,然後被存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而我就是在那裡遇見了它們。  希特勒無疑是這個故事當中的核心角色,但每一本藏書在進入他的人生之前,都早就已經存在了。它們或長年與希特勒相伴,或者被擺放在他的書架上。它們在希特勒自殺之後繼續存在下去,它們也有自己的故事可說。有一篇簡短而卓越的文章幫助我產生這項認知,其標題為〈打開我的圖書館〉(Unpacking my Library),作者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是一位德國猶太裔文化評論家,由於希特勒統治時期席捲全歐的恐怖而淪為受害者。本書多次引用了那篇專論,並且不時由該文的作者出面現身說法。班雅明不僅可為讀者提供協助,同時也指引了我。  在研究與撰寫《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許多年過程中,我屢屢回到班雅明的那篇專文來尋求指導,為了找出適當的工作方法,以便了解特定的書籍或查明它們在希特勒生命當中所處的位置,同時也為了讓自己在觀察文字內容、封面裝訂,或者書頁邊緣的鉛筆註記時感到安心,曉得我為此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班雅明在最真實的意義上,同時也在道德和知識方面擔任我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希特勒的圖書館。我可以肯定地表示,如果沒有班雅明的話,這本書將不可能被寫出來。  但願這項針對希特勒私人藏書的探索,能夠替各位讀者帶來有用的啟發,藉以進入那個人的內心世界及其私密的想法,畢竟他是世界歷史上最深不可測以及最具破壞性的歐洲人之一。我也希望本書能夠讓人們看出,書籍如何有力量和潛力來保存早已消逝的世界──不但憑藉書中的內容,同時也透過書籍本身的實際存在。當各位走進別人辦公室或家中的時候,如果發現自己正仔細觀察他們放在架上的書籍,甚至轉而回想起你自己的書架上面有哪些書,以及它們對你做出怎樣的描述,那麼這本小書就已經實現了我的目標。

内容概要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是一項學術偵探工作的壯舉,以及令人欲罷不能的傳記側寫,它是以希特勒為主題的著作當中最具私密性和最令人不寒而慄者之一。  在這本既出色又富於原創性的著作當中,提摩西·賴貝克藉由檢驗形塑出希特勒個人及其想法的一些書籍,探討了影響希特勒生平的若干因素。  希特勒比較出名的地方,當然在於焚書而非藏書。賴貝克卻以生動的方式告訴我們,書籍是希特勒終身的固定伴侶。它們從他一戰期間在前線擔任伍長的年代開始,直到他自殺於柏林之前的最後幾天為止,都一路伴隨著他。賴貝克鉅細靡遺地檢驗希特勒殘存的私人藏書,揭露了希特勒獨處之際,在心中所縈繞的各種念頭與成見,以及它們為我們的世界所帶來的後果。

作者简介

  提摩西·賴貝克(Timothy W.Ryback)  《紐約時報》年度矚目好書,《最後的倖存者:達豪集中營的遺產》一書之作者,曾為《大西洋月刊》、《紐約客》、《華爾街日報》,以及《紐約時報》撰稿。他是海牙「歷史正義與和解研究所」的共同創辦者,目前與妻子及三名子女定居巴黎。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o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解體,並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譯著。譯作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趣味橫生的時光》、《金錢的歷史》、《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書中的秘境》等。

书籍目录

推薦序 梁文道《嗜書成狂》導言 焚書之人第一章 前線閱讀,一九一五年第二章 導師的暗盤交易第三章 希特勒三部曲第四章 一部美國的聖經第五章 失落的哲學家第六章 圖書戰爭第七章 聖靈的啟示第八章 前線閱讀,一九四○年第九章 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十章 遲遲未出現的奇蹟後記 書籍的命運致謝詞附錄附錄一 《這就是敵人》一文對希特勒圖書館的描述(弗瑞德里克·厄克斯納,一九四二年)附錄二 美國陸軍第二十一反情報分遣隊描述貝格霍夫藏書的機密報告(一九四五年五月)附錄三 〈一名門外漢的圖書館:一窺希特勒先生的私人藏書〉(漢斯·拜爾哈克,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九日的《南德日報》)附錄四 《對阿道甫(原文如此)·希特勒藏書及其分類方式之報告》(阿諾德·賈柯比斯,美國國會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實習生,撰寫於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注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賴貝克的人物側寫不但饒有新意,而且又成果豐碩……肯定會廣泛引起好奇。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內容發人深省,作者是完美的嚮導,才智過人、消息靈通,而且非常仔細。    有趣得不同凡響,讓讀者迫不及待想一窺希特勒令人不寒而慄的小規模自我提升方案。雖然書蟲的身分未必就是變成大屠殺兇手之先決條件,但這顯然不會成為障礙。  ——傑柯布·海爾布倫,《紐約時報》書評(Jacob Heilbrun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賴貝克文筆優雅,而他環繞著希特勒私人圖書館藏書所編織出來的故事……提供了新鮮的觀點……他以既靈巧又簡潔的方式,勾勒出這位日後的獨裁者如何從一名自願參戰的青年,轉變成為一個冷酷無情的軍人。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作者的努力是值得的:讀罷這本簡短紮實的書以後,我們可以更明確地看出,知識分子──或偽知識分子──如何說動歐洲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向文明開戰,並且試圖滅絕猶太人……賴貝克這本有用的著作帶領著我們稍稍接近了惡魔的心靈。  ——《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提出一項警告,指出盲目堅持意識形態的危險性,以及選擇性閱讀所可能造成的傷害。  ——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London)    賴貝克巧妙地將希特勒的政治生涯與其藏書習慣編織在一起……。他做出良好的表現,在冷靜調查和道德反感之間保持了平衡。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賴貝克穿透大屠殺的暴行,發現其根源與文字脫離不了關係。《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不僅是一部精巧的納粹主義思想史……同時也標誌出來,閱讀如何讓我們對閱讀本身的一切期待化為烏有。  ——《書籍論壇》(Bookforum)    本書引人入勝地勾勒出這樣的一名讀者──他自稱喜愛書本,卻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們燒掉。  ——《新聞日報》(Newsday)    文筆優雅、細心研究、發人深省……賴貝克做出一項寶貴而簡短的補充,設法理解那個對世界造成如此惡毒衝擊的怪人。  ——《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    賴貝克以生動異常和細緻入微的風格,描繪出希特勒這位獨裁者……並針對他的知識生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點。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任何想知道書籍對我們所產生意義的每一人,《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將會吸引他們。就懷疑文字可引導人心向善或向惡的人士而言,本書是他們的「必備」讀物。  ——《薩克拉門托新聞週報》(年度最佳圖書)(Sacramento News & Review, A Best Book of the Year)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通过一个人的藏书可以看懂这个人。本雅明说的,书中有人,人中有书。被收藏的,被放弃的,无不显现出藏书人的性格习惯。
       这本书从希特勒藏书的角度,试图分析了解希特勒,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传记。
       我也明白了书籍对人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性,希特勒的暴行固然有其自童年而来的性格因素,更与他的价值观思想体系有关,正是他所读的书帮助他形成了他自己套路。
       书的力量,不言而喻。
      
      
  •     据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读什么书。诚然,这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往往造就了他的思维方式。这本《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似乎就是从这个视角剖析了希特勒这个魔王。从他的藏书和阅读习惯,或许更能理解读书对人的影响。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希特勒非常勤奋好学,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私人藏书达到了一万六千余册。年轻潦倒困顿时,他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花费在图书上,而在走上政坛获得富贵成为一国元首之后,他的许多个夜晚也都在藏书室里度过。但极其讽刺的另一个事实是:他主导了德国最大规模焚书运动,给德国文学史留下了巨大创伤,很多德语作家的著作遭到焚烧、作家遭受监禁与迫害、大批作家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很矛盾,却从侧面证明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时候,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往往更偏执乃至狭隘,甚至不愿意给予别人思考的权力。思想和路线有错误,读书越多越反动。希特勒的爱书与焚书恰恰论证了这句话。
      那么,希特勒爱看什么书呢?资料统计,最多的是军事类书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军事知识,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位帝国元首对战争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尽管在战略、战术实施等许多方面,这位最高指挥官在其他军事将领的眼中依然是“门外汉”,但他完全有能力驾驭这些高傲的将军,让他们能够遵循自己的意志,这是德国部队强大战斗力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没多少专业学习基础的普通人,在学富五车的学院派专家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能人面前,难免底气不足。希特勒曾经如此,所以他才如此勤奋好学,通过大量阅读和学习来让自己能够面对这些人甚至从精神上征服这些人。希特勒是个演讲天才,须知所有的天才都少不了那99%的汗水。通过大量阅读,结合自己的表达以及现实的环境,让听众如痴如醉顶礼膜拜,这伟岸的表象背后垫着多少书籍?偏重实用的阅读效果立竿见影,但更多是在为虎作伥。这些书让这个疯子不断膨胀,最后成了全人类的灾难。
      数量居于其次的是艺术类书籍,这是希特勒的个人爱好,而他也将这种爱好的影响带到了很多方面,须知他曾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历史的阴差阳错让他失去了这个机会变成了一个魔王,可这份爱好并没有消逝。谁都需要一些业余生活,不是吗?
      再次是占星学和神秘主义书籍,这类书有着大量的批注,想必是希特勒用来作为自己思想理念的佐证。这并不奇怪,知识除了实际应用解决问题之外,更多时候会给人带来自信、用来证明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多么的合理。当现实中找不到论证,向宗教、神秘主义请求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少不了的还有很多流行小说,可以看成一种消遣娱乐。从这么多藏书的分类来,可以一窥希特勒的思维架构——实用为主、效用为重、统合理念、为己所用。正如其在宣扬理念的《我的奋斗》中对读书的评述:“我知道很多人都有非常丰富的阅读体验:一本接着一本书的读,一篇文章接着一篇文章的看。然而,这些人不能被称为‘优秀的阅读者’。他们心中有许多‘知识’这不假,但他们的大脑无法将其有机地整合到在一起。筛选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是一门艺术,但这些人并不具备这项能力。有的内容要牢记,而另一些——如果可能——则无须阅读。”希特勒无疑实践了这一阅读方法,以至于他能从独立宣言中读出种族优化的合理性,这近乎匪夷所思的联系并非毫无根据——他只看到了他想看的内容。其实,谁又不是呢?
      都说净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自己的思维体系不够完善,很可能被书反啮,最终成了不接地气的两脚书橱;但只冲着实用的目的性、拒绝拓展思维,让书只作为自己想法提供支持是否是个更好的选择呢?或许是,至少能让知行合一,却也造就希特勒这样的魔头,以及众多狂妄、傲慢并狭隘的大师和专家。或许,思想终不是那么容易驾驭的,无论是自发的,还是书中积累的。说到这儿,无疑觉得读书更像一种挑战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这阶梯未必好走,有些人走向了歧途,比如希特勒,。这本《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进度看到他走过的“阶梯“。希特勒,这个成于读书也毁于读书的疯子,这个热爱书籍又焚书无数的狂人,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异类给我们留下的借鉴太多太多。借他的经历和观点,让我们想想该怎么读书,或许是最实际的吧!
      
  •      书的内容不错,可以看出书籍对希特勒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欧洲、德国当时的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人们都能独立思考,探索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思维。作者回过头去看20世纪初人类的文化对整个世纪有着深刻影响。当时的共产主义在德国也有一定的影响,马克思就是德国人,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家的思想、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对人们的行为、思维影响也很大。可以说欧洲的近代文明是建立在文艺复兴等长期文化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的中国正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时代,传统的文化似乎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尽管有些内容可以被称为国粹。
       另外,人的价值观一直在受着文化的影响,而价值观则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或者称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希特勒的种族观念实际上是为其野心服务的工具,他努力将他的种族观念纳入爱国主义的范畴,以动员、鼓动人民以实现其政治意图。
       书的缺陷是需要对德国的历史有些了解,一部分内容由于陌生的作者、书籍、政治事件较多,略显枯燥、冗长。
  •     难以想象过了这么多年人们对于元首的评价仍然如此糟糕,我说的是民主国家,人们也很难见到一部比较公正地表现元首的影视作品。相对而言,我国对于元首的官方评价虽然同样很差,但元首在社会上一直不乏崇拜者,原因和党国缔造者在我们国家受到崇拜是完全一样的。在人们看来,他们是权力与意志的化身,他们的力量把这个冷漠的民族凝聚在一起,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辉。
       虽然不能否认这种崇拜也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对熟悉德国文化的人来说,对于元首本人来说,却是一种显著地侮辱。元首从来不推崇暴民统治,这是他憎恨民主的理由。元首是德国20世纪的齐格弗里德,他的血液里既流淌着日耳曼人在几个世纪里被边缘化和鄙视的愤怒,又有着北欧人固有的高贵典雅;他的性格中既有德国北方新教派的粗俗和崇尚简朴(希特勒是素食主义者),又有波西米亚天主教徒的华丽大气,如同瓦格纳的歌剧。
       路德维希说是瓦格纳的音乐孕育了希特勒的灵魂,这是一点都不错的。瓦格纳音乐的主线是关于毁灭与救赎,这也是游荡在19世纪人们心头的那个魔影,那个共产主义幽灵所发出的警告。19世纪的欧洲把自己傲慢地置于世界的中心,同时在欧洲的两侧崛起了工业文明的泰坦怪兽。在工厂和机器车间里生长起来的一代人正在改变着欧洲文明的基础。一战前的霍亨索伦王朝同样是这样一个怪物,一边强烈的扩张一边慢慢融化自己生存的基础。最终的结局,如同那些后来被共产主义理想蛊惑着追求幸福的俄国人一样,不是乌托邦的幸福,而是屈辱与坟墓。
       希特勒是古典德国的产物,尽管那些元帅和贵族老爷们瞧不起他,满腹经纶的戈培尔却对他一见如故。正是他在追求着瓦格纳、叔本华和尼采的那个理想:救赎。瓦格纳歌剧中最终战胜恶魔的英雄却会向柔弱不堪的天使屈服,屈服于人性的柔韧与温暖。对于德意志而已,希特勒就是这样一个天使,一个能让德国人在忍受了10年没有暖气的严寒冬天后感到温暖与希望的爱人,他和纳粹党的群众运动重新弥合了德国人在战后迷芒年代社会分裂的创痛。只有在他的领导下,德国人才找到了方向。
       但希特勒又像德国文化本身一样矛盾。尽管沾染了德国古典文化的全部风湿,但在体格上他还不得不做个20世纪的人。在维也纳的流浪岁月,在一战战壕中的四年,这些都让他带上了强烈的德国文化的另一方面,也是那种推动德国走向一个强国的原始意志力量。没有这种力量希特勒就不可能征服德国人,就不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不可能让他的那些元帅们俯首帖耳,也不可能领导纳粹党走过1919-1929的艰辛十年。
       对于一切民主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来说,值得批评的仅仅是希特勒的第二点,他是那种让自己身上的野蛮力量战胜文明力量的人,但同时,这也是20世纪所有政治家的一致特征。没有这个特征,他们可能会从事任何职业,除了政治。但如果没有第一点,则他们也只能作为最末一档次的政治家被后人遗忘。
       希特勒是那种怀着固有的悲剧情结进行生存的人。德国的古典主义者早就意识到了他们命运的必然的悲剧所在,这也是他们不愿行动的原因:一切救赎必然会归于悲剧与毁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视死如归的人,才会自行走入救赎的道路,因此也是踏上了更壮美的死亡的深渊。与歌德或席勒相比,希特勒是一个敢于行动的人。贝多芬是个聋子,而他是个盲人。他像瓦伦斯坦一样喜欢占卜,占卜自己必然降临的悲剧命运。
       再过许许多多个世纪,我们当然还可以说,那些不愿行动、不愿参与罪恶也纵容罪恶的民主主义者是圣人。但我们又岂能否定说,为生存而斗争因此就是不可容许的罪恶?人的命运在于行动必然悲剧,理性的头脑一无所得,只有那些被狄奥尼索斯的酒迷醉了精神的人才会倘然无知地扮演自己在戏剧中的角色,在一个像元首这样的梦游者的指导下走遍五大洲,走向其最终的悲剧。
  •     读这本《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世人皆知纳粹的暴行,尤其是1933年5月10日发生的大规模焚书运动,导致了德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很久的空白断层,很多德语作家的著作遭到了焚烧,作家遭受了监禁与迫害,一大批作家纷纷踏上了流亡之路,他们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祖国,失去了生命。与此同时,我们却得知这个国家的元首原来是一位嗜书如命的人,他自己的私人藏书高达一万六千册,而且绝非装饰摆设炫耀之用,他的阅读热情近乎疯狂,几乎每晚必读书,让我们这些自诩为书痴者也自叹不如。也许,这才是最大的困扰,正像诗人布罗茨基的那个美好的信念:如果这个世界的主人能更好地阅读,迫使千百万人走上流亡之路暴政与苦难就会减少很多。但在希特勒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信念破灭的希望,读书与暴行之间究竟有着怎么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呢?
      美国学者提摩西•赖贝克《希特勒是私人图书馆》聚焦于希特勒的私人藏书,从中找寻那些“知识改变命运”的文本,探究这些书与他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关联,影响着他的决策,改变着他的人生。很显然,在他操纵并改变着整个德国以及世界的命运中间,书籍并不是那个决定的因素,但是从这个颇为隐秘的心理世界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想知道希特勒的阅读是如何形塑他的思想与行动的。
      当然,这个探究的过程并不容易。希特勒的藏书保守估计有一万六千册,但随着其帝国的陨落,而四散各处。讽刺的是,这个曾今发起焚书运动的人,自己书籍的命运却不知所踪,大部分作为战利品被瓜分,失落他乡,至今只有一千多本被搜集到。赖贝克正是依据这些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一千二百本私人藏书,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那个受纳粹迫害,在逃亡途中自杀身亡的本雅明曾经说,书籍各有命运。真是一语成谶,这句话成了希特勒书籍命运的最好注解。
      至今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希特勒私人图书馆的盛况,但据保存下来的资料,他的藏书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军事类书籍占据了一半,而且根据他做眉批和笔记的习惯看,这也是他读过最多的一批书——这点并不稀奇,稀奇的倒是希特勒读的越多,反而越是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印象。这位被他的崇拜者誉为天才的元首,对战争的认识缺乏一种实在的经验。一战时的参军经历在面对更大的战争,需要更为宏观的视野,统筹全局的野心时,一直显得捉襟见肘。赖贝克在书中写到,当戈培尔的宣传机器一直渲染希特勒的非凡军事才能如何造福于人民时,他手下作战的将军们却把他当成了一个“一个局外人”,更糟糕的说法是“危险的业余分子”。希特勒在兵败之前有着深深的挫败感,因为他觉得他遭到了手下人的背叛——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背叛,因为他和他的作战将军从来没有统一过意见,他们甚至以罢战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赖贝克写到,希特勒发现将军们对自己的伟大思想一致存有疑心的时候,“推荐他们看卡尔•麦的书,以此来磨砺他们在战场上的勇气和意志。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为前线的士兵发行了该书的特别版”。卡尔•麦是德国著名的探险小说家,以描写异域探险故事声名远播,是欧洲最为著名的畅销小说家之一。卡尔•麦从未到过他小说中提到的那些国家,但是他的想象力却给人一种他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假象。希特勒对卡尔•麦小说的痴迷,源于一种慰藉的力量。但是这种情感对指导战争并无裨益,反而显得荒唐可笑。
      希特勒的藏书中占据第二位的是艺术类书籍,大约有一千五百多本。这是他的私人爱好,年轻时候他想成为一个画家,而后的梦想是建筑学家,这些都因为他的学历问题被搁置了。但无情的现实并没有浇灭这位艺术青年的美梦,在1914年参军之前,他一直都是以自由画家的身份蜗居挣扎在柏林和慕尼黑。翻阅他手头的这些书,看他对现代艺术的嘲讽之词——“现代艺术将彻底改变世界?放屁!”——恍如隔世。我们很难把想象年轻时候的希特勒是一位文艺青年,对这个世界有着美好的憧憬,渴望在艺术的领域内有所建树,大放异彩。是什么改变了这位年轻人?是战争吗?因为按照《我的奋斗》里面的说法,他说是一战中德国战败投降带来的精神创伤使他顿悟,必须从政。但从一位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有的落魄画家到一位改变世界格局的纳粹元首,这中间的跨越绝非顿悟这么简单。
      在希特勒藏书中占据第三位的是占星学和神秘主义书籍。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与民族。这部分藏书引发我好奇的倒不是他独特的兴趣,而是因为这部分藏书所导致后来者无数的联想,给了好莱坞电影无数的灵感。回想一下著名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中,至少有两部都与希特勒的这种神秘的兴趣相关。希特勒对神秘主义的兴趣,有很多的传言,他自己都相信是受到上天眷顾的救世主,靠着这种神奇的预言,他逃过了战争的炮火。按照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沃尔特•C•兰格的说法,希特勒一生都坚信自己肩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并且得到了上帝的指引和保护,这种坚定的信念就是他对德国人民的影响产生蔓延性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说,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想象自己是救世主,将会领导德国从衰败走向荣耀,而后他已经把这种自我的信念向他的崇拜者和国民散播开来。这是马克斯•韦伯笔下的“卡理斯玛”型权威人格的典型特征,依靠对天启与启示的恩典,引发民众对其的皈依和信赖。但正如这位具有神秘主义救世主情结的天启领袖,人们最终看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希特勒的神话迷惑纠缠了千百万人,但最终被其冲昏头脑的却是希特勒自己。
      赖贝克在《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中,通过那些仅有的保留阅读痕迹的图书的分析,来还原历史情境中,阅读对希特勒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本书难得可贵的一点是把那些书籍的评论与希特勒不同的人生阶段结合了起来,以阅读与生活相互印证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对希特勒的研究。阅读在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比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很难判断,但至少在分析希特勒的阅读中,我们又多了解了一点点,这就足够了。
      思郁
      2012-11-13书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那些改变了他一生的书,【美】提摩西•赖贝克著,孙韬译,金城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定价:48.00元
      
  •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由美国学者提摩西•赖贝克经多年研究完成。他的研究以现存的希特勒藏书为基础,借助书中大量眉批还原了希特勒的思维体系。从著名哲人的作品,到印刷劣质的伪科学读物,数量巨大,内容驳杂。一些书虽名不见经传,却给希特勒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左右了历史。
      
      希特勒不光在反复吸收科学、伪科学知识,他还在不断模仿自己的偶像,就好像幼稚的孩童学父亲走路、学哥哥抽烟一样。希特勒在“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这个幻想破灭后亦彻底崩溃。他走进地堡的卧室,与那些藏书死在一起。
      赖贝克不仅完成了一本传记,更让我们看到被常规研究所忽视的内容。
      《萨克拉门托书评》认为,本书堪称第三帝国发展史研究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     老早就知道这本书了,在英语国家相当有名。去年看到出了台版的,不过是繁体字,读起来不是那么方便,价格也不菲。现在终于看到简体中文版的了,价钱也不贵,立马就下手买了。书的包装不错,拿在手里有沉甸甸的感觉,里面赠送了一张印有希特勒藏书票的书签,蛮好看的。阅读起来也很符合中文习惯,很过瘾;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版本还加了索引,很实用,查阅起来也很方便。买的相当值了!
      
  •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一书作者美国学者提摩西·赖贝克(Timothy W. Ryback)在这些幸存下来的藏书中,通过潜心研究书籍主人所留下的痕迹,比如各类批注、签名等,以及其他相关档案和材料,带着读者一起走进了这位独裁者的精神世界,挖掘其不为众人所知的另类角色——勇敢无私的士兵,酷爱图书的书虫,曾经的艺术青年,挣得巨额版税的作家,痴迷神秘主义的元首,捐工资做慈善的总理……
  •   尽管在战略、战术实施等许多方面,这位最高指挥官在其他军事将领的眼中依然是“门外汉”,但他完全有能力与之交锋,而那些军官若要说服他也绝非易事,这是德国部队强大战斗力重要因素之一.????
    这句话看不懂,前后完全没有因果关系。
  •   我在安阳。刚从当当买的书。能转吗在这儿?
  •   不错,能写出这样的东西的人,确实很牛,这不可是一般的读者能写的出来的文章
  •   啊,刚刚还看到喷嚏网转载了呢~http://dapenti.org/blog/more.asp?name=agile&id=70450
  •   小丢,怎么会出现在这个位置......嘿嘿~
  •   嘿嘿,我是思郁老师的小粉丝儿啊,so~
  •   你根本不了解元首
  •   哦,原来如此~
  •   书有没有用,关键在于谁读了它。正如《2012》中所说的一样。
  •   兄台在哪里弄到台版……?
  •   我认为楼主是这个出版公司的人,这书评就是一种宣传而已
    请告诉我你到底是不是?
  •   平装,312页,定价48元,这价钱不贵?
  •   48元,就看是啥纸印的,整体质量如何,我看这本书就不贵。不信,你自己掂量掂量看吧。
  •   不要王婆卖瓜了。。。不用掂量,我就是不买。
  •   独家出版,不存在竞争,贵也没办法,但这书还是买了,当当买100减20,权当这书10来元买吧……
  •   是啊,因为版权的关系
  •   我就是买了才后悔,纸质差到令人反胃,能不能不要自卖自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