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傳播論

出版社:二魚文化  作者:須文蔚 著  页数:297  

内容概要

  輯錄在本書的七個篇章中,前三章是臺灣文學傳播總體的描述,後四章是實證研究,希望反映出台灣文學傳播教學與研究發展面對的種種挑戰,以及研究的多元方法。  在前三章的總論部分,分就文學傳播的學科建制、研究主題以及方法論分別探討。第一章談文學傳播與大學教育,從1917年北京大學聘請徐寶璜教授為文科各系學生開《新聞學》談起,無非想說明文學和傳播本是同根生,只是隨著學術架構的分立,一度漸行漸遠。臺灣到2000年才由顏崑陽教授提議,設置文學傳播課程,這其中將近八十年的歷程,無論是大學教育的目標,文學、傳播學的課程結構,都已經有天翻地覆的變革,因此本章最後建議在文學院中不妨綢繆文學傳播相關學程的設置,以兼具知識與社會實踐的媒介素養理念,培育更為博雅的中文系學生。第二章則介紹文學傳播的意涵與研究主題,嘗試建構文學傳播研究的主題框架,從作者、評論者、讀者、文本、媒體、社會等層面上,思索文學傳播研究的焦點與主題,並引證國內外相關的研究作為輔證,不但展現出文學傳播研究從傳播理論借火的現象,更希望漸漸開展出文學傳播有自身核心觀點,營造出獨特論遖的可能性。第三章則討論台灣文學傳播研究之方法論,由於受到傳播學術圈重視方法論的影響,文學傳播研究多半帶有清楚的研究方法設計,以及方法論的思維。因此,《臺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與文學社群為核心》在析論台灣文學傳播研究發展上,將從下列兩重點入手:一為,分析當代文學傳播研究質、量方法論典範變遷的趨勢;二為,歸納不同方法論影響下的台灣文學傳播研究,希望呈現出文學傳播研究的方法論多元架構。這三章的初稿,曾經在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主辦“兩岸現代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蘇社科聯舉辦“海峽兩岸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宣讀,並且發表在《通識教育季刊》與《淡江中文學報》上。為了符合成書的章節安排,以及整體論述結構,加上近來的閱讀心得,在整理書稿時經過大篇幅改寫。此外,論文審查人的建議,亦是重要的修改參考,在此特地致上戚謝之意。

作者简介

  須文蔚,現任**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DOC)主任、財團法人中央社董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穴詩路》主持人、《全方位藝術家聯盟》同仁。東吳大學法律系比較法學組學士、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曾獲國科會緲年度甲種研究獎勵、創世紀40週年詩創作獎優選獎、創世紀45週年詩創作推薦獎、五四獎(青年文學獎)、舛年度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文學評論),曾獲92學年度東華大學教學特優教師,96年度全國大專校院辦理志願服務績優教師,97學年度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學特優教師。著有詩集《旅次》、文學評論《台灣數位文學論》(二魚文化)、編著《文學@ri灣》(相映文化)。目前從事數位文學實驗,建構有網站《觸電新詩網》。

书籍目录

序言目錄圖表目錄第一章 文學傳播與大學教育壹、前雷貳、傳播學與文學的血緣關係一、中國傳播教育在文學系院中萌芽的歷程二、美國傳播教育在文學系院中萌芽的歷程三、日本傳播教育在文學系院中萌芽的歷程參、台灣文學傳播教育的沿革一、文學傳播課程的開設二、文學傳播相關學程的設立肆、結語第二章 文學傳播的意涵與研究主題壹、前言貳、傳播學的人文學術特質參、文學研究的傳播轉向肆、文學傳播研究的主題一、作家與傳播二、文學媒體與傳播三、文學內容型態與傳播四、文學讀者與傳播五、文學評論者與傳播六、文學傳播與社會伍、結語第三章 台灣文學傳播研究之方法論壹、前言貳、文學傳播研究方法論之典範移轉一、傳播學方法論的典範移轉二、文學傳播方法論的典範移轉參、台灣文學傳播研究方法論之趨勢一、文學史方法論下的文學傳播研究二、批判理論方法論下的文學傳播研究三、實證方法論下的文學傳播研究四、現象學與詮釋學方法論下的文學傳播研究肆、結語第四章 臺灣作家之特質分析壹、前言貳、文學傳播角度下的作家研究一、作家的背景研究二、世代與班底分析三、作家與文學媒體四、作家與獎助、獎勵參、研究方法肆、研究發現第五章 臺灣網路作家特質研究第六章 臺灣文學評論者特質研究第七章 臺灣文學同仁刊物企畫編輯與公關活動參考書目附件一:臺灣作家特質內容分析編碼表附件二:臺灣作家特質內容分析編碼須知附件三:臺灣網路作家焦點團體討論題綱附件四:台灣網路作家特質調查問卷附件五:台灣網路文學作家作品目錄調查表附件六:台灣網路作家特質調查編碼須知附件七:臺灣文學評論內容分析編碼表

章节摘录

  如再觀察評論作品是否具有促進文化消費的意圖,類似文化“消費指南”,也就是評論文字中是否具有為數可觀的促進文化消費意圖的文句,即為具有鼓勵他人閱讀的詞句,如,一句話,仍是值得推廣的。“這個作家的作品相當值得閱讀。”或是作者表達對作品的肯定,如“讀者只要稍微瀏覽一遍,我想神魂定會被這文的清麗俊妙,勾攝而去。”等概念。在本研究抽樣的393篇作品中,強烈刺激文化消費的篇目,亦即頻繁出現4句以上刺激消費意圖句子的文章,有37篇,僅佔所有評論文章的一成。文章中幾近未出現鼓勵讀者閱讀或肯定作品的詞句者,計有276篇,高達七成。可見臺灣文學評論的語言相當中立,並未受到文學生產與消費的風潮影響。  (三)文學評論受政治上書論管制的影響  從批判傳播理論的角度,國家為了獲取資源和累積資本,維繫現有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時,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可將從屬階級轉化為個體化公民,分化其政治結盟,使國家成為社會公益的代書人,媒體也就被稱為意識型態國家機器(Althusser,1971: 150; McQuail,2000:307)。在文學傳播中,藉由向讀者反覆透過儀式性或教條式的傳播,灌輸人們國家主義、黨國文藝政策與訓誡的隱憂一向存在(蔡詩萍,1995:90-91)。特別是文藝評論如受到政治的影響,更危害評論者的自主性。在本研究抽樣的393篇作品中,文本中強烈表達特定的政治立場與意識者,亦即作者在文中有3個段落以上提及政治立場與觀念,僅佔所有評論文章的7.9%。文章中幾近未出現與政治立場相關的文字者,高達336篇,佔所有評論文章的八成六,可見文學評論與政治的關聯性微乎其微。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