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如血

出版时间:2004-0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海岩  页数:46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你看到一张单纯的面孔,一副清澈的眼神,一脸阳光灿烂的笑容,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些看上去如此真实的东西,肯定都是真的。你千万不要据此展开浪漫的遐想,因为这一切可能仅仅是一种假象,这些表象背后的自私和心计,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肮脏。  十三岁那年,他发现本以为了如指掌的家,原来充满秘密。他清楚地看到姐姐与权虎抱在一起,嘴对嘴地亲着对方。但是,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  就在抓捕行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要关头,姐姐带着她不该出生的孩子,出现在父亲与二伯之间。  杨阿姨带来的女儿与保良势不两立,常常是一个流泪,一个头上冒着青烟。保良回头的刹那,眼睛被强光闪花,片刻之后,他才看清屋里拥进了好几个警察。在系主任办公室里,系主任向保良宣布了省公安学院做出的关于开除他学籍的决定。  保良完整地回忆起权三枪向他抬起枪口的瞬间,他辨认图片时的果断令金探长意外。他突然发力,一把推开身上的菲菲,因为他看到卧室的门口,不知何时站着一个男的。

作者简介

  海岩,1954年出生于北京,是一个业余却多产的编剧、作家。他的正式身份为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章节摘录

  二伯的公司如同生面发成了馒头,膨胀之快就像大变魔术。二伯的业务忙了,来保良家串门的次数也自然少了。偶尔来,也是劝保良父亲辞了公安学校这个没人待见的小官,跟着他投奔商海,快意人生。保良父亲是个最要面子的人,保良二伯暴发之后,他反而很少再去登门拜访。二伯劝他辞官下海,他就抱拳一揖,说声谢了,单位里事多走不开呀。二伯就笑笑说:真舍不得这身警服呀?你现在脱了,将来可以让保良穿嘛。咱哥俩说好了,你跟我下海,将来保良要是考上公安大学,学费我这当二伯的全包。咱们哥俩水里岸上都得有人,咱们俩穿西装开大奔,让孩子穿官衣开警车,这年头做生意,还必须这样水陆两栖!  保良父亲也就笑笑,说:是啊,保良就随我了,就是当警察为国效力的命,不图别的。  保良过十三岁生日那天,二伯没来,但让权虎和权三枪送来一个生日蛋糕,还有一盒外国进口的巧克力糖。权虎还一并送给姐姐一部新款的诺基亚手机。还要拉保良一家去他们家的百万豪庭大酒楼去办生日晚宴。晚上出门的时候刑警队的小于叔叔来了,父亲便让母亲带保良和姐姐坐了三枪的车子先去,他和小于叔叔留在家里谈点事情。保良出了门又返身回去拿帽子的时候,透过父亲房间半开的门缝,看到父亲正和小于叔叔凑近了小声说话,保良已经很久没在父亲潦倒的脸上,看到这样庄严的表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海岩海岩最近挺火。知道他是从《便衣警察》开始的,但那个年代有些久远,我只记住了宋春丽和刘欢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前不久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又稀里糊涂地被我错过了。所以真正认识海岩应该从《永不瞑目》算起。我是从几集后开始看的,于是便欲罢不能。随后紧跟时尚地找来了他的最新力作《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和《玉观音》,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海岩有虐待狂,论据是在每一部小说里,他都要把人写死,就算活着也不让你好过。于是又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海岩唯美。因为只有死才是永恒,美好才会永恒,就像好人必须也得等死后才能宣传,否则不是盛名之下晚节不保,便是忽有一日发现英雄原本就是一个骗子,总之只有盖棺之后才好定论。美丽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样,诗情画意之后伴随着油盐酱醋便总觉得变了味道。要不,为什么小说家们一写到男女主人公经历千辛万苦终于结合之后就没了下文?但海岩更过分一点,无论是《永不瞑目》中肖童的牺牲,还是《玉观音》中安心的出走,都让人掩卷之后轻松不起来,就算相对美满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吴晓和林星最后走到了一起也让人揪着心,他们两个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为现实中人,能和平共处,白头到老吗?  也许是受了“多快好省”号召的延续影响,海岩可算是一个多产作家,而且是一个快手。说到这儿,我们又不得不提一提海岩的双重身份——那就是他是一个大企业家,写作只是业余。其实看过海岩的作品,不得不佩服他阅历的广泛和生活的点滴积累,这也正是一个作家必需的素质。而海岩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并不像梁凤仪那样在每部书里都涉足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商海,却部部书里都有犯罪,因此海岩被誉为“公安作家”。这样看来,有牺牲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不知道海岩是爱情推着案情走,还是案情推着爱情走?  我同意王朔在《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的序中的评述,他说海岩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性非常清晰,而对喜欢什么样的男性则很模糊。海岩书中的女性都是美女,只是有的文静,有的活泼,有的善良,有的任性而已,但都不失美丽。男性则不同,虽然书中也不乏刚毅豪迈、浓眉大眼之硬汉,但一律都是配角,男一号永远是“奶油小生”型人物,也许是自己没有的才觉得可贵吧。海岩在书中赋予了自己的某种理想。  总之,读海岩的书并不想寻找美妙的词藻,只关心他的情节,不得不承认,海岩很会讲故事,很懂“节外生枝”,很懂如何抓住你的心,不让你停歇,读海岩的书必须一气呵成。海岩的书又非常适合拍成电视剧,也许他就是为拍电视剧而写的书。所以,当我首先看到他的书的时候,我都要做些导演的工作——替他选演员。  我还想尽快听海岩讲下一个故事。“文坛票友”——海岩访谈录别说我是煽情高手记:从《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死于青春》到《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您的作品用四个字根据就是“浪漫煽情”,因此评论界称您为文坛煽高手,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海:说是煽情高手谈不上。但这几部小说确是写情感的。把我的小说归于公安、警匪、侦探、言情等类,是评论界与新闻界的事。我不是专搞文学的,没有给自己的作品从严格的文学角度定过位,我也很少动脑筋思考过这些事。  记:不能否认您讲的故事都是浪漫纯情、如泣如诉的,这些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是您自身的体验吗?  海:我写小说都不是有模型的,也不是亲身体验,只是一种想象的东西。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如果我的作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述、对情感的渲染能对读者的生活态度、处世观念以及心灵和情感起到一种疗治或抚慰,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我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记:您的小说描述了一种纯真的爱情,但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真正纯真的爱情吗?  海:我认为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纯真的爱情,只不过很多人碰不到这样的爱情。碰不到不等于说不会被这种爱情感动,也不能说他不在内心里向往和追求这种爱情,更不会觉得这种爱情不美丽。  爱情是最大的文学题材记:在您的创作中,为什么对公安和爱情题材情有独钟?  海:写公安题材是因为我当过警察,相对熟悉警察生活。关于爱情题材,我觉得所有小说都涉及爱情。如果把题材分类的话,爱情题材的小说占有数量是最大的。  记:您的几部长篇都是描写二十多岁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对这个年龄段青年的情感生活特别关注?  海:可能是赶巧了,我的故事都是有关年轻人的。年轻人谈恋爱的激情是吸引人的,他们的纯真包括幼稚是美的。同样的事发生在中年人身上可能就不道德。再者,看年轻纯真的东西不仅年轻人爱看,失去纯真的中年人也喜欢看,回首当年么。  记:在您的小说中,在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纯真的爱情展示的同时,又加以毁灭(比如青春健康的肖童吸毒成瘾,最后牺牲),您是追求一种悲剧性的戏剧效果,还是诉诸一种理点?  海: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悲剧性的因素。文学作品应当而且需要表现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引人深思。可惜现在却是一个喜剧的时代。  《永不瞑目》再回首记:对您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比如刚刚播完的《永不瞑目》,效果您满意吗?  海:对于电视剧作家不能挑剔太多。小说是作家以自己的风格叙述故事,电视剧是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最后效果带有好多技术上(灯光、摄影等)和经济上(资金是否宽裕)因素。作家通常从心理上讲,不喜欢别人改动自己的作品,无奈乎现在不是一个阅读的时代,而是一个视觉观赏时代。《永不瞑目》里的演员表演还是蛮努力的,气质上也比较能够让观众接受。  记:对于评论界指出《永不瞑目》中的多处“硬伤”,比如“不能有吸毒人员作侦破内线”等,您持什么观念?  海:文艺作品的细节不一定完全符合生活细节,这是一基本观点。其二,许多评论者很少有把27集电视剧一个细节不拉看完的,里面有许多关键性的交待忽略了。比如有文章说“刑警不买《永不瞑目》的帐”,但同时又说刑警们没看几集,另外说女刑警还是喜欢看的。而看小说的读者就很少对细节不真实发表过疑问。不过,对一部作品如此认真对待是少见的。如果以这种观点评价好莱坞的作品的话,没有一部是真实的。  记:在肖童、欧庆春、欧阳兰三人经历的这场情感纠葛中,您认为谁是最高尚的,谁又是最自私的?  海:大家对b三个人物喜爱的不同,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我没有想到写谁最高尚,写谁卑劣。我觉得他们各自处在自己的地位,因各自思想、年龄、职业、修养等的不同,必然表现出各目的一种行为取向。  酷评文坛热点记:王朔在文坛总是不甘寂寞,不断挑起事端,比如近来他又对媒体称电视不是东西,只有老人、孩子和傻子才看电视,对这一现象您持什么态度?  海:王塑向来喜欢用一种夸张极致的语言把事情说到极端,他就这语言风格,大家不必太认真对待。他说得可能不完全是事实,因为他说过他看过我的电视剧,这样看来,他既非老人,又非孩子,那他不成一傻子了吗?不过我喜欢王塑的语言风格和他表达问题的幽默和智慧。  记:在王塑为您的小说《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作的序中,好像有些不赞同你小说中的一些描述。比如说他写到“林星半天了还是一处女,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海岩这样写不等于把那些同样年轻、善良的女孩子给骂了吗”?  海:王塑肯定是不喜欢我的小说的。王塑喜欢把生活写得稍微丑陋一点,就是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那么按他的观点我的作品就比较虚假一点、单纯一点、理想化一点了。你要写这人特单纯、纯真,他首先就不信。  记:如何评价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写作?  海:我这样年龄的人看他们的文字,感到有点生涩、不流畅。同样是上海女作家,我喜欢王安忆的文字,非常的安详、流畅,非常文人气,不矫情。而他们(指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内容是反映年轻一代极少数、极边缘人的生活。对我来说,他们小说中的生活是陌生的,另外我要克服许多固有的心理障碍去接受,有点累。  记:对于文坛的“酷评”现象您持什么态度?  海:文坛总是一道风景接一道风景。酷评的特点是语言比较机智,一针见血,把问题说得很极端,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好处是能振聋发聩,毛病是不够全面、客观和理论化。对于酷评,大家在认知上找到与其相契合的点就行了,不必太较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河流如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