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学艺术论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高利华、邹贤尧、 渠晓云 人民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高利华 等 著  页数:399  

内容概要

  文学艺术是文化形而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形象思维特征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文化类型。越地向以文艺著称,越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文化中最古老、最富有艺术灵性和创造性的一部分。在越地这个地域空间舞台上,人们受山川风土之感发,地域文化精神之感召,与天地自然悠然心会,所创造累积的精神艺术产品最终汇聚成的璀璨的历史长河,一直流淌至今。其间有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名家、流派、风格,最终成为引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本著借助于“文化场”的研究视角,以史前至近代为时问维度,以越国时期的基本疆域为空间维度,以地域文艺特征的辐射与影响面为基本着力点,对越地文学艺术的发生、崛起、发展、鼎盛和流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运用史论并举、点面结合的方法,对带有规律性的区域文艺现象进行了剖析,如越地山川、风俗对越地文艺创作的影响,越地哲学思想对越地文学艺术的渗透作用等,力图展示越文学艺术的文化个性,凸显其在推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并置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坐标体系中给予新的阐释。

作者简介

高利华,女,1964年生,浙江绍兴人,硕士生导师。现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陆游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学术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著有《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卷》、《亘古男儿——陆游传》、《越文化与唐宋文学》等。此外还涉足旧体诗词创作,作品人编《当代诗词点评》、《20世纪旧体诗词选》等。近年来主持省市各级课题8项,2003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校首批学科带头人,2005年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08年被评为校拔尖人才。邹贤尧,男,1965年生,湖北仙桃人,硕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渠晓云。女,1974年生,山西临县人,博士。现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越文学艺术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一、越文学艺术研究的范畴和方法(一)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场”现象(二)地域“文化场”中的越文学艺术(三)越文学艺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二、越文学艺术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一)越文学艺术的发生阶段(二)越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阶段(三)越文学艺术的鼎盛阶段(四)越文学艺术的持续影响阶段三、越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一)生存环境和文化行为(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三)越文学艺术的特质和建树第二章 于越艺术文明论一、现代考古学视野中的于越原始艺术(一)于越史前文明(二)于越原始艺术的种类及其表现(三)于越原始艺术的审美价值二、民间文学视野中的于越神话传说(一)于越族的洪水神话(二)于越族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三、于越族的原始书法及其演变(一)良渚时期的原始书法(二)形制独特的书法雏形——鸟篆第三章 越地文学发生论一、越歌:越地文学的肇始(一)中国诗歌滥觞的多元性(二)古越语与越歌二、《会稽刻石》与中国碑铭文学的形成(一)《会稽刻石》产生的文学背景(二)《会稽刻石》的碑铭学特征(三)《会稽刻石》与越地民俗之关系三、越地论说文的发轫:“度越诸子”王充的《论衡》(一)会稽郡斯文之风的兴起(二)“异书”《论衡》的文学思想四、越地史传文学之鼻祖:《越绝书》与《吴越春秋》(一)东汉越地郡书编纂之风/(二)《越绝书》《昊越春秋》的文学特征第四章 越地文学艺术崛起论一、越中士族文化的形成(一)越地文化的另面(二)东晋士风文风的转变二、王羲之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一)王羲之书法(二)王羲之的雄逸书风(三)二王书风之比较三、《兰亭诗》与玄言诗在越中的传播(一)魏晋清谈与玄言诗的滋生(二)以《兰亭诗》为代表的玄言诗四、谢灵运与中国山水诗的兴起……第五章 越地文学艺术展论第六章 越地文学艺苑鼎盛论第七章 走向世界的越地近、现代文学主义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们借助于“文化场”的研究视角,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文化场”是一个以文化特征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的地域平台,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包含了时空诸多因素的概念。地域“文化场”通常不能以行政区域人为地进行划分,而是以历史上人类生产生活等等众多方面的共通性为结点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人文状态来区分的。借助于“文化场”的研究视角,可以比较完整地解释特定地域背景下文化发生发展、变化融合的过程,借此建构有普适意义的研究新范式。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之所以提出“文化场”的概念,并不是想就此模糊地域文化区之间的界限,而是试图解决地域文化研究中常常面临的一些动态复杂而多变的问题。以地域“文化场”为视点,审视取舍某些现象,可能会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观和所持的尺度产生解构,但我们认为它在目前的地域文化研究中确实能起到删繁就简、摆落枝叶、突出主干的作用。我们认为地域文化的存在就是一种“场”态存在,以“文化场”及其特征为中心,可以勾勒地域文化动态的、全景的画面。或许从某一局部的范围看,它的边缘是模糊的、不清晰的,但就整个区域文化的场景看,它却是清晰的、完整的。犹如七色彩虹,也许难以划分色与色之间的临界线,但并不影响它整体色彩的层次和个性。其次,“文化场”是一个纯粹地域性的视角,也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地域文化研究中,文化特征是维系“文化场”的向心力,人物是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地域文化研究中的诸多人物其文化事项往往存在着超地域因素。历史上大规模、小范围的人口迁徙和移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地域文化不能简单地划地为界,必须仔细地考察以地域为背景的“文化场”运动过程中的轨迹。地域孕育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人物身上也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文化活动的半径不可能完全囿于同一地域。人物超地域的流动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形态变化,在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地域空间的局限性和人物文化活动的超地域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借助于“文化场”,我们可以从一个纯粹地域性的视角,去研究各种人物在不同地域舞台上的表现,包括他们的生存方式、文化行为等。

编辑推荐

《越文学艺术论》:越文化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越文学艺术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