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齐尔散文

出版时间:2008-12-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奥)穆齐尔,张荣昌(编选)  页数:338  译者:吴晓樵,徐畅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理性和心灵之间  “我们不是有太多理智、太少心灵,而是在心灵问题上太缺少理智。”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用这句话在随笔《无救的欧洲》(1922)中表达了他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欧洲精神状况的看法。穆齐尔所生活的时代,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理性追求和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并存,科学理性的高度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和丰富的物质成就,把人变成了世界的主宰者,另一方面也严重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诉求,把人降格为现代化过程的对象。穆齐尔亲身经历了欧洲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也见证了人们价值体系的崩溃和混乱,作为一名深受时代战乱和精神危机之苦的知识分子,穆齐尔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一切是如何引起的,应该如何解决。他的未完成的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和数量众多的随笔、日记都可以被视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结果,而理性和心灵的关系则是其思考的核心。  在一篇日记中,穆齐尔把“理性和神秘主义”称为时代的两极,在他看来,“无救的欧洲”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两极没有通过一种恰当的结合而达到相互补充和制约,而是各自为政地无度蔓延。在这一点上,穆齐尔代表了一种对理性和非理性思潮都持批判和修正态度的观点。在穆齐尔看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对象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理性领域,即科学主宰的领域,其对象由规律性事件构成;一个是非理性领域,即人的情感、伦理和价值诉求的领域,其对象是无穷变化的、个体性的和不可计算的事实,这些事实无法被简约为抽象的规律。换句话说,后一个领域是人的生活和心灵的领域,这一领域中的对象需要人们用一种“诗人的理性”来认识。如果说科学理性寻找的是确定之物,是等式和规律,那么诗人的理性面对的任务则是不断去发现“新的解答”,发现人能够成为怎样的人的各种可能性,也就是不断去“发明”那个“内在的人”。  这种“诗人的理性”就是穆齐尔所追求的理性,他为这种追求主要选取了两种形式:小说和随笔。作为一个受过正规的哲学和科学训练的人,穆齐尔没有采用哲学论文的形式来进行他的思考,而是钟爱小说和随笔,因为这两种形式都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关注人的具体生活的能力,它们都是介于理性和心灵之间的形式。相比于小说,随笔又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文体形式,而且还意味着一种可以渗透进包括小说在内的各种文学样式中的精神风格,意味着一种思考和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随笔”一词来源于法语的essais,其拉丁语本意是“尝试、试验”。德国学者克劳斯·海因里希认为,“尝试”这个词指向未完成之物,它对“完成”这一概念提出抗议,因为这一概念将主体的自由置于可疑境地。也就是说,随笔的精神让个体在面对貌似完善的、包罗一切的逻辑或世界秩序时具有说“不”的权利。因此,随笔的精神可以被归纳为一种个体性原则,它是偶然的、未完成的个体对于必然的、完成的整体的反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个性的人》的主人公乌尔里希将自己称为一个随笔主义者:“差不多就像一篇随笔按段落顺序从不同的方面讨论一个事物,但却并不完全地去把握它一样,因为一个完全把握了的事物会一下子失去它的广度而演变成一个概念,他相信,以这种方式他能够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世界和自己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穆齐尔把梅特林克、爱默生、尼采,甚至一部分伊壁鸠鲁主义者、斯多噶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的作品都划归到随笔的范畴内。  穆齐尔在日记中曾经写道:“就像一个品质不佳的人用别人的钱投资时比用自己的钱更加大胆一样,我也要让我的思想超出我能够负责的界限。我把这叫做随笔、尝试。”随笔能够不受限制、不承担任何压力地思考,因为它不要求对象的地位,也不必追求思想的体系,这是它相对于学术论文的独特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随笔就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相反,随笔是一种严格和精确的形式,这种严格不是逻辑体系式的严格,而是思想自身的严格,是针对每一具体对象的严格。借助随笔的优势,穆齐尔对生活和社会中的具体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思考,而对这些具体现象的观察,实际上又隐含着对人在社会历史中之存在的深切关怀。比如对“时尚”现象,穆齐尔写道:  时尚一年拉长人们,一年缩短人们,它一会儿让人胖,一会儿让人瘦,它一会儿让人上宽下窄,一会儿让人上窄下宽,它一年让人把所有头发往上梳,一年又让人把所有头发往下梳,它让人把头发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一会儿往右、一会儿往左梳。如果完全置身事外地看,时尚呈现为数量惊人之少的几何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被以极大的热情变换交替着,但却从来不会完全打破传统。如果再把思想、感觉和行为的时尚——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这些时尚——包括进来,那么我们的历史在变得敏感的眼睛里就几乎无异于一个牲畜圈,人群在这个牲畜圈为数不多的几面墙之间昏头昏脑地冲过来冲过去。但是,我们是多么心甘情愿地追随着那些其实本身也只不过是惊愕地跑在前头的领导者啊;当我们赶上了潮流,样子看起来和所有人都相同,所有人的样子看起来又都与昨天不同的时候,又有怎样的幸福在从对面的镜子里对着我们奸笑啊!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也许我们有理由害怕,如果不把自己的个性塞进某个公共认可的_口袋里,那我们的个性就会像粉末一样四散而开。(《望远镜》)  穆齐尔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随笔和随笔性作品,这本选集中收录的主要是他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所写的随笔、批评和演说稿,此外还收录了他发表于一九三六年的自选集《在世遗作》。《在世遗作》是穆齐尔“在活着的时候亲自出版”的“自己的遗作”,可以被视为作家本人对自己的作品所作的一种评价,其中尽管包括了一些短小的叙事性作品,例如《捕蝇纸》、《换一种眼光看羊》等,但是在一种宽泛的,也是在穆齐尔所理解的意义上,这些叙事性作品同样也是随笔精神的一种体现,因为它们通过对细微、“渺小”的对象的观察体现了对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微观世界所作的思考,这些微观世界是对大的时代背景的映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许并不亚于诸如《无救的欧洲》和《精神与经验》这样的具有更大的关怀视野的作品。正如穆齐尔本人在《在世遗作》的自序中所说:“在犯有很多更大的错误的时代,对小错误的批评也不失其价值。”  在《无救的欧洲》一文中,穆齐尔说:“世界历史从近处看就是这样,人们一无所见。”过量的、彼此矛盾、相互冲突的信息和事件妨碍着人们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时代做出一种清晰的判断,也许历史永远只能是借助抽象概念所作的一种事后的总结,但是思考,随笔意义上的思考,却能帮助我们最大可能地去接近那些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湮没的个体心灵事件;在某种意义上,贯彻着这种思考精神的作品就像世界历史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座岛屿——个体的命运和心灵就栖居在这些岛屿上。  徐畅  二00八年五月

内容概要

穆齐尔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随笔和随笔性作品,这本选集中收录的主要是他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所写的随笔、批评和演说稿,此外还收录了他发表于一九三六年的自选集《在世遗作》。《在世遗作》是穆齐尔“在活着的时候亲自出版”的“自己的遗作”,其中尽管包括了一些短小的叙事性作品,例如《捕蝇纸》、《换一种眼光看羊》等,这些叙事性作品同样也是随笔精神的一种体现,因为它们通过对细微、“渺小” 的对象的观察体现了对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微观世界所作的思考,这些微观世界是对大的时代背景的映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许并不亚于诸如《无救的欧洲》和《精神与经验》这样的具有更大的关怀视野的作品。

作者简介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作家。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没有个性的人》(未完成),短篇小说集《三个女人》,散文集《在世遗作》等。

书籍目录

随笔  艺术中的伤风败俗和病态中篇小说  关于罗伯特·穆齐尔的书  数学的人  诗人之认识随札  布里丹的奥地利人  精神与经验  无救的欧洲或从第一百到第一千的旅行  如何帮助诗人  郊区客栈  集约主义——摘自一本给富裕起来的人们写的未出版的艺术手册  您在做什么?——罗伯特·穆齐尔访谈  为凯尔的六十岁寿辰而作  弗兰茨·布莱——六十岁寿辰批评  毕希纳的《丹东之死》  诗人在电话机旁  莱因哈特来到维也纳  阿图尔·施尼茨勒的《诱骗的喜剧》演说  在里尔克纪念会上的讲话  诗人在这个时代——为庆祝奥地利德国作家保护协会成立两周年而作的报告(维也纳)  巴黎报告——在国际作家大会上为捍卫文化而作  论愚蠢——应奥地利工艺联盟之邀而作的报告在世遗作  前言  图像集    捕蝇纸    猴岛    波罗的海岸边的渔夫    通货膨胀    马会笑吗?    被唤醒的人    换一种眼光看羊    棺材盖    兔子的灾难    老鼠    耳聪    斯洛文尼亚乡村葬礼    少女与英雄    “永远不再”膳宿公寓  不友好的观察    黑色魔术    房门与大门    纪念碑    画师    一个文化问题    周围尽人皆是诗人和哲学家    艺术周年庆典    望远镜    这里真美    谁将你,美丽的森林?    受到威胁的俄狄浦斯  小小故事    巨人阿果阿戈    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三个世纪的故事    儿童故事    乌鸫

章节摘录

  “失望了?”他对我们喊道,他的话跳跃着掉到了丘陵下面,“你们究竟在期待什么呢?!我就没觉得失望。在这个东西里——”他用大拇指指着《困惑》,“还是有一些有天分的东西的。但是说到底,穆齐尔从这里就开始一门心思地钻进一个十六岁少年的无关痛痒的问题中,他令人费解地给了生活中的一个与成人没什么关系的小插曲以太多的荣誉。在《统一》里,他又开始享受钻研心理问题的乐趣……”我觉得,这个异议我以前肯定听到过,也许曾经在哪里读到过。我迫切地想说出那个好像早已准备好的答复,于是我打断他的话。“那个十六岁的少年”,我说,“是一个小花招。是用相对简单一些的,因而也更可塑一些的材料来刻画心灵关系,这种关系在成人身上被太多其他东西搞得复杂化了,《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避免了这种复杂。这是一种阻力较小的具有迅速反应能力的状态。但是,描写一种未完成的、正在尝试的和被尝试的东西当然并不是问题本身,而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刻画或勾画出,什么才是这个未完成物中那种未完成的东西。它和艺术中所有的心理描写一样,都只是我们驾驶着的汽车;如果您觉得作家的目的只是心理描写,那您就是在汽车里面寻找风景。”“哦,”那位文学地质学家一边用他的小锤子凿下一块大脑,放在手里捻碎,严肃地观察一番,然后扔掉,一边说,“这个作家有时候太缺少描述能力。”“不,”我恼火地笑着说,“是缺少描述愿望!”“但是请您想想,”地质学家说,“我认识那么多作家呢。”我想保持沉默。人们无法在一个单独的事件中改变一个时代对于文学的成见。如果穆齐尔要在一些需求尚未被唤醒之前便严格地满足这些需求,那他就是自取灭亡。但这时我却获得了一种特别的体验。我们坐在其上的这个大脑似乎对我们的交谈很感兴趣。我听见它突然发出一些轻微的、突突搏动的音节,那一定是我脊柱里的血管干的,它在对我的骶骨轻声耳语着什么。那些话语在我的背部直往上涌,使我必须要说出它们。“现实”,我被那些话语推动着,复述着它们,“人们所描述的现实,始终只是一个借口。过去某段时间,叙述也许曾经只是一个强大但缺乏概念性的人对于他体验中那些美好的和可怕的魂灵做出的反击式的再次触摸,他的记忆还蜷缩在那些回忆之中,这是言说、重复、谈论以及由此达到的去效化所具有的魔力。但是自长篇小说出现之日起,我们就已经开始持有一种由长篇小说而来的叙述概念了。其发展意图是,对现实的描述最终变成概念性很强的人慢慢接近一些情感认知和思想震动的服务手段,这些情感认知和思想震动无法在普遍意义上,只能在个别事件的闪烁微光中得以接近;也可能它们无法通过完全理性的、市民式地具有做生意能力的人来得以把握,而只能通过那些不太牢固的、但超出前者之外的部分来把握。我认为,穆齐尔把握了这些情感认知和思想震动——而不仅仅是暗示或感知到了它们。但是在争论文学创作得好不好之前,人们必须知道,文学应该给人带来什么。”“很好”,大脑耳语道,“很好。”‘但是地质学家早已准备好了答复。“诗人最关键的特点不是思辨,而是生动性。您只要想想我们那些真正伟大的小说家就行了。他们描述。仅仅一个极富艺术性的镜头就可以形成答案。艺术家的观点和思考并不侵入到事件本身中,也就是说,不是放在画面中,而是仅仅作为画面的透视消失点被感觉到。”我身下的大脑咕哝道:生动性,说实话,最终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艺术的目的。“有时候”,我把它的话继续说出来,“人们可能会有一种需求,想说出比借助这些手段能够说的还要多、还要精确的东西。于是人们就制造了新的需求。艺术是一种介于概念性和具体性之间的东西。人们通常用情节来叙述,含义只是朦朦胧胧地得以体现。或者它们也可能是一目了然的,但那种时候它们多半都是一些众人已经熟知的含义。难道人们就不能尝试一下不那么耐心、尝试一下更多地讲述情节所涉及到的情感和思想的客观关联,用笼罩在情节上面的陌生身体之朦胧微光仅仅去暗示那些无法单凭语言说出的东西吗?我认为,这样做只是把一种混合的技术关系颠倒过来了,人们必须像工程师一样看待它。但是您,把这称为思辨的您,过高估计了描述人的困难,其实只要几小笔勾勒就足够了,越是人们熟知的越好。那些给予他们的人物的完整生动性以如此大价值的作家们,就如同神学家的那个有点麻烦的亲爱的上帝,这个上帝赋予人类以自由意志,好让他们服从他的意志。因为书中的人物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把情感、思想以及其他人类价值放进去,然后人们再从情节中把这些价值重新从他们身上抽取出来。”但是说到这里,话语从我嘴边溜掉,跑到那个健康的作家同事嘴里去了。“不管怎样”,他断然说道,“这还是理论。这样一种在理论上挖空心思地想出来的技法可能是适合这个作家的本性的。而事实始终如我前面所说,这些书与我们时代那些真正的力量没有丝毫关系。它们面向的是一小撮超级敏感的人,这些人已经没有现实情感——连反常的现实情感都没有,他们有的只是对这些情感的文学想象。这是一种人工养育的艺术,这种艺术因其赢弱而变得贫瘠晦暗,而且还把这种贫瘠晦暗作为一种傲慢自负的要求提出来。是的,”他突然吼道,好像必须要对一个思想表现出特别的尊重,尽管我们两个都在等他说完,“二十世纪恰好充满风云变幻,但是此人既不懂得去报道对各种生活现象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也不懂得去报道具有这些现象的生活!他的诗的灵魂是纯粹的猜想。”说完他绷紧了他的肱二头肌。

编辑推荐

  《穆齐尔散文》作者穆齐尔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随笔和随笔性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穆齐尔散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这本书选编了作者的随笔、批评、演说、和自选集在世遗作,大体基本反映了其作品的概貌,加上不少图片资料,所以觉得这个版本不错。作品的写法似乎与传统写法不大一样,传统写法有归纳、有条理、有逻辑,象是在讲述,作者意图、痕迹明显,而在这本书里如“郊区客栈”、“被唤醒的人”等,只是把事情客观摆在那儿,象是照片。这大概就是现代派文学的特点吧!
  •   因为很喜欢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而不得,故而选了他的散文和其他作品,希望从中也能寻到其不凡的思想。慢慢读。
  •   穆齐尔散文
  •   将从他的随笔中寻找他的“个性”。
  •   好书。散文比小说好懂。
  •   老穆的散文,还是可以推荐一下的
  •   穆奇尔,那个德国文学的巨大贡献者,而后默默死去的作家,支持
  •   大师之作,名家翻译,设计新颖,版式考究。值得一读。
  •   哇哈哈哈哈沙发
  •   曾买了作者的《没有个性的人》,近百万字,望而却步没有读。这部散文集,读来有些枯燥乏味,但看得出作者是有较深哲学底子的。这是本应该是沉得下心的人读的书。
  •   人文版的选集把《世界文学》的字体压扁了,看着突然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读这样海阔天空一般杂谈的文本读者需要静下心来。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么嘈杂喧嚣啊!
  •   很想入手的是《没有个性的人》,结果迟迟等不到再版,只能寻求其他来安慰了。
  •   翻译得不怎么样!
  •   如题,久闻他的大名和写作风格,想看个究竟
  •   这套书系读过几本,封面不算好看,但是内容确实都不错的,纸张也很厚。
  •   他的那部巨著深奥难懂,这本还可以。
  •     今看《穆齐尔散文》中的《郊区客栈》。一个陌生人邂逅一位“看样子可能有四十岁或再大几岁”的“正派女人,一位夫人”,两人到郊区客栈开房,肮脏的客栈让夫人激动地大叫“噢!好恐怖啊!噢!好浪漫啊!”。陌生人迟疑不决,因为“解开她的衣服,就是打开生活内部一个无法想象的黑洞,一扇监狱的门”。他试图对她谈情说爱,这让那夫人十分焦急,她自忖“这是个诗人,或者一个哲学家,如今的诗人和哲学家就是这样;现在只能先不管它,以后我会对他施以一个高贵女人的影响。”“她开始断然地脱衣服;她的尊严要求她这样做。”陌生人再次邀请她跳舞,结果被夫人强吻……结局是,夫人的舌头被咬了下来。
      
      这个故事比《没有个性的人》里关于“博娜黛婀”的段落更为干净利落,后者的色情尚带有一丝爱情的遗韵。博娜黛婀不仅扮演了世俗的美救英雄的角色,让主人公见识了她“柔滑的母亲肚子”,还多愁善感地思考和哭泣。当然,穆齐尔对博娜黛婀的刻画要深入得多:“她是一位有声望的人物的夫人,两个俊美男孩的温存的母亲”。“她绝不是淫荡;她是个有强烈性要求的人……”;她有过好几个情人,也打算和主人公保持长期的关系。只是主人公半推半就之余,无意于此而已。
      
      博娜黛婀是古希腊一位贞洁女神的名字,她的神庙由于一种奇异的倒转成了种种放荡行为的中心。穆齐尔如此命名一位典型的二十世纪初贵妇人,用心良苦。二十世纪初,欧洲传统已经崩坏,骑士与贵妇人的浪漫爱情,已经堕落为官僚和中产阶级之间“味道不正”的通奸。穆齐尔对此恐怕是恨透了,也许因此,他在《郊区客栈》里,让一位陌生人咬掉了夫人的舌头。
      
  •     2009年新年在外地书店买到的最称心如意的书,是《穆齐尔散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中,我只挑选这一本书。因为其他我一概有不同版本,唯独穆齐尔散文在我国没有见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ca9db0100c9zc.html
  •   好啊,期待后续篇。
  •   跟您的感觉一样啊,也是只买了这一本。其他可有可无,穆氏的东西,国内翻译得实在太少太少,因此十分难得。
    我看了其中的几篇,震惊又震惊,被文字的透彻和独特辨析彻底打动。
  •   我也只买了这一本。因为之前在图书馆读过大半,还作了笔记。值得咀嚼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