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祭司

出版时间:2009-01  出版社:天培出版社  作者:Margaret Atwood  页数:368  译者:謝佳真  
Tag标签:无  

前言

  導讀  紅頭髮與綠蜥蜴 伍軒宏  這是小胖妹變身的故事。  母親管控、同學欺負、過重、孤獨,加拿大女孩瓊在挫折與不快樂中,度過童年與青少年。「瓊」之名,來自影星瓊.克勞馥,出於母親的期望,成了沉重負擔。她並非特別苦命,但體重問題使她得不到肯定,沒有自信,越來越退縮,幾乎完全失去自我。小胖妹如何甩掉肥肉?在二十世紀後半葉,體重問題是已開發國家女性的典型焦慮,肥胖、瘦身、厭食症、貪食症等一連串「身體政治」議題成為女性主義的論述焦點。本書在一九七六年出版,透過少女瓊「身材肥胖,卻幾乎隱形」的弔詭,早期愛特伍述說了一則北美地區女性成長的原型敘事。  這也是脫逃的故事。  身體是身分,女性對此感覺特別強烈。六○年代之後的母女關係張力,除了傳統的權力鬥爭外,也牽涉性別角色自我認定的世代差異。《女祭司》裡的瓊,反抗母親,抗拒母親要她減肥的要求,家裡就像戰場。此外,無論在舞蹈班、學校、社團,她都找不到自我,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朋友。唯有姑姑對她好,愛她,跟她一起去看展覽,帶她去看電影《紅菱豔》。姑姑猝死後,遺囑留下轉折的契機,打開一扇門,帶來變化。一次激烈的母女衝突後,瓊終於體認到,不離開沒有未來。她逃家,逃離多倫多,逃離北美,逃到倫敦,甚至逃到陽台欄杆有綠色蜥蜴在曬太陽的義大利。  這是女性創造身分的故事。  她逃走,不止一次。逃到不同國家、城市,變換身材容貌,交往不同的情人,採用不同的名字,從事各種職業,創造多重身分,成為不同的人。隨著瓊的身體、身材、身分變化,讀者一定會注意到小說裡不斷浮現「鏡子」意象,映照出主角的多重自我。身分的創造是脫逃招數、生存策略,紅頭髮的瓊在不同形象間穿梭,尋找出路:「我希望能有不止一種人生」,「不止雙重人生,我有三重,多重,而現在我看見不止一個新的人生到來,而是許多個。」有趣的是,多重的自我片段不見得要統合起來:「假如我讓生活中各自獨立的部分合而為一(像鈾,像鈽,乍看毫不起眼,卻擁有致命的能量),必然會引發爆炸。」  這是很像羅曼史的故事,也是有關書寫的故事。  身分是分身。沒幾個人知道瓊是哥德式古裝羅曼史(Costume Gothics)寫手,連她丈夫都沒察覺。逃家後,流浪到倫敦,搭上號稱「波蘭伯爵」的男人之後,瓊寫起羅曼史來。一方面為了賺錢,另一方面,哥德小說的「志怪」屬性可以抒發隱藏內心的深層情慾。但是寫著寫著,哥德式羅曼史的奇情也慢慢滲入瓊的人生!從一開始,愛特伍就在《女祭司》裡以楷體字,穿插瓊所撰寫的羅曼史片段,跟主要情節交錯、平行。終於有一天,留著山羊鬍子,「穿著黑色長斗篷和鞋罩,手杖頭鑲嵌著金色金屬,帶著白手套」的奇男子「皇家刺蝟」,靜靜出現在身邊,進入主角的生命。  羅曼史一向被視為女性文類,哥德式羅曼史是其中怪力亂神的一支。傳統文學研究輕視羅曼史,只是消遣娛樂;左派理論認為羅曼史提供逃避、化解不滿、為體制服務、移轉社會動員的力量。一直到八○年代,茉樂斯基(Tania Modleski)與芮德薇(Janice Radway)出版女性主義觀點研究,認為女性讀者以兩手策略,「使用」羅曼史文類,主動為自己開拓出路,才有改觀。在一九七六年的《女祭司》裡,愛特伍安排瓊出入羅曼史寫作,與她丈夫亞瑟所代表的哲學、理論、大學、毛澤東、卡斯楚、政治改革、民族主義、社會運動等等「大」問題,形成「學術界 vs. 小女子」、「男性知識 vs. 女性小說」的強烈對比,並提出質疑。 透過祕密書寫羅曼史,瓊為自己建構另類空間。此祕密書寫主體,漸漸跟官方版本的「我」分庭抗禮。不同於安徒生童話〈美人魚〉和〈紅舞鞋〉(改編電影《紅菱豔》)的主角,瓊靈活運用她的分身:「我同時是兩個人,有兩套身分證明文件、兩個銀行帳戶、兩群不同的人各自相信我存在於世界上。我是瓊.福斯特,這點無庸置疑;別人叫我那個名字,我也有真實的文件可茲證明。但我也是露薏莎.K.德拉寇。」因此,從雙重到多重,「也是」的修辭貫穿整本小說。本書不乏羅曼史的語言、人物、風格、情節安排,讀起來頗有通俗劇的味道:《女祭司》是文學小說,「也是」羅曼史文類小說。  還有,這也是後現代小說。  為了拓展寫作題材,瓊偷偷進行無意識「自動書寫」,意外累積了一些文字,經編輯後以真名出版,大受好評。那是一本紀伯倫(《先知》作者)風格的詩文書,也叫《女祭司》,這是書中書、盒中盒的後設策略,點出文本與世界之間的交互指涉、循環遊戲、無限反射等關係,讓我們看到本體的不確定性。琳達.賀琪恩(Linda Hutcheon)論「加拿大後現代」時指出,本書中愛特伍刻意自我倣諷(parody),連結自己其他著作,加上眾多書中書互相穿梭,意在探索女性主體性。派翠西亞.沃(Patricia Waugh)討論愛特伍時說,在沒有內在、本質自我的情況下,掙脫權力束縛的方法,是運用偽裝、倣諷,凸顯身處的後現代情境。《女祭司》小說出版之際,「後現代」爭論方酣,也許這是閱讀此書的起點之一。 小說最後(我沒有把情節講出來),瓊說不想再寫哥德式羅曼史,要嘗試科幻小說。以後見之明,我們知道那會是愛特伍一九八五年名作《使女的故事》。故事裡的又跑到故事外了?但,那是另一則故事了。 *伍軒宏先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候選人,任教政大英文系。專長:文學理論、文化研究、德希達與解構、後殖民論述、英美小說、科幻小說與電影、性別敘事、黑道電影等。曾以〈阿貝,我要回去了〉獲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以〈殘念筆記〉獲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

内容概要

  ◎聯合推薦  作家/蔡素芬  女書店創辦人/鄭至慧  交通大學外文系教授/馮品佳  淡江大學英文系系主任/黃逸民  新竹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系主任/孫德宜  輔大英文系副教授/劉紀雯  政治大學英語系講師、作家、文評家/伍軒宏  ◎加拿大國寶級女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在台最新作品。  這是我雙重生活的開端。但我不是始終過著雙重生活嗎?我那朦朧的雙胞胎在我肥胖時瘦削,在我瘦削時肥胖,就像是銀色底片上的我,黑色的牙齒,白色的瞳仁在另一個世界的黑色陽光下閃閃發亮,而我則袖手旁觀,禁錮在肉體中面對日常生活中無趣的灰塵和永遠沒有清空的菸灰缸。那是我那個莽撞雙胞胎想要的夢幻國度。其實也不能叫雙胞胎,因為我不止兩個,我是三胞胎,多胞胎,而現在我看見不止一個新生活的到來,而是許多個新生。  從胖到瘦,從紅髮到泥褐色髮,從倫敦到多倫多……羅曼史小說家瓊,終其一生都在逃避。小時候因為體重過重,不斷被母親批評,從此她便以暴食抗議,「胖」這個字如影隨形。為了得到姑姑的遺產,遺囑中規定瓊必須減肥一百磅。變瘦後,拿到遺產,也決定離家重新做人,並虛構她的過往。  瓊到了倫敦不久後,邂逅波蘭伯爵,成為他的情婦,並發現自己的文采,開始以姑姑的名字為筆名,寫作羅曼史。後來她與政治狂熱份子亞瑟結婚,但是卻瞞著羅曼史小說作家的身分,後又與藝術家「皇家刺蝟」發展地下情。她寫作遇到瓶頸,使用通靈者的自動書寫方式結集的新詩集《女祭司》意外成為暢銷書,因此一舉成名。  瓊一生都在為生活中的多重身份所苦,她接獲黑函,要揭穿她肥胖的過往。瓊決定在義大利山城開始新的人生。但首先,她必須安排自己的死亡……。

作者简介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1939年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六歲開始寫作,十六歲立志成為作家。曾以《雙面葛蕾斯》獲1996年加拿大文學吉勒大獎;十九歲詩作《Double Persephone》獲E.T.Pratte獎;《The Circle Game》獲1996年加拿大省長新詩類作品。以《盲眼刺客》榮獲英國2000年布克獎,使得原本就已是加拿大國寶級作家的她,邁向全球性最受矚目的偉大作家。瑪格麗特作品數量高達三十種,全球共有33種語言版本。代表作為《盲眼刺客》、《使女的故事》、《末世男女》、《雙面葛蕾斯》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名家推薦:  ★名作家蔡素芬、女書店創辦人鄭至慧、交通大學外文系教授馮品佳、淡江大學英文系系主任黃逸民、新竹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系主任孫德宜、輔大英文系副教授劉紀雯好評推薦。  媒體推薦:  如果只有朝九晚五的現實生活才能讓你安心,你大概不會喜歡她的書。但如果你想要逸離現實,就看她的作品。──《柯夢波丹》  現代最重要的英語作家之一。──澳洲著名女權主義者潔玫?葛里爾(Germaine Greer)  精明、逗趣、聰穎、誠實、諷刺。──《週日蘇格蘭報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政治大學英語系講師、作家、文評家伍軒宏專文導讀。  ★加拿大國寶級女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在台最新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女祭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阿特伍德细腻的笔触,再次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不过这一次她选择的是一个肥胖的、从小饱受歧视的女孩,通过一系列的细腻精致的述说,展现出在爱情、亲情缺失的环境之中,如何寻求自我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别样的女性成长史。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就像是以黑暗中闪光的瓷片,一次次照亮着冗长的情节,让这本厚厚的书籍散发出迷人的吸引力。
  •     都怪母亲给自己取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名字——”琼·克劳馥“,即使再平凡的人生也因这个星光熠熠的名字,而显得怒放。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不时穿插主人公琼对过去的回忆,对往昔的不堪回首。何为不堪回首,暂且我们的主人公是把自己的少年岁月定位在此的,而少年岁月的肥胖时光,那段圆球般滚动前进的日子,让她对女人,对男人有了深刻的理解。
      她减肥,节食,不为身材与美丽,只愿兑现死去姑妈的遗愿,拿到遗产,开启自己新的人生,不再依靠父母(其实是母亲)的日子。不就是瘦下来那么多斤,日子却全然不同。
      有了胸,有了屁股,身材不再是一颗南瓜,而是一枚苹果,镜子中看见自己一天天的变化,琼一点也欣喜不起来。她很孤独,甚至渴望自己能重新变胖。因为肥胖是一种绝缘体,一个茧。那还是一个伪装,因为毫不起眼,也惹不来任何眼可起,她可以重新成为一个旁观者,人们不必对她有太多期待。在她看来,失去了那层脂肪的奇妙掩体和隐身术,她赤裸、空洞、仿佛失去了本质的掩护。
      原来脂肪,那些流油的肥肉们,归根结底就是层防弹衣。它可以过滤掉男人们赤裸的语言,抵挡住女人们灼热的嫉妒,还有社会眼睁睁的欲望。脂肪可真是好东西,没了它,生活不再单纯,有的只是眼睛中发出的直勾勾、绿幽幽的光芒。
      脂肪,有多美妙,也有多危险,以至于琼经历短暂丢弃它的惊慌失措后,立马将它打入冷宫,并发誓再也不想相见。
      丢弃曾经的自己是如此容易,只需心狠手快加上一股决绝的意念,但往事,比如那一坨坨附体在身的肥肉,却绝不那么轻易被丢掉。虽说肉身甩掉了累赘,但琼开始的却是提心吊胆的生活。她否认自己,否认过去,就连自己的爱人阿瑟也不能开诚布公,把自己隐藏在一段编造的事实中:照片中的那个微笑的胖女人不是她自己而是远房身体欠佳的姨妈,校队中她不是默默无闻的路人甲而是光芒四射的拉拉队长……好像甩开了这一身耸塌的肉层,她一定就能盖头换面重塑历史。
      这时的脂肪不是一圈圈挂在身上摇晃的海绵,而是耻辱。那个什么话怎么说来着:为了掩饰第一个谎言,接二连三的谎言不得不横空出世,琼就是这么来着,对阿瑟,对朋友,因为脂肪她不敢直面自己的爱人,再后来,她不敢直面自己。谎言交相更替,琼整日担惊受怕,生怕那个谁谁谁有意无意道破自己的天机-曾经她和肥肉相伴的日子。
      爆炸的不是脂肪,而是曾经。
      看完本书,更加确定了原来那么多的男男女女芸芸众生,口头上声称自己最爱的是某人灵魂,最欣赏的是某人人品,但心中全是不折不扣的外貌主义协会成员。
      这么一来,脂肪可真是一枚烈性炸药了!
      
      
      
      
      
      
      
  •      这是一个关于名为「琼」的女孩的故事。母亲将琼.克劳馥美艳女星之名冠在她身上,让她开始名不符实的人生。但矛盾的是,她不知道自己该过什么样的人生。
      
       是年轻时肥胖到脸孔模糊的女子,还是拥有正常家庭的瘦削少妇。是丈夫身旁不太称职的妻子,还是挥笔撰写言情小说和畅销书「女祭司」的知名作家。她不能同时拥有吗?
      
       一直很喜欢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的作品,初读「盲眼刺客」,被它书中书相互牵引指涉的情节吸引,再读「使女的故事」,一个女性和情欲都被贬抑的幻想 时空,也是对乌托邦企图营造单一形象的不平之呜;然后是「末世男女」、「双面葛蕾丝」,玛格丽特.爱特伍贯彻了她破碎的叙事形式,意识流的断句,犀利而幽 默地叙说了一个个女性被分割得肢离破碎,再试图从中塑造自我的故事。
      
       过去的臃肿和现在的纤瘦,平空捏造的谎言和鲜血淋漓的真实;书中不断彰显这些对比,女主角琼是个不断被自我切割成两边的女人。
      
       她们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选择在众人面前开诚布公,而我只在轻掩的门扉后跳舞。
      
       这是我相当喜欢的一句话。而另一句是她心中独白,幽幽地对丈夫诉说:「我很遗憾,能救我们的不是诚实,而是谎言。」
      
       女祭司描写了女性的受困。琼陷入了一段由虚构形象维持的婚姻,她接受现实平淡庸常,甚至贬低自己的需求,一切源于她对过去肥胖形象的自卑感。她不像其他妻 子对丈夫抱着不切实际的要求,她们既要自己的男人浪漫狂野,又要他们回家洗碗。琼自诩为幻想的好手,因为她可以从言情创作满足缺憾。可是琼毕竟不如她所想 的。
      
       我站着舔冰淇淋甜筒,冷眼注视这位女神。以前我会认为她正代表我的形象,现在我不会再作如是想。我施舍的能力有限,我也会枯竭。我的内心不是真的平静。我也有我想要的事物。
      
       形象的压迫 - 尤其对女性,玛格丽特.爱特伍的描写向来精辟独到。
      
       从小到大将琼肥胖体型视为眼中钉的母亲,将这个遗传不良基因的女儿,视为人生污点中最显眼的一块。她将其它缺憾衬托得显而易见。人生志向朝令夕改的丈夫, 将琼的平庸视为让自己高人一等的踏脚石,却无法接受琼真实的样貌。这些人在在逼迫琼塑造虚幻形象,只为摆脱母亲的紧迫盯人,以及实现丈夫的自我满足。
      
       琼一度认为,那些肥胖臃肿才是自己的真实,就算无法让人承受,却也像表演秀里一袭粉红衣装的胖女郎,总可以用自己原貌让人鼓掌,尽管落幕后无人理睬。
      
       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不满、再三质疑、彼此矛盾,是女祭司中不断出现的命题。那些拥有一切的女性宛若天仙长袖善舞,翩翩衣袖包里的却是怀疑舞姿丑陋伪善的平凡女子。只不过若要她们褪去这些尽善尽美,她们却又有话要说。
      
       或许套一句言情又落俗的话来说:女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正确一点来说,很少人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所有的欲求不满,都建立在眼前残缺的形象上。甚至连幸福也是。
      
       琼以为自己摆脱肥胖就能找回自我,但她瘦削之后却失去自我。她希望能做好完美的妻子,却不能不同时拥有瑰丽的幻想。然而当她到达其中任何一边,却发现美好的缺块遗落在另一个世界里。
      
       方才提及,琼以为自己忍受得了平庸的婚姻,可她却渐渐对丈夫不带浪漫色彩的身份不满,转而将身披黑斗篷、浪漫骑士的形象套用在外遇对象「皇家刺猬」。却未 料到浪漫疯狂的骑士脱去黑斗篷后,也只是个想在白天和意中人长相厮守的平凡男人。原本扮演迫害者的母亲,直到死后,琼才发现或许这个始终无法被爱的女子, 也和自己一样,想要藉由精准的控制感觉仅剩的幸福。
      
       以某些角度来看,琼对自我形象的追寻,同样伤害了那些原本强迫她塑造形象的人。例如丈夫和母亲。而在每一段关系中,不断她形象如何变动,都只是在这岸与那岸间游移。
      
       其实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女祭司书中的被害者和迫害者不断立场对调,我最为喜欢,也认为最为出彩的一段,在于琼笔下「爱的逃脱」言情小说终局所描写:那个无法得到爱的伯爵夫人芙丽西雅,以及楚楚可怜的行凶者,女裁缝夏洛特。
      
       伯爵夫人形容憔悴,她不过是想得到丈夫的爱而已,却注定在这个故事里遭到抛弃。而那个楚楚可怜,眉目生辉的女裁缝,却会在最后得到幸福的拥抱。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伸出她的脖子,等待行凶的双手扼住她的颈项。
      
       琼笔下原本屡历险境的女主角变成了坐待幸福的加害者,而原本加害女裁缝的伯爵夫人,为爱颠狂却无法得到命运垂怜。
      
       玛格丽特.爱特伍小说的一大特色,便是戏中戏和整个故事的相互指涉,琼的形象透过书中言情小说「被爱追踪」的女主角和伯爵夫人相互角力。琼和所有女性一 样,将自身情境代入女裁缝的角色,却在最后发现伯爵夫人何尝没有自己的缩影,女伯爵和琼、琼的母亲都一样。孤寂而可悲,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情而枯萎。书中 的女性不断的立场对换,相互指涉,从书中书影射回琼的现实人生,在女祭司内布下了纷乱的线团。
      
       「被爱追踪」中不断角力的形象,也是琼本人的切割,一个她渴求浪漫残暴的爱,却发现另一个渴爱的妻子的身份逐渐死去,她想要回到另一个身份去,却发现抉择 造成的遗憾已化为渡不过的鸿沟。琼现实的不堪透过言情小说中的幻想去陈述,也因此书中书的走向和她人生的抉择形成反差,却彼此对应。而里头的雷蒙伯爵却是 个男性形象的综合化身,不断豪夺那些绮丽的憧憬,放任受困的女性自觉自生自灭。
      
       而讽刺的是,她们无法不爱他
      
       这些矛盾很难直指是谁造成的,或许是琼本身的切割,或许是女性在社会角色安排下产生的断裂,或许是身材或身份。而且她无法选择任何一边,任何一边都不是完整的她。
      
       或许人真的是该拥有多重面向的,即便人若是将自我形象切割成正反来活,势必会觉得痛苦,像是矫情的说法「活得不像自己」。可是自己其实是个模糊的概念,形 象的雕塑或许就和对舞一般,进退无法自主。或许那些正与反、那些谎言与真实,我们无法择一而活,它以巧妙的变动法则在人生的容器里游走。
      
       我们无法阐明自己碎块的优劣,但或许玛格丽特.爱特伍了解。那些暗潮汹涌的变动会找到出口。无法人为。而且矛盾在所难免。
      
      
      
      
      你所放下的玻璃罩。电影、小说、漫画。
      http://madlyblue.pixnet.net/blog
  •     老實說句,這本寫於1976年的小說,比我早前讀完瑪格麗特的另一本小說《強盜新娘》易明暢快得多。這無疑是一本女性主義小說,不同身份之間的轉變,以一個女哥特式小說家為主角,更能突顯現代女性(無論你是知識份子,還是低下階層)的想逃離但無處可逃的結局。女主角筆下的世界毫不現實,因她知道她讀者的需要,也許是她的真實需要。「我的讀者的慾望,他們對於逃避有著純粹、精髓的要求……,生活對他們來說太艱難,他們沒有還擊,就像在疾風中垮掉的稻草。逃避對他們而言不是奢侈,而是必需。」(第1部第4章第35頁)
      
      女主角是一名女人,她有其他女人的優點及缺點,甚至乎是天生的缺點:「多數女人都犯了一個基本錯誤:她們期望得到丈夫的理解。她們花掉太多寶費時間解釋自己,將自己的感情、反應、喜怒哀樂、感受、要求和無能和盤托出,似乎這些東西彼此交織,就能達到一種結果。(第4部第21章第241頁)
      
      她希望能獲得諒解,尤其是枕邊人的理解及接納,無奈她擔心重視社會學及政治的男友會歧視她的出身,所以,她虛構了一個童年,創造了另一個人的身世。
      
      女主角不僅不能與男友溝通,與本為同聲同氣的母親也關係疏離:「我們(指女主角與她的母親)的關係一早就被職業化了:她的角色是經理人、發明家、代理人,而我則是她的產品。我想,她希望從我身上得到其中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感恩。她希望我出人頭地,但她同時希望那是她的功勞。」(第2部第7章第72頁)
      
      女主角當初為了對抗母親而不斷進食,成為一個肥女子,其後為了繼承姑媽的遺產,卻瘦身成功,在今日看來代表成功的背後,卻是女主角如影隨身的一種不安全感:「我很孤獨,我渴望自己能重新變胖,肥胖是一種絕緣體,一個茧。那還是一習偽裝,我可以重新成為一個旁觀者,人們不必對我有太多期待。失去了那層脂肪的奇妙掩體和隱身術,我感覺赤裸,空洞,彷彿失去了某些本質的掩護。」(第3部第15章第157頁)
      
      她明白愛的徒勞無功 ,「我發現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愛任何人,即使他們會有真愛,他們的結局也不可能是天長地久或圓滿。愛情是對影子的追逐,注定要消散,像雲一般漸漸散去。」(第4部第28章第324頁)。然而,女主角一次又一次跌入愛的陷阱。小說結尾,女主角因誤(?)傷一名男子,再次出現墮入愛洞的徵兆,這是否另一個愛情陷於的窠臼。我想,即使跌入陷阱,她也無悔,因為她一直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
      
      還有女主角在逃難過程中完成的那本叫《神諭女士》的哥特式浪漫小說,瑪格麗特將此小說以嵌套方式、分成不同段落、章節放在全書的各章,這種手法在瑪氏其他小說也曾出現過,如《盲眼刺客》。然而,我認為這次嵌套比《盲》成功,《神》中不少內容出自女主角的實際生活,甚至更能她反映的心理狀況。
      
      讀過這本小說,叫人想起已故意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一樣是描寫現代人心靈空虛,到處求愛,卻註定得不到愛的故事。唯有不斷求愛,不斷逃離,周而復始。
      
      
  •     闲话并不是战争的前奏,它本身就是一场战争。
      他是困于良知的一个囚徒。
      ……
      《神谕女士》这本小说我还挺喜欢的,要在阿特伍德这种成熟的作家身上找到“破绽”并不容易,所以第一人称叙事总算让我有了兴致。在弗莱格小姐的舞蹈课汇报演出上,胖女孩由扮演蝴蝶改为扮演蛾蛹。我惊讶于阿特伍德对女主人公敏感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少年(少女)时期的伤害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如《寂寞的十七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十七岁单车》……
      “我用一次次的玛氏棒巧克力或双份的法式薯条来还击母亲。”“这条金鱼命运多舛,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勇敢的名字。最终它还是死了,母亲说都是我造成的,是我喂食过多。然后她把鱼冲进了马桶,我甚至来不及哭泣,把它安葬。”这些情节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对了,在09年的新片《玛丽和马克斯》里我们能找到类似的影子。不幸的人也许各有各的不幸,寂寞的人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人生。
      
  •     JOYO是这样写的简介:
      《神谕女士》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断试图挣脱束缚,逃离现有的生活,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过自己的人生。然而当她从肥胖到纤瘦;从红头发到棕色头发;从多伦多到伦敦再到多伦多;从与情人同居到与丈夫结婚,又到婚外恋;从默默无闻到一夜之间成为知名女作家,她发现自己始终过着多重生活,从未摆脱过往,直到被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疲惫不堪。她决定逃到意大利去过安稳的生活,并为此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死亡……然而她惊讶地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摆脱过去……《神谕女士》充满了喜剧戏仿色彩,而幽默中也不乏伤感和沉重。
      
  •   写得好好。
    喜欢atwood书中的众多形象和故事的相互指涉。她总能写出女人隐约感受到但完全描述不出来的那点东西。经过她的加工后总是千头百续精彩纷呈的小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