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互动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廖小平 人民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廖小平  页数:369  

前言

廖小平教授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对我说过他对代际伦理研究的计划:在对代际伦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所构建的代际伦理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代际变迁和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视野中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研究,从而构成他对代际伦理研究的三部曲。自此,我就对他的这一研究计划十分关注并充满着期待。果然,廖小平教授并未爽言,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历时近十年,以惊人的毅力,在先后出版了《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和《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之后,近又完成了《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书稿,并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我自然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学界对代际伦理的研究,在时间上并不算太长,且一般而言发轫于生态/环境伦理,即代际伦理是从生态/环境伦理孕育而出的,或者说,代际伦理的话语背景必然是生态/环境伦理。但是,廖小平教授在《伦理的代际之维》中,不独囿于生态/环境伦理的视阈,而是在人与世界(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更宏大的背景下,广泛地探讨了诸如代际伦理的本质规定。

内容概要

  《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针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普遍缺乏学理性、忽视社会转型的影响和成年人因素等不足,试图从学理上把当今中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放在社会转型时期由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框架中加以审视和反思,力求还原中西文化中未成年人道德境况的历史本相,揭开当代未成年人双重道德境遇的现实面纱: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深刻的社会转型这一背景,解答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何以只有在现代社会才成为一个话题和问题:首次提出并合理阐释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构成这一富有现代性意味的重要问题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视角,立足于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洞察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互动作为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想模型与最高诉求之内在机制和重大价值。

作者简介

廖小平,男,1962年10月生于湖南邵阳。哲学博士,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被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授予“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称号,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入选对象。主要从事伦理学、高等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近20项: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11项。已出版学术专著12部,代表作有《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道德认识论引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现实建构》等.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书籍目录

代际伦理研究的又一创新之作(代序)导论一、问题缘起二、概念辨析三、研究路径第一章 历史镜鉴与现实反思一、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二、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三、未成年人当代道德境遇的双重变奏四、未成年人道德地位与末成年人道德建设第二章 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代际视角一、杜威儿童中心论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代际视角二、涂尔干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及其代际视角三、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理论及其代际视角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代际视角五、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启示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代际关系的变化及其道德表现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二、社会转型与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三、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变化的道德后果四、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第四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构成一、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代际体现二、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三、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四、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五、诸道德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六、道德价值观代际构成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第五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与代际整合一、对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三种态度二、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核心和本质三、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何以可能四、道德价值观代际整合及其三个向度五、道德价值观代际整合的条件和机制六、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和整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第六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互动及其主要表现一、道德价值观代际互动的双向路径二、道德价值观代际交互主体性模式三、道德价值观代际互动的主要表现结语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与成年人的道德责任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讨论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将会存在一个概念使用上的困难:第一,在中国,“未成年人”这一特定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都很难看到,至于“未成年人”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已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可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未成年人”是一个阙如的概念。因此,中国文化中没有关于未成年人的文化意识和知识氛围,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文化地位。第二,虽然中国人特别讲究所谓辈分,辈分意识和辈分界限十分严格,我们也知道人们常常从辈分的意义上来理解代际关系,但这种辈分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说,辈分虽然与年龄密切相关,即辈分一般与年龄大小成比例,但又不是受年龄限制的,80岁长者的辈分也许会比黄口小儿的辈分低。而我们所指的代际关系,就是指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所构成的关系,而不是体现在辈分中的关系。尽管未成年人的概念在中国是很晚近的事,但为了概念使用的一致性,笔者在这里仍然使用“未成年人”的概念来讨论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既然要讨论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那么,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中国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问题上自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孝的文化,也许是很难被驳倒的。这不仅已被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文献所佐证,而且是人们所广泛认同的。梁漱溟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崇孝是世界闻名的。

后记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视野中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代际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我2002年以来对“代际伦理”系列研究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和《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探究了代际伦理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则将代际伦理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变迁;而本书则是将代际伦理的基本理论运用于探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试图以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双重视野,从学理上把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放在社会转型时期由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框架中加以审视和反思,并力求揭示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与社会主导道德价值观和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其内在机理。而这恰恰是迄今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中被普遍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值本书付梓之际,我要表达近十年来在代际伦理研究中给予我指教和帮助的几位前辈和大家的衷心谢意。

编辑推荐

《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代际互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