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相信第三者

出版社:台灣明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作者:約翰.蓋格(John Geiger) 著  页数:258  

前言

  導讀推薦  守護天使  英國神經病學家麥克唐納?克里奇利在二戰服役皇家海軍期間研究過279起水手和飛行員漂流的案例。他在1943年的時候研究海難中的倖存者,他描述了那些人所遭受的磨難,不僅有令人恐懼的“下肢水腫”病,還包括痛苦的心理折磨,比如像電影式的幻覺,那些人會將一生中所發生的事迅速地在腦海裡掃過。克里利在採訪研究一個人的時候,偶然發現他有不同尋常的經歷,他聲稱自己見過“守護天使”。  此案例來源於一名皇家海軍航空兵部隊飛行員,在1941年5月25日的時候,他和觀察員奉命進入北大西洋對德國“俾斯麥號”(Bismarck)戰艦進行偵查任務。任務在晚間進行,氣候條件極?惡劣,甚至連雷達也沒有。他們在海面迷失了方向,飛機燃料耗盡後被迫著陸。不久他們在一艘橡皮艇上漂流著。環境非常艱苦,正如克里奇利所描述的“身體極度不適…就在即將崩潰的邊緣。嚴寒、潮濕的天氣令他們吃盡苦頭;又饑又渴…救援的希望相當渺茫,雖然那種不切實際的希望不時出現,但很快就會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飛行員和觀察員都“始終認?有第三人跟他們一起。”1  兩人都不曾懷疑這名訪客的身份。他們說是天使讓他們看清磨難的本質,克里奇利覺得“並不吃驚…特別是對痛苦不堪、精疲力竭的失事船水手來說。有‘守護天使’的想法對某些有著?烈信仰的人來說非常正常。”他知道概念背後蘊含著深層次的基督教神學傳統:“天使概念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被描述成一種宗教藝術,天使張開翅膀像隱身的守護者一樣站在小孩的後面。”並非所有遇見隱者的人都把他們當成神。但對那些有?烈信仰的人,如世貿中心的羅恩?弗朗西斯科,或海軍航空兵部隊飛行員和他的觀察員來說,這種信仰能讓他們想到天使。對信仰者人而言,“第三人”以不同宗教形式出現,比如沙克爾頓的“神聖夥伴”和麥金利那完全屬於精神層次的隱者。克里奇利並沒有通過科學雜誌進一步瞭解“第三人”。他這樣寫道:“在那些神學文獻中我們找到最明確的出處。”克里奇利仔細檢查了幾部純粹宗教色彩的作品,他覺得那些例子應該歸納?隱身人而非“宗教幻象”。他在西班牙修女“聖女大德蘭”(1515-1582)的自傳裡找到答案:  我祈禱著…我看到耶穌就在我旁邊——或者這?說吧,我意識到他,並非通過我的眼睛和靈魂我就能看到他……我總能意識到他就在我身邊……這樣比較似乎並不恰當,好像有個人在黑暗中,他看不到那個在他旁邊的人,他的眼睛或是瞎的。就是那種相似的感覺,但沒什?大不了的,因?黑暗中的人能用其他的感官去發現其他人,能聽到他說話或移動,或可觸摸他。但現在?完全不是這樣的。2  隱身人越來越多,甚至在你迫切需要的時候能召之即來,這和我們居住的理想世界有幾分相似。就跟以前一樣,幾位修道士在沙漠裡消失好幾年,他們只會在主顯靈的時候或遇到神靈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或者當大家都接受守護天使的時候,當我們的精神和物質方面有所需求的時候,認?他們會守護我們。“第三人因素”第一個解釋,而且是最?明顯的解釋,僅是對一個古老的概念——守護天使稍作改動。那些探險家遭遇的環境,畢竟同孤立、艱難的環境有所區別,過去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召喚出守護天使或上帝。  據估計,在基督教的早期,有五千之?基督教隱士歸隱沙漠,他們希望在那裡令自己的精神復活,通過獨居、禁食、自我受虐、冥想以及長時間祈禱的方式同上帝交流。3 四世紀的隱士在埃及的沙漠裡感覺同上帝如此親近,他們生活的地方與世隔絕,少有感官輸入。社會批評家和小說家奧爾德斯?赫胥黎對宗教傳統下的感官剝離作用如此闡述:“如果你瞭解偉大的藏族隱士密勒日巴(Milarepa)的一生,或者讀過傳統基督教隱士聖安東尼和聖保羅的傳記,你就會明白孤獨的確能?生幻覺。”4 密勒日巴在一個洞穴裡生活了數月後,他的姐姐過來看他,被他的相貌嚇呆了。她以?自己見了鬼。這不足?奇,在密勒日巴《生活》(Life)一書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相貌:  因?禁欲,我的身體已損耗殆盡,眼窩深陷,瘦骨嶙峋。身上的肉已經乾了,變成了綠色。只剩下一副皮包骨頭,皮膚就跟蠟一樣。頭髮灰白、凌亂不堪。頭上流著血,四肢好像要散開了一樣。5  密勒日巴因?徹悟而留名後世,現在西藏一座佛寺所在地方就是他洞穴的入口。  與此類似,在非洲、亞洲以及北美其他原始部落中,當人孤獨無助地呆在野外艱苦的環境中等到守護神出現,也就標誌著他們已從童年過度到成年。特別是,北美印第安人是通過“饑渴、贖罪、自我虐待”來召喚幻象或神靈。”6 年輕人會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絕食、祈禱。結果就是:“他想像中的超人會來到他面前。”7 因紐特人也有與此類似的儀式。他們會長時間孤獨地走在苔原上,或者把自己關在一個圓頂建築裡召喚神靈。                

内容概要

  許多人常常在身處絕境時,感覺到有「第三者」在身邊給予鼓勵和希望,促使他們再做最後一次努力,最後得已逃出生天。多年來,從「911」倖存者、極地探險家到戰俘、飛行員乃至航海員,同樣的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發生。有人將這種神祕的體驗解釋為幻覺,也有人認為那代表神力的介入。但近年有研究表明,其中另藏玄機人們處於命在片刻的情況下,一種普遍的經歷。聽起來好像有點奇怪,假設他們歷盡艱辛後達到某種境界,這種經歷豈不妙哉。這是一種激進的觀點——當有人處於絕境中時,一個隱身人能讓他絕處逢生。許多大難不死的人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證據。他們聲稱,在生命遭受危險的關鍵時刻,有一個朋友陪伴他們一起,對於這個人的出現,他們無法解釋,但他會賜予他們力量,讓他們從絕境中脫險。這種現象就叫:第三人因素。在本書中,約翰?蓋格將他豐富的歷史知識、科學分析和偉大冒險故事結合在一起,對神秘的「第三者」因素做出了詳細的解釋和解讀。究竟該不該相信第三者的存在?冥冥之中真的有神祕力量在幫助我們嗎?或者只是幻覺使然?本書將為你揭開謎團 目錄 第一章 第三個人第二章 沙克爾頓的天使第三章 幽靈出沒第四章 守護天使第五章 極度厭倦感第六章 多重觸媒第七章 現場感第八章 寡婦效應第九章 現場感 (II) 第十章 靈感元素第十一章 救世主的力量第十二章 影子第十三章 分身天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三個人 第二章 沙克爾頓的天使 第三章 幽靈出沒 第四章 守護天使 第五章 極度厭倦感 第六章 多重觸媒 第七章 現場感 第八章 寡婦效應 第九章 現場感(II)第十章 靈感元素 第十一章 救世主的力量 第十二章 影子 第十三章 分身天使

章节摘录

  導讀推薦守護天使  英國神經病學家麥克唐納?克里奇利在二戰服役皇家海軍期間研究過279起水手和飛行員漂流的案例。他在1943年的時候研究海難中的倖存者,他描述了那些人所遭受的磨難,不僅有令人恐懼的“下肢水腫”病,還包括痛苦的心理折磨,比如像電影式的幻覺,那些人會將一生中所發生的事迅速地在腦海裡掃過。克里利在採訪研究一個人的時候,偶然發現他有不同尋常的經歷,他聲稱自己見過“守護天使”。  此案例來源於一名皇家海軍航空兵部隊飛行員,在1941年5月25日的時候,他和觀察員奉命進入北大西洋對德國“俾斯麥號”(Bismarck)戰艦進行偵查任務。任務在晚間進行,氣候條件極爲惡劣,甚至連雷達也沒有。  他們在海面迷失了方向,飛機燃料耗盡後被迫著陸。不久他們在一艘橡皮艇上漂流著。環境非常艱苦,正如克里奇利所描述的“身體極度不適…就在即將崩潰的邊緣。  嚴寒、潮濕的天氣令他們吃盡苦頭;又饑又渴…救援的希望相當渺茫,雖然那種不切實際的希望不時出現,但很快就會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飛行員和觀察員都“始終認爲有第三人跟他們一起。”1  兩人都不曾懷疑這名訪客的身份。他們說是天使讓他們看清磨難的本質,克里奇利覺得“並不吃驚…特別是對痛苦不堪、精疲力竭的失事船水手來說。有‘守護天使’的想法對某些有著强烈信仰的人來說非常正常。”他知道概念背後蘊含著深層次的基督教神學傳統:“天使概念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被描述成一種宗教藝術,天使張開翅膀像隱身的守護者一樣站在小孩的後面。”並非所有遇見隱者的人都把他們當成神。  但對那些有强烈信仰的人,如世貿中心的羅恩?弗朗西斯科,或海軍航空兵部隊飛行員和他的觀察員來說,這種信仰能讓他們想到天使。對信仰者人而言,“第三人”以不同宗教形式出現,比如沙克爾頓的“神聖夥伴”和麥金利那完全屬於精神層次的隱者。克里奇利並沒有通過科學雜誌進一步瞭解“第三人”。  他這樣寫道:“在那些神學文獻中我們找到最明確的出處。”克里奇利仔細檢查了幾部純粹宗教色彩的作品,他覺得那些例子應該歸納爲隱身人而非“宗教幻象”。他在西班牙修女“聖女大德蘭”(1515-1582)的自傳裡找到答案:  我祈禱著…我看到耶穌就在我旁邊——或者這麽說吧,我意識到他,並非通過我的眼睛和靈魂我就能看到他……我總能意識到他就在我身邊……這樣比較似乎並不恰當,好像有個人在黑暗中,他看不到那個在他旁邊的人,他的眼睛或是瞎的。就是那種相似的感覺,但沒什麽大不了的,因爲黑暗中的人能用其他的感官去發現其他人,能聽到他說話或移動,或可觸摸他。但現在却完全不是這樣的。2  隱身人越來越多,甚至在你迫切需要的時候能召之即來,這和我們居住的理想世界有幾分相似。就跟以前一樣,幾位修道士在沙漠裡消失好幾年,他們只會在主顯靈的時候或遇到神靈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或者當大家都接受守護天使的時候,當我們的精神和物質方面有所需求的時候,認爲他們會守護我們。“第三人因素”第一個解釋,而且是最爲明顯的解釋,僅是對一個古老的概念——守護天使稍作改動。那些探險家遭遇的環境,畢竟同孤立、艱難的環境有所區別,過去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召喚出守護天使或上帝。  據估計,在基督教的早期,有五千之衆基督教隱士歸隱沙漠,他們希望在那裡令自己的精神復活,通過獨居、禁食、自我受虐、冥想以及長時間祈禱的方式同上帝交流。3 四世紀的隱士在埃及的沙漠裡感覺同上帝如此親近,他們生活的地方與世隔絕,少有感官輸入。  社會批評家和小說家奧爾德斯.赫胥黎對宗教傳統下的感官剝離作用如此闡述:“如果你瞭解偉大的藏族隱士密勒日巴(Milarepa)的一生,或者讀過傳統基督教隱士聖安東尼和聖保羅的傳記,你就會明白孤獨的確能産生幻覺。”4 密勒日巴在一個洞穴裡生活了數月後,他的姐姐過來看他,被他的相貌嚇呆了。她以爲自己見了鬼。這不足爲奇,在密勒日巴《生活》(Life)一書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相貌:  因爲禁欲,我的身體已損耗殆盡,眼窩深陷,瘦骨嶙峋。身上的肉已經乾了,變成了綠色。只剩下一副皮包骨頭,皮膚就跟蠟一樣。頭髮灰白、凌亂不堪。頭上流著血,四肢好像要散開了一樣。5  密勒日巴因爲徹悟而留名後世,現在西藏一座佛寺所在地方就是他洞穴的入口。  與此類似,在非洲、亞洲以及北美其他原始部落中,當人孤獨無助地呆在野外艱苦的環境中等到守護神出現,也就標誌著他們已從童年過度到成年。特別是,北美印第安人是通過“饑渴、贖罪、自我虐待”來召喚幻象或神靈。”6 年輕人會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絕食、祈禱。結果就是:“他想像中的超人會來到他面前。”7 因紐特人也有與此類似的儀式。他們會長時間孤獨地走在苔原上,或者把自己關在一個圓頂建築裡召喚神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