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朔  页数:264  字数:20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诅咒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跋》  王朔  我的问题就在于想写一个和所有小说都不一样的小说。这想法十几年前一产生就把我将军将死了。我知道这之前我写的那些小说出自哪里,也就是些聪明的模仿。这想法——可以叫它野心吧——毁了我的生活和家庭。你能想得出我对生活有多不认真,多潦草么?我出去玩,到处演,其实都是为自己的小说凑场景呢。我觉得小说才是真实、可靠的生活,其他的,演砸了,都无所谓。我就想着自己的小说,什么办法都试了,最笨的,和最傻的。今天才发现,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诅咒,每当我想换一种方式生活,不管我决心多大,跑得多远,装得多像——假装是另一国人,文盲,最后还是会被逮回来,坐在桌子前,写自己的各种妄想。  多年来,我一直盼着哪一天把这本“和所有小说都不一样”的操蛋小说写出来,我就塌实了!可以放心去过自己的日子,比较正常的生活,到处转转,到异国他乡看看风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人开车长途旅行去看望朋友,或素未谋面的亲人,吃一点没吃过的东西,每天躺着晒太阳,或开个酒吧,我真是挺喜欢开酒吧的,那有一种把家放大,街上的行人随时都会变成亲人的错觉,走在街上,左邻右舍,每家店铺的人都认识,都打招呼,你还知道每家店的一点小秘密,那感觉真是不错,——这是正常生活么?我也不知道。反正这些年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玩好,净想着小说了,心不在焉,耽误、辜负了很多人和事,几乎、还是已经很不道德了。就差犯法了。  几次以为逮着它了,终于把它揪出来了,几次都是揪住个头发,拉上来一看,脸不是,认错人了。  这本《和谈话》是揪得比较多的,揪出上半身了才觉得不像,写到最后一行,那么一跑,似乎觉得和自己哪个小说通了,如同《女儿书》聊,聊进《看很美》了,立刻颓了。我这倒霉催的,真不该贪图稿费,写那么多烂八七糟的小说,当年。  每回我以为自由了,其实还在枷锁里。写这跋时,心里老有一句话,顺着这话往下写,也没下文,接不住,想着也许是句歌词,就硬放在这儿吧:一个人的天塌了,全塌在心里……  这就像在狂风中把两个气球揉成一个面团……这句话也莫名其妙地老在脑子里打转儿,也不知该按在哪儿。  写作,其实是靠别人生活。一辈子靠别人,靠得住么?在人群中谈自由,我只能对自己冷笑。变一个人,我做到了,但这有意义么?  2007年12月11日上午

内容概要

风烛残年的北京老王,时隔三十多年后终于敞开心扉,向逝去多年的挚友方言的女儿咪眯方说出了她父亲生死的谜底,小说随着老王言不由衷、躲躲闪闪、矢口否认、百般诡辩而渐渐进入到隐秘的深处,由此揭开了一个人痛苦的内心生活和全部人生滋味。这是一次浴火重生的写作。跨越生死两界、异度时空,历经无限黑暗,带着对人间的巨大感怀——王朔归来!

作者简介

  王朔,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书籍目录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跋

章节摘录

  1  0四年,我还住在朝阳公园门外朋友家里,一天早上,楼上一个朋友给我送来~封信,是咪咪方从三藩市写来的。因为不知道我的地址,经过几个朋友之手耽搁了几个月才转到我这里,信皮儿已经有点皱了。她在信里写她就要高中毕业了,考上了东部一个我拼不出名字的公立大学的英文系,夏天就要从家里搬出去,租房  子或者住学校宿舍。她有了一个男朋友,当地人,诚实、文字能力强、理智但是沮丧——她在信中间我“是不是和我爸有点像”。她说,她的理想就是尽快念完这四年大学,然后回北京找一个小学教英语,然后每天混,写剧本或者小说。她信中的原话是“过一个北京女孩该过的日子”。咪咪方十三岁跟妈妈移民美国,一直不习惯加州和英语,想北京。她念十年级那年放暑假自己回过一趟北京,我请她吃东西,孩子说想回中国读大学。我跟孩子说,你已经考不上中国的大学了,你的中文就停在十三岁,之后接受的认识都是英文的,翻回中文理解力就钝了一步,怎么能和本地那些一心通过考试解放自己一直都在本地语言环境中的孩子竞争。想回来也要在外边念完大学,假装留学归来。我还对孩子说,北京作为一个新的消费中心,过去那种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你不要太理想主义。  咪咪方在信中间我,她爸爸理想主义吗,还是一个经常感到沮丧的人?是不是一直都在压抑着一种情绪?她和父亲住的那几年还太幼稚,不是很理解他,问我能不能告诉她一些关于她父亲的事;“他到底有没有信基督·天主教”。咪咪方在信中留了她的电子邮箱地址,我给她回了个邮件,说信收到了,祝贺她考上大学,告诉  她我的邮箱地址和手机号码,以便联系;告诉她我的看法是她父亲没有真信基督·天主教,他最后那几天的精神状态毋宁说是迷惘。  时间太久了,我已经记不得在那封邮件里还说了什么,只记得写邮件时的心情:难过,有一点激动,觉得孩子还太小,很多话不能说,尤其不能隔着天空说。想等到她再大一点,多接触一些类型不同的人,结两次婚,自己经过一些哀乐,那时候还想问,再当面跟她聊。咪咪方信中夹有一张她自己的照片,人在阳光中笑,紧张、单薄、有所保留,和方言十几岁时一模一样,只是个女孩。  邮件发出后没有回音,也许是孩子忙,新生活,总是有顾不上,按旧中国的标准,进人大学也算走上社会了,也许是我把她邮箱字母大小写拼错了她没收到,我总是不能正确拼写英文,不知道。我以为很快就能见到她,也没太在意这件事,第一个十年,夏天学生放假,高速公路堵车,飞机一架架横着从天上过,我会想一下咪咪方,手机上进来不熟悉的号码001什么的,会闪一念是她?人有太多理由不互相联系,久之,这份惦念也淡了,只是在机场接人、欢场熬夜身边走过年轻讲英语的圆脸果儿喜欢多看一眼——都忘了为什么了。  慢慢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过去了。一代代果儿苍了,下了枝头。我也从中步入老年。一生交的朋友都散了,各回各家,建立养老公社共度晚年的计划成了泡影。住在城里的费用太高,我收集了一下自己的存款,照目前的方式活,活不到八十就要沿街乞讨,而照紫微斗数的预测,我的寿命是八十四,朋友也都穷了,老住人家也不合适。于是收拾下自己的一点衣物,告别了最后一个房东,自个搬到五环外早年也是朋友给置下的一所小房子里,不出门,也不再上网和记日子,我的时代已经落幕,该尽的心都尽了,剩下要做的是把阳寿度完,不闹事,不出妖蛾子,安静本分地等着自己的命盘跑光最后一秒。这个世界已经与我无关,我每天眯在床上,补这辈子缺的觉,醒了就看窗外天空,看蔚蓝,时刻准备着这个大家伙嗖一下跑掉——翻脸。  酷热三年后又是豪雨三年,春天也不见晴日,门前的玉兰没抱成朵儿就成湿纸了。这年暮春有人给我打了个电话——报了半天名儿没想起来——说,上世纪我们一起玩得很好的一个孤老头在家里花盆拉了一泡屎再也没站起来,几天后成了酱豆腐被警察送去火化。“北京市老联”、“孤联”联合出钱买了棵柿子树,把他栽在  密云水库山上的“万人林”。遗产律师来处理遗物,网上到处发消息找他的后人,一个和他住同楼,年前还帮他买过小苏打丁烷气筒和一瓶医用酒精的孤老太太,也是我们旧果儿,才得知。孤老太太建议大家到密云春游一趟,顺便给树浇浇水。没一个人响应,都说腿脚不方便,有事儿。求了一圈儿,比较多的态度是就近找个地方让活着的人聚聚。上世纪也忘了谁说过,人死了,开个欢送会,让剩下的人有个理由乐乐。上世纪说过的很多话都白说了,这个事儿似乎还可办。孤老太太上世纪就特别爱操办把生人变熟,把熟人弄腻这种活动,过两天电话打回来,说地方找好了,上世纪我们常去的酒吧还剩一个蒋9在营业,还在原来的地方,是蒋号的孙子  在经营,已经跟蒋孙说好了,包他一夜。  天上往下掉槐树穗子那天夜里,我进了蒋,看见一群苍鹭和信天翁朝我狞笑。我做了充分现实很残酷的心理准备,但现实比我准备还残酷,我问他们:咱们熟吗?他们说,瞧你、那操性。我伸出我的手,那是一只爪子。  一帮妖怪坐下,都先要杯子,清水,泡上自己的假牙,再要一只干净杯子,打听都有什么喝的,——所有人都在讲话,讲出来的话哪儿都不挨着哪儿,——有的人忽然轻浮了,也不知为什么;一男一女明明和这里所有人都睡过,现在装耳背一个名字都想不起来——装眼花。  摘下假牙,我立刻看不见自己嘴了——这屋里所有脸,鼻子以下都是塌的。忽然一堆爪子举起杯,一片牙床声,也没听清为什么,人人都把酒倒自己下巴和领口里,洗了把脖子,而且立刻就有人腮帮子一耷拉——醉了。蒋孙站在门口不进来,和街上的人说话,说不认识我们,我都听见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天才发现,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诅咒,每当我想换一种方式生活不管我决心多大,跑得多远,装得多像——假装是另一国人、文盲,最后还是会被逮回来,坐在桌子前,写自己的各种妄想。  ——王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5条)

 
 

  •   按照老王的说法,这本书是一部小说,“想和所有小说不一样的小说”,仔细看完之后,算不得牛比的小说,因为是王朔把自己内心隐秘的情绪,混杂着往事乱七八糟地透露给外人看。于是很多人开始从里面找猫腻,找新爆的料。怪不得他说,小说不一定要写给别人看。可以写给自己,写出来,舒坦够了就扔了烧了。所以,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时候仅仅是南辕北辙、或曰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完这个小说,我就纳闷,为什么现在的学术界对王朔还是那么排斥。什么笨得能砸死人的砖头厚的《笨花》,什么假惺惺说自己人生的王蒙。都不叫文学。中国的文学,之所以很多不能叫做文学,一缺乏真实性,这里面包括爱模仿的,爱理想主义的,爱真善美的。还有就是浅薄,动辄表达一个人人皆知的狗屎道理。把读者当猴子耍,还以为人们会看得扼腕叹息。思想没有,虚伪一大片,在语言上自然就像馊了的稀饭一样,泄下来了。面目可憎。王朔没有被正统文化关注,正如王朔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人们活在脆弱当中。人们不敢看那些与生俱来的惨忍和黑暗。一旦暴露出来展示出来了,就立马有人昏倒乃至骇死。所以针对王朔的小说,正经人是假装不屑一提。或曰怯懦。王朔这样界定正经人:“只关心人的,只关心人类的,一点人文精神就把他充满,比拜金主义照看的面儿稍稍宽一点。”具体什么是人文精神,就显得暧昧了。针对虚伪,针对人内心深处的黑暗,老王从不避而远之。单纯的善恶,或者群集而处的信仰并不能迷惑他的本心,他说:“你本来信佛,和尚伤了你的心,你本来信基督,教会伤了你的心,你本来什么都不信,自己伤自己的心。”所以他也认为,人生的基调是痛苦的,是游弋的,“孙子才高兴”。小说触及到了人的生存。他所谈的内容虽然不系统,(我现在特恶心这词)但是他提出的哲学命题,不比尼采,柯尔恺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等一类人差。关于人的孤独。关于人的痛苦。关于个体的存在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关于理想主义。老王、咪咪方、梅瑞莎、方言、王扣子,混在在一起,人话鬼话连篇。北京方言和谐趣种种。从中能够找到虚无,找到这辈人在绝望面前的歇斯底里。歇斯底里,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从20世纪以来的哲学命题就可以看出,解构、破除虚伪而僵死的理想、善良、仁慈,从人最本真的视角出发,人们开始疲倦、不相信、怀疑、开始不哄骗自己、开始透视自己的灵魂、开始将正话反着说、开始图个快活。或者当个悲壮的公牛,或者当一个转头刺激人的牛氓。于是意义并不重要,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上帝留给人类的玩笑。人们开始呈现最原初的感觉和不幸,以及与生俱来的迷茫和痛苦。生下来被抛,一切从头开始,发老,变臭。一代又一代。更替又更替。在自尊和屈辱之中逆来顺受地活下去。意义的崩溃,带来人如何在崩溃中苟延残喘。这是每个理解这种生存哲学的人,必须面临的问题。王朔不再相信道德的力量,不再相信理想主义,他宁愿冷冰冰地当一个小市民,也不愿意当英雄。他说,“几千年来,进步的都是小市民。英雄都是一个操性,唯恐自己不牛比。到了紧要关头。还要靠小市民自羞稳住阵脚。”当英雄的,战争的,都要死人,都要报复,都要复仇。都要最终活不下去。牵连又牵连。他说,“既然解放不了全人类,就一个也不解放。”我也这么认为,人跟人,谁也没有权利解放谁,每个人都是。其先是坐井观天,小井,其后还是坐井观天,不过是个稍大的井。明白了透彻了不折腾不疯颠了的时候,那是下世。这世,就必须把生死之墙生这一边的存在延续下去。这种悲观和绝望,仿佛喝了冰镇的水,五脏六腑充满了冷酷和不安。哲学家就应该是“表面上的铁石心肠,实际上是更高领域的,属于星空的冷酷。”想法性情上了档次,语言就上去了。随便抄上一句。曰:照见过去,过去如蝇。照见未来,未来如雷。身
  •   在看完【致女儿书】后,我是怀着八卦的心态看这本书的,没想到一头扎了进去,跟随着王朔,在其畅聊和呓语中,上天出世,看到一个与我以往印象截然不同的人。从书中看,王聪明,坦率,执着,忠于自我,最重要的是其真诚的展露,勇敢的自省,面对众人亦不伪装,在今日中国恶俗虚伪当道的文学界和学术界,真是难得一见,超越众生,颇有大师范儿。王在书中苦苦追寻的哲学命题,让人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集团依附于权贵,成其食客,以知识换酒肉中,还有人直指精神世界,上下求索,感动。题外话,中年夫妇的感情大抵是相似的,有了孩子,就是打不断扯还乱的亲情,这时双方精神上的独立是最重要的,各自发展后,也许是渐行渐远,结果--无悔。也许是重新交叉或平行,结果--收获。但都维持了自尊,多好。
  •   咪咪方-因一个好朋友家的猫叫这名字,问之何故,胖子说;是王朔书里的人物买回来看看还真是特别有力度的文字古怪的故事浮华的生活中品味下老王的故事,不失为放松的好方法推荐阅读
  •   从朋友家的书桌上看到这本书,翻了几页,就决定自己买一本了。虽然是《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但它是一本自我成长、自我反省、自我觉悟的书,与女儿无关,是王朔原有的风格+悟,建议看书的人沉下心来才行。
  •   私下觉得,王朔是了性了的,能和女儿以这种方式谈话堪称大勇,无大智大悲心难以做到,景仰。
  •   和我父亲年龄一样的王朔 我想看看他写给女儿的是什么
  •   非常非常喜欢,只有王朔才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其他认没有这个见识也没有这个勇气,他不是为钱而是为自己在写作了,可惜很多人根本看不明白这书啊!
  •   号称王朔归来之作。有这个意思。确实是王朔近年最好的一本书了。还是那么贫,但贫得简短而有力量了。而且也有结构了,不象近年王朔其他的书,一片呓语。从这本书上看,王朔躁动的灵魂似乎有了皈依
  •   全文看完我觉得王朔很不容易,一个人分裂成几个角色,还相互对话,其实追根究底就是一本单口相声。。。。这是精神分裂者的领袖级人物啊!!这个中国需要更多正常人看来不正常的人,生活才会真正有趣。
  •   王朔的小说就是经典
  •   真的好书,话不多说,王朔用心,心地干净。
  •   本书用的是问答的方式
    虽然是王朔的一部转型作品
    但是字里行间
    还是能看到独特的王氏风格
  •   质量还不错,喜欢王朔的作品,期待中。。。
  •   喜欢王朔的文字,故事迷人,透彻
  •   一直很喜欢王朔的书,刚收到书,简单的翻看了一下,值得推荐!
  •   王朔的书挺好的!
  •   很喜欢王朔 很真实
  •   王朔的书基本要买来看看
  •   展示了王朔先生难得一见的温柔面。
  •   体现了王朔早期的风格
  •   喜欢王朔的作品
  •   王朔一如既往的好,还有一部分没看完就被借走了,现在还没有还
  •   期待王朔的下一本书
  •   我通过一个人的梦进入这个人,当然这关乎你是否与其有同样的生活态度。一直认为做梦是自己的事,因为把别人当成主角的梦必然是失败的。我欣赏老王!看他的梦有柔软的温情,因为他的玩笑比煞有介事更接近真实,更认真的自然。
  •   对挚友的怀念与自己的责任让人感动,没有痞气,没有调侃,老王还原了一段真实。
  •   看着不错 慢慢看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   听老王和咪咪方对话,很有意思。
  •   老王还是那么犀利。
  •   喜欢老王的作品
  •   老王的一贯风格,语言诙谐幽默,只是故事仿佛更真实化了.感人!
  •   本书可以驱邪避鬼,看完后从此对世界各种装比装神弄鬼者,获得免疫力.实乃居家生活防忽悠之实用指南.
  •   看后有种想给自己孩子写点什么的冲动!!
  •   这本书里,更注重表达思想,需要仔细思考,读起来要更多时间,需要一定阅历的人才更会理解得了,我才22岁,很多地方我看了总要停下来慢慢想作者写作时的感受。
    文笔没那么注重(比他以前的书)
  •   给我的印象是作者心情很不好,整本书都很压抑,不过我喜欢这种压抑,郁闷,无聊,孤独。同意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看着大家笑,大家闹,心想这帮傻B在干嘛(包括自己)?
  •   原本以为这类书会很沉重,不过刚开始看着本书,竟发现,其实,这本书很吸引人
  •   非常满意!!!包装这次很好!因为用了硬箱包装!价格非常实惠!质量很好!没有残缺页!推荐给广大网友!
  •   到货后还没有的及细看,看着不错
  •   这种风格我很喜欢;
    他的语言对白我很喜欢;
    他的风趣幽默我很喜欢;
    他的伤感我很喜欢;
    他的真实我很喜欢;
    能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文字,这种作风我很喜欢。
  •   其实生活的真实便是如此!怎么没有贾伟的改变一生九堂课、道法自然大智慧和电影立春,卓越上就有!
  •   書我就不扣分了 第一印象不好 像是被人翻過一樣
  •   满书的幻想、胡扯,但是也算给人的美好想象,在胡编乱造里都是好话,都是希望人的美好祝愿。
  •   还只看了一半,这本书明显的让人阅读速度变慢。构思很叫绝,内容有些玄乎,也有些沉重。个人认为是一本很特别的好书。
  •   这个写的很亲切,值得读读!
  •   很像五十而知天命的前辈该说的话:)
  •   还不错,只是一不小心点错了,买了两本
  •   还没看,正版,包装不错
  •   非常好 谢谢当当网
  •   书很不错滴
  •   书很好,帮同事买的。
  •   还不错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   这本书可以说是让我读了很受益匪浅,我很喜欢,推荐给大家
  •   哦、、、评书好不好、、、要看作者把、、、我对书没什么细的要求、、没有看不清的、、打印错的字就行、、连封面是不是新啊、、完整啊、、我真不在乎这个!
  •   比“狂人日记”好多了,似乎又找到了以前的他,喜欢这本书
  •   好的不得了!
  •   妈妈非常喜欢这本书~~
  •   值得购买。每句话都是精典。太贫了。收蒧了。
  •   好作品不空洞
  •   很好的一本书送给自己
  •   哦哦哦哦哦,啊啊啊啊,莺莺燕燕
  •   风烛残年的北京老王,时隔三十多年后终于敞开心扉,向逝去多年的挚友方言的女儿咪眯方说出了她父亲生死的谜底,小说随着老王言不由衷、躲躲闪闪、矢口否认、百般诡辩而渐渐进入到隐秘的深处,由此揭开了一个人痛苦的内心生活和全部人生滋味。这是一次浴火重生的写作。跨越生死两界、异度时空,历经无限黑暗,带着对人间的巨大感怀——王朔归来!
  •   前几天看完了王朔写的《致女儿书》。周日下午到晚上一直看他写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发现王朔的风格大变,他真的老了,是心老了,满心都是死亡、孤独、恐惧、人生价值、活着的意义、佛、哲学等等。这都是老年人想的东西。这也难怪,王朔年至五十,朋友、哥哥、父亲相继去世,他又和老婆离婚,老婆带着女儿移居美国,只剩下他和老娘相依为命,却又天天吵架,过不到一起,想想真是晚景凄凉,妻离子散,一个繁盛热闹的大家庭说散就散,人生如同演戏,自己只是过客,无常啊无常,换谁都会有此感慨。这两本书王朔很真挚,掏心窝子说话,看得人很心酸,很唏嘘,心也跟着老了不少,或者说跟着开始考虑这些一般只有老人才会考虑的东西,爱情的保质期了,人生的意义了。看得出王朔现在很后悔自己把自己的家给拆散了,当时为了徐静蕾抛弃妻子,决绝之极,估计也是七年之痒,难以忍受,决心跳出围城,开始新生活,不遵规矩,不落窠臼,不委屈自个,不留下遗憾,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却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了人生的尽头,一时间贪婪心尽灭,恐惧感丛生,酒色财气皆为身外物,生老病死才是命中劫,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人生到头感情无所归宿,成了孤家寡人,书中所言维系精神的“四个女性”(估计是女儿、老娘、前妻沈旭佳、情人徐静蕾)都难可靠:女儿远在天边,老娘朝夕不保,前妻覆水难收,情人无以维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才有了《我的千岁寒》,于是才有了《致女儿书》和《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王朔的精神危机把我也传染了,还好我年轻,20年呢,日子不短不长,他这些经验足可作前车之鉴,让我不要重蹈覆辙。
  •   还没看完,夜里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看《谈话》,忽然感到无限的孤独和害怕。于是暂时合上书来写评论。和《致女儿书》完全不同,《致女儿书》是对女儿的肺腑之言,让人看得潸然泪下,只是太短,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谈话》和《致女儿书》大不相同,是关于人生和生死的讨论,或许更像一本哲学书而非小说。王朔是个有智慧的人,对现世有一眼看透的能力,但是太孤独和消极,看这本书,你能够看到王朔的更多生活和世界观。偷偷看了一下书的最后一章,写着“第一部分完”。狡诈啊!
  •   说实话还是挺深的,一般时候都是看不进去的时候。得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才能好好读一把。老师说这是王朔继我的千岁寒之后回归的作品,显示出了老王的水平。
  •   书里一再充斥着悲的基调,时间调拨到2034年从一个老者的角度谈起生与死的两个世界的景象。我想这样也正反映了王朔隐晦在脑里的那一面对生与死的两个世界的穿越,自己信仰自己。正如书里提到的,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疯还存在吗?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定义疯的问题,是社会问题。语言很刺激玄化,出其一无二。如果想看明白些,建议先把其他的如致女儿书新狂人日记我的千岁寒看了才看这书。
  •   连同王朔其它基本作品一起买来送人的,这本我略微翻了几眼,这本书展示的是一个收敛锋芒对女儿语重心长的父亲形象,让读者领略了不同的王朔
  •   在当当搜想买的书,不知为何突然想买本王朔的书,于是买了这本。读此书不像以往买的书读时心情那样沉重,更多的是轻松,不用思考,多得是诙谐。此书可能最适合北京的四十岁左右的人读,与自己的生活很贴近。
    但是此书的轻松必然带来数缺乏一定的思想性
  •   透过字里行间的是王朔纷乱真实的内省表达,看到他的平凡与不凡,他的坏脾气与痴诚混杂一体,或者说,王朔用他的气急败坏的外在表达隐掩着自己的真性情,他的良心,他对自己的不满,对前妻对女儿的愧疚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深思罢,我更多看到了他的心性与爱憎;不喜欢他的骂咧咧作派,但这无奈是王朔的自成风格之一,在缓入中老年的过渡期,对自己深刻地剖析,通过反躬自醒,平抚自心,提文炼字,想找到一个更贴切更卓然的平台表达自心.无论如何,才情率真的文字是深得人心的,观其文,爽哉。
  •   一直很喜欢王朔的作品,不论什么风格的小说都写的很有一套,这本书到手到现在我看了有一阵了,实事求是的说我真的有点没看懂,不知道王朔到底想说什么?估计突破自己真的很难,或者说真的突破了自己可能读者又跟不上作者的思维了!总之祝福王朔今后能写出更精彩的作品!
  •   书刚拿到手,才看了七页,先上来占个位子,呵呵。翻开书发现纸张用的是那种略微发黄的纸,这种纸张学名儿叫什么来着?说心里话,不太喜欢这种纸儿,总感觉摸起来麻麻的,感觉掉渣儿。当然了,王朔的字儿我倒是喜欢,毫无原则的喜欢,继续读......
  •   王朔终于踏实了。
  •   文字写的真好。这功底。王朔张狂的有点道理啊。
  •   王朔的书 看过几本 很喜欢其风格 所以这本负有盛名的当然不能不买了 读完 在分享 如果可以追加的话
  •   喜欢王朔的文章。但是这本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   喜欢王朔的文章,从第一次看到他的的书,喜欢他辛辣的语言,赤裸裸的嘲讽,喜欢,很喜欢!
  •   王朔,丫都成精了,还是通透的那种
  •   补缺王朔全集
  •   喜欢王朔的文笔
  •   王朔的作品,早期的叛逆,晚期的富有哲理性,很值得一读啊!
  •   《致女儿书》的续篇吧。读了前篇,还是感动了多次,这次依旧期待,不知道会怎样。
  •   前半拉在办公室翻的,没怎么看进去,有几段写心里去了,后半拉在家看的,一口气看完,拿起放不下,写得太好了,强荐给了好友。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   错以为是《致女儿书》的修订啥的
    初看有点纠结,细细读来又有点意思,等我也上年纪了再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
  •   小说是写的不错,可惜运输过程中有些损坏
  •   文风和以前不同大段的语言没有点耐心一般人读不下去,内容深奥又有点玄,读了两遍,第一遍跳着读的,第二遍顺着读完,我觉得不管如何,都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   实在的心里话,让人产生共鸣
  •   是一本让人深思沉郁的书!
  •   以前的文字是市场行为,这次的书算是写给自己的么?
  •   剖析了很多我们一直说不出来的事儿
  •   对自己的评价,两个人调侃的对话,只是看起来要琢磨,要摘清楚主要的东西,有些累
  •   可能是我道行还不够,我这样的读者,就是最可爱的读者,首先质疑的是自己。
  •   应该不错!还没看!
  •   有不少值得回味的东西,但感觉后面越来越混乱,好像编不下去了的样子。
  •   虽然看得有点迷糊,但是文笔确实不错~~
  •   不错不错,值得看一看的。
  •   我没有勇气看完整本书感觉看得好累
  •   书拿到有些脏,有点不爽
  •   可是我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烦躁,看不下去了,看不下去了
  •   这书估计只有我这种朔爷的铁杆读者才能看一半明白了得把他过去的著作一本一本挨个读下来,才能明白这本书里很多意思和隐喻、代指。喜欢看情节的还是不要买的好,会一头雾水的.
  •   很期待看
  •   还没看,存起来,慢慢看。
  •   王朔的书总是在半懂不懂之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