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集(第1卷)

出版时间:1993-12-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页数:5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一生中写下大量文稿,作过许多讲话和谈话。这是一笔极为丰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已经编入《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的主要著作。此外,他还有大量的文稿和讲话谈话记录稿,包括建国前和建国后的,其中有相当部分内容重要或比较重要,对于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作者简介

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 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 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书籍目录

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二日)给蔡和森的信(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所希望于劳工会的(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更宜注意的问题(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外力、军阀与革命(一九二三年四月十日)《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日)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九二五年冬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九日)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土地法(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一九二九年一月)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一九二九年四月五日)给林彪的信(一九二九年六月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党的组织问题  党内教育问题  红军宣传工作问题  士兵政治训练问题  废止肉刑问题  优待伤病兵问题  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寻乌调查(一九三○年五月)    第一章 寻乌的政治区划   第二章 寻乌的交通   第三章 寻乌的商业   第四章 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   第五章 寻乌的土地斗争《东塘等处调查》前言(一九三○年十一月) 分青和出租问题(一九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兴国调查》前言(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一九三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九三一年三月)     一 总政治部的通令   二 怎样办《时事简报》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一九三一年四月二日) 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一九三三年六月) 长冈乡调查(一九三三年十一月) 才溪乡调查(一九三三年十一月) 乡苏怎样工作?(一九三四年四月十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 关于转变对富农的策略等问题给张闻天的信(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关于战略方针和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甲战略方针 乙作战指挥上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一九三六年三月一日)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 给阎锡山的信(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一九三六年七月、九月)     外交问题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论统一战线给高桂滋的信(一九三六年夏) 给杨虎城的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三日) 给宋哲元的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 给宋子文的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 给傅作义的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 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给王以哲的信(一九三六年) 日反蒋不能并提(一九三六年九月八日) 给宋庆龄的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八日) 记者斯诺的谈话(一九三六年七月、九月) 给蔡元培的信(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一九三六年十月) 给张学良的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 为徐向前起草的致胡宗南信(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 给叶剑英、刘鼎的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二日) 给傅作义的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致蒋介石及国民革命军西北各将领书(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给蒋介石的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 给冯玉祥的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五日) 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实现国内和平一致抗日的五项条件(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给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的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给阎锡山的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为徐特立六十岁生日写的贺信(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 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一九三七年三月一日) 国内和平实现后的形势和任务(一九三七年三月六日) 抗日民主与北方青年(一九三七年五月十五日) 关于十五年来党的路线和传统问题(一九三七年六月五日)   关于党的路线关于党的传统给何香凝的信(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章节摘录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些道理,一直到现在,即使在革命党里面,还有许多人不明白。他们不明白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革命最大的对象是乡村宗法封建阶级(地主阶级)。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外而帝国主义内而统治阶级,对于其地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求所以实现其压迫与榨取,则全靠那封建地主阶级给他们以死力的拥护,否则无法行其压榨。所以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明显的例摆在广东:哪一个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比较敛迹的县份。必定是农民运动已经做起来有了大的农民群众加入了农民协会的县份。换句话说,即是哪一个陈炯明势力削减的县份,必是农民起来的县份。我们无庸讳言:一年以前是陈炯明有广东,革命政府可以说并没有广东;一年以来到现在是革命政府与陈炯明平分广东天下,虽然陈炯明自己不在广东境内;往后须得农民从广东各县逐渐地起来,才可以确实证明陈炯明的势力从广东各县逐渐地减削下去。陈炯明的故乡,历来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猬集的海丰县,自从有了五万户二十五万人之县农民协会,便比广东任何县都要清明——县知事不敢为恶,征收官吏不敢额外括钱,全县没有土匪,土豪劣绅鱼肉人民的事几乎绝迹。因此,乃知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革命的胜利,不然任便怎么样都算不得。全中国各地必须都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确实起了动摇,不然也算不得。因此,乃知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因此,乃知凡属不重视甚至厌恶农民运动之人,他实际上即是同情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实际上即是不要打倒军阀,不要反对帝国主义。有人以为买办阶级之猖獗于都市,完全相同于地主阶级之猖獗于乡村,二者应相提而并论。这话说猖獗对,说完全相同不对。买办阶级集中的区域,全国不过香港、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大连等沿海沿江数处,不若地主阶级之领域在整个的中国各省各县各乡。政治上全国大小军阀都是地主阶级(破产的小地主不在内)挑选出来的首领,这班封建地主首领即封建军阀利用城市买办阶级以拉拢帝国主义,名义上实际上都财政上军阀政府每年几万万元的消耗,百分之九十都是直接间接从地主阶级驯制下之农民身上括得来,买办阶级如银行公会等对北京政府有条件的借债,究竟比较甚少。故我总觉得都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应该起来猛击买办阶级,并直接对付帝国主义,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基此理由,我们的同志于组织工人组织学生组织中小商人许多工作以外,要有大批的同志,立刻下了决心,去做那组织农民的浩大的工作。要立刻下了决心,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要立刻下了决心,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我们预计:全国三万万以上农民群众当中,以十分之一加入农民协会计算,可以得到三千万以上有组织的农民。尤其是南方的湘、粤、赣,北方的直、鲁、豫,中部的鄂、皖几个政治上特别重要的省份,应该下大力从事组织。有了这几个重要省份的农民起来,其余省份的农民便都容易跟着起来。必须到这时候,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才能确实动摇,国民革命才能得着确实的胜利。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编辑推荐

《毛泽东文集(第1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文集(第1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版本很好,很全
  •   主席的书,必须要看
  •   我喜欢,值得阅读
  •   经典著作,喜欢
  •   毛泽东文集-1
  •   毛泽东文集(第1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