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

出版时间:2004-0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曲波  页数:588  字数:413000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曲波,山东省胶东半岛黄县人,一九二三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当过染匠,失业归家。曲波只念过五年半小学,十三岁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他少年时代曾熟读《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及其他古典文学作品。一九三八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九四九年转入工业建设战线先后在工厂、设计院及工业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一九五五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一九五七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该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桥隆飙》还创作了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二○○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曲波在北京病故。

书籍目录

一 血债二 许大马棒和蝴蝶迷三 受命四 杨子荣智识小炉匠五 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六 夜审七 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 八 跨谷飞涧,奇袭虎狼窝九 白茹的心一○ 雪地追踪 一一 老道失算一二 一撮毛一三 兵分三路,如此如此一四 夹皮沟的姊妹车一五 杨子荣献礼一六 苦练武,滑雪飞山一七 借题发挥一八 二道桥头大拚杀一九 杨子荣盛布酒肉兵二○ 逢险敌,舌战小炉匠二一 小分队驾临百鸡宴二二 小白鸽彻夜施医术二三 少剑波雪乡抒怀二四 栾超家闯山急报二五 将计就计二六 捉妖道二七 青年猎手跳绝壁岩二八 刺客和叛徒二九 调虎离山三○ 毁巢切屁股三一 槽头炸马三二 林海雪原大周旋三三 解救三四 基密尔草原三五 “雪上大侠”三六 棒槌公公奇谈四方台三七 李鲤宫前对手交锋三八 铁流关于《林海雪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林海雪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一位同事大姐比较怀旧,托我给她订购的。
  •   故事精彩,与时俱进更好!
  •      作为一个九零后,读起来革命历史小说是另一番感觉,与文化单一而匮乏时期的几十年前读者的心态与评价截然不同。《林海雪原》代表了那个时期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但在今天,作为后代读者的我说实话,看这本书实在有点别扭。一部优秀的作品是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或许这本书里面时政性太强了吧,现在读来没有了当年读者的兴趣与热情。我觉得闪光的部分恰恰是那些着笔不算多的写人性的部分,真实、可信,似乎离我们很近。
       《林海雪原》的故事发生在牡丹江地区,作为故事背景的冰天雪地我是非常熟悉的,我从小在林海雪原之中长大,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描摹与刻画的精细、认真,确实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写作路线。读了《林海雪原》你会发现它是雪与火的交织,是寒冷与热烈、斗争与爱情、豪壮与婉约的撞击与融合,“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如杨子荣、刘蕴苍、高波等无论年纪长幼都没有个人感情多方面的展现,他们体现的全部都是自己幼时的仇恨、斗争之中的睿智与集体的不断胜利,在今天看来不算真实,可竟然能让这些人物在文学画廊中有一席之地传唱至今,虽说有后来样板戏的影响,但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成功,类似《水浒传》中那些单身的好汉。作为作品主角的少剑波也是如此,高高在上,我只是在他喜欢白茹而不安时才能感到它的真实性。我当然愿意相信现实中有过很多这样的单纯的革命情感,可在今天看来,少剑波的封建思想也是蛮严重的,喜欢白茹但又让白茹干这干那,甚至让意中人把自己的内衣给冰天雪地中受冻的老乡,实在是没有感情,我承认这里面有严格的军队纪律的约束,也知道不应该用现在的眼光要求历史人物,但是还是感觉有些别扭,少剑波身上有道学气,这是历史的局限,甚至现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存在。而白茹辛辛苦苦抢救伤员,为革命不断工作,不但因为她党性很强,还因为她像我们一样崇拜英雄,所以爱的卑微。
       不要因为作品迎合就抱有偏见,也别因为作品非主流就标榜自己。每部作品都有它闪光动人地方,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找出它隽永的东西,那便是精髓。
       林海雪原的英雄们,始终在那片山海里驰骋……
      
      
  •     他的奇特在于渲染的东北林海,在于描述的茫茫雪原,在于那大山里祖祖辈辈生活的传说和继承。
      这是一本红色读物,但是他之所以成为经典,更多是因为对那林海雪原的令人神往的描述。
      高大上的我军指战员,机智多谋,临死前也是大义凛然;下流狡诈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匪,丑陋不堪,这些没有问题,但远不足以把它送上经典的殿堂。
      还有作为剿匪的小说,东北土匪之间的黑话,暗语,对读者来说也是不错的另一种体验。
      伟大不一定要亲生经历,但是必须要基于对现实的体验,曲波用自己的前半生的岁月体验,换来这本书的价值。
  •      睿智的少剑波,对着活泼的白茹却束手无策,两人若即若离那种青涩的感情线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牛逼的卧底杨子荣,在座山雕面前面对小炉匠竟然坐怀不乱,将计就计把小炉匠给解决了,这段描写真是非常扣人心弦,最后一枪崩掉次悍匪不禁让人大舒一口气
       另外,长腿孙达得,快板栾超家,坦克刘勋苍,搞笑的董中松,警卫高波等等,虽然都是配角,但是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人物的特色描写的非常丰满,虽为配角,但是他们和主角一样使我们难以忘记。
       这是我唯一看了4遍的战争小说
      
      
  •      理论界有不少人批评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过于“神化”,显得不真实,进而以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否定《林海雪原》。不过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说, 红色经典是毛泽东时代的一代文学, 是新中国文学发展中光辉灿烂的一代文学[①]。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时代,是人民唱着东方红翻身做主站起来的时代。是艰苦创业、勤俭建国、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时代 , 也是革命精神高昂、革命激情燃烧的时代。
      那个时代产生的文学作品 , 染乎世情 , 无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无产阶级革命经历了艰难卓绝的努力才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与社会的天翻地覆相对应,文学也必然要探索者新变。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林海雪原》染上了强烈的浪漫的革命热情。虽然作品在塑造人物过程中难免有夸大成分,但是想及那个时代的高昂的革命精神,我们很难去否定这样的形象。况且作为文学作品,必然会对人物做有别于生活的拔高,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艰苦卓绝的环境,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人物形象是可信的并且是十分感染人的。
      如果沿用福斯特对小说人物的划分,少剑波的形象无疑趋向“浑圆”[②]。生活中他有时候象一个小孩子一样需要姐姐的照顾,工作上,对党无限忠诚,对上级和领导十分尊重又交往融洽;对于属下,既能平等交往又能显示威严;对于女同志,既十分关爱又能坚持立场;对于普通群众,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与他们交朋友……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他作为小分队的领导者的丰满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距离”艺术。
      一、少剑波的“距离”艺术;
      1、少剑波的个人智慧和魅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就得有优越的个人条件。少剑波是一个只有22岁的“精悍俏爽,健美英俊”[③]的年轻战士。他很有智慧,与老道(宋宝森)交锋的时候,虽然杨子荣,刘勋苍他们十分焦急,他“不但不急,反而更加温和”,而且虽然老道机灵地想到少剑波会设下陷阱,但他还是聪明地先“饱饱地吃上一顿,甜甜地睡上一觉”再来设计成功抓住了一撮毛。同时在很多次的作战的胜利都是依靠他的深思熟虑,苦思冥想,最终或巧妙或艰难地打败敌人。
      而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能够严以律己以保证自己是一个优秀的首长。练习滑雪的时候,“他对战士们苦练的要求向来没有这样严格过,对他自己更加严格”。刘勋苍对少剑波也是“一丝不苟,毫不放松他的要求尺度”。甚至还严肃地要求剑波出列接受惩罚。做得不好还要重做。少剑波也是毫不含糊地认真地练习。这样的首长怎能不令人折服!而在绥芬大甸子时,少剑波遇袭,右臂受伤,但是他依然表现出没事的样子,迷惑了敌人也给了战友们信心,不给剿匪行动增添负担。这样的首长,又怎能不令人感动!
      少剑波还是一个具备丰富自然科学知识的“新人”。 在基密尔草原追踪的时候,为了让这段路程变得更加愉快,他和战友们讨论起了库仑比的四怪,还把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在奇袭奶头山之后,他写下的诗更是让战友们惊叹他的“文武双全”。
      过去有人就少剑波的这样一个光辉形象,特别是后面写到的夹皮沟人们把他当做神人来对待,表示不满。1958 年上半年,侯金镜、何其芳等理论权威们已经指出,《林海雪原》违背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的几个方面:对少剑波个人才能着墨过多,对集体智慧强调不够,整部小说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沾沾自喜的情绪;对人民的觉醒认识不足。其实这大不必要。老百姓千百年来就习惯于对英雄人物崇拜,而少剑波的光芒也没有过分到掩盖了过去所有英雄。1957 年9月,周扬对“新时代的英雄”,做了质的规定,是“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纪律性的人们”[④]。通过全文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正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
      
      2、积极争取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少剑波对广大的群众是亲近关爱的。
      面对蘑菇老人的不理解甚至敌对态度,他“不管老人听不听,便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宣传共产党解放军的一切”耐心地博得老人的信任,并且十分关心着老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
      在夹皮沟,群众们把部队当做了土匪对待,战士们都感到有点委屈,而少剑波还是耐心地进行群众工作,并且积极主动地接近群众,获得他们的信任,并且想办法为他们开拓生存空间,最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他们准备进攻马希山等人时,中途遇到姜青山,并发生了冲突,战友们差点就要对姜青山开枪了,幸亏少剑波及时“跑上来紧急地命令” 不要开枪,为行动增添力量 。他说过:“群众是我们的,我们要一个一个、一家一家地争取。哪怕是一个小孩子也不能放弃”。
       这样的光辉形象,我们怎么能说他没有纪律性,不算“英雄人物” 呢?恐怕广大群众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3、少剑波与战友们的“近距离”;
      作为首长,少剑波没有特意把架子,而是与战士们亲近,保持“近距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有不少描写少剑波对战士们的微笑的“镜头”,更有不少战士们感到少剑波“亲切”的场景。
      少剑波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杨子荣和孙达得出去时,“少剑波坐在一所马架木屋里”,“想念着”他们。杨子荣找寻破胶鞋的另一只回来时,少剑波正在灯下写着日记。杨子荣直接就闯进门来。而少剑波一听杨子荣的声音,“一下蹦下炕,两人紧紧地拉着手”,说“子荣,子荣,太辛苦了,!先喝水。”
       同时,火车在二道河桥头遭到敌人的凶残袭击,警卫员高波等英勇牺牲时,’少剑波满目凄凉地看着周围的战友对死者的哀悼,内心一阵激烈的翻腾,激起他沉重的自责’。他责备自己失职,责备自己粗心。“真是该死!”可见少剑波和战友们是没有隔阂的,可以亲切的交流,并且互相间充满了深厚的情谊。
      作为首长,他还能勇于在战友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审问小炉匠失利时,他“我应该承认我对付这样的匪徒是没有经验的。”这就会让战士们觉得大家都是平等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积极主动进行“民主决议。”他们会一块吃着午饭,一面吃,一面讨论,一面思索“线索”。他会微笑着启发大家多提方案,并且细细地吸取大家发言中的的精华,“哪怕这些意见里只有一部分、或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是有价值的”。当少剑波受到了大家智慧的启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时,他自己的脑子会感到更清晰了,“脑中的那股污水,胸中的那团污气,好像完全驱泄干净了!他内心钦佩着自己的战士,不仅有惊人的战斗技能,而且有可贵的战术素养。他把战士们的意见一一地深思熟虑了一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订出了一项对付当前匪徒的战斗计划”。
      尤其会让战士们感到温暖亲近的是不管在多么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他总是喜欢和自己的战友进行幽默而愉快的玩笑:
      如: 跨谷飞涧奇袭虎狼窝时,对战友们说:“ 这座绳桥,是我们活捉土匪的天道”!
      练滑雪吃了不少苦头,自信乐观地说是“交雪朋友”。
      有这样一位首长,战士们怎么不充满力量,怎么会不为革命事业死心塌地的奉献一切。而这无疑得益于少剑波“近距离”的领导艺术。这样的首长完全符合“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纪律性的人们”的标准。所以与其说《林海雪原》失真,过分夸张,毋宁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4、少剑波与战友们的“远距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上下级之间应该亲近,但是也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古代多次发生的宦官误国事件就很能从反面说明这个道理。引申到少剑波作为首长与战友们的关系同样也适用这个道理。如果首长过于容易亲近而失去了威严,那么渐渐地战士们必然会不把首长当做上级,从而使得首长的领导工作无法开展了。
      少剑波具有首长的威严,工作认真起来可以说是“六亲不认”。“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谁也不敢近前。如果谁要触犯了他这个特性,不管你是什么理由,他都可以狠狠地把你批评一顿,并且他还可以喊着上操的口令,叫你用正步走出他的房间”。
      在夹皮沟工作时,白茹和高波督促他洗脚,可是一连几次少剑波好像一点没听见,连眼睛也没动一动。直到白茹蹲在炕沿下给他脱鞋,他好像这时菜发觉他旁边还有人。但是,他马上就是不耐烦地推了一下白茹“去去去,现在顾不得这些,去。”
      其实这也是他的魅力之一。与战友们亲近是十分看重战友,对工作认真到近乎不近人情,就是具有高度的革命激情和工作热情了。正因为他能够在工作于战友,距离远与近上把握得很好,他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解放军指战员,带领战友和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5、少剑波与白茹
      少剑波遵循着一个原则:在女同志面前要十分稳重。这也许是一种自觉的加大距离了。
      “少剑波平日除了女同志外可以和同志们欢打欢闹,可是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谁也不敢近前”。当白茹打扰他的工作时,他毫不客气地用“严厉”的声音来呵斥她。并且会“烦躁”地责备她为什么不去开会。
      不过,在人类最美好的感情面前,他脚上不敢迈进,心中还是想缩短“距离”的。后来他还是感到了自己的不是,便温和地安慰白茹。但是白茹走后,他又责备自己在“什么时候了”竟然“对一个女同志这样温情。”不管他是否真的是怕引起其他同志的误解,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当时艰难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的。并且作为一个小分队里面的“领导”,是很注意把握与战友间尤其是女战友间的距离的。
      在成功智取威虎山之后,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少剑波才认真审视他和白茹的关系,并且没有过多地压制自己的情感,自觉拉近了“距离”,接住了两人之间飘荡的线的另一端。并在雪乡抒发强烈的感怀,写下“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的动人美妙情诗。不过,他还是坚持住两人之间的距离,很快便从战斗的胜利的喜悦和爱情的甜蜜中抽身出来,继续艰巨的任务。
      但是这样两个活泼人,当他俩在一起,不会再“死板得难受”了。所以才有后来,白茹为少剑波换药时他的“ 少剑波内心充满了喜悦 , 可是他老是静静地不言语 ,只是微笑着偷瞅白茹那灵巧的嘴唇,和盯在他绷带上的两只动人的大眼睛”。他们间的距离感消弭了不少。
      只是战争远没有结束,即使是爱情的对象,少剑波最终还是得“远距离”交往,所以小说到了最后,并没有出现许多读者期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也许这正好也可以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吧!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少剑波作为首长,在处理与周围同志与群众关系时,是很懂得“距离”艺术的。他甚至可以说是操纵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能手,所以他的领导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所以他才能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帮助群众摆脱困境;更加能处理个人与集体,特别是感情与革命间的冲突,让革命事业顺利的开展下去。而反观匪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巧妙地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他们操纵“距离”艺术的失败,从而他们的“痴心妄想”最终落空!
      二、敌人的昏庸;
      我们可以看到,仙姑洞里,“匪首许大马棒和他的大儿子,许福,弯蜷着像对大虾”“抽着大烟”“发出吃穷吃穷的响声”。洞的另外一边,“是匪徒们在推牌九,唱淫调,吆二喝三地争吵”。这里我们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领导艺术的自觉应用,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狂欢”罢了。而这狂欢只是满足了匪徒们的荒唐贪欲而吸干了百姓的血汗!
      再看座山雌,实际上从“国军”的角度看,栾平努力保存“先遣图”,一直忍辱负重,准备投奔座山雕,继续为“国军”效力
      但座山雌要求属下对他绝对忠诚, “最恨被共军逮住过的人”,凡有赤化或软骨头嫌疑者——杀!不允许人有污点、有错误。因此像栾平这样的“ 历史不清白”者, 不但“忠而见疑, 信而被谤”, 而且被逼无奈, 不得不隐瞒或编造自己的历史。要求绝对的忠诚, 结果导致的是不忠诚。另外, 以八大金刚为首的群匪, 生活在“只话” 构建的江湖中,眼界低下, 毫无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杨子荣缺乏起码的警惕。《林海雷原》中的杨子荣打进威虎山后,成天请弟兄们饮酒作乐, 大讲黄色笑话, 挑拔各路国军的关系。威虎山的队伍沉迷于腐化享乐的气
      氛中[⑤]。从中可以看出座山雕既没有人性的温情,更是除了暴戾的淫威,看不出有令人敬佩的“威严”所在。这是他覆灭的诱因,更是国民党腐化的“脓疮”!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的英伟!
      三、结语。
       《林海雪原》作为我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中的一篇,一直广受欢迎,是一部呼应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作品受到我国传统小说章法的影响,以多种手法鲜活地刻画出许多人物形象。而通过对少剑波这个中心人物和匪营中的代表人物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少剑波操纵“距离”的高超领导艺术。这个艺术既是他剿匪胜利,甚至全党全军领导革命胜利获得解放的关键,在当下也能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智慧的启示!
      
      
      
      
      
      
      
      
      
      [①] 《论十七年红色经典的思想艺术魅力》罗电《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 年第 6 期
      [②] 《试论<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党的代言人”形象》朱姗《文化建设》2009第九期
      [②]《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 2005 曲波 以下对原文的引用不加说明的都是依据该本
      
      
      [④]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转引自《“革命中国 ”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姚丹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1年
      
      [⑤]此处关于栾平的解读,参看了《“小炉匠”栾平的悲剧》孔庆东 《剑南文学》 2007 年 05 期
  •     这本书是我爸爸叫我读的,当时觉得没什么,一直没有读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看到了本书,就顺手借出来。刚开读时,觉得也没什么,后来越读越有味道了。尤其在雪地上的那一莫,至今还记得,用雪来治疗冷疮。
  •      还记得是初中的时候,老爸硬是把这本书放在床头,连说好看好看.于是,每天睡前都会翻上几页,渐渐的,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无法入睡,其中一个晚上,硬是通宵给看完了.那种感觉真是至今难忘哦.呵呵,同样难忘的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看着我没精打采的样子,忍俊不禁的笑着拍着我的头说:以后可不要再通宵了哦.呵呵
  •     我在小学时代读过,那是70年代中期,是物质和精神都十分贫乏的时代,这本书陪我度过了少年时代,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得、白茹等英雄形象影响了我的人生,使我立志做他们那样的英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当成英雄)。当时这本小说可以说我都会背诵了。
  •      有些作品以为很好,读起来却让人失望。《林海雪原》就是这样。如果我小时候读这本书,那印象会很不错。因为暗合了我的革命英雄史观,毕竟在受小人书和老电影浸淫的童年里,滋生了一种无比伟大无比崇高的英雄情结。我以为林海雪原里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会把我带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很可惜,作者好像无意去造典型环境以配合典型人物。
       座山雕不是一个好土匪。像木偶一样的被杨子荣几句行话轻易戏耍,被侮辱了的不仅是匪格还有智商。其实辨别的方法很简单,让杨子荣参加扫荡一个村子不就完了,文本中的杨子荣只是在语言上土匪罢了,在行为上仍保持了一个标准的革命英雄形象。如果作者想挑战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妨设置小分队的几名队员走失在茫茫雪原,不幸被俘,然后座山雕把祭旗的任务交给杨子荣,亲眼看着杨子荣的枪法,这样最能检验杨子荣的土匪成色。如果作者还想悲情一下,不妨在开始让杨子荣来一段和白茹的情感纠葛,然后白茹不幸在被俘的人员之中,这样杨子荣在处理的时候就置于一个道德困境,一个抉择的两难,正像《九三年》郭文对朗德纳克所做,绝对正确的革命主义和更为正确的人道主义的碰撞,而这种人类共同的永恒的命题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还可以接着写,假设杨子荣为革命将儿女情长抛诸脑后,保证了少剑波的小分队铲匪成功,这时候不要写杨子荣被匪徒最终识破并消灭,死于敌人之手一点意思都没有,不如让杨子荣死于少剑波之手,即死于自己人的手里,并在死前意外得知被俘的白茹他们是被少剑波故意安排被俘的,而且少剑波知道自己一定能从革命大局出发,上演一出苦肉计。然后少剑波为了消除自己把白茹送进虎口的指摘,罗织罪名将杨子荣置于死地,多少有些任我行或者岳不群的味道,这样整个故事就有了成为大片的因素。
       或者,少剑波得到地图后,剿匪成功,但是唯一能证明杨子荣是自己人身份的队员全都阵亡,这样杨子荣被看成国民党反动派关押起来。故事就此结束。
       《林海雪原》在威虎山之后,一无可看。作为十七年主流话语写作,人物形象空心、高大、平面、脸谱,《林海雪原》领军着一批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文学创作是没有生命的,于是,很多人一本书的起点也就是终点。倒是当时的隐形写作(陈思和语),亦即民间创造,逸出主流之外的作品,摒弃宏大叙事,将人性的光辉放在特别的境地,像《百合花》、《红豆》等作品,历久弥香,显示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读<林海雪原>
      
         小满 08.3.19
      
        近来流行海选,前段时间选<红楼>,听说又要选<水浒>,好不热闹。拍戏之前先造势,是个好点子。我有个好题材,具备非常多的卖点:黑帮、卧底、大背景大场面、经典、主旋律、战争等等吧,还有好多待挖掘。问是什么,看了我的标题当然知道了--<林海雪原>嘛。
      
        <林海雪原>绝对具有成为中国大片的基本素质,杨子荣孤身打入匪帮内部,单这点就已经足够吸引人,加上大段黑话,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头子--座山雕、许大马棒、蝴蝶迷(听这名字就非常有戏!)……不要说几十年前风靡全国,今天翻出来照样受欢迎,和<谍中谍>有的拼。
      
        有人说中国影视题材少,我看还是挖掘不够。一个很普通的故事<集结号>,也被冯小刚拍得激情四溢,如果换成<林海雪原>这种经典又精彩的故事肯定会让观众过足瘾。今天重读<林海雪原>,虽然也有些当时的口号式语言令人发笑,但少剑波、杨子荣等人智勇双全的英雄气概更是让人激动不已。今天,实际上<林海雪原>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试问有哪个人不知道“天王盖地虎”的下句是“宝塔镇河妖”呢?还有精彩的“么哈么哈”“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我现在想起来也要时不时来上两句。
      
        如果现在重拍<林海雪原>,我举双手赞成。我建议先海选一下座山雕,然后是许大马棒等众土匪,正面人物就不用选了。拍出来肯定好看。即响应了主旋律,让大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能看纯粹的中国式大片,何乐不为呢?当然了,还是冯导比较好,张导和陈导就不必了,哈哈……
      
      
      
  •   好美丽的记忆,羡慕!
  •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爸推荐给我看,当时对这种红色革命题材的作品很是没有兴趣,于是硬着头皮看,可是很快被书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吸引了,一口气通读全文,少剑波、白茹、杨子荣、座山雕等等这些鲜明的形象深深刻在脑海里面。后来这本书读了十来遍,是我少年时期很喜欢的书之一。
  •   我也有同感
  •   林海雪原的写作时间貌似是......60年代以前吧......用这个时候的评判标准来评价那个时候的作品,貌似......
    我第一次看这个作品大概是9岁左右,拿我姑姑的书,看了N遍,把书都看脱线了,我姑姑气的呀,都想揍我,不过后来这本书归我了,我就开始后悔:当时干吗那么不爱惜呢,现在想看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的别打乱了顺序......
    这个貌似是按照真实情况加工了些写出来的,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有的时候小说可以虚构出各种非常困难的场景让主角被虐的很惨来迎合读者的口味,可是这样有点纪实性质的就不可以乱写了吧,毕竟书中的人物都是真有其人呢.有的时候现实比小说更令人难以置信,反面人物关键时刻犯傻的事情出现了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   呵呵,找了一下,当时我读的是这个版本: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62875/
    1.1RMB啊!
  •   “如果作者还想悲情一下,不妨在开始让杨子荣来一段和白茹的情感纠葛,然后白茹不幸在被俘的人员之中,这样杨子荣在处理的时候就置于一个道德困境,一个抉择的两难,正像《九三年》郭文对朗德纳克所做,绝对正确的革命主义和更为正确的人道主义的碰撞,而这种人类共同的永恒的命题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或者,少剑波得到地图后,剿匪成功,但是唯一能证明杨子荣是自己人身份的队员全都阵亡,这样杨子荣被看成国民党反动派关押起来。故事就此结束。 ”
    不知道你是不是在说反话?
  •   是要每个人都陷入困境么,是不是还要来个无间道?
  •   小时候没看过,现在也不想看了
  •   很有道理的修改……
  •   照楼主的想法,很多旧时的经典都可以进焚化炉了
  •   看到最后我想问,文学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内在规律是过往大师在探索文学的时候形成的呢还是时代背景影响下不断变更的?怎么样在能说百合花是符合规律的?为嘛《林》对规律有背离?
  •   文学的内在规律有很多种,但是上文的意思是:文学首先是人学。
  •   不能说《林》没有体现人学,某些地方的妖魔化,类似神魔小说的描写更加能体现当时的意识形态,当时规定英雄要是完美的,如果照你这么写,曲波早就被划为反动分子了,还有命在么,要人学作家就不要自己的人命了,那还叫人学么
  •   《林》只属于特定时代。你可以说,小说不过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你也可以说,小说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一场叙述的冒险。无论如何,文学有其成为经典的标准的。《林》只有文学史价值,而没有文学价值。
  •   楼主还是回家看金庸吧
  •   楼主或者是被现在的电视剧给影响了,动不动就想来个杀自己同志的试探。那时候看电视剧《林海雪原》,特别记得杨子荣后来被无名匪辈给枪杀了,我那个心痛啊,人家那么大风大浪地过来了,最后死得有点……憋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