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出版时间:1988  出版社:正聞出版社  作者:印順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寫這部書的基本觀念,首先是,依佛教固有的傳說為依據,從固有傳說的啟發中,而作經律集成過程的研究。我確信,華文聖典──代表不同部派的經律,比之巴利聖典(屬於一派) 的單一性,應有更多的比較價值。所以從種種華文經律與巴利聖典的比較,以窺見其次第發展的過程。經律是結集所成的。結集是等誦,是共同審定,是有部類與次第組織的。所以結集的研究,著重於部類的、組織的研究;從延續的、開展的過程中,理解經律部類的逐漸完成。結集有原始的(第一)結集,再(第二)結集,公認的結集與公認的聖典,是相關的、同時的。佛教還有不斷的(第三,第四等)結集,不是佛教界所公認的,也與部派間獨有的部類相關。結集是這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聖典部類的集成,也當然有其先後。說到先後,提出了材料與結構,主體與附屬,內容與形式的不一致性。決不能據附屬的,形式的部分,片面的論斷為古形新形。論結集,應該著眼於組織(結構)的、主體的。
研究經律集成所得的結論,是這樣:法(經)與律,原始結集是分別結集的,卻同樣的以「修多羅」(散文)為主體,稱為「相應」;附以偈頌的「祇夜」,名為「雜」。 律部方面,波羅提木叉(五部──八部,即『戒經』)為修多羅,附以「法隨順偈」(雜頌)。到第二結集時,波羅提木叉的分別,解說,是「記說」。「祇夜」部分,漸獨立為「雜誦」(摩得勒伽)。依「雜誦」而類集為「七法」、「八法」,或「大品、小品」,成為犍度部,那是以後的事,上座部律師的業績。經部(法)方面:原始結集的,是修多羅(相應)四大部,祇夜(雜)八部。接著,有「弟子所說」,「如來所說」──「記說」。「修多羅」,「祇夜」,「記說」,這三部分的綜合,成為根本的「相應教」。與「記說」同時,不屬於(相應教的)祇夜的偈頌,如「伽陀」,「優陀那」,都成立了。「本事」,「本生」,「方廣」,「希法」,也先後集成。到了再結集的時代,以「修多羅相應」為取捨的最高準繩,綜合傳誦於佛教界的聖教,共同審定而再為結集。本著「弟子所說」的意趣,集為「中部」;本著「祇夜」的意趣,集為「長部」;本著「如來所說」的意趣,而集為「增一部」;固有的相應教,稱為「相應部」。四部、四阿含的成立,是再結集的時代,部派還沒有分化的時代。
經研究而得的合理認識,佛法不只是佛所說的。從佛的三業(身語意)大用而表達出來的佛法,是早於結集就存在的。原始的佛教聖典,是以佛陀的三業德用為本源;以僧伽為中心,統攝七眾弟子,推動覺化的救世大業。經弟子的領會,實行,用定形的文句表達出來,經當時大會的審定,確定為佛法,聖典。結集──共同審定出來的聖典,代表了當時佛教界公認的佛法。一般所說的原始聖典,也是經長期的一再結集而成,巴利聖典也沒有例外。這只是部派未分以前的(現有各派的聖典,都增入部派所改編的,或自部特有的部分),為一切部派所公認的,而並不是聖典的一切。因為部派分化後,不同部派,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佛教開展中,從佛弟子(也有在家的)心中──經內心體證,而適應當時當地,集成定形文句而傳誦於佛教界,到處都是,代表了這一部派,這一地區,這一時代所公認的佛法。佛教聖典,從原始結集以來,一直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說得更分明些,那就是隨(世間)好樂,隨時宜,隨對治,隨勝義的問題。所以最後說:「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

作者简介

印順導師生平簡介
釋祖蓮 2006/09/27
§1. 印順導師略譜(以農曆為記年月為主)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1 歲
●三月十二日(清明節前一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之農村,取名張鹿芹。從小身病
瘦弱。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13 歲
●夏天,畢業於開智高等小學。
●秋天,開始在一位中醫師家裡讀書,老師(醫師)並沒有教導,而只是自己學習。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16 歲
●在中醫師家裡讀書直到今夏,興趣傾向學仙,父親不希望再這樣下去,於是要導師到
小學裡去教書。
●專心於自己的閱讀,但已從丹經、術數,而轉到《老子》、《莊子》;《舊約》、《新約》。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20 歲
●讀到馮夢禎的〈莊子序〉:「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而引起了探索佛法的
興趣。
●此後,於商務印書館之目錄中發現佛書目錄,因此購得《中論》等書。由於閱讀《中
論》,使導師領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嚮往不已!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九),23~24 歲
●慈母、叔祖父、父親相繼去世,內心沈悶抑鬱,但在佛法的熏習下,而引發了出家的
決心。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25 歲
●秋天,在福泉庵依止清念和尚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十月底,到天童寺受戒,戒
和尚為圓瑛老和尚。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26 歲
●春天,到廈門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求學,插入第二學期。隔年上學期,受閩南佛學
院代院長大醒法師命,前往鼓山湧泉佛學院教課。在鼓山,禮見了當代的名德──虛雲
與慈舟二老。
2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27 歲
●上學期,應大醒法師之命為同班同學講授《十二門論》。
●夏天,警覺到應該自求充實。
●初秋,住到佛頂山慧濟寺的閱藏樓看藏經。雖然清苦些,但卻是導師出家以來所懷念
為最理想的自修環境。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29 歲
●正月,為了閱覽三論宗的章疏,到武昌佛學院半年。新年期間曾前往雪竇寺,第一次
禮見了太虛大師。
●六、七月間,奉太虛大師之函,前往閩南佛學院授課《三論玄義》。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31 歲
●秋天,完成了全藏的閱讀,心情頓覺輕鬆,歷時足足三年。
●抗戰來臨的前夕,一種不自覺的因緣力,使導師東離普陀,走向西方──從武昌而到
四川,遠離了苦難,不致於受盡抗戰期間的生活煎熬。而且是,使導師進入一新的領域
──新的人事,新的法義,深深的影響了最近幾十年來的一切。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33 歲
●在四川縉雲山的漢藏教理院,遇到了法尊法師,經常作法義之探討,此為修學中之殊
勝因緣。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34 歲
●授課於漢藏教理院。
●秋天,太虛大師從昆明寄來林語堂著《吾國與吾民》,囑其對文中有關不利佛教之處
加以評正,因而有〈吾國吾民與佛教〉之作,漢院同學熱心印成小冊,分贈各界,為導
師出版的第一本書。是年,為法尊法師新譯之《密宗道次第廣論》潤文。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35 歲
●住貴陽大覺精舍,撰寫《唯識學探源》一書,進入了認真的較有體系的寫作,此為導
師之佛學著作《妙雲集》當中的第一本寫作。冬天回漢藏教理院,初遇演培、妙欽、文
慧諸法師。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36 歲
●上學期,為演培、妙欽、文慧諸法師講《攝大乘論》,後集成為《攝大乘論講記》。
●秋天,演培法師前往四川合江創辦法王學院,禮請印順法師為導師,繼改任院長。因
受僧俗讚仰,「印順導師」之名因此而來。
3
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37 歲
●抉擇判別大乘三系,探索大乘思想的流變,撰寫《印度之佛教》,這是導師研究印度
佛教思想發展的第一部書,也是代表導師思想的第一部作品。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42 歲
●三月十七日下午一時一刻,太虛大師逝世於玉佛寺之直指軒。眾推導師主編《太虛大
師全書》。
●五月二十日起,與續明法師、楊星森居士於奉化雪竇寺之圓覺軒,編纂《太虛大師全
書》。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43 歲
●十月,應閩院性願法師邀請,與剃度恩師念公上人俱為戒壇尊證,這是導師第一次的
傳戒因緣。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44 歲
●六月,應法舫法師之促,乃與續明、常覺、廣範諸法師,離廈赴香港。抵港後,住大
嶼山寶蓮寺,中秋後移住香港灣仔佛教聯合會;十月初,移住新界粉嶺的覺林,開始《太
虛大師年譜》的編寫。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47 歲
●秋天,應中國佛教會之邀為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代表,七月中旬到台灣。
●八月,代表團由章嘉大師任團長,與趙恆惕、李子寬、李添春等一行五人前往日本。
●九月,受聘為善導寺導師。
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48 歲
●一月,接《海潮音》社長。
●國曆十月十八日,新竹福嚴精舍竣工,舉行落成開光典禮。
●冬天,增建福嚴精舍部分房舍。
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51 歲
●國曆三月四日,接受善導寺之聘,晉山任住持,五百餘人觀禮。
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52 歲
●九月六日,導師不忍尼眾失學,成立新竹女眾佛學院,導師任院長。
●九月十五日,辭卸善導寺住持。
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53 歲
●後被推任為性願寺及華藏寺聯合上座(住持),任期自民國四十八年到五十年。
4
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55 歲
●三度訪菲。夏,慧日講堂動工,年底落成。
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56 歲
●一月二十四日,慧日講堂舉行落成啟用。
●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吳兆棠博士之請,於教育研究所介紹佛法對「心」之心理
學及哲學之意義,每週一次,五次而畢。
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59 歲
●辭退慧日講堂住持,改由印海法師繼任。
●四月初八日,釋尊誕辰,在嘉義妙雲蘭若掩關,恢復內修生活。
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60 歲
●四月初八日出關。雖掩關只有一年,但又將進入法義深觀的另一境界。應允前往中國
文化學院執教。
●十月起,住慧日講堂,開始在文化學院授「佛學概論」及「般若學」,計一年。為我
國第一位在大學教授的比丘。
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64 歲
●冬,開始編集《妙雲集》,到六十二年秋末,經四年而全部出版。
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66 歲
●自傳《平凡的一生》,記錄一生出家、修學、弘法之因緣。導師為自己一生所追尋的
方向,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註解。
●秋天八月間,在嘉義妙雲蘭若因血壓過低而跌倒。十一月初,經診斷為小腸栓塞,病
情急劇。二度手術後,於國曆十二月十日出院返回慧日講堂。
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68 歲
●六月二十日,以《中國禪宗史》獲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此為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
●十月底,因身體虛弱、語音低沈,乃隱居台中華雨室,不說話,不見客,健康漸趨穩
定。
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70 歲
●初夏《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脫稿,此是導師養病期間,閱讀《史記》以
排遣,而寫成的唯一一部與佛法無關的書。
●十月,《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出版。
●開始撰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5
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76 歲
●五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出版。闡明「大乘佛法」,是從「對佛的永恆懷
念」而開顯出來的。這是費了五年的時間,一千三百餘頁的鉅著;再加索引,不下九十
萬字。
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77 歲
●《雜阿含經論會編》出版。日本學者水野弘元評此書「遠遠超逾日本學者的論說」。
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80 歲
●三月,《遊心法海六十年》出版,是為導師「學法之歷程,及著作的導論」。
●七月,十八萬字的《空之探究》出版。導師從「阿含」、「部派」、「般若」、「龍樹」,
作一番「空之探究」,以闡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展。
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82 歲
●七月,完成《印度佛教思想史》,導師對印度佛教的發展已寫了不少,但印度佛教演
變的某些關鍵問題,尚未作綜合連貫的說明,本書為導師印度佛教發展的結論。
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83 歲
●四月,二十九萬字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這可說是導師對印度佛教思想發展研
究的結論。
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84 歲
●八月,導師為說明所要弘揚的宗趣,出版《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85 歲
●國曆元月六日,身體違和。九日,經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有瘀血,連夜急送台大醫院。
十日凌晨二點手術。二月十日出院,住大甲永光寺,便於昇和醫院診視。
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87 歲
●八月,出版《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撰寫〈「印順法師對大乘起源的思考」讀後〉。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88 歲
●一月,《大度智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日譯本出版。
●四月,
●自臘月起,雖大病出院不久,開始對成書於二十多年前的《平凡的一生》,進行增補
及修正,另成一部增訂本。
6
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89 歲
●七月,《平凡的一生‧增訂本》出版。
●國曆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間,由弟子厚觀法師等人陪同,返普陀山禮祖庭,巡訪廈門
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求學與講學的地方)、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處)、奉化雪竇寺(太
虛大師曾任住持的道場,編輯《太虛大師全書》處所)、普陀山、普濟寺、福泉庵(出
家道場)、慧濟寺(三年閱藏處)、法雨寺、上海玉佛寺(太虛大師圓寂處)、北京、杭
州、海寧;見妙湛老和尚、弟子厚學法師、趙樸初、郭朋諸人。二十九日,從香港返國。
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94 歲
●國曆九月五日,腹瀉嚴重,住進花蓮慈濟醫院。
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98 歲
●國曆十月十八日,福嚴精舍創建五十周年慶,導師親臨致詞,並參觀福嚴推廣教育班
展示的「福嚴五十周年回顧展」。
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99 歲
●國曆四月三十日,於新竹福嚴精舍歡度導師百歲壽誕。
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100 歲
●國曆四月十日,導師發燒住進慈濟醫院檢查,發現心包膜積水。
●國曆四月二十六日,導師血壓急速下降,醫師緊急為導師作心包膜之積水導引手術。
手術本身非常成功,可是,對一位百歲老人而言,體力也是一大負擔,自此之後,身體
日漸虛弱。
●國曆六月四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由於心臟衰竭,導師百年的危脆色身,於正念
寂靜中安詳捨報。
※ 大事年表參考書目:
1. 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增訂版(正聞出版社,台北,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2. 印順導師《遊心法海六十年》(正聞出版社,台北,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3. 福嚴佛學院「印順導師福嚴、慧日大事記」
4. 印順文教基金會大事記
5. 慈濟道侶
6. 潘煊《法影一世紀---印順導師百歲》(天下文化,台北,民國九十四年)
7
§2. 修學歷程(參考《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
一、暗中摸索:
民國 14 年(20 歲)。讀到『莊子』的馮夢楨序文:「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
驅耶」,而引起了探索佛法的興趣。(《華雨集第五冊》p.4)
發覺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這是學佛以來,引起嚴重關切的問
題。這到底是佛法傳來中國,年代久遠,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變質?還是在印度
就是這樣──高深的法義,與通俗的迷妄行為相結合呢!
(《華雨集第五冊》p.5)
二、求法閱藏:
民國 19 年(25 歲)出家以來深受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啟發;感覺到現實
教界根本是思想問題,而願多理解教理以起澄清作用。閱藏發覺法門廣大(大乘
有三系);讀《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受日本學者著作啟發
,重史、地、考證,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與流變,漸成
為探求佛法的方針。覺得惟有這樣,才能使佛法與中國現實佛教界間的距離,正
確的明白出來。(《華雨集第五冊》p.9-10)
三、思想確定:
民國 27 年入四川以來的十四年,國家多難,身體最弱,寫作最勤。與法
尊法師有同學之樂。發覺佛法的漸失本真,在印度由來已久,故將心力放
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抉擇其所要弘揚的人間佛教是「立本於根本(
即初期)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天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
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那時,多讀「阿含
」、「戒律」、「阿毘達磨」,不滿晚期之神秘欲樂,但立場是堅持大乘的。(
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華雨集第五冊》p.10~21)
四、隨緣教化:
民國 41 初秋,從香港到臺灣;53 年初夏,在嘉義妙雲蘭若掩關,中間將
近十二年,弘法、建道場、出國、當住持。(《華雨集第五冊》p.22-27)
五、獨處自修:
自民國 53 年掩關以來,主要為繼《印度之佛教》作更嚴密的學術著述。(
《華雨集第五冊》p.27-39)
§3. 印順導師的性向
大概的說,我是:1、身力弱而心力強。2、感性弱而智性強。3、記性弱而悟性強
。4、執行力弱而理解力強──依佛法來說,我是「智增上」的。
(《平凡的一生》(增訂本)p.214)
8
§4. 導師一生多病
1、在四川(民國27 年~35 年),我那時,似從來沒有離了病,但除了不得已而睡幾
天以外,又從來沒有離了修學,不斷的講說,不斷的寫作。病,成了常態,也就不
再重視病。法喜與為法的願力,支持我勝過了奄奄欲息的病態。(《平凡的一生(增
訂本)》p.25-26)
2、民國31 年在四川法王學院,有一天出門散步,從山徑跌下來,翻了四層坡地,共
有四、五丈高。這一交,不能說不嚴重,可是沒有死去,也沒有留下傷痕,真是奇
妙的一跌!這一交,使我有了進一步的信念。「身體虛弱極了,一點小小因緣,也會
死過去的」──這幾句口頭禪,從此不敢再說了。業緣未了,死亡是並不太容易的
。(《平凡的一生(增訂本)》p.33-34)
3、我對病的態度,是不足為訓的,但對神經兮兮的終日在病苦威脅中的人,倒不失
為一帖健康劑。(《平凡的一生(增訂本)》p.91)
4、十九年(25 歲)秋天出家,二十年夏天開始,就似乎常在病中。腸胃的消化吸收不
良,體力衰弱到一再虛脫(休克)。自以為只是衰弱,卻不知患有嚴重的肺結核。二
十六年夏到二十七年夏,四十四年秋到四十五年秋,六十年秋末到六十四年夏,都
因病而長期停止了佛法的進修。(p.3)
§5. 內修
民國五十三年(五十九歲)的初夏,我移住嘉義的妙雲蘭若,恢復了內修的生活,
但那是個人的自修。……這樣的內修,對佛教是沒有什麼大裨益的。內修要集體的
共修,仁俊曾發表「辦一個道場,樹百年規模」的理想。我慚愧自己的平凡,福緣
不足,又缺少祖師精神,但這麼一位,「辦一個道場,樹百年規模」,為佛教開拓未
來光明的前途!(《平凡的一生(增訂本)》p.122-123)
§6. 道場為何要叫福嚴精舍
道源長老曾問我:「你是重學問、重智慧的,為什麼修建道場,要叫福嚴精舍呢」?
我說:「老學長!福德因緣不足,智慧也難得成就呀」!我研求佛法而成就有限,只
由於自己的福緣不足。
§7. 為何要建慧日講堂
為什麼要建立慧日講堂?我當時有一構想,佛教難道非應付經懺,賣素齋,供祿(
蓮)位不可!不如創一講堂,以講經弘法為目的,看看是否可以維持下去!我從不
空言改革,但希望以事實來證明。而且,對精舍的學眾,也可給以對外宣揚的實習
機會。另一重要原因,是福嚴精舍在新竹,經費是依賴臺北及海外的。(《平凡的一
生(增訂本)》p.107)
9
§8. 閱覽不如講解,講解不如寫作
有人以為:我對佛法各部分,早已明白確定了,只是一部接一部的寫出而已,其實
不是這樣的。我雖對佛法有一發展的全程概念,如要寫某一部分,還是在研求,補
充或修正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寫作一部,對這部分問題,有更為明確深入的理解(
所以我曾說:閱覽不如講解,講解不如寫作)。(《平凡的一生(增訂本)》p.183)
§9. 寫作的動機
寫作的動機,雖主要是:「願意理解教理,對佛法思想(界)起一點澄清作用」;…我
從經論所得來的佛法,純正平實,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薩行,是糾正鬼化、神化的
『人間佛教』。(p.170)
§10. 夙具宿慧,自學成就
我出身於農村,家庭並不富裕。七年,我十三歲,在高等小學畢業,為經濟所限,
就從此失學了。所以,論中國的固有文化,漢學、宋學、程、朱、陸、王;西方的新學,
哲學、科學、社會……,我都沒有修學過。最多與現在初中相等的程度,要研究高深而
廣大的佛法,綆短汲深,未免太勉強了!二十年春天,到廈門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求
學,已是舊曆二月。五月中,暑期考試沒有終了,我就病倒了,也就從此沒有再受佛學
院的正式教育。世學與佛學,我都沒有良好的基礎。
我學過外文。高小時,學了兩年的英文。我是插入二年級的;從字母學起,沒有語
言方面的才能,實在跟不上。當時不知道英文有什麼用處,學得並無興趣;畢業以後,
沒有接觸英語、英文的機會,所以字母以外,什麼都忘了。我又學過日文,那是在閩南
佛學院的時候。不幸得很,又是插入甲班的第二學期(『平凡的一生』,誤作「二年級」)。
從中間插入,又是從字母學起,時間不到半年,能學到些什麼!日文老師神田先生點名
時,我會答應一聲,但日語的「印順」,我卻沒有學會,想起來也覺得有點好笑。英、
日二種語文,都從中間學習起,結果是等於沒有學。在四川時,有學習藏文的機會,由
於多病而沒有學。梵文與巴利文,那就更不用說了。在現代的佛學界,想探究佛法而不
通外文,實在是不及格的。學力不足,這該是我探究有心而成就有限的原因之一。(>p.1 ~ p.3)
§11. 印順導師之修學經歷
壹、大陸時期:
1. 13 歲,高等小學畢業。
2. 16~25 歲,小學教師。
3. 25 歲,普陀山福泉庵出家,天童寺受具足戒。
4. 26 歲,二月廈門南普陀閩南佛學院讀書(四個月);8 月,福建鼓山湧泉佛學院教
書。
10
5. 27 歲,閩南佛學院為同班同學授課(十二門論)一學期。
6. 27~28 歲,普陀山閱藏----一年半。
7. 29 歲,武昌佛學院閱覽三論宗疏---半年,後至閩南佛學院授課----三論玄義
8. 30~31 歲,普陀山閱藏----一年半。(前後計三年閱完全藏)
9. 33 歲,住漢藏教理院。
10. 34~36 歲,漢藏教理院授課。
11. 36~39 歲,初任四川法王佛學院導師,後任院長三年。
12. 39~41 歲,回漢藏教理院授課。
13. 42~43 歲,編纂太虛大師全書---歷時一年又十日。
14. 43 歲,於廈門三壇大戒中任尊證和尚。
15. 44 歲,成立大覺講社於廈門南普陀寺。
註 1:33~41 歲(27 年7 月~35 年3 月):最難得的八年,出家生活史中最有意義的8 年,
決定未來一切的8 年。----導師自言:與法尊法師經常作法義的探討與論辯,對佛法有
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又說:見到了法尊法師,遇到了幾位學友,對我的思想,對我未來
的一切,都有最重要的意義。這是最殊勝的因緣。(見《平凡的一生增訂本》p25)
註2:在這8 年之間,講寫了《唯識學探源》,《印度之佛教》,《攝大乘論講記》,《中觀
論頌講記》,《性空學探源》,《阿含講要》(佛法概論)等重要著作。
貳、香港時期:
47 歲,當選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會長。 (44~47 歲住在
香港)
参、台灣時期:
47 歲,任善導寺導師,任海潮音雜誌社社長(前後13 年)。
48 歲,建福嚴精舍,任第一任住持。善導寺佛七主七和尚。
51 歲,任善導寺住持。
52 歲,任新竹女眾佛學院院長。
53 歲,任靈隱寺佛學院導師。任菲律賓馬尼拉信願寺及華藏寺聯合住持。籌建慧日
講堂。
56 歲,慧日講堂落成,任第一任住持。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短期講課。
57 歲,台灣大學融熙學社演講。
58 歲,籌建妙雲蘭若,準備閉關。
59 歲~60 歲,閉關妙雲蘭若。(開始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60 歲,任中國文化學院,大學部哲學系教授。
62 歲,獲聘中華學術院哲士。任慈明寺三壇大戒之得戒和尚。
64 歲,弘化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任基隆海會寺三壇大戒尊證和尚。
11
65 歲,嘉義天龍寺傳在家五戒、菩薩戒。
68 歲,獲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70 歲,台北報恩小築傳在家五戒、菩薩戒,導師任得戒和尚。
72 歲,任馬來西亞三寶寺三壇大戒之說戒和尚
73 歲,任松山寺三壇大戒之得戒和尚。駐錫華雨精舍(73~84 歲),致力著書寫作。
共完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雜阿含經論會
編》、《空之探究》、《印度佛教思想史》等重要著作。)
76 歲,正式成立正聞出版社。
86 歲,福嚴精舍傳在家五戒、菩薩戒,導師任得戒和尚。
87 歲,《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出版。
88 歲,《華雨集》五冊全部出版。
89 歲,《平凡的一生‧增訂本》出版。

书籍目录

目次
第一章 有關結集的種種問題
第二章 研究的資料與參考書
第三章 波羅提木叉經
第四章 波羅提木叉分別
第五章 摩得勒伽與犍度
第六章 比丘尼‧附隨‧毘尼藏之組織
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
第八章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應教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
第十二章 結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