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同与重构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中玉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混同与重构:元代文人画学研究》的侧重点非在于解析“自外而入”的见闻之画学,即不是对元人的绘画进行风格分析,而是在于索隐元代文人画家“自内而生”的心性之画学,从传统文化的诸层面来管窥元代士人的精神内涵及文人画产生、活跃的历史场域,同时考察这个历史情境之于文人画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中玉,现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古代中外关系史。

书籍目录

绪言一、“画学”的研究范畴二、探赜文人心性画学的理由三、宋元文人画蕴兴进程梳括四、本书的切人点五、本书的主旨第一章北风振起:蒙古压力催生下的金末文变一、引言二、“贞椿南渡”与士风丕变三、“古学之风”与士风重构四、元好问: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匠五、小结第二章 科举废、文艺兴:元初南方遗民的文化省思一、引言二、科举与道学三、科举废,文艺兴四、世变与文变五、书画气格之流弊六、小结第三章 文会与诗社:元代宽平治下士人的交际网络一、引言二、“梁栋诗案”与元代宽平之政三、诗社:隐寓的政治符号四、私试之意蕴五、小结第四章 取法乎上:南北文化混同下比拟晋唐的思潮一、引言二、取法的原则和标准三,取法古人非复古或拟古,而在于涵泳自得四、“比拟唐宋”的大一统朝风五、元人法晋宗唐的局限性六、小结第五章 扶世立教:以刘因为代表的正统画学思想一、引言二、刘因之概貌三、艺随世变四、“扶世立教”的志道精神五、对宋金诸家艺、道观的阐发六、对王维的批判七、形神之论八、大一统观九、小结第六章 自善与养真:以钱选为代表的陶情养性的画学思想一、引言二、陶潜式遁世的诱惑力三、钱选绘画的题材与主题四、与他者的对比五、小结第七章 文艺当行:以赵孟頻为代表的“恢张士气”的画学思想第八章 重赋江南、征役士林:元中后期南方士人离心力的加剧第九章 斯道与斯文:元末文艺思潮的转捩第十章 含文抱质与玩心高明:元末文人绘画中的纵逸思想第十一章 内境山水: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余论 体贴与禅悟:宋元文艺的创作观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全真教的一大特点便是应世,自长春真人丘处机起,历任教主都积极投合于元廷,依靠政治的扶植来扩大势力,当然同时也被元廷利用,成为文化统驭的工具。全真教内部也因此为权力所侵蚀,道士与世俗官吏一样,不是专志修行,而是忙于追逐势利。世俗之人一旦入教,不仅可以豁免赋役,且致荣显的机会大大增加①。这无疑对心存投机之念的儒生产生很大的诱惑。倪昭奎便是很好的明证。  参前揭,倪昭奎先是通过徐琰的关系获得书院山长一职的,不过这一职位并不属于流官系统,或因于此,他在届满后便不再留任。当时全真教在江南颇盛,作为南宗白玉蟾的嫡系传人——金志扬在这一时期会通北宗全真道,并在正一教的根据地龙虎山传教,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门下弟子众多,如劳养素、郭处常、李西来、张天全、殷破衲、李玄一、方从义、邓仲修等,都是当时或后来享誉南北的高道。他们中有些主持过重要宫观,如方从义曾提点龙虎山上清官,且作为四十二代天师的中表亲,一度成为正一教掌门的热门人选;邓仲修提点温州玄妙观、杭州龙翔宫等。倪昭奎不仅从学金志扬,同时还从游于杭州开元宫提点王寿衍,不久又受到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推荐,成为元廷重点栽培的对象。先是起为道州判,继而进道正,纵领祀事;至大元年(1308),为玄文馆主持提点,获赐“元素神应崇道法师”号;延桔元年(1314),又被委以杭州开元宫提点这一江南玄宗中心道观的重要职务;次年又获赐真人号②,成为江南道教系统中声名颇煊的人物。同出于徐琰之门的黄公望,与之相交素厚,且年轻时便有道家情怀,受其熏染,而前往圣井山(位于今浙江瑞安市境内)拜投金志扬学道,并在山之西畔结庐,其“井西道人”的别号即是由此而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混同与重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