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天堂的門,古巴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陳蕙芳,陳美玲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作者序1:偶然古巴/陳惠芳  為什麼是古巴?  問路易士為什麼中國?問安妮為什麼墨西哥?問查理為什麼西班牙?每個人總有一個他/她的故事:因為父母親或祖父母輩、因為一張照片、因為兒時一個小意外、因為一道美味的菜、因為一種感覺、因為一個人……  第一次到古巴,就是那麼偶然。因工作關係要去墨西哥,古巴就在對岸。十天後離開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巴人生活物資匱乏,但笑容燦爛,還有持續良久的文化震撼。如果這是一種文化震撼的話,想是因為我從廿一世紀物質絕對過剩的墨西哥,或者是香港,甚至是中國大陸,毫無準備地進入了一個物質完全匱乏,但精神卻是愉快的國度;從中國的東方文化哲學秩序,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邏輯──以非洲和西班牙文化為主的世界混合體。簡單的形容,是有點不知如何思考這回迎面而來的生活碰撞。  西班牙詩人暨哲人加西亞?羅卡(Garcia Lorca)說過:「到過古巴的人,准會愛上它,但你會慶幸,你不用在這裡生活。」今天的古巴跟羅卡當年的古巴已經好不一樣,它再不是那紙醉金迷的加勒比海小巴黎,不再是美國的搖錢樹,或者是白人的色欲後樂園。然而,荷包滿滿的遊客今天仍然可以在大酒店享受美酒佳餚,在為數不多的音樂廳酒吧夜店盡情勁舞狂歌,加勒比海依然清澈蔚藍,混和了世界不同血統的古巴人出落得越發誘人。今天,不缺的還有那已有五十年的革命與社會主義浪漫精神,表現在無處不在的切?格瓦拉迷人的畫像,或者是那似乎永遠不會倒下的大鬍子卡斯楚身上。身為遊客,古巴散發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它的色彩、它的人、它的歷史……空氣中似乎彌漫著一種感覺,叫人停一停、聞一聞、聽一聽、看一看。  如果愛是一見動情的癡狂,那我沒有愛上古巴,至少第一次沒有。第一次離開時,沒有帶著忐忑騷動依依不捨的離愁,心裡只有無數疑問和鮮活的影像,也沒有想過日後會一而再,山長水遠地踏足這塊土地。  如果生命中的偶然都有跡可尋,那麼,再訪古巴是一個必然。因為我那無數的疑問,例如小小的古巴如何抗衡近在比鄰虎視眈眈的霸權、古巴人如何在極度的物質匱乏中找到平安和喜樂、人們如何活出社會主義或人類最原始的理想價值、為什麼他們笑得那麼開懷、為什麼他們舞得那麼忘情……我想,更重要的是,因為我有太多對生命的不解,太多的想當然;我想明白生命的其他可能性,想從新出發,而古巴就是這樣一個可觸摸到、可聞到、可嘗到的很不一樣的實體。  當然,不嫌山高路遠到古巴,還因為一個愛上了古巴的好朋友,美玲。我們在工作上相識相知。因為工作,我們有機會接觸世上很多活在極度匱乏中的邊緣族群,特別是中國。眼看在主流自由經濟主義發展倫理中,大多數人生活越來越脆弱、生態日受剝削蠶食、平等公義等價值不斷被扭曲被忽略,我們總忘了被嘲笑的難受,天真地重新撿拾一些被遺棄的理想社會藍圖,例如社會主義,例如生態農耕,好讓我們更明白現實,想望理想未來的可能性。美玲跑到古巴進入她新階段的體驗。分享古巴經驗,在酸甜苦辣中,我們找到一些彌足珍惜的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我們的白日夢一下子變得立體,有色有聲有味。  如是,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到古巴……住下,學西班牙語,跟古巴人一起擠巴士逛市場,排隊等待……但無論如何,站在古巴街頭,我都只能用過客、旁觀者的身分,去閱讀身邊掠過的人和事。翻看一本本有關古巴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解讀,試圖追尋現實的前因後果,試圖明白古巴,畫一個梗概。我想,我還是摸不著它的脈搏。一個地方的前世今生,是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的總和,如是,也就千差萬別,既有共同的,卻有更多差異。我無法,也不可能得出一個唯一,一個古巴。如是,我進入更多古巴,從不同的古巴人的前世今生、他們對未來的千萬種嚮往開始,去明白。  如是,寫古巴,就得由古巴人來說,從古巴人說起。我們特意儘量以他/她們的視角為軸心,為中心,盡量呈現他們每天面對的喜樂與掙扎,大政治就是這些小政治的綜合總和。我們在旁跟他們走著,時遠時近;看他們活著,一筆一畫細細地書寫,我們的古巴。   作者序2:黃皮膚耶穌/陳美玲   源於對皮膚顏色政治的敏感   「耶穌可以是黑皮膚嗎?」一個皮膚黑得通透的非洲人問。   「耶穌的皮膚是白色的。」一個皮膚黑亮的神父說。   「不,耶穌的皮膚是黃色的,像美玲一樣。」 一個白皮膚的女人,望著我,答辯 。   這段對話發生在一九九○年非洲南部一場在叢林內舉行的彌撒儀式中。當時我也弄不清耶穌的皮膚顏色是否跟我一樣,興奮的是白皮膚(的權威)的神話,被一個白人女人一語道破,大快人心。   就是古巴:緣於對非洲人的敏感,皮膚顏色

内容概要

「到過古巴的人,准會愛上它,但你會慶幸,你不用住在古巴。」古巴,一個努力實現理想國之夢的國度,物質完全匱乏,精神卻驚人地豐饒。古巴半世紀遭受全球禁運之苦,卻在石油危機中發展出有機農業、社區互助;古巴人民擁有的物資極少,但識字率、醫療服務卻是全球一流水準;古巴文化大放異彩,他們用黑色幽默,用音樂、舞蹈、藝術創作,將生活變奏,也用這些來愛古巴、恨古巴。古巴人在這場理想國的實驗中嘗遍酸甜苦辣,談起生活種種,他們對自己,也對別人說:「死不了,我們不但死不了,還活著,活得好好的。」為何古巴?「因為我那無數的疑問,例如小小的古巴如何抗衡近在比鄰虎視眈眈的霸權、古巴人如何在極度的物質匱乏中找到平安喜樂、人們如何活出社會主義或人類最原始的理想價值、為什麼他們笑得那麼開懷、為什麼他們舞得那麼忘情……」--作者/芳子「他們一方面活得那麼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那麼活潑幽默,不畏自我解嘲地面對生活的種種試探和挑戰。古巴人原來是百分百追求快樂的機會主義者,而他們會用相等勁力,踏實地去追求人類的理想主義。」--作者/美玲希望能透過兩個在香港長大、接受西方教育、受過資本主義洗禮,跑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女子的視角,為大家打開另一道進入古巴的門,即便是一道不起眼的小門。

作者简介

  美玲  原籍廣東陸豐,母親懷著她偷渡到香港。從小就讀天主教學校,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誘導下思索上帝的存在,但排斥上教堂。年輕時毫無政治觸覺,不過問政治、國家、殖民主義等問題。於在國外工作時啟蒙,首先在印度、非洲當義工,其後在團體體制內工作並實踐理念。2005年,藉著到古巴讀書的理由,完全釋放自己,去創造另一種生活角度,另一種思考、處事方式,說另一種語言,活在另一種文化,改造別國土壤生態,吃不放薑的菜等等。住在古巴已有四年,在城市農場工作,在社區內開設瑜伽班,從事旅遊寫作,研究農業政策,替無政府組織開拓資源,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等等。  芳子  本科念新聞傳播。一直相信自己的根在遙遠的安地斯山脈。興趣是在纸上塗塗寫寫:線畫、漫畫、版畫……喜歡發白日夢,喜歡發問。2003年到墨西哥的坎昆出差,順道到訪古巴這個令人充滿想像的國家。短短十多天的接觸,帶著更多的不解離開。2005年及2006年再到古巴,繼續念西班牙文,認識更多古巴人,生活一段日子,看到一些覺得值得記下的人和事,一些回應心底長久以來的疑惑和思考的議題,特別是所謂發展,以及理想社會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书籍目录

作者序1:偶然古巴/陳惠芳作者序2:黃皮膚耶穌/陳美玲PartⅠ活著Chapter 1食卡斯楚與可樂水與糖食物的歡愉米食文化生態農耕城市農莊民間傳奇--農人法奇Chapter 2 住老奶奶的春閨屋漏兼逢夜雨換屋狂想民宿主人尋找身分Chapter 3 行行難公車生活風景你先是一個人醫生的行動自由與不自由沒有事情發生的日子Chapter 4 穿「藍」「茉莉」的男女香穿的藝術 Part Ⅱ 我是古巴人Chapter 5馬利?古巴Chapter 6古巴的非洲古巴,未曾聽過的名字黑祖父?白祖父黑的想當然黑白音樂舞蹈信仰露莎的私人聖殿Chapter 7古巴的中國在遠方蕭少將的游擊山區爸媽的金黃蛋散第三代的現代進行式 Chapter 8 古巴原型古巴原型瑪塔的小王子費拿度的鋼鐵意志Part Ⅲ 感覺思想Chapter 9 看顛覆社會主義白蓮娜的身份黑(人)雨Chapter 10 聽音樂工廠新吟遊歌手怎樣去愛古巴Timba 止痛不治病?邁阿密的音樂政治一元的演出、一元的革命莎莎舞蹈的大男人舞與革命Chapter 11 電影哈瓦那的紅白藍古巴人的日記本Part Ⅳ 永遠革命Chapter 12 古巴後卡斯楚的日子也許民主也許獨裁現在進行式古巴。革命的,社會主義的,雙胞胎革命工廠 什麼社會主義Chapter 13 玻利維亞漫漫長路 別來無恙安地斯的前世今生Chapter 14 委內瑞拉貼近委內瑞拉廿一世紀新社會主義的著陸查韋斯這個人投票與子彈之間,有別的選擇嗎?Chapter 15 墨西哥11月20日針灸按摩給海螺,從哪開始就在哪結束Chapter 16厄瓜多和諧、共融、尊重誰給我麵包,我就投票給他!世界跟著金錢轉

编辑推荐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a推薦序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   張翠容(香港作家)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梁文道(香港作家)   郭力昕(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古巴後援會籌備處成員)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古巴後援會籌備處成員)   楊  照(新新聞副社長)   褚士瑩(旅遊作家)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   鍾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敲打天堂的門,古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 石计生(台湾东吴大学社会系教授,美学策进会会长)
      
      
      1. 阔别相遇
      
      那是蝉鸣满天的午后,在我的大学时代,戒严下的台北,有次一个虔诚信仰耶稣基督的同学,看到我在振兴草坪旁倚树阅读马克思,非常不悦地对我说:「天堂与地狱的国是誓不两立的,你还是脱离共产的地狱,来加入主的天堂吧!」这两天时常想起这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为何那位当时想拉我入教会未遂的同学会这么激动?现在想起来,一是她宗教生命体验的灵光的传播热情,二是其所受的国民政府教育中诋毁马克思的刻板印象所致。而往事浮现,现在想起来,也应和受北京书店之托,写关于简体版《敲打天堂的门。古巴》的书评有关,而恰好我的新书《马克思学:经济先行的社会典范论》也刚好于二00九年出版。于是,于溽暑参天视野偶而蝶舞的研究室窗内振臂疾书:马克思与古巴阔别相遇。
      
      马克思与古巴,天堂的国度如何在人间实现?为何想要解决资本主义之恶的马克思的理论会被视为不是天堂反而是通往地狱之路?而古巴,目前地球上少数幸存的实行社会主义国度,为何会被冠以「敲打天堂之门」的书名呢?
      
      敲打天堂之门之前必先找到从人间通往天堂之路。大约是十几二十年前苏联东欧解体时,人们认为资本主义是天堂,社会主义是地狱。到了今天,发生全球金融海啸后,这个论断就又不是那么确定了。似乎资本主义成了地狱,社会主义好像又可能是天堂。
      
      历史中,从人间通往天堂之路看来分歧,而天堂本身又似乎是个流动地、模糊的、相对存在的地方。
      
      差不多是我们这时代的人,去怀想下一个世纪的时候了。
      
      2. 自己的掘坟人
      
      为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是自己的掘坟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利润的剥削公式」;其二是经济危机的「长波」。
      
      话说十九世纪末,一个流亡于英国伦敦的理想者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以他敏锐观察与思辨的能力,知道人类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为累积资本、追求利润而剥削人类劳动力,将人陷入严重贫富差距的日子将要来临。埋首于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8AA座位,他的倾向政治经济学的严密思考,那时写了一本讨论这本书的着作本身也可以盖一个图书馆的《资本论》,好像是圣经密码,马克思写了一条仿若圣喻的「利润的剥削公式」:r=(1-k)×e。r等于利润率(净利/总资本),k等于资本有机构成(固定资本/工资),而e等于剥削率(净利/工资)。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提高是资本家唯一关心的事情,所以,要减少工资支出,而增加机器设备投资,并希望净利增加,则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剥削率增加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数学等式简单运算,则长期而言利润率必然下降。
      
      上述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的普遍心态就是认钱不认人,一切都是为了追求金钱,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资本家,白话里所谓的老板,头家。追求的是能够流动循环,累积资本的金钱,马克思称之为「利润」,所以就是尽量压低劳动者的工资。长期而言,利润率是下降的,当无利可图时,资本主义就自己掘了个坟墓埋葬了自己,这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就可能结束了。
      
      3. 预言危机长波
      
      或者,还要加上经济危机的「长波」观点看得更清楚。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这时代的人往回看上个时代,现实世界经历太多的分合,重大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1914-18; 1939-45)、法西斯与社会主义崛起、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1960年代学生运动反战反权威、1970年代后网络社会崛起、19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1990年后的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国家崩解等。
      
      想要解决资本主义之恶的马克思理论会被视为通往地狱之路,主要就是1990年后实行社会主义的苏联与东欧等国家崩解。被认为共产是不可行的,而《资本论》纷纷被丢到垃圾桶。
      
      但马克思学里的经济长波论点看出,上述的长期而言,利润率是下降的资本主义自我掘坟,不仅仅是一国经济之内的问题,而且还是整个地球之事,具有连锁反应的效果。因为垄断资本、资讯技术革命、网络化连结、世界市场、利润率下降的两极化、战争、国际竞争与全球化,经济危机的长期累积造成螺旋前进的趋势,则
      
      每隔六十至九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经济大萧条的长波。仿若滔天巨浪,淹没土地上所有,哀鸿遍野而无能为力。
      
      4. 真的来了
      
      二十一世纪现实世界里,马克思预言的危机真的发生了。
      
      因为次级房贷操作失控所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了。2008年9月14日美国华尔街的龙头雷曼兄弟与美林证券宣布破产,之后仿若滔天巨浪,淹没土地上所有终于,2008年9月开始全球股市大崩盘持续迄今,哀鸿遍野祸及各国,银行公司甚至国家倒闭无数人失业流离失所。
      
      首当其冲的资本主义大本营美国民众发出不满怒吼:大银行们先是主张资本主义式的放任型扩张,现在出了事却要求美国政府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掏国库的钱救大银行的资本家们,民众却失业,信用破产与失去房子。
      
      2009年4月13日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权威克鲁曼(Paul R. Krugman)演说:如果各国政府目前的做法依然不变,甚至认为金融海啸已经近尾声,那么很快史上最惨烈的大萧条即将来袭,因为不管股市反弹与否、数据降幅缩小与否、银行业打消状况好坏,整体世界经济下坠中并且工作数量持续下坠是不可扭转的既定事实,三零年代大萧条也是先有一段看似好转期后续第二波的主海啸却突然来袭,就算在最佳状态的假设成立;真的触底也会陷入日本失落十年重演,到了底部后就从此盘整再也没有爬起来,而现在与未来的世界情势却比当年日本面对的严重十倍。
      
      突然,大家又想起了一个人,马克思。《资本论》据说又成为华尔街新贵与各国元首必读的经典。从九零年代的垃圾桶二十一世纪又回到书架。精装本。圣经道林纸。令人啧啧称奇的预言。
      
      5. 在危机之外的国度
      
      在这波世界金融危机里,只有一个国家置身事外,那就是古巴。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度。
      
      1959年,革命家菲德尔‧卡斯楚(Fidel Castro)和他著名的战友更享有世界声誉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以「建立古巴人的古巴」为口号,成立武装革命组织七二六运动,反对巴蒂斯塔(General Rubén Fulgencio Batista y Zaldívar)的独裁统治,建立了古巴共和国。在卡斯楚带领下,古巴开始左倾,1960年以经济改革为名,推行国有化,没收美国人资产。1961年,古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迄今。
      
      1976年2月古巴颁布了它的宪法,在全民投票中95%以上16岁以上的居民接受社会主义作为古巴的制度,古巴共产党为唯一合法政党,「决定在国内唯一永远不能出让的权利是「允许反革命重新组织起来反对祖国」。
      
      因此,从我们所处的资本主义世界来看,古巴是反美的、独裁的、社会主义的、孤立的。1991年苏联解体后不再有援助,它应该是贫穷的印象。全球金融危机古巴能置身事外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在全球化的连带之中,况且从马克思学来看,美国华尔街崩盘,正是意料中事。但这纯粹是理论上的猜测,究竟在今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古巴其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呢?
      
      2009年3月在台湾繁体字版的《敲打天堂的门。古巴》书里描述的纪录,恰好提供给我们了解那里到底发生什么事。
      
      6. 是需要而非需求
      
      我记得1985年读台大经济系,于吴忠吉教授门下学习时,和老师在研究室讨论时最令我困惑的概念之一,就是为何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满足的是需要(need)而不是需求(demand)。我记得吴老师的回答是:
      
      「相对于供给,『需求』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建立在主流经济学的『人类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所以供需线构成的市场机能为价格与数量所规定,人类的需求因此是以商品的购买为动力因的欲望满足;而马克思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平均化思维下的产物,为了社会客观价值而非个人主观边际效用,需要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定的以满足食衣住行的基本需要的生活概念。」
      
      简单地说,需求是为满足欲望,有人提供,只要付得起,有钱就可以去买你所要的东西,不用去想其他的事情;而需要是为了社会里所有的人的平等,让社会资源更平均分配,个人食衣住行有基本满足就可以了,乐天知命。
      
      我当时以很狐疑的眼光看着老师,怎么可能?
      
      人如何只满足基本需要而仍然快乐呢?人如何只满足基本需要而不追求更多呢?这就好像说,如果能力所及,吃过小美冰淇淋,怎么可能不吃Häagen-Dazs冰淇淋呢?人若起了追求更多之心如何在社会主义里生活呢?
      
      吴老师当时微笑以对。「或许是因为观念改变了」,我猜。
      
      7. 天堂的门怎么敲打
      
      或许是在社会主义的没有私有房屋财产权,与其他共产的制度下,因为观念改变了,主动或者因为制度下造成不得不的满足的是需要而不是需求驱使下,古巴人,这艺术与浪漫奇特的混种,只满足基本需要而仍然快乐。这是我读《敲打天堂的门。古巴》的第一印象。作者,两个香港女子美玲与芳子,在书里运用阴性书写特有的温柔魅力这样描述着古巴的风俗人情与食住行穿:
      
      生态农耕
      
      「古巴的经验,简言之是从现代大规模机械密集,使用大量化学农药肥料的单一经济作物耕种模式,改成小农合作社,人和动物密集,使用生物有机农业肥料,种植多元化作物,综合改善土壤品质的生态农耕。」
      
      城市农夫
      
      「在哈瓦那到处都是。住处转角就有一座,十来平方公尺的泥地上,一行行用小石头堆起整整齐齐的菜圃:高脚白菜、菠菜、葱…旁边是小小的销售亭。每天,菜圃里的新鲜蔬菜就在这里出售,名副其实就是左邻右舍的菜篮子。」
      
      食
      
      「而所谓美味,就不外乎有肉或海鲜,有海鲜的蔬菜沙拉,有不同的甜品,以及有鲜果汁有土产啤酒和可乐等选择。就那么一道全餐,经巧手厨师炮制,用料高档一点,好吃一点,只因为平常做不到,买不到,舍不得买,或是压根儿买不起,就令通常自尊心极强的古巴人也得放下身段。」
      
      「我抵挡不了这个诱惑,我爱草莓雪糕。这是古巴最好的产品之一,但不久他们会把它出口,只给我们留下水和糖。」古巴电影《草莓与巧克力》有这样一场精彩对白。
      
      「人们手里拿着自备的塑胶袋,翘首瞪着柜台上那块黄澄澄的奶油,希望不会还没排到自己就卖个精光。等待,排队,等待…这是古巴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像其他发达国家,古巴现在也开始要面对肥胖的问题。谈起这个现象,古巴朋友总是异口同声说:是过甜,过量淀粉质,过份油炸的猪皮,马铃薯和番薯惹的祸。白糖甜,白面包便宜,炸猪皮又香又饱肚…生活困乏,会多一丝美好温暖和感觉:苦日子,会活得愉快一点。」
      
      住
      
      「古巴人无权买卖土地和房产,要住新房子,要等政府分配;想出租房子,要取得批准,每月还要向政府缴纳高昂税款。房屋的使用权可以转给亲人或其他需要照顾的人,但要获得批准。古巴人既没有房地产买卖也没有租屋的自由市场,在此情况下,要有新屋,就要申请,要等,或者透过黑市交易。」
      
      (难怪次级房贷引起的世界金融海啸无法及于古巴,因为古巴根本没有私有房屋。)
      
      「要搬家嘛,人们发挥灵巧的民间智慧,用换屋的原始以物易物方法去完成。只是,找不到人跟你换屋,还是没辄。换屋的市场很活跃,人们口耳相传,跨区跨省转转流动。」
      
      行
      
      「在哈瓦那,行难;离开哈瓦那到其他城市去,更难。」
      
      「古巴远程交通工具奇缺,出远门对很多古巴人来说,简直是人生大事。火车票和远程巴士票都非常短缺,一般在半个月前开售,但市内分销点只出售少数定量车票,大部分还是在火车站和巴士总站卖。在火车总站,本地人先要在一个窗口排队拿号码牌,然后查一下大堂公告,看几经辛苦排队的这个号码牌哪一天叫号出售。如果人太多,有号码牌也买不上。」
      
      「古巴的公共交通工具,是『骆驼』大卡车与东欧巴士。因为不知道车子什么时候来;因为不知道车内是否太挤,或等车的人太多,根本挤不上;因为不知道是否转一个弯就有另一辆车…所以我选择边走边等。有时就这样走回家。」
      
      「『骆驼』与巴士行走固定路线,无论路程多远,车费一律四毛,每半小时到一小时一班。巴士站有时会有标示牌,有时什么都没有。但只要见到一群人或站或蹲或坐的人,就知道这是巴士站,车准会来,只要乖乖跟大伙儿一起等。他们知道毋须着急,也急不来。误了时间,计画完成不了,那就宽心迎接计画以外的其他可能吧。看街,看人,聊天,或者索性改变计画,古巴人在生活中练就无比耐性和创意,还有平常心。」
      
      穿
      
      「朋友朱丽亚说她邻居一家一个月赚七百比索,三百比索就是花在各式各样的美容卫生用品上,『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第一优先。』每个月,洗澡用的香皂,洗衣服的香皂或洗衣粉和止汗液,总是排在古巴人购物清单上的头三名。」
      
      「只是,在古巴炙热的太阳下,因为止汗膏,因为香水,因为香皂,哈瓦那路上飘来飘去的竟没有一点血肉的咸腻味。古巴人对仪容的要求,表现在体味上,也表现在法式衣着间。」
      
      「二手衣服售卖点是古巴人的宝藏,那里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名牌,有不同年代的流行服装…任君选择。」
      
      「一个穿着白衬衫粉红低腰裙打扮斯文的中年女士走过来,靠下身,然后轻声问我要钱,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僵了半响。她马上有点腼腆地转身走开,这时我留意她脚上穿着一双有点脏的鞋,手上那塑胶袋也是皱巴巴的—她原来是靠捡破烂或行乞来补贴生活。如果不是那句话,我怎么也想不到她的身份。」
      
      8.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所推论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十九世纪末他看到资本主义累积资本,追求利润的方式,是建立在对于人进行劳动时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具体基本以延长工作时间,压低工资的手段进行。资本主义在地球一百年累积的财富,是人类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而共产社会是在资本主义之后产生,
      
      「在共产主义最高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泉源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即以价值律为操作的等价商品交换),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因此,以上所看到的古巴不是真正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反而是一个低度生产水平的前资本主义状态的社会。
      
      但那完美世界从未真正到来,所有过去的努力也都无法成功,社会主义的实践只剩下这奇特的古巴,带着为中国经济改革前类似的排队文化与分配资源生活的影子,同时又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拉丁文化样貌。
      
      9. 当然是音乐!
      
      古巴人,拥有拉丁人天生跳舞唱歌的本领,并且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对于时政的讽刺与不满,却又是根深蒂固的社会主义情怀。《敲打天堂的门。古巴》书里,在一个生活实际物资有限,传媒不发达的国度,之所以能敲打天堂的门的原因,知足常乐的需要满足外,恐怕就是书里让我们看到的这艺术与浪漫奇特的混种,表现出来的精神性。
      
      音乐工厂的西尔维奥(Silvio Rodriquez)、新吟游歌手的韩柏托‧李奥(Humberto Reo)、赛根多‧欧玛拉(Omara Portundo)等数不清的音乐家与歌手构成「古巴民族,由世界不同的民族组成,既有她的特殊性,也有她的多样化。如颂乐(Son)、伦巴、康加、新吟游、曼波、恰恰、Salsa con Orquesta、Bolero、Regaeton等等。」
      
      「他说自己不爱贪图利润的市场,因为它是血腥的。因此,在二00七年,当他知道智利一场演唱会的主办人收取昂贵的票价,一般人负担不起时,他立刻取消演出。西尔维奥爱和平,爱那些让他站起来,让他成长的草根阶层。」
      
      西尔维奥说:「为什么有些人说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自由的多?正是因为无论基于什么原因,社会主义都有同样的借口去禁制某方面的自由。我是完完全全的社会主义者,但如果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能够真心地说,我们比活在不同制度下的人更自由,我会更高兴。这正是我们应该建立的社会主义。」
      
      Timba止痛不治病。歌词不是绝对重要的,「政治活在鼓乐中」。
      
      「古巴人在Timba的歌词与旋律中找到心灵的按摩师,听到他们想要说的话。」
      
      10. 外一章:准备好观念改变
      
      「一个面向世界的电视台『南方电视台』(Telesur)。它的一个口号叫『我们的北方就是南方』,意指世界不再存在南北之别,彻底打破已发展与发展中的分野。」
      在《敲打天堂的门。古巴》书里的脉络,指的是卡斯楚的一个梦想,整合拉丁美洲的梦想。
      
      这个时代谈论马克思,有点困难又不困难。「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在目前真实世界中无法施行,即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泉源都充分涌流」,你去超级市场看看那些堆积如山的各式令人垂涎的商品,马克思想像的废除国家与私有财产窒碍难行。卡斯楚的梦想最多是整合拉丁美洲,但这也无法达成,他统治的古巴是一种低度发展的假社会主义国度,却巧妙地因为某些共产制度本身与人的因素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中置身事外。但我们仍然观察到,古巴人乐天知命却还是喜欢资本主义的享受的一切。贪嗔痴。这是人性。这是马克思理想的困难之处。人性。
      
      马克思理想的不困难之处,则是在于外在世界的变化的应对。但吊诡地不存在集体而是个人开始,在我们所生活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如何形成一种新的生活心理状态?二十一世纪,当有天经济大萧条真的全面又来临时,我们是否能从古巴的启示,进行观念的改变,满足需要而非需求,渡过危机?
      
      设想一种状态:你身边的亲朋好友、认识与听说的不认识的人等开始有三餐不济或生活的困境,并且越来越严重,到了一种境地:全国的失业率达到25%,连续三年,根据过去经验,经济大萧条就来临了。怎么办?资本主义通往天堂之路是否就消失了?
      
      外一章的思考是,观念改变就有活路。不再只是陷入市场经济的需求逻辑,在供给的魔力下,让追逐价格与数量决定你的人生。要改变观念,同时找寻另一种可能:需要。
      
      我重复一遍:需要是为了社会里所有的人的平等,让社会资源更平均分配,个人食衣住行有基本满足就可以了,乐天知命。炎炎夏日,吃不到Häagen-Dazs冰淇淋,吃小美冰淇淋也很好。吃不到冰淇淋,喝冰水也很好。喝不到冰水,喝白开水也很好。
      
      有能力,还要联合一些人共同生活,相互帮忙。没饭吃?大家出一道食材,一起吃,没有的出劳动力,煮饭,或洗碗。就有东西吃。其他日常生活的住行衣各方面,还可以发挥创意一起产出idea。这样做,有没有社会主义的影子?当然有,但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身?也不全然。许多宗教团体都是这样做。不必宗教意识,我们也可以为满足需要而这样做。
      
      这时,就像上述的口号:『我们的北方就是南方』,意指世界不再存在南北之别,彻底打破已发展与发展中的分野。」我们也不用去区分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从我的新书《马克思学:经济先行的社会典范论》的理论延伸出来的这样的书写,通过《敲打天堂的门。古巴》的作者旅行文学式笔触,让被钟表时间所强调的效率所控制的资本主义下生活的人们,有了生活新的视角可能:
      
      有能力,我们以具体行动去爱更多的人,有一个人因此过得更好,通往天堂之门就已经开启。
      
      (2009.7.22 于台北外双溪)
      
  •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外的不止古巴,还有朝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