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否证到创新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郝晓光,郝孚逸 著  页数:213  

内容概要

《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思路,应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与“否定之否定”这三大定律和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对“人性范畴”、“物性范畴与人性范畴的关系”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等基本哲学问题以及“劳动异化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性质”与“唯物史观人与社会的统一”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本书由郝晓光、郝孚逸合著。

书籍目录

序言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
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
——“使用价值概念等于哲学价值概念”批判
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扬弃
——论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
从“人的异化”到“劳动力的商品化
——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联系
论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商品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性范畴
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回答“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最好方法
——试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
剩余价值概念从相对生产关系向相对生产力的转化
——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本体论特征
——从两大难题的破解到两个统一的建立
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基本原理
论分工与分配的经济学哲学内涵
论唯物史观哲学的人与社会的统
“真正的人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存在”
劳动与人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
从一场重大学术论争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观的发展轨迹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劳动的二重性是切入剩余价值哲学的要点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1)
作为剩余价值哲学基础的劳动异化概念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2)
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哲学演化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3)
劳动与“二分”的关系是剩余价值哲学的内核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4)
劳动成为第一需要是剩余价值哲学的必然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5)
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和剩余价值哲学构建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6)
当代社会中的劳动和剩余价值哲学发展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7)
劳动的经济学哲学底蕴与剩余价值哲学
——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8)
后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小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我看来,邢文之所以选择了表达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的方式来对理论界的讨论进行总结,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理论界的讨论在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握不定的表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为两部分,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决定意识”、其基础是“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基础是“社会存在”的类似于一种新的二元论的提法是不能接受的。作为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一个基本问题,也只能有一个基础。因此,当“存在”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时,人们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在“社会存在”上。邢文指出:“社会存在的发现,是马克思主义行学对传统历史观的重大突破”。但邢文却否认“社会存在”的实体性,称“社会存在”为“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不能成为哲学本体论的本体。试问:我们有可能找到一种“实体的社会存在”吗?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始是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常见的、最直接的‘存在’:个别的商品(政治经济学中的存在)”。《哲学笔记》中的这个提示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存在”是不是就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呢?能不能把“商品”这个以“实体存在”的形式存在的“社会存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呢?可见,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并不是只可能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中,而是有可能也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中;这种思想方法不能是思辨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方法,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编辑推荐

《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否证到创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印数才2000册,不畅销。但作为哲学学术方面著作,实在值得感兴趣的人拜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