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思想评传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范希春  页数:376  
Tag标签:无  

前言

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是在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得以开展的,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确立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一、在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设想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是建立在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基础之上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问题;1953年,毛泽东在修改、审定中宣部起草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提出了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问题;1957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1959年,毛泽东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内容概要

本书是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100种重点图书之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由人民出版社重版,为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思想,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本书在保留原有附录的基础上,增加了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深刻的教益。

书籍目录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贡献(代序)第一章  “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第一节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  第二节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支持  第三节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章  “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科学地重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当时存在的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三种错误倾向  第二节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中共领导层对毛泽东思想的鲜明态度  第三节  “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形成第三章  “农业现代化,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  ——农村改革思想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长期坚持不变”  ——尊重和支持农民的首创精神  第二节  “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  ——邓小平关于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第四章  “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第一节  “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路径——从改变现行的管理体制入手  ——权力下放、政企分开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第五章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  第二节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第六章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  ——对外开放思想缘起  第二节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从特区建设到沿海开放战略到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对外开放成为国策第七章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标的提出  第二节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第八章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一节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第二节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形成  ——“叶九条”的发表和“设立特别行政区”正式载入宪法  第三节  “邓六条”的提出和香港问题的解决  ——“一国两制”理论的全面阐述  第四节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理论的系统化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第九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十点概括  第二节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召开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确立  第三节  党的十三大召开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四节  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第十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南方谈话  第一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和中国经济亟待提速  ——南方谈话产生的历史动因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总体思想  第三节  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突破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第十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总结和历史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为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总结奠定基础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明确提出和系统总结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召开和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确立附录一  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附录二  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附录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附录四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附录五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在当时,对华国锋的个人崇拜急剧升温,诸如“英明领袖”、“统帅”、“舵手”、“指路灯”、“灯塔”等等溢美之词,都加到了华国锋的身上。华国锋本人的巨幅画像同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一起在公开场合摆放和悬挂,甚至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厅堂。曾经有个省份,还举行了迎请华主席像的仪式:华主席的画像用飞机运到机场,省委领导双手抱着空镜框率队到机场迎接,将画像装进镜框里回到省委后,各单位再敲锣打鼓到省委迎请华主席的画像,这样一来,满街都是迎请华主席画像的队伍。一时之间,热爱华主席、忠于华主席、紧跟华主席、拥护华主席、保卫华主席的标语和口号充斥各种公共集会场合,到1977年末,基本上形成了新一轮的个人崇拜高潮。这一新的个人崇拜的兴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早在1976年,毛泽东主席在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时候就作了这样的指示,“要造这个舆论,要宣传华国锋同志,让全国人民逐步认识华国锋同志。”根据这一指示,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介绍、宣传华国锋的文章。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国人民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迫切需要一个合适的领导人来填补这一心理空白,这种精神需要使得人们把华国锋这位毛泽东主席选定的接班人、粉碎“四人帮”的功臣当成了主心骨,人们模仿对毛泽东主席的称谓、做法来对待华国锋是一种历史頃性和思维惯性。客观地讲,当时新的个人崇拜是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完全避免形成新的个人崇拜,是不可能的。

编辑推荐

《邓小平思想评传(1977-1997)》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邓小平思想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不错,但是书的质量有点差,封皮有点划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