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情论史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马育良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前言

  1992~1993年,我负笈沪上,作为高校访问学者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研习中国思想文化史。当时朱先生给我们(实际仅两人)规定的基本功课是每周读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家典籍,从《论语》、《老子》一路下来,直到王阳明的《传习录》。读后每周写一篇繁体字读书报告,每周与他举行一个下午的座谈交流。晚明以后的思想史部分,则由先生每周给我们开课一次,顺序讲授。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朱先生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先生已有《走出中世纪》一书风靡海内外。当然,这一时段的学术史(实亦思想史)受到格外关注,还是始于梁启超、钱穆两位大师的慧眼独具。  我当时比较关注的是汉初思想史,尤其是陆贾、贾谊、董仲舒的思想。历经四个寒暑,“冰毫汗茧”,到1996年便有《汉初三儒研究》的正式面世(黄山书社出版),并有一批涉及该专题的长篇论文先后刊发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  复旦读书的一个不期而至的收获是,检读《荀子》时,我意外地发现,荀子这位认定“性恶”、主张“隆礼义而杀《诗》《书》”、给人以冷峻印象的思想家,却有很多重情的言论,并提出“称情而立文”的命题,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他关于“三年之丧”的议论。“三年之丧”可能是三代之前就已流传下来的旧制,也是儒家关注的传统话题。

内容概要

从原始宗教神雾中逐渐步出的中华先民的原初情感,经由孔子,流转为人伦日用的道德情感。20世纪90年代,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先儒文献重见天日,使性情论思想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自己的早期神秘面纱。嗣后经由苟子到汉代以后,性情论从性、情相生相因逐步流转为性、情二元对应或对立的状态。而宇宙阴阳论、佛学、理学和西方哲学也以直接的或颇为曲折的方式影响于性情论思想的演变或诠释过程中。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围绕性情论话题展开的思考,一方面以“情”激活了传统思想中某些已失去活力的部分,一方面又十分警惕非理性的情、欲可能走向自由无限性的倾向。本书特别拈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先秦与秦汉以后性情论的基本形态.尝试对它们作一学术流变史的会通贯释。这种努力可能有助于促动学者重新检视传统人性论内部结构的变化,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伦理基础重新定位,并包孕了平衡当代新儒家学者过度集中在心、性等概念上的诠释策略。

作者简介

马育良,1949年生于天津,安徽六安人。现供职于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孔子研究》《文化中国》(加)《伦理学研究》等海内外三十多家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独撰或合撰专著、高校教材八部,主持教育部、安徽省各类人文社科项目六项。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师院校曾宪梓优秀教师奖等奖项,并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书籍目录

序导言 第一节 性情论是传统中国哲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  第二节 中国性情论史研究的学术思考 第三节 中国性情论史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材料取用上编 先秦诸子的重情思想与性情观 第一章 儒家情感思想的道德人伦化——以《论语》为中心  第一节 先民神性思维中的情感因素  第二节 先秦儒家思想的情感性特征  第三节 从《论语》看孔子思想的情感性 第二章 郭店简书儒家作者的重情思想与性情观  第一节 先秦儒家文献“情”字释诂  第二节 郭店简书儒家作者言说中的重情  第三节 郭店简书儒家作者言说中情的特征  第四节 “情生于性”  第五节 “道始于情”  第六节 郭店简书儒家作者性情观的某些素朴性表现 第三章 孟子的即心言性言说及其思想的情感性  第一节 孟子的即心言性言说  第二节 孟子言说中的情感灌注了更多的社会道德理性  第三节 “保民而王”——关于孟子思想之情感性的个案研究 第四章 苟子的性情观及其相关思想  第一节 荀子言说中的情与性、欲、心  第二节 荀子言说中情的特征  第三节 荀子言说中的情与礼乐  第四节“称情而立文”说与古代人文主义  第五节 性情观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开展下编 汉以后思想家的性情论 第五章 汉代思想家的性情论——以董仲舒为中心  第一节 董仲舒的性情论  第二节 《淮南子》中的性情观  第三节 董仲舒影响下的汉儒性情关系说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家的性情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家的性情关系说  第二节 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第三节李 翱的性情论思想 ……余论 话题将延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这种亲情意识在郭店简书中表现得也比较充分,并构成了作者所称扬之情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如《六德》通篇论述夫妇、父子、君臣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六德”乃指圣、智、仁、义、忠、信。简文指出,处理家庭关系要以仁为主,处理社会关系要以义为主;而当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冲突时,应当“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即要以血缘亲情为上,因为“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弟”,“孝,本也”,社会关系是以家庭血亲关系为基础的。《六德》又说:“男女不辨,父子不亲;父子不亲,君臣无义。”这种观念在《礼记·郊特牲》和《周易·序卦》中分别表述如下:“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郭店简书《唐虞之道》则认为“爱亲”与“尊贤”,“孝”、“弟”与“忠”君、“长天下”、“为民主”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只有孝于父,才能忠于君;只有悌于兄,才能慈于民;只有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人,才能治理好天下。因此,简文赋予“孝”新的含义:“孝之方,爱天下之民。”就是说,爱人民同孝敬父母是一致的。郭店简书《五行》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把亲情发挥出来,便是爱;首先爱自己的父母,进而爱别人,这才算真正做到了“仁”。这些观念,正是儒家仁学的特色。《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孔子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孟子将儒家这种意识概括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②。《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而朱熹更对这些思想作了极好的发挥,他说:“如爱,便是仁之发,才发出这爱来时,便事事有:第一是爱亲,其次爱兄弟,其次爱亲戚,爱故旧,推而至于仁民,皆是从这物事发出来。”

编辑推荐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性情论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看出作者中国哲学史方面的深厚功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