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回应机制研究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戚攻  页数:398  

前言

始于20世纪末的中国大改革、大开放波澜壮阔。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而且促成了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先于其整体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使然的社会结构转型,一方面具有不同于19世纪西方先发国家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非同源性特质与特征,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因此,作为对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一种必然回应的社会转型,又与世界其他国家因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某些同源性的特征,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是与工业化相联系的、且作为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的回应,具有某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属性。

内容概要

  在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加快、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化,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逐渐显现;因而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回应机制”为主题,把“回应”纳入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围,并以此建立“社会回应”理论范式和建立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回应机制及机制链等,来化解各种矛盾、控制社会风险与冲突、增强社会认同与团结、实现社会良性运行,既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又体现着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研究、探索与创新是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回应及研究范式第一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及讨论的情景一、“回应”现象产生的社会情景二、中外学界基于治理理论研究“回应”的理路第二节 回应(response)一、回应的基本含义二、回应关系的理论分层第三节 回应范式一、回应是一种研究范式二、回应范式的理论适用第四节 回应范式中的政府回应与共同回应一、回应范式中的政府回应二、回应范式中的共同回应第二章 社会回应及范式研究(societyresponse)第一节 社会回应的研究界域一、社会回应界说二、社会回应关系的多元属性第二节 从回应向社会回应研究的拓展一、西方学界研究视域的拓展二、国外研究社会回应的启示三、社会回应在我国的发展第三节 社会回应与政府回应的关系一、社会回应与政府回应的关系结构二、对社会回应和政府回应关系结构的分析第四节 社会回应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回应研究对象的分类方法二、社会回应研究对象的分类三、研究社会回应的社会学视界、第三章 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回应第一节 我国社会转型的沿革与回应一、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结构变迁与中国回应二、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与回应三、我国社会转型向度及机制转换与社会回应第二节 建设和谐社会与回应一、三个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与回应二、系统的和谐社会与社会回应三、和谐社会的价值维度与社会回应第三节 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回应一、发展社会回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二、发展我国社会回应的思考第四章 政府建设与社会回应研究第一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回应一、当代管理理论变革与回应二、政府传统管理模式与回应三、现代政府治理结构与回应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回应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回应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与政府回应三、政府责任与社会回应第三节 我国政府建设与社会回应一、公共政策建设与社会回应二、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回应三、政府社会舆论建设与社会回应四、政府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回应第五章 社会回应条件研究第一节 社会回应条件通说一、社会回应的基础条件与可塑条件二、社会回应的制度条件与非制度条件三、社会回应的前提条件与后置条件第二节 政治经济条件与社会回应一、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回应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回应第三节 文化、教育条件与社会回应一、文化建设与社会回应二、教育、终身教育与社会回应三、人文精神与社会回应第四节 科技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与社会回应第六章 社会回应主体研究第一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理论界域一、研究社会回应主体的理路二、社会回应主体的基本含义三、回应关系中的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四、社会回应中的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第二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分类一、按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分类二、按照主体与回应客体的关联程度分类三、按照主体对回应关系的影响力度分类第三节 不同回应类型中的回应主体一、政府回应中的回应主体二、社会回应中的回应主体三、共同回应中的回应主体第四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角色扮演一、非营利性组织的角色扮演二、城市社区治理中回应主体的角色扮演第五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机制一、我国社会回应主体的总体发展态势二、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机制第七章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研究第一节 组织化与社会回应组织化一、组织化的一般意义二、社会回应的组织化第二节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条件一、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内部自生二、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机制三、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外部建构第三节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现实表达与路径一、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意愿的现实表达二、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路径第八章 回应制度化与制度化回应研究第一节 制度及研究范式一、关于“制度”的界说二、“制度”是一种研究范式第二节 我国转型期的制度化一、制度化的一般特征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制度化特征及趋势三、回应制度化与制度化回应第三节 我国转型期再制度化的需求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化需求二、社会关系嬗变与制度化需求三、和谐社会建设与制度化需求第九章 政府回应与社会回应制度化机制研究第一节 政府回应制度化一、政府回应制度化与政府角色二、转型期政府回应制度化面临的挑战三、政府回应制度化的机制建设第二节 社会回应制度化一、社会回应制度化的特殊性二、转型期社会回应制度化面临的挑战三、社会回应制度化的机制建设第十章 社会回应机制及机制链研究第一节 社会回应机制建设的基础一、社会回应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价值向度二、社会回应机制建设与社会运行第二节 共同治理结构与回应机制一、共同治理结构与政府回应和社会回应二、地方政府建立共同治理结构的意义三、共同治理结构与共同治理机制链第三节 社会回应机制链建设的主要内容一、狭义社会回应机制建设二、社会回应协商机制建设三、社会回应动员机制与控制机制建设四、社会回应合作机制与整合机制建设五、社会回应团结机制建设第十一章 社会回应度研究第一节 回应度一、回应与信息的关系二、回应度界说三、回应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研究回应度的视域一、回应度研究的学科拓展二、研究回应度的三个说明第三节 回应度的分析维度一、向度二、广度三、深度四、频度五、弹性度六、稳定度第四节 影响回应度的因素分析一、影响“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政府”的回应度因素分析二、对影响社会组织及公众之间内部回应度的因素分析第五节 提高社会回应度的途径一、增强政府回应性,促进社会回应度的提高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共同治理结构第十二章 社会回应度测评的实证研究一、调查主题的选择与回应类型的确定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三、对助学贷款新旧政策机制下的社会回应度分析四、影响社会回应度的相关外部因素分析五、影响回应主体的相关内部因素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回应及研究范式第一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及讨论的情景“回应”是一个社会科学范畴,它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公民社会发展等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复合词,其本义是指回复、应答与响应的互动过程并隐含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实践)。一、“回应”现象产生的社会情景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管理理论变革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民主化进程展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及职能调整,逐渐由传统的政府管理(管制)向治理转变。而治理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催生了“回应”这类互动现象:过程及问题的发生。(一)治理理论及研究视角“治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中,即在“1989年世界银行第一次提出非洲的治理危机”,并提出良好治理的制度框架。世界银行1992年的年度报告也是以“治理与发展”为题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还发布了一份名为“促进處与式发展和良好治理的项目评估”报告。由此,“治理”概念逐渐发展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及实践过程,并在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行政及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形成了一套评估社会发展和管理优劣的价值标准。

后记

2005年6月,我有幸争取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回应机制”项目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提出:“回应”既是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并因此突破了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研究“回应”的传统理论及实践界域。对我们来说,从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视域研究回应、政府回应、社会回应和共同回应等一组理论及实践命题,是在理论上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作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建构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回应机制链。这既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次拓展,又是探索社会建设的一次尝试,但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政治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与创新。除已公开发表的一系列中期阶段性研究成果外(共有7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结项成果。该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以及对本项目的最后修改、统稿和定稿都是由我完成的,如有不妥之处,概由我本人负责。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及研究分工是:戚攻(第一、二、三、十章),陈建先(第四章),戚序(第八、九章),吴小渝(第五章),刘卫红(第十一、十二章),刘冬梅(第六、七章),李颖参与了第三章的写作。

编辑推荐

《社会回应机制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回应机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折扣低不说,书的表皮居然是破的,卓越真是越来越糟糕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