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怀与民族复兴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夏根  页数:392  
Tag标签:无  

前言

  大约在1997年,北京大学为筹备来年的百年大庆,《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主编萧超然教授请我代他向罗家伦先生后人约稿《罗家伦与北大》一文。经过打听,我找到了罗家伦先生女儿罗久芳教授在美国的地址,开始与她联系此事,罗教授慨然应允,很快寄来了她的大作.同时,她赠给北大图书馆《罗家伦先生文存》、《罗家伦先生年谱》和其他有关罗家伦先生的书籍托我转交。这些刚出版的新著,无疑为研究罗家伦先生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2001年,冯夏根君考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经过一番论证,我们决定利用罗久芳女士赠送的这批资料,以“罗家伦文化思想研究”作为夏根的博士论文选题,在当时这显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质的研究课题。  罗家伦的文化思想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它主要由新人生观、新民族观和新历史观三部分组成。人生观是近代以来诸多思想大家如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都热衷探讨并借以发挥其思想影响力的话题。因此,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成果.罗家伦的《新人生观》以其清新、雅丽、温润的文字,丰厚、广博、融洽的中西文化修养。

内容概要

罗家伦(1897—1969)曾侄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1928—1930)、阑立中央大学校长(1932—1941)、中华民国首任驻印度大使(1947—1949)、台湾阐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史馆”馆长等职,在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诸多著述,是一位处予政治与学术之间、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    本书以罗家伦五四前后的经历与思想为基础,以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救亡图存为总体历史情境,阐释其融合中西,囊括教育、人生、民族和文化问题的新型文化思想体系,揭示其注熏思想文化的启蒙与渗透力量,以文化关怀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毕生思虑之所在。本书亦评述罗家伦“亦政亦学”的人生轨迹,搦示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情境下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及其两难困境,并对其文化思想的局限做必要的检省。

作者简介

冯夏根,1972年生,安徽安庆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与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
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持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一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四部(合著或参编)。近年
来,在《江苏社会科学》、《探索》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前人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第一章 思想基础之奠定  一、少年时代  二、北大学子  三、海外游学  四、思想面相  五、角色定位第二章 教育理念  一、教育救国:从完善个人到振兴民族  二、现状审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的“病”与“药”  三、大学理念:学术与文化创造的策源地第三章 人生观的现代重构  一、旧题再解:人生观的现代重构  二、核心重铸:人生目的、意义与价值的诠释  三、中西互补:人生态度与人生修养的开掘  四、余音未绝:《新人生观》的历史回声第四章 民族理论的探索  一、对民族问题的省思  二、民族基本理论之探索  三、国民性之改造  四、民族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五、边疆民族思想与实践  六、中国近代广义民族学的探索与局限第五章 文化观与文化实践  一、五四传统之发掘  二、“科学历史学”的理念与实践  三、中西文化的认知与融合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思想基础之奠定  一、少年时代  1897年12月21日(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罗家伦出生于江西南昌,此时距引发中国士人“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感慨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刚刚两年。虽然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震撼对当时尚属婴儿的罗家伦来说无从直接感知,但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就此成为罗家伦这一代人思考国家与社会改造等一切问题的基本语境,从而给他的思想光谱中增添了浓厚的民族主义底色。  据《罗家伦先生年谱》记载,其先世原籍浙江上虞县,清雍正年间,先祖汉文公迁山阴,始著籍绍兴。罗家伦的父亲罗传珍,字沛卿,号钝庵,早年游幕江西,迭掌进贤、万年、都昌、奉新等县,政声卓著。复工书画、精篆刻,著有《咬菜根斋诗文》、《诗话》、《联语》等多种。母亲周氏,名霞裳,亦具文采。生在这样一个书香家庭,罗家伦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文史知识教育。3岁即开始发蒙,据其自述:“三岁时吾母置我于膝上,教以识字并背诵短诗。”5岁时,即“正式启蒙,就学家塾”,其所读课程不外乎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罗家伦曾忆其读书情景,“晨起犹未早餐,必盘旋父榻之前,或跪榻几,或坐小凳上,以听父讲授历史中先民之故事……日恒二三则,如是者数年”,因而“受传珍公与周太夫人文学史实之熏陶渐深”。罗父对其读书督责甚严,罗母则“济之以宽”,不仅晚间于素油灯前为其温课,且“戒之以格言,感之以温泪”。1906年,罗母不幸去世,给予幼年的罗家伦以“生命上最初亦即最惨痛之创痕”。此后,罗父独自充当了严父慈母的双重角色,罗家伦亦继续在家塾读书,直到1914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为止。大凡一个人幼年所读之书,不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对其日后的社会经历和成长道路都有较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十多年对传统文史经典的诵读,不仅使罗家伦初具古典文史基础,而且在无形中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成为他日后处理人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罗家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这一论著资料比较丰富,评述比较全面,有创新意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文化史的研究,很有建树。               ——彭明    这部论著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对罗家伦文化思想的系统研究。写的虽是一个人,但读者却能从中感悟到参加五四运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探索与困惑。             ——耿云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关怀与民族复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罗家伦的一生可以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处在新旧交替的边缘,怀着对民族的深情,学习着新知识却去完成旧式知识分子的使命。
    无论怎样,他们是一代有良心的文人。
  •   应多出版关于五四运动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