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od of Small Things (平装)

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出版社:HarperPerennial  作者:Arundhati Roy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平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一
       恰克向双胞胎瑞海儿和艾斯沙解释:历史就像夜晚中一栋老房子,一栋灯火通明的老房子,而老祖先在屋里呢喃。
       瑞海儿和艾斯沙有一个Anglophile的帕帕奇(外祖父)。
       Anglophie:亲英派。
       数千年前,马克思主义论者达到印度,英军攻下马拉巴尔,瓦斯科·达·伽马抵达马拉巴尔海岸,基督教的船只到来,“像茶包中的茶那样渗入喀拉拉”。
       一场侵略战争,一场征收土地更侵入心智的战争,令印度崇拜征服者,轻视自己。
       所以,恰克又告诉双胞胎:他们出生在一个亲英派的家庭,他们“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在自己的历史之外被困住了,而且由于足迹已经被抹除,所以无法追溯原先的脚步”。
       是吗?真的无法追溯吗? 的确,喀拉拉的许多特征显示出历史之外的非印度性。他们用马拉亚拉姆语交谈,但被要求学唱英文歌,正确地吐出字眼,留意发音;这个州有众多的基督教徒,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是叙利亚正教徒;这里的共产党运动比在印度其他地方成功许多,工人被煽动组织工会,加入党的斗争,公开苦情, 马克思主义党的党歌以失业为主题,合唱部分用英文,其余部分用马拉亚拉姆语。
       于是“赔拉亚阿楚”、“帕拉凡基兰”、“普拉亚库坦”成为了“阿楚”、“基兰”和“库坦”。(赔拉亚、帕拉凡和普拉亚都是印度贱民的称呼。赔拉亚是做不洁净之事的杂工,帕拉帆是摘椰子者,普拉亚是稻田工作者。)
       然而,在印度的旱季,喀拉拉的阿耶门连也是炎热而阴沉的。“白日长而潮湿,河流缩小。黑乌鸦贪婪地吃着静止的、布满灰尘的绿色芒果上那些鲜艳的果实”。印度的旱季,西南风吹来,阿耶门连也有三个月风吹雨下,乡间一片肆意的绿。“砖墙出现绿苔,胡椒的藤蔓蜿蜒爬上电线杆,野生爬藤植物迸出铝红色土岸,爬过淹没的水道”。
       这些都提醒着人们,这里是印度的喀拉拉。
       “历史”这位老人从未离开他的家乡,离开这个他了解并掌管了一辈子的地方,虽然帕帕奇、玛玛奇(外祖母)、阿慕(母亲的称呼)、恰克、宝宝克加玛(姑婆的称呼)、维鲁沙、皮莱都被锁在历史之屋门外,无法听清脚趾甲坚硬、呼吸散发着泛黄的地图气味的祖先的耳语,但是,从灯火通明的历史之屋中氤氲弥漫开来的亮光,浮在他们深棕色的而非苍白色的皮肤上,由他们的眼睛,鼻孔,嘴巴向内部流淌,覆盖肺和心脏。宇宙中留下一个印度人形的洞。
       因此,阿耶门连的寺庙中心仍然是讫里什那神和他的横笛;恰克可以一边称呼天堂果菜腌制厂的女工“同志”,一边与他们调情;玛玛奇在恰克的房间建造一个独立入口,供其满足无法控制的男人的需要;“需要”的对象赚来的钱将被她们的丈夫花在卖甜热酒的酒吧,而他们的爱和性恰好可以用“需要”赚来的钱分开;共产主义得以成功的秘密是:没有公开质疑一个被阶级凌辱的社会极端传统的价值观,共产党员们提供“一个鸡尾酒式的革命,轻率地混合东方的马克思主义和正统的印度教,加一点民主制”,只是一些人,比如皮莱,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另一种需要。
       阿楚、基兰和库坦,而不是赔拉亚阿楚、帕拉凡基兰、普拉亚库坦仍然不可触碰。
       微物之神是失落之神,不可触碰者之神。
      
       二
       “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只为一事而设。”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部曲中指出写作故事的奥秘。
       《微物之神》的“一事”发生在一日之内,在这数十个小时之内,生存的高度被抬高到无法企及的位置,坠落到地面后的代价是惨痛的:
       两条生命和两个孩子的未来的命运。
       事情的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洛伊说,从纯粹实际的观点看,改变是在苏菲默儿来到阿耶门连的时候开始的。但这只是看待事情的方法之一,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事情开始于“数千年前”,开始于爱的律法被制定之前。
       那种规定谁可以被爱,谁可以得到多少爱的律法。
       爱的律法是印度历史忘记熄灭的一盏旧灯,如同帕帕奇的蛾,背部簇毛浓密的冰冷之蛾,轻轻地踏在他的子孙们的心上,在他们的心里肺里血液里飞扑冲撞。
        在殖民期间,帕帕奇是一位大英帝国的昆虫学专家家,但在印度独立后,英国人离开时,他从专家变成了动物研究院的副院长。他一生中最大的挫败是,他所发现的一种新品种蛾没有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只蛾是他郁郁寡欢和突然愤怒的主要原因,这只蛾后来长久地停在他子女的心上,留下寒冷,窃取温度,长成一只蓝色的蝴蝶。
        在郁郁寡欢和突然愤怒的每天晚上,他用黄铜瓶殴打玛玛奇,又在太阳升起后恢复其迷人的、彬彬有礼的慈善家形象。有这样的一个晚上,九岁的阿慕和玛玛奇为逃离帕帕奇的愤怒躲在屋外的树篱里。阿慕为了救回她心爱的黑色橡胶鞋从小窗口爬回客厅。帕帕奇就坐在客厅的摇椅上,异常冷静地将黑色橡胶鞋剪碎,又毫无感情地坐回摇椅,继续来回摇摆,宣示一场胜利。
        阿慕没有继承玛玛奇被其他印度妇女所看重的忍耐的品质,而是“学会了和这种冷静的、有计划的残酷共存”,“培养出一种关于不公平行为的崇高观念,以及一种顽固而鲁莽的癖性,那种在终生受大人物恐吓的小人物生命中所发展出来的癖性”,她与之对抗并乐在其中。
        为了逃离阿耶门连,阿慕嫁给了一位加尔各答的农场助理。婚后,农场助理显示出酒鬼的品性。在瑞海儿和艾斯沙两岁时,寂寞的农场生活使他们的父亲越发依赖酒精,甚至无法工作。他的英国籍经理在最终谈话时,指明保住工作的解决之道:把他极端迷人的妻子送去他的房间。在酒精演变为暴力,导向孩子时,阿慕回到几年前她拼命逃离的一切。
        帕帕奇不相信她的遭遇,因为一个英国人不会垂涎别人的妻子;而在印度人的一般观念中,一个嫁出去的女儿在其父母家中没有任何地位。阿慕被周围的妇女在背地里嘲笑,而对于宝宝克加玛,一个从爱的婚姻中离婚的女儿,这个主题简直使她出离愤怒。
        阿慕的一个同等映射恰克,有着几乎相近的命运,却得到了不同的爱。
        恰克,阿慕的哥哥,后来成为了双胞胎的代理父亲,在牛津留学时与皮肤苍白带有臂斑足裸粗大的玛格丽特相爱结婚,但生活极度懒散的恰克没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苏菲默尔出生后,玛格丽特明白,为了她和女儿的生存必须离开恰克。
        恰克背着债务和一段破碎的婚姻回到阿耶门连,得到了玛玛奇大量的爱,和她的“天堂果蔬腌制厂”。
        爱的律法规定:恰克能够得到爱,阿慕不能得到爱。
        在玛格丽特带着苏菲默儿来到阿耶门连的那一天,爱的律法又一次伸出它如火焰般明亮的舌头,说:灰蓝色眼睛白色皮肤的苏菲默尔应该得到更多爱,瑞海儿和艾斯沙应该得到更少的爱。
        阿慕顽固而鲁莽的癖性就在那一天,历史削减她孩子的爱的那一天蠢蠢欲动。
        那一天,她把信心寄托在维鲁沙,帕帕奇慈善的一个帕拉凡的儿子,一个微物之神、失落之神身上,而维鲁沙在阿慕的癖性抹去历史虚晃的光亮后,发现了阿慕作为一个女人的美。他们爱了,并且进入了,以这种方式和历史对抗。
        历史即刻派出他的代理人,结清违规者欠他的债券,清单上列出:
        两条生命,两个孩子未来的命运。
         
          三
        宝宝克加玛和皮莱,是宇宙中两个历史代言人形的洞。
        宝宝克加玛是我于全书中最讨厌的人物,一个损人不利己的人物。
        她和阿慕一样,是在阿耶门连,印度的而不是英国的阿耶门连,没有地位的女人。他的父亲是圣多马教会的神职人员,而她却爱上了一个从爱尔兰来的,年轻英俊的慕利冈神父(正在研究印度教的经文,希望能够依循理性反驳),并在爱情面前一意孤行——违背父亲的意愿,加入罗马天主教徒。在明白进入修道院对她的爱情是一种徒然这个残酷的事实后,写信请父亲把他带回阿耶门连。他的父亲明白,女儿已经“成名”并且几乎不可能找到丈夫。本着“既然她无法找到一个丈夫,那么让她接受教育也就无妨了”的好意,送她去美国留学。两年后,从美国回来的宝宝克加玛比以往更加爱慕利冈神父,但是,两年前那个纤细迷人的宝宝克加玛已经成为一个极端臃肿肥胖的从美国回来的宝宝克加玛。
        有那么一些不幸者会非常讨厌同为不幸者的人,宝宝克加玛属于这一列。她在心里把双胞胎判定为命运已被决定了的没有父亲的流浪儿。她不愿见到他们有任何兴高采烈的时刻。于是,在历史追讨债务的那一天她兴奋地充当起代理人,鼓励恐惧,催化愤怒,去警察局编织谎言,轻易地让恰克认为一切事情的罪魁祸首是阿慕,顺利地将瑞海儿与艾斯沙分开。
        皮莱同志,有希望成为三月州议会议员候选人的皮莱同志,以候选人的热情,观望玛玛奇的恰克嘴里“我的天堂果蔬腌制厂”:为这个地区带来一个新工会将是他进入州议会的一个绝佳的起步。因而,那一天,皮莱同志在警察局轻巧地撇清维鲁沙和共产党的干系,却在维鲁沙死后,利用比他的生存更有利可图的死亡,在马克思主义党包围天堂果蔬腌制厂时,发表伪善的慷慨激昂的关于贱民权利的演说,顺利地看着天堂果蔬腌制厂轻轻倒地。
        那一天之后,阿慕沉浸在因使用药物而肿胀的身体里,沉浸在对抗现实的幻想中死去,在三十一岁,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
        恰克变卖稻田还清天堂果蔬腌制厂的债务,宝宝克加玛只能靠着阿耶门连房的几棵橡胶树过活。可笑的是,慕利冈神父多年来对印度经文的研究最终导致了他改变信仰,成为宝宝克加玛最讨厌的印度教徒。
        艾斯沙丧失了语言功能,瑞海儿碾转于不同学校。
        一个亲英派家庭,几乎赔上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偿还欠给历史的债务。
         
          四
        构思小说时,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读《微物之神》前,我对印度这个国家知之甚少。大致的印象是:这个国家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小年轻们吸金迅速。
        读《微物之神》时,我以为这已经是一个年代久远,垂垂老矣,在印度人民的茶余饭后用来对照着感慨社会进步的一段记忆。记忆当然是有意义的,如同洛伊所说:就像从被火烧过的屋子里救出的残骸一样,就像被烧焦的时钟、被燃烧过的相片,或焦黑的家具一样,必须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然后让人仔细检查;必须保存起来,并让人来解释。
        读《微物之神》后,我积极地上网,搜索关于“爱的律法”在如今的印度社会中的情况,惊讶地发现,历史仍然没有记起将这盏嗞嗞作响、容易引发灾害的旧灯熄灭。种姓制度仍然凌辱着如今的印度社会,依旧存在着因与贱民相爱而被处决的案例,女性地位还是十分低下。我想,洛伊的这个故事在印度社会必定是被许多人依赖和需要的,一个被人需要的故事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意义的故事。我也猜想:在印度有许多人偷偷地或者公开地写着类似的故事。
         
          五
        洛伊的这部《微物之神》能够获得布克奖,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除了故事的结构,洛伊对使整个故事层层细密地推进之外,小说所创造出语言世界也是让我深陷其中的原因之一。
        洛伊使用全知视角,但站在瑞海儿的立场。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瑞海儿在长大成人返回阿耶门连,看清整件事情的全貌后,以童年时期的瑞海儿的视角写下的回忆录。
        与名字相符,《微物之神》的语言也是为所有微小的事物编织的安全网。当瑞海儿带着悠远迷离,追忆过去的眼神写作时,写到那些庞大的人物和社会机构,语言隔离而疏远,但描写到一些渺小又脆弱的事物时,语言温柔带有敬意。
        比如,在最后的《生存的代价》一章,她写,维鲁沙和阿慕在做爱后嘲笑对方屁股上蚂蚁的咬痕,嘲笑笨拙的毛毛虫,总是在河水里啄维鲁沙的小鱼儿,爱祈祷的螳螂,和一直住在历史之屋阳台墙壁裂缝后中的小蜘蛛。维鲁沙管这只小蜘蛛叫布桑姆布南——垃圾王,因为这只颜色像鼻涕的小蜘蛛总是会用各种零碎的垃圾遮挡自己的身体,伪装自己。维鲁沙和阿慕尝试着用洋葱皮以及其他的东西为它制作新的防护服,但都被它拒绝,它为他们的服饰品位感到抱歉,傲娇地光着身子。但是很快,维鲁沙和阿慕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它的命运及未来联系在一起,他们为它的脆弱而担忧,对它有所取舍的品位和踉踉跄跄的自尊充满敬意。
        这种对小人物和小生命的尊重是我最喜欢的对待文字的态度。我曾经在日记本上写过:我依恋文学,是希望心不要老去,对万事万物永葆清新。想凭借这样的力量去对抗生活的繁琐和物质的苦难,希望给万事万物以平等和尊严。
        洛伊对人物情感的发展和变化的细腻捕捉也令我沉醉。
        很喜欢她写阿慕和维鲁沙互相发现和相爱的那一段过程。
        她写“在穿过深绿色树叶的斑斓阳光下,阿慕看到维鲁沙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她的女儿举起来,仿佛她是一个充气娃娃,仿佛她是由空气做成的”,阿慕发现维鲁沙“腹部的脊状肌肉在皮肤下紧绷并升起,像一片巧克力的小分块”,意识到维鲁沙已经从男孩长成一个完完全全的男人了,而他“高高的颧额骨和一个突如其来的、露出白牙齿的微笑”是他从男孩步入男人阶段携带的惟一的行李。
        她写阿慕看到女儿被抛起到空中时的兴高采烈,“讶异于她的女儿似乎有一个完全将她排除在外的次世界,一个可以触知的、充满微笑和欢愉的世界,一个她无法参与的世界”,思绪里参杂入“一种微妙的、紫色的嫉妒”,她不容许自己去思考她所嫉妒的到底是什么。
        她写当阿慕与维鲁沙目光交合时,维鲁沙抬头“见到了他以前不曾见到过的事物”,“被历史的护目镜模糊的事物”,极其简单的事物。比如,他看到“瑞海儿的母亲是一个女人”,有着女人普遍的又不寻常的美。
        洛伊所描写的阿慕与维鲁沙的性爱场面,是我迄今为止遇到过的对性爱最唯美的赞歌,它没有令我产生一丝因荷尔蒙增多而带来的情欲,却让我想溺死在这场景里。
         
          六
        总有一天,人们会前往历史之屋,彻底熄灭“爱的律法”这盏旧灯。
        那时候,蓝色的蝴蝶会在我们的血液中死去,顺利被排出。
        历史这位老人发现,他忘记熄灭这盏旧灯而闯下的祸患是他欠给子民的深重债务;
        历史的儿女们开始明白,没有帮老人关掉旧灯——不仅仅是“爱的律法”这一盏——令他安然入睡,是我们自己欠自己的一笔糊涂账。
         
  •     故事从重归故里开始,瑞海儿回到阔别已久的印度来见她分别二十三年的异卵双胞胎哥哥艾斯沙。于是,回忆就像毒瘤般侵袭了她,四处蔓延无处不在。
         这就是98年的布克奖《微物之神》。作者阿兰达蒂.洛伊如同一名外科医生,在病态的身体上一层层的寻找病因,过程是残酷的。
        
         这是一本主要由回忆构成的书,正因为是回忆,它可以是不规则的,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片断的,尤其可以是先知的。他完全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作者对结构的安排是独特技法炫耀还是因为回忆的独特性而造成的一气呵成。作者对情节的吝惜达到了令人眩晕的程度。魔术师对情节的保守也不过如此。所以在本书中,瑞海儿的回忆由其和哥哥的出生展开,然后由他们小时候对葬礼的的怪想法而跳转到了苏菲默尔的葬礼,再转到葬礼后他们如何分别和艾斯沙在这些年的生活以及如何让又回来等等。作者一直在玩联想的游戏。由A-B-C-D,总之每个转换之间都有一点点关联,以至于跳转的没有痕迹。只是读者会突然意识到,我是从哪里开始的?
        
         受伤的人总会适当的回避伤口,但又不经意的流露伤疤。正是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帮助他巧妙地隐藏情节的同时又忍不住透漏一二。作者懂得在关键的时候转移话题。于是读者只能在字里行间寻找事情发生的标度,直到整本书读完,才能正确排列出时间发生的时间顺序,前因后果。在这本书里,作者挑战的是以时间为轴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以事件本身为轴的叙事方式。但是同时这也是作者吸引读者把整本书读完的技巧,只有读完,你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否则你连一半的故事都得不到。
        
         作者在这本书中同时加入了印度的宗教、种族、历史、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丰富而庞杂。了解印度的种族制度对理解这本书很重要。印度的传统法律及民间传统把种姓分为好几个「瓦尔纳」(来自梵文,意为「颜色」)。如婆罗门(僧侣)、刹帝利(统治者和武士)、吠舍(平民和商人)、首陀罗(手艺人和劳动者)和「贱民」(地位在首陀罗之下的「不可接触者」)。「贱民」被认为过于肮脏,从而不被看作「人类」。那是一部“规定了爱的法律,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法律。”而书中的这个家庭不断有人打破这个律法:“爱死两个人及两个人的童年”。
        
         作者(及译者)的笔尖充满精致的忧伤,缓缓流淌的文字之中隐藏着作者的“残忍”。
         “他(艾斯沙)如同一个漂浮在噪音之海的安静泡沫”
         “他(艾斯沙)已经对住在他里面的那只对过往时光喷出漆黑镇定剂的不安的章鱼习惯了。渐渐地,他沉默的理由被隐藏起来,被埋在这个事实的安慰人心的折层深处。”
         “沉默充斥在车里,就像一块被浸透的棉,“无用”像一把刀,切穿了一个柔软的东西。太阳带着颤抖的叹息照耀着。这就是家人的苦恼,和惹人生厌的医生一样,他们知道疼痛的位置。”
         “惩罚有各种不同大小,而有些惩罚大得像嵌入卧室的衣橱。你可以一辈子耗在那里面,在幽暗的架子之间徘徊。”
         “他的心智突然变得不可思议的老,飘出他的身体。在他上面的空中盘旋,从那里叽哩噜咕地发出无用的警告。”
  •     文字富有哲理,细微之处无限放大。起初总觉得有点生涩,却是不是被一段段文字吸引,嚼了又嚼,的确很有味道。仿佛瑞海儿总是无助的站在你面前,用她孩子般敏感而又绝望的态度告诉你,这是我的人生,无可奈何。曾经看过一部影片《沙漠之花》,残酷的当地风俗约束了作为女性应该拥有的。同样地,在本书中,残酷的种姓制度,宗教束缚吞没了爱,令人扼腕。
  •      微物之神可以说是我所看过运用插叙的叙事手法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本难得的悲剧小说。书中的开头就用小孩的视角预示了主人公的种种不幸,小说的第一章更应该是这件事的悲惨结局。洛伊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阐述了印度社会深层的矛盾和变革。
       从书中的mamachi对她儿子的英国夫人身份不满到velutha因为自己的种姓和参加共党而惨遭毒打致死,使得读者社会不公而造成的悲剧感到惋惜。书中对社会矛盾相信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性侵犯、反叛、贪污等等,似曾相识。书中还有一些较为隐晦的情节,比如爱的禁忌在书中几次提到,最令人影响深刻的必然是双胞胎主人公在重逢后兄妹的性接触。本书的名字也在书中几次提到,其中在与书同名的一章中Ammu视她因种姓而相隔两个世界的Velutha. 这种情感同样也存在于Chacko对他的前妻和混血女儿的情感。这种失去亲人的痛楚,正仿佛是对生命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此书最有意思的是故事既简单又复杂。一件本来高兴的家庭团聚最后变成一场悲剧在洛伊的笔下彷佛变成了一部家庭史。在沉重的故事线中又有像是Papachi所发现蛾子没有被认可及真实发生于当地社会事件等故事。尽管我在读此书英文原版感到啰嗦,但是故事线还是比较吸引人的。整体来说,此书将种种社会不公而造成的爱情、生命和人格上的改变描写的入木三分,值得一看。
  •     (空时补充:析题-《微物之神》)
      
      
       两天结束了这部小说。
       昨晚,今晨。
       文字是富有魔力的。翻开第一页,读到第一行,就被作者呓语般营造的伤感一点点打湿,像是秋日清晨的雾气,开始尚不觉得,行的久了,才发现衣衫已湿。
      昨晚看到小说的2/3之时,居然也没猜出个结尾,这种似有似无的淡淡忧伤,一直以平缓的方式行进着,不曾达到峰值。
      
       直至今晨。
       故事情节一层层铺陈,在最后倒数的几个篇章,萦绕心间的疑惑才一一解开——
      
       整部书,个人的感受,归纳起来,也无非是自己标题概括的那一句
       “这是个充满忧伤的世界”
      
       1.开篇直叙的就是死亡-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苏菲摩尔的死。(其实,这是一个倒叙)
       2.接着,是海瑞儿不坦顺的31岁的人生历程的大致、沉闷、异类
       3.海瑞儿的异卵双胞胎哥哥,艾斯沙成年后自闭症
       4.离异的母亲-阿穆,经历了一场错误的婚姻
       5.妈妈奇(姥姥)瞎眼,经营一个腌菜厂名曰“天堂腌菜厂”,为此老公内心受挫,总觉不如老婆,时而暴打这个年迈的老婆。
       6.曾任大英帝国昆虫学家的外公,这辈子为了一枚自己发现的新品种蛾,(归属问题的改变)最终没能按自己名字命名而抱憾终身。
       7.宝宝可加妈,活到灯烛残年还在记挂一个神父,为此终身未嫁,并心态邪恶。
       8.玛格丽特(舅妈)跟舅舅离婚后,嫁了个不错的老公,可惜好景不长,二婚的老公车祸,撒手人寰。更惨的是,为了让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好过些,前往印度,不久后,却再次死去......
       9.恰克(舅舅),是俩孩子爱的,期望有的爸爸。恰克深爱妻子,却遭到离婚,深爱生女,生女却视继父为父,更糟的是,自己提出让前妻与女儿到印度度假,谁知这居然是女儿的不归途。
       10.维鲁沙:贱民阶层。爸爸瞎了一只眼,哥哥胸部以下全身瘫痪。唯有维鲁沙可能是全家的希望,聪慧、能干、健硕,实际帮恰克运营着天堂果菜腌制厂。然而......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女人-阿穆。
      
       越往后看,这部小说就越似外表华丽的半熟的杏子。起初还能吃几口,接着,开始弥漫酸涩,最后,剩下的那粒硬壳,无法搁置,悬在心间,形成一个黑黢黢的硬物,就此驻扎......
      
       故事中的一切,作者的本意就是指,一切都不是偶然,一切的偶然,都有着一种必然。这种“必然”的“忧伤的世界”,实在指控印度,这个阶层严酷的国度。洛伊(作者)不止一次重复这句——
      
       “爱的律法,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
      
       这或者是人类社会关注的永恒的话题:爱与自由。
       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种中,这种终极的向往,在地球上呈现出剧烈的反差。在西方民主自由的国度,平民百姓享受这份理所当然的爱的权利与自由,已稀松平常。然而在地球上,还有更多的国家,民族,人种,连这人性中最基本的权利都无法享有,例如,印度。阶层森严的制度,造就了“爱的律法,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贱民是不配拥有非贱民的感情的。即便是清扫,贱民也要倒着走路,好把前面的脚印清扫干净,不让主子的足印受到玷污。
      为洛伊这本小说提供真实例证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件骇人事件——
      新闻报道:
      
       阿富汗女诗人念情诗遭哥哥殴打后自焚。
       阿富汗有1500万女性同胞,十之八九住在城外,一百位中仅五位具高中学历,绝大多数在16岁结婚,而这些结婚的女孩4个当中有3个是被强迫的。据联合国估计,90%的阿富汗妇女曾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摧残。有的妇女甚至在被强奸后还被要求嫁给强奸者,否则就会因通奸罪入狱。
      
       这是何等荒谬的国度,何等荒谬的制度!
      
       小说直到最后,才昭然若揭,真正的主角是:维沙鲁与阿穆;海瑞儿与艾斯沙。
       阿穆骨子里是有勇气的人。敢于离开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这在当时的印度,是不可思议的;与贱民维沙鲁相爱。而维鲁沙亦如此。
      爱,或者根本就是人类本能;正如性。爱与恨,都不应该被道德、制度审判。
      
       而海瑞儿与其胞兄在23年后再次重逢。
      
      “他们是在偶然的机会中邂逅的陌生人。
      在生命开始之前,他们就相识了。”
      
      “没人认可以说什么来解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说什么来区别性和爱,区别需要和感情。”
      
      “我们只能说他们那一晚所分享的不是快乐,而是可怖的忧伤。”
      
      “我们只能说,他们再度打破了爱的律法,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
      
       海瑞儿和艾斯沙最后那段,让我同时想起来《挪威的森林》,渡边与玲子来。同样,他们,她们分享的是一种“可怖的忧伤”。
      
       在这部作品里,洛伊在最后维鲁沙遭受警察袭击,暴打致命的章节里,将故事推向了整部小说所要声讨的峰值,并旗帜鲜明的向文化、制度、政权提出了控诉!掷地有声!
      
      P288 全书点睛之笔
       “…… 双胞胎年纪太小了 不知道这些人只是历史的追随者 被派去结清账目 像那些违反其法律的人收取他们应该付出的代价。一种原始但完全非个人性的情感驱使着他们 一种从刚生成的 未被承认的恐惧生出的蔑视感趋驱使着他们——文明对于自然的恐惧 男人对于女人的恐惧 权力对于没有权力的恐惧。 人类的一种下意识冲动:想要毁灭自己既无法征服也无法神话的事物。 男人的需要。”
      
       “艾斯沙本和海瑞儿那天早上所目睹的事情(虽然他们不明白),是人性追求支配权的一种控制下的临床示范(这毕竟不是战争或集体屠杀)。组织、秩序、完全的独占。那是伪装成上帝旨意的人类历史,尚未成年的观众 揭露的人类历史。”
      
       “那天早上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偶然的成分。绝没有。那不是偶然发生的暴力抢劫,不是个人的复仇。那是一个将历史印在生活于其间者心理的时代。”
      
       “现场演出的历史。”
      
       “我们是战争的俘虏,”恰克说,“我们的梦想被窜改过了。我们不属于任何地方,在汹涌的大海里航行,找不到停泊之处,或许我们永远不会被允许靠岸。我们的悲愁将永远不够悲愁,我们的喜悦将永远不够喜悦,我们的梦想将永远不够远大,我们的生命将永远没有足够的重要性。”
      
       恰克此番话也说明,为什么这个故事的调子是:忧伤”的;而不是悲惨的。
      
       “爱触发于爱的律法订立之前 而束缚却从文明的开端时便开始蛮横 。爱是没有错的 勇敢的姿态却也让爱人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但在所有的一切开始之前 都是偶然 在那之后 所有人都成了受洪流波及的河岸的一部分 因着各自的恐惧欲望和悲伤 浑浊不明。”
      
       然而,洛伊把结尾定在倒叙阿穆与维沙鲁最后那一面的晚上,
      “她的头发上有一朵干燥的玫瑰。
      她转过头来,再说一次:‘那利’”
      明天。
      
       意味深远阿........
  •     两天结束了这部小说。
      昨晚,今晨。
      文字是富有魔力的。翻开第一页,读到第一行,就被作者呓语般营造的伤感一点点打湿,像是秋日清晨的雾气,开始尚不觉得,行的久了,才发现衣衫已湿。
      昨晚看到小说的2/3之时,居然也没猜出个结尾,这种似有似无的淡淡忧伤,一直以平缓的方式行进着,不曾达到峰值。
      
      直至今晨。
      故事情节一层层铺陈,在最后倒数的几个篇章,萦绕心间的疑惑才一一解开——
      
      整部书,个人的感受,归纳起来,也无非是标题那一句
      “这是个充满忧伤的世界”
      
      1.开篇直叙的就是死亡-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苏菲摩尔的死。(其实,这是一个倒叙)
      2.接着,是海瑞儿不坦顺的31岁的人生历程的大致、沉闷、异类
      3.海瑞儿的异卵双胞胎哥哥,艾斯沙成年后自闭症
      4.离异的母亲-阿穆,经历了一场错误的婚姻
      5.妈妈奇(姥姥)瞎眼,经营一个腌菜厂名曰“天堂腌菜厂”,为此老公内心受挫,总觉不如老婆,时而暴打这个年迈的老婆。
      6.曾任大英帝国昆虫学家的外公,这辈子为了一枚自己发现的新品种蛾,(归属问题的改变)最终没能按自己名字命名而抱憾终身。
      7.宝宝可加妈,活到灯烛残年还在记挂一个神父,为此终身未嫁,并心态邪恶。
      8.玛格丽特(舅妈)跟舅舅离婚后,嫁了个不错的老公,可惜好景不长,二婚的老公车祸,撒手人寰。更惨的是,为了让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好过些,前往印度,不久后,却再次死去......
      9.恰克(舅舅),是俩孩子爱的,期望有的爸爸。恰克深爱妻子,却遭到离婚,深爱生女,生女却视继父为父,更糟的是,自己提出让前妻与女儿到印度度假,谁知这居然是女儿的不归途。
      10.维鲁沙:贱民阶层。爸爸瞎了一只眼,哥哥胸部以下全身瘫痪。唯有维鲁沙可能是全家的希望,聪慧、能干、健硕,实际帮恰克运营着天堂果菜腌制厂。然而......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女人-阿穆。
      
      越往后看,这部小说就越似外表华丽的半熟的杏子。起初还能吃几口,接着,开始弥漫酸涩,最后,剩下的那粒硬壳,无法搁置,悬在心间,形成一个黑黢黢的硬物,就此驻扎......
      
      故事中的一切,作者的本意就是指,一切都不是偶然,一切的偶然,都有着一种必然。这种“必然”的“忧伤的世界”,实在指控印度,这个阶层严酷的国度。洛伊(作者)不止一次重复这句——
      
      “爱的律法,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
  •      《微物之神》是我读的第二本获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前一部是基兰·德赛的《失落》,同样出自印度女作家之手。两部都是今年读过的最好最珍爱的小说。
       从她们的文字中,窥见异域印度的伤疤:《失落》——后殖民时期的自我身份指认过程的艰难与困顿;《微物之神》——种姓阶级社会的不公、女性地位的低贱和新时期革命投机主义的荒谬。
       刚开始读《微物之神》前50页,一直很出戏,难以融进去,相对于当代小说而言,有过多的景物描写,而毫无头绪的人物相继出现。即使第一章就描写葬礼,描写分离与重逢,但那之于读者如陌生人一般,不痛不痒。
       其实《微物之神》300页只讲一件事,英国的混血表姐到临阿耶门连前后发生的事。只是洛依将每个拥有高潮的细节依次排列:上一章讲述结果,下一章或若干章以后揭开因由,形成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茧。这让我想起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最后的悲剧戛然而止,重新倒回悲剧前美好的夜晚,阿慕和维鲁沙在河边相约,“明天”。小说到此为止,没有了明天的下文,并且读者已经得知他们的明天是生命的尽头。极具震慑力。我再倒回去重新阅读前几章,死亡变得令人无奈,分离让人歇斯底里……这是一本可以循环往复阅读的小说,就像它自身结构。
       洛依的文字令人惊叹,称之为针对心理和观察的“微观世界”也不为过。阅读就像观赏曼陀罗花一层层绽放开来的过程,赏心悦目。比如将瑞海儿的恐惧描述为帕帕奇的蛾多毛的腿立在心头(也寓意帕帕奇鬼魂似无处不在的家族权威阴魂不散),艾斯沙的恐惧通感为黄色的橘子汽水,冒着气泡。
       还有那些作为父权社会受害者而为虎作伥、被丈夫打反而仰慕丈夫的旧式女人,代表人物是玛玛奇和宝宝克拉玛,也是作为女性的作者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处。
      
      P.S.疑问:
      1、如果是中国人写这类反应生存环境的题材,会否被扣上“以国人之丑邀洋人之赏”的帽子,继而被禁。
      2、英国布克文学奖的评委有没有带着眺望落后的东方的高姿态来评奖?连看两位印度女作家反映印度生活落后、人民思想闭塞、(作者态度虽贬但)民众向往英国生活而获奖的作品,不禁有这种猜测。
  •      这本书终究没有看到一半,我便决定放弃。但是仍然愿意记录下来,因为使我放弃的不是由于它的肤浅,而是我所不无法理解的深厚。
      
       翻开书,刚看几页,联想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种废旧村庄存在的沧桑感、描述的混乱纷杂的文字,以及各样沉重痕迹的人们。。。顿时让我迟滞呼吸,感觉天沉沉压下来,岁月蛰伏着逝去。
      
       但是《微物之神》与《百年孤独》用完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果说《百年孤独》是棕色,是人到中年即将衰退的男人的述说,他带着晚秋黄昏时成熟而萧瑟的味道,那么《微物之神》则是别样的青色,是古灵精怪不谙世事的少女的敏感世界,带着早春清晨时稚嫩而凛冽的味道。后者饱满的近乎纯粹,纯粹的怀念和感伤;前者则繁复得饱满,饱满的沉重昏沉。
      
       总体上,《微物之神》用青春活泼的孩童视角观察着衰败沉重的古老村庄,所以种种鲜活明亮的和晦暗死板的色彩堆积在一起,搭建出层层叠叠的迷宫。我猛的钻进去,迷失,转眼四顾,皆是混沌的景象,没有目标,没有指引,感觉周围的缭乱,无规律的旋转,快要将我打破,淹没于尘嚣。
      
       就是这样。停下来,合上书,看一眼书名《微物之神》——带着玄机、苍茫的书。
      
  •     一部當代經典小說... 故事原是簡單而雋永的悲劇形式. 但作者訴說故事的方式. 是交錯而富詩意的. 是聲色味俱全的細緻美學的... 它丟給你一片片拼圖. 讓你在朦朧中拼湊起故事的輪廓. 並藉以體驗其中的悲劇力量與文字誘惑力.... 作者傳達了印度傳統風俗與種姓制度的桎梧.是整個悲劇的核心.... 讀這本書. 必須細讀二遍. 才能貫通整個故事. 還好它如此動人. 花些時間便也值得的....
  •     罗马时代的歌罗西变成了一座劫难之城。野蛮的希腊人虐杀居民,血流成河。唯独那两千余犹太人,踏上了饱受屈辱的逃亡之路。我好像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走过沙漠,走过荒芜的市镇,去寻找新生的谷底。谢谢你告诉了我,这条我在行走的路。-------只是,我好想要撑不下去了。
  •   这或者是人类社会关注的永恒的话题:爱与自由。
    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种中,这种终极的向往,在地球上呈现出剧烈的反差。在西方民主自由的国度,平民百姓享受这份理所当然的爱的权利与自由,已稀松平常。然而在地球上,还有更多的国家,民族,人种,连这人性中最基本的权利都无法享有,例如,印度。阶层森严的制度,造就了“爱的律法,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贱民是不配拥有非贱民的感情的。即便是清扫,贱民也要倒着走路,好把前面的脚印清扫干净,不让主子的足印受到玷污。
    为洛伊这本小说提供真实例证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件骇人事件——
    新闻报道:
  •   阿富汗女诗人念情诗遭哥哥殴打后自焚。
    阿富汗有1500万女性同胞,十之八九住在城外,一百位中仅五位具高中学历,绝大多数在16岁结婚,而这些结婚的女孩4个当中有3个是被强迫的。据联合国估计,90%的阿富汗妇女曾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摧残。有的妇女甚至在被强奸后还被要求嫁给强奸者,否则就会因通奸罪入狱。
    这是何等荒谬的国度,何等荒谬的制度!
    小说直到最后,才昭然若揭,真正的主角是:维沙鲁与阿穆;海瑞儿与艾斯沙。
    阿穆骨子里是有勇气的人。敢于离开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这在当时的印度,是不可思议的;与贱民维沙鲁相爱。而维鲁沙亦如此。
    爱,或者根本就是人类本能;正如性。爱与恨,都不应该被道德、制度审判。
    而海瑞儿与其胞兄在23年后再次重逢。
    “他们是在偶然的机会中邂逅的陌生人。
    在生命开始之前,他们就相识了。”
    “没人认可以说什么来解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说什么来区别性和爱,区别需要和感情。”
    “我们只能说他们那一晚所分享的不是快乐,而是可怖的忧伤。”
    “我们只能说,他们再度打破了爱的律法,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
    海瑞儿和艾斯沙最后那段,让我同时想起来《挪威的森林》,渡边与玲子来。同样,他们,她们分享的是一种“可怖的忧伤”。
    在这部作品里,洛伊在最后维鲁沙遭受警察袭击,暴打致命的章节里,将故事推向了整部小说所要声讨的峰值,并旗帜鲜明的向文化、制度、政权提出了控诉!掷地有声!
  •   P288 全书点睛之笔
    “…… 双胞胎年纪太小了 不知道这些人只是历史的追随者 被派去结清账目 像那些违反其法律的人收取他们应该付出的代价。一种原始但完全非个人性的情感驱使着他们 一种从刚生成的 未被承认的恐惧生出的蔑视感趋驱使着他们——文明对于自然的恐惧 男人对于女人的恐惧 权力对于没有权力的恐惧。 人类的一种下意识冲动:想要毁灭自己既无法征服也无法神话的事物。 男人的需要。”
    “艾斯沙本和海瑞儿那天早上所目睹的事情(虽然他们不明白),是人性追求支配权的一种控制下的临床示范(这毕竟不是战争或集体屠杀)。组织、秩序、完全的独占。那是伪装成上帝旨意的人类历史,尚未成年的观众 揭露的人类历史。”
    “那天早上所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偶然的成分。绝没有。那不是偶然发生的暴力抢劫,不是个人的复仇。那是一个将历史印在生活于其间者心理的时代。”
    “现场演出的历史。”
    “我们是战争的俘虏,”恰克说,“我们的梦想被窜改过了。我们不属于任何地方,在汹涌的大海里航行,找不到停泊之处,或许我们永远不会被允许靠岸。我们的悲愁将永远不够悲愁,我们的喜悦将永远不够喜悦,我们的梦想将永远不够远大,我们的生命将永远没有足够的重要性。”
    恰克此番话也说明,为什么这个故事的调子是:忧伤”的;而不是悲惨的。
    “爱触发于爱的律法订立之前 而束缚却从文明的开端时便开始蛮横 。爱是没有错的 勇敢的姿态却也让爱人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但在所有的一切开始之前 都是偶然 在那之后 所有人都成了受洪流波及的河岸的一部分 因着各自的恐惧欲望和悲伤 浑浊不明。”
    然而,洛伊把结尾定在倒叙阿穆与维沙鲁最后那一面的晚上,
    “她的头发上有一朵干燥的玫瑰。
    她转过头来,再说一次:‘那利’”
    明天。
    意味深远阿........
  •   阿????
    肢解后,就没问题了?
    俺码的字儿太多???
  •   估计国人写这样的,会被和谐的,但是也不一定吧,现在官场小说不是很火么,并不是写实的就不能够出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