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之死

出版时间:2004-09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德)马丁・瓦尔泽  页数:190  字数:170000  译者:黄燎宇  
Tag标签:无  

前言

  二00二年德国文坛最重要的事件无疑是马丁·瓦尔泽的长篇新作《批评家之死》所引起的风波。五月二十九日,德国首屈一指的日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该报文艺部主任弗兰克·席尔马赫致马丁·瓦尔泽的公开信,宣布他们不会提前连载《批评家之死》,瓦尔泽不仅在书中以文学方式对批评家马塞尔·赖希一拉尼茨基(又译:马赛尔·莱希一兰尼斯基)实施报复或者说谋杀,而且上演了一系列“反犹主义的保留节目”。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德国社会随即爆发了一场以瓦尔泽和他尚未出版的《批评家之死》为主题的舆论大战。打响第一枪的《法兰克福汇报》继续组织对瓦尔泽的批判,一面刊登义愤填膺而又天真无邪的读者来信,一面抛出冷静老到的分析文章。一位读者写道:“瓦尔泽用如此险恶和残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最优秀、最有趣的一位文学批评家的仇恨,真是难以置信。

内容概要

这部长篇小说是德国文坛2002年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作家汉期·拉赫因涉嫌谋杀在电视节目中贬斥其作品的批判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而被捕。汉斯·拉赫的朋友兰多尔夫相信其无罪,对此展示了调查,以这桩案件为线索,作者酣畅淋漓地对在电视文学节目中不可一世,呼风唤雨的批评家进行了讽剌和抨击,也向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霸权发出了挑战……

作者简介

马丁·瓦尔译,德国作家。1927年生于博登湖畔的瓦瑟堡。1944-1945年服兵役,1946年起在雷根斯堡和蒂宾根攻读文学、哲学、历史。1951年获博士学位。1949-1957年任电台电视台记者、导演。1953年加入“四七社”。1957年起成为职业作家。著有《菲城婚事》(1957)《独角兽》(1966)等十余部长篇小说,诸多中短篇小说、剧本、文学评论及反响甚大的政论、随笔、演说辞。燕获“四七社”奖、与海因里希·伯尔、君特·格拉斯等同属战后德语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兼具现实关怀和神秘倾向,并数度在德国引起强烈争议。

章节摘录

  我刚刚读完,电话就响了。是刑警三支队的队长韦德金德。他说他领导一个专事侦破蓄意杀人案件的小组,现在受命调查埃尔一柯尼希/拉赫案件。您和拉赫相对无语的事情,我已听说了,您别因此而放弃努力。那么多人要求前去探访,但只有您受到了拉赫的接待。拉赫只接待了您和他的妻子艾尔娜,其他人一概谢绝。拉赫必须中止他的无声抗议行动。这绝对不是卓有成效的战术。他可能在打如意算盘,以为我们找不到尸体就无法控罪。他错了。我们有受害人血染的毛衣。案发之夜的鹅毛大雪暂时对凶手有利,这可能让一个诗人产生幻觉,似乎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融雪会把他在那天夜里埋藏的东西悉数带走。也许他把尸体拖过托马斯·曼林荫大道,再拖下陡峭的斜坡,再拖过河坝,拖到河边,最后投入伊萨尔河。凶手还真走运。那天夜里下了将近五十厘米的雪。他没准儿听过天气预报。不过,天晓得积雪融化之后会有什么东西给暴露出来。这些话我已经讲给拉赫先生听了,他没吭声儿。可是您得到了他写的东西。作为警察,我对一个问题很好奇,请多多包涵:那东西您读了吗?  电话铃响的时候,我刚好浏览一遍。  什么内容?刑警队长韦德金德问。  埃特大街札记。  我们让他在那个地方呆了四十八小时,韦德金德先生说。

媒体关注与评论

  马丁·瓦尔译这部针砭文坛内幕的讽剌作品写妙语连珠,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瓦尔译从未写过如些优秀,如此泼辣的篇章。  ——德国《焦点周刊》    瓦尔译这部小说得益于一种屡试不爽的搭配·犯罪,性精神痛,宗教,政治,无外不在的滑稽描写。统一揽一切的,则是失意者的尖刻眼光。  ——霍斯特-尤尔根·格里克

编辑推荐

  《批评家之死》在德国引起强烈争议。  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批评家之死》未及出版便在德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批评家之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价格实惠翻译不错值得一读的作品
  •   作家是德语名家,译者是资深译者。写得很犀利,读得很过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