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幸福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雄  页数:146  字数:15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罗斯蒙德曾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关于家教的指导书出了不少,现代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就总的情况而言,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是因为在家长、老师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第二,生活上的“过分溺爱”;第三,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    现在中国的家长大多数是为孩子而活,而且活得很难,做家长难,做孩子也难,而且家长现在的难点和过去不一样,过去一家三个兄弟、五个姐妹,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教不好怎么办呢。失败了没有机会重来,家长只能“推波助澜”,努力向前。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反映的正是家长的形象。家长自身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家长有目的地同孩子谈话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家长在生活中每一瞬间的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家长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和来客握手,怎样对待朋友和坏人,说话时的表情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不过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儿童不是小小的成人。他们并不具备成人所拥有的生理、社交、情感以及认知技能。但是许多家长感觉好像孩子具备这些技能。更糟糕的是,家长要求孩子的,可能家长本人作为成年人都力所不能及。慑于家长的“淫威”,孩子只好服从,奔波于各种兴趣班间,参与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活动。当家长把成绩看得高于一切——把孩子的行为看得高于孩子本人时,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童年并非为了成年而进行的彩排!童年是生命中独立的、独特的、奇妙的一段时光。当我们努力让孩子超过他人时,就将他的童年一把夺走了。    现在家长可以非常的忙、可以有很多的应酬、可以忙自己的事业,但不要忘了忙来忙去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孩子。孩子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事业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三点是不能等的:身体健康不能等;孝敬父母不能等;教育子女不能等。这一切错过后都是不能重来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

内容概要

杨雄编写的《让孩子幸福》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让孩子幸福》认为:
第一,家庭教育只能借鉴,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别人家培养孩子成功的经验案例,不见得你能复制成功。第二,家庭教育“投入”不一定能完全“产出”。不是说你有钱,投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就能将孩子培养好,家庭教育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这取决于孩子的天赋、家庭环境、孩子后天的兴趣、努力、选择与方向等复杂变量。第三,为此,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首先不要期望过高,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苦逼孩子,剥夺儿童童年的快乐与自由。家庭教育要考虑成本投入,还需考虑孩子所付出的代价。

作者简介

杨雄,博士,研究员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体系”首席专家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首席专家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主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研究”获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12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持“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体系研究”获第七届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2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个人”    2012年被上海青少年保护委员会聘为上海青少年保护咨询专家    2009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先进个人”    2008年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授予中国青少年事业杰出贡献奖

书籍目录

一、让孩子一生幸福
1.谁来为“孩子消逝的童年”买单?
2.还孩子幸福的童年
3.做“恰当”的父母
4.保护孩子的梦想
5.适合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6.“做最好的自己”
二、家庭教育两大任务
1.做人要学“喜羊羊”,做事要学“灰太狼”
2.做人要善良诚实
3.做事要认真、负责任
三、家庭教育“三角关系理论”
1.亲职教育(如何做父母)
2.子职教育(如何做孩子)
3.配偶教育(如何做夫妻)
四、家庭教育“四项基本原则”
1.顺应儿童自然发展
2.家长:家庭教育的主体
3.代际之间相互学习
4.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五、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
1.儿童心理发展的“双螺线”
2.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
3.“亲子关系”变化三个时期
4.根深才能叶茂
5.情商决定未来幸福
六、家庭教育六个问题
1.“早期开发”与“过度教育”
2.“关爱教育”与“挫折教育”
3.“女生优势”与“男孩危机”
4.“祖辈教养”与“亲职教育”
5.“圈养教育”与“散养教育”
6.美国虎妈”与“中国茄妈”
七、家庭教育“七大策略”
1.“交换并非惩罚”
2.“认知引导”
3.“热炉法则”
4.“强化原则”
5.“正确地爱”
6.“递进激励”
7.“权威一朋友”策略
后记

章节摘录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8代。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的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个子孙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克斯·莱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局,对子女教育则不闻不问。在他的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疾的多达400多人。    对于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时下社会流行的目标是“望子成龙”;衡量家教成功的标准是“成王败寇”;基本方式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对于“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家长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所成就;有的家长只是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平安;还有的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拥有财富或显贵地位。这些都是家长们的期待,无所谓对错。但事实上,孩子成才是当前大多数家长最关注、也是投入精力最大的部分。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望子成龙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生活动力。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则排在第二、第三位。    这说明,孩子的成功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有没有吃苦精神、是不是勤奋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标准。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我们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有地位,有财富。    我很同意俞敏洪的一个观点。他说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家庭教育“成功”标准多样化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这虽然是标准,但在我看来,这都不能成为所有家庭惟一的标准。为什么,因为它事实上也无法变成所有家庭的惟一标准。    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或需要达到这一标准,中国有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想象的文化,它缺少一个过程,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它缺少一个前提,就是说手里拿的要是一块铁。今天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看人的标准是多维的,你的孩子可能是铁,也可能是一块宝玉,也可能是珍贵的钻石,不同的材质我们就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是块宝玉,你还在磨,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真的把孩子磨残废了。如果孩子是宝玉,就要按照他的纹路去雕琢。如果你的孩子是珍贵的紫檀木,那么也要按照他的大小来打磨,使之成为一个器物。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2000多年前就说因材施教,所以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士。我们今天传统的东西中还是认为努力是最重要的。按照现代眼光看,其实努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不对,努力也是白费的。如果你的方向错了,你特别用功,你付出的特别多,最后你没有得到成功,你得到的伤害也特别大。人的认知渠道不同,学习方法也就不一样。    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学习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其中以视觉为主的就叫“视觉学习型”,就是他的视觉区域发展得最好,眼睛非常发达,视觉神经非常敏感,其他结构也是好用的,如果不好用就属于残疾人,但是以其中的“视觉类型”为主,整合了这一儿童生命中对世界认知的结构。一个视觉区域最发达的儿童,他喜欢用视觉来学习,用视觉学习的时候效果最好。    有的儿童可能是听觉型。听觉型的儿童,他的听觉中枢神经的细胞是最多的,有的儿童可能是触觉型,触觉型更强调个人对外在世界与身体的感受,这证明每个人的脑结构不同,所以他的行为模式不同。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决定你的命运,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脑结构决定他的学习方式、职业方向,甚至生活状态。这是一个科学的前沿,我们现在把它引用到行为心理学。从科学的层面证实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另外,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和社会大背景融合在一起,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融合不可分割。因此,现代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发展前景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地只求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以及更高的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他们步入社会后,如何在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我们做家长、做大人的,教育孩子三年,则要为孩子三十年着想,三十年之后,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三十年之后,他们工作快乐吗?工作有成就吗?生活幸福吗?他们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因此,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第一个理念,以人为本。    P1-3

后记

写这本小书纯属偶然。尽管笔者从事青少年研究近30年,但从未想过要写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因为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与其说是一门学科,更不如说是一种艺术,一种教育孩子的艺术。是需要大人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的实践的艺术。是一项不能退休、难以拨人替代的工作。在我看来,第一,家庭教育只能借鉴,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蹦人家培养孩子成功的经验案例,不见得你能复制成功。第二,家庭教育“投入”不一定能完全“产出”。不是说你有钱,投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就能将孩子培养好,家庭教育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这取决于孩子的天赋、家庭环境、孩子后天的兴趣、努力、选择与方向等复杂变量。第三,为此,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首先不要期望过高,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苦逼孩子,剥夺儿童童年的快乐与自由。家庭教育要考虑成本投入,还需考虑孩子所付出的代价。总之,在我看来,让孩子幸福比获得所谓成功更为重要,况且在多元开放的社会中,成功的标准已经是多样化了。    撰写本书直接缘起于3年前我有幸承担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这一重要课题,日后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布了这一指导大纲。因我是这一课题负责人,于是全国各省市便邀请我去讲课,在全国妇联儿童部与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安排下,我先后在广东、浙江、江苏、河南、贵州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省市作了演讲与授课,受到了数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妇女儿童工作者以及社区干部的鼓励与好评。本书部分内容是我讲授家庭教育课程过程中的心得、观点与感悟。有不少学员希望我能将这些内容整理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罗俊华同志偶然机会知道我在写本书,便积极鼓励我尽力完成它。在她的催促下,便有了《让孩子幸福》这本小书。严格来说,它不是一部学术专著,但拙作若能在普及、推广家庭教育科学理念方法上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上发挥绵薄之力,笔者将备感高兴与慰藉。由于是在讲稿基础上修改、充实的,拙作引用了其他学者的一些观点,限于文体,没有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杨雄    2012年6月12日于上海

编辑推荐

《让孩子幸福》作者杨雄在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机构培训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专业经历和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三角理论”,即家庭教育是个三角形,亲职教育(如何做父母?)、子职教育(如何做孩子?)和配偶教育(如何做夫妻?)共同支撑起家庭教育的大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让孩子幸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