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的女儿

出版时间:2002-0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海鸰  页数:406  字数:3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少女朦胧的初恋,大龄女青年的焦虑,面对有妇之夫诱惑的挣扎,恋爱的幸福,新婚的甜蜜,初为人妻即为继母的尴尬,养育孩子的艰辛,离婚的苦痛……虽然她出身于军人家庭并是位现役女军官,但一个普通女人情感生活中的一切,她都因自身性格的原因而一一经历过了。    小说以韩林及其女友们为主体,展现了现代婚恋生活的一个侧面。文笔朴实流利,细节生动感人,结构严谨巧妙,前呼后应,可读性强。对人生敏锐细腻的感悟,以及带有哲理性的思考,使本书既是一部女人情感生活的写真,又能在家庭生活方面给男人以一定的启迪。

作者简介

王海鸰,女,总政话剧团编剧。原在济南军区某海岛部队当过兵,做过通信兵、卫生兵、业余文艺宣传队队员,调离海岛前为医院宣传干事。
主要作品 小说:《她们的路》《星期天的寻觅》《爱你没商量》(与人合作)《牵手》
话剧:《洗礼》《送你一支玫瑰花》《我想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

章节摘录

长篇小说故事梗概大校的女儿长篇小说故事梗概大校的女儿 (2002-01-17 09:45:14) 我喜爱散步。在海岛驻军医院时每天晚饭后都要沿着海边晃荡两个多小时。被借调到北京某话剧团后,我只得在房间里散。这是个太循规蹈矩的城市,小姑娘应该有女伴儿、大姑娘要有男伴儿,中年妇女则需傍着丈夫或牵着孩子。这些散步的伴儿我都没有,我快30了,未婚。 雁南给我来信,她被调往军区政治部的卫生所,战友姜士安当了团长,问雁南要了我的地址。姜士安当上团长的事让我颇生感慨,当初我们一同分到通信连,他穿小号军装手都露不出来,他的黑和瘦激发了我的爱心,每次到厨房偷猪油拌饭总要给他一份。而他则在夜间值班时负责接送我。从连队分手后,他只给我来过一封信,说爷爷给他找了个对象,让家里有人照顾,问我有什么意见。可惜这封信等他有孩子了我才发现,我只好把信收好,怀着一种“永别了”的心情。 我的大型话剧剧本《周末》已经交上去很久了。剧团的另一个编剧透露说,马上要对我的《周末》进行讨论。这是一个令人敬重的编剧,40不到,就编了三部响当当的大戏,我总叫他老师。趁我发烧之际,老师的手从我的额头慢慢向下移,我下意识地说:“不”。讨论《周末》时,老师找了个借口出差了。 魏申申最近心情不好,因为他丈夫胖子。胖子在歌剧院没演上男一号,愤怒得要命。心一狠,决定自己筹钱开独唱音乐会,结果遇上一个继承了一大笔台湾遗产的女子,把自己的老婆,话剧团的花瓶魏申申给甩了。劝架的时候,我的左脚被魏申申的鞋跟砸肿了。 父亲去世后,鲜少有时间陪母亲,《周末》演出结束后,我一瘸一拐地来到火车站。快检票了,我才想起没给家里拍电报,心想要是有雷锋就好了。一个30来岁,中等个的平凡男子应了我的要求。母亲听完这节故事后点头说:“这孩子不错”。 春节,我去了云南边防,在一个医疗所,认识了彭澄,一个热情、爱好文学的女孩儿。大年初三,彭澄打电话让我“务必马上来”,就这样,我见到他的哥哥彭湛,火车站的“雷锋”。彭湛离过婚,孩子判给女方,现在他的前妻正闹着复婚。他在云南住了8天,我们的关系一直没有捅破。回兰州前,他问我:“我们俩是不是考虑成立一个家庭”。 回北京后,他的信已在收发室等了我几天,他表明坚决不复婚,并让我立即带上证件到兰州结婚。领了结婚证后,我们在他的朋友家过夜,他的房子还被前妻占领着。几天后,我在家里见到小产后躺在床上的小唐———彭湛的前妻。小唐向我数落彭湛不干活、不带孩子、酗酒,打掉的孩子也是彭湛的……可我不上这个当。 当我们探望母亲后回到兰州,小唐已经搬走了,只留下一张床、一套卧具,和他们的儿子冉。 彭湛正式向单位递交停薪留职报告,准备与人合伙做生意,而我的假期早到期了。在彭湛的要求下,我把冉带到北京。不久后,我发现自己怀孕了。 兰州方面捷报频传,他用大而潦草的字告诉我:你现在可以胡乱花钱了!我们发了!!彭湛是在预产期的前一周赶来的。儿子海辰出生后14天,彭湛回兰州,临走前,他让孩子跟我姓,我难过得说不出话。 我连夜写信叫小梅在家乡为我物色保姆,小梅亲自来了。小梅在部队医疗所当卫生员,快退伍时,认识了汽车排的程百祥,两人双双回乡成了亲。不料程百祥没有生育能力,为了要个孩子,他竟强迫小梅和他的好友,一个回乡探亲的副连长好,一来二去,小梅和副连长产生了感情,部队知道此事后,处理副连长复员,副连长从此失去了消息,小梅在北京呆了三年后,寻得副连长下落,赶紧离了婚,和副连长创业去了。 彭湛走后,再也没有寄钱来,我的存款也所剩无几,只得叫彭湛把冉接走。 再见到冉已是七年之后,他的父亲来北京办事,顺便带他来玩,冉如今已不再爱说话,整日闷头关在房间学习。而这几年,彭湛在兰州先后与刘女士、吕女士同居后,和我离了婚。一段时间,他和吕女士吵得很凶,他表示,如果我同意复婚,他就和吕女士把婚离了,这让我哭笑不得。 领导命令我到抗洪一线生活,我把10岁的海辰托付给妹妹。在九江,我遇到了姜士安,他是师长了。师长姜士安并不幸福,老婆比他大好几岁,已经开始秃顶,随军20年,部队的编制都搞不清楚。但姜士安向她保证:永不背叛、永不抛弃。 洪水退后,我下姜士安的部队蹲点,他从柜子深处取出一册画报,上面全部是我发表过的文章,从我的处女作开始。我的泪水狂奔不止…… 海辰考上一所满意的中学,但由于离家太远需要住校,我又是单身了。公园里,姜士安走在我身边,当然我们不可能像小青年那样手拉着手,但我们离得很近,尽可能地近了。晚上回到家,洗澡、上床、看书。十点钟,电话铃响了,是他的电话,铃声赛过最好听的音乐…… (新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语评书评《大校的女儿》:   生活这位严肃的考官,决不容忍投机取巧的舞弊者,只要真诚地对待生活,哪怕失去很多,也会得到最为丰厚的回报。南京军区 刘传玺

编辑推荐

《大校的女儿》编辑推荐:《牵手》作者的又一部情感力作,女人婚恋生活的心路写真,男人家庭生活的教辅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校的女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很早以前就要买这本书,原因是不知道在哪里看了一篇推荐本书的文章。所以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读完。对于书中人物的命运,我很难用什么词来形容,只能是错位。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但是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又是那么的不真实。为什么选来选去嫁了那么一个人?而那个人为什么后来会是那样?还是开始的时候掩盖的比较好?以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嫁人一定不能匆忙,一定要在嫁之前充分、全面的了解。即使我们现在做了剩女,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要草率的、匆忙的把自己的将来随便交付给哪个人。以前看过作者的《牵手》,很喜欢。但是这本书,感觉语言有点平淡、拖沓。
  •   一直很喜欢王海鸰老师的作品,每一部小说我都很喜欢,虽然我先看了此书的电视剧,不过我还是觉得书更好看,文笔好,结构好,好好好好好……
  •   写的很生活。
  •   我不太喜欢文章结尾,我不希望主人翁命运如此不好。
  •   有一种智慧在里面。叙述平缓而沉稳。
  •     《大校的女儿》,07年出版,算是老书吗?在现在这个时代,新书以每年几千本的速度涌现,各大媒体的评分榜占据榜首的都是些管理、互联网、电子商务或心灵成长的书籍,那些书我也看,有帮助却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
       所以,在这春天刚刚吐露第一颗新芽,冬天的寒冷还没有完全退去的3月,我看了这本书。
       16岁的韩琳去了远离内陆的海岛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一开始是通讯兵,海岛生活是艰苦的,但韩琳让它并不枯燥,因为有好朋友雁南和小梅的陪伴,还有姜士安。韩琳对姜士安的第一映像是在饭堂:“那天饭堂做包子,坐在我对面的那个又矮又黑又廋的小士兵,左手一个包子,右手一个包子,吃了一个蒸笼。”那时的姜士安激发了韩琳的母性和同情心,韩琳对他很好,从厨房偷猪油拌米饭分他一半,好友从家里探亲带回的零食也要留下一部分给姜士安,这里面没有爱情,爱情发生的前提总要带有一点崇拜的,用韩琳自己的话说:“实在是太不起眼,才能这样肆无忌惮的对他好。”
       姜士安和她一起冒着风雨去检修线路,一个人爬上高高的线杆,姜士安对她说着自己的身世,姜士安在韩琳每次值夜班的时候送她接她,和她一起走过寒冷、漆黑、遍布碎石的坑道,在下雨天也不愿意和韩琳共披一件雨衣。这一切,韩琳能做的也只有再偷一碗猪油拌米饭给他,韩琳不明白也不在意,在姜士安心里那份隐秘的情感。这份感情就像姜士安的个头一样,在那几年迅猛的成长,直到韩琳离开小岛去了军医院学习护理。
       姜士安给韩琳写信,信中说:“爷爷让他回家结婚。”问韩琳有何意见。韩琳没有回信,那时的她正沉浸在自己热烈又无望的暗恋中,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姜士安信中背后的意思。中年的韩琳也在一次次的回想中问自己,可每次得到的答案依然是不能。
       韩琳与彭湛的相遇,很有戏剧化。那时的韩琳从军医院外调北京从事剧本创作,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写作。虽然还没有得到重用,但已经走过在雁南鼓励下写些文章投给报社的日子。事业可以说已经步入正轨,但是感情生活却是一团乱麻,这次的对象已婚,面对他的攻势,韩琳虽说想要死守底线,但心里已经开始发生动摇,无奈只能逃跑。以体验生活的名义离开北京下部队,在那个和韩琳的海岛一样闭塞地方,她遇见了彭澄,一个和当年的她一样怀着文学梦想的年轻军医。韩琳很喜欢彭澄,尽力去实现彭澄的梦想,带她去看看医院外面的世界,彭澄也很喜欢韩琳,想把自己的哥哥介绍给她,使韩琳成为自己真正的亲人。
       彭湛来探亲,韩琳发现他就是“雷锋”,在火车站曾冒着误火车的风险帮她打电报回家,韩琳还没有来得及把钱给他,就已经跳上火车离开的那个“雷锋”。以后的一切看似水到渠成,在这个大多数时间都环绕在雾里,鲜见阳光的地方,他们每天一起散步,彭湛说着自己失败的上一段婚姻,说着自己想离开机关下海经商的抱负。韩琳说着对那位已婚男子的让自己感到羞愧的情感,那份挣扎和逃避。
       回到北京后,他们决定结婚,后来发生的事情,让韩琳后悔,如果不是在那远离尘世的特殊环境下,韩琳是万万不会把自己交付于这样一个男人,可以说在那云里雾里,她被彭湛迷惑了。
       这是一段失败的婚姻,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女人的灾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麻烦,逐渐暴露出彭湛的幼稚,不负责任和大男子主义,韩琳也终于承认当时结婚只是一时的脑袋发热的冲动,他们并不互相了解,他们的感情基础并没有那么的牢靠。
       韩琳是一个太过倔强的女人,从他们分居、彭湛出轨到最后离婚。韩琳没有像彭湛要过什么,连儿子海辰对于爸爸的想念,韩琳也只字不提,因为彭湛说过对她、对儿子已没有了一丝情感。韩琳说:“感情是要不来的,他走了,我要哭哭滴滴,大吵大闹,男人更会觉得你不可理喻,离开你是对的,我没有了他,至少还要有尊严。”离婚时,韩琳什么都没有要,而这个前提却是,如果将来自己出了什么意外,海辰不能给彭湛,而是要跟着自己的妹妹,因为妹妹没有孩子,才能真正的对海辰好。她和彭湛之间真的是断的一干二净,不留一丝牵连。
       书中用很大篇幅写韩琳独立带孩子的生活,作者写的很细腻,所以很动人。我想,以我这个年龄,是不能完全理解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所要经历的艰辛。不过在对于完整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作者通过韩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曾经那样地为海辰渴望着父亲,身临其境时才发现,过去我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些偏颇。我是读了过多的有关书刊文章,被那些并非不科学的关于单亲家庭儿童的种种吓怕了。深知那些著书立说的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的苦心,但还是要说,他们在强调完整婚姻对于孩子的重要时,却忽略了有关婚姻形式与婚姻内容的探讨。怎么见得有父亲就一定比没有父亲强呢?换个严谨的说法,怎么见得双亲家庭就一定会比单亲家庭强呢?倘若没有社会上的偏见、歧视,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就能够做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各有优长。比如,单亲比之双亲,就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持对孩子教育上的一致性,海辰便是一例。”
       "为了海辰,我想让彭湛来;同样是为了海辰,我想让彭湛走。可是,怎么让?下过几次决心,话都到了嘴边,说不出来。好几次,看到海辰又和他爸爸一起窝在电视机前,晚会、广告、电视剧一路看下去的时候( 道理怎能敌得过榜样? ),看到他小油条似的在我和他爸爸的不协调中左右逢源、渔翁得利的时候,看到我们家以前的生活秩序、我自认为是健康规律的生活秩序已然遭到了致命摧毁的时候,便反复对自己说,不能再这样了不能再这样了,学好十年,学坏三天,海辰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到底对不对呢?我想以我的年龄,也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但是我看过,会记住,就像“船过水上会留痕”一样。
       韩琳再次见到姜士安是在1998年抗洪抢险的大堤上,她没有想到当年那个农村来的苦孩子,今天会成为师长,带领着一只精干优良的队伍,用韩琳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个土皇帝。”岁月并没有让当年的那个人变得平庸不堪,反而是光彩夺目、魅力四射。我想没有一个女人的心里会不感慨,不受冲击的,所以当姜士安问起那个他时,韩琳哭了,一改以前的坚强和过分自尊,告诉姜士安自己离婚了。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姜士安并不能给予她任何安慰,就这么匆匆一面又分离,足以勾起年轻时所有的情愫。
       书到最后终于给予两人互诉忠肠的空间,韩琳下部队去了他那里,无论在书里还是在电视剧中,姜士安的喜悦之情都是溢于言表的,只是在电视剧中表达的更加含蓄、美好。书中他们的谈话循循渐进,姜士安说了对海岛生活的怀念,说了以前战友的现状,说了对现在工作的烦恼,也说了与妻子无爱婚姻的折磨,最后终于到达了那隐藏最深的柔软之处。在办公室里韩琳采访姜士安的那段,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电视剧中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在这里可以看到韩琳变了,从那个总表现的清醒、刚硬的没有女人味的韩琳变成了一个会撒娇、会装傻、会哭泣脆弱的韩琳。她在他的办公室走来走去,听他对文学书籍独到的见解,看他的衣柜,期待从中发现一些关于夫妻不和的秘密,又害怕姜士安看出自己有点阴暗的小心思,故意把话题引开,可当姜士安又说回工作之后,她又沉默,然后大哭,说:“我来这里是为了见一位老战友、老朋友,可谁知见到却只有一个真正的师长。”她在现在的姜士安面前真是有点乱七八糟。
       姜士安拿出了自己收集的关于韩琳所有的消息和作品的简报,告诉了她一切,这迟到的深情,使韩琳奔溃,书比电视剧更加高明,打断两人的是姜士安的下属,在处理下属的婚外恋的事情上,姜士安表现出为官的老练,自始至终,关心的都是下属的前途,女人和情感都要为此让路,这才是现实,姜士安可以对韩琳说所有的话,可以拥抱她,只要韩琳愿意,他可以像书里说的那样利用自己的职权,把她调来身边,如知己一般有说不完的话,但惟独不会牺牲掉自己的事业,电视剧中的姜士安毕竟是理想中的。
       同时,电视剧中的韩琳也是过于不食人间烟火的,书中的韩琳想要和姜士安在一起,甚至动过想要破坏他家庭的心思,可最终她还是没有忍心下手,因为姜士安的妻子陈秀得是个淳朴的有些无知的农村妇女,丈夫就是她的天,离开了姜士安这个说明书,她根本没法生活。韩琳曾经自问,如果当初自己和姜士安在一起,可以像他的妻子一样付出一切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一切都要有个看得见的未来,就是姜士安后来的成功,韩琳要的是一个师长姜士安,她不能像他的妻子一样,在姜士安当兵3年后,如果转业就和他一起回家种地,这份不确定,是当年的韩琳不敢去赌的。
       所以,从前他能,她不能,现在她能了,他又……
       这就是中国人情感,现实吗?现实。但却又不能说它不真切、不热烈。
       这是一部女性小说,书中韩琳朋友们都各自经历了感情的变故,她们做出了与韩琳相反的选择,最终也都获得了幸福,他们比韩琳豁达、勇敢、知足。
       小梅的经历彷佛告诉了读者,韩琳和姜士安的另一种结局,小梅嫁给的军人虽说给予了她富足的生活,但却没有性能力,军人找来自己现在还在部队并且大有前途的已婚战友帮忙,希望能有一个孩子。已婚战友和小梅爱上了,东窗事发,战友无奈和妻子离婚转业,虽说最后和小梅在一起有了孩子,开了快递公司,钱赚了很多,却无时无刻不怀念部队的生活,甚至把自己的办公室装扮成了军区指挥部的模样。小梅每每看见,都发自内心的后悔,觉得自己对不起他。
       这样的生活是韩琳和姜士安所不能接受的,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他俩早已从相遇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小说从一个女孩的青春年少写到她的不惑之年,韩琳自己也说,如果能从头走过,她一定会让自己的人生少一些后悔。但是没有如果,想想青春时自己的选择,也许那个你曾经认为最不起眼的他,在物转星移之后,会成为最吸引你的人,但想一想,你依然还是会做出和当年一样的选择,谁让那时年少无知。
       到底是因为失去了才学会珍惜?还是没有得到所以一直念念不忘?
       写了嫩么多,但 最后,看到结尾处他们在电话中相互问候的话语,依然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记得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十几岁时看《茶花女》,并不是只有死亡才能带来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奈。心里还是要问一句:“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      没看电视剧,直接看的书。
      
       我有些地方跟韩琳很像。没有女人味,不愿意示弱,带着点自以为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的做作的清高。
      
       我不知道自己身边有没有一个姜士安,就像年轻时的韩琳也不知道姜士安其实是姜士安一样。我却不愿意有那样一个韩湛,这样的一个丈夫对任何女子来说都太残忍。
      
       “人常把婚姻比喻作鞋,别人看着好看,自己穿着舒服,是最好的鞋。”如果不能找到最好的鞋,好不好看就算了,自己穿着舒服就挺好的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悟不明白吗?
      
       “凶吉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白居易读完《老子》后写下的,也许需要经历过许多之后才能看穿。
      
       “爱不爱一个人,其关键作用的从来就不是她的弱点,而是她的长处,对她长处的欣赏程度。欣赏与容忍,成绝对的正比。” 有道理吗?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我想我之所以对死亡不惊讶不恐惧,是因为我视它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但是,死亡不仅仅具有自然科学层面上的含意,除非是至亲至爱的人的离去,谁都不会真正懂得它。” 如果可以,我想,谁都不希望真正懂得它。
      
       “他以一个老人的睿智懂得,有些事情,非阅历不可。” 所以一定要上了年纪,才不会为现在的烦恼烦恼,为现在的困惑困惑吗?那到那时,会不会有那时的现在的烦恼,那时的现在的困惑呢?所以人的一生,一定要不停的碰到烦恼和困惑吗?会不会有一个界限值,过了那个点,所有的烦恼和困惑都没有了呢?
      
       “年轻时眼中的平淡是可怕的,中年人眼中的平淡就非常客观。轰轰烈烈花团锦簇是人生,生儿育女柴米油盐也是人生,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味道。” 那么,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可我批评你不是为了让你冷静是为了让你替自己辩解,为了让你给我们一个坚实的理由给我信心。噢,我总是这样,曲里拐弯,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 看到这儿,我笑了,多像啊,曲里拐弯,弄巧成拙。呵呵。
      
       “好多年之后我才明白,那不是由于汗手。那时的我目光过于集中了,集中到对其余的一切视而不见。现在如果让给我回过头去重走,我想我会知道怎样使我的未来少一些后悔,多一些完美,可惜,许多人生经验的获得就意味着它的已经作废。” 谁能将爱情一眼望到头,如果有那么一天,请直接自我介绍:“你好,我是姜士安。”
  •     作为大龄未婚女青年,从来没有在一本书里找到如此多的共鸣!!!
      我甚至以为韩琳就是作者王海鸰的真实写照?
      或许还是那句话:年轻的时候我们错过,以为不过是一段感情,到后来才发现,其实是一生。。。
      所以她自尊的自卑我感同,她的狭隘短见我感同,她的自我生活我感同。。。
      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一个人太透彻,就有了看破红尘的味道,进而就让人害怕了。竟然在书里亦有类似的话语。
      其实,任何人都不能否定其他人的处事方式,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都是个极难选择的题目。姜士安是青春美好的夙愿,彭湛是热情冷却后的硬伤。没有他们,她依然可以一步一步走下去!
      狂奔、跌倒,到头来,是沉思往事立残阳。
      我承认,因为当初对姜士安的偏爱,才让我在看过电视剧NNN久后于09年的末尾读完这本书,而韩琳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在此时唤醒了那个未知的自己。
  •     王海玲差一点没把这书写成自传了,我能看得出她在这本书终拼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挖掘的努力,其实写小说主要的还是对自身之外的人和事的不断联想完成的,但王海玲这次没有,尤其是她和姜士安的感情,她竟然敢于简直就是直说“我欣赏当年那个黑小兵姜士安,但是因为他的贫穷、他低微的出身,我绝不可能和他发生半点感情,也不会对他产生足够的重视,但是我后来爱上了姜师长,我爱上的首先是师长,然后才是姜士安本人”,这种建立在权利、地位、甚至金钱基础之上的婚恋观,第一次让我觉得如此亲切,其实,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婚恋观,有牢固基础的婚恋观、负责任的婚恋观,具有天然的最高合理性,向王海玲致敬。
  •     张爱玲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女人就将女人的价值依据于男人的取向了,不知道该不该苦笑,自甘堕落么?至于“婚前睁大眼,婚后半闭眼”是比谁眼里容的沙子多么?谁能保证谁不变质、不变心?
      
      爱情是单纯的精神体验,不参杂世俗的东西,可以说只要感觉对了一切就都可以了。而婚姻要复杂得多,男人和女人过日子,就是跟你这个人过日子;女人和男人过日子,就要跟他的家人、跟他的周围过日子。
      书中说:“爱情和婚姻两码事,桥是桥,路是路。”二者并不互为基础,后者才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许多过来人说“爱情到了一定时候便会转化为亲情。”情到浓时情转淡……
      也许,再过个几年,等我走过一段路,积累上一定经验后,就不会再困惑了。
  •     电视剧我稀稀拉拉的看了几集,袁立除了刚出场时岁数稍大,身材稍丰满,演的很好。到后期剧中人物年纪和她本人靠近后,演的游刃有余。郭晓冬很朴实,和男主角比较相符。看作者简介,经历和女主角很相似。不由得想女主角身上多少会有作者的影子,或者是糅合了多个作者当年的战友的特质而塑造的这个形象。作者了解海岛、军营、通讯兵、护士、文艺兵、记者等等。多种亲情的描写很感人。倒觉得题目和内容有点距离。
  •      这本书是上周看完的。一个人,买了一大堆零食,窝在被窝里一口气读完。
      
       看书是需要契机的。譬如某一根发牵动了那一根神经,于是有了一睹为快的欲望。这样的阅读好比饥饿的人恰逢美味,怎有不大快朵颐的道理。读这本书的契机却仅仅是因为手头已无书可读。孬好也算是一本可以入流的小说,勉强而为之。
      
      
       要论笔力,比起方方和池莉的确差色不少,火候查在筋道上。“魏冉冉心情不好,因为她的丈夫胖子心情不好。”猛一打眼,真是那味,只是再读下去却是软绵无力。像泡久了的面条,筋道差好多。
      
       长篇小说,没有几个人写的好。连川端在内,无不败下阵来。不是笔力的问题,而是因为一万字的小说可以用2个月,而10万字的小说却不止需要2年。否则没味。
      
       王海鸰的小说委婉一点是在用差强人意的语言讲一个差强人意的故事。凉白开冲了隔夜的茶,也算是饮品,只是味太寡。
      
       靠电视窜红的小说不必读。他若尽是好也不必借媒体的东风。更可惜的是由它拍成的电视剧也没有吸引我,而我却读到了他。
      
       王海鸰算不得什么大人物。尽管我也不是。比之裘山山之类的军旅作家更是逊色不少。军旅题材掺杂着都市情感,她是做到了,倘或她不要那么矫情的话。
      
       千万别在读者面前作秀,否则会反惹一身臊。因为就是说,小说在鞋时是对一个有感而成的故事的本分叙述(如果这不算苛刻的话)。不要边说边唱,也不要翩翩起舞,更不用低估读者的智商而反复铺陈,非得说透了才行。
      
       王海鸰不懂文学,还只是门中人。入了文学的门却始终不是文学人。就像海岩,曾这文学的墙灰,发点短暂的小才。
      
       我不排斥这类文学作品,只是就事论事。倒不至于像门槛里的骨灰级教授那样叫骂。
      
       当代的文学乱了流派,也没有多少东西值得研究了。老教授们往往走上了贩卖古董的路子,只是太匆忙了,自己也未必识货。更何况又不懂行情,忙里忙外,到头来人就一番穷酸相。到底是纯文学被逼凉为娼还是外围学者从了良。实在没什么拒绝头。不如归去,翻几本老书旧书,以解心中抑郁之气。
      
       就事论事的说,海鸰的书无非是一个才女的坎坷爱情故事。才女是有所成,却落了个单身妈妈顶着个单亲家庭,从此绝了爱情的奢望。
      
       与姜士安的初恋算不得美好。不过是一个农村兵对一个城市女孩的崇拜和一个上校的女儿对一个农村兵的怜悯。如果也算是爱情的话,那作者也够残忍的,把初恋的根永远挖掘的那么深。错过的不是那封信,韩林及时读了又如何,事实是心高气傲的他不会爱上一个平凡的农村兵,无论他有多思慕,除非她料定他会发迹。
      
       这样,错过就成了必然。更何况“初恋的人不懂爱情”。多么残忍。
      
       总算直白而又血淋淋的剖析,让美好的初恋体无完肤。只是韩林与彭湛的那段爱情让我怀疑这位才女的智商与情商,甚至操守。怎么可以两面之缘外加一封表白信就可以直奔兰州去匆匆登记呢?然后一无所得的被那个男人欺骗一辈子拖上一辈子,最后还要埋怨一辈子。拿鲁迅那句名言来说就是“活该”!
      
       彭湛的形象有些类似于感情骗子,流氓并无赖着。只可惜一向自视甚高的韩林就这样白白入套,幸福还没有开始已经“半身不遂”。这可真不是才高八斗的编剧韩林理论上应有的行为。
      
      也罢,最后是一声叹息。
      
      
      
      与姜士安再会,韩林有意,只是旧缘难续了。只好枯死了爱情,静候儿子的新绿吧。再回味起当时方方的《树树皆秋色》和顾长卫的《立春》《孔雀》。一样的生活与理想之与现实,后者却能久久回味。更可叹的小说中魏冉冉贯穿始终,作者极力突出却仍旧没有留下痕迹,真个的就那样飘走了。可惜,可悲。
      
      就当喝了一杯白开水,也常常白开水的味道。
      
      生活有时也要在无聊中无聊地,虽然无聊之后也只剩无聊。
      
      多么想读一本好书。
      
      
      
      《大校的女儿》 王海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北京第一次印刷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     从韩琳写起,我觉得韩琳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类型,是那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和大龄女青年的结合体,这也使她具有了这一类型的共同特征:聪明、独立、有风度、好面子、甚至有些顽固有些自以为是,她的经历多少有些悲剧的成分,我个人觉得她的这种性格是她悲剧的根源,正如申申说的,女人该撒娇时撒娇该哭闹时哭闹,如若太过刚强,女人就不是女人了,女人不是女人了他的男人就不是男人了,我不知道在与彭湛的婚姻失败后,她独自一人带孩子忙事业是否有种自得其乐的感觉,我从作者叙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温情,带孩子的艰辛,但更多的是她的理性,她对生活的淡定!这种女人,或许对她的太过关心反倒是对她的一种伤害,她天性适合一个人,也就是我觉得她缺少女人味儿,即便最后没有与姜士安重温旧情,她也没有太大的遗憾,她自己说的:如果我知道姜士安会有今天,我会比她妻子做的更好,但是我做这一切的前提是我预知了未来!韩琳是一个好女人,甚至是一个好妈妈,但不是一个好妻子,不适合做一个妻子,虽然对待与彭湛的婚姻表现了足够的容忍、耐心与牺牲,但这未尝不是她自命清高,不擅经营导致的恶果!
       谈完韩琳,我想说说小梅,一个十足的农村妇女,贤惠、能干、孝顺,甚至于面对丈夫的缺陷表现出的依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般的妇道,这足够我们给以尊重!但这种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我对小梅的觉醒和她对生活的追求给予足够的理解甚至赞赏,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论事业爱情婚姻家庭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拼搏,这不是她的错,小梅的经历如果写成一部短篇小说,那么读者最核心的评价应该包含这一句,她对命运的抗争!她没有对不起她的前夫,他给不了她幸福;她也没有对不起她的丈夫,她们获得了全书最值得欣慰的归宿!小梅从农村当兵入伍,成长成熟,对待战友是满腔热心,不仅是对她们的尊重和羡慕,更是她决心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动力,当时雁南说不该让小梅有文化,因为如若这样她知道的越多她会越伤痛!读完全书我反倒不认同这个观点了,正是因为小梅有了知识有了认识,才有了突破世俗束缚的勇气!她,是一个幸福的人!
       之后再谈谈申申和彭澄吧,申申知书达理、形象姣好,自始至终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面对胖子的抛弃与韩琳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十足的小女人而又不失气度!之后面对能给她全部物质享受的追求者,她不将就,而是不断学习,之后出国奋斗,读到这里我们更能理解一段婚姻中彼此性格相合的重要性,双方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对彼此的理解欣赏,即便其它条件再好,结局也只是同窗异梦!彭澄的出场是为了彭湛的铺垫,但依旧给人难忘!单纯、率真、有梦想,一个年青女孩儿不甘人后、渴望亲情、待人诚恳的优点暴露无遗,她是作为一名援藏军人牺牲的,虽然没做过多描写,我依然有种神圣感,敬畏那种力量那种奉献,如果她没牺牲我们可以怎么想象她的未来,即便她热爱的文字上没能取的成就,即便与韩琳的关系没能给她(唯一在北京有亲戚的人)亲情的温暖,她定格的将一直是一个青春女孩的的形象,不曾灰暗,不曾衰老!
  •     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是失望。
      倒叙的风格让人觉得有些语无伦次,像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想到什么说什么。
      但最失望的还是故事情节的设计。
      女主角韩琳的生活真是谈不上什么幸福,但终其原因还是要怪她自己自以为是的聪明,逃避,有风度,好面子。我不喜欢这样的女主角(其实看这种女性角度的小说,我很少会不喜欢女主角)。
      纵然是韩琳的性格造成了她的命运,但作者的情节安排也太夸张了。
      两面之缘和几封书信就觉得嫁给一个男人,而且还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说好的男人,这也太不靠谱了。不但贬低了貌似深刻聪明的韩琳,更是侮辱了她周围几乎所有女性的智慧。
      这种安排真是有些所谓知识分子的矫情。实在是不喜欢。
  •     就像韩琳说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懂爱情,往往会将门第、背景、社会地位看的比爱情重要,所以才会忽略真正想要的和让我们一生怀有梦想的爱情。莫欺少年穷!
  •     整部小说都是以一个女儿在生活中细腻的情感来叙述,而贯穿整部小说的也都是韩琳的感情,无所不知、细致入微的感情,这种感情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忽略的感情原来那么重要。
      虽然韩琳的第一段婚姻是失败的,但是整部小说中最感人、最让人心动的地方我认为是韩琳和儿子韩海辰的故事。母子间的相依为命、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儿子的乖巧懂事,让我们不得不敬佩王海鸰在感情描写方面的细腻、贴切。。。
  •      我很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王海鸰半自传体的作品。一个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的女孩子,十六岁到海岛当了小兵,然后做了护士,再然后从事了她热爱的文学工作。再再然后在一个浪漫的冬季两眼一黑爱上了一个不值得的男人,再再再然后就是单亲母亲和知名作家的双重身份。不是说她有多伟大,当然她是伟大的,但更多的是真实,真实的战友,真实的母女,真实的姐妹。一个女人的坚强、脆弱、无奈、退让、坚持和骄傲,完整的展现的这个故事里。
  •     花了大约七个小时,读完了,书比电视好看。
      没有一丝的喜悦,没有一点的忧愁,仿佛生活就该如此。
      Miss misses the missed。永恒的话题。人生的不完整,人生的不确定,人生的无序进行与悲剧收场。
      但是,我不愿再这样下去。奔三的人,还一身的文艺腔,未免滑稽,简直可憎。
      
  •      韩琳的条件很好,各方面都不错,可就是有点较真,有点矫情。有股子小资情怀。有时候太过理智、隐忍,有时候又会一厢情愿的相信感觉。很难想象一个这么理性的人,仅仅凭着几封信和几天的见面就决定嫁个一个人。而后又在长达10几年的生活中过着一个人带着孩子的生活。
       初见两人相遇的情景,仿佛一段琼瑶式的小说,男女主人公瞬间迸发出爱慕的火花,两人的命运仿佛天生就要被安排在一起。可惜男主人公只是个绣花枕头。在以后的表现中,对他的好感荡然无存。这世间竟有如此龌龊的男人,直叫人想吐。
       明知道的是错的,还让错误一直下去,真不知道韩琳在想什么呢?或许她真的只是需要一个孩子吧?有个陪伴的人就足够了,不一定是丈夫的角色。都说这是作者自传体的一部小说。作者究竟想标榜什么呢?一个人的含辛茹苦?一个人坚韧不拔?我不理解,真的不懂。
       文字不错,故事不喜欢!
  •     当双手捧起那本《大校的女儿》一书,而不是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剧时,我的心里开始涌出一种莫名的心酸,字里行间,有过韩琳和姜士安字眼的出现,更是让人心生涟漪。只是,说不出什么,也什么都不想说!伴随着思想统一、情感共鸣的心境,我史无前例的用最快的时间读完。有遗憾,有感动,有羡慕,有心疼     曾记得,在这部电视剧播过之后所表现的那种意犹未尽:韩琳和姜士安,两个曾经的战友,相互关心、相互欣赏,彼此关注着对方;两个相互倾慕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我却也被这种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感情所感动,他们的理智让人敬佩,却也夹杂着些许无奈、、、
  •     http://user.qzone.qq.com/1151648542/infocenter?ptlang=2052&ADUIN=1151648542&ADSESSION=1272703994&ADTAG=CLIENT.QQ.2785_Mysrv.0
  •     王海鸰——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她诠释的中国女人四阶段,或者说四个应该具备的品质:理解、信任、理智、自立。
  •     n1 给 旳 (温柔)。  本篇文章来源于QQ网名啦 http://www.qqwangmingla.com/ 原文链接:http://www.qqwangmingla.com/qqwangming/1154.html
  •     喜欢这本书是由于先看了电视剧《大校的女儿》,被剧中的姜士安和韩琳感动着,随后找了这本书来读,一遍遍读来一遍遍的感动。   姜士安和韩琳之间的情感,从开始的青涩直到最后的牵挂,虽远在天边 尽在眼前,仍是跨不过世俗的伦理道德。正是心里有无数的责任和善良,咫尺却是天涯。这就是人性的美好。   喜欢韩琳,喜欢她的独立与才华,喜欢她的善良与心胸,喜欢她作为母亲和女人的感觉。
  •     生命中有那样一场爱情   却又注定不能相伴     结尾处的问候 你好吗?   非常好,比昨天还要好   超越了世俗的间隔   他们的心将永远在一起     喜欢上《大校的女儿》,是因为听见很久没联系的一个女性朋友在读书群里的推荐,先是下载了下来扫了几眼就很自然的被俘虏了,它满足了一个自然观众对自我人生的认同和情感、心灵的寄托。       《大校的女儿》展示给人们的是南疆海防线上的军人近三十年的成长故事,里边的主人公及配角都从新兵入伍的稚嫩单纯最后在岁月的烘烤中各自成就,姜士安----一代优秀将帅的成长典范,彭湛----下海之后面临信念的挣扎,彭澄---一颗永远透明的水晶,小梅----退伍之后在婚姻与道义中的彷徨....这一切都构成了女主人公韩琳的成长背景,这一次,一直在军营中扮演配角的女性走到了前台。在这里,韩琳与其说是完成了一个女军人的成长,不如说是完成了一个知性女人的成长,她大胆、率真、正直,虽是大校的女儿,但她将自己投进军营,独自担当、打拼,环境一样不利于一个女人,这仿佛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当排长的位置空缺时,韩琳这个班长只能给姜士安这个老部下当部下了。不过她认了,但是大学与她错失时,她哭了,但还是没有寻求帮助。这种作为在那个年代普通普遍得几乎不算是一种可贵品质,某个年代有某个年代的生长标尺, 那个年代唾弃温室中的茁壮成长,流行的就是韩琳这种野草般的个人奋斗。书中,姜士安对韩琳说“就像小草一样,这个地方出不来,就从旁边钻出来...”这种话现在听起来已经有点老掉牙了,但是如果还能为此感念,就证明我们离那个单纯的年代还不太远。     因为《大校的女儿》,勾起了很多对往事的回忆!   也因为《大校的女儿》,好几天都陷入一种莫名的感动中,   语言似乎太苍白,或许是我的笔太无力,   无法表达内心真正的感受…………   只知道怀孕数月的我在一个镜头前泪流满面!六次!有一点遗憾——   多希望姜士安能拥抱一下韩琳,哪怕是轻轻的拥抱一下!    关于姜士安,我感同身受,姜士安确实不愧是中国军人的标准像,这个像树一样的男子几乎有着中国军人身上所有的优秀品质!可是,我看完后,最深的感受却是“心疼!心疼姜士安!”   当我看到姜士安说他从小没了母亲,由父亲一手带大,吃着百家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来当兵之前从未吃过一顿饱饭时,我心疼!   当我看到姜士安明明心中有了爱人,却不得不奉父亲之命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时,我心疼!   当我听到他对韩琳说:“因为我已经结婚了,我没有了爱的权利。”时,我心疼!   当我看到他得知韩琳要结婚时,表面上真诚的地祝福她,一转身脸上的那种隐忍痛苦的表情时,我心疼!   当我看着他拥着正在忍受临盆阵痛之苦的韩琳,对着这个他心爱的女人说了一句:“对不起”时,我心疼。   我心疼,这个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男人面对感情时竟像孩子一样无助……   我心疼,我真的心疼……    一个军人坚强刚毅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多么温柔,善感又柔软的心啊!表面上冷峻,但内心火热,懂爱,会爱!所以,我心疼,像姜士安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人竟然没有得到一个女人完整的,全部的爱!这使得姜士安周身充满着一种悲壮的色彩!我想,正是这种带着遗憾的悲壮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吧…………    唯一欣慰的是,他的内心深处对韩琳那种精神上的默默的爱,或许这成了他最宝贵的精神寄托吧!即使这样,我依然心疼……    忽然有种感悟,或许,我身边的这位也还有着许多我尚未知的痛楚和无奈吧?有的时候,他为了我会把它放在心里,我是不是应该在他宠爱我的同时也多点心疼他,理解他呢?   或许,这才是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最大的感悟和收获吧!   心疼姜士安。
  •     我们都曾期待与生命一起成长的爱情,而当世事流转,光阴变换,那些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萌芽的爱情种子,已然深埋心底,邂逅的命运里,悄然已成参天大树,不再用幸福的牵手和拥抱,退却俗世的繁华,在华丽的转身背后,也许,淡淡的一句问候能代替所有。。。
  •     我觉得这本书,在内容上,我觉得写得很现实,人生就是这样,也许只有到最后你回过头来看时才会明白,自己心中后爱的是谁吧,有时,明明相爱,却不能相守,这就人生的概念。
  •     韩林 姜士安  可是呀只有你曾陪我在最初的地方  只有你才能了解我要的梦从来不大  我们没有在一起至少还像情侣一样  我痛的疯的伤的在你面前哭得最惨    我知道你也不能带我回到那个地方  你说你现在很好而且喜欢回忆很长  我们没有在一起至少还像家人一样  总是远远关心远远分享    我们没有在一起至少还像朋友一样  你远远的关心 其实更长
  •     老实说,是因为电视剧里那个帅帅的男主角吸引我看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军营,贫苦农村兵姜士安爱上班长韩琳,而韩琳却不知情。。后来姜士安被父强迫娶了比自己大四岁且毫无感情的妻子翠花,而韩琳在感情的道路也是坎坷曲折,先结婚而后离婚。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各自在事业上的奋斗,以及人到中年的不期而遇,韩琳才明白自己对姜士安的感情,而姜士安也一直深爱着韩琳。。这种故事往往很折磨人,尤其是曾经相信爱情相信地久天长的我。。因为责任他们并没有走在一起,而是互相鼓励,又彼此安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感情,总之看过之后,你也会和我一样感动。。   不知道是谁说过,韩琳是个好女人,可她却没得到该有的幸福,而我认为,姜士安更是个好男人,他也没得到他该有的幸福。就像是“爱情太短,路太长”里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充满好男人和好女人,只是。。只是。。他们通常擦肩而过。。   那些时光的流逝,仿佛诉说着无尽的遗憾。。我们中多少人曾经或现在正演绎那些悲伤的故事。。
  •     那个暑假,这个电视剧看了一半,很是感动!从此迷上了姜士安,你的单纯,执着,孝顺,忍受,无奈,内心的挣扎。你的微笑我最动容,于是喜欢上郭晓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